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別不童:視藝家盡情發揮 搣甩「治療」標籤 玩創書法陶泥 開啟感官宇宙

藝術陶冶性情,毋庸贅述,而以藝術手法支援SEN(特殊教育需要)學童,亦非新鮮事。但長久以來,社福界都傾向把藝術當作介入工具,且以建構能力為目標,反之藝術本身的價值,卻未有在SEN服務上充分發揮。有社福機構決定破格創新,找來17名本地著名藝術家跨專業合作,以視覺藝術手法,把藝術家、社工和SEN學童三方結連,擦出不少火花,經驗值得和公眾分享。   香港小童群益會在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下,於2019年展開為期3年的「藝術有SENse」計劃(下稱計劃),由社工與藝術家聯手合作,共同策劃以視覺藝術介入SEN服務的課程,對象包括ADHD(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ASD(自閉症譜系障礙)和讀寫障礙特質的高小及中學生,並在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和學校裏推行。 過程中體驗情緒調節 與人溝通 身兼此計劃經理、註冊社工和註冊表達藝術治療師三重身分的梁惠茹(Paisley)稱,雖然社福界也慣常把藝術融入SEN支援服務,但今次卻用嶄新形式,「社福機構一直和『藝術導師』合作比較多,例如請他們來教班,做一些藝術技巧訓練如繪畫、黏土手工等。一般有既定的訓練模式,亦有一個既定的作品。但今次很不同,我們邀請了藝術家加入,一起參與構思、策劃和執行課堂,借助他們的專業領域,幫助我們整理出一個比較清晰的論述,究竟藝術的進路是怎樣,如何和SEN小朋友的感官經驗聯繫」。 梁惠茹(朱安妮攝) 計劃的藝術顧問白雙全補充,由始至終都想除去SEN學童「被治療」的標籤,「很多時,這類學生參加活動,都是帶着一個『被治療』的身分,哪怕是『藝術治療』,隱藏背後的都是『治療』為目的。但這個計劃內的課堂卻強調玩和創作,只是在過程之中,學員會經驗到情緒調節、與人溝通,某程度上,已經達至訓練的果效」。 白雙全(朱安妮攝) 藝術創作是讓人表達想法和感受的平台,藝術物料則是一把鑰匙,可以開啟SEN孩子的感官宇宙。這個計劃由視覺藝術家組成班底,包括書法家徐沛之、藝術教育家楊秀卓、陶藝家黃美嫻等,他們藉着自己最熟練的創作媒介和物料,設計不同的藝術課程,讓學童從中找到適合自己的藝術創作手法。 寫書法前「放電」 我手寫我路 誰又會想到一班平日跳跳紮、坐不定的ADHD孩子,可投入書法世界呢?徐沛之曾這樣說:「人不需要先安定才可寫書法,書法本身就能讓人安定下來。」當然,整個課堂還要因應SEN學生的特質去調節,方能成事。Paisley坦言,要這班孩子一開始便充滿「儀式感」去寫書法,是不可能的任務,社工的角色,就是要按着他們的狀態,事前加入一些既可讓他們釋放能量,又和課堂一脈相承的小活動。 以書法堂為例,Paisley讓學生在開始前,隨着她在房間內走動,速度時快時慢。熱身過後,再每人給一張玉扣紙和沾上墨汁的毛筆,請他們繪畫剛才行走過的路線。這個活動不僅讓學生消耗過多的精力,同時幫助他們把身體經驗,游走於紙上,進入創作思潮。 勾畫身體——「裝睡者的案發現場」需要學生把躺下組員的身體外形,以顏色膠紙勾畫出來,再以剪碎的膠紙突出圖像,好玩之餘,可訓練美感和團隊合作精神。(受訪者提供) 「心經簡林」——為了營造強大視覺效果,學生把行草書寫在長達1米的玉扣紙上,再懸掛起成為「心經簡林」,打破大家對書法刻板、沉悶的一貫印象。(受訪者提供) 「泥山」臣服 全身參與更投入 「營造強大的視覺效果」,亦是這個計劃其中一個重要的元素。