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教授演講廳:救救白海豚

  於上周6月1日,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WWF)與合作夥伴發佈《珠江三角洲中華白海豚族群緊急保育行動》(小册子: https://bit.ly/2XHhV3q),向大灣區內各政府及相關持分者爭取進一步保育區內的白海豚。由於香港大學理學院是這項目的合作夥伴,波波教授亦應邀參與其中,共同磋商保育策略。 圖1: 波波教授繪畫的中華白海豚。年幼的白海豚呈深灰色,而成年白海豚略帶粉紅色。(圖片:波波教授提供) 白海豚在珠江三角洲內主要有三個群落,分別是東邊伶仃洋(包括香港水域)、珠三角洲中部及西部的群落,估算區內共有約2000條白海豚。單在伶仃洋海域,南海水產研究所和香港的鯨豚研究所於2017-2018年間分別錄得945(https://bit.ly/2XGRUSc)及899 (https://bit.ly/379SBXh) 條白海豚。但是在2018-2019年間,南海水產研究所只錄得641條白海豚,這數目下降可能跟2019年雨量增加有關。白海豚喜歡在半鹹淡水域覓食,當降雨量增加,珠江排放的淡水亦大幅增加,半鹹淡水域會推向海洋,白海豚亦因此移離伶仃洋,游向南面水域覓食。 大家可能認為區內仍有2000條白海豚,還算是不錯吧!事實卻不然。早前,中山大學和港大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推算珠江三角洲內白海豚數量每年減少百分之二點五,如此下去,大概300年牠們便會絕跡。最近,中山大學使用較新數據作推算,其數量跌幅可高達百分之四,即只需180年便可能絕跡了。白海豚數量持續減少,確實令人擔憂。 我問12歳的女兒:「你覺得白海豚怎樣才會活得開心和健康呢?」 她思考一會便回答說:「若果我係一隻海豚,我希望海裏有豐富和不同的食物給我食。水要清潔,沒有塑膠垃圾、有害污染物質和病菌等。同時,亦希望海面寧靜,沒有頻繁的海上交通和填海工程。BB海豚更需要有安全的環境讓牠們健康地成長。」 我十分滿意她的答案,給了她一個LIKE(即讚賞)。 要使白海豚數量不跌反升,我們便要多管齊下,針對牠們的需要來進行保育,包括: 1)區內政府及漁民團體要保護及增加漁業資源。 政府可透過延長休漁期、增設漁業資源保護區和海岸保護區、以及定立法例監管捕撈漁穫(即漁獲數量、大小及品種) 等政策,來達至漁業資源可永續發展,同時確保預留足夠食物給海豚享用。 2)區內政府要加強防止及減少海洋污染的策略。 除了要加強截污及改善污水處理以改善水質外,同時也要妥善處理固體廢物,以免讓塑膠垃圾流入海洋。 3)政府及海運業界為保育海豚重新考慮及修改航道。 這樣便可避開白海豚的主要棲息地,減少對海豚的負面影響(包括撞擊意外及水底噪音滋擾)。有本地海豚硏究專家告訴我,在冠狀病毒疫情期間,因為往來香港、澳門及內地的船航班次大幅減少,所以他們觀察到白海豚和江豚的數量有明顯增加。 4)區內政府必須要減少填海工程及建造人工生態海堤。眾所皆知,填海及海岸發展工程,會永久失去天然海床,改變天然海岸線及水流等。工程進行期間,海洋生物包括魚和海豚亦會遠離施工水域。中國內地近年已經訂立生態紅線,必須要保留不少於百分之三十五的天然海岸,不少新的填海計劃因而被叫停。同時,國內亦有把一些人工海岸生態化,例如種植紅樹林來增加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功能(請參閱「人工生態海堤:一鷄三味」文章: https://bit.ly/30xf27x)。 由於白海豚的家涵蓋整個角珠江三角洲的水域,所以大灣區內的香港、澳門及廣東省各政府的跨區域合作對白海豚保育尤其重要。希望他們能合作帶領各方,及時制定和落實相關措施以加強對白海豚的保育。同時亦須要廣納學者、海上航運業界、漁民團體、觀豚營運商及公眾的意見,方能制定更長遠的保育目標和更有效的政策,使白海豚能安居繁衍。

詳細內容

波波教授演講廳: 青春期的火花:怎樣做個好爸爸?

