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語自聊:關注兒童吞嚥困難

當我們談到吞嚥困難時,大多數人可能會聯想到老年人,然而我們不能忽視小朋友也可能面對這個問題。兒童吞嚥困難對小朋友的生活和健康有重大的影響。今次讓我們一起來了解這個問題。 吞嚥困難(dysphagia)指的是一種影響正常吞嚥過程的疾病或症狀,即食物在咀嚼、吞嚥,到進入食道的過程中遇到的困難。這種困難可能由結構異常、神經肌肉控制問題或其他醫學狀况引起。我們可以想像,如果食物沒有經過咀嚼,或者沒有順利進入胃部而誤進肺部,就可能引發吸入性肺炎等嚴重併發症。因此,兒童吞嚥困難不僅會對他們的肺部健康產生負面影響,還可能導致營養攝取不足。 食物誤流進肺部 引致肺炎 在醫院工作的時候,曾遇到許多兒童吞嚥困難的個案,這常常令整個家庭心力交瘁。我記得有一名小朋友(化名:家浩),他只有2歲,患有先天性腦神經疾病。在半年內,他不斷患上肺炎,而肺部似乎並非受細菌感染。醫生轉介他予我們作吞嚥評估。臨牀評估發現,家浩在飲用流質時有時會嗆到,因此我們做了X光吞鋇造影檢查(VFSS),即讓小朋友在X光下吞食小量含顯影劑的食物,觀察食物是否完全進入胃部。結果,在檢查過程中,我們發現原來家浩在飲用流質和進食固體時(即每次喝水和吃飯時),都有部分水或食物誤流進肺部。肺部主要用於呼吸而非消化,因此長此下去,肺部當然會發炎。雖然醫生用藥物治好每次的肺炎,但由於未處理導致肺炎的根本問題,吸入性肺炎仍然不斷發生。 因為這情况,醫生建議家浩短暫使用鼻胃喉餵食。這當然令家浩爸媽感到很「心痛」和「頭痛」。心痛的是眼見家浩每餐都要以鼻胃喉餵食,未能享受食物,而每次更換鼻胃喉又會為他帶來不適;而頭痛的是,家浩未明白自己的情况,整天嚷着要吃東西。此外由於一直插着鼻胃喉是很不舒服的,他會自行拔去鼻胃喉,每次拔去又要大費周章,找護士到家插回喉。所以,他們即使知道讓家浩嘗試「偷吃」一點食物會有風險,但也有好幾次給他用口進食。可惜,這幾次嘗試均引發吸入性肺炎,家浩又要進醫院住幾天。所以以後也不敢再冒這樣的風險了。 訓練肌肉調整姿勢 逐漸康復 與成人一樣,兒童吞嚥困難是可以治療的,我們為家浩作個人化的訓練,針對導致吞嚥困難的肌肉作治療,包括肌肉訓練、姿勢調整和吞嚥治療等,加上家浩爸媽每天也勤力地為家浩訓練。通過一段時間後,家浩逐漸恢復進食固體食物的能力。 儘管兒童吞嚥困難不如老年人那樣常見,但我們絕對不能忽視這個問題。兒童吞嚥困難可能對他們的發育、營養攝取和肺部健康帶來長期的影響。我們需要加強對兒童吞嚥困難的認識,提供適當的醫療和治療支持,以確保他們能夠正常地進食和成長。 文:Konnie姑娘(言語治療師、家庭輔導及家庭教育文學碩士)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8期]

