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筆陣.永明的天空:2024會幸福嗎?

除夕煙花過後,2024甫開始,惟遠近意外連生,「柳爺」事件令人驚訝,就像什麼不好的事都會發生,難道是一己悲觀?朋友們,你有同感嗎?英文有個常用字well,表示很好、健康、滿意,但願HappyPaMa的朋友們在新一年All is well! 有聽過wellness嗎?Wellness一般譯作健康,望字生義,well加上ness,好東西吧!如果wellness意謂健康,那麼「健康」的定義又是什麼?世界衛生組織於1948年就指出:「健康不僅為疾病或羸弱之消除,而是體格、精神與社會之完全健康狀態。」換言之,健康不單是指身強力壯,心理上、情感上乃至社交狀態也是關鍵指標。All is well是all-round well,全人全面,身心康泰。 要身心安康,個人情緒狀態就是wellness的簡易寒暑表。須知道心情是我們的隱形外衣,表面開心不一定內心安寧,肉眼看不見心裏的情緒和感受,它們時顯時藏,一旦佔據了你生活的駕駛座,稍不小心,後果堪虞。據聞「股神」巴菲特認為,情緒穩定比高IQ更重要,因為投資最重要的是穩定的情緒和獨立思考能力,想all-round well不妨重新認識自己的情緒,好好了解這個終身拍檔。 與負面情緒共處 化作生活動力 最近剛與家長好友們完成了一次「讀書會」,共讀了日本作家西多昌規《不被情緒左右的28個練習》,獲益良多。作者於書中提供不少實用例子,讓我們明白雖則未必能重設生活中不如意之事,惟人人皆能按個別情况,於一念之間換個角度,將「負面」情緒化作前進力量。 作者認為:「感覺恐懼與不安,並牢記在心,是生物為了生存的必要本能。」西多先生直截了當奉勸大家,不愉快的事我們不會忘記,既然不能刪除或者放下負面情緒,倒不如與狼共舞,學習與之共處,創造優質的生活動力。 以思考調節情緒 為壓力訂「賞味期限」 他有兩個重要提醒,大家不妨細味一下。他說:「大腦會被一時的情緒牽着走……要將情緒言語化,別讓情緒作主。」他認為如果我們能夠勤加練習,提升覺察力,就能區分情緒與思考;其中有效的方法是用語言「命名」情緒,例如感到生氣時就說:「我真係好嬲!」美國腦神經科學家Daniel Siegel也有相同的提醒,簡單而言就是:Name it to tame it,弱化那個「爬蟲類大腦」,同時啟動思考和判斷功能,令起伏的情緒得以恰度調節。 作者的第二個建議是:給壓力一個「賞味期限」。賞味期限,大家懂吧!作者認為:「面對有壓力的事,自己設定一個期限……知道期限就能撐下去。」當你活到一把年紀,還會懷疑人生無常嗎?總會明白有些困難未必霎時結束,恍似走在不見盡頭的隧道……那麼,就自訂一個或多個「小結」吧!好借機轉換心情,重新評估現况,避免盲從附和,也讓情緒成為自己的探熱針,適時調整策略,按需要作出情理兼備的智慧之選。 新年伊始,龍年將至,祝願大家日日是好日,無事是貴人。 文:楊永明 作者簡介:資深教育工作者,保良局陳守仁小學前任校長,認為人的發展有無限可能,透過不同的互動體驗與自我追尋,就能找到持續的幸福。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5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永明的天空:冰封三尺,是一日之寒?

