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座隨筆:有誰將兒童的需要放首位?

最近最值得關注的一定是兒童精神健康問題,我們一起探討一下如何改善。關注兒童的精神健康非常重要,以下一些方法可以幫助你實現這一目標:提供支持和愛,教導情緒管理和解難能力,監測兒童的行為和情緒,促進健康的生活方式,提供心理教育資源及建立支持網絡。最重要的是,如果你對兒童的精神健康有任何擔憂,請尋求專業幫助。他們可以提供評估、診斷和治療,以確保兒童獲得適當的支持和照顧。 以上內容,大家是否耳熟能詳?這是我根據AI給我的資料複製出來的。而我在一份由教育局發出、關於學校如何幫助有精神健康問題的學生的指引中,亦找到十分相近的內容,而報告中最常出現的字眼是「建立機制」。為了所有兒童的福祉,我要在這裏大膽說一句:這裏沒有一個建議能解決問題。 「我們」並沒有包括兒童 首先,很多指引訂立時都會提及「我們」,但「我們」並沒有把兒童加入當中。我們站在高高的制度上,討論他們應該如何,而不是去問他們想法。在多年不斷的討論聲中,有誰將兒童的需要和聲音放在首位?根據《兒童權利公約》,玩是兒童的權利,再生玩具店提倡的是,希望兒童在沒有限制之下能自由地創作玩具及玩樂。但一個所有人都明白的道理,就是這個理念很難在這個城市發生。為什麼?制度的問題?學校的問題?家長過於緊張?這是一個最老套的惡性循環,而每次的回應都是建議很多不同的指引,希望另一方去執行。這個循環一直下去,我們就算萬般個不情願,都會繼續看到一個又一個小孩倒下。 以遊戲為基礎學前教育 就在早1個月前,我送了2歲女兒進入學校,有朋友說我「求其塞個女入填鴨式教育」。其他國家一般最早接受教育的都是4歲,有的甚至6歲才容許接受教育。我們時常認為學習應該愈早愈好,但其實很多國家因為一些研究報告,慢慢將教學推遲,發現更有利兒童成長。延長以遊戲為基礎的學前教育,能顯著提高小學階段兒童的學習和適應能力。因此這個批評無疑是對我一個很大的衝擊,就算有多麼合理的理由,我的孩子都要準備踏上這條路。 有些事情我相信改變不了,但有些事情我們還是可以為孩子去堅守。我們可以堅持每天陪小孩子到公園玩一小時,並堅持孩子按時睡覺和休息,不要不停改正功課到夜深,應付不了的就不要強迫孩子去應付。 「1至10,爸爸出嚟」 外面的世界對大家總是充滿各式各樣的標準,孩子的成長不是靠達到這些標準,而是靠我們的每天陪伴。每當我的孩子需要我時,她便會數「1至10,爸爸出嚟」,我就會立即放下手上工作去陪她,這就是生活所迫下的堅持。她又開始數了,所以我們下次再見了。 文:黎俊業(再生玩具店創辦人、註冊社工)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0期]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麵糰愛溫柔

「我在一個很溫暖,又充滿水聲的地方,住了很長的時間,我常聽到兩個人在溫柔地傾談,他們好像在談論我…… 有一天,在高聲疾呼之下,有一個叫『媽媽』的人,很用力地把我從水裏生出來,我還見到有一個傻傻地站在一邊的人,他叫『爸爸』,我被他們稱為『麵糰』,那時我開始與他們一起生活。 夫婦和諧 讓孩子有安全感 我見到媽媽、爸爸,他們都是濛濛的,我慢慢才看清楚他們的樣子,他們有時笑笑口,有時又皺眉頭,有時會彼此大聲地談話,更有時會溫柔細聲地說話,我也看見他們會抱抱。 我漸漸地長大,也學媽媽爸爸一樣笑笑口,愛抱抱,也很溫柔;漸漸地,有其他人出現,他們是婆婆、公公、舅父……也見到另一些跟我好像的麵糰。我也是溫柔地、笑笑口地、友善地看着他們。」 在「麵糰」(以上故事的初生嬰孩) 的心路中,我們看到,夫婦在平穩、和平、安定的關係中,孩子會有安全感去探索周圍,結識朋友,認識世界,這是很圓滿的。 但事實上,孩子出生後,夫婦間充滿不同情緒,喜樂擔憂交纏,加上現在多是雙職父母,交織的情緒再加上忙碌的工作,要有安穩、安定的環境並保持溫柔並不容易。這時夫婦間要特別關心自己及關注對方的情緒。