當兒女踏進青春期,父母與子女間難免較多磨擦和爭執,青春期的火花讓家中的日常鎖碎事散發著淡淡的火藥味。例如:當爸媽善意督促子女別整天只顧低頭滑手機或別把雜物和書本隨處亂放時,反叛的年輕人會不自覺地埋怨爸媽:「你哋好煩啊!」,然後不耐煩地拂袖離開,或唇槍舌劍與父母爭論一番。作為新手爸爸的波波教授,面對11歲開始學習獨立思考的女兒,有時亦感到無奈和束手無策。 有見及此,太太找了些有關青少年成長的書藉給我閱讀,同時我亦到書店找一些好書指點迷津。以下是2019年看過的5本好書[圖1],向各位爸爸推介: 1. 《為孩子立界線》作者:亨利克勞德、約翰湯森德,2005年 2. 《爸爸寫給兒子43封愛的信件》作者:金正獻,2006年 3. 《爸爸,你可以走進孩子的成長路》作者:吳思源,2013年 4. 《當子女說你好煩:與青少年溝通的技巧和心法》作者:伍詠光、葉玉珮, 2016年 5. 《態度》作者:吳軍,2018年 《為孩子立界線》一書強調培養孩子良好品格的重要性,以身作則教導孩子立界線(即自己該負的責任),培養孩子成為有愛心丶富責任感、自主和主動的人。 同時亦學會認知現實和明辨是非、誠實守法。遇到挫折時能克服困難和願意改變去成長。建立追求卓越和正向樂觀的生命價值觀。作者透過不同故事和場景描寫爸媽如何引導不同階段的孩子建立界線和良好品格。例如:父母或家務助理不應幫孩子清理玩具和圖書,反之要從小讓孩子知道清理自己的物品乃自己的責任,潛移默化地養成良好習慣和品格。 《爸爸寫給兒子43封愛的信件》以溫馨和有趣的故事形式教導孩子做人處世的道理,爸爸可和孩子透過親子閱讀分享書中故事。 《爸爸,你可以走進孩子的成長路》的作者育有兩名兒子,他們皆已在澳洲完成大學,並覓到理想工作。作者娓娓道出陪伴孩子走過成長路的點滴回憶,流露出爸爸對孩子濃濃的愛和關懷。透過日常生活的細節和與兒子的對話,帶出重要的價值觀。我認同作者說:「今天的孩子甚麼都有,但缺少好好地認識世界和感受大自然的奇妙」。 《當子女說你好煩》有如一本「家事急救指南」,作者用大量實例深入淺出地講解父母和青少年子女的溝通問題和解決方法。解決方法包括: 1) 細心了解: 父母應耐心聆聽子女心聲; 2) 有效溝通:運用溫和的語氣,平心靜氣地有商有量。別吝嗇讚賞子女,但讚美必須具體方能起正向的鼓勵作用; 和 3) 互相體諒:父母需善用同理心和「我的訊息」等溝通心法。 若要抗衡青少年終日沉醉於網絡世界,爸媽更加要把握機會多與子女溝通,互相了解,跨越「代溝」,助子女健康成長。 5本書中,我覺得最好看的是《態度》一書,它是現代版的《傅雷家書》。作者吳軍博士大有來頭,他是國際知名的人工智能、自然語言處理和網絡搜索專家,曾在谷歌和騰訊擔任要職 (https://bit.ly/36bY9in)。作者在書中記載了自己寫給兩位女兒的40封電郵,內容涉及人生哲理、洞悉世界、理財、人際關係、如何學習和做人處世等話題。從中培養女兒對事對人的正向態度。洋洋數萬字的電郵信件反映出爸爸十分著緊兩位女兒的成長過程 ,事事關心。作者透過個人經歷的分享來給予女兒心靈上的支持。並透過不同的生活事件與女兒們討論,並提供合時合理的意見來引導她們獨立思考。閱畢此書,我感到做他的女兒是多麼幸福的。 吳軍認為以電郵和踏入青春期的女兒溝通較面對面的交談更有效,因為可避免爭執,女兒會較容易接受經過深思熟慮而寫成的文字。這好辦法,各位爸爸不妨一試。 好爸爸教出好孩子。青出於籃,吳軍的大女考上了美國麻省理工大學。在上大學之前,女兒問爸爸:「你對我有甚麼期望呢?」爸爸回答說:「作為父親,我最希望看到的是你一輩子都快樂。」他還建議4個快樂的竅門給女兒,包括: 1) 不斷學習,與時並進; 2) 有理想並努力實現它; 3) 與人相處、共事和睦;及 4) 看透人生。 《態度》一書中有不少發人深省的哲理和精彩的金句。例如:「抵禦誘惑(如打機、玩手機)最根本的方法是有一個長遠的大目標。」、「人只有成功過一次,才更容易成功第二次、第三次,因此失敗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相比能力,品行更重要。能力不行,還可以繼續努力。品行不端正,一輩子都沒有希望。」、「交友時一定要真誠,大方和寬容。不要怕自己吃小虧,對別人的一些小毛病要容忍。」等等。這書不單是爸爸的參考書,亦是高中和大專生的好讀物。值得推介! 圖1:波波教授向各位爸爸推介的5本好書(作者提供)

詳細內容

波波教授演講廳:教導孩子多角度思考

還記得我在香港城市大學修讀第二年哲學碩士時,師傅胡紹燊教授鼓勵我申請不同的博士獎學金,希望獲取到海外深造的機會。 師傅循循善誘,時常教導我如何準備面試及回答問題的技巧。 師傅問我:「若面試時,考官問你平日最愛看哪間報社所發行的報紙,你會點回答呢?」 我毫不猶疑便回答:「我平日最常看《方向日報》,因為它是家父常買來閱讀的報紙。」 師傅嘆了一口氣,便說:「你的答案不行。 試想想,一般面試都有3至5位考官,若其中一位不喜歡《方向日報》,又覺得其讀者缺乏深度思考,給予你的分數便會大打折扣了。事實上,不同考官心中也有自己鍾情的報社。只提及一間報社,絕不能令每一位考官滿意你的答案。」 我無奈地問:「 那麼,我該怎回答才好呢?」 於是師傅便扮演成應考者,流暢地回答說:「首先謝謝考官的提問。其實不同報社的報紙各有特色。例如,《方向日報》和《生果日報》主要報道本地新聞,尤其著重民生和社區的議題,同時也著重娛樂讀者,但當中有些報導比較煽情和缺乏事實根據。而《日月報》 報道的新聞則比較中肯持平,相對較具公信力。若要更深入了解國際新聞,便要看《英文早報》了,這英文報紙亦對本地政府政策有較全面和獨到的分析。若要進一步了解經濟相關的資訊和分析,則可看看另外兩份以經濟新聞為主打的報紙。基於不同報章的特色,我平常較多看《日月報》和《英文早報》,間中也有閱讀其他的報章,以增廣見聞。」 我恍然大悟,便說:「我明白了!原來回答問題時要明確列出不同選項的特點和對比項目間的強弱,再說之以理來解說自己的選擇。 這樣考官便能看出我是一個深思熟慮,能以多角度思考及擁有明辨思維能力的年青人了。」 我把師傅的教導學以致用,在不同面試中靈活運用了這答題技巧。隨後,我十分榮幸地考獲太古公司的博士獎學金到格拉斯哥大學完成博士學位。師傅給我這個「錦囊」真是一生受用,我亦把這「錦囊」傳授給我的入室弟子。 培養孩子多角度思考由身教開始 作為父親,我有必要好好教導女兒以全方位和多角度思考問題,並學習尊重各人不同的想法。在社會裡有不同的持份者,各人對同一件事的想法也可以分歧很大。我告訴女兒,即使是一件看似簡單的事情, 也能引致不同持份者的各種迴響。 就以學童參與社區清潔海灘活動為例,這公民教育活動本來有益,但亦會有些老師和家長反對這種活動的。反對的原因可能是:市民已經交稅,政府有責任請人去清潔各海灣;若全港學生去做清潔,清潔工人便會失業;清潔海灘垃圾十分污糟和危險,學生有機會受傷或接觸到遭棄置的針筒;保險可能未能對此活動給予適切保障等。當然,大部分老師和家長也支持這個有意義的活動,他們相信透過清理垃圾,可加強孩子的公民意識和責任,明白垃圾對海洋環境的影響,從而身體力行「走塑和減廢」。 當然,為了讓各家長和老師安心,主辦單位必須為孩子準備好安全裝備(如:勞工手套和執垃圾用的鉗子),及為他們購買較周全的保險計劃。 只停留在同一社群中的用戶便難以去接觸和了解其他社群對同一事物的看法了。 現代的年輕人花上不少時間在手機上,較少閱讀不同報章和觀看電視新聞,他們的資訊多來自互聯網上的社交媒體。在這虛擬的社交平台上,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社群中對事物看法較相近的用戶會連繫緊密成為好「朋友」,不斷追隨彼此的訊息。至於意見不合的,用戶可選擇從朋友名單中剔除此人或保持距離。 久而久之,只停留在同一社群中的用戶便難以去接觸和了解其他社群對同一事物的看法了。同時,社群內所傳遞的訊息和文章也較為一面倒。倘若年輕人過度信靠社交平台流傳的二手資料去了解社會現況,便會失去對事物的全方位考量,更枉論透過明辨思維去得出較理性的結論。 爸媽應以身作則,和孩子一起以多角度持平分析和了解不同持份者對同一事情的看法,並且尊重多元化的意見。 亦要讓孩子學會辨別資料的真偽,運用可靠及可信的資訊進行獨立思考,要擁有自己的看法,切勿人云亦云。 真正的民主在於尊重「多元思想」,我們可用和平理性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即使人家不附和自己的想法,也要尊重異己,及珍惜「和而不同」的民主社會。