很喜歡豐子愷先生的漫畫和散文,其中有一篇題為〈漸〉的散文,我時不時都會重溫,提醒自己:「……變更是漸進的……猶如從斜度極緩的長遠的山坡上走下來,使人不察其遞降的痕迹……」 誠然,我們都生活在「漸進式」的變化中,沒有一剎那是靜止不動的;更何况,在光速數碼世代,大家都習慣了被數據極速帶動:我們樂於being spinned,也不在意地spinning around。在如此資訊爆炸而又瞬息幻變的人生舞台上,稍不留神,我們就忽略了原來走着下坡路,偶一不慎,甚或摔倒。 父母陪伴 接下重錘 《明報》11月18日社評引述警方數據指出本年至今錄得306宗學童輕生個案,平均年齡15.8歲,37人不幸死亡……以香港社會生活形態之緊密,當中關連互動,可想像其中所影響到的,又豈止數十個家庭?坦白說:我們不是走下坡路,而是直接滾下山坡! 無疑少年十五二十時該是充滿好奇與衝動的階段,對周遭種種事物,少年人似懂非懂,敏感但又迷惘;一旦對前景的盼望落空時,那股衝擊也許不是成年人會明白而又能體諒。認識的朋友中就有一個讀中二的孩子,新學年開始時班中好友及教師相繼退學或離校,當中有轉校、移民,而其情緒一度低落至不想回校上課,尤幸父母及時多加陪伴,從不勉強,並以無比耐性等候其跨過情緒關口……事後閒談傾起,他們訴說一直認為孩子乖巧又早熟,從來沒有想過「離散」原來是個重錘。我則回應:冰封三尺,不是一日之寒吧?!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說:「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因此朋友們,凡事也不盡是「驟然的」吧?有說若要製成一塊重300磅的人做冰,結冰需時大約30至36小時;我相信以現代高科技去「冰封三尺」,一按鈕便成?!然而,那當然不是自然法則。換個角度,孩子們長大成人是個過程,都是自然規律,不能強迫,沒有「即食」,也不能「速食」。如果孩子從小到大都在「催谷」中完成各個階段,他們只會陷入一個doing mode,即以完成工作為生活指標,種種感受或許只能壓下,一旦「重錘」到臨,抑壓之情緒便會崩塌潰堤,不堪負荷。 體驗當下活着感覺 養兒育女,因人而異,所謂長憂九十九,歲月必定留痕,無論正面或負向,均是成長之基本,而且因果相續。當下社會學童精神健康問題的警報已經持續響起,相信已得到高度關注,但願這些關注不會變成一份一份的to do list。或許慢下來,想一想:不是要做些什麼,而是要深切明白了解當下情况,其中當然包括師長和孩子們的心聲。 相對於doing mode,也有個being mode。HappyPaMa的朋友們,你有試過只是純粹地觀察自己的感覺和想法而不帶批判嗎?這就是活着的感覺,當下的體驗。一旦你能與自己好好相處,你就是孩子們成長的好榜樣了! 文:楊永明 作者簡介:資深教育工作者,保良局陳守仁小學前任校長,認為人的發展有無限可能,透過不同的互動體驗與自我追尋,就能找到持續的幸福。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77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永明的天空:語言限制了我的想像?

有見過網上這句話「貧窮限制了我的想像」嗎?一定有吧!翻查一下,原來這句充滿自嘲的網絡流行語,意指在有錢人的世界,因為經濟力量的強大而決定了所謂的「上層建築」,所以他們的生活內容是脫離了一般平常大眾可以想像的範圍。年前疫情時有網民在討論區分享了一些富人生活習慣與自己的分別,驚嘆一己從來沒有那種想法,例如有錢人不喜愛「staycation」,因為家中裝潢比酒店更好;又例如,若你暑假外遊乘搭飛機,降落後你由擠擁的經濟艙沿着走廊下機,當你見到有人用過的商務艙和頭等艙機位是那樣舒適時,或會有感:「坐頭等商務都幾好喎……」然而這仍可想像,因為都見得到;不過如果是一時興起想去看北極光,就踏上自家私人飛機起行,就有點out,out of imagination。 