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筆陣.民房四寶:放手

放手,看似是給父母的老生常談,卻又是常被誤解或忽略的忠告。放手不是放棄,相反,不放手,才會使孩子放棄成長,作為父母,不可輕視。 跟女兒談到一些兒童成長的研究,原來,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假如父母在應放手時不放手,子女就會開始習慣,甚至倚賴這種照顧方式,逐漸成為一種他們不想改變的狀况,也失去改變的信心。「孩子還小」是我們常有的解釋,合理化他們一切不合理表現。可是,當孩子到達某一個年歲,看見其他同齡或比他們更年幼的孩子,早已懂得自理,還會幫忙煮飯、打掃、照顧弟妹,父母就意識到孩子不妥。這時,若要求子女嘗試仿效,他們就會崩潰,甚至有行為倒退、用情緒操控父母等情况,例如忽然不能再自己睡、晚上持續尿牀等,較大一點的孩子還會出現對抗父母的行為。  父母不放手 孩子受「詛咒」 父母不願放手,對孩子來說,彷彿是一種「詛咒」,把他們囚禁在一個失去成長的空間裏面。孩子的身體一日一日地長大,心智卻停留在某一個時間點,他們自己也不好受,即使不談學業情况,單說社交,因為身邊的朋友都一直在長大,大家的距離會愈來愈遠,慢慢地,他們會感到被遺棄、被疏遠,因而變得孤獨、隱蔽。 筆者過去7年都在貧窮關懷的服侍裏,這一類孩子的情况,出現在中產家庭的比例遠比基層家庭多。也許,基層父母為着生活,不得不放手,反而,孩子少有這方面的問題,他們都相對獨立,懂得體諒親心。記得早前遇過一名住劏房的男孩,生活很艱難,爸爸因患有糖尿病而需要截肢,家庭擔子就落在媽媽身上,不久,媽媽也得了癌症。那一次的探訪在冬天,很冷,原本想給男孩一點鼓勵,沒想到他分享了很多感恩的事情,其中最大的感恩,是每天清早上學前,媽媽都會起來給他預備一杯熱水,他喝着,就得着力量前行,再難,也不怕。 雖然每個孩子成長都不一樣,但不論是兒童成長或幼兒心理的研究都告訴我們,隨着年齡增長,孩子心智、能力、表現都有一定進程。父母可以陪伴孩子多久?再不願放手的,總有一天也需要放手,那時孩子將會如何?別迷信孩子長大一點就自然會好,這是父母「不負責任」的表現。每個孩子對成長都充滿憧憬,他們都渴望,亦有能力做得比現在更好,不過前設是,父母願意放手,給予他們機會經歷成長。 子女獲信任 方能享受成長 說到底,放手是什麼?是給孩子信任。當孩子感到被父母信任,他們的生命就開始轉化,因信任而生出信心,開始享受成長的美好。這一切,只在乎父母如何看自己的孩子,我們如何看他,他就如何看自己。不放手,或許不是孩子不能,而是我們認為他們不能,沒有給他們成長所需的信任。 新的一年,願我們都為孩子作出改變,改變我們過去看孩子的眼界,學習放手,給予他們更多信任,叫他們的生命回復應有的自信與光彩。面對成長,再難,也不怕。 文:歐偉民 作者簡介:救恩學校(小學部)校長。愛文字,更愛孩子,堅信親子關係比學業成績重要,在理論與實戰中猛然發現,夫妻關係才是子女快樂成長的基石,育有2女1子。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7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民房四寶:老師們,感恩有您同行

