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筆陣.背山傲海:父母是最了解自己孩子的人

經常有名人出書分享他們培育孩子的成功經驗,網上也有不少家長分享把孩子教得優秀的方法。對於這些經驗和方法,家長必須小心分析思考,不應盲從。第一,他們所謂的成功和優秀,基本上都是考試多少分,升讀哪間世界名牌大學之類,但未來社會所需要的能力並不是這些,此一點我在第4觀已經談過。第二,每一個家庭的條件都不一樣,每一個孩子的特性也不一樣。如果沒有認清自身條件的局限,沒有好好了解自己孩子的獨特性,人云亦云,盲目跟從,最終只害了孩子。 勿盲從他人育兒方式 家長們要知道,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而在這個世界上,最能了解他們的,就是身為父母的你。只有平日多聆聽子女的心聲,多體察子女的感受,多了解子女的性情,才能找到一個既適合你自己,也適合你子女的教育和相處方式,這樣才對孩子成長最有幫助。所以「陳校長的8不家教觀」的最後一「不」很簡單,就是「父母是最了解子女特性的人,不要盲從任何育兒方式」。 好了,寫完這最後一「不」,這個系列便到此為止,我也是時候結束這個寫了兩年多的專欄。餘下的篇幅,我想說一說和家教觀無關,但和家長有關的事。 啟迪家長 開通教育革新路 自從2015年起,我工作的重心除了放在對基層貧弱學生的免費學習支援外,最多就是放在家長教育啟迪上。所謂啟迪,主要有兩方面︰一是「開導」,一是「賦能」。 「開導」是指開通和引導家長掌握正確的教育思維和觀念。不知道是不是礙於同業的面子,或忌於局方權威,甚或本身就是既得利益者,香港教育界中人,很少會為家長指出應試教育的弊端。而願意告訴家長,在應試教育之外,還有更正確、更有效的教育理念和模式,那就更少之又少了。 因此在過往,我和少數同行者一起,以文章、講座、工作坊、學習營、落區示範公開課的「飛翔教室」,甚至開設非應試補習社等各種形式,是希望展現一些創新有效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給家長,藉此開通家長的教育眼界和思維,引導家長認識符合未來需要、有益他們子女成長的教育理念和模式。 「賦能」則是我希望能使家長明白和意識到,要糾正目前這個扭曲了的應試教育生態,他們應該並且可以發揮的角色和能力。過往不管是在教育變革的運動中,還是在日常的學校教育中,香港家長不是被動的旁觀者,就是無奈的接受者。但其實家長應該在教育革新過程中發揮作用,應該在學校教育中,加強與學校合作,加強向學校問責,加強運用自己身為家長的權益和力量,為自己的子女爭取最大而應得的學習效益。 我認為當大多數家長有了正確的教育心態,並且意識到自己的權利和能力,他們就會形成一股強大力量,以至學校甚至教育當局也不得不回應他們的教育訴求,不良的教育生態,就有望慢慢回復正常。 此外,有的辦學者和校長也很不滿目前的狀况,也很想擺脫應試教育的枷鎖,他們都有心推行創新教學法和新穎課程,只是擔心家長未能接受,會影響學校的生存,故不敢嘗試。如果家長具有相同的正確教育觀,就會給予學校認同和支持,就會有更多學校有勇氣和能力作出改變。 可惜我力有不逮,多年的搞作也徒勞無功,只能寄望有能者出現。在這個應試教育制度下,香港學生身體疲累,情緒困擾,精神委靡,心靈空洞,種種痛苦不一而足。決策者不正視,辦學者不理會,如果家長也不着緊,不但我們的孩子要繼續受盡折磨,香港的未來也將黯淡無光。 文:陳葒(「陳校長免費補習天地」創辦人) 作者簡介﹕深信有教無類,毅然放下直資中學校長的高薪厚職,成立免費補習天地,助基層學童補習;近年亦大力推動「無牆教室」。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64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背山傲海:感受一趟豐盛的生命