當彼此關心,聆聽自己的脈搏及對方的心跳,和諧及穩定的情緒便會重現。 返工湊仔取平衡 控制情緒 在我的輔導個案或朋友經歷中,在最初有麵糰的日子,夫婦彼此的情緒多數被忽略,二人的心思都投放在麵糰身上,如上文所說,再加上忙碌的工作,實在很難保持溫柔,所以初為人父母,在湊仔、工作及情緒上,都要取得適當的節奏及平衡,在這樣的夫婦關係下,小小的麵糰亦會感受到並學習去溫柔、平和地長大,父母的關係就是這樣不期然地影響着小麵糰。 父母總會給予孩子「最好」的。「最好」除了是物質、愛護外,還有是關係上的好,締造溫柔的關係,讓孩子感受、體會及學習。 文:梁雪君(Suki Leung) 作者簡介:資深兒童及家長工作者、婚姻及家庭治療師、「活意社」(聘請自閉症/SEN人士的社企)共同創辦人;育有兩名子女,回想養育孩子的日子要兼顧工作、家庭,殊不容易。希望跟大家分享教養與婚姻的點滴及體會。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69期]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如何成為超人Dad Dad

以往傳統的家庭生活,大多是爸爸外出工作,媽媽留在家裏照顧小孩和做家務。但是現今社會模式改變,普遍男女接受教育的機會亦很均等;甚至有不少事業型媽媽,爸爸則留在家中擔任「住家男」、「全職爸爸」來照顧兒女。 做家務管接送 支援子女解決困難 以我家為例,太太的工作時間比我長,而我只擔任兼職,其他大部分日子都留在家中,成為一名「超人Dad Dad」,照顧兩個孩子(分別是4歲女兒Hayley及2歲兒子Hanson),由日常三餐,到協助他們獨立自理,都需要一手包辦。平日工作,除了替孩子洗澡、換尿片、做家務、清潔、洗衫洗碗、買餸煮飯、為太太預備午膳餐盒外,我還需要帶孩子上興趣班、說故事、到公園玩等。 回想起兒時的自己,不懂洗衫、買餸煮飯,很多事也由我媽媽處理。但是,沒有人一出生什麼都懂,我們的成長,就是要學習去做好每一個角色,學習如何成為一個稱職的兒子、稱職的男朋友、稱職的丈夫、稱職的爸爸,慢慢大家便會成為一個「超人Dad Dad」,成為一個有百般武藝的稱職家長。 當我們作為「爸爸」能夠更投入家庭,主動參與照顧,積極發揮父職,與太太好好分工合作,我們的孩子也會成長得更健康快樂,親子關係亦會更緊密。作為「爸爸」,我們在家庭中發揮的功能,除了可以供養孩子之外,亦可以成為孩子的引領者,作為孩子的榜樣,在孩子的成長歷程中關心他們,與他們同行。除了承擔着對孩子的養育,我們平日亦可以與孩子好好溝通,支援孩子解決困難,鼓勵孩子勇於嘗試,接受每一個生命中的挑戰,教導他們成為一個善良、有承擔、有自信的人。 父參與度高 助孩子建立親密婚姻 不得不提及,「爸爸」在家庭中的參與、與孩子的關係,絕對會對他們成年後建立親密關係帶來深遠的影響。如果孩子能夠從父親身上獲取支援,那麼在成年後,能夠進入親密婚姻的可能亦會大大提高。父親是孩子生命中的第一個男性形象,我們的形象會給自己的兒女樹立起榜樣,他們長大後對待另一半的方式,也會是孩子學習的範本。 但願每一個「超人Dad Dad」,也能夠陪伴孩子同行,讓我們的兒女長大後,更加相信自己是一個值得被愛的人。 文:陳顯庭(Rio Chan) 作者簡介:註冊社工、註冊教師,育有兩名兒女,於NGO工作十多年,大部分時間服務SEN兒童及其家庭,是一個努力追尋夢想的爸爸及繪本作家,曾出版兩本繪本著作——《走進森林的刺寶寶》及《我是閃電蛙》。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65期]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管教價值觀3組孖寶