從來沒有想過,疫情後的這一年,於我們視為家的這個城市,竟然有超過300名孩子企圖自殺,而其中37人更不幸喪生,作為這個家的一分子,任誰都痛心、難過。當大家把關心、關注投放到孩子身上時,這段時間,我更想為仍然留在教師崗位上的您加油打氣。數字背後,沒有反映出老師們日以繼夜所背負着的沉重,每天與孩子同行,看着多而又多脆弱、無助的生命,再重,都捨不得放下,老師們,實在辛苦了。 「我在這裏」 讓孩子不孤單 這是一個不尋常的年代,當我們再一次思考「老師」這個身分的時候,想到的會是什麼?或許,外面的人所着眼的是職業所帶來的生活安穩與假期,然而,留在這裏同行的人,就會看見您們在不斷收窄的空間內如何竭力地保護生命,甚至挽回生命,是廢寢忘餐的。您們不單輕看自己的需要,有的,更是擔着過於身體所能承擔的,這份全然的委身與擺上,能夠形容的就只有:「盡」。 對,作為老師,我們所追求的並不是生活安舒,也不是個人的榮耀,而是在於一份生命的同在。我們必須坦白的是,很多時候,我們都不易察覺孩子正在經歷着什麼。學校,可能是他們唯一感到安舒、感到溫暖的地方;老師,可能是他們唯一願意傾談、願意信任的人。今天,於孩子而言,老師的角色,比過去任何時候都重要。這份「我在這裏」的同在,可以安穩孩子的心,讓他們感到不孤單,感到被聆聽、被明白、被鼓勵。 愛,原來是帶着痛的 12月,聖誕的鐘聲漸近,望着校園的十字架,讓我想起耶穌因着愛,為世人釘身受苦的景象,心,再一次被觸動。前陣子,在照顧、安慰一名情緒突然失控的孩子,他在大堂叫嚷,把我的手捉得很緊、很緊,指甲也不自覺地陷入我的手背,他捉得愈緊,我就愈痛。那一刻,忽然想起十字架上的主耶穌,祂堅持愛人的同時,也在承受着無比的痛。愛,原來是帶着痛的。 我們選上當老師的這條路,就是願意與孩子同行的路。我們都愛孩子,甘願為他們傾盡所愛,即使也在承受着別人看不見的痛。痛,可能是來自學生、來自家長、來自家庭、來自制度、來自健康、來自比較、來自誤解、來自批評、來自失去……別人的目光、別人的說話或許會給您帶來傷害,但,這正是我們要堅持、要跟他們不一樣的原因。老師每一天的同行,都叫我感動,您們不因所受的痛而放棄活出愛,孩子才有機會經歷愛、明白愛、成為愛。我仍相信,老師每天在孩子身上所作的,必不枉然,都必能為他們的生命帶來美好的改變,這是我們留在這裏的使命。 在聖誕節的月份,容我誠心祝福這個城市的每一位老師平安、喜樂,願您我的生命,可以成為這裏的孩子繼續前行的力量,成為他們更美的祝福。 文:歐偉民 作者簡介:救恩學校(小學部)校長。愛文字,更愛孩子,堅信親子關係比學業成績重要,在理論與實戰中猛然發現,夫妻關係才是子女快樂成長的基石,育有2女1子。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78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民房四寶:在夾縫中說笑的人

被看見,是活在夾縫中的生命,最真實的需要。只是,有多少人願意花上時間與心力,去關心被困在幽暗中、素不相識的那誰?或許,能走進夾縫的人,本身也是活在夾縫中,每天醒來要面對的,沒有誰比誰容易。然而,他們每天不是在委曲求全,而是一直在忠誠地活出自己的使命。 看了一齣由土生土長的香港導演區焯文所執導的《說笑之人》,電影於疫情期間拍攝,在這個城市最艱難的時候,用心地給香港人寫下了一個夾縫中的故事。一名有輕度智障的單親父親,要獨力撫養兒子,當中的難可想而知。電影說的是父子親情,所呈現的亦是生命對美善的執著。真誠地用最大的善良去愛護身邊每一個人,是困乏中仍然可以堅持的生命選擇。 看過電影,再與導演區焯文(右)傾談,更加被觸動。(作者提供) 最困難是來自旁人的漠視與歧視 虛構的電影,大都是來自真實的生活。故事中的父親家華,患有輕度智障,為何會有這樣的角色設定?原來,是源於導演的一個看見。在他家附近的大街上,常有一名輕度智障的叔叔在那裏派傳單,經過的人多,理會的人少,導演卻會特意走近去取他的傳單。在導演看來,叔叔比任何人都忠誠、善良,他會跟所有路過的人打招呼,偶爾有人接過他的傳單,他一定連聲「多謝」。 