白雙全洋洋得意地分享陶泥工作坊的經歷,「同學一入課室,望到那堆泥、看到那座山,雙眼已經臣服了,很想參與,這就是視覺的威力」!Paisley則稱,這種震撼,是社工、學員都比較少經歷的,「以往我們和學生用陶泥,都是做一些細細件的作品,但藝術家說,把比例放大,小朋友在創作過程中,就不單止運用手指,而是整個身體都要移動配合,當全身都在參與時,投入程度會大很多,而且作品放大了,他們更容易聚焦,會較少中途走開」。 陶泥吸睛——陶泥形態與質感豐富多變,能帶來很強的感官刺激,若再把作品放大,營造出來的視覺效果就更震撼。相中孩子為展覽參觀者,非文中個案當事人。(朱安妮攝) 觸感經驗吸引孩子 隨着上月底舉行的成果展圓滿結束,這個為期3年的試驗計劃亦畫上句號。在這趟摸着石頭過河的旅程,白雙全承認,不是所有課堂都起到化學作用,「歸納結果,『撞中』的課堂,大部分都是一些感官經驗刺激比較大的,尤其是觸感經驗,它好像有種魔力,吸着SEN小朋友進去」;相反,一些需要比較多技巧處理的課堂,效果就不太理想,「其中一名聲音藝術家,擅長把舊電子零件改裝成樂器,但需要用上micro:bit、鱷魚夾等材料,單是駁線已經很頭痛,不易處理。因此,這個課堂只用了一次,就沒有再用了」。 嘗試失敗——不是每個由藝術家設計的課程都成功,像這個由舊物改裝而成的樂器,對SEN學童來說,製作太複雜。(受訪者提供) 想了解更多計劃成效及下載教案,可瀏覽jcartsmakesense.hk 社工×藝術家 互相衝擊 社工和藝術家,來自兩個星球,思維和處事方式截然不同。但正因如此,在「藝術有SENse」計劃裏,誰都不能沒有誰。Paisley感謝一班藝術家,擴闊了社工同事對藝術的想像,「以往我們即使把藝術手法介入社會工作上,都是用比較簡單的素材,例如是繪畫、和諧粉彩、黏土等,但今次和藝術家合作,一來用的物料已經很廣闊,二來他們亦幫我們突破對那種物料的固有想法,變化原來可以很多」。 白雙全則說,設計課程的藝術家,大多沒有SEN教學經驗,調節課程和介入課堂,都需要社工的專業意見,「藝術家平日做30分鐘、1小時創作是平常事,但SEN小朋友的能耐或許只得5分鐘,怎樣帶領課堂、如何維持秩序,都要靠社工同事去處理」。 自家藝術:DIY長刺水果 「秘密畫」表達情感 藝術空間「可大可小」,因應都市人狹隘的家居,白雙全設計了一系列「自家藝術」,只要運用家中一隅,也能享受創作的樂趣。 一盤生滿刺的水果 媒介:雕塑 材料:水果、牙籤 目標: ‧ 通過「異化」一件日常物件,刺激感官的敏感度,帶來新的美感體驗 ‧ 從不習慣的事物中,學習適應不安情緒,製造心理上的抗體 ‧ 體會感官過敏者的難處,培養同理心 做法: (1)隨意在家中挑選幾種水果(和蔬菜),選取顏色和形態豐富的,增加美感 (2)清洗牙籤備用 (3)順着水果的形態小心地插上一支又一支的牙籤,愈密愈好(圖A) (圖A) (4)雙手摸索生滿刺的水果,尋找適應的方法,由抗拒刺痛轉至接受的狀態(圖B) (圖B) (5)把牙籤逐一從水果中拔走,還原水果形態,並切成生果拼盤享用。牙籤洗淨烘乾亦可重用 一張收藏了秘密的畫 媒介:繪畫、設計 材料:A4畫紙、木顏色筆、間尺 目標: ‧ 用視覺設計補足語言障礙,用美感克服內心怯弱 ‧ 運用幾何圖形和顏色的分佈,創作一張抽象畫,表達內心複雜的情感 ‧ 把秘密埋藏在一張圖畫內,這意念推動填滿所有色塊 ‧ 填色訓練專注力 做法: (1)想一個秘密,想一個你想告訴的人;秘密不要超過8個字,關乎一件害怕又難為情的事 (2)按秘密的字數,在A4紙上間出相應的格數 (3)用木顏色筆把秘密放大寫在格上,一格一字;讓筆畫延長至碰到邊緣或其他筆畫,分割出不同形狀(圖C) (圖C) (4)將空格填上不同顏色,直至填滿整幅圖畫 (5)秘密消失在圖畫中,跟其他人交換,猜想對方的秘密(圖D) (圖D)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03期]

