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時節:欲說還休 文字寄意

總有些事不知從何說起,如何開口,像那中六的最後一堂文學課,儘管想囑咐的有千言萬語,卻始終欲說還休。或許選一本書,送一篇文章,比開口說一番話更好;畢竟意在言外,文字能夠留下,學生可在日後細味。 琹涵散文作告別禮物 那中六的最後一課,我選了琹涵的散文作告別禮物。我常放琹涵的書在案頭,在疲憊時、困擾時、傷心時……需要慰藉的時候,都會捧着琹涵的書,翻幾翻,選一篇散文細讀,讀文章裏引述的古典文學雋語。琹涵著作甚豐,《詩情快意:對飲唐詩,發現生活真趣》、《好詩:從先秦到明清,回到初相遇的一刻》、《慢讀王維》等,作品幾乎在每一間書局都能找到,而她的書名起得簡單,封面簡樸,就像她的行文那樣,平易近人。 我第一本讀的琹涵作品是《慢讀宋詞》。這本書與她大部分的作品一樣,每一篇都寫人生諸事,像〈四季有花香〉寫作者致電一個許久不見的好友,一通電話就回顧了一個人的一生;〈兩個女人〉談到一個朋友的大媽與二媽,抒發了兩個女人為同一男人苦纏的感嘆;〈臨別的禮物〉是琹涵大學畢業的回憶,回溯年輕的自己以什麼物件託付怎樣的祝願。這些文章裏,琹涵攙進古典文學的原文與語譯。常記書中〈夢的追尋〉,記述漂泊經年的舊相識,從識於微時寫到後來各人經歷,感慨青春易逝;文章末段引述晏幾道《御街行》,其中「街南綠樹春饒絮,雪滿遊春路」,彷佛提醒人們,勿忘曾經的美好時光。琹涵總會借一首古典詩詞為文章點睛,為情感找到出口。 琹涵的文字與古典文學相呼,訴說了塵世諸事,溫潤了讀者的心。所以說,要給中六生說點什麼,不如借琹涵的文字寄意。最後的文學課,我就與學生分享了琹涵《好詞》中的〈人生,總是在路途上〉。文章談及成長改變了人生風景;文中引用蘇軾的《蝶戀花.春景》,當中一句「牆裏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裏佳人笑」,也是我盼學生明白的寄意:人生的場景與心境將不停轉換。 年輕人迷惘,一下子說太多道理,實在難以消化。或許讓他們慢慢讀文字會更好。記得2月時候,到一所中學的周會談寫作談文學,在活動尾聲,我也送了琹涵的文章給學生。記得當下學生眼神流露喜悅和感動。我覺得,學生渴望被循循善誘,送一點文字,也是可以的。 《好詞》(作者提供) 作者:琹涵 出版社:日出 輕盈筆觸 觀照人生百態 身邊不乏追卓越的人,總想展示個人素養;我自愧不如,其實也樂於不如。談古典文學,我「不夠大氣」,沒推薦權威著述或大師註釋本。我記得《大人只知道部分的世界》中寫到:「功課好的孩子會被期許維持好成績,大部分心思都被用來鞏固他所達到的位置,很可能那也是他唯一的成就感來源(以及壓力來源)。」或許我畏難了,也怕學術嚇怕了孩子;我不夠出色。不過我有足夠的溫柔。育人的工作,需要多一點溫柔。琹涵作品,其實是很好的文學導讀和人生導讀。台灣師大國文學系潘麗珠教授便這樣形容琹涵的文章:「透過輕盈的筆,把所觀照的人生世相、人情百態,溫婉而有味的跟讀者款款訴說。」 文:程志森(資深學校圖書館主任) 作者簡介:手捧一本書,是幸福的。兩位學校圖書館主任——程志森和倫雅文,想分享閱讀的快樂,聊大小朋友的書,聊讀書的邊邊角角……打開一本書的那一刻,就是讀書的好時節。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95期]