詳細內容

言語自聊:按摩有助孩子溝通

最近我參加了一個嬰兒按摩課程,原本期望學習一些按摩技巧,以幫助有餵食困難的小朋友。然而,我發現按摩竟然還有其他的功效,想在這裏與各位分享。 看反應尋找溝通線索 根據國際嬰兒按摩協會的指引,嬰兒按摩強調的是愛的觸摸和溝通。而對於溝通的幫助,讓我印象深刻。在按摩中,我們尊重孩子的意願,並着重孩子給予的提示或線索(behavioral cues)。如果孩子展現出正面的線索,例如微笑或身體放鬆,這代表孩子享受按摩,我們可以繼續;然而,如果孩子展示出任何負面的線索,例如推開父母的手、皺眉、扭動身體,甚至哭泣,這意味着現在不是按摩的一個適當時候。這些正是溝通的方式,溝通是雙向的,即使是初生嬰兒也有自己的溝通方式,只是作為大人的我們是否留意到這些線索。因此,如果我們從嬰兒時期就開始根據溝通線索跟孩子溝通,他們不僅會感到受尊重,而且在幼兒期已經開始學習溝通的重要。 透過觸覺和語言刺激 讓孩子認識身體 此外,當孩子願意接受按摩時,我們可以在按摩過程中提及不同的身體部位,透過觸覺和語言刺激,讓孩子認識身體的不同部分。我還記得導師曾經提到一個唐氏綜合症的孩子,有語言障礙,但在他4歲時已經學會53個身體部位的名稱。這得益於他的母親每天為他按摩時提及不同身體部位的名稱,這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孩子逐漸學習到這些詞彙。 給予孩子愛的觸摸 加強聯繫 按摩不僅僅是一種身體上的療法,還可以成為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溝通工具。透過按摩,我們可以學習尊重孩子的意願,並細心觀察他們的行為線索。同時,按摩還能促進語言和認知的發展,讓孩子在早期就開始學習溝通的重要。因此,我鼓勵各位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給予孩子愛的觸摸,並嘗試替他們按摩,這將有助加強與孩子之間的聯繫,同時培養他們的溝通能力。 當然,值得一提的是,按摩並非適用於所有孩子。每個孩子都有獨特的喜好和需求,有些孩子可能對按摩不感興趣或不適應。因此,作為父母,我們需要細心觀察孩子的反應和線索,並尊重他們的意願。如果孩子不喜歡按摩或展示出負面的線索,我們應該尋找其他方式來與他們建立聯繫和溝通。 最後,作為父母,我們的角色不僅是提供物質上的支持和保護,更重要的是與孩子建立情感連結和溝通。嬰兒按摩是一個美好的機會,讓我們與孩子一起享受愛的觸摸,同時促進他們的溝通和發展。 文:Konnie姑娘(言語治療師、家庭輔導及家庭教育文學碩士)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79期]

詳細內容

言語自聊:支持高敏孩子的成長路

近年來,關於高敏孩子(highly sensitive children)的討論和研究逐漸增多。這些孩子對於外界刺激和環境變化更加敏感,容易受到情緒的波動和壓力的影響。然而,我們常常對這些孩子的特點和需求缺乏理解,導致他們在學校和社會中面臨種種困難。 高敏的孩子對周圍的環境反應強烈,他們可能比大多數人更受環境影響。儘管沒有官方的「高度敏感」臨牀診斷,但已有不少「高度敏感孩子行為量表」在心理學期刊上發表。根據估計,約有三分之一的兒童處於「高度敏感」範疇中,當中有的孩子有自閉症譜系的診斷,但更多的是正常發展的孩子,他們只是比一般人對環境的轉變較敏感。 臨牀心理學家兼這領域的領先研究者Elaine Aron指出,高敏的孩子大多有以下特徵: 深度思考:高敏的孩子往往思考深沉,比一般孩子想得多,有時亦可能對父母或教師提出出人意料的問題。 對外界刺激的敏感:無論是五感的刺激或是他人情緒的變化,對高敏的孩子都有很大的影響,儘管每個孩子敏感的範圍都不同,但由於他們對內部和外部環境的高度感知,高敏的孩子常常容易過度刺激。在孩子身上,情緒爆發、不耐煩和疲憊都是過度刺激的症狀。 高度的同理心:高敏的孩子往往非常關注自己和他人的情緒體驗,使他們具有高度的反應和同理心,有時甚至會犧牲自己的感受,透過觀察父母的情緒來判斷或回應。 讚美孩子 教導情緒調節技巧  而由於具備以上對環境敏感的特質,家長的教養方法對高敏孩子的影響力,會比其他孩子更深遠。以下有3個教養高敏孩子的小貼士: 1. 給予正面肯定和支持: 讚美孩子的優點和努力,讓他們知道他們的敏感特質是一種特殊的資源。鼓勵他們追求興趣,並給予適當的挑戰,使他們發揮自己的能力。 2. 創造穩定和安全的環境: 敏感的孩子容易受環境影響,所以提供一個穩定、安全和支持他們的環境十分重要。建立規律的日常生活和作息時間表,提供安靜的休息空間,並培養正面的家庭氛圍。此外,敏感的孩子容易感到過度刺激和疲勞。盡量減少過多的刺激,例如過多的社交活動或嘈雜的環境。同時,給予他們充足的休息時間,讓他們有機會恢復能量並處理情緒。 3. 教導情緒認知和管理技巧: 幫助孩子學習辨識和理解他們的情緒,以及有效地管理和表達它們。教導他們情緒調節的技巧,例如深呼吸、放鬆練習和冥想。鼓勵他們找到自己的情緒表達方式,例如藝術、寫作或運動。  總括而言,高敏的孩子並非脆弱,相反,他們擁有獨特的優勢和才華。只要好好了解他們的需要,提供足夠的安全感,善用他們對細節和情感的敏銳感知能力,以及豐富的創造力,各位爸媽定能好好支持高敏孩子的成長路。 文:Konnie姑娘(言語治療師、家庭輔導及家庭教育文學碩士)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71期]