大熱天時,當所有人都跑進冷氣商場去,大街上,就只有他仍站在那裏,忠誠地等待過路的人給他們派發傳單。導演把一切都看進心裏,也被打動。後來有機會跟叔叔傾談,才知道輕度智障朋友所面對的最大困難不是來自生活,而是來自旁人的漠視與歧視,尤其是他們的家人,這也成為電影為他們要說的話。 電影是夢工場,一群努力在追夢的人其實也置身在夾縫中。算算日子,區導演從演藝學院畢業至今,已超過20個年頭,收入和生活卻仍是不穩定。父親總希望兒子生活安穩,正如電影中的家華,也希望兒子大學畢業後可以去當教師,認為表演棟篤笑、說笑話不是工作。從一開始,區導演的父親已不支持他做電影,去年還叫他去考保安牌,說他有學識,可以當個主任,生活更有保障…… 這是一齣令我由衷感動的電影,當中的故事或許是虛構,但劇中人物在笑與淚之中所流露的情卻是撼動人心的,因為說故事的人,都經歷着一份難以言喻的痛。 可以笑着過逆境,是這部作品給大家的祝福,筆者被觸動,大概,就如戲中所說,在笑的裏面感覺到一份痛。今天的香港人,或許都活在不同的夾縫中,但,生活再難,也改變不了我們所要堅持的使命,仍可以自己最擅長的方式,幫助同樣活在夾縫中的人,讓他們被看見、被鼓勵,有着繼續前行的力氣。夜愈黑,星愈亮,忠於使命的人,即使在幽暗中,仍能溫暖人心,仍能閃閃發亮。 文:歐偉民 作者簡介:救恩學校(小學部)校長。愛文字,更愛孩子,堅信親子關係比學業成績重要,在理論與實戰中猛然發現,夫妻關係才是子女快樂成長的基石,育有2女1子。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71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民房四寶:享受每個當下

今年暑假的難得,是一家人終可以到英國探望女兒,留學三年,這才是頭一次。更難得的是,女兒充當嚮導,帶我們乘火車到法國走一趟,跟在孩子後面,看着三姊弟妹的背影,有說有笑,是一道最美的風景。巴黎的熱比英國更甚,走在街上,看不見電視畫面裏的街頭暴亂,坐在露天茶座點了杯香檳,輕呷一口,是炎夏中一大享受。 法國男士碰杯鼓勵 喜歡香檳,也許是緣於它給人一份不矯揉造作的貴氣。這份獨特的氣質大概跟香檳的法定產區原為世襲的王室領土有關。可惜,王朝的沒落使不少莊園要從酒醉中清醒過來,面對現實。香港人較熟悉的Moët & Chandon、Veuve Clicquot、Dom Pérignon、Krug等都背負着二三百年的奮鬥故事,今天能夠在國際舞台上脫穎而出,登堂入室,重拾王者的輝煌,絕非偶然。畢竟,在這片小小的土地上有過百家的香檳酒莊,要成功吸引伯樂的眼球,最困難的,是在堅持與妥協之間的取捨。「Are you from Hong Kong?(你是從香港來的嗎?)」思緒被鄰座的中年男士打斷,他微笑着,拿起香檳杯友善地問我。我禮貌地點頭並跟他碰杯,說感謝法國人努力堅持傳統,給世界帶來可口的香檳。他說過去也曾在香港工作,對這個地方有着一份揮之不去的感情,也常留意我們所發生的事,說着說着,就點了一瓶香檳要跟我分享,後來,我才意識到,他在給我這個陌生的香港人鼓勵。 幾近失傳的香檳封瓶方法 他所點的是一瓶來自法國古老家族的Comte de Dampierre,在香檳區已有7個世紀,酒莊見證着王朝的更替,使Dampierre的香檳多添了一份飽歷滄桑後的成熟。最值得一提的是,他與我分嘗的這瓶香檳仍然遵守舊日的法蘭西王朝法令,按傳統方法由人手封瓶,只用3條幼麻繩把木塞固定。這種幾近失傳的封瓶方法叫Ficelage,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已逐漸消失。他用剪刀把麻繩剪斷然後拔出木塞,細膩的氣泡在杯內強而有力地上升,淺呷一口,口感非常豐富,靠鼻時感受到陣陣如蜜餞般的清香,餘韻收結優雅悠長,盡展香檳的王者美態。 