詳細內容

讀書時節:做個理財小達人

農曆年假過去了兩個星期,全體師生一起甩掉holiday mood,回歸學習生活中去。小息時,我和幾個學校圖書館服務團的孩子一邊把春節掛飾拆掉,一邊聊天。我逗他們說:「過完年啦!回歸現實,考試要來了。」幾個小孩彷彿被戳到痛處,叫苦連天。「老師,這不是最慘的……」突然有人在賣慘,大家都安靜下來了。這個五年級副隊長哥哥,繼續苦着臉說:「最慘的是,我的利市錢已經全部用完了!」馬上,有學生跟着哭窮:「你好敗家!我比你好一點,現在還剩兩百,還得撐到明年呢!」聽來真不知道這算是挖苦還是安慰。原來,孩子們陷入「財政困難」,也是一片愁雲慘霧,這點大人們應該也頗為感同身受。 小朋友不懂量入為出,早早把壓歲錢花光,不足為奇,我們都知道,理財方面的經驗和知識也是需要學習的。惟個人理財,作為教師也難以手把手教導。近年,我們給學校圖書館添置了好一些跟孩子講理財的童書,這些符合孩子程度的工具書,簡明又實用,有些甚至細緻地教導小讀者列預算表,培養孩子記帳的習慣,幫助他們建立理財概念。那幾個「面臨財赤」的小孩苦笑着,我伸手指了指那個書架,讓他們過去挑了合適的借回家——從閱讀中學習——理財。 說到閱讀學經濟,在同類型的童書當中,我特別向學生推介了「經濟學是什麼?」系列,這是日本兒童文學作家兼理財規劃師泉美智子的作品,繁體中文版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出版,全套共6冊,分別是《如果沒錢了》、《如果沒有銀行》、《如果公司光想着賺錢》、《如果國營企業民營化》、《如果能收購整家公司》和《如果公司不顧地球環境》。 「經濟學是什麼?」系列(作者提供) 作者:泉美智子 繪者:佐藤直美、山下正人、新谷紅葉、石川友子、松島洋 譯者:唐亞明 出版社:香港中文大學 有趣故事 深入淺出講解經濟學理論 很多和孩子「講錢」的書,都是直接向小讀者闡述知識點的資訊類文本,而「經濟學是什麼?」卻是一套繪本,故事展開,輕輕鬆鬆地引導孩子學習經濟學的理論。比如,作者以「如果遊樂埸(主題樂園)免費」這種寫實又吸引孩子眼球的話題,解釋生活中常見的經濟學原理——合理的價格。對於孩子比較少接觸到的範疇,比如公司、股份、利潤和國營與民營的概念等,則用來地球開店的外星人、子烏虛有的小島國家等天馬行空的幻想故事,作類比說明,故事生動有趣;說理深入淺出。整個系列,從個人理財說起,到公司商業運作,再到企業社會責任,甚至全球經濟。 「經濟學」在小孩眼中可能是個陌生又抽象的詞語,但事實上,只要找到合適的材料和方法跟孩子討論,其實它並不難懂,而且,它是一門經世致用的學問,其原理在日常生活中俯拾即是。柴米油鹽、衣食住行都是經濟學,這些知識能幫助孩子適應生活,固然是小讀者有需要,也有能力去了解的。至於,經濟學作為一門研究人類行為、解釋社會運作的學科;一門討論人類社會怎麼將稀缺資源合理配置的社會科學,它提供一個重要的視角,幫助人們了解社會現象,甚至政治政策、環境問題和國際關係。所以,那是我們導航孩子漫遊書海、認識世界時,不能繞開的航標。 文:倫雅文 作者簡介:手捧一本書,是幸福的。兩位學校圖書館主任——程志森和倫雅文,想分享閱讀的快樂,聊大小朋友的書,聊讀書的邊邊角角……打開一本書的那一刻,就是讀書的好時節。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91期]