擁有幸福的人生的三個「一」,我們已談了兩個。最後這個「一」是「感受一趟豐盛的生命」。 學習和成長並不是只靠讀背測考,更重要且更有用的還在於體驗多元的生活經歷。只可惜如今的香港,大多數孩子從幼兒園到高中畢業的那十幾年間,生活體驗都非常單一狹窄。初小以下因為年紀太小,沒有多少生活體驗是正常的。但高小以上,甚至是高中學生,日常世界就是在家、學校、補習社所形成的三角形之內。整個少年青春時期都沒有其他的生活經歷,如此貧乏的生活體驗既不能享受多姿多采的青春時光,也無法鍛煉出開闊深遠的視野和整全健康的人格。 所以家長不應該將孩子限制在那個日常生活三角形之內,至少在長假期時,不要逼他們重複平時的日常生活。應該鼓勵並支持子女多感受多體驗日常生活以外的人和事。例如去外地旅行,去兼職打工,做做義工,談談戀愛,或放空,或玩樂,或學一門手藝,或做一件一直想做卻無暇做的事情。 此外,擁有感受不同範疇之美的能力也有助幸福人生。日常生活總是單調枯燥瑣碎的,進入社會後的工作爭權奪利奔波勞碌而感覺不到意義的。要避免心靈麻木,就要時常拂拭。而拂拭心靈的最好方法,莫過於培養孩子文學和藝術的嗜好或興趣。 一個故事一行詩句 感受共鳴 比如愛閱讀。愛看經典文學固然很棒,愛看流行小說漫畫或網文也不錯,只要有閱讀的習慣就好。那麼你的孩子就能夠在一個故事裏,在一行詩句中,感受到人類至情的共鳴;比如喜愛音樂。不必是古典音樂,任何一種音樂類型都可以。不必懂樂理或樂器,單純愛聽愛唱就行。那麼你的孩子就能夠在一個音符裏,在一段旋律中,感受到和諧與美的震撼;比如愛運動。任何一種運動都可以,只去健身室舉鐵或只在周末跑步都可以。那麼你的孩子就能夠在一身汗水裏,在一場競技中,感受到生命力量的淋漓暢快;比如喜愛大自然。自己愛種些花草,愛觀星觀鳥固然非常好,只是單純的喜愛去郊外走走,或是看到明月夕陽就能夠產生美的感受也很不錯。那麼你的孩子就能夠在一次日落時,在一朵野花中,感受到宇宙的神奇,產生對大自然的敬畏。 切實感受 幫助成長 在這裏我反覆提到了「感受」這個詞。因為我認為只有切實的感受(而不是背誦記憶的資訊)才更能幫助人在性情和知識兩方面的成長。但我必須提醒家長,千萬不要將行為等同感受,更不要讓孩子以行為替代感受。舉個例子,你的孩子在彈琴,這只是一種行為,並不一定等於他能感受到彈琴應有的快樂和美感。孩子也許是在你的強迫下機械地甚至是痛苦地彈着琴。這不但不能培養孩子對該項藝術的感受能力和審美能力,反而會使得孩子對它產生厭惡和憎恨。很多小時候被父母逼着彈琴畫畫的孩子,長大以後卻終身不碰琴鍵和畫筆,就是這個原因。所以,父母不能只在意並滿足於孩子的行為,還必須關注留心孩子的感受。孩子在學琴時,在學畫時,在學跳舞、學功夫、學奧數時,是痛苦無奈,還是樂在其中?如果是前者,那就不要勉強逼迫。我們不是在訓練專業表演家或運動員,不要將本來充滿美感和樂趣的藝術和運動,在孩子心目中成了醜陋痛苦的代名詞。 當孩子有了多元豐盛的生活體驗,當孩子擁有多元豐盛的審美能力,他就有能力去擁有一個多元豐盛的生命。這樣的人,肯定是幸福的人。 文:陳葒(「陳校長免費補習天地」創辦人) 作者簡介﹕深信有教無類,毅然放下直資中學校長的高薪厚職,成立免費補習天地,助基層學童補習;近年亦大力推動「無牆教室」。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56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背山傲海:培養孩子善良的教導方向