堅持做該做的事 酒莊對傳統的堅持,原來是要為王室保留一點正統血脈,這是他們認為對的事,彷彿就是他們的使命。然而,面對新時代的挑戰和競爭,傳統價值是否能夠延續下去?他把杯中的香檳乾了,徐徐地道:「Le but de la vie est de jouir de chaque moment.」翻出來的意思大概是:「生活的目的在於享受每個當下。」對,無論今天身在何處,我們都在努力地保留着一些什麼。只要知道自己行在使命當中,堅持做該做的事,即使遭遇艱難,都能享受每個當下。 文:歐偉民 作者簡介:救恩學校(小學部)校長。愛文字,更愛孩子,堅信親子關係比學業成績重要,在理論與實戰中猛然發現,夫妻關係才是子女快樂成長的基石,育有2女1子。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64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民房四寶:令人心痛的女孩

面前的女孩,長得跟我的女兒有點像,印象中,卻從來沒有見過她笑。她的媽媽是香港人,多年前嫁了內地丈夫,在鄉下把她生下來不久就過身了。在親友的幫助下,小女孩6歲開始就來港讀書,父親卻一直沒有獲得在香港居留的身分,要靠不斷申請雙程證來港照顧女兒。當時,女孩的父親每隔兩星期,就需要返回內地辦理和等候續證一次。在父親不在身邊的日子,女孩就要一個人留在香港,像人球一樣,到不同的鄰居家暫住。她說那些日子很難過,有時候還要跟陌生的鄰居同牀。每到夜晚,也會有一份莫名的恐懼湧上心頭。她清楚記得,在侷促的房間內,睡在她旁邊的婆婆不斷在咳嗽,她不敢動,也不敢作聲,只默默地在流淚,一直到天亮。 寄人籬下 半工讀難捱 因為所持的是雙程證,父親即使在港期間,也不能工作,亦無法申請任何援助。他只能趁返回內地的時候做一點散工,可是,若他在內地工作的時間愈長,女孩一個人在香港的時間就愈久,這是父女倆也不情願,卻是無可奈何的選擇。而且,父親亦漸漸衰老,在內地也不容易找到工作。 女孩一直努力讀書,希望將來能夠改善家庭生活。轉眼,她已經18歲,並成功獲得大學取錄,爸爸也替女兒感到自豪,她卻仍然沒有笑。明白家庭的經濟狀况,她平日下課後,會到補習社替小學生補習,每個周末、周日及假期,她亦會到茶餐廳做雜工,時薪約60元。在茶餐廳,她常被同事嘲諷,她們說盡難聽的話,但她仍忍氣吞聲,因為生活,根本沒有選擇。然而,大學學費實在不便宜,她不得不申請學生貸款,每年大概5萬元的借貸,4年學位課程後,便會欠款20萬元,在她來看,這是一個天文數字,每想到這裏,她就感到窒息。 呼吸困難 進出急症室 這天,她上來中心找我們,回顧着過去,她多次說:「我所走過的日子,是非人生活。」 誰明白她的苦呢?她很努力讀書、工作,孝順又節儉,但近日胸口常感到被大石壓住,躺在牀上會感到呼吸困難,像快要死去似的。她多次出入急症室,醫生卻找不出她的身體有任何毛病,我們清楚知道,她的心理壓力已經超過了她可以負荷的界限。 女孩說沒有人明白她,認為旁人很難理解她的遭遇,她沒有朋友,也不常把感受告訴父親,說他幫不了,也不想他擔心。當壓力太大時,她會如何做?她說會找個無人的地方大叫一下,亦只能如此。忽然,她紅着眼問道:「你們所說的耶穌,祂能夠幫助我嗎?可以教我向祂禱告麼?」可以,一定可以。她,滴着淚,卻也在笑。 文:歐偉民 作者簡介:救恩學校(小學部)校長。愛文字,更愛孩子,堅信親子關係比學業成績重要,在理論與實戰中猛然發現,夫妻關係才是子女快樂成長的基石,育有2女1子。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55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民房四寶:從餘樂里到英皇書院

