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創航道:學校領導推行新課程策略

最近為教育大同主持了一個學校領導交流工作坊,工作坊的目的是召集參與「感.創•做」(Learning by doing)計劃的17所學校的領導,一起分享和探討推行計劃時所遇到的挑戰,並探討作為學校領導可如何支援前線教師,讓實施新課程時能執行得更順暢。當天邀請了幾所學校的校長和副校長作深入的交流,討論了很多特別是在學校參與計劃初期的機遇、挑戰和應對策略,當中的內容讓我回想以往在學校推行新課程時,作為學校領導曾運用過的角色和實務工作,篇幅所限,在這裏稍作分享: 正規溝通vs.非正規溝通 隨着社會和教育環境不斷改變,學校要透過優化和變化以迎合時勢,有時也會推行一些新的校本課程,這是常態。當然,不同持份者對學校有着不同的期望和需求,對新事物的接受會不一樣。一般而言,學生透過課堂實踐,讓教師從過程中不斷優化課堂內容和步伐;學校透過不同媒介和家長溝通,讓家長知道和配合學校的發展。然而,新課程的主要推手,必然是教師,選對的人做合適的事,效果必定事半功倍。但是,怎樣找對的人? 《聖經》記載耶穌要往普天下傳福音,也是先找來十二門徒,祂不是在宣講福音工作中找人,相反,祂是在日常生活中找的。學校領導和教師在校內有很多工作會議,我會視這些為「正規溝通」,大家為特定工作議程討論。然而,要了解個別教師性格、興趣、能力、抱負等特質,更多是透過「非正規溝通」的機會,學校領導若能有效安排和善用這些機會,像朋友般摸摸咖啡杯底,了解教師的興趣和本科以外的長處,尋找對的人擔任新課程的核心推動教師,再由他們感染其他人參與,這樣更有效。 認清教師需要 工作坊中一位校長嘉賓分享:「在推行新課程時,我會先請老師了解課程,再從他們口中告訴我學校為何要推行新課程。」這種由下而上的推動方式,讓教師對新課程有更多思考、擁有感和主動,是很好的建議。然而,教師工作繁重,要讓他們有效執行新課程,學校領導需要為他們創造有利條件。我以往在學校推行新課程時,會先寫下一連串問題,自問自答,例如:新課程對學生學習有什麼好處?新課程能否結合學校現有課程和措施,教師不用由零開展?新課程是否有助教師解決以往一些教學難點?教師執行新課程需要培訓哪些知識和能力?新課程所衍生出來的工作能否結合教師本身的工作?如有引伸出來的額外工作,教師本身有哪些工作可簡化或釋放出來?學校有哪些整體措施可改善以便推行新課程?學校領導宜先了解課程,再將這些問題與管理團隊探討,當然也可與執行教師直接交流,一方面有助調配資源梳理問題,同時讓教師感受到學校積極支援他們的工作,像家人般用心了解和回應他們的需要。 有了上述基礎,學校領導若能給予空間,在適當時間表達關心、支持和鼓勵,甚或優化考績系統實際反映教師付出,讓他們感到受尊重和肯定,他們甘心樂意為學生付出,學生學習一定有保證。在社會提倡關心學童身心靈健康同時,教師的身心靈健康也不容忽視,我相信一句話:要處理好事情,先處理好心情。 文:黃永康(教育大同學校同行者) 作者簡介:由教育大同和伙伴學校教育工作者輪流執筆,分享Learning by Doing 理念及最新動態。教育大同是由家長發起的慈善機構,致力蒐羅教育新思維,開拓教育選擇,助大家一起反思,共譜教育的大同世界!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95期]