詳細內容

波波教授演講廳:催淚煙傷身又傷心

前幾天,我乘的士從港島南區前往長沙灣政府合署出席會議,上車不久便莫名其妙地感到喉嚨不適、刺鼻及頭痛。跟司機談論到近日示威問題及交通被堵塞的情況時,司機方告知他剛才在中環遮打道被堵塞了一個多小時,被迫吃了催涙煙「放題」,十分難受。 水落石出,原來這車的空調系統和車箱受了化學物質的污染。 所以,我趕快打開窗讓空氣流通,不適的感覺便隨即舒緩了。可憐的職業司機,為生計,揾命搏! 從今年6月到11月,香港的政治氛圍每況愈下。示威者的口號由正向的「香港人,加油!」轉變為具抗爭意味的「香港人,反抗!」, 再急轉為具仇政府態度的「香港人,報仇!」 各區的示威活動亦趨頻繁,所使用的武力亦不斷升級。同時,警方亦增加對付示威者所施的武力,每次鎮壓時亦放射了更多的催淚彈。過去幾個月,傳媒朋友、大眾市民和綠色團體都關注警方大規模使用催淚煙對市民及環境的負面影響。 美國國家科學研究委員會(美國科研會)就常用催淚煙中的主要成份 ⎯ CS 化學物質進行了詳細硏究,並建議相關濃度標準指引[註1]。CS 的化學名稱是氯代苯亞甲基丙二腈 (2-chlorobenzalmalononitrile),它是人工合成的有機化合物,由兩位美國科學家Ben Corson和Roger Stoughton共同發明的,所以又以他們的姓氏首字母命名為CS氣體。據香港警務處資料,警方也是使用載有CS化合物的催淚煙。 人們若恆常地接觸CS化合物,其承受的健康風險亦較高。 使用催淚煙的主要目的是令示威者感到不適來促使他們離開示威地點,以助警方驅散示威者及保持安全距離。當催淚彈發射後,CS化合物會被蒸發,在空氣中形成大小不同的懸浮粒子。當該粒子接觸到人的眼睛、鼻黏膜和口腔便會引發不適的症狀。症狀強弱質視乎接觸到CS的濃度、所暴露的時間和頻密度。每個人對這化學物質的敏感反應不同。一般來說,嬰兒、小孩、老人、容易有過敏反應者及長期病患者較高危, 所以他們應盡量避免接觸到CS化合物。人們若恆常地接觸CS化合物,其承受的健康風險亦較高。 不適的徵狀包括眼睛、口和鼻腔有刺痛及灼熱感覺、流眼水、流鼻水、流口水、頭痛、噁心、皮膚有灼熱感覺及出紅斑等等[註2]。科學家為了深入了解不同CS在空氣中的濃度和所暴露時間對人的影響,邀請了自願者進入風洞中作測試,自願者中亦抱括容易有過敏反應者 [註1]。建基於以人和其他動物的實驗數據,美國科研會建議了兩種急性暴露標準(Acute Exposure Guideline Levels; AEGL): AEGL-2: 負面健康影響濃度標準 當CS濃度為每立方米空氣中含0.083毫克的CS粒子(即0.083 mg/m³)或以上,而暴露時間不少於10分鐘,可引致不可逆轉或嚴重的負面健康影響。 AEGL-3: 生命受威脅濃度標準 當CS濃度及暴露時間為140 mg/ m³(10分鐘), 29 mg/ m³(30分鐘), 11 mg/ m³(1 小時)及1.5 mg/ m³(4小時),可威脅生命。 而世界衛生組織(世衛)估算在空氣中CS對人的「有效中濃度」(median effect concentration; EC50)為每分鐘5-10 mg/m³,而「半致死濃度」(median lethal concentration; LC50)為每分鐘25,000-100,000 mg/m3 [註3]。一般而言,CS濃度介乎0.7-4 mg/³已經能有效令人感到不適。因此,在設計上催淚煙釋出的CS濃度遠遠低於它的LC50濃度,屬非致命性催淚氣體。 為了減輕健康風險,市民要避免到示威區。若不幸接觸到催淚煙,應該立刻離開煙的源頭,往空氣流通的地方撤離,以避免接觸更多CS粒子。一般而言,眼睛、鼻腔、口腔和胸部的不適會在半小時內減退,而皮膚過敏的徴狀卻往往要1-3天才會退去[註3]。 因為CS化合物可和其他化學物質進行物理及化學反應,所以它會隨時間降解及減少毒性。根據世衛資料,CS粒子在空氣中的半衰期為4.9天[註3],即是CS 的質量在4.9天後可減半。同時,它們在地面的活躍期約為5天。由於CS可以被水解,在水中的半衰期只是14.5分鐘[註3]。 近日,不少報章和網上文章指出催淚彈燃發時會產生高温促使化學反應,過程中產生山埃及二噁英等有害物質。 從化學角度來看,因為催淚彈燃燒的時間較短和其温度在發射後漸漸降低,所以每顆催淚彈只釋出少量的山埃及十分微量的二噁英。近日,有示威者把催淚彈放入袋中,量度出山埃濃度為28.6-29.7 mg/m³,該數據只能反映在密封空間下的情況。山埃的半致死濃度為100-300 mg/m³,其半衰期則只有10-30分鐘 [註4]。然而,在開放的環境,流動的空氣具稀釋作用,會把有害氣體稀釋,使其毒性大大降低。因此,世衛指出CS催淚彈所釋出的山埃量對人體健康風險屬於低[註3]。根據香港環保署在中西區及荃灣的空氣監測結果,在示威期間(即本年6月至10月)的二噁英空氣濃度水平穩定,沒有大幅增加[圖1;註5]。按以上資料來看,市民應該不用太過擔心山埃及二噁英的問題。 CS的污染問題值得關注 話雖如此,CS的大範圍污染問題仍然值得關注。雖然世衛和美國科硏會已公佈有關CS對人體健康的濃度指引,但是香港特區政府現時並無量度CS在各示威區的空氣濃度,窒礙了公共衛生及科研人員對CS的健康及環境風險評估。過去一週,市民在幾個示威區發現了不少雀仔屍體,不難想像牠們的死因可能和催淚煙有關。因此,硏究CS的空氣濃度是有迫切性的。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說到底,抗爭者、大眾市民和警察同是香港人,在同一天空下呼吸著同一樣的空氣。希望香港特區政府能及早和平解決現時膠着的社會分歧, 讓本港市民能安居樂業。沒有暴力示威,便用不著使人傷身又傷心的催淚煙了! 延伸閱讀: [註1]https://www.nap.edu/read/18707/chapter/11  [註2]https://www.chp.gov.hk/tc/healthtopics/content/460/102308.html  [註3]https://www.who.int/csr/delibepidemics/en/annex1May03.pdf  [註4]https://www.cyanidecode.org/cyanide-facts/environmental-health-effects [註5]http://www.aqhi.gov.hk/tc/sub-download/sub-air-quality-reports/dioxin2019.html   

