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 Education夥小小漢語辦特色普通話課程

合作儀式吸引不少家長帶同子女出席,一同拍攝大合照留念。   普通話的重要性與日俱增,從小學好普通話,無論升學就業皆無往而不利。然而,怎樣才能學得有趣、學得更有成效?Arch Education與小小漢語(Mini Mandarins)兩大教育機構日前宣布結成合作夥伴,推出一系列專為3至10歲小朋友而設的普通話課程。透過獨特的情境教學和體驗學習模式,營造非一般學習體驗,讓他們感受學習普通話的樂趣。 三位主禮嘉賓(左起:馬賢慧、沈貝嘉和余雅穎)主持切蛋糕儀式,慶祝兩大教育機構結為合作夥伴。   Arch Education與小小漢語於12月11日在尖沙咀K11 MUSEA Victoria Playpark舉行合作儀式。由Arch Education兩位創辦人余雅穎(Jennifer Yu)和馬賢慧(Jennifer Ma),以及小小漢語創辦人沈貝嘉(Anita)一同主禮。余雅穎致辭時表示,Arch Education一直以中、小學生為服務對象,透過開辦不同類型的英語培訓課程及備試班,協助學生為升讀國際學校和到海外留學作好準備。有感於愈來愈多家長希望子女學好普通話,中心遂與小小漢語合作,提供相關課程。沈貝嘉指,小小漢語自2014年成立以來專注營辦學前階段的普通話課程,是次與Arch Education合作,可以將課程介紹予不同年齡的學生。 大會安排攤位遊戲,讓小朋友體驗情境教學的樂趣。 ▲巨型飛行棋遊戲,導師、家長和小朋友玩得投入。   六大課程各具特色 兩大教育機構率先推出六項普通話課程,包括:拼音班、朗誦及演講班、部首認字、國學啟蒙閱讀班、面試邏輯訓練班,以及旗艦課程iCare Talking Book,各具特色。前五者分別針對學生漢語拼音、說話能力、閱讀和書寫,以及邏輯思維作重點培訓。課程利用情境教學方法,以生活化主題,如店舖購物,引發學生的興趣,再透過活動和遊戲引導他們輕鬆學習普通話。   選取生活相關議題 至於旗艦課程iCare Talking Book,糅合了兩大教育機構的教學特色,包括Arch Education提倡的體驗學習和多角度思考培訓,以及小小漢語採用的情境教學法,提供全方位訓練。馬賢慧指,導師選取跟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社會議題,如食物浪費,引導學生探究學習。他們由認識食物的種類和成分開始,再學習觀看食物標籤和最佳食用日期,繼而思考避免食物過期造成浪費的方法。學生要運用語言和文字表達個人想法,並與導師及其他同學交流。過程中可同時訓練詞彙運用、拼音、閱讀書寫技巧和說話聆聽的能力。除了課堂學習,學生有機會出外考察,如走訪麵包店實地了解如何處理賣剩的麵包,以及協助職員將麵包捐贈予社福機構,幫助有需要的人士。導師從旁觀察學生的表現,針對他們讀、寫、聽、說的能力予以評分,並建議改善方法。 合作儀式舉行當日,大會特別準備不同的攤位遊戲,包括黏土點心製作、巨型飛行棋和跳房子,讓學生和家長體驗情境教學的特色,以及從遊戲中學習普通話的樂趣。Arch Education與小小漢語合辦的六項課程,現正接受報名,適合3至10歲學生報讀。 小朋友用心聆聽導師講解,學習製作黏土點心。   Arch Education 電話:3568 0406 網址:www.arch-education.com Facebook:ArchEducationHK IG:arch_education   小小漢語 電話:2320 1128 網址:www.minimandarins.com Facebook:minimandarins IG:minimandarins