上星期天,沿着西營盤的正街走,在第三街和高街之間,發現一條不太顯眼的小巷,名叫餘樂里。原來,裏面曾經有21幢建於30年代的戰前舊樓,都是2至3層高的庶民住宅樓房。可是,早年因着政府的社區發展,餘樂里內大部分的舊樓都已被拆卸,取而代之的是天價的豪宅,只保留了其中的幾幢唐樓,經活化後現在是一個歷史文物館,以文字、影像、陳設等,述說西營盤一帶的前世與今生,也許是給社區的一點文化補償。身處於這一幢經過加工的歷史建築,還有屋外幾尊企圖重塑當時居民生活的銅像,感到的不僅是一份人去樓空的失落,更有一種歷史被包裝、被約化的失望,使那一代人的生活面貌變得模糊、變得冰冷。 伯伯重遊小時候成長地方 在文物館內的長板櫈上坐着出神,有位伯伯倚着手杖徐徐地在我身旁坐下。我禮貌地跟他點點頭,他看來頗精神,年紀大概不到70吧。見我一個人,伯伯就跟我聊起來,說自己很久沒有回來香港,趁還有力氣,想重遊舊地,到小時候成長的地方走走看。實在想不到,伯伯已有80多歲。問到我的工作,告訴他我在附近的學校教書,他說小學時候有幾年也在西邊街口的一所紅磚屋念書,問我可會知道。「當然認識,那麼你是英皇書院的舊生啊!」我對伯伯肅然起敬。伯伯搖着手杖,笑說不對,給我補充了一段從不知道的歷史。 紅磚校舍曾多次被轟炸 時為50年代的舊香港,小時候的伯伯家住灣仔,原本在一所私立學校就讀,課室在住宅大廈內,老師是來自廣州的老先生。媽媽一直希望他可以進入官立小學讀書,也不知用了什麼方法,最終給兒子找到一個入讀羅富國附屬小學的機會。伯伯腼腆地說,在當時能夠進到官小念書,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可是,羅富國附屬小學是一所新校,未有屬於自己的校舍。在日本侵佔香港的時間,在西營盤西邊街的均益倉庫,一直被懷疑是作為日本人的軍事倉庫,以至經常被反日的盟軍戰機轟炸,位處於般含道與西邊街交界的英皇書院亦多次被炸,校舍損毁不輕。當日本戰敗後,很多學校都陸續復課,英皇書院卻需要較長的時間復修,在復課的初期,開辦的班級亦不多,只提供上午班的課堂。因此,校長就把校舍借給羅富國附屬小學開辦下午班,伯伯就有幾年時間在這所古雅的紅磚校舍裏念書。 一個有溫度的生命故事 現在,每當途經英皇書院,都會想起伯伯的笑臉,然後,就彷彿看見他在校園裏的神氣、日軍佔領香港的歲月、轟炸機在頭上飛過的畫面……建築依舊,跟伯伯的相遇卻把人與事結連,生出了一份過去沒有的關係。歷史要保留的是什麼?不單是建築,而是從那裏走過來的人,一個又一個有溫度、有感情的生命故事。感激我遇見。 文:歐偉民 作者簡介:救恩學校(小學部)校長。愛文字,更愛孩子,堅信親子關係比學業成績重要,在理論與實戰中猛然發現,夫妻關係才是子女快樂成長的基石,育有2女1子。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48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民房四寶:生活就是教育

假如,我們仍然相信教育,仍然相信教育是要建立下一代人的生命,那麼,我們就不能輕看每天為孩子所做的事,究竟,我們每天在忙,所要建立的是怎樣的生命?而更重要的是,孩子從我們身上除了看見忙碌,能否看見他們所羨慕的生命榜樣?生活,不應只有忙碌,當過濾了忙碌,剩下的才是生活的內容,才是生命最重要的部分,才是要傳承的價值。 這夜,下班後沒有立即回家,和老師一起帶十多名小學生到他們不會陌生的銅鑼灣。從五光十色的商場、繁華喧嚷的大街,走進幽暗的維園。這一個時分、這一邊的銅鑼灣,對孩子來說,是陌生的。 