認識「樽海鞘」這種生物嗎? 或許真正限制想像力的不是有什麼,沒有什麼,而是那些我們不知道的「什麼」。如果那些「什麼」在我們腦海中都是概念,而我們沒有那些概念,那想像便被限制了。譬如你從來不知道「樽海鞘」這種生物,那麼無論別人怎樣用語言描述,你也不會知道「樽海鞘」是怎樣的,直至你親眼見過圖像或實物,就會開始接觸那個概念,並且使用那個語言——樽海鞘。如是者,其實是概念和語言限制了我們的想像,而語言是概念的外衣,如果能夠好好了解外衣的種種,你的想像力將會隨心飛騰。 最近有個熱賣樓盤,消息指是新盤票王云云,樓盤名字中有個「駅」字。搜尋樓盤KOL介紹,多數人都讀「駅」為「站」,如巴士「站」的讀音。多年前已有一私人屋苑以駅為名,當時都有一番熱議。今天再次翻查網上資料,顯示駅字是一個常見日文漢字,如「東京駅」,即東京車站。駅字並非規範中文裏的漢字,而是日文漢字中「驛」的簡略字,其讀音及意思均等同於中文的「驛」字。把駅讀成「站」,抑或「驛」可作別論,重點在於駅字未出現於香港樓盤名之前,大多數人都不會有這個字的概念,而日本語就常見。 「我」是古代一種犀利兵器 英語integrity,一般解作誠實、正直、完整,有人格高尚,行事光明磊落的意思。查考其拉丁語字根,是「in-」加上「tangere」,「in-」是不的意思,而「tangere」含意是觸摸,加起來就是不要觸摸。不要觸摸才能保持完整,真箇令人十分好奇!若能深入思考,語言和概念的限制就被打破。 回到中華文化,朋友們,你知道「我」字甲骨文的原義嗎?「我」原來是古代一種兵器,長柄斧頭,而且帶有鋸齒,及後才假借成為第一人稱代詞,兵器的本義隱去。朋友們,早上你一覺醒來,心想我又要上班了,千萬不要忘記,「我」是一件犀利兵器呢…… 我們的世界由概念構成,掌握好語言,你就有個超級工具,去創造或者反思世界了。 文:楊永明 作者簡介:資深教育工作者,保良局陳守仁小學前任校長,認為人的發展有無限可能,透過不同的互動體驗與自我追尋,就能找到持續的幸福。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63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永明的天空:人生主力牆

這陣子大家霎時間對建築物的主力牆快速增加了許多認知。見字生義,主力之牆,毋庸置疑,重中之重吧!按《明報》新聞網引述測量師學會發言人指出,主力牆主要承受建築物垂直重量,同時能抵禦風力。你看樓高超過60層之「首都」,其中層有單位某主力牆被拆掉,不難令人想起那種「層層疊」積木玩具的玩法,其震撼度可想而知。 這裏無意去討論主力牆應否拆走或如何復原,我相信大家都明白拆牆鬆綁,增加空間能破舊立新,三方落牀;惟要超越物理定律,還需很多測試和驗證,以顧及個人乃至大眾安全為上。唯此個案讓人明白主力牆蘊含中流砥柱之意,不禁令人想起物理以外,心靈上、關係上是否也有承重之牆? 「沒有愛,人類連一天也不能存在」 HappyPaMa的朋友們,正所謂生命中有不能承受之輕或重,亦即是無論是輕或重,均要承受或者承擔。那你認為人生中的主力牆是什麼呢?不會是鋼筋和水泥吧?那麼是物質嗎?食玩買?旅遊回鄉?還是成就?夢想?信仰?家人?健康? 人生主力牆若被拆掉,那麼…… 介紹你認識一位上世紀著名的精神心理學家——弗洛姆(Erich Fromm),他有一本今時今日仍流行的著作——《愛的藝術》,1956 年出版,今天在城中公共圖書館及一般書店仍照常上架。書中弗洛姆提到「沒有愛,人類連一天也不能存在」;可想而知,作者的倡議近乎宗教,難怪此書被認為是時代不朽經典。對!人生的主力牆係愛呀,朋友! 「愛的藝術」需學習才能實踐 《愛的藝術》英文書名為 The Art of Loving,Art譯作藝術,含義豐富,讓人感覺抽象,原來其意涵更接近技術或技能。作者一再指出「愛的藝術」是需要學習的,透過明白理論,加以操練,方能實踐。