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時節:自傳之樂

最近竟然讀起人物自傳。是的,就是竟然。畢竟過去不曾認真讀過一本,這幾天卻讀了兩本。自傳不同於第三者書寫另一個人的人物傳記,也不同於談及生活的散文。自傳是一個人回望人生,沉思過後重述過去的作品。可是,每人的人生都不同,為何要讀別人的?又為何要書寫自己的過去? 穿越到《天演論》風行時代 這幾天在書店碰到胡適的《四十自述》,先是被書名驚呆,提醒我將屆不惑之年;然後我把書買下來,看看別人40歲的模樣。讀胡適的自序,他便告訴讀者自傳的重要:「社會上做過一番事業的人也會赤裸裸地記載他們的生活,給史家作材料,給文學開先路。」事實上他曾努力「勸告」好些前輩同儕立傳,陳獨秀、蔡元培、林長民等,有些人卻始終遲遲未動筆,人就驟然離去。胡適謂《四十自述》要為文壇開立傳風氣,為此體例作示範,所以他別具用心地寫,而我又格外仔細閱讀。 《四十自述》以學習為主軸書寫他的成長,記下的趣事很多,例如當時的《天演論》風行全國,「天演」、「淘汰」、「天擇」等術語成為當時人們的熟語和口頭禪,胡適的同學有名為孫競存、楊天擇的,他本人的表字也是從「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中取個「適」字。又記得書中說到上海的中國公學因人力資源不足,學生便擔任學校職員或教員,有的擔任庶務,有的擔任體操教員,是一個職員學生無界限的時代。《四十自述》的內容很有趣,我也樂在其中。讀自傳能借別人的視角,穿越時代,感受當時的氣氛,也能獲取新知。 《四十自述》 作者:胡適 出版社:五南 讀早餐回憶 重啟生活觸覺 最近到愛爾蘭都柏林與一些文學愛好者交流,碰到都柏林作家Sheila Hamilton。與她棒着紅酒杯,談一些生活和文化;她是個風趣活潑的女人,可是文字卻平靜溫柔。她的自傳Can I Have Your Charm Bracelet When you Die?憶述童年以來的往事,以家庭出發,記述愛爾蘭與紐約的人和事。書中觸動我的,並不是事件或對話,而是富質感的情景描寫。例如她記述小時候小姨為她做早餐的情景,她這樣寫:「她為我們煎了一頓豐盛的早餐。香脆的香腸在煙肉的油脂中滋滋作響,白布丁外脆內軟,黑布丁則厚實酥脆,旁邊是番茄。油脂煎蛋和炸麵包的香味瀰漫開來。那口黑色鑄鐵鍋太重,我根本抬不起來,橫在四個煤氣灶之間。必要的地方撒上鹽,旁邊還配上加了牛奶的甜茶。這一切美味得讓我半小時都沒說話。」(原文為英文) Can I Have Your Charm Bracelet When You Die? 作者:Sheila Hamilton 出版社:Hens Teeth Publishing 自傳是一種憶述,把私密細緻的情感剝開、重組。讀一個人的自傳,感覺與對方聊天截然不同。自述者的感官與情感,像石子投進讀者的心湖;讀別人的回憶,深耕自己的生活,可以重啟自己的觸覺。於是讀過Sheila Hamilton的書,在下一個早晨,聽一下煲水的聲音,找回生活細節。 自傳的美在於情感與臨場細節。此刻想起史學家史景遷的《康熙:重構一位中國皇帝的內心世界》,以第一人稱拼湊史料,是一本「偽康熙自傳」,將來再與大家分享。 文:程志森(資深學校圖書館主任) 作者簡介:手捧一本書,是幸福的。兩位學校圖書館主任——程志森和倫雅文,想分享閱讀的快樂,聊大小朋友的書,聊讀書的邊邊角角……打開一本書的那一刻,就是讀書的好時節。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39期]

