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倫助鄰:英國升中選校 住址最關鍵

9月到,開學了!小朋友終於回校,大人就可以多點自由時間吧!這會否都是好多家長的感受呢?當然新學年開始亦意味着翻開新一頁,要迎接新的挑戰。如果你是Year 6家長,就更加已經忙於四出參觀中學開放日,為趕及10月尾的升中選校填報截止日而準備。如果有考grammar school 11+的,相信亦有成績在手,正為選擇心儀學校而煩惱。 人口稠密區 住近心儀校有着數 英國一般state schools的絕大部分中學學位(除小部分grammar school或selective school),都以鄰近入學為條件,好讓該區居民的子女就近升學。在人口集中的城市裏,中學數目較多亦相距不遠,許多時候只以住址距離計算,不劃分priority catchment area。純粹考慮距離條件,如果你剛好住在兩所學校之間,而距離亦在過往的收生範圍內,理論上兩所學校都可以是你的囊中物。 有選擇當然是好事,但有得選的又何止你一個?在人口稠密的地區中,受歡迎學校的收生距離可以十分短,而且受其他優先取錄條件如siblings所限,餘下以住址距離來分配的學位就更少。我就見過一個極端例子,一所極受歡迎的中學超額申請11倍,在扣除以其他優先條件入學後,只有不足10%的學額供鄰近居民子女就讀! 偏遠小鎮設校網 無競爭無選擇 相反,有些地區會為每所中學劃分自己的priority catchment area,住在區內的優先入讀。一些小鎮或偏遠地區,因人口比較分散,中學catchment area往往比較大而且可能互不重疊,基本上住在該區通常都自然就會升讀catchment內唯一的中學。這對於像我這樣不太勤力的家長來說,是個不錯的安排,只用走訪一所中學,而且派位安心。當然,如果早已心儀該所中學,自然樂於接受這個唯一的選擇;但如果不是心水,可能就煩惱了! 畢竟在英國升讀中小學,住址都是最關鍵的條件,住在哪裏基本上就已決定了可以選擇的學校。要知道在英國選校跟香港不同,若不計世襲及banding因素,在香港只要家住校網內,大家都有着同等機會入讀區內的所有學校;但在英國,還要比較住所遠近!所以我經常提醒家長在租住或購買房子前,一定要做足功課,別單看postcode以為是同區就一定可以入學。除了熟讀心儀學校的入學條件外,更要留意過往幾年派位結果的變化,以及知道該區附近的發展變化。鄰近學校的一個新發展區的移入人口,可以進一步縮短派位距離,左右大局。 祝大家子女升中順利。 文:Eiffel 作者簡介:三個小孩的爸爸,從前在港組織家長組織爭取教育改革;今日出走英倫,繼續關注學校教育,協助香港家長選校入學。 www.facebook.com/LunLondon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68期]

