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親子台:每個匆匆忙忙的早上

「快啲啦!」這是在每個趕上學、趕出門的早上,家中出現頻率最高的說話。面對動作慢半拍的孩子,這句說話似乎從未奏效。到底有什麼方法讓出門時沒那麼激氣呢? 開口前,不妨先檢視一下,我們是否給予孩子合理時間。明明每天我們都知道孩子需要15分鐘起牀梳洗,20分鐘完成早餐,那我們在出門前半小時才把孩子叫醒,自然會每天都在追趕時間,而且每天都失望而回。那倒不如先設定合理期望,再多給3至5分鐘的緩衝時間,這樣的安排,大家也活得沒那麼累。 其次是,當下其實我們想孩子做什麼?是完成早餐?穿好鞋子?還是先上廁所再出門?是那一樣,就直接用平靜的語氣,提醒他完成那一件事,告訴他「請5分鐘內吃完這麵包」、「現在穿上鞋,我們出發了」。 向孩子說清楚期望與要求 準確直接地告訴孩子,我們想他在什麼時間做些什麼,而不是抽象地說一句「快啲」,因為快與慢沒有絕對,「啲」更是一個未知單位的概念。與其自己激氣,不如好好說清楚期望與要求,讓孩子真正知道你在想什麼。 除了清楚表達訴求,我們也可以從孩子的角度出發,把出門變成值得期待的時刻。若孩子喜歡運動,可以跟孩子說:「同學們都想在上課鐘響起前見到你,一齊打籃球才上課,我們現在就出發吧!」假日出門前,更可以將稍後會看到的有趣事情先作預告,那樣就能增加孩子盡快出門的意欲,變相幫助孩子自行加速。 「今天獵豹要回家了」 另一有助孩子行動的方式是,把時間跟動物的速度掛鈎。「來吧,今天獵豹要回家了。」說完後,孩子就如豹般飛奔回家。「小兔子要開始賽跑了,穿好鞋準備起步了嗎?」那一刻,女兒就會跳到鞋櫃前,立即穿好鞋出發。說這些與動物連結的有趣說話,只需要花一點點心思,就讓大家的生活也多了趣味,何樂而不為呢? 最後,請別忘記,還是要培養孩子管理時間的觀念。教孩子看時鐘、寫時間表或設定響鬧裝置等,都是有效幫助孩子建立時間觀念的辦法。教孩子正確的時間管理方法,但不要奪走他們自我管理的機會。同時,也讓孩子適當地面對因遲到而帶來的後果。當然,這並不是鼓勵任由孩子每天上學都遲到,但讓他們承受因為沒有良好時間觀念的自然後果,例如:錯過部分電影,在公園玩耍的時間變少,甚至偶一上課遲到,才是讓孩子體現真實生活的功課。 出門前,深呼吸,想一下以上內容。也許從今天起,出門可以少點激氣,多點趣味。 文:Hello Bonnie 作者簡介:修讀國際關係,成為兩女之母後變身3職媽媽,在小助教鞭策下,完成兒童與家庭教育碩士,仍繼續在工作、讀書及湊女角色中努力掙扎。網誌:FB.com/hellobonniemami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22期]

詳細內容

國際親子台:暑假是家長大敵?