詳細內容

教學有辦法:小小作家培訓班 互動遊戲激發寫作潛能

有信心寫作——泳峯(左起)、梓晞和樂妍,由當初抗拒到現在有信心寫作,他們更想一嘗做小作家的滋味。(劉焌陶攝) 提起中文寫作,不少孩子都皺眉頭,家長費解何以子女經常閱讀,但總是「有入無出」,寫不出好文章來。針對學生的難處,有出版社就舉辦別開生面的寫作班,希望透過圖像、互動遊戲,啟發學生的寫作潛能,讓小朋友愛上寫作,甚至一嘗成為小作家的滋味!   在嶺南大學香港同學會小學讀五年級的泳峯、梓晞和樂妍,3人都不諱言以往很害怕中文寫作。泳峯和梓晞的壓力,主要來自文章的字數,「要寫200多字,有時覺得很困難。試過因為湊字數而刻意拖長,其實那些字都沒有意思」,梓晞靦腆地說。至於樂妍則經常遇到執筆忘字的問題,「會寫錯字,又或者忘了有什麼詞語可以用來表達想法」。 不過,自從校方安排3人參加小皇冠童書館與小麥文化聯合舉辦的「小小作家培訓班」後,他們的態度卻起了180度的變化。泳峯喜孜孜地告訴記者:「我現在對寫作信心大了很多,因為在培訓班學到怎樣創作人物角色,令內容更豐富。」樂妍也有同感:「我也信心強了,因為我在這裏學到的,會比其他沒參加課程的學生多。」至於梓晞,更用「享受」來形容她的寫作歷程,「我很享受和組員邊討論邊寫,很開心啊」!究竟這兩個出版社的編輯團隊,在孩子身上施展了什麼魔法呢?記者日前就「旁聽」了他們的課堂。 分享想法——小班形式的課堂,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和表達。(劉焌陶攝) 角色矛盾衝突情節最吸引 相比起傳統課堂,「小小作家培訓班」加入更多討論和遊戲元素。像這天,編輯導師為強化學生們在「起承轉合」敘事手法中「轉」的技巧,先要他們化身成「城市老鼠」或「鄉村老鼠」,然後輪流猜拳,爭取揀選有利圖卡的機會,用以證明城市抑或鄉村更適合老鼠居住。當城市老鼠一方說「城市交通方便,有病可以立即打999,去醫院接受治療」,鄉村老鼠便反擊:「城市人口擠迫,傳染病散播更快啊!」鄉村老鼠又說,住在鄉村,鄰里關係更佳;城市老鼠就覺得住在城市,生活用品一應俱全,非常方便。兩組之間你一言我一語,已實踐編輯導師在課堂開首所講,「文章或故事,最吸引讀者、最有張力的描寫,往往是角色間的矛盾與衝突」。 輪流猜拳——為增加課堂氣氛,導師安排同學猜拳選圖卡,大家都玩得很投入。(劉焌陶攝) 老鼠開會——學生化身成「老鼠」,一起討論居住在城市或鄉村的優劣之處。(劉焌陶攝) 寫成文章——一輪「腦震盪」後,學生馬上記下點子並加以組織,寫成短短的文章。(劉焌陶攝) 嶺南大學香港同學會小學校長鄭安娜認為,在課外活動引入這種小班形式的寫作班,更能照顧每個學生的需要,「平日課堂只有30分鐘,一班有20多人,教師能夠給學生分享的時間很有限;但這個寫作班有1小時,而且只得10個學生,每人分享自己想法的機會就有很多」。她更欣賞共同創作的過程,「因為每個組員都拋出點子,一組合起來至少有3、4個想法。學生又馬上記錄下來,令他們動筆寫文章時,速度提升很多」。 鄭安娜(劉焌陶攝) 帶着任務去創作 談到小朋友「有入無出」,即閱讀很多書但寫不出文章的問題,任教該校的中文科科長謝恬頤相信,孩子的腦袋裝着很多東西,只是受制於寫作題目或環境,令他們過於「循規蹈矩」,沒有膽量用文字表達創意,「我觀察到,很多學生也喜歡看偵探類小說,若然我們改變一下寫作環境,例如要他們帶着任務、挑戰去創作故事,或許孩子會更容易把平日所看的運用出來」。她透露,中文科寫作稍後會有一些更考創意的題目,例如改寫《西遊記》結局,希望有更多空間讓小朋友發揮。 謝恬頤(劉焌陶攝) 自本學年推出「小小作家培訓班」後,青馬文化及小麥文化總編輯林慧儀(Ruby)接觸不少高小學生,雖然整個活動只得4節,Ruby已見證到很多孩子的轉變,「我見到學生『入』和『出』的過程愈來愈快,大家討論5分鐘、8分鐘後,很快已經可以轉化成文字,再發表,令我好興奮」。她續說此計劃的終極目標,是把每個學生創作的故事集結成書,因此編輯團隊會以出版書籍的經驗,傳授寫作心得,「4堂各有不同主題,包括第1堂着重啟發創作靈感、設定角色;第2堂是描寫精彩的場景;第3堂則怎樣做好起承轉合,製造高潮;第4堂就使用mind map(腦圖),把之前所學的整理好,正式下筆」。 林慧儀(受訪者提供)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72期]