詳細內容

讀書時節:送給所有「紫魔怪」

班上有個孩子非常喜歡紫色,看她書桌前後的「陣容」:紫色的書包、紫色的鉛筆盒、紫色的暖水瓶……很多小女生都喜歡粉紅色,她在其中獨樹一幟。同學們都特別關注她對紫色的執著,她卻說:「紫色高貴啊!為什麼沒有國旗是紫色的?因為它太珍貴了,在古代沒有製作紫色染料的技術。」聽了她的評鑑和補充,在芸芸粉紅迷中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同學們刮目相看。 大家對紫色的「身世」充滿好奇,我趁機介紹大家看《珀金的完美紫色—— 一個運用化學創造紫色的男孩》。珀金是誰?他的全名是威廉.亨利.珀金(William Henry Perkin),他是英國化學家和發明家,生於1838年,是合成染料的發明者。這本書既是個發明紫色染料的故事,也是少年化學家珀金的傳記。 《珀金的完美紫色——一個運用化學創造紫色的男孩》(作者提供) 作者:塔米.路易斯.布朗;黛比.洛倫.鄧恩 繪者:法蘭切絲卡.桑娜 譯者:游珮芸 出版社:維京 紫色帶神聖、尊貴、權力 我們知道,顏色在不同的文化裏有不同的象徵意義,有些差異甚大,比如紅色。紫色卻是一個特別的存在,在東西方文化當中不約而同地帶有神聖、尊貴和權力的意味。我們的文化有用「紫氣東來」,描述吉祥的徵兆,表示聖人來臨;有「紫微殿」,那是天帝住的地方;有「紫禁城」,那是人間皇帝的皇宮。在西方,紫色也是皇家的顏色,只有帝王才能穿紫色長袍。東羅馬帝國會將「紫衣貴族」的身分授予皇帝符合資格的子女,所謂Born in Purple,以示「君權神授」。 紫色成為一個代表「貴」的文化符號,有其現實的原因。《珀金的完美紫色》把我們帶到維多利亞女王統治下的英國,1838年,維多利亞女王把紫色奉為尊貴的顏色,她的裁縫得想盡辦法找紫色染製的天鵝絨來做加冕王冠,可見紫色仍是一般人無法穿得起的顏色。直到1863年,珀金做化學合成的實驗,嘗試研製人工奎寧—— 一種治療瘧疾的藥物,他從失敗的實驗中,意外發明了製作紫色合成染料的方法,紫色才開始走向平民。 雖然紫色不是奎寧,不是瘧疾的解藥,但發明紫色不止是發明了時尚,而是革舊啟新。從此紫色不再是權貴專屬色,在新舊交替的19世紀,別具時代意義。另外,化學染料的發明,在科學領域上,也有其貢獻,珀金的化學染料帶動了醫學研究,人們給看不見的細菌和微生物染色,從而研發出治療肺結核和霍亂等疾病的藥物。 珀金發明紫色的過程,體現了科學精神:假設、實驗、改變、觀察、記錄、修正……藥物研究失敗,他卻不厭其煩,進一步探索。珀金成功的立足點,不在於運氣,靠的是專注和耐心。這些相信是我們很希望孩子自己領悟的,此書作為一本少年化學家的小傳,在書中都有充分的表達。 當然,一本優秀的繪本,不止於童書,應該老少咸宜。我有個朋友也極愛紫色,常穿紫色的外套、紫色的裙子,她笑稱自己是「紫魔怪」,我猜她看到這本書應該也會很高興。我特別想把這本書介紹給她,介紹給所有喜歡紫色的朋友。 紫色的美,典雅莊重,每件紫衣裳的背後,原來有這麼一段精彩的科學故事。 文:倫雅文(資深學校圖書館主任) 作者簡介:手捧一本書,是幸福的。兩位學校圖書館主任——程志森和倫雅文,想分享閱讀的快樂,聊大小朋友的書,聊讀書的邊邊角角……打開一本書的那一刻,就是讀書的好時節。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35期]