詳細內容

增添父能量:調整期望與現實差距

今天4月2日是聯合國的「世界自閉症關注日」,期望社會大眾更認識和關注社會裏的一員——自閉兒和他們的父母。自閉症譜系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是一種與生俱來的神經發展障礙,患有自閉症譜系障礙的兒童(下簡稱自閉兒)在社交溝通以至認知、情緒、行為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困難和發展差異。此障礙影響自閉兒與人互動的表現。一般自閉兒行為會較重複及固執不變,興趣狹隘或出現感官反應異常。 記錄每一個微小進步 網上有段影片,當中描述了自閉兒的爸爸雖然事前已想好與孩子外出時將會發生什麼事和如何應變,但當事情不似預期般發生,爸爸表現得很氣餒。這讓筆者想到作為自閉兒的爸爸,當然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能夠獨立,這個期望是普遍不過的。只是自閉兒可能要花費比一般人更多努力,那期望才會實現。作為自閉兒的爸爸,應如何調整期望與現實的差距?筆者有以下3個錦囊與爸爸分享: 1. 調節為父心態 英國醫護與心理學家團隊Burrell和Unwin建基於爸爸對養育自閉兒的研究顯示,爸爸嘗試持「審慎樂觀」的想法,平衡怎樣鼓勵自閉兒而不會過於理想,「讓自閉兒知道世界都有各種現實困難」。爸爸心底認知到自己的自閉兒比其他人面對更多挑戰,但也不會因此完全氣餒。因此鼓勵爸爸們可以先調節自己為父的心態,然後利用日記、相片、網上資源等定期記錄自閉兒每一個微小的進步,見證他們及自己每一次的努力付出,再慢慢調整不同成長階段的期望。 2. 度身訂做合適表達方式 意大利心理學家Arianna Bentenuto和團隊的研究發現,自閉兒的爸爸因應孩子的成長階段和狀態,調節自己的表達方式,有助自閉兒學習溝通。參與研究的爸爸不但沒有經常口頭操控,反之他們更常描述,尤其專注自閉兒的內心狀態,而非他們的行為表現。這是要配合自閉兒不易表達自己的特質。因應自閉兒抽象理解力發展較慢,爸爸亦較少用提問展開對話。因此,建議爸爸們可更多利用說話描述自閉兒潛在想法,讓自閉兒明白爸爸很努力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當爸爸能順應孩子的成長需要,降低對孩子理解力的要求,能夠促進相處時的玩樂氣氛。 3. 留意溝通細節 美國研究溝通障礙的專家Michelle Flippin研究指出,爸爸在親子中表現出更多溝通失效,但爸爸較少主動修補,即使願意修補,成功機會都會較細,容易造成惡性循環。這是因為普遍爸爸說話的用字、句子結構較深奧,例如:爸爸可深思自己會否經常用到「為何、什麼、怎樣」等太高深的字眼來溝通。鼓勵爸爸改用更加貼近孩子成長程度的溝通方式,例如改問「是/否」的是非題,以及提高音調,目的是令自閉兒更願意溝通,建立良好的父子溝通模式。 當爸爸能做到接納自閉兒,改變「為父的心態」:也就是視孩子為孩子,而非視之為有待解決的問題,爸爸就會明白自己的孩子都是獨特的、不一樣的。自閉兒將來總要走自己的路,爸爸今天要做的,就是陪伴同行,讓他一直在充滿父愛的環境中成長。 文:黃格平(維護家庭基金社工、兩個兒子的爸爸、積極鑽研父子關係) 作者簡介:由一群撐爸爸角色的父母共同寫作,記錄他們怎樣在孩子生命中,築起爸爸形象。好爸爸中心由維護家庭基金設立,深信每個孩子需要好爸爸;爸爸角色可由夫妻共建。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95期]