孩子的成就是擁有幸福人生,不是成為社會成功人士。這是「陳校長8不家教觀」的第7觀,上一篇說到,「做一個善良的人」是擁有幸福人生的重要因素之一。不管人性是本善還是本惡,是有善有惡還是非善非惡,都要靠後天的教育才能使小孩長成善良的人。那麼,為人父母者該如何教導子女使其成長為一個善良的人呢? 我先講講教導的方向。每個父母和孩子的特性都不一樣,生活背景和家庭條件也各異,並沒有一套人人適用或必然有效的方法。但只要有了正確和明確的方向,就每一個家長都可以因應自己的能力條件各師各法,培養孩子成為善良的人。為了便於家長記憶,我將這個教導孩子善良的方向歸納為3個「人」。也就是家長應該着意培養孩子的3種做人態度。 第一個「人」是賞人之長。家長應該着意教導孩子懂得欣賞別人長處。應試教育的意識形態是有你無我,你死我活。因為第一名只有一個,你得到了我就沒有了。因為排名是相對的,你高了我便低了。因為升名校、升大學的名額有限,你考進了,我的機會就小了。在這種惡性競爭文化下成長的孩子,很容易產生扭曲的心態——不懂(其實是不願)欣賞別人的長處。不能欣賞別人長處的心態,很容易就會轉化成妒忌甚至憎恨別人長處的心態,輕則刻意挑剔惡意貶損,重則誣衊陷害落井下石。如此他的人格成長必將離善日遠,樹敵日多。敵人多了,又怎會幸福。 第二個「人」是容人之短。即包容他人的短處。家長應從小教育孩子,當看到他人在某方面能力不如自己時,不能驕傲自大,輕視甚至羞辱他人。而是給予包容和尊重、幫助和鼓勵,這才是正確的做人之道。家長應讓孩子明白,沒有人是樣樣皆能的,也沒有人是毫無才能的。任何人都會有不如別人的時候,孩子他自己當然也不會例外。所以做人要有容人之短的胸襟氣量,這樣才能獲得別人的敬重。如果不懂得容人之短,任由自大心態惡化,人就會變得囂張妄狂,自然就變得神憎鬼厭,也不可能幸福。 善意會循環 培養「救人之急」心態 第三個「人」是救人之急。在看到他人有急難之時,要主動救助。要使孩子日後擁有幸福的人生,就應該從小培養他的助人意識。在得知別人有需要時,特別是身邊的人面臨急難時,應該盡量去幫。有能力幫多少就幫多少,行動上幫不了,情意上支援,一兩句安慰鼓勵的話,甚至只是默默聆聽都可以。我必須再三表明,我這裏談的是「8不家教觀」的第7觀——「孩子的成就是擁有幸福人生,不是成為社會成功人士」。因此我是從「善良有助擁有幸福人生」這個現實甚至可以說是功利的角度而談,而不是從道德,視作一種義務和責任的角度而談。所謂「助人為快樂之本」,懂得助人,才能獲得因助人而得到的快樂,比如收穫別人的感恩,體驗自我滿足的喜悅等。這些快樂當然也是幸福人生的要素之一,但助人和幸福人生的關係並不止於此。善意會循環,也會回饋。人有三衰六旺,任何人都會有遇到困境需要他人援手的時候。平常會救人之急的人,當他面臨急難的時候,自然也會有人來救他之急。我不是說助人是為了有朝一日有人來助自己,我只是說善意的付出是會有(即使不是每一次,也不一定是即時的)回報的。要擁有幸福的人生,必須擁有在困境時肯來救助自己的人。這些人不會無故而來,這些人只會因你平時對他們的善行而來。所以培養孩子「救人之急」的心態意識,對他們擁有幸福人生至關重要。 至於培養孩子善良比較具體的教導方法,我們下次再談。 文:陳葒(「陳校長免費補習天地」創辦人) 作者簡介﹕深信有教無類,毅然放下直資中學校長的高薪厚職,成立免費補習天地,助基層學童補習;近年亦大力推動「無牆教室」。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47期]