詳細內容

讀書時節:跟多啦A夢學人際關係

正如《哆啦A夢的人際學》這本書的自述——「立即上手,馬上見效」,今天讓我們直截了當,談一下這本書,談一下自己和身邊的人。《哆啦A夢的人際學》內容與書名一樣好懂,從動漫作品《哆啦A夢》(港譯《多啦A夢》)的人物故事,分析生活遇上不同性格的人;分析過後,每個章節都有些建議,讓讀者改善自己,或者有效地與不同性格的人相處。以下將分享書中所述的3個人物的部分內容。 《哆啦A夢的人際學》(作者提供) 作者:小林奨 譯者:羅淑慧 出版社:方言文化 大雄:一無是處 欠動力 由學術到體育都一無是處的大雄,卻總是「關關難過關關過」。《哆啦A夢的人際學》中形容他是個「沒出息卻愈挫愈勇」的人,如生活中看似一事無成的人,他們並非沒有能力,只是欠了點動力。書中引述了大雄和媽媽之間的一次小衝突,媽媽老是叫他外出與朋友打打球或做點什麼,大雄卻只想窩在家中。面對完全「躺平」的兒子,媽媽無法不動肝火。不過對大雄來說,他「不做沒自信的事」,所以再怎樣說他,他都不會動身。就這個小片段,書中指出一個事實:媽媽只會嘮嘮叨叨,卻沒有一起行動,做一次良好的示範。面對動力低的人,作者建議「由提醒的這一方主動展現」是最佳行動。大家試試回想,在好多次「大長篇」冒險中,大雄不也在與朋友一起共同進退下,克服所有難關,完成所有難忘的旅程?大雄需要的,是陪伴與示範。 胖虎:不適合做也要做 胖虎是否知道自己不適合當歌手呢?難說。他身邊的人和讀者卻很清楚,答案是否定的。胖虎的歌藝,想必看過漫畫或動畫的大家都領受過了。可是面對胖虎或像他這樣的人,我們無法把他們勸退,也難以全盤否定,畢竟他們一心強行實踐。胖虎有強大的執行力,同時也很固執,要和他相處就必須有耐性。《哆啦A夢的人際學》提醒我們,先不要標籤「不適合」,應了解「不適合」的原因,與他「配合」一下,嘗試一起改善,「盡可能地擴增他的能力」,結果往往是雙贏的局面。 靜香:容易受傷的孩子 靜香是個品學優良的學生,相處起來不難吧?事實上與靜香相處都要步步為營。《哆啦A夢的人際學》在靜香的章節中提到,靜香媽媽指靜香拉小提琴的聲音太吵耳,打擾了其他人,於是制止了她練習小提琴。不過她的制止,對靜香來說是一種打擊;「天真且心思細膩」的靜香,稍微被念一下,就馬上陷入鬱悶。人與人相處,難免會被人提點,也有需要提點別人的時候。若與靜香這種別人一批評就情緒低落的人相處,書中的建議是「先稱讚再指導」。無論是提點還是批評,先讓對方感受好過來至為重要。 《哆啦A夢的人際學》像它封面陳述一樣,是一本「運用心理科學的人際教科書」。當然人際學的書比比皆是,而且都簡明實用,不過此書依然值得推薦,因為大家對這些人物都很熟悉,讀來倍感親切,當中不乏令人會心一笑的小片段。如果大家喜歡《哆啦A夢》動漫的話,《哆啦A夢的人際學》更可以成為導讀,會令你對原著有更深層次的閱讀體驗。 文:程志森(資深學校圖書館主任) 作者簡介:手捧一本書,是幸福的。兩位學校圖書館主任——程志森和倫雅文,想分享閱讀的快樂,聊大小朋友的書,聊讀書的邊邊角角……打開一本書的那一刻,就是讀書的好時節。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31期]