詳細內容

英倫助鄰:暑假的尾巴——英國會考放榜

今年英國的夏天並不似預期般熱,反而添上清涼和雨水。不經意又到了8月下旬,暑假伴隨着夏天的退場,將快要結速。相信大家都趁着暑假的尾巴,正趕緊四出旅遊或探親。但若家有子女是應屆英國會考生的,也許早已收拾心情,正為8月24日的GCSE results day而緊張! 料今年不再有大量高grades 今年的GCSE是後疫情的第二年考試,為了紓緩疫情對學習帶來的阻礙,今年有些微調安排仍會繼續,如:數學、理科可用公式及方程式表;同科的不同試卷會被安排分隔較遠日子,給予更充足溫習時間;外語考卷亦不再考驗學生不常用的詞彙。但其實大部分的安排已經回復正常,大家都預計今年不會再像之前3年般出現大量高grades成績。 英國的公開試有Year 11的GCSE及Year 13的A-level,類似香港DSE之前的考試。不過GCSE的成績分級已由A至G,改為9至1。9分最高,7分已相等於以往的bottom A,而9分就比A*更罕有!4分是standard pass,5分是strong pass,都是相當於之前的C grade。 記得當年每逢香港的會考放榜日,都會出現學生、家長爭截的士或包的士趕往各大中學報名的情况。當然,不少英國家長現在亦會充當一天的士司機,但由於英國學生在考試之前已經可以率先報讀心儀的Sixth Form中學,中學亦會根據學生的條件給予conditional offers;只要學生的GCSE成績符合條件,學校就會收生。因此,在放榜當日,學生回校領取成績單後,就能大約知道自己可以有的選擇。如若「天氣不似預期」,亦不用徬徨失措,教師一定會給予意見,幫助學生尋找出路。萬一對成績有所懷疑,希望上訴的,亦可以向學校提出,學校會代學生向考試當局Ofqual提出上訴申請。 職訓課程、學徒計劃也有出路 之前亦有提過,英國學生除了繼續升讀傳統預科課程Sixth Form外,亦可以選擇修讀一些職訓課程,如NVQs、 BTEC;除此之外,更可以參加Apprenticeship學徒計劃,一邊掙錢一邊繼續修讀課程。 說起GCSE,當然不能少了A-Level;今年的A-Level results day在8月17日,雖然在我執筆此文之時仍未到,但我猜各大報道都會繼續出現:那所學校有幾多學生入牛劍;Independent school vs. State school vs. Grammar school results云云……大家留意看看吧! 文:Eiffel 作者簡介:三個小孩的爸爸,從前在港組織家長組織爭取教育改革;今日出走英倫,繼續關注學校教育,協助香港家長選校入學。 http://www.facebook.com/LunLondon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63期]

詳細內容

英倫助鄰:淺談grammar school

香港與英國的教育大不同,移民英國後,昔日每天與功課、默書、考試搏鬥的日子,突然變成每天上學都有遊戲、運動的英國校園生活,相信小朋友就十分享受,但就不是每個家長都十分適應!慣了每天跟進子女功課,但來到英國,連教科書都沒有,好多家長嚷道難以掌握子女的學習進度,看着他們不用做家課、趕補習,反而忙着參加各種課外活動,不禁質疑是否太過遊手好閒呢? 入學試11+難度高要操練 為此,可能有些家長希望子女入讀競爭力較高的學校。有經濟條件的可以考慮私立學校independent school;若是希望繼續享受免費教育的,自然就會想到入讀文法中學grammar school。 Grammar school簡單講,是通過入學試成績作為收生標準。入學試11+(為適齡準備升中的11歲學生應考,故常被稱為11+考試)會在Year 5學期尾至Year 6開學初期舉行,但考生往往需要備戰經年,因為入學試內容並非一般小學會教授,家長往往都要一早預備有關試題供子女操練,參加應考補習班亦是平常。好不容易才來到外國愉快學習,是否又要回到競爭的路上,提前在小學階段就要操練應試呢?這畢竟是價值觀問題。 上期專欄提過,grammar school在地區的存廢會因地方議會長期受哪個政黨控制而不同。現時英格蘭有163間grammar schools,北愛爾蘭有69間,蘇格蘭則完全沒有。所以想子女升讀grammar school,家長須先選好地區。大受港人追捧的曼城外圍的Altrincham和倫敦東南面的Kent,都有不少著名grammar schools。 Grammar school在英國一向都是個爭議題目,有人為了入學精心籌備多年;亦有人恨之入骨,堅決反對。有人認為grammar school有助弱勢家庭兒童通過成績向上流;反對的理由除了認為應該有教無類外,更有研究指出grammar school令地區整體成績有所下降。 精英式教育已非歐美主流 11歲就以學術能力去編班入學,揀選高能力的一群集中起來教育,這種精英教育方式在我們香港人看來可謂理所當然。香港中學都以學生bandings來分,現在是3個bands,從前更細分5個bands,然後band 1中學內再設精英班。精英主義從小到大薰陶我們,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但其實此等以成績決定升中的教育制度,早已不是西方現代教育主流,在歐美發達教育國家鮮有如此,英國仍保留grammar school可謂異數。 在英國,雖然一般的綜合學校comprehensive school不以能力收生入學,但都會按學習程度分班上課,好使不同能力的學生接受不同的學習目標和學習方式。 每人價值觀不同,但說到選校,不論在港在英,我都建議選適合子女的,而非家長想要的。大家好不容易才來到英國,莫忘初心。 文:Eiffel 作者簡介:三個小孩的爸爸,從前在港組織家長組織爭取教育改革;今日出走英倫,繼續關注學校教育,協助香港家長選校入學。 http://www.facebook.com/LunLondon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56期]