詳細內容

言語自聊:早產寶寶餵食困境

近年來,全球早產寶寶的數量不斷增加。作為一名曾在新生嬰兒重症監護病房(NICU)工作的言語治療師,我與醫療團隊和家長緊密合作,解決寶寶早期的餵食問題。今期就談談早產寶寶的壓力、神經保護以及餵食問題。 我在新生嬰兒重症監護病房中見證了許多早產寶寶的成長過程。他們出生時未完全發育,需要額外的關注和照顧。他們的身體和大腦仍在發育中,所以對壓力非常敏感,而重複的壓力可能改變腦結構和神經行為。所以為了幫助他們順利成長,我們需要製造一個安靜、舒適的環境,尤其是餵食的時候,讓他們可以安心進食。早產寶寶亦會在餵食過程中遇到一些困難,例如吞嚥困難或由餵食壓力引致的口腔厭惡。這些問題可能會改變大腦的神經行為,導致他們發展遲緩,甚至延長他們留在醫院的時間。因此,了解適當的餵食方法對他們的發展十分重要。 按寶寶需要餵食 建立互動和信任 常見的餵食方式有兩種,一種是按照固定的量來餵食,是比較傳統的做法;另一種是根據寶寶的需要來餵食。根據最新的醫學研究,我們傾向根據寶寶的需要來餵食,即是當你的寶寶顯示出飢餓的信號時,例如開始吸吮手指或張開嘴巴,這是他們準備好進食的時候。這時候你可以準備好母乳或奶瓶,讓他們進食。而當寶寶感到飽足時,他們會停止吸吮或不再張開嘴巴。這是他們飽足的信號,代表他們已經吃飽了。爸媽可以留意寶寶的飢餓和飽足信號,並作出相應的回應。這樣可以建立你和寶寶之間的互動和信任,同時也能夠促進寶寶的自主飲食能力和口腔發展,減少餵食時有可能產生的壓力。然而,在香港仍有一些守舊的醫護人員只關注餵食量而忽略了餵食的「質量」。這種做法會損害寶寶的餵食發展,更重要的是會長遠地影響兒童的神經保護,不利大腦發展,這點爸媽要多加注意啊! 提供口腔肌肉和吞嚥訓練 此外,為了幫助早產寶寶克服吞嚥/餵食困難,言語治療師可能會介入,提供口腔肌肉和吞嚥訓練。這些訓練包括口腔肌肉按摩及吸吮練習。通過這些訓練,寶寶可以逐漸發展出更好的吞嚥技巧和能力。最後,要注意的是每個寶寶的發展速度都不同,所以爸媽們不必過於擔心和比較。 總結來說,早產寶寶的餵食對寶寶和爸媽來說都是一個急切而重要的課題,絕對需要仔細關注和適當的支持。以上都是一些簡單建議,幫助爸媽更理解早產寶寶的餵食需要,並記得在需要時尋求醫生/言語治療師幫助,我們可以幫助寶寶克服餵食困難,促進他們的發育和成長。 文:Konnie姑娘(言語治療師、家庭輔導及家庭教育文學碩士)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63期]