另外Loving不同於Love,其以進行式ing為名,是動詞化的名詞,寓意愛是動態的,是透過行動使其呈現的。 弗洛姆認為任何藝術的實踐,都有基本要求:那就是紀律、專注、耐心,還有「無上關注的態度」。爸媽們,可能你會認為這是老生常談,了無新意,然而在AI世代的今天,我卻感到任何關係中,這些要求就是主力牆的鋼筋和水泥,足以維繫人與自己,乃至人與人之間的穩定和諧。坦白說,當遇上孩子們情緒失控,或是自己滿有無力感、焦慮,甚至懷疑人生時,你需要多少時間調整,才能撫平不安,與洶湧的或是沉鬱的情緒共處呢? 或許有人會認為AI能提供絕佳親子妙法,但卻不能取代父母的關注吧?朋友,在AI尚未能創造出擁有「愛的藝術」的機械人之前,不妨抽些空檔,從認真愛上自己開始,以一種好好照顧自己的態度,由己及人,確認「主力牆」處於理想狀態,夠承重之餘,也能抵禦強風。 抱歉無法與你一起共同細閱及討論弗洛姆《愛的藝術》,謹此誠意向你推介。 夏日炎炎,以cold brew陪讀The Art of Loving,也是藝術吧! 文:楊永明 作者簡介:資深教育工作者,保良局陳守仁小學前任校長,認為人的發展有無限可能,透過不同的互動體驗與自我追尋,就能找到持續的幸福。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52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永明的天空:關鍵時刻,愛我別……

這個年度的中一自行分配學位已於上月尾放榜。朋友,關鍵時刻,有你份嗎? 家長甲報來好消息:有心儀offer,父母歡天喜地,孩子卻無所謂,不太在意;朋友乙則傳來短訊:之前已經有「着落」,此刻十五十六,話有點傷腦筋,唔知點揀?通常我的第一個回應總是:其實之前有沒有與孩子談過?他的想法和感受如何?他有沒有自己的主張或擔憂?他的朋友又如何? 疫後復常,猶如一覺醒來,有點不解又有點茫然……有聽過一些年輕人不太願意脫下口罩吧? 細意傾聽孩子心聲 慢慢說出感受 曾幾何時,你我皆走過青春期,那些年,只知道每天望着鏡子,甚是疑惑,很想找到認同和肯定。小六升中,適值青春初期,每個青少年,便是一個成長故事;學習環境的轉變,是關鍵時刻,不妨細意地聽聽孩子們的心聲,讓他們慢慢地說出自己的感受。 讓我們溫習一下: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青少年介乎於兒童與成人之間,約10到19歲,也就是人生的第二個十年,夠長吧?查實此間,少年人的大腦仍然發展活躍,是第二個關鍵生長期。 最明顯的,是這個期間他們身與心、內與外的「不同步」。處於這個黃金十年,大腦各個區域以不同步伐迅速發育,此刻少年人頭腦靈活,「轉數快」,同時也多愁善感、情緒起伏、躁動不安,一方面似乎想要征服全世界,另一方面卻認為成人世界「老土」、「屈機」……由於喜歡即時反應,易於沉迷3C產品,卻缺乏衡量輕重緩急的能力,而負責自我情緒管理的「前額葉」亦未發展成熟,不太懂得踩brake。 既然如此,明知少年人係「冇咁大個頭又戴咁大頂帽」,太多的說明、指示、解釋或許變成囉唆長氣。况且,須知道生於5G世代,我們的溝通是流於「分段」的、「雜散」的,年輕人尤是。例如:我們可能無法十分專注地一個時間只做一件事情,經常思緒跳躍,認為要multi-tasking,生活中穿插着WhatsApp、IG、Email,種種即時通知(notifications)充斥。 數碼世代即時有like 滿足成長需要 關鍵在於:當我們看到少年人似是十分享受這種彈跳而散開的互動時,就應該明白數碼世代好像剛剛滿足了他們的成長需要——不斷給予即時快速回饋,有like即有獎賞和肯定,情緒先行,理性讓路。當聊天機械人登場之際,世界已踏進 Web 3.0,能自覺地保持清醒的孩子,或是稀有品種。 朋友們,若家中有如此一寶,青春期黃金十載,請明白他們那些不同步的行為乃屬常態,事實上孩子們都極具創意,能夠瞬間適應環境變化。正所謂養兒百歲,長憂九十九,關鍵時刻比比皆是,若能把握時機,耐心開導,以身作則,不在意的給予分析提醒,這便是愛。 若是愛,那就要別具隻眼,別具耐心,更要別出心裁了…… 文:楊永明 作者簡介:資深教育工作者,保良局陳守仁小學前任校長,認為人的發展有無限可能,透過不同的互動體驗與自我追尋,就能找到持續的幸福。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44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永明的天空:花見之約一期一會