暑期差不多結束了,這個夏天大家過得如何?孩子放暑假,家長「如臨大敵」這說法不足為過。孩子留家太久,可以跟他們玩的節目,已消耗得差不多,連帶耐性也如是。到底該如何安排暑假,每個家庭都有各自的答案,對雙職家庭或支援不多的父母來說,讓孩子參加全天候的興趣班,似乎是最佳選擇。 但近年就有研究報告出爐,表示當小朋友的暑假愈被正式活動排滿,小朋友愈大機率出現負面情緒及行為,連帶親子關係也會受到影響。原因是,暑假在孩子心目中應是放鬆,被充塞了活動,既打擾孩子的假期,也沒有增加親子時間。若所報的課堂當中,加入了要求有「表現」這一項,小朋友更是倍感壓力。 這情况在年紀愈小的孩子身上,愈多出現狀况。對幼稚園或初小的孩子來說,也許不排滿他們的時間表,我們反而過得更輕鬆。當然,小朋友完全不參加興趣班,似乎是天方夜譚。那我們集中看看,如何平衡我們與孩子之間的壓力與快樂指數。 報讀興趣班 先聽孩子意見 首先是,在決定暑假如何運用時,可以先來一個小小的家庭會議,讓小朋友有機會發表意見,說說自己喜歡做什麼、最渴望有哪項「節目」;孩子可以參與決定上哪一個,以及多少個興趣班。當然,不止小朋友可以表達意見,我們也可以。意思是,我們不需要犧牲自己的精神狀况,勉強一個興趣班也不報名。只需要確保,孩子也有選擇及參與的機會;然後,找出大家都可以接受的方案。這樣,孩才會真正樂在自己有份決定的暑期活動中,而不是被迫參加。當然,在家庭會議中的決定,我們就要說到做到。 自由玩樂助減壓 培養社交能力 其次是,每天讓孩子有自由玩樂(free play)的時間,他們的行為與心理狀况就會變得愈來愈好。這方法比帶孩子做任何行為治療更直接見效,當小朋友每天有自由時間,焦慮、壓力與過度活躍的反應,都會得到大大改善。同時,親子關係也會更佳。小朋友自由玩樂的時間愈多(打電子遊戲機除外),自我調節情緒能力就會愈高,連帶他的學習能力與社交能力也有正面影響。 當小朋友進入放鬆狀態,專注玩樂,自然不會做不合理的事情來爭取關注。自由玩樂時,小朋友需要運用自己的創意設計遊戲,有些時候更要跟其他小朋友(或兄弟姊妹)講解如何遊戲。於是在不知不覺中,這個「活動」就成了小朋友領導能力、語言能力與創造力的天然訓練場。 親子的藝術,從不在於多。跟繪畫中的留白手法一樣,我們愈放手,孩子學得愈多愈好,希望大家都能好好享受每個假期。 文:Hello Bonnie 作者簡介:修讀國際關係,成為兩女之母後變身3職媽媽,在小助教鞭策下,完成兒童與家庭教育碩士,仍繼續在工作、讀書及湊女角色中努力掙扎。網誌:FB.com/hellobonniemami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16期]

詳細內容

國際親子台:孩子是哲學家

「什麼是人生?」這個是一個哲學問題,同時也是小朋友比大人回答得更好的問題。近年看過不少報道,談及在法國三四歲的孩子已經上哲學工作坊。我們看來匪夷所思,但在孩子眼中,這跟其他課沒有分別。 把哲學實行在生活中,就是鼓勵「問問題」以及尋找答案。愛發問本來就是小朋友的強項,只是平日生活忙碌,令我們忘了多鼓勵孩子發問,取而代之的是,匆匆附上答案,然後把孩子沒完沒了的問題結束掉。 年初在台灣書展,遇上了一本來自比利時的法語繪本La vie, c'est quoi?(它本來的內容就是一首歌),譯出來就是《什麼是人生?》。書中把一個又一個小朋友的問題,轉化成如詩一樣的答案。舉例來說,當小女孩問爸爸:「什麼是讚美?」爸爸回答她:「這是一種看不見的親吻。」 La vie, c'est quoi?(網上圖片) 作者:Aldebert 繪者:Maud Roegiers 出版社:Alice Éditions 那「什麼是長大」?他告訴女兒「是製造一次又一次的第一次」。「美好時光」又是什麼?「是你的手在我的手裏」。每一個答案都簡短而有韻味,重要的是,這些答案都帶有想像空間,有圖像與意境,讓孩子可以把答案在自己的生活中演繹。 妹妹的第一次,跟小花的第一次,經歷都不一樣吧?但她們每踏出新一步時,都是如此興奮、新鮮又戰戰兢兢。每個孩子的成長歷程都各有不同,但對生命與未來卻同樣期盼。 幸福是「生活中沒有恐懼」 為什麼孩子都是、都可以成為哲學家?正是因為他們對人生的理解,來自直覺與用心感受,而不是來自課堂所教的標準答案。當我跟孩子看完那本書,我問女兒:「你認為什麼是幸福?」小女兒想也不想就回答:「是爸爸、媽媽與家。」大女兒稍為想了一下說:「需要的東西都有,生活中沒有恐懼。」 我被她們的答案震撼了,原來這是真的,只要我們樂意讓孩子思考,鼓勵他們發問,給時間孩子慢慢回答、思考,再回答,他們總能用最簡單直接的方式,教回我們人生智慧。下星期的香港書展,有另一本也是談人生的繪本《好久不見,你好嗎?》,書中有我們所熟悉的風景、建築及歷史地標,有消逝的荔園與啟德機場,還有我們身邊的電車、雪糕車與海洋公園,配上主角由嬰兒出生到成長的不同的階段,跟大家一同思考「生命值得追尋的,究竟是什麼」? 但願我們都有空間與機會,聆聽每個小小哲學家的獨特見解與人生答案。 文:Hello Bonnie 作者簡介:修讀國際關係,成為兩女之母後變身3職媽媽,在小助教鞭策下,完成兒童與家庭教育碩士,仍繼續在工作、讀書及湊女角色中努力掙扎。網誌:FB.com/hellobonniemami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10期]