詳細內容

讀書時節:欲說還休 文字寄意

總有些事不知從何說起,如何開口,像那中六的最後一堂文學課,儘管想囑咐的有千言萬語,卻始終欲說還休。或許選一本書,送一篇文章,比開口說一番話更好;畢竟意在言外,文字能夠留下,學生可在日後細味。 琹涵散文作告別禮物 那中六的最後一課,我選了琹涵的散文作告別禮物。我常放琹涵的書在案頭,在疲憊時、困擾時、傷心時……需要慰藉的時候,都會捧着琹涵的書,翻幾翻,選一篇散文細讀,讀文章裏引述的古典文學雋語。琹涵著作甚豐,《詩情快意:對飲唐詩,發現生活真趣》、《好詩:從先秦到明清,回到初相遇的一刻》、《慢讀王維》等,作品幾乎在每一間書局都能找到,而她的書名起得簡單,封面簡樸,就像她的行文那樣,平易近人。 我第一本讀的琹涵作品是《慢讀宋詞》。這本書與她大部分的作品一樣,每一篇都寫人生諸事,像〈四季有花香〉寫作者致電一個許久不見的好友,一通電話就回顧了一個人的一生;〈兩個女人〉談到一個朋友的大媽與二媽,抒發了兩個女人為同一男人苦纏的感嘆;〈臨別的禮物〉是琹涵大學畢業的回憶,回溯年輕的自己以什麼物件託付怎樣的祝願。這些文章裏,琹涵攙進古典文學的原文與語譯。常記書中〈夢的追尋〉,記述漂泊經年的舊相識,從識於微時寫到後來各人經歷,感慨青春易逝;文章末段引述晏幾道《御街行》,其中「街南綠樹春饒絮,雪滿遊春路」,彷佛提醒人們,勿忘曾經的美好時光。琹涵總會借一首古典詩詞為文章點睛,為情感找到出口。 琹涵的文字與古典文學相呼,訴說了塵世諸事,溫潤了讀者的心。所以說,要給中六生說點什麼,不如借琹涵的文字寄意。最後的文學課,我就與學生分享了琹涵《好詞》中的〈人生,總是在路途上〉。文章談及成長改變了人生風景;文中引用蘇軾的《蝶戀花.春景》,當中一句「牆裏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裏佳人笑」,也是我盼學生明白的寄意:人生的場景與心境將不停轉換。 年輕人迷惘,一下子說太多道理,實在難以消化。或許讓他們慢慢讀文字會更好。記得2月時候,到一所中學的周會談寫作談文學,在活動尾聲,我也送了琹涵的文章給學生。記得當下學生眼神流露喜悅和感動。我覺得,學生渴望被循循善誘,送一點文字,也是可以的。 《好詞》(作者提供) 作者:琹涵 出版社:日出 輕盈筆觸 觀照人生百態 身邊不乏追卓越的人,總想展示個人素養;我自愧不如,其實也樂於不如。談古典文學,我「不夠大氣」,沒推薦權威著述或大師註釋本。我記得《大人只知道部分的世界》中寫到:「功課好的孩子會被期許維持好成績,大部分心思都被用來鞏固他所達到的位置,很可能那也是他唯一的成就感來源(以及壓力來源)。」或許我畏難了,也怕學術嚇怕了孩子;我不夠出色。不過我有足夠的溫柔。育人的工作,需要多一點溫柔。琹涵作品,其實是很好的文學導讀和人生導讀。台灣師大國文學系潘麗珠教授便這樣形容琹涵的文章:「透過輕盈的筆,把所觀照的人生世相、人情百態,溫婉而有味的跟讀者款款訴說。」 文:程志森(資深學校圖書館主任) 作者簡介:手捧一本書,是幸福的。兩位學校圖書館主任——程志森和倫雅文,想分享閱讀的快樂,聊大小朋友的書,聊讀書的邊邊角角……打開一本書的那一刻,就是讀書的好時節。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95期]

詳細內容

英倫助鄰:學位分配 不患寡而患不均

剛過去的3月1日是英國state schools中一學位分配公布日(National Offer Day),相信各位家長當天都十分緊張。但不管在香港或是英國,學位分配向來都是件「不患寡而患不均」的事情,有人喜歡自然有人愁。 名校區成「香港村」 就在今次分配公布日後,有一群在St Albans的香港移民家長就非常失望。他們像許多近年移居英國的港人家庭一樣,都以學校為首要因素選擇居住地區,買入心儀學校catchment的房子以保子女升學穩妥。St Albans於大倫敦以北,區內有5所outstanding中學,而其中4所更是長期公開試成績頭10%的名校,因此非常受港人歡迎。除校網好外,St Albans的環境亦很優美,又有快速列車直達倫敦市中心。在最近的一個最安全地區排名榜中更位列全英頭5名內,一直都是許多本地中產家庭喜歡的地區。 這樣好的名校區,房屋供應向來都是有限的。我早前都受過不少香港家庭委託在St Albans找房子,的確一屋難求。但近年在區內一所最受歡迎的中學附近就興建了一個新樓盤,令區內房屋供應突然大增,而這樓盤更被推介到香港去銷售!因此,不少港人在移英前早已在香港「隔山買牛」地購入了房屋。此樓盤亦因為太受港人歡迎了,售樓處更特意招請了會說粤語的職員招待。結果,樓盤內大部分的居民也是香港人,左鄰右里都是熟悉的面孔,就像是一條香港村! 學位供不應求 學校擴班 但既然成功入住了名校區,家長又為何會極度失望呢?始料不及,今年該校的「最短入學距離」竟然大幅減少,由以往兩年的800幾米,一下子縮短至500幾米都未能取錄!本來穩操勝券,突然晴天霹靂!就是這樣,事件被發酵,上了BBC新聞。 原來過去兩年,學校都擴了班,由7班加到8班。然而今年的收生政策已回到舊有常態的7班。加上近年有大量適齡學童不斷搬入該區,加劇了今年學位的供不應求。幸好,事件受到當地政黨關注,在Council地區政府和學校協調後,決定再度加開一班,令事件得以圓滿解決。 然而並不是每次都是如此好彩,作為精明的家長切忌單靠地產代理一面之詞就信以為真;在參考入學資料時要多看以往幾年的數據,不止是看distance(距離),更加要留意學校公布的收生人數PAN(published admission numbers);更要留意附近房屋及人口變動,正如開頭所說,「不患寡而患不均」,事實上學校的硬件或人手上都有限制,在區內仍有些別的學校收生不足,Council又是否一定要在你心儀的學校加班呢? 文:Eiffel 作者簡介:三個小孩的爸爸,從前在港組織家長組織爭取教育改革;今日出走英倫,繼續關注學校教育,協助香港家長選校入學。www.facebook.com/LunLondon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95期]

