感創航道:幸福,由發問開始

  上周一(3月20日)是國際幸福日,已創立第10年。聯合國希望喚醒民眾,認識到幸福在生活中的重要。當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舉辦了一場網絡國際會議,探討幸福學校(happy schools)在各地的實踐情况。2016年3月,組織在亞太地區訂立了一套《幸福學校框架》,旨在改革教育制度,推動校園把學習連結到快樂與福祉。 在《框架》下,聯合國提出22個幸福學校的條件,包括校園內的友誼、合理及公平的工作量、溫暖及友善的學習環境等。2020年新冠大流行,全球陷入幸福危機,組織進一步在去年提出「幸福學校倡議」,呼籲學校着力透過喜樂與參與的氛圍,培育學生對終身學習的熱愛,切勿把追求學術成績放在首位,犧牲學生福祉。 家長可能擔心,一味講求愉快學習,學生的學業成績會怎樣?《框架》列舉了日本秋田和福井兩縣的教育改革做例子。秋田縣政府推出了一個培育學生策略計劃,重點提升學生的發問能力;福井縣則實施一個5年教育基礎計劃,鼓勵體育活動及戶外遊戲。2015年的全國公開考試成績顯示,秋田和福井的初中生分別在知識應用的評核上名列第1、2位。 自主學習 發掘新知識 學生懂得發問有何重要?《框架》22項幸福學校條件中,其中一項為「學習者的自由、創意及參與」,重點是營造開放的課室氣氛,引導學生發問是方法之一。組織引述教育學者Dan Rothstein與Luz Santana合作的研究指出,當學生懂得發問,他們就更意識到學習屬於自己,從而加深理解能力,並自主連結和發掘新的知識。 近年香港,happy school概念也日益流行。2019年5月,教育大同與基督教聖約教會堅樂第二小學合作推行的LBD(learning by doing)動手學項目,登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Happy Schools Project "Hall of Happiness",被評為6個優秀開心學校活動之一。以下讓我們分享一個最近見證的幸福故事。 「感.創.做」LBD伙伴學校之一勵志會梁李秀娛紀念小學,本學期一年級常識科以LBD模式教學。LBD其中一項重要元素是「參與」,為了令學生更投入,教師主動邀請他們發言和發問,從而建立提問能力。該校正籌辦一個邀請家長到學校的驚喜派對,主要由教師帶領,但學生也有份設計和組織。在課堂上,老師便邀請學生針對驚喜派對來提問,過程中教師不會阻止,也不會立即回答或批評同學的問題。 結果,一個跟一個小宇宙發揮想像。「可以帶朋友來嗎?」「Party那天可做手工嗎?」「要不要戴口罩?」「派對可否不去/可否去迪士尼?」然後教師把類似的問題歸類,再與學生一同討論,怎樣才是一個驚喜派對(圖)。整個過程,孩子透過問題提出發想,再歸納,從而達至Dan Rothstein所說的深化學習。 (作者提供) 建構幸福校園還有很多學問,尤其在後疫症時代,校園生活曾經中斷,學習情緒飽受困擾,重建談何容易。儘管困難重重,初心仍然單純,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教育總監Shigeru Aoyagi所說:每個人都值得擁有幸福,不止是學生,還包括校園內外的整個群體。 文:教育大同「感.創.做」團隊 作者簡介:由教育大同和伙伴學校教育工作者輪流執筆,分享learning by doing理念及最新動態。教育大同是由家長發起的慈善機構,致力蒐羅教育新思維,開拓教育選擇,助大家一起反思,共譜教育的大同世界!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42期]