詳細內容

英倫助鄰:英國選舉與grammar school的廢存

本月初,英國有難得一見的盛事發生,就是查理斯三世的登基大典。作為全球最早的君主立憲國家,盛大的登基典禮,金碧輝煌的馬車巡遊,當然吸引了全球目光。但除了英王登基外,當地在月初還有另一場重要活動,就在登基大典前兩天,英國舉行全國地方議會選舉。兩件大事分別象徵着選舉與世襲,兩個完全對立的制度,可謂南轅北轍。在21世紀的今天竟然能在同一時空下,同時發生!身在香港的朋友不知有否也留意到呢? 英王登基遇着地方選舉 記得多年前的香港特首選舉就出現了這句口號:「有得揀你至係老闆」。也許在完善選舉機制之後,大家已經不用再花力氣去選擇:可是在平行時空下,大部分初到貴境的香港人,竟然有權參與英國的選舉!但人生路不熟,要了解選區的候選人並不容易,要弄清楚他們的政黨背景和往績更是艱難,但我相信這個權利總是「快樂的困難」吧! 今次的地方選舉可說是變了天,在野工黨取代了執政保守黨成為了最大地方議會政黨。如果形勢繼續如此,工黨很有可能在下次國會大選中勝出上台執政。然而今次結果亦罕有地出現大部分地方議會,並沒有單一政黨能夠全面控制。而事實上,自由民主黨及好些獨立議席也同時大幅增加了,意味着在地方議題上需要更多政黨之間的協商。 好了,說了這麼久,家長朋友可能已忍不住問,這些政黨又與我何干呢? 工黨勢力區 grammar school近絕迹 「政治是衆人之事」,包括家長最關心的教育。大家要知道在民主社會中,政黨輪替是慣事。隨着政黨或首相的變更,教育政策都可能有改變。就如grammar school(文法學校)的相關政策,各黨的政見亦有所不同。 隨着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英國的comprehensive school(綜合中校)興起,及至後來工黨上場,要考試收生的grammar school的數目就被限制在163間;到1980年代保守黨執政,又設立了partially selective school,容許一些學校可根據學術、音、體、藝等能力收生;之後1990年代工黨再上台時曾經嘗試廢除,但未有成功;到了2016年保守黨首相Theresa May上台,就更加提出要重新增加grammar school數目,當然受到工黨和自由民主黨的反對。 單就grammar school一個議題,政黨的立場就很值得家長們關心。而事實上,好些仍然有大量grammar school的地區如Kent、Lincolnshire,都是保守黨傳統執政地;你亦幾乎不會在工黨長期控制的區郡內找到grammar school。 Grammar school爭議其實很有趣,如果大家也感興趣,小弟一定會另覓機會加以討論。 文:Eiffel 作者簡介:三個小孩的爸爸,從前在港組織家長組織爭取教育改革;今日出走英倫,繼續關注學校教育,協助香港家長選校入學。 http://www.facebook.com/LunLondon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50期]