詳細內容

國際親子台:十大最沒有用才藝?

早前有人在網上貼出「童年十大最沒有用才藝」,旋即引來網絡熱話,十大包括琴棋書畫、珠心算及武術等項目。當中第1至第10名分別是:珠心算、書法、繪畫、鋼琴、直笛、舞蹈、棋類、跆拳道/柔道/空手道、大/中/小提琴、直排輪。 不少家長看着排行榜,檢視孩子正在學習的,是有用還是無用。當然,亦有人質疑這排名的依據並不科學。在我看來,最值得注意的,反而是它帶來兩個值得思考的問題,第一:「學習才藝的真正目的是什麼?」;第二:「如何衡量一項才藝,是有用還是無用?」 當年看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對其中一幕印象很深,男女主角在討論數學公式及如何應用sin、cos時,男主角說:「10年後,我連log是什麼都不知道,還可以活得好好的。」所以為什麼還要學呢?女主角回應他:「人生本來就有很多事是徒勞無功的啊。」不過,這麼多年來,數學課中的sin、cos與log,始終沒有取消。到底這些算術題,是有用還是無用呢?視乎這是哲學討論,還是學術討論吧。 學才藝無關有用、無用 其實學習樂器、武術及運動,本來就是希望孩子在課業之餘,找到自己另外的興趣及喜歡的活動,讓他在學科之外找到放鬆的地方,同時陶冶性情或培養運動家精神。既然學習才藝的根本目的,與「有用」、「沒用」並沒有關係,那麼這個排行榜所問的,也不過是個偽命題。孩子今日所學的才藝,並不是要預備他將來成為教練,也不應是孩子入學的工具。 當然大家總會希望孩子順利進入心儀學校,故想盡方法幫孩子盡早找到一技之長。本意是好的,希望趁孩子學習能力強時,學會十八般武藝,讓孩子有更多升學選擇,更容易得到理想學校青睞。但本末倒置地把學習才藝的主要目的,化為升學工具,就會出現學「鋼琴」已經沒有用,要學「豎琴」才會加分;以及學騎馬比學籃球更「有用」的評論。 抱功利心態學習,會快樂嗎? 但什麼是學才藝真正的用處呢?或反過來問,孩子用功利的心態學才藝,會快樂嗎?只要撫心自問,自有答案。 更何况,評定有用、無用的標準是什麼呢?對喜愛大提琴的雪雪(大女兒)來說,「有用」的標準是,她可以拉出自己喜愛聽的樂曲,她認為是樂趣。對愛美的妹妹來說,跳舞最「有用」的地方是,讓她感覺自己在台上穿得美美,走路都帶風,自我感覺良好。對孩子來說「有用」,不是將來是否有賺錢能力、能否幫助加分,或是提升社會地位,而是「喜歡」與「開心」而已。 回歸初心,我們不過是希望孩子有快樂的童年,才藝能為孩子的成長加添一些色彩,這已是最有用的「無用之用」了。 文:Hello Bonnie 作者簡介:修讀國際關係,成為兩女之母後變身3職媽媽,在小助教鞭策下,完成兒童與家庭教育碩士,仍繼續在工作、讀書及湊女角色中努力掙扎。網誌:FB.com/hellobonniemami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95期]