詳細內容

動手學習:脫離教科書評測框框 LBD學習法 手腦並用建構知識

在小學常識科課程指引下,學與教應以「學生為中心」,並通過「手腦並用」去建構知識。但回歸現實,教師往往受制於教科書海量的內容、測考評估的安排,能讓學生參與課堂的空間有限。為了替教師拆牆鬆綁,推動革新學習的慈善團體「教育大同」兩年前大膽地為初小常識科設計了一個無教科書、不用測考,卻強調「動手學」(Learning By Doing, LBD)的課程,共有14間小學參與。究竟什麼是LBD呢?   祖堯天主教小學在今個學年首次於一年級開展LBD課程,記者早前實地觀課。承上堂,學生今回繼續學習「保護身體」的課題。常識科科主席譚清儀老師甫入課室,先跟學生們玩一個「身體大作戰」的遊戲。她邀請了幾個學生,從她手上抽出情景卡,然後再判斷卡上的活動,例如「做運動」、「洗手」、「吃辣椒」、「黑漆漆下打機」,哪些對身體好?哪些對身體不好?當中保護或傷害了哪些器官? 分組討論匯報 抽圖卡作故事 「吃多少隻辣椒才會傷害身體?吃一隻可以嗎?」「黑漆漆下打機,會盲嗎?可能會有散光,要戴眼鏡啊!」這個小小的熱身遊戲,成功令課堂氣氛升溫,大家都踴躍發問和作答。不過,「戲肉」其實在下一個環節。 譚清儀先請學生調動桌椅,分成6個4人小組去討論和匯報。起初記者也狐疑,這班「BB」才「升呢」做小學生不過兩個多月,他們做得到嗎?但事實證明,教師願意放手,學生就有進步空間。「你們今次分組比上次更安靜、更快捷啊!」譚清儀正面回饋學生。 這回,每個學生都有機會抽圖卡,卡上面都是一些可應用於身體的物品,例如太陽油、口罩、手套等,然後每組要從教師設定的9個情景圖中選擇其中1個,再利用各組員手持的圖卡,合力創作一個故事。不過在開始之前,譚清儀先問學生:「萬一在選擇情景圖時,組員之間有不同意見,可以怎樣做呢?」有學生立即舉手獻計:「可以禮讓別人、可以投票決定!」後來,記者果真見到有女學生把選擇權讓給男學生,亦有組別猜「包剪揼」,由勝方做話事人。 別以為小人兒不懂討論,據記者觀察,組員間的對答也很有紋路。來到匯報時間,譚清儀先在黑板上列出步驟,「1.說出組別;2.自我介紹;3.分享故事;4.說再見」。由於課時所限,今堂先由3組匯報,坦白說,孩子的匯報技巧和故事的完整程度當然仍有待提升,但至少每個站出來的學生也願意參與。記者特別欣賞其中一組「橙組」的創意,此組所選的情景圖是有人站在濃煙密佈的建築物前咳嗽,學生就利用「護目鏡」、「口罩」、「耳筒」和「清水」創作了以下的故事:「因為有濃煙,消防員戴上護目鏡保護眼睛,也戴上口罩避免吸入濃煙,然後還戴上耳筒,他聽着音樂進入火場用清水救火!」 投放資源多——祖堯天主教小學為推動LBD課程,投放大量人力資源,課程除有4名主教教師,還有4名輔助教師,並有教學助理支援,確保大大小小的課堂活動都順利進行。(受訪者提供) 學生投入 70分鐘無冷場 2節共70分鐘的常識課,在毫無冷場下完結。譚清儀說,小一生的專注時間很短,一般僅約20分鐘,但因為LBD課程的課堂活動多,所以即使是「孖堂」,學生也可以一直維持高度投入,令她欣喜。 投入參與——雖然轉行LBD課程後,小一常識科仍然維持每周5節,但就由原先一次的「孖堂」增至兩次。而2節長達70分鐘的課時,難得學生仍精神奕奕,投入參與。(劉焌陶攝) 為營造以學生為本、全人發展的學習環境,在2019年,「教育大同」轄下的「賽馬會『感•創•做』大本營」計劃,嘗試在教育局的課程框架下,重新整合一至三年級常識科的6大學習範疇,把原本割裂的課題重新連貫成有意義的脈絡,並加入LBD元素。擔當計劃的「學校同行者」角色的莫蔚峰(Candace)透露,LBD課程之所以沒有教科書,只得基本的教材,是想給教師留更多的空間,可按校情、班情去調適教案,「很難『一樣米養百樣人』,所以沒可能一本教科書會間間學校都合用」。 莫蔚峰(劉焌陶攝) 教科書內容過多 應思考孩子需要 說起教科書,料不到各人都有很多「苦水」。祖堯天主教小學校長陳志恒認為,常識科涉獵的範圍愈來愈廣,部分教科書的內容亦和孩子的距離很遠,「於是我會問:究竟常識科目的是什麼?小朋友最需要學的是什麼?有了答案,便要再剪裁」。曾擔任常識科科主任的陳詠茵副校長亦有同感:「坊間的教科書,會盡量把最多的內容都放進去,藉此吸引多些學校去選用它們。但站在教師的角度,其實內容太多了;然而買了書若不教,又很難向家長交代。」 家長試堂——學校在推行LBD課程之前,不單舉辦家長講座,更透過工作坊,讓家長親身感受LBD的運作模式、學習方法,以釋除疑慮。(受訪者提供) 該計劃助理項目經理程頌琪(Karis)則表示,當教師要拿着課本逐頁教授時,便無法做到LBD,「我們必須重新思考,究竟小朋友要學幾深、學幾闊?他們所學的,跟生活有無關係?當我們這樣想時,就不會被教科書所局限」。 程頌琪(沈雅詩攝) 裝備態度技能 比學知識優先 難得LBD課程可以拋開課本,亦無考試的後顧之憂。譚清儀說,不單部分課題可以處理得比以往更深入,亦有更多空間,裝備學生在知識以外的其他技能和態度。「傳統常識科,着重的是知識(knowledge)、技能(skill)和態度(attitude),但現今互聯網資訊發達,學生要掌握知識有很多渠道,所以LBD課程強調的是ASK,即以態度、技能為先,最後才是知識」。她以剛才的課堂為例,「做小組討論需要有的態度、怎樣組織故事,以至匯報技巧,學生都經驗得到」。 如何照顧學習差異,亦是持份者所關注的。陳志恒表示,學習差異不是純粹指學習能力高與低,而是每個人的學習方式都不盡相同,「未必所有人都只靠閱讀文字或聽教師講解就明白,有些孩子需要動手做、親身經驗才學到,LBD就提供了這些機會」。 學生跟得上 收窄能力差異 作為計劃的「牽頭老師」,譚清儀也認同LBD課堂有助收窄差異,「換着是傳統課堂,老師難免要依着課本、作業去教,能力弱的學生,可能會不出聲、不表達,他們吸收到幾多,其實是一個問號。但我發現,LBD課堂裏沒有一個學生跟不上,大家都很積極參與」。她補充,教師抱開放心態亦是關鍵,「在這個課程,學生不會有典型的常識工作紙、作業,只有一本學習紀錄冊,他們可以選擇用任何形式表達想法,包括只用圖像。你看,剛才我也沒有硬銷『護目鏡』、『護膝』等詞語,但其實在學習過程中,小朋友已不知不覺學了。假如有學生想學寫字,他們會主動舉手問,這也是我所期盼的,由小朋友主導自己想學什麼」。 學習紀錄——課堂只有一本學習紀錄冊,讓學生簡單回應課堂所學。(受訪者提供)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72期]