詳細內容

讀書時節:穿旗袍的20後

近來重讀《親愛的外婆》,兒童散文,筆觸輕輕的、淡淡的,作者書寫遙遠的童年,以及有關外婆的小故事。隔代的相望,大概都是如此,淺淺的卻又深深地隱藏在小時候的回憶裏,年月過去,年歲漸長,變成遙望…… 《親愛的外婆》(網上圖片) 作者:鄭如晴 出版社:小兵 人們常常以00後、10後稱呼青春的一代。現在是2024年,近幾年生的恐怕就叫20後了。百年一遇,回望1920年代生的,便是民初女子了,比如張愛玲,聽起來有些遙遠。我身邊本來也有個民初女子,印象中,她愛穿旗袍,還有點高冷——我有一個高冷得有點酷的外婆。人家的外婆是煙火氣中的溫馨,會笑瞇瞇給小孩弄點好吃的,不然就是生活中很有辦法的長者。但是,我的外婆不做飯。小時候去外婆家,飯是外公燒的,有時是我媽代勞。我媽說,她家是外公掌勺居多,是因為外公寵妻到老?我瞎猜的。 穿旗袍的外婆從來不怎麼穿圍裙,她總是斯斯文文,戴一副金絲眼鏡,一直到了晚年,外婆還是優雅的模樣。她會說英文,會彈鋼琴。這樣的女子放在21世紀的今天一點不稀奇,但外婆身為20後,成長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中國,那時能讀書識字的女孩,應該還不多吧?她生在舊時那種大家庭,是家中長房長女,有4個媽媽,一大家子住省城大宅裏。在兩個哥哥都早夭的陰影下,她從小被當作男生培養,還有個男性化的名字。有父親的寵愛自然有點任性,但要保護不爭不搶的母親,卻能霸氣又勇敢,既是小姐又是少爺。1948年,當年19歲的外婆是中山大學的學生,很多年以後,我牽着女兒走進中山大學的老校區,走在鬱鬱葱葱的校園小路,看到那些百年古樹和紅磚老房子,想到我的外婆——當年的民初少女,曾經從這裏款款走來。 讀盡思念的共鳴 在我媽的描述裏,外婆是嚴格的母親,我媽和兩個姨姨在她眼皮底下成長,得規行矩步,在家裏外婆說一就沒有人敢說二,連外公都得聽她的。在我來看,我媽和她兩個姊妹,到長大了甚至中年以後還是很聽外婆的話,總是順着她,大概又愛又怕。 我10幾歲的時候,網絡還不發達,還沒有視像通訊,那時,20後的外婆和50後的媽媽的溝通,除了長途電話,還會寫信。我放學回家,常常看到媽媽剛剛拆閱的家書擱在桌上。航空郵簡三摺疊的箋紙特別薄,寫滿了工整娟秀的小楷,那是我當時模仿過的風格。外婆寄來的信,上款都寫「綺華女士玉展」,我覺得文雅極了。當時在學校學寫公文,教師一般只教收、啟,或者是官腔十足的台鑒、鈞鍳。外婆的文字在我看來是「仕女」體,我偷偷翻閱,學會了一堆文縐縐的措辭,偶爾在學校習作中顯擺一下。 我有段時間對外婆的身世很感興趣,我媽告訴過我很多她娘家的往事,有時她也似乎不以為意,可能作為女兒,她需要媽媽是媽媽就是了。生逢亂世,經歷戰爭,有活下來的幸運,誰不也是一個傳奇?外婆從內地到香港再到美國,在動盪中還有順遂,平凡中還有幸福,幸福的是每個階段都有深愛着她的人。 我重讀《親愛的外婆》,和女兒一起讀,和學生一起讀,因為教學和工作的需要。我看着孩子們清澈但懵懂的眼睛,覺得這本書是為自己而讀,我讀到了思念的共鳴。 2024年秋,我的外婆離開了。她95歲。 文:倫雅文(資深學校圖書館主任) 作者簡介:手捧一本書,是幸福的。兩位學校圖書館主任——程志森和倫雅文,想分享閱讀的快樂,聊大小朋友的書,聊讀書的邊邊角角……打開一本書的那一刻,就是讀書的好時節。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26期]