詳細內容

感講你知:了解「小刺蝟」的需要

各位家長和教師,你們的子女和學生會不會像刺蝟一樣,很容易豎起刺?即使是聽到善意的提醒,他們也會馬上變得激動,並提出反駁?在我的班上,曾遇到這樣的學生,對我來說是一大挑戰。後來,我在「感講教師共學小組」學習了「善意溝通」,發現學生有戒心是源於過去不愉快的經歷,以及種種未被滿足的需要。 教師善意提醒 引起激烈反應 某天上課前,另一名班主任看見這名學生在玩文具,便以溫柔的語氣提醒他準備上課,需要收拾桌上的物件。沒想到,這個簡單的提醒竟然引起了學生激烈的反應,他猛力拍了一下桌子,大聲喊道:「我沒有玩過玩具,你冤枉我!你冤枉我!」我和同事當刻都十分驚訝和疑惑。類似的事件一再發生,這名學生對於任何人的提醒或建議都表現得很躁動,引起了我對他的注意。 我們學校自2021年與「JUST FEEL感講」推動善意溝通和社交情意教育。作為教師,我們不但教授學生相關課程,也有持續接受教師培訓。在其中一節「教師善意溝通共學小組」中,我學習到善意溝通的理論:「每一句說話、每一個行為都代表學生的需要」,更了解到創傷經歷對兒童成長的影響,促使我嘗試去了解那名學生的需要。 我向那名學生的前班主任和社工查問,發現他在低年級時經歷了父母離異,從那時起,他就變得敏感和戒備,容易理解大人的話語為有敵意和帶攻擊,缺乏安全感,所以經常感到恐懼。同時父母離異對學生來說是一個創傷經歷,令他的「身心容納之窗」變小,所以當他感受到壓力的時候,就很容易「衝破窗口」,進到「過高激發」狀態,繼而可能透過對教師和同學大吼大叫或攻擊人來保護自己。 經歷父母離異 缺乏安全感 了解到學生的成長背景後,我在家長日只簡單花了5至10分鐘和他媽媽討論成績,然後就集中討論學生的需要。我和家長一起分析了學生戒心強的原因,並提出猜測——學生的戒心是源於缺乏安全感,而且可能跟父母離異的創傷經歷有關。媽媽聽後沉思片刻,認同我的分析,也表示會嘗試和孩子以善意溝通對話,一起回顧那段不愉快的經歷。 令人欣慰的是,在家長日過後,這名學生有很明顯的變化,他變得不再那麼戒備,情緒變得平穩,學習和社交能力也有改善,更開始與我分享更多的想法。有一件事令我十分感動,就是他知道我喜歡某個卡通角色,某天早上神秘地叫我打開手,然後送我一個他親手用輕黏土製作的卡通角色!看見學生的正面轉化,我相信這就是善意溝通的力量。我們作為教師、家長持續去連結孩子的感受、需要,建立緊密的師生和親子關係,能增加孩子的安全感,大大提升孩子的身心健康。 每個戒心強的孩子,背後可能都有一段受傷的經歷,他們只是不懂得,或者沒有安全感去適當地表達自己的脆弱。我們鼓勵每個家長和教師都嘗試學習善意溝通,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讓他們有安全感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上文提及的「教師善意溝通共學小組」,是我們學校參與「感講伙伴學校計劃」的其中一個策略,歡迎各位有興趣的小學校長、副校長、教師,報名參加4月10日舉行的計劃線上簡介會「校園精神健康從何做起?」,可掃描二維碼或輸入連結,了解更多詳情及報名:shorturl.at/cdLM5 文:殷欣(「感講伙伴學校」真鐸學校教師) 作者簡介:註冊非牟利機構「JUST FEEL感講」的願景,是轉化學校和家庭的溝通文化,透過支援教育工作者和家長,攜手共創同理心校園和家庭文化,提升孩子的身心靈健康。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95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特教樂與路:學懂接納