詳細內容

感創航道:以孩子為中心的「太空戰機」

港產電影《給十九歲的我》因未獲片中部分學生同意,甫公映即宣布落畫,並引發紀錄片道德的討論。造成風波的其中一個根源,就是孩子的聲音未獲重視。其實在教育倫理上,大量研究文獻均提倡,教學應從學生角度出發;為人師表,不妨以孩子為中心設想,以防止類似不幸事件再度發生。 早在19世紀,美國哲學家約翰.杜威(John Dewey)已提出,傳統教育讓兒童學習到的多為「旁觀者的知識」,造成了知識狹窄化。在20世紀初,杜威提出進步教育,強調以孩子為中心,注重孩子的興趣和自由,尤其是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導權,他們學習到的為「經驗者的知識」。 以孩子為中心的理念,香港教育局也有提出。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指引》,教育局以促進學會學習及全人發展為宗旨,推出一整套靈活開放的課程架構,推動學校教育的「範式轉移」—— 由以課本為主導、以教師為中心,轉向多向互動和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模式。 教師引導思考 孩子自行研發 今年1月,「感.創.做」伙伴學校——天主教博智小學舉行了為期3天的專題研習課(Wonder Week),在成果展示日裏,讓一眾爸媽見證孩子設計的小作品。小一和小二分別以「愛家小法寶」和「玩具專家」為主題,設計出向家人表達愛的小玩意,以及有益身心的玩具。製成品天馬行空,有廁紙筒砌成的蜂巢,有紙巾盒配合磁石和膠樽製成的「太空戰機」(圖)。這些小發明都是學生之間合作構思出來,沒有教師提供的樣辦可抄襲。這些「自行研發」的背後,就是教師本着以孩子為中心的原則施教的成果。 (作者提供) 以孩子為中心,就是從他們的特性及需要出發。孩子喜歡自由、玩、觀察、探索、體驗、自我表達,上面說的「太空戰機」,是在教師帶領下,透過小組協作而成。教師把設計玩具的任務交給孩子,然後引導他們思考:玩具送給誰?目的是什麼?過程中,孩子學會分享製作玩具的小技巧、找出當中的困難和解決方法。 為了讓讀者了解更多以孩子為中心的教育原則,我們可參考英國教育學者Nicholas Bremner歸納的學習者為本教育(Learner-centered Education)十大法則。一,主動參與;二,互動;三,現實生活技巧;四,更高層次技巧;五,切合學生需要;六,分享權利;七,學習自主;八,元認知;九,進展評估;十,以全人為本。 綜合而言,以學生為本的課堂,應該提供機會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生之間以至師生之間存在互動;課堂的設計應該建基於學生當時已有的知識與技能,並且切合學生需要。所謂「元認知」,就是容許學生為自己的學習負責,學生不止學習知識內容,亦從學習中發展終身受益的「學會學習」技巧(learning to learn)。而「分享權利」就是容許學生作決定,「唯一正確答案」不再存在,學生和教師的意見同樣重要。 教育大同致力推動的LBD教學法,就是以學生為本精神的實踐。舉例說,在小二常識科「日日運動身體好」單元下,教師會問學生:「你覺得做運動後的身體狀况如何?」「你想和家人一起做什麼運動?」設定這些問題是容許學生發揮創意及連結真實經驗,容許不同答案。有學生可能會答:玩滑板、做瑜伽、打高爾夫球,教師也會尊重他們的想法,因為運動形式是次要,最重要的,還是希望學生與家人一起做運動,增進感情,培養良好習慣。 文:教育大同「感.創.做」團隊 作者簡介:由教育大同和伙伴學校教育工作者輪流執筆,分享learning by doing理念及最新動態。教育大同是由家長發起的慈善機構,致力蒐羅教育新思維,開拓教育選擇,助大家一起反思,共譜教育的大同世界!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38期]