詳細內容

幸福拼圖:家庭活動點止飲茶

疫情之下,我們不斷經歷新生活,在家工作、留家抗疫、學校停課……這些變化有影響家人之間的相處嗎? 自2019年,家福會展開「香港家庭幸福指數」調查研究,首創一套信效度俱佳,並切合香港社會文化背景的家庭幸福量度工具,透過全港調查,定期評估香港家庭的幸福水平。最近公布的2022年調查結果顯示,香港整體家庭的幸福水平較2019年顯著下跌,尤其三代同堂家庭的跌幅較大,可見疫情等因素正影響着多代家庭的幸福。 多溝通了解各人興趣 一家人相處難免有摩擦衝突,衝突往往來自彼此的不同,可以是生活方式,亦可以是價值觀,簡單至不同的作息時間或飲食習慣都可以引發衝突。但如果家庭關係親密,一家人願意溝通,互相包容體諒,有些衝突可以避免。 家福會聯同香港樹仁大學及香港大學,研發了「兩代同行育兒孫」課程予祖父母、父母,以及作為中間人的男士,教授5個提升關係的重要元素。筆者在此介紹其中一個元素「同聚共樂」——家庭成員透過參與和策劃不同的家庭活動,能促進彼此認識和關係建立。 一名夾在婆媳之間的男士與我們分享,以往在計劃家庭活動時,未會考慮家人的不同興趣,一般只安排飲茶,但彼此未有太多正面的交流;參與過「兩代同行育兒孫」課程後,他學會「同聚共樂」,按照家人興趣安排活動。例如在假日,他會精心安排一家人到嫲嫲最愛的花墟,讓嫲嫲向小朋友介紹不同的花種,小朋友對嫲嫲豐富的知識感到欣賞,爸媽看到祖孫之間的相處感到快樂,而嫲嫲亦享受其中。 男士主動當溝通橋樑 其實,一家人要融洽相處,平日可透過多觀察,了解每名家人的需要及興趣。而男士作為中間人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可以主動當婆媳溝通的橋樑,聯繫彼此感情。此外,我們亦鼓勵家中長者使用通訊軟件,增加一家人交流的機會,面對面較難表達的欣賞及感謝,在通訊軟件上會更容易表達。 家福會轄下的婦女及家庭成長中心,推行「婆媳緣.祖孫情」多代家庭教育及支援計劃,舉辦了一系列活動讓多代家庭參與,除「兩代同行育兒孫」課程外,亦有戶外郊野遊戲日及煮食工作坊等,讓一家人「同聚共樂」。有興趣參與者可到以下連結https://bit.ly/3Oxrz0j,了解活動詳情及報名。此外,本中心亦推出了「和『孩』共樂」遊戲卡及《嫲嫲、媽媽不吵了!》親子圖畫書,讓多代家庭在愉快的環境下,有正面的互動及溝通。有興趣人士可到中心的facebook專頁(https://bit.ly/3tCBPw3)參與遊戲,換取遊戲卡及親子圖畫書。 文:香本柔(香港家庭福利會註冊社工) 作者簡介:香港家庭福利會一直致力凝聚家庭,促進家庭的健康與福祉。我們本着以家為本的服務理念,致力協助市民大眾改善生活,營造以家庭福祉為基礎的關愛社會。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03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家教明言:重塑失敗 熱血成長

「人生中有歡喜,難免亦常有淚……」金曲不厭百回聽,也帶出人生的寫照。生活總會遇到不同的困難逆境,面對難關有人處之泰然擁抱挑戰,有人逃避問題選擇放棄,卻沒想到問題總在人生的不同拐角出現。因此,心態才是決定我們人生成敗的關鍵因素,而從小培養孩子的成長思維,讓孩子在人生路上不怕失敗、敢於嘗試,正是「失敗教育」的「成功之處」。 心態是決定人生成敗關鍵 本校在疫情下的6月,特別舉辦失敗周3.0「熱血周」活動,生命培育組的同工們正是看到同學面對疫情的成長需要,精心設計了3天的熱血周活動,希望同學透過團隊的解難合作,一同面對失敗,反思求進,分享成功。這3天,同學們放下功課及日常的課堂學習,一同來一次生命課的體驗旅程。 低年級同學在這3天經歷不同的團體遊戲和密室逃脫,我們最重視的就是孩子們的情感表達和合作結連。小朋友的學習,需要真實的經驗才能深刻地體會自己的內在需要和感受,團隊的合作互動正好讓同學經歷「最好的我們成就最好的我」。孩子在團隊中學習表達自己的情感,關顧別人的感受,失敗中互相支持,成功時共享快樂。透過解難的過程,他們更深切體會互相欣賞的重要,鼓勵隊友一起迎難而上的可貴,學習,可以在生活的微細處。 嘗試 失敗 再嘗試 高年級同學在這3天一同經驗砌骨牌的活動體驗,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嘗試,再失敗,又再嘗試,深刻的是同學分享的說話,「當看到大家一點點的進步,當找到更好的方法,我們就算未成功,也會繼續努力」。我們更在第3天一起挑戰世界健力士的骨牌水樽紀錄(圖),能否挑戰成功尚待公布,但成長更重視的是經歷,我們經歷過一同努力的日子,生命的熱血成長已見證着最好的我們。 (資料圖片) 完成難關 充滿自信 熱血周後的一個小息,同學來校長室約我談天,和我分享熱血周的喜悅,聽到他們分享一起完成難關時臉上露出的自信和雀躍,真好!當他們提到老師和他們一起經歷這3天的熱血旅程,真好!當看到家長義工們也一起投入參與活動,鼓勵同學勇敢嘗試,真好!亞小有最好的我們一起經歷熱血成長,真是美好! 文:鄭家明(亞斯理衛理小學校長) 作者簡介:全國十優機械人教練,多年推動創意及STEM教育;近年於任職學校發展繪本及家長工作,希望把創意融入親子教育,讓孩子和家長共繪美麗溫柔的天空。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03期]