最近辦學團體舉辦親子藝術交流團,這已是創校以來第三次的親子活動,更特別的是,能夠帶着學生走訪內地,體驗佛山的藝術文化,實在難得。 這次活動由屬會3所特殊學校聯合舉辦,籌辦目的是讓有美術潛質的學生透過參觀及體驗活動,增加對藝術創作的興趣,到訪內地交流,拓闊視野。最難得是參加的學生沒有年齡限制,只要對學習藝術有興趣,同時獲得家長的參與及支持,就可參加。4天3夜的旅程,讓每一個參與的家庭都盡興而回,值得。 同行的家長日常各為生計、各有所忙,有的很少參與學校活動,家長間聯繫多在社交媒體聯絡,能確確實實地相處幾天,得來不易。參加的學生智能和理解能力不同,情緒表達也各有特色;因此,要面對新環境、他校的同學及教職員,當然需時間適應,儘管學生的行為或情緒怎樣難適應,家長互相包容,甚為重要。 家長包容 培育子女同理心 車廂中有學生因為對於外出,表現興奮又焦慮,於是不期然便叫起來,我的一名學生——志明聽到了,就用英語對他說:「Please be quiet.」請他安靜。兩個從不認識的人,怎會明白對方的要求及感受,於是這名同學繼續叫,志明又繼續請他安靜。志明的媽媽嘗試跟他解釋,安撫他。我告知志明,這名同學因為從未試過遠遊,他心情很緊張,覺得不舒服,所以表達出來。 志明聽罷,思索了一會,問:「為何他會不舒服?」我們說:「因為他未試過離開香港,要遠遊幾天,所以表現特別緊張。」 學生點了頭,又看看這名同學,然後就沒有再要求他安靜。往後幾天,我觀察到志明媽媽很有耐性跟他講解事情,兒子每看到新奇的事物,很自然就發問,媽媽從不覺得煩厭,而且鼓勵他嘗試,引導他思考。怪不得,這名學生平常很有自信,樂於表達所思所想。 幾天的行程,那邊廂的同學總會間斷地發出叫聲,他的媽媽努力地用我們行內的行為矯正方法幫他適應,其他家長看在眼內,盡是體諒及包容的眼神。這名同學開始適應了,情况稍有改善。我有機會跟媽媽傾談,媽媽原來很積極及努力地修讀了很多課程,學習怎樣處理兒子的情緒及行為狀態,看着媽媽拿着的文件夾,「專業」地記錄孩子的表現,又跟他訂下規則,她這份積極態度,實在令人佩服及欣賞。 行程臨近完畢,家長分享,大家都非常珍惜參與是次交流團的機會,因平常根本無法參加普通的旅行團,怕製造麻煩給其他團友;但是,由學校舉辦,家長的壓力都放鬆了很多,因為大家都願意彼此包容及體諒。一個旅程造就了兩個不同群體的認識及互動,從不了解到互相包容,整個過程短短幾天,正是這旅程最珍貴之處。 換位思考 改變自身態度 我相信這個想法很正常,彼此「過來人」,一定能夠感同身受,大家自然會多點同理心;可是……志明請對方安靜的「直接反應」不就是社會大多數人不了解有特殊需要人士的反應嗎?大家的好奇不就是當初接觸時的疑問嗎?只是,志明有機會聽媽媽的解釋,有機會學習從別人角度思考困難,於是改變了自己的想法、行為及態度。 接納從來都不複雜,改變只在於自己的思考及看法。 文:譚蘊華(東華三院包玉星學校校長) 作者簡介:從事特殊教育工作逾廿載,深信特教孩子一樣各有潛質,盼藉特教生涯的經歷,宣揚「有教無類,尊重多元」的精神。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95期]