詳細內容

讀書時節:看一套好漫畫

最近一名台灣家長發現,孩子的老師在班房放了一套《龍珠》,讓學生自由取閱,那名家長覺得孩子不應該看這種漫畫,因為無法建立學習習慣。這家長的說法,在網上群組引起討論:孩子該讀漫畫嗎? 漫畫常予人一種「庸俗」、「速食」的印象。不過每本書內容不同,「庸俗」、「速食」的純文字書也不罕見。如果探討孩子應否讀漫畫,就涉及「該閱讀什麼書」這個問題;解答這問題,又要思考「為何閱讀」。閱讀,能提升語文能力,包括閱讀策略、語感和行文用字等,同時可獲取知識、慰藉心靈和提升精神價值,以及為了漸被電子產品取代的消閒娛樂用處。 記得小時候,媽媽買了蔡志忠的《漫畫禪說》和《漫畫唐詩》放在家裏,而我總在無聊時翻開,一看再看。這些漫畫深入淺出解說中國哲學與文學,不知不覺成了我粗疏學養的底子;長大後成為語文教師,我也建議學生看蔡志忠的《漫畫論語》、《漫畫莊子》,因為漫畫滲透了原文和語譯,不失為溫習DSE中國語文科考試的好素材。除了蔡志忠作品,不少漫畫也具豐富知識,譬如說《交響情人夢》,就讓我認識拉威爾、德布西和拉赫曼尼諾夫的作品,還有欣賞鋼琴演奏的細節。 漫畫哲學經典套書(作者提供) 作者:蔡志忠 出版社:大塊文化 原典較難入門 漫畫可充導讀 讀原典固然好,但程度不夠,時間不足,原典或會打擊興趣,令人卻步;漫畫倒是好入門,是接觸原典前的導讀。記得年前在校內辦一個《史記》活動,推介了鄭問的漫畫。鄭問以中國水墨畫,配上電影分鏡形式,把不少中國歷史故事繪成漫畫,如《東周英雄傳》和《始皇》等作品皆享負盛名。當年念中三的我,在學校圖書館看過鄭問的《刺客列傳》,被當中「士為知己者死」的精神感動,促使我借了一本白話文《史記》讀一遍;長大後念中文系了,又念念不忘在大學圖書館把《史記》原典讀完。說起來,漫畫對我在文史方面的啟蒙不限於此,橫山光輝的《三國志》也是我對原典的導讀。今天我校圖書館也有一套橫山光輝的《項羽與劉邦》,據悉不少學校圖書館也放了橫山光輝的《赤壁》在架上。要說流行一點的《金田一少年事件簿》,最終也引領我讀橫溝正史的《金田一》系列及各冷硬派偵探小說。 《男兒當入樽》熱血 《龍珠GT》感人 除了知識,漫畫亦可提升一個人的精神價值。《男兒當入樽》教會我要對理想鍥而不捨,《消防員的故事》和《海猿》令我明白犧牲與付出的意義。而文首提及的《龍珠》系列,其中《龍珠GT》作為悟空與孫女冒險的故事,兩代人的交流也是感人肺腑。或許有人嫌棄《龍珠》打打殺殺,不過金庸小說也不乏類近情節,中文科一篇課文《大鐵椎傳》大戰響馬賊情節亦有過之而無不及吧? 讀原典,讀「正經書」好。為考試多讀文字,當然沒錯,可是生活不應只為考試。我們總不會痛罵一個放假休息的人不事生產吧?心靈滿足與消閒休息都很重要。 話說回來,只讀漫畫,固然不行,這涉及「閱偏食」,是一個擇日再談的課題了。 文:程志森 作者簡介:手捧一本書,是幸福的。兩位學校圖書館主任——程志森和倫雅文,想分享閱讀的快樂,聊大小朋友的書,聊讀書的邊邊角角……打開一本書的那一刻,就是讀書的好時節。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7期]

詳細內容

讀書時節:另類教養參考書

女兒喜歡昆蟲。記得她還在讀幼稚園的時候,每次回家,經過樓下的花園,路途不過百米,但至少要走八分鐘十分鐘,原因是每走兩三步,她就得蹲下來,看看路邊的落葉和螞蟻,花叢裏的小花和蝸牛。她不忍毛蟲被路人踩扁,說要勇救毛毛蟲——見一隻捉一隻,誓要將那些誤闖行人道的毛毛蟲親手送回花叢中,希望獲救的毛毛蟲,將來長成美麗的蝴蝶。春夏之際,隨着天氣熱起來,毛毛蟲愈來愈多。於是,我們回家的路愈走愈慢…… 女兒愛到大自然探昆蟲 幾年過去,女兒還是對蟲子充滿好奇。夏天的時候,我們會到山裏看看爬在樹幹的天牛和鍬形蟲;看趴在泥地上的糞金龜和大兜蟲;走近水邊不止碰到蚊子的,還常常看到蜻蜓和豆娘;翻開腐爛的樹皮還會看到八重山蠍。 四時變化,生老病死,是大自然提供的教育素材,背後的內容都講不完,滋潤了她的童年,也溫柔了她的內心。她曾經在校園梯間撿起一隻迷路的綠色金龜子,急忙間,她把水壺中的水倒掉,讓蟲子暫時容身,放學帶到山邊放了。這些類似的蟲蟲瑣事,在生活中常常發生,所以,她大概也是個「昆蟲女孩」。當友人把繪本《昆蟲女孩》介紹給我們,我和女兒閱後也覺得特別有共鳴。 《昆蟲女孩》是作者蘇菲亞的真實故事,也是她和母親瑪格麗特的共同作品。說故事以外,書末還附有一份小筆記,名為「蘇菲亞的昆蟲大百科」,可以作為孩子的科普閱讀。蘇菲亞喜歡昆蟲,視蟲子為朋友,飼養牠們,觀察牠們,她甚至作為小領袖,帶領同學一起欣賞昆蟲的美。升上小學後的蘇菲亞對昆蟲的熱愛有增無減,她穿上有昆蟲圖案的衣服回學校上課,希望把漂亮的昆蟲朋友介紹給同學們認識。蘇菲亞對蟲子的熱愛、跟同伴分享的熱情,換來的卻是同學們的杯葛和欺凌。在蘇菲亞受打擊的時候,母親為她尋找有共同興趣的伙伴,蘇菲亞發現原來有很多女生都喜歡昆蟲,她們甚至是昆蟲學家。得到了同道中人的呼應和支持,蘇菲亞終於再次擁抱自己所熱愛的,而且充滿自信。 《昆蟲女孩》(作者提供) 作者:蘇菲亞.史賓塞、瑪格麗特.麥納瑪拉 譯者:劉淑雯 繪者:克哈斯可耶特 出版社:維京 因材施教 順着喜好發展 蘇菲亞寫下這個故事,鼓勵着那些和她一樣,執著於自己喜好的孩子。至於蘇菲亞的媽媽,也同樣給家長一個上佳的教養示範:因材施教,尊重孩子的天性,循循善誘,讓他們順着好的路徑發展。拆掉性別的框架,誰說小女孩只能喜歡公主和娃娃呢?要是女生天性好動活潑,喜歡蟲子也是很酷的啊!肯定孩子的好奇心,鼓勵孩子有追逐理想的勇氣,在關鍵的時候出手幫扶,培養小孩一步一步,活出自己。 文:倫雅文(資深學校圖書館主任) 作者簡介:手捧一本書,是幸福的。兩位學校圖書館主任——程志森和倫雅文,想分享閱讀的快樂,聊大小朋友的書,聊讀書的邊邊角角……打開一本書的那一刻,就是讀書的好時節。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2期]