疫情過後終於復常,學生重新適應「新.舊常態」。這幾年來,子女在家中的時間多了,家長自然發現了各式各樣的問題。在做家長諮詢的工作中,我發現新一代家長有着新一套教育價值觀,但很多時卻忽略了一些要素。我組織了3組概念,希望幫助家長判斷及調節管教子女的策略。 be anything vs. 付出 新一代管教的價值觀強調you can be anything,你想當什麼也可,讓子女自由發展。本來想法並不為過,奈何子女可能會誤解箇中意思為「不勞而獲」,變成「任何事也可以做,即是也可以不用讀書;反正做什麼也可以,不用做也可」!因此,家長應要引導子女正確解讀:要有目標,什麼目標也可以,然後積極爭取,努力付出。 權利 vs. 責任 新一代價值觀亦強調權利。尊重子女權利毋庸置疑,奈何子女又或家長都容易忽略了另一關鍵——責任。在同一事情上的「權利」、「責任」是什麼?例如,子女享用了媽媽煮的一豐富晚餐(權利),之後會否幫忙收拾、洗碗(責任)?除了個人的自由與權利外,作為子女、家中一員,是否亦有責任為家庭付出,如分擔家務呢?作為學生,是否有責任交齊功課、守時、保護校內設施?作為社會的一分子,是否有責任遵守不影響別人的原則?家長管教子女時,更應放重的是責任。更高層次的管教是解釋什麼「應該做」,而不是單單說「不可以做」。 自由 vs. 自律 最後但亦最重要的便是自由與自律!子女的自由度應與自律度掛鈎。常見管教問題,包括子女「過度」自由地使用手機、互聯網等,甚至沉溺不能自拔。另一常見問題,便是「過度」自由的時間管理,例如安排溫習。家長期望子女會自行調配學業、休息、玩樂的時間,但子女往往側重玩樂,又或不了了之。因此,在子女建立自律、自制能力前,家長應落手監管,例如約法三章,規定電腦、手機許可的應用時間,以及引導子女一同設定合宜的時間表。在管教子女時,不妨向子女解釋先有自律才有自由的道理,而不是父母專制、不講道理。 希望以上成雙成對的3組孖寶,能協助家長判斷及調節管教策略吧! 文:黃雋灝(教育心理學家)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63期]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孩子與工人姐姐分離

現今的家庭,很多父母也因為工作,需要聘請工人姐姐照顧孩子,在我們家也不例外,我的2名兒女——4歲半的女兒Hayley及2歲大的兒子Hanson也是由工人姐姐Rosita照顧,而爸爸媽媽則出外工作。 始終工人姐姐是來港打工,總有一天需要離開,大約半年前,Rosita表示,需要回到菲律賓照顧家人,選擇不再續約,向我們請辭了。還記得,姐姐當時是在WhatsApp通知我們,收到這個消息,我和太太初時也會擔心,如何處理兒女的分離情緒,並需要向兒女作出預告,因為姐姐非常疼惜我們的一對兒女,尤其是她已經照顧了4年的Hayley,由她出生1個月,姐姐便來到我們家,看着女兒由咿咿呀呀叫,到識爬、轉身、行路,直至現在跳跳紮紮,與我們你一言我一語,姐姐也是一一見證着。 解釋因由 幫助適應 姐姐每天的工作更是要照顧孩子的起居飲食,煮飯給兒女吃,與他們到遊樂場玩,送他們上學,學興趣班,陪伴他們洗澡,說故事,與他們一起睡覺。Rosita就像他們的親人一樣,與我們在同一屋簷下生活了4年之多。去年的10月,在Hayley生日的前幾天,Rosita知道Hayley喜歡公主,還買了一個公主背包給Hayley,由此可見,Rosita對Hayley的疼愛之情。 當我們第一次告知Hayley,Rosita需要回到菲律賓,不再在我們家工作的時侯,Hayley便已經嚎哭了,表示自己真的很喜歡auntie,不願auntie回到菲律賓,當天晚上,姐姐與Hayley擁抱着,一起哭了,場面十分感人。 或許每個人的長大,其中一件事,就是要學懂面對別離,相信有不少孩子,也好像Hayley一樣,要處理離別之情,並需要一段時間適應。在此,可以向大家分享幾個要點,讓孩子可以將自己的情感好好表達出來,以及可以有更好的適應。 製作禮物 餞行表謝意 1.父母需要分工合作,多些陪伴孩子,在日常生活的各項照顧工作,避免長期都只靠工人姐姐照顧小朋友,多些陪伴兒女說故事,去遊樂場玩,一起睡覺,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一直都在,從而增加孩子的安全感。 