詳細內容

言語自聊:從鸚鵡學舌到靈活運用

孩子的語言發展是成長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除了傳統的語言學習理論,今期想介紹一個較新的理論——完形語言學習(gestalt language acquisition)。這理論提供了一些有用的觀點,可以幫助爸媽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孩子的語言發展。 從不同環境逐步理解詞彙 Gestalt language acquisition是一種語言學習模式,它認為孩子會從一整句「整體形式」的學習開始,最終以創造、自發的言語表達方式結束。這個模式的初期階段,孩子傾向說出「整體形式」,好像鸚鵡學說話一樣,沒有區分單詞,也不理解句子或段落中的句法結構。然而,隨着孩子對語法和句法規則的理解增加,他們能夠分析這些「整體形式」,並開始重新組合段落和詞語,形成自發的表達方式。最終,孩子能夠自行運用學習到的詞彙和句式來表達。 當孩子學習新的詞彙時,gestalt language acquisition理論認為孩子會先學習單個詞彙的整體形式,然後逐漸理解詞彙的語法和句法規則,最終運用詞彙作自發的言語表達。例如:不少爸媽希望孩子學習「分享」這概念,可能會把「你要同朋友分享㗎」這句說話放在嘴邊。根據gestalt language acquisition,孩子可能會先以整體形式「你要同朋友分享玩具㗎」學習「分享」這詞語,而不是單獨理解「分享」這個詞彙,所以我們很常聽見一些年紀小的孩子會老成地說「要同朋友分享玩具㗎」這句話,但隨着孩子在不同情况下聽到「分享」這詞語,例如從學校教師或是遊樂場中的其他小朋友中聽到,孩子會逐漸理解到「分享」這詞彙是什麼意思,以至怎樣用這詞彙溝通。這個時候,家長可以逐漸引導孩子使用單獨的詞彙「分享」來表達分享的概念,最後讓孩子靈活地運用這詞彙。 營造豐富語境 激發表達能力 由此可見,孩子其實無時無刻都在學習語言,而要活用gestalt language acquisition這理論來支援孩子的語言發展,提供豐富的語言環境以促進孩子對語法和句法規則的理解是很重要的。爸媽可以通過閱讀書籍、多與孩子對話等活動來實現,當孩子有愈多的語言刺激,他們就會開始分析和重新組合段落和詞語,形成自發的表達方式,靈活地運用學習到的詞彙、語法,甚至不同的句式。 文:Konnie姑娘(言語治療師、家庭輔導及家庭教育文學碩士)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51期]