詳細內容

上一課:發掘演藝潛質 全方位培育孩子4Q

坊間有不少興趣班為小朋友提供演戲、唱歌或舞蹈等訓練,但同一個課程,同時涵蓋專業演、唱、舞及溝通藝術的,就較為少見。最近有藝術教育機構就希望通過這一系列的表演及創作課程,發掘孩子潛質之餘,也培育他們的4Q,包括IQ(智商)、DQ(數碼智商)、EQ(情緒商數)、AQ(逆境商數)的發展,以迎接21世紀新時代。     說到全方位的藝術學校,大家第一時間或會聯想到香港演藝學院,但這類機構一般只接受青少年或具相關學歷的學生申請,小朋友只能望門興嘆。為照顧不同年齡學生的需要,2020年成立的I.D.E.A.Q教育中心在成人班以外,更特別設有8至12歲及13至17歲的組別,讓年輕的一代亦有機會接觸表演藝術,當中不少課堂更是由演藝學院畢業的導師親自教授。 學齊演戲、唱歌、跳舞、溝通 I.D.E.A.Q教育中心校長王嘉翊(Garrick,圖)便是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主修導演的他,坦言希望把中心打造成一間小型演藝學院,「我們與外間興趣班較大分別是它的整體性,不是唱歌還唱歌,跳舞還跳舞,而是像到學校上課一樣,由各方面專長的導師去教同一班學生,會互相了解學生上課的情况。加上我們每一個導師對藝術和教育都很有心,不但致力令上課氣氛愉快,也會經常開會溝通,盡量把教學內容融入IQ、DQ、EQ、AQ的元素,例如在溝通藝術的環節,學員需要運用IQ去分析及聆聽其他同學的說話,戲劇課則不時要運用數碼科技(DQ),去重溫導師們為學員所拍的片段」。 中心課程除了分年齡組別,每組亦有初、中、高級班,每40堂為1期,當中包括演戲、唱歌、舞蹈及溝通藝術各10堂,完成初班後,學員需要通過畢業考試才能升班。雖然中心打正表演藝術旗號,但宗旨並不是要培育小明星,而是要讓學生在過程中找到自己所長和熱愛的東西。所以,每一個學生報讀時均需要通過面試才能入學。但Garrick強調,中心並非要透過面試來選秀,一來是因為學額有限,二來是希望在面試中了解小朋友多一點,看看他們是否真的有熱誠,不想有孩子是因為家長要他們參加而勉強來上課。 這天記者來到中心位於火炭的教室,8至12歲的初班學生先上溝通課程,小休後便是戲劇課。溝通課由Garrick親自教授,戲劇課則由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藝術(榮譽)學士的舞台劇演員黃釗鑫任教,她指每堂都會跟學生玩熱身遊戲及做演出練習,包括讀劇本、即興演出等,一些舞台小細節如演員企位、看劇本技巧等她都會提及,是一個非常專業的舞台劇演員訓練。有時她更會給予「功課」,如要學生觀察不同職業的人物,因為戲劇很多時候都是在扮演和模仿別人,每次排練後更會給學生來一個小檢討。「我也會把4個Q放進課程中,所以檢討是很重要的,當孩子演得不理想,心態可能處於逆境,但檢討可讓他們知道自己的強弱,繼而懂得解決問題和改善,提升逆境商數。」釗鑫說。 王嘉翊(李紹昌攝) 小朋友上溝通課,透過不同的分享活動很快便打成一片,充滿歡樂氣氛。校長Garrick說,不要以為溝通與演藝無關,其實溝通與演戲、唱歌和舞蹈都是環環相扣,如舞蹈是透過身體語言與人溝通,唱歌則是用聲音表達情感。(李紹昌攝) 導師黃釗鑫(圖左)與學生玩閃避球遊戲來熱身,別小看這些遊戲,她指這都是經過設計的舞台活動,「因為演戲是一個全身的活動,身體、腦袋和心靈都要有所準備,過程中除了可熱身,也可加強他們互相認識、合作,是包含觀察、分析、思考和判斷的訓練。」(李紹昌攝) 在唱歌的課堂中,學生有機會到真正的錄音室上課,錄製歌曲。Garrick說這是一個非常難得的機會,小朋友都表現得很興奮。(機構提供) ◆與學校合作培訓計劃 除了公開招生,在剛剛完結的暑假,中心更與小學合作,讓學生在假期可以參與這個演藝速成班。這個名為「香港中小學藝術培訓課程計劃」參與學校包括英華小學、和富慈善基金李宗德小學及黃埔宣道小學,由學校安排學生來中心接受為期5星期的「溝通」、「戲劇」、「舞蹈」、「歌唱」藝術培訓,完成課程後學生更可參與由「主創藝術坊Community Art」製作的音樂劇演出。 香港中小學藝術培訓課程計劃(機構提供)   ■INFO I.D.E.A.Q教育中心課程 對象:8至12歲、13至17歲、成人組別 上課日期及時間:逢周六、日上課,每課1小時20分鐘,共40堂,為期3個月 地點:火炭銀禧花園銀禧薈5樓504室 報名:bit.ly/3BleeSj 課程查詢:6709 7037(WhatsApp)     文︰顏燕雯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61期]