在噴水池旁邊待了一會兒,為着原本興奮的心情降溫,在昏暗的燈光下,看着水柱無力地在空中被冷風吹散,聽着水柱散落池面的聲音,開始感到這裏的靜、感到這夜的寒,可以去感受別人的生命。 打開眼睛 打開心靈 大多數的孩子對於「露宿者」的印象都是來自二手資料,貧窮、骯髒、無業、後巷、低學歷、逃避目光等的聯想,是別人給他們所塑造的形象。可是,告訴他們的人,自己也不曾有過蹲下來跟無家者傾談的時間,說得再精彩,都不會給自己帶來感動,何况是別人呢?愛與憐憫,需要的不是學歷,而是真實的經歷,只有讓孩子真實地走進人群,打開眼睛、打開耳朵、打開心靈,才可以生出對別人的關愛與憐憫。 探訪無家者 聽不同的人生故事 孩子都沒有想像過,這天他們探訪的無家者,有能操地道流利英語、標準普通話的,有在社區中心當舞蹈老師的,有曾經在各大小報館當前線記者的……留在這裏的每一個,都有着他們不同的人生故事。每一個都不一樣,卻都比任何人都孤獨。這一夜,因着孩子的到訪,他們臉上都滿有歡笑,然而,真實的他們又如何呢? 「你從何時開始留在這裏?」我問。 「從剩下自己的那天開始……」他道。後來才知道,他於短短幾個月內,痛失了所有家人。 維園,鬧市中沒有人看見的一角,把一群無家的人原本互不相干的生命圈在一起,留在這裏,沒有誰比誰容易,同學都清楚知道,他們需要的不是同情,而是一份真實的同在。這一夜,孩子的同在,不單為落在艱難的人帶來安慰、帶來力量,也讓孩子看見生活的意義、生命的價值。 生活就是教育,每天生活的內容都在塑造孩子的生命,作為父母、作為教師,要思考的是如何在生活中跟他們一起尋找生活的意義,使他們看見別人的需要、看見自己的價值。亦只有這樣,他們才能成為一個認識生命、珍惜生命、熱愛生命的孩子。沒有比建立生命更重要的事,為了孩子,再忙,也都值得。 文:歐偉民 作者簡介:救恩學校(小學部)校長。愛文字,更愛孩子,堅信親子關係比學業成績重要,在理論與實戰中猛然發現,夫妻關係才是子女快樂成長的基石,育有2女1子。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41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民房四寶:除舊迎新

新年到,先恭祝各位春節快樂,一家平安健康!常說農曆新年要除舊迎新,作為父母,我們希望孩子可以除去什麼?又迎上什麼呢?假期前有機會跟家長們一起,為孩子新一年的學習與成長祈禱,聽他們的心事,大家都帶着不少憂慮,其中最深刻的,是希望孩子可以除去憂慮、除去恐懼,迎來開心自在的每一天。問題是,過去經常哈哈笑、蹦蹦跳的開心果,為何今天會變得憂慮?他們的恐懼是從何而來?想起多年前的一個故事。 引導問題強化孩子恐懼 6歲多的小美(化名)從內地回港生活,家境富裕,父母年紀不輕,小美是他們得來不易的孩子,被安排入讀國際學校。難得的是,小美性格溫順,樣子甜美可愛,每天上學、放學都會主動給老師、校長擁抱,大家都很喜歡她。可是,一個學期過了,小美開始經常缺課,原因都是說身體不適。某天早上,她在校門外鬧情緒,久久不肯進入校園,嚷着要跟爸爸回家。請爸爸與小美到小花園坐一會,讓我也可觀察多一會。在小花園的長椅上,小美沒有放下書包,緊緊地抱着爸爸。爸爸十分溫柔,從來沒有責備小美,在努力鼓勵女兒上課室。我蹲下來望着小美,跟她說老師為她和同學預備了大家最喜歡的集體遊戲,她卻沒有望向我。沒想到爸爸替她答道:「今天是星期一,有她害怕的體育課,昨天已開始憂慮,哭着說不要上學,每個星期也一樣。」然後他轉向女兒,問:「小美,你是否害怕今日的體育課?你在擔心要跑圈嗎?」我在留意小美的反應,她在點頭,也偷望了我一眼。原來,每個周日晚上,爸爸都會重複地提醒女兒:「明天有體育課,你不要害怕,我會帶你上學去。」結果,爸爸不是在鼓勵女兒不要恐懼,而是強化了她心中的恐懼,也合理化她的恐懼、不上學的原因。 