2.小朋友知道工人姐姐要離開自己時,情緒可能會比較激動。父母可以先安撫孩子的情緒,等他們心情平靜之後,細心向他們解說,讓他們明白工人姐姐需要離開的原因。 3.父母可與孩子一起製作禮物,送給工人姐姐。我們便選擇了製作一本滿載美好回憶的相簿,以及讓Hayley、Hanson一起繪畫畫作,送給Rosita,讓他們可以藉此向姐姐表達謝意。 4.與孩子一起向工人姐姐說再見,而我們一家人除了與Rosita吃farewell晚餐之外,最後更一起送Rosita到機場,直接送行並送上祝福及好好擁抱。 文:陳顯庭(Rio Chan) 作者簡介:註冊社工、註冊教師,育有兩名兒女,於NGO工作十多年,大部分時間服務SEN兒童及其家庭,是一個努力追尋夢想的爸爸及繪本作家,曾出版兩本繪本著作——《走進森林的刺寶寶》及《我是閃電蛙》。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57期]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讓孩子選擇好的選擇

我的大孩子,多多,困擾着我的不是他不願意讀書,而是他花在讀書的時間實在太長了。 還沒有開始考試,每過兩三周學校就會打電話來,說我的兒子不懂尊重教師,在中文課堂偷偷看英文書;他不留心聽教師講課;他在轉堂時拿書出來看,但是到下一課開始,依然捨不得把正在看的書收起來。 他起來看書,睡覺看書,吃飯看書,坐車看書,上課看書……他最喜歡去的地方就是附近的圖書館,老是盯着每周過來的流動圖書車。 多多看書的速度很快,一本書看兩天已算是很久了,一天KO一本書還屬於正常,當然也要看是否合他的口味。 在今年的升中考試,多多先後接到3間名校的取錄通知,有些在面試期間就口頭承諾必定第一時間取錄。不過最終多多還是選擇了給他獎學金的另一間名校。 為了讓他喜歡上讀書,我每天都花上大部分時間陪伴他。雖然工作非常忙碌,我也會把握所有的空餘時間跟他一起。除了公共游泳池、圖書館與運動場,博物館家庭年票就是香港一大福利。而我們旅行過的地方,吃過的餐廳,坐過的地鐵,我都不停跟他用英語談論。旁人有很多不屑的目光,有些感覺我們在show off,有些感覺我們媚洋,不過為了兒子的學習,我很少理會。 黃夙慧與3名兒子攝於西九戲曲中心。(作者提供) 此外,我也會每天陪他讀書2、3個小時。開始時只有我讀,然後要求他跟我一起讀出聲,再要求他抄寫與串字,直到他能掌握書中的意義。誠然,我很專注於培養他的英語閱讀能力,至於他的中文,的確不怎麼樣。 孩子有天生的特性:有很強的記憶,有無比的好奇心,喜歡觀感的刺激和遊戲,喜歡誇張的圖像比如卡通漫畫,亦喜歡父母陪同的那種安全感,肚子餓就想吃喜歡的東西……這些都是孩子天生的本能。作為教師或家長,必須利用孩子的天性與特性,引導他們朝向正確的方向發展,培養正確的愛好與習慣。 擁有自由須與能力掛鈎 培養孩子,必須從日常生活做起。管理孩子的自由尤關重要。什麼時候收,什麼時候放,提供什麼選擇等,都是關鍵所在。要記住,孩子所擁有的自由,必須與他的能力與心態掛鈎。比如,孩子未看透交通情况,就難以決定什麼時候過馬路。有些父母事無大小都要孩子提供選擇,如吃什麼,去哪裏,實在本末倒置。孩子列出的選擇,無論家長選什麼,都可能是錯誤的。比如,偏肥孩子喜歡吃甜的食物,他讓家長選擇買糖或者冰淇淋,那家長選什麼都不適合孩子。 因此,什麼時候徵求孩子的意見,什麼時候讓他們做選擇,都需要謹慎考量,不可輕率對待,這將長遠影響孩子的判斷力與責任感。 喜歡看書是好事,但如果我要毁滅孩子,非常簡單,稍微給他自由使用手機而不加以約束即可。限制讓孩子分心的選擇,讓他們自由選擇所有好的選擇,是引導他們學習適當知識的最佳方法。 文:黃夙慧(慈善機構「起跑線扶貧助學協會」創辦人兼註冊教師)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55期]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孩子獨有成長路