詳細內容

教學有辦法:李安迪善用科技 轉型電子教學 IT達人創建無縫學習環境

天主教領島學校校長李安迪,過去10多年,經歷過香港3場大規模停課,見證科技發展,有效促進教與學。(朱安妮攝) 2003年的SARS、2009年的豬流感,到最近的新型冠狀病毒,香港都經歷了一場大規模的停課,在這3段關鍵時期,IT達人李安迪,分別以學生、教師和校長身分面對停課帶來的挑戰。在不同身分上,他對運用科技成就教與學,都別有一番深切的體會和見解。 2003年SARS爆發,李安迪還是一個修讀生物科的大學生,「當時停課真的沒什麼可做,又不像現在有視像課堂,頂多電郵PowerPoint、筆記給你,所以很清閒的,可經常相約同學BBQ」。但6年後,他已經是慈幼學校課程統籌兼資訊科技統籌主任,因豬流感肆虐,在停課下他初嘗到科技締造無縫學習環境的甜頭。 未雨綢繆 着手添電子學習裝置 李安迪憶述,那個年頭,電子學習風氣還未盛行,以致豬流感殺到時,大部分學校只做到郵寄功課給學生,再請家長交回學校讓教師批改,「其實很多時學生都不懂做的,因為沒有上堂,沒學過」。反之,這位主任卻未雨綢繆,在風平浪靜之時,已經着手為學校建構有利的電子學習環境。 「因為我知道,當互聯網一普及,世界便會走得很快,所以一定要早作準備。」於是他膽粗粗向一個基金申請資助,想不到獲批200萬元,於是幫學校買了一批手提電腦,全校鋪設Wi-Fi網絡,也添置了一台高階的伺服器,並安裝遠程桌面(Remote Desktop)工具。這樣,師生只需要在有網絡連接的地方,隨時隨地透過遠程桌面戶口,便可使用校內電腦軟件。受惠於這些科技,當豬流感突襲停課,慈幼學校也可輕鬆應對,「學生可以順暢地連線去學校的內聯網看短片和講義,繼續學習和交電子功課」。 進修IT 為「做好呢份工」 李安迪笑指自己並非「鐵板神算」,只因當初要增值,參加了微軟的教師培訓計劃,從中學到很多電腦上的知識,也擴闊了思維和眼界。 李安迪的名字,一直與「電子學習」、「STEM」、「運算思維」等字眼扯在一起,他亦曾擔任教育局課程發展議會科技教育委員會委員及「賽馬會運算思維教育」專家小組成員。但不說不知,原來他的學位教師教育文憑是主修中文的,初出茅廬時,獲慈幼學校時任校長聘請作為數學科和電腦科教師,「校長說我年輕,對電腦一定有認識」。李安迪唯有硬着頭皮接受任務,亦為了「做好呢份工」,展開了他IT進修的「神奇之旅」。 創意教學 比引入硬件重要 由微軟卓越老師計劃(Microsoft Valued Teacher,MVT)晉身至創新菁英教育家計劃(Microsoft Innovative Educator Expert,MIE Expert),浸淫IT教育10多年,李安迪體會最深的是,推動電子學習,不在於硬件設備有多完善、多先進,而是視乎教師是否懂得通過科技,引入創意教學法,提升教學效果。 去年7月1日,李安迪來到天主教領島學校履新,今回換上校長的身分,他決定統整以微軟的Teams作為視像課堂和派發、收集功課的平台,既可減省行政工作,亦因為它能加插小遊戲和短片,有助增加課堂的互動。就是這一個微小的改動,已足以令教與學更有成效。 領島學校今學年改用微軟的Teams作教學平台,可即時加插短片和遊戲,增添課堂趣味。(受訪者提供) 疫症成為教學轉型契機 今場疫症,為學界帶來翻天覆地的改變,但李安迪認為,同時也是一場契機,讓同業更善於應用科技,「科技是要促進教師轉型,不要再用80年代的教學模式,去教21世紀的學生,否則只是浪費時間」!他補充,當科技締造了無縫學習環境,學生可以在家自學,再通過線上評估,教師便可即時拿到數據,知道學生學得怎樣,他們已掌握的,教師毋須再多花唇舌;反之,教師應該發揮專業,分析和處理學生的弱項,從而調整教學策略。 由電子學習的「門外漢」變為專家,李安迪近年經常和同儕分享經驗。(受訪者提供)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54期]