詳細內容

讀書時節:人愈來愈像機器?

「人工智慧愈來愈像人,人,卻愈來愈像機器。」 最近在網上讀到上面的這句話。我想,AI愈來愈像人,因為它的應對愈趨自然。人呢?愈來愈像機器,是因為生活滿滿「操作感」,還是人的情感、思想與倫理都淡薄了? 「禮」的背後有一種「情」 記得有一名朋友告訴我,她任職的學校有一個師生諮議會,是一個師生交流意見的平台。近年學生在會議中的態度,總是向學校要求和質詢。她舉一個例子,她的學校關心學生,所以在每一層都設一部提供冷、暖、熱水的先進電子飲水器。她認為學校為學生好,學生該會領情,怎料在議會中,學生投訴熱水太熱,冷水太冷。我想起曾瑞明在他的著作《家長應該學會的20堂倫理課》(下稱《家長》)中也提及相似的情况:「記得有一位學生問學校為什麼只送金莎給他們,而不送GODIVA(高級巧克力品牌)。」曾瑞明在書中說,「禮」的背後有一種「情」,而他卻慨嘆「現在的風氣是重物多於重禮」。施恩莫望報,是應該的,只是曾瑞明就送巧克力一事的說法,也令人唏噓:「不稀罕『禮』或許是風骨,但不稀罕『情』,也可稱『無情』吧。」 《家長應該學會的20堂倫理課》(作者提供) 作者:曾瑞明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香港) 灌輸世界觀具人文關懷 我們都盼望下一代關心自己,同時關注身邊的人和事。譬如說世上戰亂一直持續,而最近以哈衝突仍是水深火熱,中東地區可謂生靈塗炭。為此,最近便聯同幾名教師,在校內辦了相關書展和討論會,讓師生一起探討時事。當日學生的提問,都圍繞着涉事地區的對錯、立場甚或陰謀論;我與其他的出席教師,都努力引導學生,把目光投放在戰亂人民的慘况。辦此活動,教師希望灌輸學生的,是人文關懷。《家長》中就有個章節指出,我們希望學生有世界觀,但這些世界觀不能缺乏關懷。曾瑞明在書中寫到,面對「全球正義與普世價值」的課題,儘管無能為力,亦不等於漠視不理。好比各位語文教師,教授《戰城南》或杜甫一些關懷國家的詩歌時,除了考試知識,都盼望培養學生關懷家國天下的一份情懷。孟子論人禽之辨時,人之為人,其中就因為有惻隱之心。 《家長應該學會的20堂倫理課》是曾瑞明寫給家長的讀物,各章節不長,深入淺出,為家長梳理出值得重視的人情世故,讓家長日常與子女聊天時,有具體憑據與子女討論處世之道。其實曾瑞明的其他作品都適合青少年。記得年前教育局於暑假前,贈予全港中小學生圖書一本,教師可在教育局提供的書單中選書,而我就從書單中選出曾瑞明的《年青生活哲思20則》送給當屆中六畢業生。 敝校有個傳統——每年都挑一本書送給畢業生,當中蘊含對他們的期望與祝褔,讓書本盛載年輕人該恪守的人生態度。 文:程志森(資深學校圖書館主任) 作者簡介:手捧一本書,是幸福的。兩位學校圖書館主任——程志森和倫雅文,想分享閱讀的快樂,聊大小朋友的書,聊讀書的邊邊角角……打開一本書的那一刻,就是讀書的好時節。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78期]