我們的生活正式復常,大家復常後過得如何?復常即是學生由半日的校園生活變回了全日,大家不再在家工作。常的意思就是大家要繼續填滿工作,今天想向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湊小孩日常。 我的小孩1歲半,每天都8點起牀,進食早餐後就會看看書或在家中走來走去,巡視完家中所有房間後就會小休到午飯時間。之後我就會帶她到公園玩,回家後她會玩玩具、洗澡和食晚飯,晚上聽聽歌聽聽故事就完結一天的生活了。為了讓她能有社交生活,我每星期會帶她上幼兒遊戲班。在遊戲班裏會看到不同的幼童,每個小孩都是不一樣的,有的十分好動,有的十分文靜,有的十分醒目,有的會有點遲鈍。在遊戲班裏時不時會聽到家長說:「你的孩子真乖,坐得很好。」但同時我的心在想:你的孩子唱歌已經能跟到導師的動作,我的還在發呆。因為大家的孩子都還在嬰幼兒時期,必然都會十分喜愛自己的孩子,無論他們是聰明是遲鈍是活潑是文靜。雖然心裏時不時都希望其他孩子能做到的,自己的孩子也能做到,但都不會勉強她,催谷她。 大人要學「得過且過」 嬰幼童其中一個必玩的玩具就是套圈圈。套圈圈是需要跟大小一個一個套到柱上,每當次序不一時大家就會取出再叫孩子跟正確方法套入。但其實為何必須跟從這種套法?是規矩?是訓練?我的孩子從來都不會按我指示由大到小一個個套好的,她會用不同的次序每次套出不同的圖案。在大人的世界,每件事都必須跟從指示,有很多必須做和一定不能做的事情去規範自己和別人。我的孩子慢慢學走路時,我給她買了一部學行車,但最後她是靠推椅子來學懂走路的。 湊小孩是一條很漫長又勞累的路,加上太多的發展里程、成長指標、湊出乖孩子的6個必須……等,這些都會將大人逼瘋的。孩子在成長的路上需要「按部就班」,大人也要懂得「得過且過」。得是指能夠;且是指姑且,勉強過得去。不用事事追求完美,不用事事全力以赴,孩子該走路時就會懂得走路,該說話時就會懂得說話。我在遊戲班中看到4個不同孩子,他們一個唱歌時能做動作,一個說故事時能乖乖坐好,一個能指出導師說的顏色,一個能自己爬上樓梯。我們要將自己變成一個全能父母,將孩子養成一個全能孩子,看來我們首先要到深山修煉分身術。 文:黎俊業(再生玩具店創辦人、註冊社工)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39期]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離婚管養權 以子女利益為先

近年,香港已繼倫敦之後成為「離婚之都」。據政府統計處2019年香港離婚率達48%,2020年的離婚率飈升至接近六成(58%),可能會令很多人感到驚訝。2020年的離婚率如此高,並非港人喜愛離婚,而是因為疫情令很多想結婚的新人延遲婚期,因為離婚率的計算方法是﹕(該年獲頒布離婚判令數量)÷(該年所有結婚數量)×100%。因為2020年的結婚數量只有27,863宗,較2019年44,247宗,大幅減少了37%,相信當一切復常之後,離婚率應會有所下降。 鼓勵父母共同管養 雖然離婚率很大程度受到結婚的數目影響,但過去10年,每年平均有接近20,000宗離婚,情况也值得關注,尤其是當中很多育有未成年子女。為了兒童於父母離婚後仍能得到父母的養育及管束,家事法庭近年很多時都會鼓勵「共同父母責任模式」,判雙方可得子女的共同管養權,而非其中一方獲獨有照顧及管束權,另一方只獲得探視權。但是,鼓勵共同父母責任並非法庭判決的主要考慮,而是以未成年人的最佳利益為首要考慮。 取決父母是否可以合作 2021年法庭就一宗離婚訴訟中,將兩名子女——年長的11歲兒子及年幼的8歲女兒的獨有管養、照顧及管束權判給父親,母親則可獲得合理探視權。法官在判辭中提到,法庭在考慮是否給予共同管養權或獨自管養權時首要的考慮是子女的最佳利益,除非雙方有互相合作的合理前景,否則法庭不一定給予共同管養權。互相合作的合理前景標準,可以指雙方沒有存在太多分歧,以及有真正證據顯示雙方為了孩子着想彼此可以真正合作。