詳細內容

感創航道:製作大花貓學反思

小二生巧玲和同學一起製作大花貓,完成後與鄰班分享成果,但這個課節未完。老師問同學,有沒有自覺做得不好的地方?巧玲給自己一個很低的評分,她解釋,覺得自己掛住玩,沒有留心聽同學介紹作品,怕同學不開心。老師對她表示讚賞,因為她懂得反思。 教育局2014年發出的《基礎教育課程指引》指出,專題研習已成為學生必然經歷的學習過程。學生不單藉此增進知識、提升學習能力,他們的探索好奇心、學習的內在動機,以至學習態度亦有所增益。《指引》說明,專題研習是一種有效的學與教策略,能夠推動學生自主學習和反思。 專題研習 讓孩子自主學習 今年1月,屯門的仁德天主教小學舉行了為期一周的Wonder Week,一整周的上午都做專題研習。Wonder Week是LBD(learning by doing)教學計劃的重要一環,為師生提供一個深化和總結學習的機會;LBD是一種體驗式學習模式,不用課本,讓孩子自主學習。仁德小學在教育大同協作下,已是第4年實踐LBD教學。 其中,二年級學生以「健康的我」為主題,創作展覽品,分享各種令家人身心健康之道。學生經過投票和討論,自行分組,合作設計和製作展品。巧玲一組利用紙皮箱和膠樽等創作了一隻大花貓,講解飼養寵物如何有益身心。 作品完成後,教師安排各班學生互相參觀對方的成果,然後返回課室檢討表現。教師先叫學生給自己評分,巧玲把手放在膝頭,表示「做得不好」。為什麼?巧玲說自己掛住玩,沒有留心聽同學分享;在同學參觀自己作品時又掛住玩,沒有招呼嘉賓。她說下次會聆聽同學講解,記得招呼嘉賓。 教育局指,專題研習透過多樣化活動,幫助學生建構知識、發展共通能力及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和態度,把知識、能力、價值觀與態度結合起來,同時培養品德。共通能力包括協作、溝通、創造、明辨思考、解決問題和自我管理能力等。巧玲透過與同學協作,既增進了健康知識和共通能力,亦培育了互相友愛的關係和尊重別人的價值觀。 培養學生資訊管理能力 專題研習重點之一,是培養學生的資訊管理能力,要從不同途徑或形式獲取、組織及演示資料,從而培養運算能力、運用資訊科技能力和研習能力。筆者觀課時發現,學生想出的保持健康方法,有些從課堂學習得來,有些則從家人言行得知。例如其中一組「可愛動物組」,有學生在紀錄冊上寫着,養寵物是保持健康的方法,原因是「我媽媽和爸爸想養魚」;另一組以運動為主題,則設計了一台跑步機,理念從何而來?原來是學生的家人會帶他們去健身室。在製作展品過程中,教師問學生有沒有需要利用平板電腦上網搜尋資料,其中一組設計「五星級的家」,就自發透過短片分享網站尋找用紙皮箱改造小屋的方法。 今年是新一階段「感.創.做」全方位價值承傳計劃的開始,LBD不僅貫徹專題研習的精神,而且注入真實(authenticity)、探究(inquiry)、表達和選擇(voice and choice)、參與(engagement)4個元素。仁德學生的表現正好展現了課堂的真實,讓學生探索生活中的真實問題,讓學習產生有意義的影響。 文:教育大同「感.創.做」團隊 作者簡介:由教育大同和伙伴學校教育工作者輪流執筆,分享Learning by doing 理念及最新動態。教育大同是由家長發起的慈善機構,致力蒐羅教育新思維,開拓教育選擇,助大家一起反思,共譜教育的大同世界!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34期]

詳細內容

感創航道:家校合作=家長教師當伙伴

是第29屆了,你參加過多少次呢?這項目每年都舉辦一次,藉「敬師卡」讓家長教導子女向教師表示謝意,家長也表揚教師功勞,強化敬師意念。通常學校都會把收集好的「敬師卡」張貼在學校當眼處,教師學生和家長都可以細心閱讀,暖暖心窩。 這運動其實也有推動家校合作的功用,家長和教師關係和諧,自然就能促進學校和家長之間的溝通和合作。但家長如何體會到教師的教學熱誠呢?每年一次寫卡活動又足以加強家校溝通嗎?如果家長能夠不時參與孩子的學習歷程,更能貼身看到孩子在教師的培養下成長,幸福滿滿地學習,必然會有感而發地感謝教師。 「全家幸福小冊子」 建立健康生活時間表 有參與「感.創.做」全方位價值承傳計劃的小二家長,這樣回饋教師:「親愛的老師:這本『全家幸福小冊子』讓孩子和家人建立更好的健康生活時間表,邁向更規律的生活!感謝老師!」孩子在認識如何保持身心健康的常識科主題時,焦點不止在於自己的身心健康,而是要了解全家人的健康狀况,然後為家人建議保持健康的方法,包括創作健康食譜、飲花茶、做運動、種植及養寵物來療癒心靈,以及安排自己的作息時間。在6星期內,家長透過孩子親手炮製的「全家幸福小冊子」,不斷看到孩子認真地為自己的健康張羅,又把學校的知識和技能帶中回家實踐,家長必然感受到教師在過程中用心的帶動和指導。 走出班房認識社區 家長亦因着以孩子為中心的課程,而變成積極正向的教師好伙伴。不論是小一、小二或小三孩子,都會走出班房認識社區去。這時候,家長最能發揮「教師好伙伴的角色」。「感.創.做」的教師會先給家長們講解走出班房的意義,告知在社區探索的過程中,需要家長包容孩子不正確的路線選擇,容讓孩子表達意見,遇上意見分歧要鼓勵孩子自行解決。家長們會發現,正如教師所說,只要忍着嘴巴「袖手旁觀」,就能親眼見證孩子們如何分工協作解難。當然不一定看到成功的結果,但能見證孩子怎麼處理失敗和挫折,對家長亦同樣是一份滿足。有家長在學習歷程檔案這樣說:「謝謝老師介紹不同的社區設施給小朋友們,也啟發到他們想辦法去幫助別人!」除了協助教師推行社區探索課外,家長還會明白只要給予孩子空間,孩子便能發亮,展現學到的態度、技能和知識。 有參與計劃的學校還邀請家長,協助教師評估學生的常識科實作,與學校一同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氛圍。為了確認孩子掌握到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如何回饋家人的愛等概念,教師們製作了不同主題的配對圖卡及工作表,讓學生到不同的挑戰站做實作評估。實作評估需要大量人手,教師們相信家長是可信靠的伙伴,遂邀請家長回校主持不同的挑戰站,記錄每一名學生的實作評估結果。原來家校合作也可以推行多元化評估啊! 「培育一個孩子需要整條村莊一同合作」(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感.創.做」常識科課程讓家長和教師成為伙伴,共同建構孩子的成長軌道。家長在學校的角色變得更主動,更鮮明地支持並協助學校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理念。 文:教育大同「感.創.做」團隊 作者簡介:由教育大同和伙伴學校教育工作者輪流執筆,分享Learning by doing 理念及最新動態。教育大同是由家長發起的慈善機構,致力蒐羅教育新思維,開拓教育選擇,助大家一起反思,共譜教育的大同世界!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31期]