詳細內容

童繪遊樂場:常規以外的素材(下)

呈分試不時應用常規以外的素材,但很多時又會跟常規素材結合起來。因此,當學生知悉要用什麼素材時,便要自行在家中反覆練習,務求找出最佳效果。 曾遇過一道試題,要求學生在白色T恤上繪畫,配對的素材卻是廣告彩(在布面上繪畫,應選用繪畫布料的專用顏料)。在這情况下,考生必須注意調節水分與廣告彩的混和比例,因為在布面和紙面表現出來的效果,有一定程度上的差異。 以下是一些常規以外的素材︰ Marker筆:特性是顏色種類多及快乾,以往多用於設計工作。由於並非經常使用的素材,故建議大家購買時,選擇一筆同時具有粗幼筆嘴的設計,用起來方便得多。Marker在圖畫紙上表現不太理想,反之在影印紙(書紙或專配合素材使用的MarkerPad)行筆,色彩更流暢俐落,但練習時,宜針對學校所選用的對應素材。 宣紙:沒錯,正正就是國畫和書法常用的紙張!有學校的呈分試題目,要以宣紙配搭廣告彩去表達。學生們需要多加練習,嘗試如何將「中西合璧」好好發揮。 有考題是用廣告彩在宣紙上描繪花朵,這種中西合璧的配對是首次遇見,可惜畫室沒有宣紙,只能用圖畫紙作示範和演練。 坑紙板:呈分試的考題偶爾會超越平面。坑紙板表面有點像紙皮箱撕去表層的模樣,坑紋井井有條,方便屈曲摺合。有試題要學生們用它建構一個能讓波子滾動行走的「迷宮」,還要為迷宮加上廣告彩,賦予主題,絕對是考心思、考物理的作品。 紙碟:坊間購買到的紙碟,表面多有一層蠟質,避免盛載食物時出現滲漏。學生需要「排除萬難」,才可以在紙碟上使用廣告彩繪畫,難度之高,確實要請構思此考題的教師親自示範一下。 另一教題要在紙碟上以單色廣告彩描繪江南美景,是充滿創意的配對。即管嘗試用不同濃度的廣告彩在碟面上測試效果。 先來一幅草圖設定,並簡單地加上明暗,方便練習時參考。 經過反覆練習,紙碟上的蠟質剛好對冲了廣告彩平塗的特質,出現了一個互不兼容而又合理的物理現象。同學們還需要在紙碟外圍加上對稱圖案,可說是「工藝」的表現。(作者提供) 呈分試Q&A 自從展開這個主題後,收到不少家長的提問。如果讀者也對呈分試有疑問,歡迎透過以下方法與我聯絡,經整理後的問題和答案會在此和大家分享。 WhatsApp:9043 7999 Email︰[email protected] 文、繪圖︰Mr Liu (Art Playground視藝老師)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03期]