詳細內容

讀書時節:留在難過時取暖

「程sir,我想找一本書,可以幫手嗎?」收到同事的手機信息:「但我只記得書中的其中一句。」 「我一無所獲,我滿載而歸。」 接着對話框中出現了這一句。 「一無所獲 滿載而歸」 句子滿有意思,既是無獲,又是滿載。在句子中尋味之際,腦海閃過幾部作品,印象最深的,是《魯賓遜漂流記》的名句:「一無所有,但我仍活着。」這句話常提醒我,人們都在意自己失去什麼,想要什麼,卻不常專注自己擁有的人和事。《魯賓遜漂流記》的主角最初在荒島上求存,後來建立了自己的天地,故事激勵了不少讀者;如今又引我思考,活着本身是否一種滿載而歸?我開始想讀一讀同事在尋找的作品原文。後來我在網絡找到一首詩,句子有點相似。在曹韻《偷詩歌的人》中有這麼一段:「一生/在時間裏我一無所獲/在失望中我滿載而歸/我沉甸甸的一生/裝滿了空蕩。」彷佛世上的作家都在思考人生的得與失,不少作品都有相近的字句。 翻讀名句 撫慰孤獨 「每年都會有一刻想重看,但每次都找不到。當初這句子令我好感動,這句子真的念念不忘。」 那名老師再傳信息給我,當下我想起在學校的辦公桌上,長期擺放的一本語錄《孤獨,一個人的狂歡》。工作會有艱難時刻,在人群中也常感孤獨,這本書正好摘錄孤獨有關的名句,好讓我在困境中隨手翻頁,尋找共鳴與慰藉,特別是那些我放上書籤的頁面,句子如「所有偉大與珍貴的事物都是寂寞的」、「在這些天堂的情境裏,孤獨是我心靈珍貴的慰藉品」,還有書中的序所寫,「(孤獨)進化成某種力量,從中得到體悟的前提是:寂寞、痛苦都必須足夠深刻」。 《孤獨,一個人的狂歡》(作者提供) 作者:尼采、卡夫卡、吳爾芙等 繪者:黃意雯 出版社:八旗文化 書籍可安撫人心。開學一個月,師生還在適應。面對壓力,要減壓;扛住難過的心情,需要強大的心智。人生總有艱難時候,有些書籍,有些句子,常備案頭,常在心中,艱難的日子來了,就把備用的字句作取暖之用。 開學之初,同事發信息給我時,不知道她是否正要取暖?她是幸福的,因為她從書中找到能扶持自己的句子。後來她告訴我,當初問我的那句子,原句是「他一無所得?他滿載而歸」,出自王蒙的小說《蝴蝶》。 文:程志森(資深學校圖書館主任) 作者簡介:手捧一本書,是幸福的。兩位學校圖書館主任——程志森和倫雅文,想分享閱讀的快樂,聊大小朋友的書,聊讀書的邊邊角角……打開一本書的那一刻,就是讀書的好時節。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21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讀書時節:因為山就在那!