詳細內容

背山傲海:培養孩子做一個善良的人

之前說過,如果希望孩子將來擁有幸福的人生,家長在教育孩子時要記住三個「一」。第一個「一」是「走一條自己的路」,上一文章已談。第二個「一」則是「做一個善良的人」。 讓我先說一個亞馬遜創辦人貝索斯的童年故事。貝索斯10歲時曾和祖父母一起去旅行。當時祖父開着車,他坐在後座。他的祖母坐在他前面的座位,沿途一直在抽煙。討厭煙味的貝索斯想起看過的一個提倡戒煙的廣告,當中說到每吸一口香煙會減少多少分鐘的壽命。聰明的他於是便觀察並計算了祖母吸煙的速度和數量,推算出一個具體而合理的數字。他對祖母說明了他的計算,然後對祖母說,「你每天吸2分鐘的煙,至少會短命9年」! 貝索斯以為祖父母會讚賞自己的聰明,畢竟那種運算對10歲小孩來說並不簡單。然而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完全出乎他的意料。他的祖母哭了起來,而祖父則把車停在路邊,把他叫了下車。祖父靜靜地看着他一會,然後說了一句叫貝索斯終生難忘的話:「孩子,有一天你會明白,善良比聰明更難。」 這是貝索斯多年前在普林斯頓大學畢業典禮上講過的一個親身故事。他藉此跟台下那群聰明的畢業生分享自己的人生體驗:聰明是一種天賦,而善良是一種選擇。人生最有意義的部分,不是天賦的聰明,而是我們所做的每一個選擇。我們的選擇,決定了我們是怎麼樣的人。貝索斯在演講的最後問了台下的年輕人一連串問題,最後一個問題是:你會用傷害他人的方法展現聰明,還是寧願選擇善良? 善良的人 時刻顧及他人感受 為了進一步點明善良和幸福的關係,且讓我把貝索斯故事的公仔畫出腸。貝索斯之所以要做那個推算,並不是擔心祖母的健康,而是因為自己不喜歡煙味,想用一個可怕的後果嚇住祖母,讓她在旅途中不敢再抽煙。無論如何,那絕不是一種善意的勸阻,也沒有為任何一個人帶來愉快,包括他自己。祖母落淚,也許是因為她鍾愛的孫子竟然對她說出她會短命9年的狠話;也許是因為抽煙對於像她這樣的老人家來說已經是僅有的享受;也許是因為短命9年這個後果讓她感到後悔和害怕。祖父既為妻子的落淚而擔憂,也為孫子的誤用聰明而傷心。貝索斯自己也不會愉快,因為他既擔心要受到祖父的責備,也為到疼愛他的祖父母因着自己的行為而不開心。我們可以想像,就算祖母在往後的旅程不再抽煙,貝索斯也不會開心起來。當一個人使得他身邊的人都不快不爽不舒服,不管他有多聰明,也不可能快樂。不快樂,當然就沒有幸福可言了。 善良的人其中一個特徵就是他不會想讓身邊的人感到不舒服不愉快,因此他有意識甚至是下意識地顧及他人的感受。人的快樂不只是來自物質享受,更多的是來自與他人互動所產生的愉悅情感。而讓身邊的人都感到舒服愉快,自己也必然會舒服愉快。反之亦然。所以做一個善良的人是幸福人生的重要因素。 10歲的貝索斯不懂得這些是正常的,因此才需要他祖父的啟發教導。不管人性是本善還是本惡,是有善有惡還是非善非惡,都要靠後天的教育才能使小孩長成善良的人。那麼,為人父母者該如何教導子女成長為一個善良的人呢?下次繼續說。 文:陳葒(「陳校長免費補習天地」創辦人) 作者簡介﹕深信有教無類,毅然放下直資中學校長的高薪厚職,成立免費補習天地,助基層學童補習;近年亦大力推動「無牆教室」。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39期]

詳細內容

背山傲海:如何幫助子女走自己的路

之前談到,為人父母者,不能像制度和學校那樣,無視孩子的多元和獨特,逼他們去跑一條不適合、不屬於他們的人生跑道。然而,在這個應試教育制度下,在這個只以分數來評定孩子優劣的教育生態下,父母要怎麼做,才可以幫助孩子走一條自己的路呢? 不要只盯學業 了解興趣特長 首先,要了解子女的興趣和特長。父母要多留心子女日常生活中的喜好,不要只盯着學業。你的子女在學業上是否有特長,在這個應試教育制度下,是很難看不出來的。就算你看不出來,每一次的成績表都會告訴你,每一個教師也會提醒你。如果他對學業感興趣,對考試有特長,這些興趣和特長在今天這個應試教育生態下,必然不會被忽略。因此父母平常應該多留意子女喜歡做什麼玩什麼,不要一見到和學業無關的就漠不關心,甚至多加阻撓。只要他們做的或玩的不是違法或背德的,父母不妨多給他們一點耐心和專心,好好地認識和了解。因為這些非學業的興趣和特長,不管是整甜品畫公仔,打機打波砌模型,寫作或演戲,拍片做YouTuber,日後都有可能發展成他們的職業和事業,都有可能鋪出屬於自己的那一條路。 給予讚賞鼓勵 提供實質支持 其次,是支持子女發展興趣特長。當父母認識和了解到子女的興趣和特長後,就要在兩方面提供實質上的支持。一是精神上的支持。當子女做他感興趣的事時,父母不要以「耽誤學習」或「學這個有什麼用」等理由來潑冷水,反而要給予讚賞和鼓勵,讓他們知道非關學業的興趣和特長也有價值,甚至更有價值;二是行動上的支持。這分兩方面,一方面是以實際行動為子女創造空間。學校的功課繁多,子女平時已沒有多少時間空間做自己感興趣的事。在難得的閒暇或假期時,父母就不要逼他們多上幾個補習班,多做幾份課外練習。就算是有測驗或考試,也不要逼子女把所有時間都用在溫習上。多給他們一點空間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比在測驗考試上多得幾分更有意義。 另一方面是以實際行動為子女提供資源。當父母知道子女的興趣後,應給予他們適當的資源支援。比如子女喜歡烹飪,父母平時可以多買些他們需要的食材讓他們在家嘗試;如果子女喜歡攝影,父母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應盡可能滿足他們對相機設備的需要。不要動輒視之以浪費奢侈而拒絕。如果子女對該興趣有深入學習的動機,父母應該幫他們買相關的書籍雜誌,甚至幫他們報讀相關課程。 要幫助子女走一條自己的路,父母本身也要對這個理念有堅定的信念。有了堅定的信念,父母才能夠更好地做到上述兩點,才可以和子女一起,面對和抗衡教師投訴的壓力、親戚批評的壓力、家長比較的壓力。家長才能夠產生足夠的意志和勇氣,在子女尋覓前路時為他們遮風擋雨,讓他們更輕鬆地去走一條自己的路。 文:陳葒(「陳校長免費補習天地」創辦人) 作者簡介:深信有教無類,毅然放下直資中學校長的高薪厚職,成立免費補習天地,助基層學童補習;近年亦大力推動「無牆教室」。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33期]