跟孩子說話,我們都要聆聽孩子的感受,但,在引導他們說出感受的同時,必須避免使用引導性的問題,例如:「你是否害怕明天的英語分組活動?」、「×××常欺侮同學,你是否擔心被他欺侮?」、「×××老師很嚴,你很害怕上他的課吧?」這些問題都帶着負面信息,使他們相信這些情况是可怕的、是值得憂慮的,容易把孩子囚禁在恐懼與焦慮的循環,無法自拔。 父母陪伴尋找快樂記憶 那天,爸爸軟化了,跟我致歉並想替女兒請假。我請爸爸先行離開,讓我把小美帶回課室。我拖着小美,她哭着喊爸爸,當爸爸離開校門,小美就不再哭泣,跟着我回到課室玩遊戲。放學時,小美如常快樂地給老師、校長擁抱,問她今天最快樂的是什麼?她說是體育課跟同學一起玩水彈。跟孩子尋找、強化快樂的記憶,孩子的生命就滿有自信;跟孩子尋找、強化害怕的想像,孩子的成長就充滿憂慮。在新的一年,願我們都除去孩子的憂慮與恐懼,一起迎來開心自在的每一天。 文:歐偉民 作者簡介:救恩學校(小學部)校長。愛文字,更愛孩子,堅信親子關係比學業成績重要,在理論與實戰中猛然發現,夫妻關係才是子女快樂成長的基石,育有2女1子。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33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民房四寶:跟孩子好好說話

這天有個男孩來找我,忍着淚水,說了很多心事,最觸動我的一句是:「我好想知道,在媽媽心目中,我是否仍未夠好?」然後,他的眼淚就忍不住了。  我仍相信每個孩子都愛父母,就如每個父母都愛兒女一樣。我們從早到晚為孩子所做的一切,不言辛苦並不表示不辛苦:每天比孩子更早起來,為他們預備早餐、安排打點,寧願刻薄自己或自己的丈夫,都要將最好的給子女,自問該做的已做盡,怎會不愛他們呢? 但原來,孩子跟我們一樣,是需要聽所愛的人說,才有被愛的肯定。 父母願意表達 孩子才感受被愛 或許,我們都不是一個善於表達的人,但,孩子需要的不是善於表達的父母,而是願意表達的父母。表達,不是要求,不是要求他們做這做那,而是要給他們信任、給他們鼓勵、給他們可以犯錯的空間。好好跟孩子說話比一切物質的供應都重要。好好說話,不是為了要使孩子變得聽話,而是要讓孩子感受得到我們看重跟他們的關係、有被愛的肯定。 說話會帶着情緒,可以給人帶來溫暖,也會給人帶來傷害。明白大人也有自己的情緒,再溫柔的人都有發脾氣的時候,我們總以為只要平日大部分時間都是好好說話就可以了。可是,事實並非如此。因為我們的腦袋要保護我們,對於壞消息、不好的經歷特別敏感,記憶特別深,就好像我們去餐廳吃飯,平日餐廳如何好,都未必會令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只要碰上一次糟糕的經歷,就會成為烙印。當然,我們不可能完全避免跟孩子衝突,然而,作為父母,必須留心的是,別讓孩子帶着負面情緒入睡。 帶着負面情緒入睡 記憶尤深 女兒於英國做心理學研究,她告訴我一項有趣的發現,原來小朋友的記憶在晚上睡前時間特別深刻,這是記憶力最強、最牢固的時候,因為睡覺會讓遺忘變慢。若晚上孩子被責罵,孩子就會帶着不安、驚慌、憂慮入睡。很多時候,孩子被罵就會哭,哭得累就會睡着,我們常以為他們「睡醒就不記得」、「睡一覺就無事」,但,事實不是這樣。不開心的場景和負面的說話都會留在他們腦海,不要輕看這些記憶,假如孩子的不安、驚慌、憂慮的情緒沒有被處理,就會藏在他們心靈深處,對孩子的傷害是無形,卻是深遠的。這不單影響着孩子的情緒和親子關係,更影響着他們的自我形象和價值,性格亦會變得焦慮、變得不安,甚至會出現行為倒退的情况,例如啜手指、晚上尿牀等。我們愛孩子,就當注意晚上跟他們所說的話。 