詳細內容

動動腦筋:分工合作尋找線索 小偵探破解謎題

小朋友,你有幻想過做偵探嗎?若想成為像福爾摩斯般的大偵探,又需要具備什麼條件呢?有兒童書室嘗試把偵探圖書結合推理解謎的遊戲,讓小朋友當一日小偵探,透過合作解難,偵破案件。若你自認是愛推理、具備邏輯思維的孩子,那就來接受「委託」吧!   最近小皇冠童書館利用《刷牙神探的推理解謎遊戲》系列圖書,策劃一場解謎大挑戰,讓小朋友動動腦筋,學習互相合作。這天,9個來自英華小學的學生,包括二年級的謝淬嵐和三年級的劉德諾接受刷牙神探的委託,一起化身小偵探,幫助刷牙神探找出疑犯,尋回被偷走的珍貴藏書。大家戴上偵探帽,拿上放大鏡,便馬上開始辦案! 刷牙神探——牙唰唰神探改名為刷牙神探,引導大家動腦找真相。每冊書分別培養小朋友的不同能力,包括語文能力。(劉焌陶攝) 偵探裝備——破案工具不能少,活動預備了偵探帽、偵探手冊及偵探工具包,助學生化身小偵探。(劉焌陶攝) 破解數學謎題 辦案的第一步當然是了解案情,「最近,在小皇冠童書館發生了一件失竊事件!原來是一直跟刷牙神探敵對的壞壞怪人所做的惡作劇」……導師生動地為小偵探介紹案情,將他們帶入偵探世界之中。緊接小偵探便收到第一個任務——破解數學謎題。小偵探們二人一組,需要共同拆解一道數學謎題,才能得出下一步的線索。幸好他們才智過人,第一關順利通過。但隨着案件的推進,各種謎題陸續出現,難度也逐漸增加,考驗同學的觀察力、分析力及組織力。淬嵐坦言在過程中有遇到困難,「自己一個未必解決得到」。不過最後都成功過關,他說︰「因為與拍檔一起思考,一起合作。」 謝淬嵐(劉焌陶攝) 就像福爾摩斯有華生這個好伙伴,刷牙神探也有阿爾法機械人從旁協助。小皇冠童書館課程主任張曉彤(Tuny)表示,受早前疫情的影響,小朋友上學日子大減,未必有太多機會與人相處,因此激發他們構思這個系列活動,「我們希望小朋友透過這個活動發揮他們的觀察力、邏輯思考,以及自己主動解難的能力。最重要是想小朋友可以有機會和同學相處,學習如何溝通,如何合作去解決事情」。 張曉彤(受訪者提供) 互相配合——遇到難題毋須擔心,只要組員間互相配合,分工合作,一定能破解謎題!(劉焌陶攝) 作為偵探,任何蛛絲馬迹都不可以放過。除了需要解開各種謎題之外,小偵探還要憑自己的觀察力,在數不勝數的圖書中尋找線索。當同學遇上樽頸位時,導師便作出引導,給予一點小提示。初時大家都像盲頭蒼蠅,到處亂看,所以找了很久都沒有結果。於是導師便向大家提供貼士:「我們四處走動,細心留意每個地方,記住你們要尋找的東西。」得到提示後,大家便開始放慢腳步,大家分工尋找不同的地方、仔細觀察,最終找出線索。 觀察力——觀察力是偵探必不可少的能力,淬嵐(右前)與組員仔細地尋找隱藏的線索。(劉焌陶攝) 經過一番努力,終於揪出疑犯,成功尋回被偷走的圖書。活動過後,每個同學都收到一張證書及小禮物,成為一個合格的小偵探。不少同學都希望能夠再次參與活動,德諾開心地說:「很好玩,過程中需要不斷走動,反覆觀察來尋找線索。」 劉德諾(劉焌陶攝) 層層遞進 引發學生思考 英華小學創意及出版總監馬鎭梅指今次活動設計有層次,層層遞進的難度能引發學生思考,「例如最後打開門的地方。導師姐姐只是給予很少的提示,但他們看見門便知道要打開。其實那裏沒有任何提示,但就『撻着』了學生的偵探頭腦」。她也高興學生能懂得互相幫忙,「我看到同學自己完成之後,還協助同組的同學,這一點我是很欣賞的。與自己一個人參與不同,他們知道自己是小組的一員,懂得互相幫忙,這點讓我很欣慰」。 馬鎭梅(劉焌陶攝) 小皇冠童書館即將推出「刷牙神探之小偵探大挑戰」活動,讓初小學生透過解謎挑戰,學習分工合作,也藉此培養他們的觀察、分析及邏輯思考等能力。詳情可留意小皇冠童書館facebook專頁(facebook.com/littlecrownmedia)的公布。 文︰陳真紀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03期]

詳細內容

教大GPS:如何提升幸福感?