詳細內容

波波教授演講廳:香港鹽業歷史的啟示

  友人常跟我說:「歷史咁悶,唔知讀嚟做乜?!」 我卻覺得藉著了解歷史,人們不但可借古鑑今,還可參透世事和增長智慧。學習本土歷史,使我更了解及珍惜自己所愛的出生地 — 香港。 約十年前,我開始對香港的海洋歷史產生濃厚興趣, 隨後更在香港大學創辦了《香港海洋歷史》的通識課程。 (波波教授攝) 考古學家發現大概7000年前,香港的海岸已經有人類居住和活動[註1]。而遠在公元前221前至公元前207年,統一中國的秦朝把香港納入疆界。秦朝亡後,在公元前204年至公元前112年間,香港歸入南越國的領土,被該國統治了93年之久。接著,香港被西漢朝所統治,並成為一個為朝廷生產海鹽的地方。漢武帝劉徹( 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首創把製鹽業國有化,設立鹽官到各海邊城鎮去管理製作及銷售海鹽,一切利潤收歸國有。因此,百姓製造及販賣私鹽均屬違法。 為什麼古時人視鹽如財? 羅馬帝國發薪金給士兵,目的是讓士兵有錢去購買鹽,因此拉丁文「薪金」(salarium)與鹽息息相關。鹽除了可以為食物調味和為人體提供所需的礦物質外,鹽亦可以用來醃製食物來延長食物的保存期限。古時仍未有電冰箱,古人發現以鹽處理蔬菜、魚及肉,可以減去食物中的水份,有助防止食物變壞。 即使在寒冬不能耕種的時段,人們亦可以品嚐預先醃製好的菜和肉。所以,鹽是人類維生的必需品。在內陸地區,鹽更是較昂貴的恩物。 香港的產鹽基地和製鹽方法 香港地理環境得天獨厚,在古時擁有好幾個合適產鹽的淺海泥灘,可建成大型的淺水盆地作曬鹽場之用。這些產鹽基地包括大澳、后海灣、屯門、九龍城及吐露港等的河口泥灘區域。 每年9月至4月是進行產鹽工作的最佳時段。雨季過後,水中的鹽份較高。 同時,正在地上曬乾中的鹽被大雨溶解及沖走的機會亦較少。 一般用來醃製食品和工業用的鹽, 由於非直接食用,夾雜着沙粒亦無大礙,這樣的「粗」鹽可以簡單地讓海水在淺水盆地中曬乾便製成。至於直接食用的鹽則須較清潔,可透過沙濾法去製成[註2]。先把沙和粗鹽混合並放在一個用木製成的槽中,槽的底部放有石頭及鑽有小孔以便排水。之後在沙面上注入清潔的海水,進行沙濾。沙濾期間,雜質被沙隔除了,被過濾的海水把沙中的鹽溶入水中。這些高鹽度的潔淨海水會被引進清潔的淺盆中,曬乾後便成為可以直接食用的鹽了。從中可見,古人的曬鹽方法十分有科學智慧。 (波波教授攝) 大嶼山的大屠殺事件 自西漢到滿清皇朝,香港的鹽業一直是國營企業。在南宋建國初期,香港大嶼山發生了大屠殺事件,這事件歷史學者稱之為「大奚山鹽民起義」(大奚山即今天的大嶼山)[註3]。在北宋亡國前後,官方產鹽事務缺乏官員監管,鹽民便自行生產私鹽來使用和販賣,情況延續至南宋初年。於1197年,南宋政府為了掌握官鹽產業,便差派官兵前往大嶼山緝捕產賣私鹽的違法者。這官方的武力行動引發島上鹽民反抗及起義。結果大批官兵登島,並屠殺死了130多名居民。自始,南宋政府杜絕了大嶼山居民製作及販賣私鹽,並穩握官鹽產業。可惜,這不幸的屠殺事件,亦使大嶼山的產鹽業日趨式微。 今天,鹽仍然是人們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工業化的產鹽技術大幅減少生產成本和提升海鹽的質量。香港富商李嘉誠先生也購入了澳洲最大的鹽業公司(Cheetham Salt),透過薄利多銷,仍有利可圖。 借古喻今,前車可鑑 三面環海的香港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例如:海鹽、蠔、珍珠及其他海產),若能適度開發和妥善管理,必成為可持續發展的產業。以上香港鹽業歷史給予我以下的啟示: 1. 歷史從無千秋萬世的朝代,政權會隨時間更替。 2. 為求達到政治目的,有些政府會不惜動武鎮壓百姓,結果換來產業衰退,這樣值得嗎? 大嶼山的屠殺事件便是一例。 3. 香港過去2000多年曾經歷了不同政權的管治,有起有跌。香港人意志頑強,富抗逆力,能夠絕處逢生。用歷史宏觀的視野來看,香港人經霜越傲,我們的未來必將更好!   廷伸閲讀: 註1: 波波教授演講廳 – 香港漁業需要新力軍:https://bit.ly/2pFaTy0 註2: Lin Shu-yen (1967). Salt Manufacture in Hong Kong. Journal of the Hong Kong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7:138-151 (香港的產鹽業;作者: 林書顏): https://bit.ly/2qnrcje  註3: Wiki – 大奚山鹽民起義:https://bit.ly/2oRzwHC   