詳細內容

言語自聊:戒掉吃飯看短片習慣

最近跟幾個有偏食問題小朋友的家長傾談,發現他們都糾結於一個問題:怎樣戒掉吃飯看短片的習慣?他們的孩子習慣一邊吃飯,一邊看電視或網上卡通短片,有的甚至一坐上飯桌、看見飯碗,就要平板電腦,這令一眾爸媽十分頭痛,紛紛向我發問,怎樣戒掉這壞習慣。 根據我的臨牀觀察,這些小朋友大多有偏食問題,食量相對較小,有的甚至容易嘔吐,以致體重偏輕,家長大多擔心他們吃不夠,於是採用餵飯方式,希望小朋友吃得幾多得幾多。而通常都是機緣巧合之下,發現在電視節目或卡通短片的幫助下,能把一餐原本要餵個多小時的飯,縮短至10至20分鐘,這對爸媽來說當然是一個「喜訊」,畢竟在飯桌上的拉鋸對大人和小朋友都很折磨。 不過,用電子屏幕協助餵食是不建議的,它只是權宜之計。美國兒科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建議2歲前的小朋友避免使用電子產品,亦應限制2至5歲的小朋友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至每日少於1小時,以減低電子屏幕對小朋友認知、社交及整體發展的影響。說到電子屏幕對小朋友進食的影響,首先由於小朋友已分心去觀看短片,他們大多需要被餵食,這會阻礙小朋友建立自我照顧和獨立能力。除此之外,有研究指這分心(distraction)會減低小朋友對飽足感的認知,並增加身體攝取脂肪及高熱量的食物,長遠來說,邊吃邊看電子產品的小朋友比較容易有體重問題。而短期的影響包括食物咀嚼不足,並有可能耽誤口腔肌肉及進食發展。 手機泊「停車場」 親子進餐增樂趣 但當小朋友養成這習慣後,要戒掉又談何容易?相信不少爸媽亦試過把心一橫拿掉電子屏幕,結果大多是「災難級」,那些餐數吃不到之餘,小朋友更大吵大鬧,甚至「絕食」幾餐,最後為了小朋友的營養,爸媽只能讓步。所以,以下有幾個小貼士供大家參考。 1. 家庭聚餐(family meal) 回想一下我們自己吃飯,有多少時候只是為了果腹?其實吃飯除了維持生命外,更是社交聯誼的活動。有時,由於我們太在意小朋友吃飯的分量或表現,往往讓小朋友先吃飯,而整個過程只集中在小朋友吃了多少、吃得多快,這為小朋友帶來壓力,壓力本來就是抑制胃口的最大因素。所以,建議家長盡可能每日一次跟小朋友一起進食,而過程不宜過分集中在小朋友身上,如果家庭聚餐真的太晚,家長可以讓小朋友吃飯前吃些營養小食,總之就是營造大人小朋友要一起吃的時光,讓小朋友體驗吃飯的樂趣。 2. 以身作則(role-model) 在家庭聚餐中,建議家長作好榜樣,畢竟小朋友是透過模仿學習,家長可以示範怎樣使用餐具、咀嚼及享受食物。最重要是放下手機或平板電腦,否則,再嚴格的指令都說服不了小朋友為什麼不能邊吃邊看。我們建議家長跟小朋友建立一個「手機停車場」,在吃飯前大人和小朋友一起把電子產品泊到「停車場」中,從而建立這新習慣。 3. 循序漸進(gradual change) 剛開始的時候,要全然戒掉電子屏幕是不可能的,也不是合理的期望,建議為小朋友制訂一個可達到的沒有屏幕時間,可先從用餐的首5至10分鐘開始,或是選擇以茶點時間開始,逐步增長時間,而每次增加的時間最多5分鐘,持之以恆,相信小朋友能達標。 4. 專業協助(professional support) 小朋友不願吃飯總有原因的,未必全然是行為問題,如果拒食情况持續,建議家長帶小朋友尋求專業協助,看看有沒有醫療原因影響胃口,或是諮詢有餵食經驗的言語治療師。 文:Konnie姑娘(言語治療師、家庭輔導及家庭教育文學碩士)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43期]