詳細內容

讀書時節:用味道解鎖心情

上個月,學校的小賣部重新開放。這個小賣部上次正常營業,已經是3年多前的事了,所以,孩子們都無比興奮。雖然小息時間短短10多分鐘,但自此孩子之間還是多了很多零食話題,就我觀察,還是很有趣的,比如那個三年級小男孩每天做「吃播」,嘗遍不同的小吃,旨在打卡點評;那堆四年級的小女生相約結伴「逛店購物」,聯絡感情;有些五、六年級領袖生愛看書,早上的時候,總是一邊安安靜靜閱讀,一邊享用剛買來的三文治,享受上課前的愜意時光。有時候,我也幸運地沾光,小息開放圖書館,小朋友來看書,順道給我帶點「伴手禮」,有時分我一顆糖果,有時分我一塊餅乾。這些小小的禮物,能讓我開懷好一會,尤其在工作特別忙碌的時候。 3種零食帶出3個故事 雖說,很多零嘴都不是有益的食物,但吃零食更大目的卻是醉翁之意。近來看到的一本繪本《撲通撲通便利店》,充分表達了人們這種心情,也準確地描摹孩子的心。 書中那家叫「撲通撲通」的便利店,這天售出了3種零食——出奇蛋、味覺糖和點心麵。3款經典零食,大人們在小時候肯定吃過,放到現在也是非常受小朋友歡迎的。這3種零食,帶出了3個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故事。 那3個分別來逛店散心的小孩,每人都背着沉重的情緒負荷:有人帶着妒忌,有人帶着委屈,有人帶着無奈。心情不好,就來點零食吧!兩人份的巧克力蛋,分量剛好,讓心存妒忌的孩子,記起爸媽的愛,也記得和弟弟分享;酸味的味覺糖很是刺激,啟發到心頭滿是委屈的孩子,勇敢地為自己說出不敢說的話;泡麵和星星糖串起了親子間共同的童年回憶和感受。吃零食,得到的是味覺的安慰,也是心情的解鎖。孩子遇到的困難都不一樣,情緒的困擾也不相同,但他們在享受美味的同時,不經不覺各自跨過了成長中的坎。  便利店盛載小孩回憶 《撲通撲通便利店》的文字和畫風都比較寫實,雖然是翻譯作品,但也許便利店文化放在世界各地也沒有太大的差異,書中的撲通撲通便利店,看着就如家樓下的便利店一樣親切,讀來充滿童年的味道和樂趣。我們不期然想起早上上學前匆匆忙忙跑到便利店,給孩子的八達通卡充值的情景。饞嘴的小讀者心裏也許會突然冒出「不如待會回家路上順道買些燒賣吃吃」的念頭。 不過,讓我特別感到好奇的是,為什麼便利店叫「撲通撲通」呢?是因為這個平凡的便利店撫平了小孩們平常日子裏的小煩惱嗎?大概,每個孩子,甚至是大人,當面對考驗的時候,當快要跨越的時候,心裏不免「撲通撲通」的。 《撲通撲通便利店》(作者提供) 作者、繪者:金永鎮 譯者:林玗潔 出版社:小魯文化 文:倫雅文(資深學校圖書館主任) 作者簡介:手捧一本書,是幸福的。兩位學校圖書館主任——程志森和倫雅文,想分享閱讀的快樂,聊大小朋友的書,聊讀書的邊邊角角……打開一本書的那一刻,就是讀書的好時節。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74期]