今年暑假,我帶女兒去西藏。半個月時間,幾千公里路程,雪域高原的風光,看得我們目瞪口呆。西藏和香港屬同一時區,兩地距離不算遠也不算近;在同一國度,彼此文化差異不算大也不算小。不多也不少的陌生感,吸引着我們。回家以後,我們全家彷彿患上「歸程症候群」,總是想念西藏又高又藍的天空和濃濃的酥油香味。但最難忘的,還是當中的珠峰大本營之行。自此,女兒幾乎每天都提起珠穆朗瑪峰,於是,我送她一本《珠峰來信》。 珠穆朗瑪峰(作者提供) 書中展開攀珠峰之旅 《珠峰來信》是孩子能看懂的小說,主角小志是小學生,他有天收到一個不可思議的包裹,裏面有一塊化石、一本筆記和一個指南針。那是小志已經去世的外公託付慢遞郵局,在他10歲生日那天準時派送給他的,以履行祖孫二人一起攀珠峰的約定。外公透過寫信,邀請小志「同遊」珠峰,一場跨越時空的旅程就展開了。小志打開外公寫的筆記,珠峰的故事從地理常識開始——地質、氣候等自然風貌;再到科學知識——活在世界之巔的神奇動植物;還有當地文化——人們的生活、雪人和山神的傳說。讀完這封家書,不知不覺已讀通一本「珠峰小百科」。 外公年輕時是記者,他在信中娓娓道來珠峰的見聞,同時給小志講珠峰攀登者的事迹。小說文風簡潔優美,語言親切流暢,以外公的家書和小志的內心獨白貫穿全文。長輩的「書信體」,資料豐富,描寫細緻,層層遞進,滿足小讀者的好奇心;小志的「獨白體」靠近孩子的心智,抓緊小讀者的關注點,留有空間,讓他們沉澱,思考何謂「珠穆朗瑪」——為何挑戰,為何奮鬥。 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86米,一切從大約5000萬年前的板塊相撞而起,所以,珠峰故事,時間特別漫長,空間特別壯闊,比例異於尋常,讓我們訝異於自然的浩瀚,也讓我們敬仰那些在山上留下腳印的人:克服和適應惡劣環境,世代生活在喜瑪拉雅山北麓的藏族人;為登山探險隊默默付出,奔波在珠峰南麓的夏爾巴人,還有那些不惜生死相搏,以實踐夢想的攀山勇士。 天路108彎 蜿蜒顛簸 登山着實不容易!我想起前往珠峰大本營的路上,雖說驅車前往,但暈車加上高原反應,的確難受。尤其經過那條海拔落差近千米,密集分佈百多個急彎的路段——天路108彎,蜿蜒前行,顛簸不堪。咬牙隱忍過去後,我們極目遠眺,聳立在對面的,盡是平均海拔8000米的巍峨雪峰,世界上最著名的幾座高山:珠穆朗瑪峰8848米、洛子峰8516米、馬卡魯峰8463米、卓奥友峰8201米。天之高、地之大,崎嶇又荒涼,卻磅礴而壯麗。語言無力,照片失真,唯有感動和敬畏。那時,我們大概窺探到攀山者的心情。 國道318 天路108彎(作者提供) 「因為山就在那。」(Because it's there.)那是珠峰探險家喬治.馬洛里的名言,印在此書的卷首。我們跟着小志讀外公的信,認識到那幾位載入史冊的攀山勇士,他們鍥而不捨地觸碰自身的邊界和人類的極限,無論成功與否,的確創造了某些值得記憶的東西,正是他們冒險的意義所在。 克服恐懼 走向未知 當然,作為普通人,也許我們一輩子都到不了珠峰,我們也沒有必然要成為探險家的理由。但是,別忘了,生活中挑戰無處不在,我們自己就是生活的探險家,要挑戰心中那座珠穆朗瑪——那片未知之地。Because it's there!克服它!只有克服恐懼,走向未知,我們才有機會超越巔峰,變成更好的自己。 我們也別忘了,對於孩子來說,成長的本身就是不停跨越困難和挑戰未知,一路翻山越嶺的過程,途中難免焦慮和孤獨。《珠峰來信》借外公的信和勇士的話勉勵孩子:「不可能」是終點,也可以是起點,取決於我們的選擇:軟弱還是堅強。當困難傲視我們,挑戰我們的時候,要掉頭回家,還是拿着羅盤尋覓目標和確認方向,勇敢地翻越它? 《珠峰來信》令我無比感動,也許和旅行無關,封面這句話即是原因:孩子,那山挺拔堅定,人亦應如是。 《珠峰來信》(作者提供) 作者:西夏 出版社:晨光 文:倫雅文(資深學校圖書館主任) 作者簡介:手捧一本書,是幸福的。兩位學校圖書館主任——程志森和倫雅文,想分享閱讀的快樂,聊大小朋友的書,聊讀書的邊邊角角……打開一本書的那一刻,就是讀書的好時節。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17期]