因此,共同管養是否可行,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父母是否可以合作,如果雙方沒有互相合作的合理前景,判予共同管養權可能會導致災難的情况及違反孩子的福利/最佳利益。若共同管養明顯不可行,法庭不大可能只為鼓勵雙方克服他們的分歧而仍然給予共同管養令,勉強父母合作,只會令子女的利益更加受損。 欠缺教導方法或能力 不適合管養 在這宗離婚訴訟中,法官認為母親明顯不了解為何子女抗拒她。當兒子對母親在居所附近的街頭演唱及被票控違反「限聚令」感到尷尬時,母親卻認為沒有問題。母親只是將問題歸咎子女因害怕父親不悅而有抗拒的表現;總之問題不在她身上。她一廂情願地認為子女在心中仍然愛她。法官同時認為,母親仍不了解問題癥結所在,她欠缺教導子女適當的方法或能力,加上雙方有嚴重的溝通問題,現階段讓她獨有管養並不符合子女的最佳利益。因此,法官將子女的獨有管養權給予父親。 由此可見,父母在離婚後,想獲得子女的管養權,必須說服法官,他/她能以子女的最佳福利着想,而非自己作為父/母的權利。因為法官會將子女最佳利益作優先考慮。 文:傅丹梅(註冊社工、輔導員)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36期]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小一統一派位 保守vs.進取

每年小一派位都是眾人熱話,由以往將劉德華等比喻填寫派位志願,到現時以MIRROR作比喻,當中喜好之選擇原則顯淺易明,但究竟應該如何填寫表格,才可避免「派發到邊疆」(即被派往不想入的學校甚至非自己校網),大家又知道嗎? 首先,假設大家對派位機制有基本認識,例如何謂甲部、乙部選擇。小一派位機制其實有如小時候玩「猜皇帝」一樣,假如你猜輸了,便需要重新排隊,讓隊前所有人完成後才有第二次機會。無論是甲部或乙部,只要該學校學額已滿,便需要從隊尾重排,重新等候下個選校機會。所以每個排位都需審慎。 填表前先檢視自己是進取型還是保守型,進取型指目標清晰,只會選擇某校或某宗教/辦校團體學校才入讀,否則會入讀國際學校或其他私校;保守型指有心儀目標,若未能抽中也希望於所屬校網就讀而不會被派至邊疆。 保守選校 免派「邊疆」 ◆保守型填表法 1. 將區內所有學校分成3類 A:最心儀或熱門學校 B:最不合適學校 C:餘下非熱門的二線學校 2. 乙1選項:A類最心儀學校 3. 乙2選項:A類第二心儀學校或直接開始填寫C類學校(由於熱門學校一般於第1或2選擇中已滿額,若不想跌出同區的保守做法,是第2或第3選擇填寫同區可接受的學校。家長可細心留意,有部分校網已註明有數間向其他校網借調學位之選擇,其實已明示了該區學額嚴重不足,如果過於進取,跌出同區學校風險十分大) 4. A類餘下學校由最尾開始排起(此階段熱門學校學額已滿,將之排到最後可減低跌出同區之風險) 5. B類學校排在A類(最尾幾間)的前面 以上排位方法可先以運氣抽讀最心儀學校,如運氣不夠也可入讀同區品行較好的學校而毋須跌到區外,是最保守的填寫乙部方法。當然,家長要緊記填寫所有選擇,如乙部只填寫一間學校而不成功,則會於全港學生派位後才獲派餘下的學額,結果可以令人很震驚的。 目標清晰 1-1-1打誠意牌 ◆進取型填表法 1. 建議自行分配學位、甲1及乙1填寫相同學校(即常見的1- 1-1做法,方便於叩門時打誠意牌) 2. 一般會直接放棄甲2及甲3(避免因獲派而被迫放棄乙1的機會,亦可顯示對該校的忠誠) 3. 如目標清晰,只為1至2所學校而參加派位,乙3開始排位已不重要,因派獲亦不會選讀,那就留機會給其他人吧!平常心靜候結果。 文:楊蔚嵐(嵐天教室課程總監)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34期]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今天過得開心嗎?