詳細內容

國際親子台:不開心也是可以的

小女兒上月剛好有戶外教學,全級浩浩蕩蕩出發旅行。家長當日幫忙做義工,教師特別吩咐大家,不要忽然出現為孩子的午飯加餸,尤其不要帶來開心樂園餐,不然會場面失控。原來,開心樂園餐在孩子眼中有如此威力。 「不開心樂園餐」 5月中是精神健康關注周,英國的麥當勞趁此時機,推翻一直大受歡迎的兒童餐,推出了「不開心樂園餐」,正式的名稱是「一個餐」(The Meal)。它想強調的是,「有時,不開心也是可以的」(It's ok not to feel happy all the time),這亦是它在盒上印的一句溫馨提示。在那周,開心樂園餐的包裝由紅底加大笑臉,變身成為淨紅色。 隨餐更會附上不同心情的貼紙,讓小朋友按自己心情貼上,可以表達開心、不開心、無奈、生氣、奇怪等不同感受,而不只是以「大笑」回應。簡而言之,是希望孩子不需要強裝開心。 被要求「開心」 近半學童感壓力 這個改變源於年初在當地做的一項調查,當中發現近一半 (48%)英國學童覺得生活中有被要求「開心」的壓力,「不開心樂園餐」正是回應孩子內心的訴求。作為父母,總是希望孩子成長得開心快樂,一旦看到小朋友面露不悅,必定想盡辦法令他重拾歡顏,不斷希望他「笑吓啦」、「唔好唔開心」。但又會有多少次,我們會跟孩子說「唔開心也沒有問題」、「我給你一點空間處理情緒」。 「想你快樂」這份愛是深厚,但同時也是沉重的。「開心/ 快樂」從來應是結果,而不是一種被要求而來的假裝。 Hello Kitty之所以大受歡迎,沒有嘴巴的角色設定應記一功。沒有心情的預設,讓開心的人看到,會感覺它與他同喜;傷心的人看到,會覺得它與他同憂。有起有落,有喜有悲,同時可以將不同的感受混雜一起,有點像沙律,這才是人生。 沒有《玩轉腦朋友》(Inside Out)中的阿愁那麼可愛,大概我們都不太願意看見別人愁容滿面。但正如電影所說,大家都有開心、不開心、驚慌、憤怒,他們各有特色,在我們身上,沒有誰比誰可愛,也沒有誰比誰高尚,都也是我們的腦朋友。 收集微笑 掩飾真實自己 最近看了一本也以此為主題的比利時繪本,名為《蘇西的微笑》(Le sourire de Suzie),說的正是一個把微笑當作防衛盾牌的孩子。她怕父母擔心,也怕惹人不高興,於是她收集很多微笑,每天如口罩般戴上,用來掩飾真實的自己。這般令人心酸的懂事,為的只不過是不想父母擔心。 是時候由我們開始,放手接納孩子表達真實的情緒,愈正面看待不同感受,愈能擁有健康人生。孩子請放心,無論有沒有帶着微笑,我們都愛你。 文:Hello Bonnie 作者簡介:修讀國際關係,成為兩女之母後變身3職媽媽,在小助教鞭策下,完成兒童與家庭教育碩士,仍繼續在工作、讀書及湊女角色中努力掙扎。網誌:FB.com/hellobonniemami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05期]

詳細內容

國際親子台:「問題兒童」的問題?