「幸福」是一個抽象概念,每個人心中都有其定義和想法,亦是我們終身追求的東西。那麼,「幸福感」又是什麼呢?國際民調組織Gallup去年向全球44個國家及地區收集數據,結果發現香港的快樂指數排尾3;而據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OECD)於2017年的「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PISA)學生幸福感報告,顯示香港學生整體生活的滿意度為6.5,低於國際水平的平均值7.3。數據反映了無論學生、家長或是教師,在提升幸福感方面都需要支援與幫助。 據正向心理學PROSPER的幸福感框架理念,幸福感包含正向度(Positivity)、正向關係(Relationship)、成就(Outcome)、性格強項(Strength)、目標(Purpose)、投入感(Engagement)及心理柔韌度(Resilience)7個元素。我們可以透過有效地發展個人的正向經驗,培養和學習樂觀的思維,善待自己,建立「愉快人生」。另外,多實踐利社會行為,如助人、合作、捐贈及分享等,均有助建立「有意義的人生」。最後,了解自己的性格強項,全情投入地生活;在面對壓力及不安時能自我調節,加強心理柔韌度等,都能夠提升幸福感。 講座推廣正向教育 提升幸福感可從幼兒階段開始,要幫助幼兒建立正向的價值及人生觀,首要是讓幼師及家長進一步認識正向教育。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早前開展了一項名為「正思樂行:幼師與家長正向教育計劃」的研究計劃,以科學實證角度出發,旨在提升幼師和家長的正向心態及幸福感,培訓內容主要圍繞PROSPER的正向心理學。團隊亦開發了一個手機應用程式,讓幼師和家長透過情境影片、正向心理學學習資源、感恩日記和小遊戲來認識幸福感。 過去兩年,我們為了共400多名職前及在職幼師舉辦了4場培訓。為了評估計劃成效,我們按隨機對照試驗的研究方式,分別與參加者做前測及後測。研究分析顯示,在其中2場分別有77名職前幼師和76名在職幼師的培訓中,有大約六成參加者在參與計劃後,無論在正向度、正向關係、成就、性格強項、目標及投入感各方面都有明顯提升,成效令人鼓舞。 團隊亦將於7月舉辦2場線上家長講座,講解正向教育的資訊,亦會舉行不同的體驗活動,幫助家長提升幸福感。我們相信,只有提升幼師和家長對正向教育的認識,才可讓幼兒從小開始培養正向的人生。如想報名參加有關家長講座,請瀏覽計劃網址www.eduhk.hk/ccfs/easp。 文:林焯怡(教大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項目主任)、李聲揚(教大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博士後研究生)、鍾杰華(教大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總監)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www.facebook.com/FEHD.EdUHK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03期]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守住父親重要角色

6月第3個星期日是父親節,雖然節日氣氛往往較母親節遜色,但這並不代表父親的重要程度不及母親。事實上,父和母在子女的成長過程中,都擔當非常重要的角色。以父親為例,女兒能從爸爸身上學習如何與異性相處,並肯定自己女性的性別角色;兒子則可學習如何做男人。 然而,在很多離婚個案中,法庭都會把年幼子女的「照顧及管束權」判給母親,父親一般會獲得探視權。但有些母親因着前夫有婚外情,覺得他不配作父親,也不想壞榜樣荼毒孩子,因此會千方百計阻止他與孩子見面。例如一時說疫情嚴重,不宜外出;一時又說孩子要預備考試;甚至把孩子的興趣班安排在探視時間內,導致父親即使有探視權,也無法探望子女。 其實,這是個三輸局面。父親或因見不到孩子而拖延付贍養費,孩子得不到父愛,成長過程會有遺憾,長大後甚至因此埋怨母親,影響雙方關係。 不忠丈夫vs.盡責爸爸 父母離婚,子女無可避免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但除非父親有虐兒前科,否則,不應剝奪孩子獲父愛的權利。藝人王力宏與太太李靚蕾去年宣布離婚,其間李多次爆出王混亂的私生活,兩人多次隔空對罵,而孩子的探視權等相關離婚事宜則仍未達共識,正在調解。 綜合各媒體報道,王力宏的不忠行為顯示他並非一個好丈夫,但並不表示他不能成為一個好爸爸。他表示希望盡爸爸的責任,定期探望孩子,陪伴他們成長,不想成為缺席父親。王的父母也很愛惜孫兒,很想見他們。筆者希望兩名成年人能為孩子的福祉着想,盡快達成有利子女成長的探視安排,不要剝奪他們獲得父親及祖父母愛的權利,也令孩子的生活重回正軌。 兒子被取笑有個打妻爸爸 荷李活巨星尊尼狄普與前妻安柏赫特的誹謗官司,持續數月後終於落幕,尊尼狄普獲勝訴,還他清白。他曾經說過,可以忍受前妻對他的任何傷害,但不容許她所做的事傷害子女。他之所以提告,是因為兒子被同學取笑他有個打老婆的爸爸,令兒子非常沮喪,因此,他要讓所有人知道他不曾打過太太,讓兒子可以理直氣壯地告訴同學,爸爸並非暴力男。這份父愛,相信尊尼狄普的子女一生都會記得,他亦會成為孩子心目中的英雄,也是子女面對困難時,堅持據理力爭不放棄的榜樣。 文:傅丹梅 作者簡介:註冊社工、輔導員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03期]

詳細內容

國際親子台:可以對孩子說「不」?