9月又是開學的月份,還記得我兒時最不喜歡就是開學日,因為每次都要夤夜趕做暑期作業,開學後不能午睡,又不能到公園玩,每天都有超多功課作業和無數的考試測驗,所以開學後每一天都過得很「充實」。今年開學,發現很多學生充滿期待,這絕對是一件令人樂見的事,能享受校園生活,擁有愉快的學習心情,在學習路上將會事半功倍。 疫下停擺另類得着 相信大家都被3年疫情弄得十分疲憊,疫情讓我們的孩子不能上學,要改為網課;疫情令孩子不能到公園,只能留在家中。這些都十分影響孩子的成長;但同時疫情也讓我們停下來,上學由全日改為半日,這些改變到底是好是壞?以學生期待開學的心情來看,他們看來更喜歡沒有暑期作業和半日的學習安排,這樣學生就能輕鬆一點。 學生放鬆就會心散不好好學習?有家長會這樣覺得,成績會追不上,語文也學不好。其實我們如何界定「學得好」這個準則?在香港不論大人和小孩都講KPI(關鍵績效指標),學生的KPI當然就是他們的成績表。下一個問題就是,到底是誰定成績表呢?是誰界定60分就是及格,上小一前就必須學好全部英文字母?因為有了這些準則的出現,就會有很多不及格的情况,和不斷追求達標的情况。 你有否聽大人說過「我真係好鍾意返工」?當大家熱愛的事情加上一系列的指標,就會變成盲目追求,最後失去興趣。不斷的考核不但不能量度孩子的能力,反而造成莫大的壓力。每個孩子的能力不同,成長過程亦不同,我剛滿半歲的孩子還未懂翻身,難道我就需要為她報一個翻身興趣班加強訓練嗎?難道她就是不及格的嬰兒嗎?但我們會用成績高低為孩子貼上不同的標籤,會以成績好定為優秀,這又是必然的事實嗎? 反思盲目追求指標弊病 我們有一個計劃,接觸過一些成績不及格的學生,發現他們有很多過人的才華完全被忽略,學校生活亦不太愉快。同樣,成績很好的學生為了保持成績,亦追趕得很辛苦,壓力很大。大家還記得數年前的學童輕生浪潮,之後一系列正能量教育推出,希望在不改變環境和政策下,嘗試改變學生的想法,將一些壓力轉化成一些好事;即等於你工作壓力不變,但嘗試令你愛上上班一樣。 反而是一場疫情迫使我們停下來,迫使我們不能再追趕任何進度,迫使我們讓學生有更多私人空間,卻又聽到學生急不及待想上學,同時讓學生有多半日的空間去休息或培養更多興趣。其實是否是時候要回顧一下現存的測量方法,是否適合一個孩子的身心靈健康發展,而非盲目追求指標?與其跟孩子講正能量,不如問問自己有多久沒問過孩子:「你今天過得開心嗎?」 文:黎俊業(再生玩具店創辦人)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15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