從今天晚上開始,願我們都跟孩子好好說話,讓他們知道在父母心目中:「我是獨特而寶貴」、「我被你重視」、「你心裏有我」,在孩子的記憶裏,他們都滿有被愛的肯定。 文:歐偉民 作者簡介:救恩學校(小學部)校長。愛文字,更愛孩子,堅信親子關係比學業成績重要,在理論與實戰中猛然發現,夫妻關係才是子女快樂成長的基石,育有2女1子。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24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民房四寶:有愛才有力量

「願兒子早我一天離開。」他說。從孩子被確定患上自閉症開始,這就是他最大的心願。無論他的話說得如何輕柔,聽着,都會感到一份沉重。他的擔子任誰都無法挪開,但原來一份聆聽,可以給他前行的力量。為人父母從來都不易,特別對於孩子有特殊教育需要(SEN)的一群。他們對孩子的愛不比別人少,對子女的付出也比別人多,只是,作為孩子一生的照顧者,他們心裏卻常有着一份別人難以體會的孤單。假如他們是來自基層單親家庭,心裏還有一種揮之不去的絕望感。有愛才有力量、有愛才能看見希望。他們不是不愛孩子,只是他們也需要被愛。 SEN照顧者孤立無援 走進絕望 月初,深水埗一棟唐樓的劏房內,一名5歲男童被發現昏迷在牀上,送院搶救後證實死亡。警方形容男孩瘦骨嶙峋,體型有如兩歲幼童,有發展遲緩及情緒問題,小小身體上卻有30多處可疑傷痕,懷疑長時間遭受虐待,懷有5個月身孕的媽媽涉嫌謀殺被捕。後來,看政府的回應,除了表達難過之外,就只有提出強制舉報虐兒的立法建議。不是說這些不重要,但,問題會因此而解決麼?早於2014年,已有父親不堪壓力欲與患有自閉症的兒子一起共赴黃泉,他留下遺書,說不想兒子成為家人的負擔,認為兒子生存下去也沒有好處;2018年,一位婆婆疑因獨力照顧患有過度活躍症的男孫,心力交瘁,以至勒斃孫兒;兩年前在葵涌邨,一名母親涉嫌在家中殺害智障兒。三個個案,都反映着照顧者的孤單與絕望。去年10月,港大發表了一項研究報告,指在疫情期間逾八成的SEN學童曾被虐待,當中逾兩成更受到嚴重身體傷害。 一而再出現的倫常悲劇,所缺乏的,不是舉報虐兒的法例或罰則,而是缺乏對照顧者的關愛和支援。筆者深信他們都是愛孩子的,生活如何艱難仍然咬緊牙關,在困乏中堅持走下去,卻因為孤立無援,走進了絕望。 給予關心欣賞 推動前行 目前,香港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童約有70,000人,假如簡單以本港23%基層人口來推算,我城就有約16,000個基層SEN學童,每天被困在水深火熱之中。基層家長不單缺乏資源,也缺乏幫助子女的資訊。當孩子在街上突然情緒失控,家長的情緒就會更加失控。他們的失控不是因為孩子的行為,而是來自圍觀旁人的批判目光和嘴臉。現時,為SEN家庭所提供的社區服務大部分是針對學童的需要,給家長的支援就只有不足兩成,而輪候時間也超過一年。 我們總有遇到帶着SEN孩子的父母吧。他們可能是我們的同事、親友,亦可能是我們的街坊鄰舍。他們或許在等候着社區服務,但他們更等待着你我的關心與欣賞。假如我們都可以為他們停下來,聆聽他們、記掛他們,成為他們的同行者,這一份愛,相信可以叫他們得着多一份前行的力量,對明天重拾盼望。 文:歐偉民 作者簡介:救恩學校(小學部)校長。愛文字,更愛孩子,堅信親子關係比學業成績重要,在理論與實戰中猛然發現,夫妻關係才是子女快樂成長的基石,育有2女1子。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16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