詳細內容

感創航道:做功課重塑親子關係?

功課往往是破壞親子關係的大鐵鎚,如果功課能夠讓孩子和父母互相了解、互相欣賞,就實在太美好了! 「感.創.做」常識科課程,讓家長積極參與學生的學習過程,功課成為重塑親子關係的媒介。例如在小一「 我的家是寶」主題,開首幾個小任務,就是要孩子主動探索家人的秘密,增加彼此的互動及聯繫。孩子要訪問爸爸媽媽自己名字的意思,找出家人的生日、喜好、本領和夢想(右圖),然後為爸爸媽媽設計及頒發獎牌,表達對家人的欣賞。孩子之後還要構思愛家小法寶,以行動向家人表達愛意。最後,更要自己籌劃感恩驚喜派對活動。 (受訪者提供) 孩子洗碗做湯圓 家長驚喜 有家長在孩子的學習歷程檔案中,向孩子和教師筆錄自己的感受:「我感到驕傲,他能夠有信心地分享煮湯圓的經歷。原來他自己能洗碗,他在家未試過呢!他喜愛返學,每次回家也是笑嘻嘻的!」「好感動自己孫女親手做湯圓給我食,雖然第一粒是酸的(內藏橡皮糖),但我內心卻是甜的!其他都好有創意,內有M&M,給我十分驚喜。努力吧!好多謝學校給予孫女的學習機會。」 二年級「美好社區」主題中,孩子了解社區不同的設施後,發揮創意,建議不同點子,讓社區變得更美好。有媽媽看過孩子的建議後,在學習歷程檔案這樣對孩子說:「原來你懂得設計一個有趣又便利各界人士的社區,設計一個適合所有人的社區。非常好!希望將來有機會見到。」 當家長親身參與孩子的學習歷程,會更了解孩子需要的,不單是知識的滾存,還有建構正向的價值觀和態度,以及與人溝通協作的能力。在學習歷程檔案中,家長可以寫下對家長角色的反思,尤其在怎樣協助孩子進步。有家長曾說:「 我會多方面找機會給孩子嘗試,從而感受得或失(挫敗或成功),可以經一事長一智,也可讓孩子進步之餘,亦自行解決問題。我在旁可以支持、鼓勵、提點。」 家校同心合力 促健康成長 學校是個大家庭, 成員除了孩子和教師外,還有家長。家長在學校的角色大都比較被動——被通知學生的活動,被邀請參與家校聯誼活動、工作坊、分享會等。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於2018年的「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PISA)研究中,發現父母愈積極參與孩子互動和學校活動,孩子的認知、社交和情感發展就愈好。 我們認為既然溝通是雙方面的,學校與家長都應更主動及互動。在「感.創.做」常識科課程,我們全方位深入家長參與元素的設計。這是一箭雙鵰的策略 ,一方面透過家長積極參與孩子的學習歷程來加強家校合作,另一方面軟性地推行家長教育,家長和學校共同促進孩子在學業和身心健康成長。 下一期,我們會繼續解構「感.創.做」常識科課程如何改變家長在學校的角色,讓家長和教師互信互靠。 文:何美儀(教育大同行政總監) 作者簡介:由教育大同和伙伴學校教育工作者輪流執筆,分享Learning by doing 理念及最新動態。教育大同是由家長發起的慈善機構,致力蒐羅教育新思維,開拓教育選擇,助大家一起反思,共譜教育的大同世界!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26期]