詳細內容

背山傲海:讓孩子走一條自己的路

上期開始講「陳校長8不家教觀」的第7觀︰孩子的成就是擁有幸福人生,不是成為社會成功人士。上期談過,為什麼成為社會成功人士不一定是人生成就,更不等於會幸福。接下來我們要講的是:父母要怎樣幫助孩子擁有幸福人生。 要孩子擁有幸福人生,家長只需記住三個「一」。第一個「一」是「走一條自己的路」。還記得我在講第5觀時,曾說到我們現在這個應試教育制度,在考評方式、課程內容、教育模式和收生制度這4方面都很不合時宜嗎?這個不合時宜的應試教育制度是一種單一目標的教育模式。學校雖然不同,但「以應試為目的,以分數為目標」的教育目標卻是一樣的;學生雖然不同,但上課「齋抄」,放學狂補,不時測驗,定期考試的操練學習模式卻是一樣的。 這種應試教育制度的單一,在於要求學生以同一種方式,同一種速度,同一個課程,考同一個試。這樣更加營造了一個讓家長深信不疑的錯覺,以為真實人生也是這樣。以為人生也只有一條路,每個人不但要在這同一條跑道上競跑,並且還必須用同一種方式,跑去同一個終點。以為在這條單一跑道上跑得最快的就是優秀,否則就是失敗者。由此便產生了「贏在起跑線」、「求學求分數」、「讀書必須讀名校」等扭曲的社會文化風氣和家庭教育潮流,致使無數孩子受害。 單一應試教育制度 扼殺才能特性 然而在現實人生中,每個孩子的才能特性卻不是單一,而是多元的。單一的應試教育制度,單一的應試教育目標,單一的應試教育模式,當然亦只能適合單一類型的學生,也只能出產單一類型的人才。以單一的教育模式去教育多元的少年人,只會出現一種結果:才能和特性都切合應試教育的單一類型學生,會如水得水,被視為優秀。而其他不同類型的學生卻讀得事倍功半,甚至事倍無功,更要被視為差劣。 但真實的人生並不是這樣的。真實的人生跑道並不止有一條,終點也不會是同一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跑道,每個人都可以擁有屬於自己,適合自己的人生跑道。基礎教育的價值和意義,就是幫助每一個學生找到屬於他自己的那一條跑道,而不是逼所有學生都去跑相同的唯一跑道。 制度和學校只視所有學生為一個管理和行政群體,只提供一條跑道逼每個學生去跑,因為這樣對他們而言,是最方便和最簡單的。他們只需關注那一小部分在這個制度模式下如魚得水的「優秀」學生,那些跑得慢的,跑不動的,那些被迫跟跑而跑出傷病甚至跑掉性命的,他們根本不會在意,因為在他們眼中,學生並不是一個個獨立、特殊的生命個體,而只是一堆堆升學率、入大學率、DSE奪星率的數字數據。 但家長不一樣。對家長而言,孩子就是一個個鮮活的心靈,就是一個個獨特的生命,是最珍貴的,是無可替代的。因此身為家長,為人父母,又怎能像制度和學校那樣,無視自己孩子的多元和獨特,逼他們去跑一條不適合、不屬於他們的人生跑道呢?下次再談。 文:陳葒(「陳校長免費補習天地」創辦人) 作者簡介﹕深信有教無類,毅然放下直資中學校長的高薪厚職,成立免費補習天地,助基層學童補習;近年亦大力推動「無牆教室」。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25期]