詳細內容

波波教授演講廳:融入社區的STEAM教育

本年初有幸到訪香港道教聯合會雲泉學校,擔任其一年一度STEAM比賽的評判。學校給我的第一個印象是:陽光笑臉遍校園、共融文化互支持、創新科技澤社群。特別是校長親切的笑容和開朗的笑聲極具感染力,促使師生皆投入STEAM教育學與教的過程中。 過程中我特別欣喜見到很多家長撥冗到校為同學打氣,共享孩子的學習喜悅。由於雲泉學校擁有較多南亞裔孩子,故以英語教學為主,聽著不同種族的孩子們以流利的英語交談,我猶如置身國際學校的學習環境當中。 一切從「關心社區」出發 是次STEAM比賽主題是「關心社區」,孩子們先要了解社區的各種問題和需要,從而對一個特定的社區問題疑定解決方案。比賽過程中,各組同學的表現均十分出色,能看孩子們和老師們花了不少心思和時間去探究問題、蒐集背景資料和建立解決方案。可見透過參加STEAM比賽,能提高學生學習動機,有效地運用跨學科知識,實踐多角度思考協作解難。 小眼睛看大社區 有一組同學發現區內公園欠缺為長者而設的運動設施,他們建議在公園內設立大型顯示屏幕和安全地台,讓長者們一起跟著屏幕中的導師和音樂安全地做合適長者的運動。同學亦主動訪問了區內長者,參考用家的意見,進一步優化他們的方案及產品設計。小組在台上介紹方案時,同學們上下一心,各人擔當不同的角色。有些負責講解、有些維肖維妙地扮演長者做運動、有些負責回答評審的提問……可見小組成員在匯報過程中發揮團隊合作精神。 圖1: 評判們一邊測試「垃圾桶機械人」的效能,一邊聆聽同學的介紹。同學加入人文學科和藝術元素(Arts),把機械人變得色彩繽紛,與平時骯髒的垃圾桶截然不同。不但能美化環境,亦能解決社區衞生問題。(相片由雲泉學校提供) 另一組同學建議區內公園應增設親子休憩設施。他們參考了外國的例子,提議在公園設置二人共用的「親子鞦韆」,讓家長和孩子一起盪鞦韆,共享愉快的親子時光。當天,其中一位評判是該區的區議員,她對孩子的創意和建議讚不絕口,並樂意在區議會倡議設置「親子鞦韆」的方案。可見孩子的洞察力和創造力絕不比大人遜色。 還有一組同學發現區內行人道上的垃圾桶常常滿溢,清潔工人往往未能及時去清理垃圾,構成社區衞生問題。因此,他們設計了一個垃圾桶機械人,每當垃圾桶的垃圾滿載時,它便會自動前往就近的垃圾收集站,瀉下垃圾後便會返回原本的位置。孩子們用模型來展示該機械人的運作和功能,十分有創意(圖1)。孩子再透過和評判的討論,進一步了解該在設計上存在的問題。例如孩子發現,在人多的路上,走動的機械人對途人會構成一定危險。另外,垃圾桶的味道也許會對市民帶來滋擾。孩子積極地回應評判說:「多謝各位的意見,我們會繼續努力,把設計進一步改良。」可見,同學掌握到「精益求精、不斷進步」的創科精神。 雲泉學校又把人文學科和藝術元素(Arts)加入在STEM教育中,變成了STEAM教育,希望學生從關心和改善人類社群出發,並把藝術融入STEM的產品設計當中。例如:同學留意到社區環境衛生的問題,再花心思把垃圾桶機械人打扮得美輪美奐,不但可美化社區環境,亦可讓市民對垃圾桶的形象改觀。 在比較不同設計方案的優劣時,孩子建立明辨性思考。 這5C正是廿一世紀的育才目標。 這次STEAM比賽舉辦得十分成功,雲泉學校的同學能體會到跨學科的學習模式,透過自主學習和設計循環(Design Cycle)去建立解決問題的方案。他們亦能夠對社區作深入了解,從而關心(Compassion)區內人士的需要。在協作學習(Collaboration)的過程中,孩子學會有效溝通(Communication)的技巧。有趣的題目讓孩子發揮創意(Creativity)思考解決方案。同時,在比較不同設計方案的優劣時,孩子又建立明辨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這5C正是廿一世紀的育才目標。 近年,教育局極力推動跨學科閱讀(Reading across curriculum),老師也可考慮在STEAM學習中加入跨科閲讀元素(Reading)。 亦可加入電腦編程和機械人元素(Robotics),進一步豐富STEAM教育學與教的歷程。 STEAM教育能否成功有賴敢於創新、願花時間及循循善誘的教師團隊。教學團隊是學校最重要的資產,校長須讓老師擁有專業自主空間來發揮創意,並盡量在資源上配合,方能讓學校在STEAM教學更上一層樓!這樣便能惠及學生,發展孩子的好奇心和創意, 讓他們成為關心社會和樂於助人的未來社會主人翁。 圖2: 同學正在討論如何回答評判的題問。這組同學透過立體模型,為校園建議了一個善用再生能源的方案。(相片由雲泉學校提供) 圖3: 同學正嘗試回答評判的題問。這一組同學透過立體模型, 設計了一個運用太陽能發電的候車室。讓在路邊等候巴士的乘客不用吸入汽車廢氣之餘,更可以在舒適的候車室享受冷氣和閱讀報章雜誌。(相片由雲泉學校提供)

詳細內容

波波教授演講廳:安能辨我是雄雌?