詳細內容

感創航道:建立家校聯繫

家長對教育的期望漸趨多元,學校也在積極求變。成績以外,近年家長也關心子女的全人發展和身心需要;同時,也有更多學校標榜愉快學習和正向校園。抱有相同教育理念的家長和學校能夠遇上彼此,當然是絕好美事。「教育大同」透過「感·創·做」計劃,協助主流小學在初小常識科推動教學革新:放下教科書,教師按學生的需要鋪排學習歷程;放下考試,以多元評估來檢視學生在態度、能力和知識上的表現。 學校革新的面向可以有許多,但當觸碰到核心課程與評估,所要面對的挑戰可不少。學校會否踏出這一步,踏出後又能否走得堅壯,除了學校管理層和教師的取態,也取決於家長的支持。「家長會否反對?」、「課程有家長參與的部分,家長不積極怎麼辦?」、「不考試,家長會否有更多疑慮?」這些疑問,幾乎全部有意參與計劃的學校都曾經提出。 讓家長成為教師同行者 不少研究指出,緊密的家校聯繫有助學童的學習成效、教師的教學效能,幫助建立積極的學校文化。家校聯繫需時建立,但學校要兼顧的事務繁多,外間機構往往能擔當搭橋、輔助的角色。「教育大同」作為家長組織,非常明白家校協作對孩子成長、對學校發展的重要。我們進入學校除了支持教師的專業成長,亦推動家長關心子女的學習與成長需要,讓家長成為教師的同行者、學校的緊密伙伴。 家校的日常聯繫多屬被動,家長主要從通告了解學校的事務,從默書測驗知道孩子的學習。除了領取成績表,見班主任或聽講座外,家長一般很少進入學校。開學之初,學校積極籌辦講座,讓家長了解孩子學習和關心學校事務。我們亦趁着這段黃金檔期,為參與「感·創·做」的學校提供家長工作坊。有別於坐定定接收資訊,家長要動手、動腦,親身經歷孩子在課堂所經歷——由計劃、實踐、反思到評價的體驗式學習(learning by doing)歷程。認識「以孩子為中心」的學與教理念後,我們再以課程例子講述學習模式和評估方式,讓家長加深理解。最後,從繪本閱讀中思考自己作為家長的角色,在家該如何配合。 力邀被動家長參與工作坊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家長對學校教學方針感到安心,自然更加信任;家長在活動中感到開心和投入,自然願意往後多加參與。這也是我們趁這時候組織家長工作坊的目的。學校也看見工作坊的價值,為提高家長的出席率而扭盡六壬。有學校揀選接放學前的時段,或是周六家長不用上班的日子;有學校聯同其他活動一同舉行,例如面見班主任、小一百日宴等;有學校發現報名人數不似預期,特意安排學生親自繪畫邀請卡,邀請爸媽參加。這充分反映學校對家長的重視,但也說明學校要動員家長參與並非那麼容易。 家長教育需要持續,絕非止於1、2次的工作坊。家校協作要從單一單向走向多元雙向,使被動的家長由旁觀者成為參與者,使熱心的家長由參與者成為推動者。「感·創·做」計劃在課程設計、家課任務、評估模式等範疇,全方位滲入家長參與的元素。這個嶄新的家校協作模式,得到伙伴學校的高度肯定。家長角色起了什麼實質改變?教師在看待家長的參與有了哪些不一樣的看法?親子關係如何重塑?下期分享。 文:程頌琪(教育大同項目經理) 作者簡介:由教育大同和伙伴學校教育工作者輪流執筆,分享learning by doing理念及最新動態。教育大同是由家長發起的慈善機構,致力蒐羅教育新思維,開拓教育選擇,助大家一起反思,共譜教育的大同世界!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22期]

詳細內容

感創航道:開學,開開心心上學去 !