數月前在台北書展,有機會跟當地家長分享「不是問題兒童」這課題,沒想到這題目引來不少共鳴。有名當日的聽眾上周傳信息給我說:「記得那天你們說一句很好:『其實沒有所謂『問題兒童』,只是有遇到問題的兒童而已。』」 放下偏見審視狀况 遇到問題,就去尋找方法,逐步解決,這是最根本的解決問題方法。不過當涉及自己與孩子時,我們或會忽略了正視問題是第一步,不自覺把問題定義為一道「難題」,合理化潛意識的逃避反應。 「他脾氣火爆、不肯聽話、『很難搞』,是有情緒問題。」「哦,那我們有引導孩子如何合適地表達自己的情緒嗎?我們有示範過如何正視及擁抱情緒嗎?」 「他的字怎也寫不好,做什麼也『求其』,沒有用心,讀不成書沒有救。」「那我們有嘗試從他的視角了解寫字的困難嗎?有平心靜氣地問過孩子為何會把字寫反了嗎?」 若我們沒有放下偏見審視狀况,嘗試積極尋求解決方法,而很快判定孩子為問題兒童,這樣對誰來說都不公平。同樣地,若我們沒有認真地了解別人的狀况,而胡亂訕笑其他孩子,也是極不負責任的事。 上周有名台灣網紅媽媽在直播時回應網友問題:「你的兒子是不是在念資源班(註1)?」 她當場把兒子叫來問話,兒子回答:「怎樣會?不可能!我那麼聰明,以我的智商……」 然後就笑作一團。她再問:「那太扯了,那你們班有人要上資源班嗎? 」「沒有,我們班一個問題兒童都沒有喔。」 「哈哈哈哈哈哈……」 事後很多人口誅筆伐這名媽媽,請她向有特別學習需要的學生及家長道歉,大家擔心公然嘲笑資源班的學生,會讓社會上更多人(包括家長)不願正視孩子的差異,並標籤化孩子。不希望任何人(特別是孩子)會被誤解與無知傷害,有特別學習需要(SEN -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是很闊的光譜,不適合在大班學習的人,不代表不聰明。有讀寫障礙的孩子,跟智商沒有關係,愛因斯坦便是一例。自閉症光譜下,也有為數不少高效能學習孩子。 跟其他孩子也一樣,只是他們剛好有些弱項,碰上與大班教學的課堂設計不配合,需要其他配套來幫忙。不要誤以為進資源班的孩子,有多不聰明或智商不高。這也是為什麼書展當日希望跟家長談「不是問題兒童」,當日的另一名分享嘉賓,本身也是在讀寫障礙中掙扎長大的,因此他寫下了《文字總是看不懂》一書,希望更多孩子被讀懂。 人人獨特 有不同強弱項 但願每一個家長也能讀懂孩子,讓孩子明白,我們每個人也是獨特的,也有不同的強弱項,沒有誰比誰優越。成為照亮別人,溫暖他人的那一位,才是真正的強者。 註1:資源班是指有些學生因有不同的身心特質差異,不適合在大團體中學習,學校會依學生情况,抽出部分時間或利用課外時間,讓學生到資源班接受較彈性、個別及針對性的功能教學,使學生在團體學習外亦能獲得適當資源的輔導及幫助。 文:Hello Bonnie 作者簡介:修讀國際關係,成為兩女之母後變身3職媽媽,在小助教鞭策下,完成兒童與家庭教育碩士,仍繼續在工作、讀書及湊女角色中努力掙扎。網誌:FB.com/hellobonniemami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00期]

詳細內容

國際親子台:十大最沒有用才藝?