很想去賞櫻吧?據報:預計2023東京花期是3月21日、大阪櫻開花日則在3月28日,北海道當然會是較後時間了……一期一會,「花見」季節!由於過去3年疫情的原因,你有否一種報復性的想法,就算機票超貴,都來一個償還? 先來一些雪櫃冷知識:其實日本人的賞花習俗來自中國唐代,及後逐漸發展成為文化傳統,謂之「花見」——即在二三月賞梅、三四月賞櫻,及至四月到五月賞桃;唯各地開花、滿開日期會因應天氣變化而調整,故又有前線消息,特別是櫻花。這條「線」乃是日本官方或民間氣象台透過對天氣的監測,預計各地櫻花開花時間,讓人去捕捉櫻花隨着氣溫轉暖而由南至北的開花期,形成所謂「櫻花前線」。 青春期如櫻花期 短暫卻燦爛 「櫻花前線」的出現也透露着櫻花花期之短,一旦錯過,就要等上一年。况且,它們往往在同一時期開花,盛開7天便凋謝,一夜之間散落,儼如漫天花雨,淒美浪漫。日文有句諺語「櫻花七日」(桜は七日),正寓意着那種短暫卻燦爛的特殊魅力。 孩子的青春期也是「櫻花期」吧!電影「十九歲」掀起熱議,沸沸揚揚,內容也正是描繪那團躍動的青春之火,短暫卻燦爛,並且充滿變數。親愛的HappyPaMa朋友,你也一定經歷過青春期吧! AI聊天機械人 找出育兒方案 你有個正處於青春期的孩子嗎?可以說,21世紀的青春期是數碼化的,包括如何面對親子關係。筆者用近月爆紅的人工智能聊天機械人嘗試替各位爸媽找出育兒方案,得到回應總結如下: 要面對青春期的子女,父母可以採取以下幾點措施來幫助他們:1.保持溝通;2.理解他們的需求並且提供支持;3.建立信任關係,子女才能敞開心扉;4.允許他們犯錯,提供指導,而不是批評他們;5.支持他們的興趣並且鼓勵他們繼續探索(事實上如果再要求,它還會提供更多意見,例如性教育的指導)。或者你會認為上列AI意見都是老生常談,但想深一層,這些模擬人類反應,毫不簡單;相信不久,這樣的AI將繼互聯網後再一次改變世界,恍似科幻電影的橋段,活生生地實現眼前。 活「好」當下 活好過去現在與未來 疫後世界漸次復常,然而那個常不是往常,隱隱感到新的秩序已在形成中……《金剛經》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過去當然已過,未來即未來,而現在卻不存在,因為一如當你看到這些文字時,那個剎那早已閃去;原來當下(being)包括過去現在未來,那麼活「好」當下,就是活好過去現在與未來。 無論是櫻花的花開花落,或是孩子成長的起伏跌宕,都是一期一會、十分「唯一」;形式就算相似,緣分卻不盡相同,但願我們都能竭盡誠意,真心看待每刻珍貴的相遇。 文:楊永明 作者簡介:資深教育工作者,保良局陳守仁小學前任校長,認為人的發展有無限可能,透過不同的互動體驗與自我追尋,就能找到持續的幸福。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37期]

詳細內容

永明的天空:人人世一