詳細內容

英倫助鄰:Ofsted評級的社會爭議

家長們在英國選校,除了看成績以外,最直接就是看Ofsted ratings的評級,相信大家都略有認識。Outstanding這個名銜的確是一個重要標籤,不止家長追求,學校亦會為爭取及保持這個頭銜而不敢怠慢。 小學評級急跌 校長自殺惹關注 今年初在雷丁,就發生了一件Ofsted評級引發的慘劇。有一間小學的評級由最高級別outstanding降至最低的inadequate,結果校長受不了而自殺身亡。事件曾被廣泛報道,亦引起不少社會迴響。死者家屬控訴Ofsted報告不公平,抹煞了熱心教育工作者的功勞;有人認為Ofsted對學校造成過分壓力,欺凌教師致死,要求立即停止全國校評;當地校長組織亦發起行動,把Ofsted標誌及相關連結從學校網站移除,甚至呼籲教師在Ofsted視學員到校巡查時,戴上黑臂章抗議。 為了解一下事件緣由,我特意下載了該份Ofsted report看看。原來該小學上次被評為outstanding是在2009年2月,因為死者當了校長13年,相信她並非時任校長而是在不久後才上任。由於當學校被評為outstanding後,可豁免校評10年,再加上疫情延誤,結果Ofsted要到2022年11月才再度前來訪查。相隔超過13年後,校內很多教員已經更換,校董會主席亦已換人。 監管機構眼中 學生安全最重要 在2009年的報告內,該校在各個分項都獲最高評級,被評為outstanding順理成章。而在2022年的報告,除了領導及管理(leadership and management)之外,各項評級中都評為第二級的good,皆比上次下跌,但仍屬良好;最大問題出在領導及管理一項,直接降至最低級別inadequate,原因是Ofsted認為該校在維護兒童安全(safeguarding)效益不足,領導層對相關要求及措施知識薄弱,對一些重要的安全紀錄及相關跟進措施亦欠缺妥善指導及檢視。聘請一些教職員時,更沒有確保完成所有必須的招聘檢查,Ofsted認為會對學生安全造成潛在風險。 看過報告內容我開始有些明白,也許在監管機構眼中,學生安全比什麼都重要,所以當safeguarding一項做得太差就會蓋過其他評級。事實上,由outstanding降級到inadequate的學校早有先例。早年我在研究Ofsted ratings時就發現倫敦一所成績名列頭位的中學被評為inadequate,但學校經過短短不夠一年調整後,已經回升至good良好評級,可算峰迴路轉。但這裏篇幅有限,恕我賣個關子,另撰文章在「英倫助鄰」面書專頁上再同大家分享。 教育系統引致壓力過於沉重? 說回是次校長自殺,究竟是偶爾的不幸事件,還是有系統的壓力所導致?不知道還有多少香港人記得,多年前香港亦頻頻有學童自殺,引起一場教育風波。究竟教育系統所引致的壓力是否造成自殺的原因?妥善的監管和透明的資訊發布也相當重要。在繼續沿用現有Ofsted inspection和完全取消Ofsted ratings之間,希望找到改善空間。 文:Eiffel 作者簡介:三個小孩的爸爸,從前在港組織家長組織爭取教育改革;今日出走英倫,繼續關注學校教育,協助香港家長選校入學。 http://www.facebook.com/LunLondon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45期]

詳細內容

英倫助鄰:英國教師罷工全面睇

由於物價飛漲,英國的教師工會在今年2、3月期間發起了規模龐大的全國大罷工,向政府施壓增加薪酬,以應對物價飛漲。其中影響最大的可說是National Education Union(NEU)發起在2月1日,3月1、2日和3月15、16日的大罷工,其影響範圍覆蓋全英格蘭和威爾斯的政府資助學校。工會估計將有大約20萬教師參與這幾天的工業行動。而事實上,根據教育署數據,在NEU的第一個罷工日(2月1日)有9.3%學校因罷工而全面關閉,另外有44.7%的學校只能維持有限度開放。其中影響最大的是中學,只有約17%可以如常全面開放;小學則約半數受影響。 「罷工」在香港來說並非常事,發生在教育界就更加罕見。這除了是因為待遇和文化不同之外,更重要是罷工在英國有充分的法律保障。 在香港,一個學位教師的頂薪可以去到約75,000港元1個月;但英國的教師平均只有約39,000英鎊1年(約30,500港元1個月),若以稅後實際計算,其實際收入的分別就更加大。有機構(the Institute for Fiscal Studies,IFS)就更加計算出英國教師在2010年至今扣除通脹後的實質薪酬平均下跌了12%! 學校作出相應安排保障學生 在英國,教師不是工會會員仍可選擇支持是次罷工;若是該會會員也有選擇參加與否的權利,不是必須跟隨;但若你是私校教師就不能參與是次罷工了,因為今次的行動對象是針對政府資助。 既然是罷工,教師就有權不上學,亦毋須提前預備課業或之後追補有關課堂;於是責任就落在校長及學校管理層上,學校有需要盡力保持學校開放或作相關安排。如果連校長或管理團隊都參與罷工,有關安排需要由辦學團體甚至地方政府介入處理。 教師罷工受到法律保障,所以不會被學校秋後算帳,但罷工日是無薪的,薪金將會按比例被扣減。 既然教師罷工事在必行,許多學校都一早安排好了如何應對;在不夠人手下會盡量安排必須上學的班級繼續上學,如公開試班(Year 11、13);對於不能上學留在家中的學生,學生亦多會被安排一些網上功課在家完成。學校更要繼續確保相關學生得到應有福利,例如可能要額外送飯盒給領免費飯餐的學生。 那學生家長又可以如何應對呢?按有關規定,工會會預先通知學校有幾多教師參與罷工,而學校亦會因應情况預先通知受影響的家長。英國法例保障家長可以因應學校罷工需要留家照顧子女為理由,申請年假或無薪假,僱主不能拒絕。所以在這整個機制和文化經驗之下,社會都有一定共識,大家會因應情况去紓緩有關影響。 不過大家要留意,教師可以選擇是否參與,但若非老師(如家長或其他人士)參與就不受法律保障。所以儘管家長支持是次罷工,亦不要跟在示威的教師站在一起叫口號啊! 文:Eiffel 作者簡介:三個小孩的爸爸,從前在港組織家長組織爭取教育改革;今日出走英倫,繼續關注學校教育,協助香港家長選校入學。 http://www.facebook.com/LunLondon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39期]