「正面管教」是我們近年都推崇的教養方式,畢竟鼓勵比責罵能帶來更積極的作用。不過,卻別誤會在教養的過程中,正面管教等於不能說「不」。無論任何時候,我們都是一個有血有肉(甚至有淚)的人,因此,我們可以有自己的感受與原則,千萬不要以為,作為母親後,我們就沒有說「不」的權利。以下3點,是常見的誤解。 媽媽重視孩子需要 誤解1. 對孩子好的事,就一定不能說「不」 這是一個很常見的誤解,舉一個實際例子,大家會更易明白。小朋友是需要感受到愛,因此給孩子擁抱或親親他,對孩子是好事。 但這並不表示,在任何時間孩子想我們給他擁抱,也必須9秒9極速回應。有時候,可能我們正在忙,也有可能是剛好已抱着妹妹。我們可以讓孩子知道,他的需要我聽見了,我們重視並會回應,但「不是現在」。可以在大家都感覺舒適的情况下,給孩子大大的擁抱。這也是一個讓孩子清楚的信息,孩子的需要,媽媽重視。同樣,媽媽(及其他兄弟姊妹)的感受及需要,也要重視。 誤解2. 預先說「不」,是我們小題大做 不是的,預先說「不」,只是我們希望出現更少失誤而已。既然明知孩子過累時,情緒將會一發不可收拾。那麼,在孩子說再多玩半小時前,我們就堅定地說「不」。對,預先說「不」,可以省去大家半小時後收拾殘局的苦惱,為何不作這明智的選擇。 同樣地,當孩子用畫紙與蠟筆繪圖已能自得其樂,而半小時後就已經是晚飯時間,若這時他要求用水彩畫畫,我們可以果斷地說「不」,因為大家都不想在短時間內處理收拾及清潔畫具帶來的麻煩。這不是我們小題大做,是免卻新一波爭吵。 誤解3. 說「不」後,孩子爆發代表我們失敗 也許我們都試過,冷靜而又堅定地拒絕孩子那一刻,我們以為自己成功了。然後,卻換來小朋友的情緒大爆發,礙於面子或孩子的狂號哭聲,我們覺得自己失敗了。 明明已經用最平靜的語調,最明白事理的說法告訴孩子「我聽到你想繼續玩,不過我現在要先停一下,因為我要去預備晚餐」、「不可以的,這條路是要牽着我的手一起走的」。儘管如此,他都是要大哭一番。 孩子需釋放情緒 首先,孩子表達情緒,不代表我們失敗。孩子的情緒,是需要釋放出來的。第二,這情緒可能有更多背後原因,我們的「不」只是一個引爆點而已,但無論如何,我們願意接納孩子有情緒。愈接納情緒,孩子愈能在發泄後回復過來。請相信,日子有功,我們會看到成果的。 說「不」的背後,不是因為自私,而是我們與孩子的感受同樣重要。我們都需要空間讓自己的感受被重視與尊重,更快樂的我們,會帶來更健康的親子關係,更快樂的孩子與家庭。 文:Hello Bonnie 作者簡介:修讀國際關係,成為兩女之母後變身3職媽媽,在小助教鞭策下,完成兒童與家庭教育碩士,仍繼續在工作、讀書及湊女角色中努力掙扎。網誌:FB.com/hellobonniemami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03期]