早前有人在網上貼出「童年十大最沒有用才藝」,旋即引來網絡熱話,十大包括琴棋書畫、珠心算及武術等項目。當中第1至第10名分別是:珠心算、書法、繪畫、鋼琴、直笛、舞蹈、棋類、跆拳道/柔道/空手道、大/中/小提琴、直排輪。 不少家長看着排行榜,檢視孩子正在學習的,是有用還是無用。當然,亦有人質疑這排名的依據並不科學。在我看來,最值得注意的,反而是它帶來兩個值得思考的問題,第一:「學習才藝的真正目的是什麼?」;第二:「如何衡量一項才藝,是有用還是無用?」 當年看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對其中一幕印象很深,男女主角在討論數學公式及如何應用sin、cos時,男主角說:「10年後,我連log是什麼都不知道,還可以活得好好的。」所以為什麼還要學呢?女主角回應他:「人生本來就有很多事是徒勞無功的啊。」不過,這麼多年來,數學課中的sin、cos與log,始終沒有取消。到底這些算術題,是有用還是無用呢?視乎這是哲學討論,還是學術討論吧。 學才藝無關有用、無用 其實學習樂器、武術及運動,本來就是希望孩子在課業之餘,找到自己另外的興趣及喜歡的活動,讓他在學科之外找到放鬆的地方,同時陶冶性情或培養運動家精神。既然學習才藝的根本目的,與「有用」、「沒用」並沒有關係,那麼這個排行榜所問的,也不過是個偽命題。孩子今日所學的才藝,並不是要預備他將來成為教練,也不應是孩子入學的工具。 當然大家總會希望孩子順利進入心儀學校,故想盡方法幫孩子盡早找到一技之長。本意是好的,希望趁孩子學習能力強時,學會十八般武藝,讓孩子有更多升學選擇,更容易得到理想學校青睞。但本末倒置地把學習才藝的主要目的,化為升學工具,就會出現學「鋼琴」已經沒有用,要學「豎琴」才會加分;以及學騎馬比學籃球更「有用」的評論。 抱功利心態學習,會快樂嗎? 但什麼是學才藝真正的用處呢?或反過來問,孩子用功利的心態學才藝,會快樂嗎?只要撫心自問,自有答案。 更何况,評定有用、無用的標準是什麼呢?對喜愛大提琴的雪雪(大女兒)來說,「有用」的標準是,她可以拉出自己喜愛聽的樂曲,她認為是樂趣。對愛美的妹妹來說,跳舞最「有用」的地方是,讓她感覺自己在台上穿得美美,走路都帶風,自我感覺良好。對孩子來說「有用」,不是將來是否有賺錢能力、能否幫助加分,或是提升社會地位,而是「喜歡」與「開心」而已。 回歸初心,我們不過是希望孩子有快樂的童年,才藝能為孩子的成長加添一些色彩,這已是最有用的「無用之用」了。 文:Hello Bonnie 作者簡介:修讀國際關係,成為兩女之母後變身3職媽媽,在小助教鞭策下,完成兒童與家庭教育碩士,仍繼續在工作、讀書及湊女角色中努力掙扎。網誌:FB.com/hellobonniemami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95期]