詳細內容

英倫助鄰:破紀錄Young Voices

經過一段長時間的疫情,大家都忙於復常。睇演唱會又再成為香港人的慣常娛樂。叱咤、Eason、BLACKPINK陸續有來。而身處英國的我最近亦參加了一場大型演唱會Young Voices 2023。 大鄉里出城,初來乍到的我不是很知道什麼是Young Voices。原來Young Voices已經舉辦多年,全英各大城市都有場次,是全世界最大的學校歌唱表演。多次打破健力士世界紀錄,2005年就曾經試過一共293,978人在全英1616不同地點同時唱出Lean on Me。 6000「歌手」同場演出 起初接到學校通告,以為只是個校際歌唱比賽,到時在台下,支持女兒在合唱團的表現就是吧。誰不知,這不是個比賽,而是超大型演唱會。有幾大型?單是我去的那一場就有6000幾個「歌手」同場演出!因表演的學生眾多,於是大家不是坐在台上,而是坐滿四面台,坐到上「山頂」! 參加演唱的除了以學校單位參與的小學生外,更加有其他星級的professional performers。他們都是來自不同音樂領域的出色表演者,有bit box組合,有小提琴家,有流行歌手,亦有street dancers;表演的歌曲當然都是流行的節奏,不是像我們在香港校際表演上聽慣的民歌、兒歌。就是因為另有星級表演者,本來都是表演者的學生頓時又成為了觀眾,在化身成為fans歡呼喝彩之餘,又會跟明星歌手一同合唱。場景不時交替,crossover不絕。這種互動交流更牽動台下的家長親友們,大家也被要求一同起立手舞足蹈,台上台下一同載歌載舞! 老實說,可能因為表演者衆,不是每個都準備十足,眼見好些學生都是拿着歌詞書演唱的。事實上,之前我亦多番追問女兒學校有否排練,但原來教師只是向家長發放了表演歌曲的YouTube連結,之後就要靠家長自己在家與子女練習了!對於習慣不斷重複練習才去表演/比賽的我們,的確感到好像有點兒戲吧? 提升小朋友主動和自信心 但這次出席Young Voices的體驗,能夠在上萬人的館場上跟歌星同台表演,對於小朋友來說一定很特別。主辦單位並不是想見到小朋友精湛的歌藝,而是希望藉此提升小朋友的主動和自信心。至於對我們家長來說都算幾新鮮,若你愛全情投入的一定可以會好好享受,但就別想只是坐定定的到完場了! 文:Eiffel 作者簡介:三個小孩的爸爸,從前在港組織家長組織爭取教育改革;今日出走英倫,繼續關注學校教育,協助香港家長選校入學。 http://www.facebook.com/LunLondon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34期]