詳細內容

言語自聊:口肌練習不是萬靈丹

近年,口肌訓練在家長界愈來愈流行,家長普遍認為只要口腔肌肉夠發達,訓練進度由一支笛子換另一支,舌頭活動比以前快,小朋友就會口齒伶俐,所以Konnie姑娘亦常被家長要求為小朋友做口肌訓練。而除了言語治療師外,不同的專業,例如:職業治療、物理治療亦會為小朋友做口肌訓練,務求滿足家長的需要。但口肌訓練真的必要嗎?對語言或語音發展有幫助嗎?這些練習真的符合實證為本(evidence-based)的原則嗎?今次跟各位爸媽分享一些個案,揭開口肌練習的神秘面紗。 下顎、嘴唇或舌頭練習 口肌練習,坊間亦會稱為口部肌肉重組、口腔肌肉治療、口部肌肉定位治療等。其實它的正名為非言語口腔運動治療(nonspeech oral motor treatments),顧名思義,做這些運動時並不涉及言語或說話,它們通常是下顎、嘴唇或舌頭的練習,常見的訓練包括吹泡泡或笛子、用舌頭向不同方向活動或是咬牙膠等。 其中一個個案是4歲的琳琳(化名),她因為語言發展遲緩及發音問題來到我的治療室,之前琳琳已在私人訓練中心做了一系列大小肌肉訓練及言語治療。在評估過後,我發現琳琳主要需要咬字發音訓練及增加琳琳的句子長度,在我跟媽媽討論治療方向時,媽媽問是否需要在每堂開始前做舌頭練習幫助「warm up」口肌。原來之前中心的導師解釋,琳琳說不到長句子是因為口肌能力欠佳,所以必須多做舌頭運動練習才能追上語言發展的進度。而在言語治療前先練口肌,更能「warm up」口部,令說話更加容易。 促進咬字發音? 以上的說法是很多人的謬誤,聽起來更是似是而非。首先,語言發展主要涉及大腦的語言區,而能否組織長句子也只與智力及語言發展有關。口腔肌肉發達與否跟小朋友的語言發展(包括詞彙的多寡、句子的長短或多樣性)絕無任何關連。 至於口腔肌肉的能力與咬字發音清晰度,雖然兩者都涉及下顎、嘴唇和舌頭,似乎言之成理,但其實早在20多年前,已有文獻證實,非言語口腔運動治療對大部分小朋友的發音問題沒有幫助,時至今日已是學界共識的結論。簡單來說,因為腦部控制這些非言語口腔運動的區域根本和控制發音的區域不同,因此,這些練習又怎能促進咬字發音的發展呢? 最後要注意,這篇文章不是完全否定口肌訓練的用處,在我的臨牀經驗亦看見口肌訓練對某些個案有顯著的功效。只是治療要對症下藥,並不能把口肌練習當成萬靈丹。 文:Konnie姑娘(言語治療師、家庭輔導及家庭教育文學碩士)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03期]

詳細內容

升學攻略:幼稚園及小學篇

一動不如一靜 升原校免再適應 問◢ 小兒現讀迦南幼稚園(麗港城)下午班PN(學前班),家住將軍澳,現在分別有佛教金麗幼稚園及迦南原校取錄為下午班學生,從升小角度及課程,應該怎選擇呢?希望選擇一間學術尤其英文強的學校。 答◢ 參考教育局質素保證視學報告,我給迦南幼稚園(麗港城)和佛教金麗幼稚園的評級同為A(從A++到A-),即是說兩所幼稚園無論在管理及持續發展、學與教、學校文化及給兒童的支援各方面不相伯仲。而升官津小學與以前曾就讀哪一所幼稚園完全無關係,既然兒子就讀迦南幼稚園(麗港城)PN班,就一動不如一靜,繼續升上其K1,省卻適應新學校的麻煩! K3轉校重讀學好英文 為升直資私小鋪路 問◢ 小兒是2016年11月的細B,今年升小沒有參加大抽獎,但有參加直資小學的招生,得到保良局陸慶濤小學錄取,但因交通問題而放棄學位。現在居住在九龍城區,正為兒子準備明年的小學招生及面試,心儀直資小學,以及私立的聖類斯中學(小學部)和高主教書院小學。這個時候應報讀哪些幼稚園比較好?現在他在崇真小學暨幼稚園讀K3,有補英文及普通話,也有上繪畫及運動類的興趣班,請問有什麼建議? 答◢ 小朋友現於崇真小學暨幼稚園讀K3,你想替他報讀多一年幼稚園,讓他打好基礎,好讓他下年再報心儀直資及私立小學。一般直資私小重視英文,因此,最好在這一年替兒子報一些私立獨立幼稚園,以下3所幼稚園都辦得好,重視英文和以孩子為中心:樂沛兒幼稚園,用英國劍橋及全語文課程,鼓勵幼兒思考、發問、探討;雅士圖國際幼稚園,以中文及英文各50%比重設計課程;國際英文幼稚園暨幼兒園,重視兩文三語及培養幼兒自信自主能力。 一條龍直資校選擇多 加強聽說能力增入讀機會 問◢ 本人有兩名兒子,分別3歲及1歲,3歲兒子將於今年9月入讀根德園幼稚園,我們住在將軍澳區,希望大仔升小入讀一條龍學校或直資學校,當然大抽獎入到好的津校就最好,但並非必然,想請教升小應該報讀什麼學校? 答◢ 大部分名直資學校都是一條龍的,例如英華小學、拔萃男書院附屬小學、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真道書院、播道書院、優才(楊殷有娣)書院等,都有機會由小學部直升上中學部。而一般名直資小學都比較着重英文及中文聽說讀寫能力,根德園幼稚園品德培養和中文比較優勝,只要你搞好兒子的聽說能力,面試有問必答,有禮貌,有常識,便可以有機會被取錄了。 文:趙榮德 作者簡介:前喇沙書院副校長、資深教育工作者 (歡迎查詢幼稚園及升小問題,電郵:[email protected])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03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