詳細內容

國際親子台:孩子自信成長3部曲

孩子開始長大,不少家長也為孩子「輸不起」而頭痛。少子化現象,這一代的孩子多是家中寵兒,很少需要面對不順心的事,事無大小,父母與「四大長老」大多早已代為排難解憂。不過,孩子長大總會面對不同的挑戰,即使未必牽涉輸贏,但也總要面對自己未必會的新事物。那到底如何讓孩子有勇氣面對新挑戰呢? 父母多會諄諄善誘,甚至把自己讀書的陳年經歷搬出來,例如「媽媽小時候也很怕水,夏天人人去沙灘玩水,我只敢玩沙。直至中二時,因為要帶兩個小表妹去上游水課,才硬着頭皮從基本步學起,原來只要……」父母願意把自己真實掙扎跟孩子分享,讓孩子多一份信心,是幫助孩子的重要一步。以下三步,大家也不妨多走,幫助孩子坦然自信地面對挑戰。 重拾勇於克服挫敗的記憶 第一步,請替孩子重新喚回屬於他的成功經驗。若孩子小時候曾跌倒受傷過,那麼恭喜你!這是一個直接可以幫助孩子成長,並帶來勇氣的印記。在遊樂場跑跑跳跳,總會不小心跌倒,有時更會擦傷流血,但沒有孩子會因此不再去遊樂場玩。 所以,每當孩子遇到樽頸或害怕的事情,可用他在遊樂場的經歷重新肯定他,他是有足夠勇氣在跌倒的地方重新爬起來。當孩子想起自己小時候已經擁有的勇氣,就能昂首闊步不畏不懼。 第二步,讓孩子留意自己的成長細節,把生活經歷化成最有力的故事。舉例說,孩子跟隨父母移民/搬家,心中有不少擔憂;大孩子會擔心去到陌生地方,再沒有朋友。這時可試用孩子的成長細節去提醒他,他原本就擁有交朋友的能力,只是他一時忘記了而已。「你還記得嗎?當年鄰居小明新搬來我們屋苑時,你也是這樣主動跟他打招呼。那時他很害羞,就是因為那一次你主動跟他玩,自此你們就成為了好友……」 就這樣把孩子成長的往事,一點一滴的再重新告訴他一遍,讓他知道自己做得到的事、做得好的事,以及可以再次成功做到的事。 遊樂中鍛煉 成功關鍵 第三步,借用孩子日常玩樂中的技巧,來肯定孩子的能力。孩子升上小學後,可能對科學、STEAM或機械人這些理工科目一時間感到迷惘,他們也許沒有這方面的成功經驗,但其實LEGO與積木的原理,本來就跟程式或機械有關。我們可以用孩子成功組裝LEGO的經驗,來肯定他這方面的能力。 遊樂場的攀爬架,本來就是大小肌肉、手腳協調的訓練場,這些是踏單車或攀石的基礎原理。曾經在攀爬架克服困難的經歷,就是孩子可以學會踏單車的基石。孩子只要平日有好好玩樂,他就一定有過這些「成功」的經驗。 我們需要做的,是把孩子本來擁有的力量與信心,重新注回到他身上。面對新挑戰,本能是會有點戰戰兢兢,但當讓孩子轉念看到,其實一切原理都來自於自己曾經成功的經歷,能把今日的挑戰,與過往的成功連結,那麼孩子就能充滿信心,勇往直前。 文:Hello Bonnie 作者簡介:修讀國際關係,成為兩女之母後變身3職媽媽,在小助教鞭策下,完成兒童與家庭教育碩士,仍繼續在工作、讀書及湊女角色中努力掙扎。網誌:FB.com/hellobonniemami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8期]