透過日常生活的所見所聞,可以培養孩子的好奇心、觀察力和科學探究精神。 大自然中有些事情,我們以為人所共知,事實卻不然。考考大家如何分辨蟹、蝦、龍蝦、賴尿蝦、馬蹄蟹和八爪魚的性別呢?今期專欄,讓波波教授分享辨別不同海洋生物性別的方法吧。 相信大家都懂得分辨貓、狗的性別。 通常我們會把牠們反轉,觀察其生殖器官的特徵便可知道。那麼,又怎樣分辨蟹的性別呢?同樣地,我們可以把蟹反轉,看看牠腹部下方的蓋掩形狀,尖的是雄性,橢圓形的則是雌性。但也有一些蟹的品種(如和尚蟹),雌雄蟹的腹掩形狀很相似。在這情況下,我們可用尖刀輕輕把腹掩打開,雄蟹會長有兩條生殖支,而雌蟹則沒有。 怎樣分辨蝦的性別呢?有人會覺得從蝦頭可看出,但卻找錯方向了。 大家可用觀察貓、狗和蟹的邏輯,把蝦反轉細心觀察,便可找到答案。原來,雄蝦的生殖器位於頭下方的第一對腳上,若兩腳中間長出多一對生殖支便是雄蝦了。而雌蝦的第一對腳是正常的,雌蝦的性交接器位於蝦頭的下方(圖1)。因為雌雄蝦具有不同的胺基酸,所以味道會有所不同。下次吃白灼蝦,不仿比較一下兩者的味道啊! 圖1:雄蝦的生殖器位於頭下方的第一對腳上,在兩腳中間長出多一對生殖支。而雌蝦的第一對腳是正常的,牠的性交接器位於蝦頭的下方。(圖片來源:漁護署) 那麼龍蝦呢?大家可能以為蝦和龍蝦的性徵相似,答案卻不是這麼簡單。就以波士頓龍蝦為例,雌雄龍蝦都長有一對生殖支,它們位於頭部最後一對腳之下。然而,雄性的生殖支比雌性的較厚和壯大(圖2),多看多比較便能夠找出端倪。 圖2:雄性波士頓龍蝦的生殖支比雌性的較厚和壯大,雄性的尾部亦較雌性的厚和硬。(圖片來源:互聯網) 原來瀨尿蝦是從三葉蟲演化出來的古生物,在化石中可找到牠們祖先的蹤影。可能因為瀨尿蝦是蝦的祖先,兩者性別的特徵大同小異。雄性瀨尿蝦在腹部的第三對腳會額外多長一對生殖支(圖3),十分易認。 圖3:雄性瀨尿蝦在腹部的第三對腳會額外多長一對生殖支。(圖片來源:漁護署) 馬蹄蟹亦是古生物,牠的進化故事是很浪漫的!雌蟹的體形一般比雄蟹大,成熟的雄蟹會時常緊握雌蟹一起暢泳,久而久之,雄蟹的足肢變得粗壯(圖4)。同時,雌蟹為免身體末端的尖刺在擁抱時刺傷伴侶,所以雌蟹的尖刺因而退化和減少。雌雄蟹互相遷就愛護對方,經歷幾億萬年的相互進化,就便變成了今天的馬蹄蟹。爸媽們應效法馬蹄蟹的相處態度,男的要保持健壯和盡力愛護妻子,女的要温柔體貼和配合丈夫啊! 圖4:雄性馬蹄蟹的足肢比雌蟹的較為粗壯。同時,雌蟹身體末端的尖刺退化和減少了。(圖片來源:互聯網) 至於八爪魚的性別又能如何區別呢?反轉牠來觀察生殖器?這邏輯並不能應用到八爪魚身上。八爪魚是軟體動物,牠們的身體結構並不像甲殼類動物般。八爪魚的足手滿佈吸盤,奇妙地雄性的第三隻足手(順時針計) 就是牠的生殖器!這隻足手變得平滑,末端沒有吸盤。雄性八爪魚會把這變異了的足手伸入雌性的體內交配(圖5), 雄性八爪魚真古惑啊! 圖5:雄性的第三隻足手就是牠的生殖器,這隻足手變得平滑,末端沒有吸盤。雄性八爪魚會把這變異了的足手伸入雌性的體內交配。(圖片來源:互聯網) 下次用海鮮打邊爐,不妨與孩子來一個猜謎玩意,一起探索不同海產的性別。緊記先讓孩子「格物」(即細心觀察) [ 註一],從事物中找不同,嘗試尋找答案。若他們找不到答案,可以給他們一些提示。邊吃邊學,一樂也! 延伸閱讀:  [ 註一] 波波教授演講廳 ⎯ 未學STEM 先學買魚:https://bit.ly/30SHk8V 