詳細內容

英倫助鄰:世界盃後遺症

四年一度的世界盃剛剛結束,就算你不是一個標準球迷,相信你的facebook或IG都可能被「美斯式洗版」了!更不難發現身邊總會有個球迷,在這個月裏為看球賽直播而廢寢忘餐。事實上不少人都認為世界盃的後遺症甚多,公司員工的效率降低,球迷的個人健康亦因為追看極度緊密的賽程而作息不規律,容易出現眼睛問題和身體疲倦;更會影響心理情緒,當亢奮的心情回復到日常生活中時感到失落。 英學校播賽事 師生同樂 這情况當然不是香港獨有,就算在英國不用因時差而捱更抵夜地觀看球賽,但由於足球對英國人極為重要,不少英國人都願意因為觀看世界盃而改變生活及工作規律,而公司或同伴也會尊重。足球的影響不止在成人的世界裏,在兒童的日常更加重要,不少小孩都如戴志偉(大空翼)般視「足球是我最好的朋友」,終日以足球為伴。隨着女子足球的發展日趨成熟,外國社會提倡男女角色平等、不被定形之下,愈來愈多女孩子參與足球運動。 在香港,相信無人會期望學校停止授課,讓學生收睇足球直播。若有學校這樣做,相信會有被投訴之風險!但很多英國學校都會在校直播英格蘭的賽事,師生同樂,一起為國家隊打氣!我女兒的老師亦趁在世界盃期間舉辦活動,讓每個學生都分配一隊世界盃球隊,叫學生為自己所屬的球隊打氣。當然在活動過程中,學習認識該國家的文化特色亦是重點之一呢! 足球校隊按年齡程度分組別 在香港,當世界盃過後,球迷心情低落可能在所難免。但在英國,頂級組別的足球賽事立即就會重開,無縫緊接,基本上全年無休。小朋友踢波亦無分季節,就算現在冬天,只要天氣稍為許可,我家的鄰居孩子們也會走在街邊踢球。在學校裏,足球貴為最受歡迎的運動,自然亦有很多機會參與。在香港要加入校隊,必須經嚴格挑選,一定是校內運動精英才有機會入選;但在英國的中學,原來校隊可以不止一隊,學校可以有A、B、C隊,更可以是按year分隊,變相讓有興趣的學生多了很多機會,並按程度或年齡分組別參與,貫徹了跟學術科目學習一樣,按程度分級,各人有自己的目標,不必劃一標準化。就算不是足球小將,亦可以找到自己的足球場! 文:Eiffel 三個小孩的爸爸,從前在港組織家長組織爭取教育改革;今日出走英倫,繼續關注學校教育,協助香港家長選校入學。 www.facebook.com/LunLondon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29期]

詳細內容

英倫助鄰:淺談英國式民主制度

  近月英國政壇風起雲湧,首相府內上演一幕幕劇力萬鈞的宮廷劇,猶如英版House of Cards,連帶整個英國金融市場、匯價亦被牽動;首相兩個月內換了又換,但一般市民大眾又好像無份參與投票,究竟所謂何事?也許有些朋友對社會政治總是提不起勁,對事情的發展摸不着頭腦。但若然真的要移民英國,大家除了關心衣食住行大小事外,對英國政治制度有所認識,也是適應外國生活的基礎。更何况,將來想申請永居或入籍,須在Life in the UK Test考取及格成績,這些對民主政制的基本知識可是不可不知的呢! 國會選舉 在英國政治制度中,其實並非直接一人一票選首相,首相及政府主要官員都是由國會推舉而上任的。每屆的國會選舉,英國人都會通過直選選出自己地區代表進入下議院(House of Commons);而英國全國共劃分了650個區域,每區都會由一名國會議員(MP, Member of Parliament)代表人民在議會內審議法案,以及組織新一屆政府。因此,當有政黨贏得過半數國會議席時,其政黨領袖自然就有足夠支持票獲推舉為首相。若擁有最多議席的政黨亦未及半數時,就要與其他政黨合作組織聯合政府。當新首相經過英王任命的程序後,就正式上任及組織其內閣政府。 換人不換會 根據現時英國的法例,每屆國會的年期為5年,在這5年內國會的組成不變,但政府內閣甚至首相都可以替換。首相可以隨時因不同管治需要更換自己的內閣大臣;而首相亦會因受公眾政治壓力、國會的不信任及自己執政黨的壓力而下台。因為國會沒有變天,執政黨仍然是在該屆大選下的民意所歸,因此就如最近的首相Boris Johnson及Liz Truss下台後,只會觸及保守黨內的選舉,通過選舉新黨魁去產生新首相。 大選年期 雖然國會的任期是5年,但國會大選亦有可能隨時提早舉行。而事實上,提早大選都是常見的事,上兩次在2017、2019的英國大選都是提早舉行。當有三分之二國會議員同意,或首相向國王提出並獲得接納,國會就得解散及重選,到時亦可能隨着執政黨替換,造就新的首相人選。 星期四選舉日 在香港,所有的公眾選舉都是在星期日舉行的。原因就是香港人平日工作太忙,只有星期日可以抽空投票。但在英國,選舉日則是星期四。除了因在周末舉行選舉可能增加運作成本外,英國人都希望在周末的日子真的放空放假,所以在假期舉辦選舉反而會拖低投票率。這又再看出兩地文化不同。 文:Eiffel 作者簡介:三個小孩的爸爸,從前在港組織家長組織爭取教育改革;今日出走英倫,繼續關注學校教育,協助香港家長選校入學。 http://www.facebook.com/LunLondon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22期]