詳細內容

A苗園圃:深呼吸來一趟考試過山車

小明的小學生涯即將結束,兩個月後,就變成中學生了。回憶過去6年共度的考試溫習歲月,我感覺就如坐了一趟瘋狂過山車,因為我既不知道它願意爬多高、猜不透它向上衝、向下墜的時間會有多密或多久,也難以估計它於何時急煞停。 我曾把深刻的情節仔細記錄下來。以下是小明就讀小五的第一次呈分試,我們為翌日的中文作文考試最後準備。  「先溫習記叙文吧!看罷題目,我們一起構想大綱,好嗎?」 「根本毋須起大綱!你知道嗎?考試時間好短,我向來都是一邊寫,一邊構想的……」 「這樣……那不如根據老師提供的重點來溫習?媽媽作引入段,你聽聽,來評分……」 「……引入段不是這樣作的,老師一定會把你剛才說的句子,統統刪去!」 「咦!我留意到你記叙的事情以直述為主,比較平淡無奇,沒什麼細節,不妨添加一些有趣情節吧,我們齊來構想……」 「都說了時間不夠!我認為我現在寫的已很不錯了!」 「哦!老師提示,作文時需使用不同的修辭手法,我們就溫習這方面吧……」 「哎喲,這個手法不合用呀……那個手法也不用溫習呢!」 「……老師評語,建議你要多寫內心感受,總不能在最尾一段只簡單寫一兩句。不如我們以這篇為例,一起看看在哪裏適合加添感受,再動動腦筋如何令描述更生動……」 「唉!不用了!你好煩呀!」 過山車不斷向下墜,不久更急煞停,媽媽不能再一廂情願,我要下車了。直至那天晚上,我嘗試再接再厲。 過山車下墜煞停 唯有「下車」  「媽媽出了一道作文試題:記叙一次錯過參與某項比賽的經歷和感受,你來寫大綱,不用整篇寫出來,我怕你累壞了指頭。」 「沒有可能!我根本沒有這方面經歷,如何能夠寫出來?」 「……有道理,媽媽即改。不如就記叙一次生病的經歷和感受吧!」  他表現厭惡,皺起眉頭,邊埋怨邊用白紙寫大綱。閱讀大綱後,我表示欣賞,只作一些溫馨提點,實行「見好就收」。  看完兩母子對話,認為我懂得隨機應變?覺得我有耐性?其實,6年內不乏我「執嘢走人」的失敗片段。在家中太易分心,所以每次考試也帶他到咖啡店溫習。不知有多少遍,因為小明臨時不合作,或回應態度極差,使我既無奈又氣憤地「執嘢走人」。日子有功,我相信自己摸透了跟小明溫習的「道理」。 斬件式溫習 保持「A仔」心情平穩  「道理」關鍵是要保持孩子的心情平穩,他情緒一起伏,輸掉的一定是家長,你想他有好成績?他會刻意對抗;你受不了孩子的脾氣連自己也想發難?他不會害怕,也不會因此而合作,為什麼?因為「固執」和「報復」就是纏擾着「A仔」不放的兩大頭號敵人,他們還小,根本無法擺脫。 最後,各位家長要緊記:預早3星期以上,跟他一起計劃,把各科溫習內容斬件式預先溫習,考前那天溫習法則是「娛樂比溫習多」,關鍵是「心情平穩」啊!慶幸A仔一般來說智商比較高,家長太「唚氣」變相惹來反效果。來個深呼吸!忍耐!愛心!祝願大家坐的那一趟過山車不是瘋狂的,而是輕鬆愉快的! 文:莊兒 作者簡介﹕白天與少年為伍,同哭同笑同青春,一起並肩闖蕩;夜裏夾在ASD大兒和ADHD小兒之間,生命中途掏空自己,重新學習「溝通」。為扶苗兒成長,園圃中默默耕耘,力尋妙方實踐。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52期]