詳細內容

波波教授演講廳:香港大學的海洋生物學基因

別輕看香港特區的海域細小,原來它蘊藏著約6000多種不同的海洋生物,品種數量佔全中國的四分之一[註1]!因為香港獨特的地理位置,讓我們的海洋擁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香港位於珠江河口,西邊的海水鹽度比東邊較低,同時200多個小島分別形成了延綿迂迴的海岸線和各種不同天然生境,當中包括泥灘、濕地、紅樹林、沙灘、石灘、岩岸、珊瑚礁等。 國際化的海洋生物學研究 這6000多種海洋生物大多是由歷代生物學家所發現、確實和記錄下來的。遠在1854-1855年間,美國生物學家William Simpson(1832-1872)曾經在香港柴灣及石澳對開海域使用本地漁船及拖網採集各種魚、蝦及蟹的樣本。他紀錄了超過100種蟹類及50多種魚類,並把所有收集到的樣本帶回芝加哥的博物館收藏及硏究。 可惜後來一場大火把所有標本和相關紀錄都燒毁了。猶幸,他當時以文字把曾在香港見過的海洋生物記錄下來了,這文件便成為了具參考價值的重要科學文獻[註2]。 往後,有不少外國生物學者亦曾到訪香港。例如:法國學者Odon Debeaux於1860年訪港,他曾在香港島北角海域採集浮游植物作硏究。德國學者Karl Eduard von Martens於1866年對本地的海洋植物和魚類作硏究。美國史丹福大學校長David Starr Jordan亦曾於1904年來港硏究海洋魚類,並於一年後發表《在香港收集的魚類清單》一文[註2]。可見,香港初期的海洋生物科學硏究已經是十分國際化。 首任港大校長亦是海洋生物學家 不講不知,原來香港大學第一任校長Charles Eliot爵士(1911-1918)亦是一位海洋生物學家,他專長硏究軟體動物,包括蛞蝓(又稱海兔)。然而,早期的港大只有文科、工科及醫科學院,要到1939年才成立理學院。 海洋生物研究造福人群 在1928年,港大聘請了Geoffrey Alton Graig Herklots為教授,主要任教生物科。Herklots對香港海洋科學研究貢獻良多,尤其在漁業硏究和管理方面,他的科研成就舉足輕重。他在1930年創立了科學期刋《The Hong Kong Naturalist》,鼓勵學者和學生發表對本地及華南動植物的硏究成果。著名的中國海洋生物學家曾呈奎亦在Herklots的期刋發表了多篇關於研究香港海藻的文章。除了學術研究外,Herklots亦參與香港的漁業管理。 1937年,香港政府向Herklots提供支助,讓他在港大成立「漁業硏究所」。Herklots知人善任,他在1938-1948年間聘請了林書顏擔任該硏究所的主任,致力協助政府組織香港各處的魚類統營場、改善本地漁業和水產養殖業。 這兩位居安思危的科學家,原來早在第二次大戰的兩年前,已建議漁民大量製作鹹魚,為食糧作好儲備。Herklots亦曾參與抗日行動,但不幸被俘虜到赤柱集中營。由於日軍僅提供一斗之糧, 俘虜們皆營養不良骨瘦如柴。Herlots便把貝殼磨碎,供各人糊口以補充鈣質。而林書顏則繼續做硏究,他從魚肝提取維他命A,並透過紅十字會把這些維生素帶給集中營的俘虜們食用。 戰後,港督委任Herklots成立一個新的發展處,負責重建香港的漁農業及提高食物供應,使本港的貧苦大眾得到飽足。日治時期的香港,日軍把漁業管理得井井有條,林書顏和Herklots從中得到一些啟迪。之後,港大的漁業硏究所亦變成了漁農處(即是今天的漁護處)。 林書顏繼續協助港府的漁業發展至1948年,他的科研成就獲國際垂青,聯合國糧農機構(FAO)聘請他帶領漁業生物學技術工作,並到世界各地推廣水產養殖和當中的技術。他在這崗位工作了15 年,其成就和貢獻獲得國際好評,是香港人的典範。 踏入1970年代,莫頓教授(Brian Morton)接棒成為香港海洋生物學歷史中的風雲人物,他創立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米埔自然保護區及海下灣海洋生物中心等。他亦成功游說香港政府設立海岸公園及保護區,為本港保育海洋生態環境的工作殿下重要根基[註3]。 海洋生物學化解港大的關門危機? 戰後的香港滿目瘡痍,民不聊生 。港府曾經評估是否需要投入大量經費重建港大, 讓它繼續成為香港的最高學府。 討論熱切眾說紛紜,有人說:「港大缺乏科研。」,亦有人說:「中國有這麼多所優秀大學,我們沒有必要保留港大。」[註2] 會議最終提出:「若要重建港大,港大必須要發揮其獨特性和開拓專長的硏究領域。」會議亦建議把海洋生物學列為港大其中一個重點硏究方向,對香港、中國和世界作出更多貢獻。 從歷史脈絡看來,港大確實擁有海洋生物學的基因。 延伸閱讀: [註1] Ng, T.P.T., Cheng, M.C.F., Ho, K.K.Y., Lui, G.C.S., Leung, K.M.Y., Williams, G.A.(2017). Hong Kong’s rich marine biodiversity: the unseen wealth of South China’s megalopolis. Biodiversity and Conservation 26: 23-36.  [註2] Macpherson, K.L. (2003). The history of marine science in Hong Kong (1841-1977). In: Morton, B. (Ed.), Perspectives on marine environmental change in Hong Kong and Southern China, 1977-2001: Proceedings of 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Reunion Conference, Hong Kong, 21-26 October, 2001.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註3] 波波教授演講廳:任何人都可以出類拔萃 圖1: 首任香港大學校長Charles Eliot爵士是一位海洋生物學家,專長硏究海蛞蝓(又稱海兔);圖片展示兩種香港常見的品種。(相片來源:左圖互聯網資料;右上圖Vriko Ho攝;右下圖Nicole Kit攝) 圖2: 香港大學的Geoffrey Herklots教授(左中圖)和他的同事林書顏(右中圖) 對香港早期的漁業和水產養殖業貢獻良多,以科學硏究推動社會和經濟發展。 (圖片來源:上圖香港特區政府;左中圖互聯網資料;右中圖來自註2;下圖波波教授攝。)

詳細內容

波波教授演講廳:尋找快樂的國度

猶記得幾年前,女兒從課外書中得知不丹是世界上最快樂的國家之一,更在地圖上標示着這個位於喜馬拉雅山脈中海拔3000多米高的「天空之城」,嚷著要我們帶她到那裏尋找快樂。今年暑假,她的夢想成真了! 我們在曼谷登上了前往不丹的小型客機,兩個多小時後,終於看到高聳巍峨的喜馬拉雅山山脈, 看得女兒目瞪口呆。著陸後,遊客們都被那古色古香的機場吸引著,大家不停地拍照,捨不得離開停機坪呢! 地大物博,川流不息 不丹的面積是香港的38倍,但只有約80萬人口,即每平方公里只有21人。相對每平方公里擠滿7400人的香港,不丹的人均空間比香港的足足多350倍,非常富空間感。 不丹境內河川匯集,清涼的冰水從各個喜瑪拉雅山峯流下來,淙淙流水為這「天空之城」帶來了動力和生產力。不丹國皇善用天然資源,讓水力發電成為主要的經濟收入來源。所產生的電除可供全國使用外,亦供鄰近國家如印度購買。其次的經濟來源是農業和旅遊業。 因果循環,著重平衡 不丹是佛教國家,人民深明因果循環的道理,所以特別愛護大地,尊重生命。不丹國民重視環保,為了保育生生不息的大地資源,農民不會使用農藥耕種,所有農產品均是有機食品,吃進口中的蔬果份外甘甜。為了感受一下喜馬拉雅山脈的靈氣,我們的行程不乏上山、下田和下河的美好時光。 在行山的過程中,我觀察到不丹人民愛護大自然和「 自己垃圾自己帶走」的良好公民素質。 不丹政府為了在城市發展、保育自然環境與文化承傳間取得平衡,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法例。當中包括所有新樓宇建築必須依從傳統建築特色為設計藍本,樓宇高度不可超過六層,以確保不丹獨有的建築文化和手繪工藝得以承傳。政策禁止興建現代化的高樓大廈,以免玻璃幕牆和摩天大廈破壞大自然的和諧。除了建築特色外,不丹人的日常 衣著也別具特色,並沒有因為全球一體化的衝擊而摒棄國家獨有的民族特色。 細心觀看,國民的衣袖皆向外反摺了一下,原來這穿衣特色是有典故的。男女國民平日所穿著的織錦掛裙,就像我們中國的古裝。 活在這富有建築特色的「天空之城」,我們仨仿如回到數百年前的古代,與現實社會隔絕了。 雖然旅遊業能為國家和人民帶來豐裕的收入,但過多的旅客會影響本地人民的日常生活、引致交通擠塞、帶來污染、造成環境及生態系統的破壞等等。在權衡輕重後,不丹政府決定發展「高質素、低破壞」(High quality, Low impact)的旅遊業,每年只容許10萬外國人申請到訪不丹。亦拒絕「自由行」的旅遊模式,遊客必須由當地的專業導遊和司機接待, 方能獲批旅遊簽證。 究竟在這個簡樸的國家,為什麼人民能這麼快樂呢? 在不丹,我們找不到金碧輝煌的 宮殿,所到的著名廟宇和堡壘皆是雄偉莊嚴的歷史建築。 城市中沒有美倫美煥名牌鼎立的商場,街道上沒有宣傳快樂的廣告,電影院也沒放映喜劇。日常的飲食均以素菜和米飯為主,沒有大魚大肉。在破爛不平的路上沒有名車豪宅,卻有勸籲人民守規的語句。 有趣的是,不論在城市的當眼處,還是鄉村民居的小角落,也放著國皇一家的漂亮合照。從國民的生活小節可見他們愛戴國皇之心。 我們觀察到國民生活樸實,各人緊守崗位敬業樂業。負責種田的努力耕種;指揮交通的專注留神;招呼款待的笑面迎人…… 觀察多天,太太終於按耐不住,要訪問導遊和司機不丹人快樂之道。導遊哥哥微微笑地說:「簡單是福,常存感恩!」 「簡單」是指: 生活簡樸不圖貪婪, 情感真誠不記仇恨。 「感恩」是指: 感激天地萬物所賜, 學會施予感謝他人。 波波教授和女兒到不丹尋找快樂的原由(相圖來源:波波教授) 不丹風境秀麗,處處猶如山水畫。(相圖來源:波波教授) 不丹首都亭布市中心的街景,警察十分盡責地去指揮交通。(相圖來源:波波教授) 與世無爭、簡樸的不丹。(相圖來源:波波教授) 波波教授在普那卡政府大樓和一位議員合照,他會帶着貓咪上班工作。(相圖來源:波波教授)