卡塔爾世界盃2022曲終人散,美斯封王,成就「世一」。 2022世界盃決賽或許是近年最精彩的足球決賽,不到最後一秒也不知道結果。當你以為半場大局已定,可以入房瞓覺,你將會失去欣賞絕妙的轉折點,因為下半場末段法國隊好像突然活過來一般追平2比2;又如果你以為加時比賽美斯射成3比2是定局,又錯!因為加時最後兩分鐘,一個「估佢唔到嘅」極刑罰球,演變成雙方要互射12碼即時死亡,最後阿根廷捧走大力神盃!球賽一如人生,跌宕多姿,莫過於此。 美斯放開懷抱 連結球隊 有媒體估計,世界盃決賽法國對阿根廷全球共有37億人共同收看直播賽事,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多人觀看的世盃決戰。賽後當然社交媒體「洗版」,一齊祝賀美斯「登頂」。無疑,這兩三年來疫情肆虐、經濟惡化;人與人關係不單疏離,而是被迫disconnected……4星期世足比賽的確令人放開懷抱,重新連結。 當下世界,資訊超載,你有從球王身上學到些什麼嗎? 話說有報道指,美斯於今屆比賽一改作風,不單沒有於賽事期間自行加操,反而刻意與年輕隊友打成一片。因此有人說,這似是美斯的阿根廷隊(一笑)。據說阿根廷國家隊於卡塔爾的訓練營氣氛歡樂,美斯與隊友常作燒烤活動,並且一邊烤肉,一邊談天說地,因而成功連結整個球隊,彼此更成為了真正的密友。須知道,BBQ對阿根廷人而言不單是進食行為,而是一如宗教儀式般的重要聚會。這種於比賽時緊,比賽間鬆的一收一放「同行」策略,遠勝於每回賽後不斷檢討賽果,時刻戰兢。始終足球比賽不是一個人踢的足球,隊友團結互補,鬥志方能持續。 與孩子同行 做燈塔做「咕𠱸」 朋友,一如足球賽事,孩子的成長也沒有固定必勝的軌迹,更加沒有「燈神」。成長的過程往往出人意表,總有「估佢唔到嘅」的時候。還有,你不要妄想代替孩子上陣,因為成長是「個人專屬」,而且往往事情過後才知道背後種種原委。父母師長可以做的,就是保持溫柔堅定,與他們同行,有時成為燈塔指路,有時則是「咕𠱸」、「攬枕」,不離不棄,人人「世一」。 「世一」的理解不一定是所謂的世界第一,更佳的詮釋我想是世界「唯一」;因此,你我他皆是「世一」,人人平等。正所謂「無比較無傷害」,留意喔,絕不是鴕鳥般逃避忽視甚至掩耳盜鈴,而是因為大家都獨一無二,根本無法比較。 HappyPaMa的朋友們,你是否以這樣的mindset看待自己和孩子呢?引導他們明白自己、珍而重之把握熱情,讓天賦自由,以舉世無雙的心態去成就自己和孩子吧!2023快到了,但願天涯海角,人人世一! 文:楊永明 資深教育工作者,保良局陳守仁小學前任校長,認為人的發展有無限可能,透過不同的互動體驗與自我追尋,就能找到持續的幸福。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29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永明的天空: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開課快要兩個月了,孩子的學習生活順利嗎?但願同學們除下口罩相見的日子快快到來。 有人說:well begun is half done,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你同意嗎?相信沒有人會去計較幾多才是一半,怎樣才算是成功!那麼你有想過開始的「始」是什麼意思嗎?清代學者朱駿聲於其著作《說文通訓定聲》有以下解釋:「裁衣之始為初,草木之始為才,人身之始為首為元,築牆之始為基,開戶之始為戽,子孫之始為祖,形生之始為胎。」嘩!「始」原來是大哉問…… 偏離航道需作調整 先不管裁衣或草木之「始」何解,驟看下去:也很易明白頭部乃人身之始,起樓最先當然是打好地基,而身體之雛形便是胎,其中所說的「始」全是至關重要的基本部位,重要性不言而喻。各位朋友,如果你有這種覺悟,我保證你一定是個HappyPaMa,因為重視「始」,把「始」搞好,「開好個頭」,成功永遠都是你的好拍檔。 也有聽過差若毫釐,繆以千里吧?《原子習慣》一書的作者提醒,假設要由洛杉磯飛往紐約,若飛行員將航道往南修改 3.5度,這大概是起飛前把機頭偏移幾英呎,並且一直不作修正,飛機依然將由西岸筆直飛往東岸;但在橫越整個美國之後,最終降落的地點將不是紐約,而是好幾百英里以南的華盛頓特區。開始時差之毫釐,結果雖不至於繆以千里,事與願違卻是現實。 