詳細內容

解鎖孩子心:建立良好學習習慣 重拾讀書信心

(作者提供/明報製圖) 這學年將結束,我們一如以往,跟班上的學員回顧上學年,並定下新學年的目標。小聰(化名)努力思考,我看到他寫下了「進步」2字。我問小聰:「你想在哪方面進步?」他說:「希望成績有進步。」細問之下,小聰道出他的困難:「老師教完,我很快就會忘記。個腦好像一個穿了洞的袋,倒了東西進去就漏出來了!」我鼓勵小聰說:「我知道你有努力!可能未掌握到合適自己的方法而已。不如你趁暑假,試一試其他方法,建立好的學習習慣?」建立良好學習習慣,有兩大方向。 運用不同感官增強記憶 (1) 運用記憶方法 小聰一向都用死記、抄寫的方法溫習,不但效率不高,很快忘記,還讓小聰對讀書產生了「很悶、很累」的印象。在學習技巧的課堂裏,我們教學生運用不同的感官,增加記憶痕迹。 視覺 → 圖像法 聽覺 → 聲音/複述 動覺 → 做動作/位置 小聰是視覺加動覺型的孩子,我們教他把書本內容視覺化,加上利用動作去記憶。小聰發現自己頗擅長將重點用圖案畫出來,而且記憶比以前深刻。 (2) 掌握複溫節奏 小聰說每次放假溫習,有時是1小時,甚至2小時,坐在書桌前,看書和做練習。我問他:「在那1小時裏,你有專心嗎?」小聰說:「其實有時我覺得很累,只是『望住』本書,但個腦是空的。」於是,我跟小聰說:「不是花愈多時間就等於愈好,時間的質量都很重要。」我與他一起看看如何安排時間比較好。 重點在於: .把溫習時間細分,每節約20至25分鐘 .每節最後用5至10分鐘回想剛才溫了的內容和休息 .到最後,再用10分鐘回想全部內容,然後有一個較長的休息 溫習的節奏在於配合孩子可專注的時間和適時回想來鞏固記憶。我告訴小聰把目標放在「我要專注溫習20分鐘」,讓他感到容易成功。運用適合孩子的溫習方法和把目標細分,令孩子有「我做得到」的掌握感,重拾對學習的信心。 想了解更多學習技巧,可瀏覽: www.editworkshop.com/2021summer 文:陳志耀 作者簡介﹕EDIT Workshop學習及個人成長教育中心創辦人及課程總監,從事生命教育工作接近20年,經常受學校和機構邀請,分享教養心得和孩子同行經驗,是一位資深青少年及家庭教育工作者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52期]

詳細內容

解鎖孩子心:如何陪伴對學習「有心無力」的孩子?

小志(化名)自升中後,成績不斷滑落,當父母談到讀書時,他就會大發脾氣,關上房門。父母非常擔心,但看見兒子懶散的態度又忍不住責罵,不知道該如何與孩子溝通。 談到讀書表現,你的孩子會否有以下情况: •成績上上落落,未能發揮應有表現 •對學習毫不起勁,不會主動拿起課本溫習 •談到「讀書」就容易發脾氣 •溫習做功課總是拖延,藉口多多 •知道讀書重要,但沒有行動 「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的學習問題只是結果,他們大多曾經掙扎許久,累積了不少負面情緒。通常這類孩子有以下心路歷程: 在學習上有不少負面歷史,形成自我設限→ 失去信心,不敢期望,害怕嘗試後仍然失敗→ 提起「讀書」會很敏感,總覺得被貶低,產生很大壓力。 恢復學習動力4大原則 1. 讓孩子感到被接納 父母常跟小志說:「只要努力就會讀得好。」這句話不全錯,但對有許多負面歷史的小志來說,卻不是好時機,他容易聽成:「你不能不努力!你一定要考好!」他不懂面對壓力,於是逃避。孩子需要父母的接納,「只要你努力過,無論考得好不好,我們都會陪伴你」,讓孩子知道自己的價值不等同讀書成績。 2. 聆聽孩子內心矛盾 小志感到父母的接納,心軟化下來,有時會說出心底的矛盾,逃避讀書的原因。父母要放下批判,聆聽孩子的心結,例如負面歷史、與人比較、害怕失敗、害怕某些科目……讓孩子的情緒「有出口」,放下自我保護,把心力放在學習上。 3. 尋找適合的讀書方法 鼓勵孩子「現在未進步只是暫時的『結果』,可能是你的讀書方法不是最有效率」。給孩子空間嘗試新的學習方法。儘管成績未明顯進步,但把焦點放在「找對方法」而非「否定自己」,將壓力轉變為助力。 4. 重視小進步 小志曾經努力,但只進步幾分,父母認為他未盡全力,小志因此大感失望。我們總覺得分數明顯提升才是進步,但其實進步始於心態轉變,產生行為,最後才見到表現提升。所以,孩子改變初期,我們要重視他們渴求進步的心,把焦點放在「過程」多於「結果」。試回想子女蹣跚學步的年紀,當子女每次跌倒過後,即使可能會哭,甚至會怕,然而最後仍會再次嘗試,而父母也會為這份跌倒再爬起來的生命力歡呼!這就是慶祝的心,是鼓勵子女毋懼困難,勇往直前的推動力。 而我深信,這代年輕人更需要我們這份「慶祝的心」。我於2010年創立的慈善機構——生命教育基金會,將在7月24日(下午2:00至3:30)舉行超凡校園嘉許慶典,邀請作為愛子女、愛學生的你,一同分享和慶祝年輕人的生命力。 ◆超凡校園嘉許慶典詳情: 更多教養資訊請瀏覽:https://www.editworkshop.com/2021summer 瀏覽:更多教養資訊 文:陳志耀 作者簡介﹕EDIT Workshop學習及個人成長教育中心創辦人及課程總監,從事生命教育工作接近20年,經常受學校和機構邀請,分享教養心得和孩子同行經驗,是一位資深青少年及家庭教育工作者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49期]