甫開學,已看到新聞報道,指初小學生在急急追趕學習,連小一新生都要在開學第二周開始面對默書。學生有壓力,家長有壓力,其實教師也有壓力。面對學校收生不足要縮班、教育局預告有可能要關閉學校、資深教師流失的情况下,教師受命要穩定學生的上課狀態,追回學生的學習能力,並增強學生的學術水平。期望達到人人都開開心心上學去的目標,看似困難重重。 初小建構自主學習文化 教育大同在三個基金會(太古基金、利銘澤黃瑤璧慈善基金、周大福慈善基金)的支持下,開展為期3年的「感.創.做」全方位價值傳承計劃,15間小學的校長和教師笑迎挑戰,並肩前行,竭力在初小建構自主學習文化,促進孩子尊重同理的態度、堅毅探究的精神、創新協作的能力。構建自主學習文化是不少學校的目標,但單靠課外活動或一年數天的全方位學習活動難以達到成功。我們深信低年級的孩子處於最佳的模塑期,是播種美善的價值教育種子,以及建立核心技能的黃金期。藉此「感.創.做」計劃,我們重塑初小常識科的課程設計及學與教模式,擺脫教科書及考試的掣肘,讓孩子在初小有900小時的空間,從根基開始滾存達至自主學習所需的態度、能力和知識。 在新學年開始,我們先幫助初小學生和教師去適應「孩子為中心的學與教文化。透過一系列的幼小銜接和初小開展活動,令他們享受學習過程,明白課堂中需要彼此尊重,並共同學習建立課堂常規。習慣了傳統課堂文化的孩子,如果突然沉浸在一個要求他們協作、參與、批評、反思和修改等的學習歷程,他們會有什麼感受?所以,一開始先建立孩子的「安全感」非常重要,為孩子在經歷第一個「感.創.做」LBD常識科主題前作好態度和技能上的準備。 我們特別為剛升讀小一的學生設計了幼小銜接教材套,共17個單元主題。首12個單元主題以建立安全感為主,包括認識自己、向他人介紹自己、認識班中的同學、建立班本氛圍,繼而探索學校的環境及人物。當中涉及常識科「認識學校」和「我的身體」的部分內容。在建立安全感後,後續的單元會循序漸進,讓學生慢慢建立自理、溝通、創意及協作能力。 4個核心:創意 溝通 協助 解難能力 初小開展教材套從4個核心能力來設計:創意、溝通、協助和解難能力。這些都是學生在LBD常識科課堂的小組協作任務時需要運用的能力。參與教師需要從知識灌輸者蛻變成引導者,帶領學生經歷課堂。這個初小開展教材套對教師來說也是一個小體驗,體驗以尊重作為主調的氛圍;亦為教師提供空間,了解每個孩子的特性,建立關係,從而對自己、對孩子、對教育擁抱信心,從心出發。 學習應該是一件讓人喜悅的事情。學校中的每一個個體,包括教師和學生,都在經歷學習。我們希望更多教師會從照顧孩子的身心需要出發,以孩子為中心,令孩子和教師都享受學習過程。 文:何美儀(教育大同行政總監) 由教育大同和伙伴學校教育工作者輪流執筆,分享Learning by doing 理念及最新動態。教育大同是由家長發起的慈善機構,致力蒐羅教育新思維,開拓教育選擇,助大家一起反思,共譜教育的大同世界!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17期]