無疑,真正飛行縱使有自動駕駛功能,不斷的調整和確定航道是常人都懂的。角度和距離可以調整,因為都是有形之物,在精密的儀器測量下,可作具體量度和預測……當然飛行實况複雜得多,如突發的強對流天氣等;要駕馭就是經驗之談,或許那就是成功另外一半的關鍵吧! 遇上困難議題 多角度思考 言歸正傳,大家都知道「始」的重要,卻沒有很多人願意花心力去仔細籌劃一個好的開始。今時今日,一旦遇上新事物,人人都想找個懶人包,渴望省點時間慳些工夫;坦白說,面對海量資訊的世界,找懶人包是無可厚非的,而懶人包的出現,也是應運而生吧……只是我建議你不如培養一個習慣,就是凡遇上困難的議題,不妨多看兩三個「包包」,或許你會多一些角度去做計劃和思考。 正所謂萬事起頭難,以謹慎的心開始,才能走得遠,走得順。顧名思義,慎始,就是在事情萌芽時,小心翼翼地開始,幾乎以敬虔的態度,開一個好頭,然後形成習慣,再堅持下去。「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說明了時間是一個我們不能異議的變項,既然如此,好的開始更形重要。 新學年雖已啟動,然而任何一天任何一刻也可修正航道。Plan、Do、Check、Act 這個在品質管理學叫Deming Cycle的法門,也是一個不錯的個人優化策略:先與孩子一同訂立目標,按個人情况嘗試執行,之後檢討和修正,再重新施行,周而復始;切記理性中多帶點溫柔,孩子們一旦掌握,將會畢生受用。 文:楊永明 作者簡介:資深教育工作者,保良局陳守仁小學前任校長,認為人的發展有無限可能,透過不同的互動體驗與自我追尋,就能找到持續的幸福。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20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永明的天空:放手與放心

說時遲,那時快,8月將結束,各位HappyPaMa,短暫的暑假愉快嗎?學校應該預備好開課了,那你呢?還要抓緊夏日的尾巴,最後衝刺嗎?無論如何,周而復始,新的循環正在啟動,是時候放手讓孩子慢慢進入狀態,始終,父母不能代替子女成長吧! 記得以前每到8月尾的家長會,總有一張 PPT slide寫着:Let go……提醒家長若想孩子有自主學習的精神,就要先抱着 let go的心態,放手讓子女安排自己的學習生活,打理好自己的作息時間。我同時也會澄清「放手」不是「放任」,let go is a mindset,是一種取向,不是完全不管,還得按學生的品性、習慣和生活環境逐步調適。 「放手」 一種思考模式 放手,的確是一道很深的題目。一說起放手,你一定會記得子女年幼時初初學走路的情景吧?寶寶站起來又倒下去,你會第一時間上前扶一把,又或者你壓根兒就沒有放開過手……仔細想想,與其說「放手」是一種行為,不如說它是一種思考模式(mindset)。既然是思考模式,那麼一定與心有關係吧?當教師對你說:「放心吧!你的孩子表現……」well,就算教師告知你孩子表現正面,你是否真箇放心? 「放心」 從懷疑中釋放出來 原來放手與放心像是天秤的兩邊,你愈放手,就要愈「放心」。放心這裏不單是指一種舒坦、不用擔心的感覺,「放心」是先要把自己從懷疑中釋放出來,將「擔起了」的心放低,基礎是對自己和孩子的信任。只要你肯把你的注意力稍稍「放歪少少」 (歪:粵音me2),孩子的創造空間會驟然增大,無限可能就會出現,信不信由你。 知道「放」字的原義嗎?這個動詞的造字本義原來是指古時在犯人臉上刺青或烙字,然後將其發配到偏遠地區,驅逐出境;從犯人的角度看,這個字引伸出來的意思卻帶着解除控制,任其自由。怪不得「放學」「放工」大家都那麼開心,「放假」就更加興奮了! 廿一世紀是一個加速的世界,我們早已習慣了「快啲啦」「快啲啦」,快啲,就是加速嘛……我們以為自己是生活的主人,查實我們一早就被騎劫。你睡前大多是滑一滑手機吧?醒來時也是先滑一滑手機吧?滑手機即是輸入信息,信息輸入後,你有想過如何處理嗎?