詳細內容

國際親子台:聖誕老人不會老

剛剛的聖誕及新年假期,大家有跟家人好好度過嗎?大家的孩子現在多大了?還相信有聖誕老人的嗎?我家一年級的小女兒還是興致勃勃寫信給聖誕老人,大女兒已經開始懷疑聖誕老人的真實身分,姑勿論如何,收到禮物總是令人開心的事。 孩子心中最想要的禮物 不過,到底怎樣的禮物才是孩子心中最想要的?《別告訴孩子月亮會來割耳朵》一書中,作者就曾分享過,有質素的陪伴,是父母能給孩子最大的禮物。因此,每逢大時大節要送禮物的關頭,作者都試着把禮物轉化為一種更特別的陪伴,例如:把晚上的睡前小故事時間由1本書增加至3本、平常坐校車的可以獲爸媽親自送上學。 大人的世界,覺得送這些禮很「流」,不算是一份真正的禮物。但作者卻說,每次孩子都因此好興奮,彷彿是父母把天上的月亮給她捧了下來似的,這便是孩子看世界的角度。現在的孩子都不缺玩具,我們但凡看到漂亮的、好玩的,就會忍不住買給子女,卻忘了真正令人快樂,是在於一起玩的過程,而不是買或擁有的剎那。陪伴可以把一雙手一條橡皮筋化成一個遊戲,把一張紙一支筆化成快樂的時光。畢竟這樣的聖誕老人送禮,無論到幾多歲也不會過時。 長假期的準備 節目安排要取捨 很快又到農曆新年,也許一些在聖誕假期的小觀察也能應用一下,讓大家可以更輕鬆自在的在新年長假期帶孩子。 首先是,節目安排請好好選擇取捨。沒有孩子前,我們一天跑早午晚3場是「小兒科」。帶着年幼的孩子,坦白說,這樣每天頻撲,怕孩子真的要看小兒科了。孩子筋疲力竭下,大哭或情緒失控,幾乎都可以預視得到。跟家人協調一下,是不是有些聚會可以不帶孩子去,或少去一次,或者聚會的場地(親友的家)有沒有地方讓孩子小睡休息?其實孩子也不想掃我們的興,他不過是需要好好充電而已。 其次,別把重心放在我們的儀式感中。美好的回憶,不在於準時12點倒數的一刻。聖誕也不一定要所有人吃過晚飯,唱完自選聖誕歌,再拆禮物才算圓滿。很多時,這些過程是讓我們自我滿足而已。孩子想要的,可能是經過一整天已到晚上10時,很累的時候喝口暖奶,吃一口聖誕曲奇,然後自我倒數,便沉沉入睡了。然後第二天醒來時,精神滿滿的跟弟妹來一場早晨聖誕歌跳唱,這樣也許不合乎聖誕傳統,但卻是孩子們記在心中的快樂聖誕時光。 多從孩子的角度看世界,就會發現更美的風光就近在咫尺。 文:Hello Bonnie 作者簡介:修讀國際關係,成為兩女之母後變身3職媽媽,在小助教鞭策下,完成兒童與家庭教育碩士,仍繼續在工作、讀書及湊女角色中努力掙扎。網誌:FB.com/hellobonniemami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3期]

詳細內容

國際親子台:反轉身看世界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是老生常談,我也一直以為,只是老生常談而已。但近日兩趟不同的旅程,讓我對親子關係有多點的不同體會。當中所領略到的,也許不比書本中所學的少。 第一個片段,發生在花蓮露營區,我們一家到那裏租住水上屋過長周末。大女兒第一個晚上關門時,夾到妹妹的手,不但沒有道歉,還跟妹妹吵起來。我在一旁看不過眼,出口調停。怎料絲毫沒用,更令倔強的大女兒如刺蝟遇天敵般,把身上的刺全開,最後大家不歡而散。那晚,我沒睡好,還在想,明天該如何跟她好好談談。 姊妹一覺醒來忘盡「隔夜仇」 第二天清早,兩姊妹一覺醒來就像什麼事也沒有發生過一樣,要一同打開窗簾看風景。我從背後看到攬頭攬頸的兩人,覺得不可思議。明明昨天還吵得很兇,又沒有人願意道歉,怎麼一早起來又成了糖黐豆呢?忽然,她倆發現在房間內可以看到水上屋的倒影,就把自己的身體也倒轉過來,說要看清在水中的水上屋(倒影)云云。 把自己身體翻轉看倒影,看似不合邏輯,但這份童真着實可愛。率真的舉動就像在問我:「為什麼不可以?」的確,凡事也可以從另一角度看。我們以為倒影該要站着正看,才是正確。但反身再看,不就是另一幅圖畫嗎?前一晚的事,明明我才不是當事人,憑什麼認為自己看的角度才是正確呢? 第二個片段,是我們上周到不丹旅行時發生的。當地其中一個必到景點,是要用雙腳走兩三小時上山,才能參觀的虎穴寺。一路上的梯級不少,我們走得上氣不接下氣,當時笑問導遊:「這地方將來會否興建些便利更多遊客的設施,例如登山纜車?」他笑着又充滿睿智地回答:「如果是這樣做的話,這地方就再沒有了原有的特色。」 珍惜每個孩子每片土地獨特之處 對呀,要是這地方,變得跟世上所有地方都一樣,試問,還有什麼人會來不丹朝聖?我們以為創造更多便利我們的發明,把不便與辛勞帶走,便是莫大的進步,卻忘了每個人、每地方的獨特之處,才是最可貴、最要珍視的。一個人、一片土地倘若任由本來的特色消逝,就真的令人惋惜了。 謝謝這個最快樂的國度提醒我們,珍惜每個孩子、每片土地的獨特之處,千萬別丟失了本來自己,因為每個你,都很特別。 文:Hello Bonnie 作者簡介:修讀國際關係,成為兩女之母後變身3職媽媽,在小助教鞭策下,完成兒童與家庭教育碩士,仍繼續在工作、讀書及湊女角色中努力掙扎。網誌:FB.com/hellobonniemami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79期]