詳細內容

英倫助鄰:應否報考GCSE中文卷?

有不少在較高年級才到英國讀書的學生(如Year 10、11),要在短時間內應付生活及學業的轉變的確不容易。因為英國的學制和適齡分級方面與香港不同,大部分的香港學生會一下子像「跳班」般突然進入了預備公開試的年份。再加上課程內容的差異及英語程度的落差,就算本身在香港是band 1生或就讀名校的學生,都可能會感到吃力。 部分卷需英文作答 在芸芸GCSE科目中,香港學生的數學程度較高,但因是英文卷,需要有一定的英文理解能力。唯有GCSE Chinese(Cantonese)這一科,我們可以利用母語的優勢,能夠較有把握地去拿下一個grade 9的分數,為自己的會考成績貼彩。而許多學校都很鼓勵學生報考。學校不用添加資源去教導,學生亦能為學校取得好成績,可謂雙贏。所以香港學生來到英國升學都會報考。 但大家亦要留意,GCSE Chinese 4份考卷中,除了speaking外,其餘的listening、reading其實都是要用英文作答,就算是writing,亦有translation這部分需要基本的英文能力,並非是我們慣常在香港見到的中文考卷。另外,更有意見認為中文科成績並不會被看上眼,對未來升學出路未必很有幫助;與其分心多應付一科考試,不如集中火力先處理好本身的科目吧。 EBacc科目 中文符合條件 英國政府設定了一套特定GCSE科目叫English Baccalaureate (EBacc),為的就是希望通過修讀和應考這一籃子學科讓學生具備較廣闊的能力以應付未來升學及就業。EBacc要求學生同時在GCSE報考英語及文學、數學、科學、地理/歷史,以及一科外語。 因為一般的香港本地學校都不設外語,很多較遲來的學生都沒有外語基礎,故比較難在短時間內像本地生般應付西班牙文、法文、德文這些外語。因此,GCSE Chinese亦可用作滿足EBacc的條件。 父母盼子女讀中文傳承文化 大家都知道GCSE要求的中文程度對香港人來說真的較低,大概一個能掌握香港小學階段中文能力的人也可以應付。大部分香港學生都可以通過自修及網上資源去預備。我亦認識有家長讓子女在Key Stage 3就先報考GCSE Chinese當作是為未來GCSE預備的熱身賽! 更有家長希望藉着報考中文科去延續文化的傳承,希望通過子女繼續學習中文去保留多一點香港人的特質。我亦見到有家長自己在家中拿起香港的小學教科書開班教授中文,實在欣慰。我更希望多見家長可以跟子女伴讀中文書籍,通過閱讀優質的中文書去培養下一代對香港特質、文化的興趣。 文:Eiffel 作者簡介:三個小孩的爸爸,從前在港組織家長組織爭取教育改革;今日出走英倫,繼續關注學校教育,協助香港家長選校入學。 http://www.facebook.com/LunLondon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16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