先不談是否想「八卦」下或者娛樂下自己,如果你關注的是子女學校生活情况,那麼你很有可能在家長討論區或者「家長谷」流連忘返,擔心自己要知道的卻不知道,漏看漏聽,「唔知發生咩事」等等……再加上這兩三年疫情肆虐,大大打亂了原有的生活秩序,唉…… 親愛的朋友,生活從來都是富挑戰的,無常就是人類必須面對的景况,逃不了。放手與放心的親子策略都要先從父母個人開始,一旦我們願意承擔,自己先照顧好自己,不過度抓取捉緊,坦然擁抱挑戰,孩子便會長出力量。 新學年到了,但願各位HappyPaMa懂得放手放心,孩子成為快樂的學習達人。 文:楊永明 作者簡介:資深教育工作者,保良局陳守仁小學前任校長,認為人的發展有無限可能,透過不同的互動體驗與自我追尋,就能找到持續的幸福。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12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永明的天空:畢業彩蛋

7月天,過往對教師和學生來說,已是收爐的日子;今年的暑假卻像「碌卡」一樣,在3、4月間被「預支」了!炎炎夏日,戴住口罩,還要考試交功課兼行畢業禮(如果有實體的話),正向地說,是另一種體驗吧? 剛參加完舊校提早舉行的聯校畢業禮,這是退休之後,首次重返典禮現場。即使疫情未完全緩和,校長、教師們也想設法讓學生體驗畢業禮所附帶的儀式感,實是功不可沒;無他,要珍惜那份不可或缺的在學回憶。有人說「人生就是記憶的堆疊」,那麼小學畢業禮是否真的只是一段永恆不變、行禮如儀所製造的學校生活回憶?非也。 儀式簡單 卻確立歸屬感 記得小時候沒有手機、沒有電腦,無遠弗屆的網絡還未出現,左鄰右里就是「互聯網絡」。公屋走廊一聲呼喚,有時分享食物,有時幫忙「睇火」;孩子們的遊戲不是到處尋幽探秘,就是角色扮演。兄弟姊妹一齊玩「煮飯仔」,你做侍應,我扮客人。角色扮演不是遊戲般簡單吧?家家酒也好,role-playing也好,社會化過程中形形色色、林林總總的典禮、活動背後,也是多元化的角色扮演「遊戲」吧?然而,我們都會賦予不同的、深刻的意義。 意義之一乃是歸屬感這個印記的確立。據說歸屬感(sense of belonging)能帶給人幸福的感覺,因為歸屬感讓人獲得肯定:你屬於這裏,你有着這個身分(identity),你得到這個成就。現代心理學之父William James曾說:「人類內心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雖則畢業禮行禮如儀,但卻是那個簡單儀式所營造的氛圍讓人全神貫注,上台接受頒獎或證書剎那,更要屏住氣息。印記一旦建立起來,就像烙印一樣,可以recall、可以重溫。 重新連繫 增強抗逆能力 另一層較深的意義是連繫感(connectedness),特別是這些年間,因為疫情起伏不斷所導致的疏離隔閡,突顯了儀式的重要。儀式的舉行把人聚集,人匯聚就是連繫的時刻。有形的集體活動把無形的意義連繫起來,例如我是第20屆的畢業生,他是我師兄,我們都是足球校隊的,是一team人。連繫感是積極正向情緒的引擎,也是抗逆能力的基礎。當此刻的你感到困倦時,不期然或會刷刷手機,看看舊相,重溫那些開心事,那就是重新接線,讓溫暖的連繫感呈現,慰藉心靈,也期盼生活動力立馬提升。 自去年9月從校長的角色退下來,原來已快1年;今天置身典禮會場,雖然職務卸掉,那種歸屬感和連繫感不單未有消散,反而更加立體清晰。衷心祝福所有應屆畢業同學,天涯海角,任何一天,任何一刻,也可以重新開始,畢業彩蛋就是把握當下,挺直腰骨,邁步享受跑在人生馬拉松的無限風光! 文:楊永明 作者簡介:資深教育工作者,保良局陳守仁小學前任校長,認為人的發展有無限可能,透過不同的互動體驗與自我追尋,就能找到持續的幸福。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04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