詳細內容

好去處:室內尋寶遊樂場探險 「菇島」捉精靈 互動學生態

剛過去的復活節,小朋友是否都已玩過大大小小的尋蛋遊戲呢?趁學校假期尚未完結,今次帶大家參加另類尋寶遊戲——尋「菇菇」!多個菇菇精靈正躲藏在將軍澳的DOCODOCO島各個角落,與小朋友們玩躲貓貓!勇者們,是否準備好走進DOCODOCO島森林接受這個特別挑戰呢?   設於NAMCO The LOHAS康城店內的兒童室內遊樂設施「室內.冒險之島DOCODOCO」在復活節假期推出全新活動「尋找菇菇」。原來這個島上住着一種名為「菇菇」的蘑菇妖精,最愛與小朋友玩遊戲,今次7個菇菇將躲在場內不同地方,只要找到4個或以上便可換領小禮物。島內亦有多款有趣互動體驗遊戲,讓小朋友化身小小探險員盡情探索,從遊玩中學習各種生態小知識。 瀑布滑梯,好刺激呢!這個衝力十足的滑梯配上了嘩啦嘩啦的瀑布流水聲及投影,非常有真實感!(賴俊傑攝) 蓋印換獎:進入「室內.冒險之島DOCODOCO」時,小朋友會收到一張遊戲卡,每當在場內尋找到一個貼在設施和牆上的「菇菇」圖案,便可請職員蓋印作為標記。成功集齊4個或所有的「菇菇」圖案,即可獲「菇菇」禮物作為獎勵,包括「菇菇」貼紙套裝、「菇菇」多用途小夾子及「菇菇」文具組等(數量有限,送完即止)。(賴俊傑攝) 池塘觀蛙:來到冒險之島的池塘內,小小探險員們可以拿起放大鏡,放在水滴上看看!不一會,便會看到青蛙從水滴或荷葉中跳出來,而且每隻青蛙都有不同的花紋和顏色,小朋友不妨細心觀察一下。(賴俊傑攝) 動物波波池:這個波波池其實是一個「小泥潭」,屏幕上不時會有河馬、鳥兒經過,當大家把泥巴(波波)扔向樹洞時,便會有大群蝴蝶飛出來。若見到大象走過來,大家可以把泥巴扔向牠的身體,因為牠們習慣往身上抹泥以防蟲咬或被曬傷呢!(賴俊傑攝) 投影廚房:肚子餓了,就到「咕嚕叫廚房」動手做飯吧!這裏有好多「菇菇」在點菜,小朋友可自選菜式,再透過投影互動切食材、攪拌、烹調等,為蘑菇妖精們做一道出色的菜式。(賴俊傑攝) 去完冒險島探險,旅程尚未完結!小朋友記得帶爸媽到旁邊的NAMCO繼續玩!除了夾公仔機和扭蛋機,場內最近增設多款日本人氣大熱的兒童遊戲機,如考驗眼界的拋波波機、日本鐵道列車Panorama SL及小朋友版籃球機等,儼如一個室內嘉年華,足夠消磨大半天!(賴俊傑攝) 去完冒險島探險,旅程尚未完結!小朋友記得帶爸媽到旁邊的NAMCO繼續玩!除了夾公仔機和扭蛋機,場內最近增設多款日本人氣大熱的兒童遊戲機,如考驗眼界的拋波波機、日本鐵道列車Panorama SL及小朋友版籃球機等,儼如一個室內嘉年華,足夠消磨大半天!(賴俊傑攝) ■INFO NAMCO THE LOHAS 康城店 營業時間︰上午11:00至晚上10:00 室內.冒險之島DOCODOCO 營業時間︰上午11:00至晚上9:00(最後入場時間晚上8:00) 收費︰2至12歲$200/首60分鐘,其後每30分鐘$100;6個月至23個月幼兒$120/首60分鐘,其後每30分鐘$60;成人每位$50陪同入場 地址︰將軍澳康城路1號The LOHAS 康城4樓403、404及405號舖   文︰顏燕雯 小模特兒:Nora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95期]

詳細內容

教大GPS:分析文字部件

近年,教師教小朋友漢字,會嘗試採用字源教學及部件教學等方法。他們通常遇到的問題是,究竟怎樣正確分析字形?字形應該拆分成哪些部件?是否每個字形都可以解釋?教師可能以為剖析字形必須具備艱深的文字學知識,其實並非如此。教師只要學會一些簡單的概念,查閱網上資源如《漢語多功能字庫》,或者其他字源字典,要找出一個字的由來,是怎樣從部件合而成字的,絕不困難。下面舉幾個例子說明。 部件表示字義和字音 在網上《字庫》,查尋「日」字,得出「『日』字象太陽之形」的結果,意思是「日」的字形是根據太陽的形象描繪而成的。 另一例子是「媽」字,查出來的結果是「從『女』,『馬』聲,表示母親。」部件在字形中,有兩種功能,一是表示字義,即部件是義符或形符;二是表示字音,即聲符。「從『女』」的意思是,部件「女」在「媽」字形中,功能是表示字義,「媽」是女子。而「『馬』聲」的意思就是,部件「馬」表示字音,「馬」、「媽」音近。「從『女』,『馬』聲」指,「媽」字是由義符「女」加上聲符「馬」組合而成。 部分兼備表義、表音 有些部件在字形中,同時兼備表義、表音兩個功能。例如「娶」字,「從『女』,從『取』,『取』亦聲,本義為男子娶妻。」部件「取」在「娶」字中,既表示字義,「取得」女子,也表示字音,「取」、「娶」同音。留意「娶」字有多於一個表義部件,即「女」與「取」。 「信」字是「從『人』從『言』,會人言有信之意。」「信」字由部件「人」與「言」合成,表達「人言有信」的意思。「信」字是沒有表音部件的。 字形按照本義製成 又如「覺」字,是「從『見』,『學』省聲。本義是睡醒。」這裏「『學』省聲」的意思是,「學」省卻了部分字形,是聲符。換言之,「覺」字是由部件「見」與「學」組成,前者表義,後者表音,並在組成「覺」字時,省掉了「學」字形中的「子」。「本義」的意思是「睡醒」。其後,歷史演進,「覺」字添加了其他「引伸義」,例如「醒悟、明白」等。我們分析字形時,必須依據本義,因為字形是按照本義來製成的,而不是引伸義。 最後,「亦」字「是『腋』的初文,小點指示腋窩……後借為亦是的『亦』。」「初文」是指最初用來表達字義的字形。古人要表達「腋窩」,原本是寫「亦」的,後來才用「腋」;而字形「亦」就借用作表示「亦是」的意思。 教師明白上面幾個例子,就能夠運用網上《字庫》找出大部分漢字的字源。教師參考這些資料,於教學中分析字形時,就能持之有故,有根有據。 文:林浩昌(香港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www.facebook.com/FEHD.EdUHK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95期]

詳細內容

A苗園圃:「青春期爸爸」真係無偈傾?