詳細內容

感創航道:「感.創.做」承傳新篇

過往6年,賽馬會「感.創.做」大本營(LBD)在各種挑戰下,終於完成「不可能的任務」。教育大同和教師們一起共學,打破常識科既有框架,重整課程,在小學的第一個學習階段建立出一個相對自主的空間,讓孩子在真實的生活化情景下學習,建立21世紀需要的態度、技能和知識。同樣重要的,是讓教師們衝破固有教學框框,實踐學生為本的教學法。 正如一個孩子離開小學步入中學,我們畢業了!下一個階段,我們將過往的學與教經驗進一步扎根學校,開展「感.創.做」全方位價值承傳計劃。在15所學校的正規課程之中,加強以學生為本的學與教,讓弱勢學生盡早建構價值觀、態度、社交、情感技能,以及21世紀的生活技能,緩解因新冠疫情而加劇的跨代貧困和教育不平等。 將價值教育落實於常識科 透過課外活動讓學生建立價值和態度,力度非常有限,畢竟時間不多。所以,我們會將價值教育落實於常識科的課程之中。疫情肆虐下,教師也為與學生重新建立日常師生及生生互動而頭痛。這幾年的學生尤其需要更有效的社會情感學習,才能追回疫下令人與人拉開的距離。以每周5堂、每堂35分鐘的常識課來計算,一年便有100小時的時間,更深入地為小朋友建構這些重要的價值和能力。3年下來,便有300小時的扎根了。 建立教師共學平台 互相分享 教師們基本上從5月至今都馬不停蹄為孩子奔波,還未好好休息過,新的學年已開始了。我們明白教師們的困難,所以學校同行者會繼續全力支援,提供重視實踐的培訓,同時建立教師的共學平台。過往,我們觀察到教師們從開放課堂中互相分享、觀摩、扶持、鼓勵,一起見證「相信孩子」所帶來的成功經驗。在互相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們的滿足感強化了,自然地將正能量傳遞開去,給嘗試改變的新教師們打了一支強心針。建立開心和有意義的學習環境,不是幾名教師或幾間學校的事,而是需要整個學校社群去改變香港的教育文化。當教師們看到自己的改變,能為孩子帶來那麼不一樣的成長,定會更願意豐富這個教師共學平台。 不要遺漏家庭對孩子成長和教育的重要角色啊!在未來3年的新計劃下,家長將通過更多課堂參與和親子家庭活動,去了解孩子的發展,與孩子有更積極的溝通和互動。我們相信,除了一貫單方向的講座及家長興趣班外,學校可以有更促進溝通及互信的家校協作模式。 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大人們都是輔助者!期望在延伸的「感.創.做」全方位價值承傳計劃中,更多學生會發現學習的樂趣,​​會更了解自己,欣賞自己的長處,更有信心提出問題和表達自己,更願意與同齡人、家人和教師合作和協作。讓我們與15所學校的校長、教師和家長,一起建立本地教育的新里程! 文:朱鳳翎(教育大同助理宣傳及推廣經理) 作者簡介:由教育大同和伙伴學校教育工作者輪流執筆,分享Learning by doing理念及最新動態。教育大同是由家長發起的慈善機構,致力蒐羅教育新思維,開拓教育選擇,助大家一起反思,共譜教育的大同世界!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13期]

詳細內容

感創航道:教育旅途上的同路人

由教育大同主辦、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的賽馬會「感.創.做」大本營教師共學營已於6月30日至7月2日舉行。是次共學營一共有超過30名教師及校長參與,包括7間參與賽馬會「感.創.做」大本營Learning by Doing(LBD)的學校。共學營以「看見自己.看見彼此」為主題,讓參與的教師在這個夏天藉着共學營的身、心、靈體驗活動,一起放鬆,一同碰撞,以開展一個發掘自我、重新接近自己教學初心的短途旅程。此外,教師亦透過跨校及網上海外教育同工交流活動,一同反思教學,拓闊教學想像,而教師亦可連結同儕,凝聚校內力量,從自己和彼此中獲得力量,繼續前行! 共學營有一系列的體驗活動,包括流體畫創作。(作者提供) 體驗活動反思教學文化 參與共學營的教師都表示,由於疫情影響,暑假提前放,課程需調整及調動,加上本年度學期將要完結,大家最近的教學生活都恍如衝鋒陷陣,這幾天能夠參與共學營,而舉行的地點亦不在學校,讓大家得以放下教學工作,全情投入共學,有教師認為這是一次非常難得的體會。共學營以「我是……」展開個人探索之旅,教師各選一張人物卡代表自己,思考自己的個性,並作一系列的體驗活動,包括流體畫創作、戲劇及歷奇遊蹤任務等。過程中教師有許多體會,例如在戲劇體驗活動中,講者帶領教師以聲音、動作、表情等表達內在想法,透過扮演讓教師釋出內心世界,過程中反思教育現象、教學文化。經過一整天的「碰撞」後,大家再沉澱回憶體驗活動的感受和經驗,除了發覺自己不同特質和面向,教師更驚覺在教育旅途上原來仍有好多信念相近的同路人,重拾教育下一代的那一團火。 共學營旅程的另一天以「開啟想像:教育再出發」開展,讓教師從觀看台灣、芬蘭教育的點子得到啟發,想像理想的香港學校教育,隨後即與「台北市和平實驗國民小學」黃志順校長、陳曉雯老師及芬蘭赫爾辛基教師培訓者——羅佩瑩女士舉行網上實時分享會,反思體制內的教育變革,從台灣學校及「芬蘭式教育」看見更多可能。帶着與兩地教育工作者的交流回饋,教師們開啟「夢想All-in」的資源遊戲,並對比遊戲結果,讓學校不同層級的同工看到對方的價值和想法,彼此之間誠心聆聽彼此的分享,尊重彼此的想法和選擇。 3日2夜的共學營教師及校長們都經歷了不一樣的共學旅程,願教師們不要忘記多謝自己,欣賞自己的努力,就算有一日熱情冷卻,只要想起學生的笑臉,看見身邊有一群滿腔教育熱誠、選擇不一樣教育的人仍在堅持,相信必會成為再出發的動力。盼望日後在追尋教育夢的旅途上,我們能遇到更多的同路人,共同探索和開發新的路向。 文﹕李綺雯(教育大同 學校同行者) 作者簡介:由教育大同和伙伴學校教育工作者輪流執筆,分享Learning by doing 理念及最新動態。教育大同是由家長發起的慈善機構,致力蒐羅教育新思維,開拓教育選擇,助大家一起反思,共譜教育的大同世界!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09期]