詳細內容

讀書時節:月亮落在書架上

望月,是一種回望,往時間的逆方向看。人都想停在美好的時光,想念過去的自己,思念別人的身影。 時值中秋,想知多一點前人和月光的事兒,於是到書局找一本和月亮有關的書。有一本特別顯眼。書身方正厚重,硬皮封面上是一幀藍藍的月照,書名跟設計一樣簡潔,就是《MOON月亮》。書的內容也簡單直接,一頁圖片,一段文字,從古代神話談起,說說女性與月亮早結的緣分,提及中國的嫦娥和希臘的黛安娜,很快又轉到不同年代印有月光的印刷品,像電影海報或明信片,然後就是各種分析月亮結構的影像,有黑白、全彩和紅外線的。神話、歷史、文化娛樂、經濟產業、物理化學……不同角度看同一顆月光,在教學現場,《MOON月亮》是一本跨學科的圖書,像它長長的副題所述:「藝術、科學、文化,從精彩故事與超過170幅珍貴影像認識人類唯一登陸的外星球」。月亮是跨學科的媒體,是浪漫的寄託和科學實踐的試煉場。千古以來,月亮共載了人類的理性與感性。 《MOON月亮》(作者提供) 作者:亞莉珊德拉.羅斯柯,羅伯特.馬西 譯者:林潔盈 出版社:積木文化 天上恆久 人間一瞬 其實家中早有一本與月有關的書,很喜歡的,卻常被我遺忘,那是《月の名字》。這是一部日本人談月的書,封面、行文、照片都溢滿詩意。柔和的照片,輕盈的筆調,呈現了不同月份的月,不同形態的月,還有日本人為月亮起的許多名字,譬如八月十五日是賞滿月日子,所以那時候的月是「月中月」,又像冬至的月接近天頂,那月就被喚作「月天心」。除了名字,書中也記述神話傳說、生活傳統,以及現代日本人對月的構想。而我也喜歡作者把一些關於月的散文和詩句攙在其中。千里之外,日本的月早就落在我的書架上,卻只有中秋才被我想起。 《月の名字》(作者提供) 作者:高橋順子 譯者:嚴可婷 出版社:楓書坊 或許月亮容易被遺忘。想起幾米的繪本《月亮忘記了》,故事說到月亮流落人間的故事,記敘人們失去月亮的事,月亮遇上小男孩的事,小男孩不被師長理解的事,月亮自身迷失的事……小小的繪本,書寫了許多孤單迷失的片段。這部作品是要慰藉孤單的人們,着我們不要忘記人們之間的連繫,書中曾經提醒:「看不見的,是不是等於不存在?」 恆久是天上,一瞬的是人間。千古以來,千里之外,儘管星河轉換,月亮依然陪伴好多世代的人們。月亮有離開我們的一日嗎?記得《MOON月亮》提及到天文學家的計算,月亮每天也在遠離地球,總有一天月亮會與地球永久別離。那個時候,也會是地球的終結。 佳節那麼喧鬧,獨自面對工作又使人落寞。工作如潮,壓力掩蓋思緒之際,想起口袋裏一張紙條,學生寫了這樣的幾句:「縱然萬物終會消逝,但天空仍是天空。對於最近有壓力,至少秋月很淡,很美。」 文:程志森(資深學校圖書館主任) 作者簡介:手捧一本書,是幸福的。兩位學校圖書館主任——程志森和倫雅文,想分享閱讀的快樂,聊大小朋友的書,聊讀書的邊邊角角……打開一本書的那一刻,就是讀書的好時節。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69期]

詳細內容

讀書時節:孩子的人氣王秘笈

前陣子,女兒的案頭擱着一本有趣的小書:粗線條簡筆畫,筆記風的文字,花花綠綠的熒光筆配色,手繪的簡表和用各種符號標出的重點提示……好像是誰家姐姐用心記的一本隨筆手帳。 《好好說話,到哪都是人氣王》(作者提供) 作者:芳索瓦茲‧布雪。 出版社:未來出版。 勇敢表達己見 冷靜化解衝突 女兒調皮地給我介紹,煞有介事地說:「這是人氣王秘笈啊!」我看,也是沒說錯的,不過正式點來說,這本書的內容是告訴小讀者怎麼好好和別人溝通,作者是法國童書作家芳索瓦茲.布雪。作者本人也就是書中常常出現的「F姐姐」,她現身在書中,說明溝通是什麼,也說明好好說話的好處;給各位展示怎麼好好說話,也告訴大家如何好好聆聽;給害羞小孩寫了壯膽建議,給衝動小孩寫了用腦提醒……她告訴孩子,討論時要勇敢地表達己見,吵架了要冷靜地化解衝突,她指出說話要誠實,對親近的人更應該真情流露。書中有隻呆頭呆腦喜歡吐舌頭的斑馬,專門演繹各種反面教材,形象惹笑又怪誕,誇張又卡通,小讀者能輕易了解「溝通力」,如何運用肢體語言、聲音語調,甚至幽默感,步步到位——從儀容到態度。 看着這本有意思的小書,我突然好奇:此書的小主人也想要成為人氣王嗎?當然,我也認為良好的人際關係應該是孩子們希望得到的。我回想起,暑假期間,帶女兒參加夏令營。營前,她非常興奮,當我問到她最期待什麼,本來我還以為,她一向喜歡觀察蟲子,該會告訴我:我想在山裏看到一些未見過的昆蟲!我也以為,一向貪玩的她,還會告訴我:我想玩很多新奇的遊戲!孩子點點頭說也是的,接着又搖搖頭:「也不是的……其實,我最想認識來自不同地方的朋友啊!」這倒是很合理,小朋友一起玩耍,一塊生活,還是玩伴最重要。 良好溝通 從尊重坦誠出發 可見,對友愛的殷殷期盼,該是每個孩子與生俱來的。相反,關係到人際關係好壞的溝通能力,卻是需要學習和磨練的。21世紀的小孩多是腦筋活絡、伶牙俐齒,不過,能講話,甚至愛講話,不代表會溝通,尤其前些年經歷停課、網課,校園生活的欠缺,延誤了很多小朋友的群性發展。溝通能力是為人處事的必備工具,也是人際關係那份無形考量表中的重要項目,直接間接影響一個人各方面的發展、性情之養成,還有情緒健康,實在夠讓父母師長擔心。 雖然溝通能力很重要,不會和人溝通交流,生活中容易碰釘子。但本書的開篇就提示了我們,學會這種必備的能力其實沒有想像中困難,「就算你的表達能力很普通,還是可以學習成為受歡迎的人」。好好說話,說到底,並不是學習大堆炫麗的措辭去恭維和討好別人,卻是回到根本,是對品德的要求:良好的溝通不外乎是從尊重和坦誠出發。這本小書的書名是《好好說話,到哪都是人氣王》,作為小朋友心目中的「人氣王育成指南」,書中的確有很多實用的小秘技,都是開口前再三思考的叮嚀,足夠小孩子用了,也在提醒久經世故的大人們:別忘了,體貼真誠,實在是經營人際關係的不二法門啊! 文:倫雅文(資深學校圖書館主任) 作者簡介:手捧一本書,是幸福的。兩位學校圖書館主任——程志森和倫雅文,想分享閱讀的快樂,聊大小朋友的書,聊讀書的邊邊角角……打開一本書的那一刻,就是讀書的好時節。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65期]