詳細內容

波波教授演講廳:手和腦的奧秘

考考你,除了大腦之外,我們身體中那一個部份有最多的神經末梢呢? 答案是我們的一雙手。 在人體中,手掌佔有的感覺神經細胞和運動神經細胞的密度為各個器官之首(圖1),這些神經細胞和大腦聯繫緊密、合作無間。手可幫助我們測量物體的冷熱、乾濕、輕重、大小、軟硬、銳鈍及不同質感,這有助我們探索週邊環境及分別不同物品,從而減低健康風險。同時,手能做很多工作,如切割食物、煮食、整理東西、彈奏樂器、製造出各式各樣的衣服和日常用物品、以及創作手工藝術品等。 圖1: 以上是兩位皮質小人(cortical homunculus),他們外貌古怪是因為他們身體不同部分的比例是按照大腦中負責該部位運動功能(右邊小人)與感官 功能(左邊小人)的區域中神經末稍的密度來訂定。手掌第一,其次是口、鼻及眼睛。(圖片來源:https://bit.ly/332z48o) 多用手探索事物能助大腦發展 理論上,多運用腦細胞能夠助長腦部發展,我們必須多用手去感受物料的不同質感和特徵,並多用手去做不同的工作和發揮創作。因此,父母可讓小孩多用手觸摸不同的東西,運用觸覺探索身邊環境。例如:可讓孩子用手感受油和水的分別、金屬和木頭的分別、鯇魚和鰻魚魚身的分別、不同樹葉的質感等。在促進手腦神經系統發展的同時,亦建立孩子的好奇心及提升學習動機[註1]。 爸媽要讓孩子從「動手做」中學習 日常活動包括繪畫、做手工藝、彈奏樂器、寫書法、砌模型、做家務等均可增強手腦神經系統。孩子亦可透過進行乒乓球、羽毛球、網球、籃球、桌球、保齡球等運動去強化眼、手和腦的協調。視藝、音樂或運動方面的鍛鍊可促進孩子的腦部發展,長遠來說亦有助學術發展。因此,不少學校推行「一生一體藝」計劃,要求每位學生挑選一種樂器或視藝項目和一項運動去練習。這不單能訓練孩子的專注力和堅毅精神,同時亦加強手腦協調和腦部發育。難怪,不少藝術或運動「叻」的同學也是成績優異生。 若孩子花大部份課餘時間來上網和玩電腦遊戲,手腦發展便會受到限制。反觀,若孩子像愛因斯坦般恆常練習小提琴或像達芬奇般熱愛畫畫,便能大大強化手腦神經系統,亦同時激發右腦發展,一舉兩得[註2]。 其實,手和腦是互動的。例如,硏究發現籃球運動員透過用腦去思考及幻想彩排射球動作,可增加他們的入球命中率和賽事中的表現 [註3]。所以,孩子在坐巴士或地鐡時,不防用腦幻想自己在彈奏樂器或練習射球。 在用手做事情時,孩子也可以發揮創意。例如,在彈奏樂曲時,可以嘗試變奏,加上裝飾音、改變節奏或和弦組合,把樂章以新的形式表達,甚至可以創作新的樂章。在周末,爸媽亦可讓孩子化身成小廚神,為家人創造新菜式。 光纖之父也愛畫畫 中文大學周保松教授曾憶起他在大學時與當時的中大校長高錕教授會面,他留意到高校長有個習慣:「就是喜歡一邊聊天,一邊在白紙上畫幾何圖案,並且愈畫愈多。」 無獨有偶,波波教授在聽人家演講或在開會時也會不由自主地一邊寫筆記、一邊畫畫(圖2)。我覺得能透過畫筆創作是人生一大樂事,所以有空便作畫,既自娛亦有助思考。我的女兒也跟我一樣,無時無刻也繪畫創作,時有佳作,一樂也! 圖2: 波波教授最近的畫作,作品是在會議或聆聽學術講座時繪畫在筆記簿上的。(圖片來源:波波教授) 延伸閲讀: 註1: 波波教授演講廳:閱讀可拓展孩子的好奇心 https://bit.ly/2YwQ3jR  註2: 波波教授演講廳:你是左腦人還是右腦人?https://bit.ly/2ryRKe2  註3: Kendall G, Hrycaiko D, Martin GL, Kendall T. 1990. The effects of an imagery rehearsal, relaxation, and self-talk package on basketball game performance. Journal of Sports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12: 157-166. DOI: https://doi.org/10.1123/jsep.12.2.157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