詳細內容

言語自聊:重複刺激 助幼兒說first word

近期在督導實習學生時,遇上幾個兩歲多的個案,他們的語言理解能力不弱,但未有「first word」,即是只能發出咿咿呀呀的聲音,卻未能講出單字,幾個爸媽不約而同地訴說:「小朋友明明就明白,叫他們做什麼都好像能理解,就是不願說,愈叫小朋友跟着講,他們就愈不說,好像愈逼就愈少說話,弄巧反拙。」言談間當然感受到爸媽們的沮喪。其實,想小朋友盡快說出第一個字,除了要求小朋友模仿之外,還有其他辦法。 傳統的言語治療大多是輸出導向(output-based),即是透過結構遊戲讓小朋友大量練習目標詞語或句式。在治療師設計的遊戲中,小朋友要說出目標句式才能繼續,而參與課堂的家長亦會在課堂中明確地聽到小朋友說出所教的內容。但對於一些未有first word的小朋友,有時真的如上述所說:逼不來。倒不如加入另一類以輸入為本(input-based)的語言治療,今次就分享我的學生選擇的其中一個治療方法——聚焦語言刺激(focused stimulation),供各位參考。 讓小朋友領導遊戲 聚焦語言刺激以統計學習理論(statistical learning theory)及社會學習理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為基礎,相信人會在環境中不斷學習,透過重複的刺激,就能學到該知識或技巧,就好像現代的人工智能AI學習一樣。 那怎樣套用至語言學習呢?就是在小朋友玩耍時,首先讓小朋友領導遊戲,因為人總在自己有興趣的事情中學習得最快,吸收得最容易,所以爸媽在作語言刺激之前,建議先在旁觀察小朋友怎樣玩耍。例如:很多男孩子喜歡玩停車場玩具,如果小朋友在「泊車」,我們選擇作刺激的詞彙可能是「開始」、「停」這類動詞,家長可以在小朋友開始推車時說「開始」,在小朋友停車的時候說「停」,或是在推車的時候說「停車未呀?」等,每次的說話不需要一模一樣,但所說的句子不能太長,以免擾亂小朋友的學習,更重要的是所有語言刺激均在形容小朋友的玩耍,而不是命令或指引小朋友玩耍,這樣的功效就最大了。 聚焦一兩個詞彙勿貪心 可能爸媽心中會疑惑:真的聽就能學習?平時自己都會在小朋友玩耍時說話,卻沒有這樣的效果,為什麼呢?其中一個原因是語言刺激的劑量(dose),就像服藥一樣,這治療手法的研究指出,每個目標詞語在一堂45分鐘的治療課中最少要出現60至80次才有成效。所以另一個小貼士就是切忌太貪心,一次過選擇太多想教導的詞彙,反而應集中一至兩個詞彙,令語言刺激的次數提高。 說回實習學生的個案,其中一個兩歲多的個案在聚焦語言刺激下,只需要一堂的時間,已經由只有「呀」、「烏」這兩個音,增加至有「貓」這字,可見教導小朋友說話,有時真的不需要逼他們模仿,反而在遊戲中愉快學習,多聽到該字詞也是有效的。 文:Konnie姑娘(言語治療師、家庭輔導及家庭教育文學碩士)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35期]

詳細內容

言語自聊:言語治療×兒童紓緩治療

近來在網上看到兒童紓緩服務基金的宣傳,令我回想起從前在醫院工作,參與兒童紓緩治療團隊的日子,今期就讓我介紹一下兒童紓緩治療。 兒童紓緩治療團隊是透過多專業合作模式(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為生命有限的患病兒童提供身心靈的治療,從而提升他們以及整個家庭的生活質素。小朋友通常先由醫生評估,再轉介不同的治療師作深入評估。最後,整個團隊,即各個專業會一起開會討論小朋友的情况,綜合各個專業的知識,為小朋友度身訂做治療方向及目標。兒童紓緩治療在香港算是比較新的概念,那時候有幸以言語治療師的身分參與其中,都是懷着戰戰兢兢的心情,本着言語治療的基礎參與治療。 團隊包含不同專業 有利安排評估治療 記得其中一個個案是10歲的小學生——晴晴(化名),她因患上神經退化疾病,身體上的肌肉逐漸無力,而因為說話及吞嚥都需要用口部或喉部的肌肉,慢慢地晴晴說話時口齒不清,吞嚥亦見困難,經常嗆到。一般來說,出現構音障礙及吞嚥困難的小朋友會經由醫生轉介言語治療,輪候一些時間才獲言語治療師接見,而小朋友的情况亦只能靠他們自己或家長單方面描述,對於晴晴這類要到多個專業覆診的家庭來說,不斷重複描述病况實在有點累人。但在兒童紓緩治療團隊的照顧下,由於團隊中已有不同的專業,而且負責的護士及社工已跟進晴晴一段時間,對晴晴的情况非常熟悉,所以當護士留意到晴晴多了咬字不清的情况,就能立即通知我安排評估及治療。 盼病童享受溝通和進食樂趣 原來,愛說話的晴晴因自己口齒不清而感到難過,亦因為進食時經常「濁親」而不想進食,導致體重過輕。我為晴晴評估後,教了她說話清晰的技巧,並以定速板(pacing board)減慢說話速度,提升說話清晰度。由於晴晴十分聰明,經過短短30分鐘的言語治療後,她已大致掌握這些技巧,說話清晰度亦有所提升,連護士亦讚歎晴晴天資聰穎,晴晴也因為能夠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而感到十分開心。至於吞嚥方面,我讓晴晴媽媽了解她的吞嚥狀况,建議合適的食物質地,希望令晴晴吃得舒服之餘,又能享受進食的樂趣。 晴晴的個案讓我明白言語治療在兒童紓緩治療團隊中的角色,並將言語治療的信念糅合至兒童紓緩治療中——作為言語治療師,我們一直相信每個人都有溝通的需要及享受進食樂趣的權利。儘管在晴晴這些兒童紓緩治療個案中未必能看着小朋友進步,但能在疾病的限制下,盡力讓患病的小朋友與父母家人溝通,並享受進食的樂趣,從而提升整個家庭的生活質素,也許這就是言語治療師在兒童紓緩治療團隊中的最大功能。 文:Konnie姑娘(言語治療師、家庭輔導及家庭教育文學碩士)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27期]