詳細內容

背山傲海:孩子的人生成就

這些年來接觸的許多家長,對於培育孩子的目標,都有一個很糟糕的誤解,就是幸福等同於成功,然後又以「名利權」作為事業成功的標準。但其實成功人士只是這個功利且勢利的社會所期盼的產物,又由於衡量的標準不外乎名、利、權,因此一直以來,我們所認知的成功人士,就是藝人明星、富豪老闆和高官政要。 成功不等於幸福 不少家長也希望培育自己的孩子成為上述其中一種成功人士,但這些家長都忘了一點,成功人士不等於幸福人士。為人父母者,其實最希望的是孩子將來能夠幸福,至於有沒有名利權,有多大的名利權,一點都不重要。 成功和幸福當然也可以兼得,但絕不是等同。成功地得到了名利權,並不必然就會成功地得到幸福。有時更是相反,享太高的名,獲太大的利,握太重的權,反而是造成人生不幸福的原因。 君不見藝人明星也會感情受傷,婚姻破裂,精神抑鬱,濫藥輕生,高名不見得為他們帶來幸福,反而是高名形成的壓力使他們更容易迷失自己,難以得到真正的快樂;君不見富豪老闆也會被生意伙伴出賣,被枕邊人背叛,被子孫家人算計,也會樓垮客散,家破人亡。巨利不見得為他們帶來幸福,反而是巨利產生的誘惑使他們生前無法擁有真正的情誼,身後又常常會有子孫爭產,家人反目的不幸;君不見高官政要也會貪污瀆職身陷囹圄,也會為五斗米折腰而左右做人難。 重權更易失智失德 重權不見得為他們帶來幸福,反而是重權附帶的腐敗使他們更容易失智失德,更容易自大狂妄。身為權貴就更要摧眉折腰去事更高的權貴,身不由己執行違心背德之策,受盡千夫所指,換來千秋罵名。 所以,名高未必幸福,利巨未必幸福,權重未必幸福。這些所謂的成功人士條件和幸福都沒有必然關係。為人父母,我們更希望的是孩子的幸福,而不是成功。他們將來可能只是一個普通的打工仔,一個平凡的父親,一個不起眼的家庭主婦。他們沒有名氣,不是富豪,不是權貴,但他們的生活過得踏踏實實,開開心心。他們每天都過得輕鬆且愉悅,充實而坦然。簡言之,他們都很幸福,而感覺不到幸福的成功是不值得追求的。於孩子的人生而言,不是成績,不是成功,只有幸福才是最高目的。 因此,「陳校長8不家教觀」的第7觀,也是8觀之中最重要的一觀就是:孩子的成就是擁有幸福人生,不是成為社會成功人士。因為一旦這個觀念錯了,整個培養孩子的方向就錯了。如果家長以社會上所謂的成功人士作為孩子成長的樣辦,往往會因此誤了孩子一生——即使孩子日後確實成為一個有名有利有權的成功人士。 當然,無名無錢無權也不必然會有幸福。要讓孩子擁有幸福的人生,家長只需記住3個「一」,下次詳談。 文:陳葒(「陳校長免費補習天地」創辦人) 作者簡介﹕深信有教無類,毅然放下直資中學校長的高薪厚職,成立免費補習天地,助基層學童補習;近年亦大力推動「無牆教室」。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19期]

詳細內容

背山傲海:生活態度 記住「3誠」

「陳校長8不家教觀」的第6觀是:應着緊孩子的做人生活態度,不是他的個人生活方式。上一篇文章〈毋須緊張孩子的生活方式〉,我們已說過個人生活習慣,現在說說做人生活態度。這個概念較空泛,涵蓋範疇亦頗廣泛,為便於記憶和容易理解,我建議家長只需記住3個「誠」:誠於事,誠於人,誠於己。 誠於事:自發認真 做事盡全力 「誠於事」即認真盡力地做事。不管是做家務事,還是做學校的事;不管是被人要求去做的事,還是自發去做的事;不管做的事有沒有獎懲,有沒有人監督,甚至有沒有人知道,家長都要教導孩子,要認真專注地去做,要全力以赴地去做。比如在學校當值日生清潔課室,即使有些角落看起來不髒,抹了不會有人知道,不抹也不會有人察覺,仍然要認真盡力地去抹。這就是「誠於事」的態度。如果從小養成這種做事態度,日後孩子才不會讓金錢、私利或人事等因素影響自己對工作的盡責,才能在事業上取得成功。所以當家長要求孩子做事,或看到孩子在做事時,不妨有意識地因勢利導,讓他明白這一點,助他養成這種「誠於事」的態度。 誠於人:信用比個人利益得失重要 「誠於人」是誠實守信地待人。在日常生活中,家長應注意孩子在待人接物上的誠信表現。要有意識地教導孩子,不可為私慾、私利和個人需要而說謊,不可輕率承諾他人,一旦承諾了就要堅守。要讓孩子明白,在和人相處時,應該將信用置於個人利益得失之前。因為當孩子長大後,相信那時的社會,愈來愈多工作可由電腦、機械人、人工智能去做,企業老闆不再需要「食腦」的聰明人,反而需要不會貪污奪權、邀功卸責的誠信之人。因此「誠信」必然成為最被需求的個人質素。要幫助孩子在未來取得成功,就應該自小培養他們重視誠信的觀念態度。 誠於己:追尋理想抱負 緊守氣節 「誠於己」即是堅守一己的志氣。志氣在這裏包涵「志向」和「氣節」兩個層面。志向即人生的理想和抱負。對於孩子來說,即長大後他想做什麼工作、想做什麼事情、想成為怎樣的人。我不是說家長必須要孩子在年幼時就給出答案,因為這些答案往往要到中學或大學,甚至更後才會確定。我想強調的是,家長應該讓孩子明白,在成長的過程中,他必須有意識地去思考並尋找自己的理想和抱負。最終他是否找到理想或完成抱負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有意識堅持去找,這樣他的人生才不會在渾渾噩噩中虛耗。 氣節即做人原則。如沒有了氣節,則誠於事和誠於人都有可能成為愚惡的工具和幫兇。所謂氣節,亦即孟子所言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人在面對富貴或貧賤時,總有一些東西不能改變;人在面對最威武的的暴力或高牆時,總有一些東西不可屈服。這些東西就是人格尊嚴,就是良知公義。孩子未必懂得這些名詞,但家長還是可以從日常生活的事例中,從歷史人物的事迹中,讓他們一點點地逐漸明白當中的意義。 「陳校長8不家教觀」的第6觀,之所以強調「着緊孩子的做人生活態度,不是他的個人生活方式」,是因為如果花太多心力和孩子糾纏於一些屬於個人生活方式的事,既會產生更多不必要的摩擦,亦會少了時間心力去關注上述屬於做人生活態度的事。而後者才是孩子人生優劣的關鍵。 文:陳葒(「陳校長免費補習天地」創辦人) 作者簡介﹕深信有教無類,毅然放下直資中學校長的高薪厚職,成立免費補習天地,助基層學童補習;近年亦大力推動「無牆教室」。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13期]