好友創辦的機構在港致力推動父親角色,從認識至今無間斷合作不同項目,製造機會讓青年人接觸及傳播父職的重要。近日有幸出席其機構周年聚會,他起了個標題給我發揮,在此記下當晚的分享內容。 自幼缺溝通 子女自然感隔閡 所謂青春期爸爸,意思是家有正值青春期子女的爸爸。青春期子女與爸爸真係無偈傾?我腦海即時浮現出一幕幕的畫面……大兒子中學家教會辦親子旅行,我當家長義工協助玩熱身遊戲。其中一個合作遊戲的玩法是每人拿着一根管道,以接龍形式傳球至終點,聽上去容易,但全隊共10多人,包括幾個家庭的男女老幼,要管道無縫接龍的確有些難度。當一些隊伍發出完成傳球的歡呼聲時,我負責看守的隊伍卻傳來一名面露兇光的爸爸咆哮聲:「都話要聽我講!否則又會失敗!」不過事情發展並非如他所想,孩子繼續不協調,然後更有其他爸爸發出怨言,結果這隊全場包尾。過程中,我最深刻的是看見那名爸爸的兒子一副想瞬間離場的苦瓜乾面,不難想像他們家庭爸爸一人獨大的景况。 我又憶起自己青春期與爸爸的一幕來……與他已有一段沒溝通的日子,一天他卻突然走來關心我,我裝作睡覺,以背脊迎接他。那個青春的我已被捲入父母衝突漩渦多年,媽媽不時向我說埋怨爸爸的話,令我煩厭不堪。爸爸浪子回頭式的關心其實很珍貴,可惜當時我認定他是自己的煩惱根源,心情複雜得沒法與他對話。沒法對話再令我想到父親與孩子間無話可說的一幕幕,不少媽媽朋友訴說丈夫下班回家後只懂沉醉於私人空間:玩電話、打電動、看電視等,孩子成長路上親子溝通之門沒好好開通過。當青春期子女渴求更多獨立空間之際,往往就是爸爸意識到溝通重要之時,那就有如時空錯配,子女會認為大家「唔啱channel」,跟爸爸真的無偈傾了。 投其所好 持續陪伴 在家不作一人獨大,不成為子女麻煩根源,及早「搭啱 channel」的爸爸又如何?我認識一名爸爸是這樣的……升中後他兒子因學習環境適應和人際問題進入超級龍捲風狀態,他努力耐心聆聽兒子的控訴和鬱結,將心比心,分享自己中學階段曾遇上的掙扎,表示會陪伴兒子一起渡過任何難關,又建議他一些實用對應方法。去年暑假兩父子結伴同遊,參觀旅遊地點歷史建築,到著名景點打卡,享用當地美食,感受足球賽現場氣氛等。過程並非事事順利,實際上爸爸吃盡青春期兒子情緒餐。就算再野的孩子,在有爸爸持續的陪伴下,那一個不會感恩呢? 現在這個爸爸會繼續約兒子在電視機旁看球賽或去看他的球隊訓練,閒時說說足球界趣聞;時而一起到茶餐廳吃個豐富早餐再上學上班,時而請兒子食個驚喜午餐,撩他說着校園趣事。當有特別難搞的功課出現時,兒子會主動求他幫助,爸爸定必撥出時間一同研究。投其所好,齊享美食和持續陪伴——造就出有偈傾的青春期爸爸。我很高興,這名爸爸就在我兩個孩子的身旁。各位媽媽也加油,以積極態度支持丈夫做個跟子女有偈傾的爸爸。 文:莊兒 作者簡介:白天與少年為伍,同哭同笑同青春,一起並肩闖蕩;夜裏夾在ASD大兒和ADHD小兒之間,生命中途掏空自己,重新學習「溝通」。為扶苗兒成長,園圃中默默耕耘,力尋妙方實踐。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95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