詳細內容

讀書時節:那個廣末涼子

最近想的比較多,是關於雲的事。好多日子風雨橫斜,而放晴時天空分外乾淨,藍天的色調很溫柔,雲的輪廓多變,層次很分明。忽然珍惜藍天白雲的日子,都因為這一年太忙,幾乎忘了風的清爽,雨的氣味,陽光的明亮。現在終於記得抬頭,記得看遠方那一抹的浮雲。 忙了,也就忘了;忘了,都因為忙。心亡,是個因,也是個果。《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寫道,「如果生命的每一秒鐘都得重複無數次」……我想起最近在讀廣末涼子的散文,她寫過這句話:讓人忘卻疲勞的幸福時刻。看來,稍微打破一下規則的感覺還不錯嘛。 《廣末的思考地圖——幸福的樣子》(網上圖片) 作者:廣末涼子 譯者:李喬智 出版社:尖端 出版日期:2023年5月8日 生命轉折點改變想法 大概只有偶爾讓生活失序,才能打破循環。 我實在需要更多看雲的時候,希望忘卻的是疲勞,而不是生活的感覺。然而心境大都依賴經歷轉換,「心不由己」。有一天感受到自己變了,心裏一問「發生過什麼事」,就明白自己又經歷了些什麼。記得廣末涼子的另一篇散文裏提到,心理學家榮格認為人長大了,就有「生命的轉折點」,想法就會改變;廣末文中也說,20歲時的她只認為「讓孩子多以苦難磨練」,是煩人的大人想出的說法;她年歲再長,終是明白、認同。 過去進出不同的美術館,最不會看,不想看的,是風景畫。光線、構圖、技法、取材……心裏納悶這些作品沒共鳴,沒價值觀的衝擊,沒靈魂的叩問。昨日看了捷克畫家Frantisek Kavan的風景畫A Cloudy Sky,竟感受到畫家與風景之間,是一種內在、私密的情感。或許,我已經歷了些轉折點。 我看雲的時候,那片雲不會叩問我的靈魂吧?如今愛上夏天的雲,是我的思想已轉換,還是重拾了初心? 生活的質感,似乎就是心境的質感。廣末涼子在一篇散文中引用哲學家帕斯卡的話,「轉換心情,就會感到幸福」。如果不想等待榮格「生命的轉折點」,就可以像廣末那樣,做一些具儀式感的事,譬如好好準備一頓很滿意的晚飯,譬如鋪好剛洗過的牀單,然後好好躺一下。 轉換心情 就會感到幸福 喜歡廣末涼子的筆調。翻譯流失了多少?至少讀來並不是矯情的文藝腔,而是隨性的,彷佛自說自話。 關於她的散文集,銷售的賣點是每篇都引用哲學思想;我喜歡的,卻是字裏行間的生活感。時而討論親子相處,時而記錄中學時的友情,這些隨筆,沒有動人情節,只有生活的省思,還有借用一些哲人絮言,勉勵她自己及她的讀者,鼓勵大家好好生活下去。讀她的文章,就像跟一個人聊天,聆聽對方說說成長的難處,或者為人母親的憂與累。 閱讀,有時追求輕巧的生活感;讀來有幸福的味道。廣末涼子的《廣末的思考地圖》,是一個演員,一個母親,一個女性的散文,它還有個副題——幸福的樣子,是對她和所有人的祝福。書中有一篇的收結如此:時間不會再回來的。讓珍貴的每個當下不斷串繫起來。 文:程志森(資深學校圖書館主任) 作者簡介:手捧一本書,是幸福的。兩位學校圖書館主任——程志森和倫雅文,想分享閱讀的快樂,聊大小朋友的書,聊讀書的邊邊角角……打開一本書的那一刻,就是讀書的好時節。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61期]