詳細內容

言語自聊:抽絲剝繭,拆解嚴重偏食

3歲的晉彥(化名)因為嚴重偏食來到我的診所。一進診所,晉彥的爸媽愁眉苦臉,訴說餵食的煩惱:「每次和晉彥吃飯都像打仗一樣,每次花個多小時。要大人餵我們都不介意,重點是他愈來愈偏食,從前會吃2、3種蔬菜,現在1款也不吃;而且每餐分量也愈吃愈少,如果我們硬要他吃,他多吃一兩口就作嘔,我們再多說一兩句,他就真的嘔吐,結果,之前個多小時的努力全都吐出來。我們試過不同方法,哄過、罵過、求過、餓過,看過無數育兒書籍網站,也試過給他零食薯條,他都不吃。四大長老說我們不懂管教,朋友又說我們不夠狠心。總之,晉彥好像每次吃飯都故意刁難我們,跟我們過不去。為了他的每餐飯,我倆的壓力真的很大,快爆煲了。」 照顧嚴重偏食的小朋友是一件壓力很大的事,每次吃飯,爸媽都要花很多力氣,更遑論小朋友的體重問題、家人朋友的批評,好像小朋友吃得不好就是家長的責任;加上,一個幼稚園小朋友一天最少也要吃3至5次飯,這種「壓力事件」一天要經歷三五次,難怪晉彥的爸媽如此絕望。 了解偏食原因 從成長及病歷開始 要了解偏食問題,就要從小朋友的成長及病歷開始。經過了解後,原來晉彥從小就吃得不好,早在嬰兒時期已經有嚴重嘔奶的情况,每餐都會嘔奶。爸媽當然帶他看過醫生,做了很多檢查,但也找不到任何問題。醫生解釋可能晉彥是比較容易嘔奶的孩子,唯有多掃風、少吃多餐。身體沒有任何問題當然好,但如果我們代入晉彥的角度,他短短3年的「人生經驗」中,大部分吃東西的時候都有惡心的感覺,吃飽甚至會嘔吐,你會喜歡吃東西嗎? 根據我的臨牀經驗,老一輩「肚餓就自然會吃」的這一說法並行不通。這類小朋友即使肚子餓,也只會吃一點東西,因為他們很怕惡心、嘔吐這些不舒服的感覺。他們寧願只吃一點點,總之感覺不到肚餓感就算了吧,結果胃口愈吃愈小,這也解釋了晉彥愈吃愈少的情况。 脷筋過短 食物難推到大牙咀嚼 另外,經過口肌及餵食評估後,晉彥有舌繫帶(俗稱:脷筋)過短的情况,以致吃奶的時候有可能吸入過量的空氣,導致容易嘔奶。而到了吃固體食物的年紀時,舌繫帶過短有可能限制了舌頭的活動幅度,未能靈活地把食物推到大牙咀嚼,結果晉彥只能靠門牙咀嚼食物,整個咀嚼過程的效率大減。所以對於肉類或蔬菜這類相對較難咬爛的食物,晉彥當然聰明地選擇避之則吉。被迫吃的食物未能完全咬爛,還硬要吞下去,作嘔也是人之常情。 經過這次餵食評估後,儘管晉彥的餵食問題仍需一段時間訓練才能徹底解決,但這次到診對晉彥爸媽來說卻鬆了一口氣:「至少我們現在明白晉彥的情况,消除了心中的愧疚,不是因為我們的育兒方法有問題,也不是晉彥故意跟我們作對。即使之後還有一段訓練的過程,但至少有人明白我們的情况。」的確,餵食壓力受到理解,並明白小朋友的情况,對晉彥爸媽來說已經很不容易了。 文:Konnie姑娘(言語治療師、家庭輔導及家庭教育文學碩士)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18期]