詳細內容

言語自聊:建立詞彙小貼士

近期多了幼稚園家長問Konnie姑娘有關詞彙學習的輔助技巧,因為爸媽都覺得小朋友受疫情影響,減少了外出及上學時間,語言發展好像比哥哥姊姊當年慢得多。其實,家長的擔心不無道理,因為根據詞彙學習理論,小朋友學習詞彙有兩大方法:偶然學習(incidental learning)及有意識學習(intentional learning)。小朋友早期學習詞彙主要靠偶然學習,即是在生活環境或日常對話中學習,就好像我們小時候學習紅色的水果是蘋果,用來抹面的是毛巾,這些詞彙都是我們透過觀察和聆聽其他人運用而習得。所以,如果小朋友的生活經驗愈豐富,有愈多觀察和聆聽的機會,理論上詞彙也會愈多。惟在疫情或隔離期間,偶然學習詞彙這方法就未必可以完全實行了。 今次就讓我介紹幾個有意識學習詞彙的方法。根據美國國家閱讀評審委員會(National Reading Panel)的研究,詞彙與閱讀能力相輔相成,小朋友的詞彙愈多,閱讀能力就會愈強;而閱讀是其中一種可以代替偶然學習詞彙的方法,因為書籍有無限的主題,可多方面發展小朋友的詞彙。在伴讀期間,爸爸媽媽可以先自行閱讀圖書,並在書中找出目標的詞彙,再用以下5個方法來介紹書中艱難的詞彙,在家中來一場有意識學習詞彙的訓練: 1. 以小朋友友善的方法來定義詞彙 遇到不懂的詞彙,教師總會叫我們查字典,但查字典後學到的詞彙對小朋友來說未必深刻。而所謂「小朋友友善」(kid-friendly)的方法,就是用他們的語言來運用某個詞彙:例如在故事中出現了「靈機一觸」這個詞彙,爸媽可以解釋這詞語怎樣用,並以小朋友的日常生活作例子來解說。 2. 利用故事場景解釋詞彙 閱讀有一個好處,就是有場景(context),場景有助小朋友理解詞彙,尤其是一些抽象的概念。例如在故事中主角很「尷尬」,這情緒詞彙實在有點難解釋,但家長可以用故事場景來引入,再加以解釋,這樣小朋友就更易理解了。 3. 故事情節協助理解詞彙 除了利用故事場景來解釋外,故事情節也能協助我們理解詞彙。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利用「前文後理」推斷某個詞彙的意思?其實這也是小朋友理解詞彙的方法。當然,對於年紀較小的小朋友,他們需要家長的協助來推斷,但這技巧會隨着小朋友的閱讀能力提升而成熟,亦會成為他們理解詞彙的方式之一。 4. 畫出詞彙意思 這個貼士對喜歡畫圖畫的小朋友特別有效,因為畫畫能將抽象的概念變得具體,亦由於是小朋友自己畫的,他們的理解會更深刻。而這裏所指的畫畫是速畫(sketching),並不追求什麼藝術造詣。 5. 運用詞彙腦圖 最後,詞彙腦圖就是利用腦圖的概念列出與詞彙相關的一切,包括詞彙的類別、同義詞、反義詞及一切有關的事情。以「海灘」為例,海灘是一個地方,它的近義詞是沙灘,與海灘有關的詞彙包括游泳、夏天、滑浪、砌城堡等等,這樣就能幫助小朋友建立一系列的詞彙了。 以上5個方法,家長可以按小朋友需要隨意運用,但緊記每次閱讀都應按小朋友的興趣和能力調節,如果強迫小朋友閱讀,不但令他們失去閱讀的興趣,更埋沒了對詞彙學習的好奇心,就得不償失了。 文:Konnie姑娘(言語治療師、家庭輔導及家庭教育文學碩士)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47期]

詳細內容

家庭有教:溫習英文默書小技巧

孩子每逢默書,都像要「上戰場」一樣,戰戰兢兢,希望碰個好運氣,默出好成績?其實家長可以用一些小技巧,提升孩子串字能力和默書表現。 尋找「字中字」 一些較長的英文字,其實可分割為2、3個較短而簡單的字。例如,maintenance裏的main、ten和an,都是一些孩子相較熟悉的字,不妨讓孩子留心這些「字中字」,加以牢記。(圖1) 創作小故事 Maintenance一字包含的main、ten、-ance,可以變成maintenance: The main person leads ten people in the performance。如果家長能幫助孩子創作有趣而影像分明的故事便更好。(圖2) 組合同與異 家長可以幫助孩子將最近學到的生字,放到腦海裏那些已建立起來的記憶網絡中。例如:bright可以放到串法相近的night、fight、right和light當中,而story、destroy和storey,則可以互相比較。(圖3) 按意思默字 要在默書表現出色,孩子需要認識所串生字的意思。例如,小朋友打針時會感到pain(痛楚),而不是pane(窗戶玻璃),但是被窗戶玻璃割傷就會很痛(I feel the pain from the cut by the pane of glass)。(圖4) 檢討經常串錯的字 孩子可能經常出現某些錯誤,例如混淆b和d、p和q,又可能經常誤會了近音(甚至同音)的生字,把ph-串成f-、把son串成sun,或把ship串成sheep等。家長可以一對一對地與孩子複習這些相似的字。(圖5) 除了引導孩子用以上方法溫習,家長亦可以提醒孩子邊寫邊讀。因為與中文不一樣,英文是拼音文字,亦即是用符號去代表發音的文字。懂得英文字怎樣讀,可以大概猜到它怎樣寫。當然,不論是默書還是測驗,串字時都需要預留時間覆核答案啦!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 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的專家執筆,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www.facebook.com/eduhkccfs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44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