詳細內容

背山傲海:毋須緊張孩子的生活方式

(圖片來源:Canva) 接下來說的是「陳校長8不家教觀」的第6觀,但在進一步闡述這個觀念之前,我想先和家長們分享兩個有趣的實驗研究。 第一個實驗是美國明尼蘇達州立大學做的。他們先讓188名成人分別進入一間整齊的房間,以及一間紙張與書本散落一地的凌亂房間。然後要他們在房間內就被標註為「經典(classic)」以及「全新(new)」的產品名單中做選擇。研究發現,當受試者身處整齊的房間時,他們會傾向選擇被標註「經典」的產品,因為這會令他們聯想到傳統。而當受試者在凌亂的房間裏時,會較傾向選擇被標註「全新」的產品,因為他們聯想到了創新。 此外,他們又讓48個受試者一樣分別進入整齊以及髒亂的房間中,並要想出乒乓球還有什麼其他用途。他們的意念會分別依據創意度高低評分。結果顯示,在雜亂房間中的人所想出的乒乓球新用途的意念,較在整齊房間中的人多出了28%的創造力。 主持這個研究的Dr. Vohs表示:「沒有秩序的環境似乎能啟發人們去突破傳統,造就更新的視野 。」因此擁有整潔桌面的人多傾向於遵從嚴格的規條,並且不太勇於嘗試新的東西或冒一些風險。相較之下,擁有髒亂桌面的人們則更傾向於有創意並且敢於冒險。 「打機」研究顛覆育兒觀 第二個研究是德國波鴻魯爾大學做的。他們招募了34名受試者,其中17人每星期在電腦或遊戲機上玩動作類型的遊戲,而剩餘的人則不玩或不定時打機。隨後兩組受試者均做學習概率試驗和以核磁共振造影來記錄兩組受試者的大腦活性表現,發現有玩遊戲的一方,能較快吸收到新知識和組織能力。 其實近年很多研究亦都證明,我們腦內的海馬體是幫助學習及記憶的,而打遊戲機能使海馬體得到更好的訓練,故有助小孩子的腦部發展,亦能讓身體四肢更為協調。 原來,凌亂的桌面和房間代表主人更有創新的勇氣和能力。 這兩個研究結果是不是有點顛覆了我們對整潔和打機的觀念?平時家長一看見子女的房間桌上凌亂不齊,都會大發脾氣。一看見孩子玩電子遊戲就大動肝火。但原來,凌亂的桌面和房間代表主人更有創新的勇氣和能力。打機則有助腦部發展,有更好的學習和記憶能力。 當然,我的意思並不是說子女的的房間書桌非凌亂不可,我只是想家長理解,孩子的房間書桌不整潔並不是什麼大問題,犯不着為此而發孩子的脾氣。我也不是說孩子都必須打機,我只是想家長明白,孩子喜愛打機也不是什麼大問題。犯不着為此而動自己的肝火。 其實愛整潔還是愛凌亂,是愛打機還是愛看書,愛晚睡還是愛早起,愛吃漢堡喝汽水還是愛吃沙律喝牛奶,這些都屬於個人的生活方式,無傷大雅。有些父母,一見小孩子晚睡就說對精神不好,一見他看電視就說對眼睛不好,一見他吃零食就說沒有營養,一見他躺着什麼都不做又說他懶散。只不過是幾歲十幾歲的孩子,正是愛玩愛吃的年紀,就這樣被管得比坐牢還慘。 花太多心力和孩子糾纏於這些屬於個人生活方式的事,既會產生更多不必要摩擦,亦會少了時間心力去關注那些屬於做人生活態度的事。而後者對孩子的成長更重要得多。 因此,「陳校長8不家教觀」的第6觀就是:應着緊孩子的做人生活態度,不是他的個人生活習慣。至於做人生活態度指的是什麼,要如何着緊,留待下次再談。 文:陳葒(「陳校長免費補習天地」創辦人) 作者簡介﹕深信有教無類,毅然放下直資中學校長的高薪厚職,成立免費補習天地,助基層學童補習;近年亦大力推動「無牆教室」。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07期]