詳細內容

讀書時節:圖書館長築溫暖小窩

閱讀活動結束,我們送走了學生,再來處理要後續跟進的工作。等我回到學校的圖書館——那是我辦公的地方——我才覺得雙腿痠得很,嗓子微微乾痛,大概這幾天路走太多,扯開嗓門說太多話了。當累得不行,想趴在桌上歇一下的時候,我突然注意到案上放着前天送來的包裹,那是早前訂的書。當中有本正來得及時,它是《療心圖書館》。 《療心圖書館》(網上圖片) 作者:彭冠綸 (館長小編) 這本書像是圖書館工作的心情札記,作者是筆名「館長小編」的彭冠綸館長。據作者所說,她服務的圖書館位於偏鄉小鎮,屬於一人管理的規模。書中,她給「圖書館這個看似很無聊的地方」記下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小故事。這些圖書館的日常點滴,折射出作者對於閱讀及閱讀的推廣、教育孩子和個人職志的思考。 讀着館長小編平實而溫厚的文字,就能發現,作者用心經營一個閱讀的溫暖小窩,其不二法門,是愛和善意。圖書館和倉庫的分別在於:圖書館不但要有書,更要有愛和溫暖。她毫不吝嗇給出自己對閱讀推廣的看法,在培養小讀者的閱讀興趣方面,她指出「給機會」和「給時間」兩件事尤其重要,所以她看到被孩子們取書翻得亂七八糟的書架,反而會很高興。因為這證明了小朋友有機會和時間,能穿梭在書架間,為自己選書。她的圖書館還時常舉辦各種閱讀活動,給小讀者創造閱讀的外在動機,把書本帶到孩子的身邊,讓他們從書中體會到快樂,得到收穫,最終發現:閱讀本身就是一份獎賞。 從書中獲得力量 成長路上披荊斬棘 我們跟隨館長小編的思路,思考閱讀教育的意義:大家都說,培養小朋友的閱讀習慣是重要的!但之所以重要,說到底並非只為了讓孩子學會寫字,也並非只為了升學寫作。那些看得見的分數,固然為一時之用,但那些看不見的、從書中得到的內在素養和力量,才是成長路上給孩子遮風擋雨的保護罩,也是他一路上披荊斬棘的武器,甚至是將來成就孩子的關鍵資本。正因如此,兒童圖書館的經營,不應執著於借閱率,把眼光放遠,這是一場無限賽局,經營者需要有教育的大局觀!彭館長說中了我的心事,我相信,為孩子留一本書,以滋養他的生命,是每個做閱讀教育的人,念茲在茲的心願。 觸動我的,還有館長對職志的態度。誠如作者所說:圖書館的崗位常被人誤以為是「輕鬆的差事」;圖書館也常被人誤以為是「最不重要的部門」。作者暗暗慶幸自己沒有把這些話聽進去,卻是全力以赴,化身「萬能館員」:從活動規劃到講員邀請,從圖書採購到設備維護,甚至連活動海報設計、宣傳影片攝錄剪接,都一手包辦。非圖書館專業出身的她,邊學邊做,向同行前輩請教。同時,她珍惜自己的與眾不同,明白自己的優勢正在於和別人的不一樣!她帶着一顆媽媽的心,帶着充盈的善意上路,用心揣摩,跨越界限,努力發掘並賦予圖書館工作的價值,發揮圖書館的影響力,用自己工作的成果做證明,告訴大家:圖書館和其他崗位一樣重要,而閱讀的培養可是無可替代的! 館長娓娓道來,掩卷之際,我感同身受——我只算是彭館長的半個異地同行,但我發現,我們的處境,學校圖書館和小鎮圖書館工作上的難點、突破點和滿足點,卻大致相類。這本書足以在繁忙的學期末療癒我們,在我們疲憊不堪的時候給予能量,暑假前整理期間,思考圖書館工作和閱讀教育的意義,初心莫忘。 作者不止一次說起:在圖書館工作是她的幸運。這竟然也是我內心常常在呼喚的:我想拿我圖書館工作的幸運,讓孩子們愛上閱讀,找到生命中的光。 文:倫雅文(資深學校圖書館主任) 作者簡介:手捧一本書,是幸福的。兩位學校圖書館主任——程志森和倫雅文,想分享閱讀的快樂,聊大小朋友的書,聊讀書的邊邊角角……打開一本書的那一刻,就是讀書的好時節。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56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