詳細內容

國際親子台:黑色的豬與藍色的鴨

近來才有機會看《非常律師禹英禑》這套韓國片集,原來該劇去年播出時已引來韓流熱話,曾登上Netflix全球收視冠軍,還引起當地的「禹英禑症候群」現象。這劇的主角是高智能的天才律師禹英禑,同時她是自閉症患者,在律師界憑其過目不忘的超強記憶力,屢屢在法庭上道出關鍵所在,並在條文中找到破綻。 擁有超強記憶力 卻活在自己世界 這片吸引我的,是劇中對禹英禑的描述。它一開始以一個充滿鴨仔的鏡頭作為借代,在所有黃色鴨仔中,有一隻藍色的另類,而禹英禑,就正是那隻藍色的鴨。 劇中的她,每一次要進入會議室前,都要先在門外數五下,才有勇氣把腳跨到下一個空間。她每餐只會重複吃相同的食物(海苔壽司),習慣每日重複相同的日程,並有其獨特的愛好(鯨魚)。在5歲前,她不會開口說話,但第一次開聲,便是對刑法倒背如流了。她天生缺乏心智理論能力(theory of mind)——即從別人角度看事物的能力。所以,不明白的人,會認為她自我中心,但事實是,她只能活在自己的世界。 當大家看到她在庭上侃侃而談時,會對她的超強記憶力心生羨慕,但另一方面的她,其實承受着我們想不到的困難,甚至連辦公大樓下的旋轉門也成為她跨越不了的障礙。 不知大家有否讀過《黑色的豬》這書,書中主角就是在一眾肉色豬中的異類,牠一直以來因為膚色而備受歧視。儘管牠很努力融入豬群,甚至不惜在自己黑色的豬身上塗上肉色來掩飾身分,讓自己看起來比較像「正常」的豬。但一場大雨,把牠身上的顏料都冲掉,令牠變回本來的黑色。 那一刻,牠很想哭,牠以為一場大雨,讓牠再次跌入被排擠的行列。沒想到除了牠以外,還有其他不同顏色的豬在雨中褪色,包括綠色、紅色、藍色的豬。原來世上有這樣不同的大家,於是這些五顏六色的小豬,就開始在雨中玩捉迷藏。 孩子漂亮之處被掩蓋 你看到嗎?這才是真實,每個孩子也很獨特,有的他像藍色的鴨,有的她像黑色的豬。我們經常以為把孩子變成跟主流一樣,他就會安全過渡到成功之地;殊不知我們無意間把孩子的漂亮之處給掩蓋了,把孩子變成一隻普通不過的小豬/小鴨,卻忘了欣賞,他本來的顏色,就是如此美麗動人。 英禑幸運地遇上看到她是天才而不是怪胎的爸爸。她形容自己是混入白鯨群的一角鯨,儘管有時會難以適應,不時也會遭遇異樣眼光,但她坦然面對自己的奇特古怪,因為她確信自己活的是有價值的人生,這也是爸爸一直讓她相信的事。 但願每個父母也讓孩子堅信,無論是黑色的豬還是藍色的鴨,都可以活出有價值的漂亮人生。 文:Hello Bonnie 作者簡介:修讀國際關係,成為兩女之母後變身3職媽媽,在小助教鞭策下,完成兒童與家庭教育碩士,仍繼續在工作、讀書及湊女角色中努力掙扎。網誌:FB.com/hellobonniemami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75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