詳細內容

感創航道:繪本融入LBD教學

學校近年大力推動課外閱讀文化,圖書館主任亦加藏了不少繪本來吸引孩子,還不時舉辦親子繪本共讀工作坊,教導爸媽如何欣賞繪本,以及學習共讀技巧。如果問教師,除了中文課和圖書課外,你會採用繪本作為教材嗎?不少教師第一個反應是:「會否很浪費時間?要先完成教科書啊!」 我們發現不少教師對於繪本都存在一些誤會,例如覺得繪本字數太少、繪本很難與科本課程扣連等。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的賽馬會「感.創.做」大本營的Learning by Doing(LBD)課堂中,一直使用繪本作為教學媒介,教師借助繪本教學,並得到非常正面回饋。 以繪本作引子 孩子更投入 LBD常識課着重學生與主題的連結,相比起在課堂開始時直接指出學習主題,與他們一同閱讀一本繪本帶他們進入主題,學生的投入感來得更強,往往很快便能連結到自身的經驗,打開他們好奇的小腦袋。例如在小學二年級「健康的我」課題中,我們便使用日本兒科醫生毛利子的繪本《著涼》作為引入,故事中的主角因為晚上踢被子而生病了。閱讀故事後,教師提問:「為什麼那個小朋友會生病?」同學便熱切地討論起來,也分享自身的經驗,繼而探討保持身體健康的方法。 對於一些更抽象的主題,繪本教學的效果更好。例如在「認識社區」單元中,提及傷健共融的概念,「共融」這個概念對孩子而言比較深,我們便透過繪本《每一個都要到》讓他們明白。繪本的主角是一個需要使用輪椅的孩子,她在學校旅行中因為行動不便而未能參與,她的同學便紛紛想辦法讓她也能參與。透過故事,學生能很快理解到傷健人士的需要,引伸下去,更能舉一反三地指出社區內有什麼地方可以改善,增設什麼設施來照顧每一個人的需要。 活用提問技巧 延伸教學 在LBD的課程中,繪本不是「課本」,這些書並不是用來「教」的。參與了我們的繪本教學工作坊後,教師會仿效台灣宋慧慈老師建議的「四層次提問」︰記憶性問題、覺受性問題、詮釋性問題和創造性問題,讓小朋友思考問題的核心,展開學生自己的探究和發掘。 此外,繪本亦能吸引學生在課外時間主動深化課題。例如「獨特的我」主題中,我們與學生一起認識情緒,在課堂上使用了不同繪本,課後亦設有延伸閱讀的繪本書單,讓他們回家閱讀,與家人一起更深入地發掘主題。 上個月,LBD團隊在郭怡雅神父紀念學校舉行了全校教師繪本工作坊,旨在讓教師拋開繪本的一切「功能」,全心全意感受繪本的美。活動當天,校長教師聚首禮堂,慢慢欣賞展示的過百本繪本,輕鬆地享受閱讀繪本的樂趣,並討論他們所喜歡繪本與學科的關係,共度了一個美好的下午。教師的回饋也十分正面,有教師分享道:「從前以為繪本很少字,擔心會不適合高年班,但原來好的繪本意味深遠,大人和小朋友看也會有不同的得着。」LBD團隊也樂見這幅美麗的畫面,期望他們在不久的將來把這股愉快氣氛帶進課室,與學生一同分享繪本之美。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朱鳳翎(教育大同助理宣傳及推廣經理)--由教育大同和伙伴學校教育工作者輪流執筆,分享Learning by doing 理念及最新動態。教育大同是由家長發起的慈善機構,致力蒐羅教育新思維,開拓教育選擇,助大家一起反思,共譜教育的大同世界!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04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