詳細內容

言語自聊:母乳餵哺困難嗎?

每年的8月1至7日是國際母乳哺育周,由於Konnie姑娘除了是言語治療師外,也是國際認證泌乳顧問(IBCLC),所以我想藉着這個機會,拆解母乳餵哺常見的迷思,讓更多媽媽認識母乳餵哺。 可省準備奶粉、洗奶瓶時間 迷思一:「我知道母乳餵哺的好處,但聽說母乳餵哺又難又麻煩……」 母乳餵哺的好處多不勝數,除了母乳的營養最適合孩子外,母乳餵哺的過程亦能建立孩子的安全感,對建立安全型依附的親子關係有莫大幫助。至於母乳餵哺的難易,真的是因人而異,有的媽媽和寶寶很快「上手」,有的卻遇上困難而放棄。其實,在Konnie姑娘的臨牀經驗中,不少的母乳餵哺困難都可以透過改善餵哺姿勢而解決的,而很多媽媽和寶寶都能在一兩次治療後解決餵哺困難,所以,母乳餵哺之所以難,大抵是因為缺乏充足支援。而關於麻煩這一點,也應為母乳餵哺平反的,其實母乳親餵能省下準備配方奶粉、清洗奶瓶的時間,很多媽媽都是在母乳親餵後才體會到這些好處。 迷思二:「一旦加了配方奶粉,就很難再以母乳親餵?」 有的寶寶出生時因各種原因開始了吃配方奶粉,媽媽為了不想有太大轉變,繼續使用該配方奶粉,結果媽媽的奶量下跌,愈來愈少,令不少媽媽的壓力大增。當然,一旦加了配方奶粉,對母乳親餵會有一定的影響,但並不等於一加就回不去了,只要持續泵奶,加上肌膚接觸,大部分的媽媽仍然能按自己的意願繼續母乳餵哺。 此外,提提各位爸媽,儘管世衛的標準是首先鼓勵親餵,其次是媽媽泵出來的母乳,或是母乳銀行的母乳,最後才是配方奶粉,但我們所鼓勵的母乳餵哺其實是希望孩子能多吃母乳之餘,媽媽亦享受整個過程,而不會過分緊張。所以無論你的選擇是親餵、泵奶,還是混合餵食,只要是自己能力範圍以內而又享受的,就是最佳的選擇。 疫情下母乳抗體無比珍貴 迷思三:「坊間的配方奶粉有研究實證,好像比母乳更多營養?」 的確,近年的配方奶粉商大灑金錢研究自己獨有的配方,又做了不少科學實驗去證明自己奶粉有多適合嬰兒食用,但Konnie姑娘頗認同某次在學術交流中的一名講者所說:或許配方奶粉的營養已差不多追上母乳,但配方奶粉中就絕對沒有母乳中的抗體,而在這疫情流行的世代,抗體對孩子當然是無比珍貴和重要,也就是說母乳真的是無可取代的。 最後,提提各位爸媽,如果你們或身邊的朋友有任何關於母乳餵哺的困難,請別猶豫,盡快諮詢合資格的國際認證泌乳顧問,他/她們會按着你的意願為你和你的寶寶定下個人化的方法,讓母乳餵哺的過程更加順利。 文:Konnie姑娘(言語治療師、家庭輔導及家庭教育文學碩士)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10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