詳細內容

背山傲海:為孩子成長撐腰出頭

上期講到陳校長「8不家教觀」的第5觀——父母是孩子成長空間的保護者,不是教育體制的順從者。現在接着談為人父母要如何保護子女。 向應試教育體制說不 首先,家長要有不跟隨體制旋律起舞的意識、不跟從體制步調進退的勇氣。體制的本質是劃一,因此學校教育也往往不會顧及你家孩子天生的獨特個性;體制的特點是強制,因此學校教育也往往不會給予你家孩子有自主學習的空間。而在體制的高牆之下,學校辦學者和管理者又多以經營為要,以管理為先,普羅教師或受制於生活,或無心於教育,或有心而無力,也只能跟order辦事。如此層層下壓,應試教育的全部壓力,就全壓在你的孩子身上。 都只不過是幾歲十幾歲的孩子,你叫他們如何承受得起整個應試教育體制,以及這個扭曲教育生態所產生的所有重量?他們年幼,力薄聲音弱,沒有人會為他們發聲,沒有人會為他們出頭。對於在學習上遭遇的挫敗,很多時候他們也不知道問題何在,更多的是自怨自責,怨自己沒用,責自己無能。這個時候,唯一能夠拉他們一把,托他們一下,幫他們卸一點學習壓力的,就只有真正關心他們的人,也就是身為父母的你了。 因此家長應該要有勇氣和智慧,向應試教育體制說不。3天一默書?不了。一周一測驗?不了。功課每晚做到11、12時?不了。周末沒有玩樂的時間?不了。長假期沒有和家人去旅行的空間?不了。如果你的孩子不敢向體制說不,身為家長的你就要為他們站出來;如果他們有勇氣向體制說不,身為父母的你就要在背後為他們撐腰。是的,主任,是我同意他做不完功課也可以去睡覺的;是的,老師,是我告訴他測驗和考試只有60、70分也沒問題的;是的,校長,我知道你們因之前疫情停課將暑假縮短至10天,但我已答應這個暑假讓孩子去學風帆,所以他會缺席一個星期,這是我給學校的家長信…… 多插幾刀的幫兇 當然,這並不是容易的事,因為體制的力量實在太強大,不是每一個家長都有足夠的力量和條件去反抗。但是,沒有足夠的力量去反抗,並不等於就不去盡力抵抗,更不等於毫不抵抗。面對應試教育體制的壓力,每一個家長都必須要有「能為孩子頂得多少便多少」的意識和心態。不要唯唯於學校政策,不要諾諾於教師要求。不要讓自己成為體制的順從者。 而更等而下之的,是不但不幫孩子頂住應試教育體制的壓力,反而再落井下石的家長。孩子好不容易才完成老師給予的功課,想玩玩遊戲機?想休息一會兒聽歌?不行,因為還要做一堆父母買的補充練習。孩子好不容易於長假期回校上完指定的補課,想和朋友去郊外走走?想去學結他?學唱歌?去街頭busking?不行,因為父母已幫他報了中英數名師補習班。 這樣的父母甚至連體制的順從者也說不上。這種父母,不管內心是如何真誠地(但其實是愚昧地)想為孩子好,是如何真心地(但其實是落伍地)為了他的將來着想,都是應試教育體制的助紂者。都是在已被應試教育體制壓得遍體鱗傷的孩子身上,再多插幾刀的幫兇。 文:陳葒(「陳校長免費補習天地」創辦人) 作者簡介:深信有教無類,毅然放下直資中學校長的高薪厚職,成立免費補習天地,助基層學童補習;近年亦大力推動「無牆教室」。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02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