詳細內容

讀書時節:跑步的理由

「你喜歡跑步嗎?」小說《強風吹拂》的主角清瀨問另一個主角阿步。 這句話令讓我想起求學時期那些田徑隊同學,偶爾看到他們練習,羨慕他們找到一種健康的興趣,但不明白他們愛上跑步的原因。不論奧運直播或是日常新聞片段,不時看到運動員在電視裏疾走,也聽過讀過他們的奮鬥故事,可是心裏一直想問這些在跑步的人:「為什麼要跑步?」 最近讀小說《強風吹拂》,故事關於10名與田徑沾不上邊的大學生,組隊參與日本一項家傳戶曉的比賽「箱根驛傳」。自1920年,「箱根驛傳」都會在1至2月舉行,電視台每年轉播賽事,可謂日本人的新年傳統節目之一。參加比賽的人都是大學生,以10人為一隊,經過預選後,在決賽走完217公里的賽程;整段比賽分10賽區,讓10人接力,每個區段長短有差別,路况不一樣。譬如說在第五賽區要跑上874海拔的箱根神社,需要承受低溫和肌肉拉扯的煎熬,第六區段則從高點往下,以高速跑過陡峭多彎的路,腿部受力非淺,要是下雨了,負擔就更大。 《強風吹拂》(作者提供) 作者:三浦紫苑 出版社:漫遊者文化 10名年輕人 10段心路歷程 剛開讀《強風吹拂》時,對「箱根驛傳」沒深究,覺得只是個普通跑步比賽吧!可讀完第二章,不禁讓我掩卷,在網上查找這比賽到底是什麼一回事。第二章所寫的是一場小型辯論:一天晚上,10名寄宿「竹青莊」的大學生晚敘時,其中一個提出要大家一起參與「箱根驛傳」,面對其他人極力反對,提出參加的人設法說服各人。以小說而論,這場爭論勾畫出各人性格,而讀者明白他們對「箱根驛傳」十分敬畏,感覺到這比賽殊不簡單。小辯論與第二章一同完結,他們決定參加,但不是每一個都真的明白為什麼而跑。讀到這裏,我的心也在問:「我們向所謂目標進發時,為什麼是那個目標?我們不得而知吧?」 從預選寫到正式比賽,小說人物經歷了什麼,結局又是如何,在此不想「劇透」,但必須分享小說最精彩的部分,就是比賽的過程。一部關於跑步比賽的小說,讓我感動和投入,不是競賽如何激烈,而是一頁一段一句所寫下的,是10段賽區上,10名年輕人的10個心路歷程。記得村上春樹在《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說過,跑步是孤獨的,「跑步時不需要和任何人交流,不必聽任何人說話,只需眺望周圍的風光,凝視自己即可。這是任何東西都無法替代的寶貴時刻」。讀《強風吹拂》「箱根驛傳」的過程,我們跟着故事裏青年人跑,包括長得很帥的重度漫畫宅男、長年留級的重度煙民、通過司法考試的未來毒舌大狀、熱愛日本文化的黑人留學生……各人在各自人生的區段中疾走、探索和叩問。讀小說的我,也在心靈上跑了一段自己的區段。 總有一個想出發的時刻 《強風吹拂》中有這麼一段話:「原來跑步的姿態是這麼優美。這是一種多麼原始、孤獨的運動。」那種美,我想,是一個人專注地走在精神領域的狀態。讀這部小說時,想起田中麗奈演出的《擊浪青春》中,一群少女拉雜成軍,參加划艇比賽;過程總有叫口號的時候,但我記得電影最後的比賽中,所有聲音消失,只剩主題曲和划艇的慢鏡頭,觀眾與她們一起專注在每一槳之間的心境。有時候我們很難為每件事找到目標,找到目標也很難說出原因,但總有一個想出發的時刻,而非原地踏步,我們總盼望在路途上能看到些什麼,明白點什麼。 文:程志森(資深學校圖書館主任) (手捧一本書,是幸福的。兩位學校圖書館主任——程志森和倫雅文,想分享閱讀的快樂,聊大小朋友的書,聊讀書的邊邊角角……打開一本書的那一刻,就是讀書的好時節。)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13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讀書時節:總有些事,你特別厲害

最近我和一名朋友聊天,說到MBTI(邁爾斯-布里格斯性格分類法,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16種性格類型。我發現我和她竟然是「同類」,難怪也特別投緣。我反思自己生活中的情况,也的確就如評量表中所說:積極的,卻又執著的……即使長這麼大了,我有時仍然要為自己的不足而煩惱。友人果然是專業社工,她說:「只要把特質發揮好,每個類型都各有所長。」世界之美,在於百花齊放,所以我認為這個說法也是毫無疑問的。每種性格都有其優勢和缺點,在不同維度上,自然也有不同的表現。如果把它們整理出來,放在雷達圖表上,「一無是處」的人和「多邊形全能戰士」都是幾乎不會有的。 說起這個話題,我想起了兩本放在我們圖書館「頭等艙」的繪本。如果按照我館平常的館藏推介原則,這兩本書並沒有特別受孩子們的歡迎和關注,原本並不會把它們置於「頭等艙」的。不過,我故意讓它們曝光,私心的希望小朋友能夠看見。 每個孩子都擁有發光的星星 其中一本是《有些事,我特別厲害》,那是日本繪本作家菊田真理子的作品,內容淺白,風格溫馨。小熊老師能看得見每個同學身上那顆獨一無二的小星星。每個孩子都擁有星星,大家的星星都會發光,或會早一點,或會遲一點。發光的時間不一樣,可能在畫畫的時候,也可能在唱歌的時候,還有,更可能在給予別人關懷的時候。同樣道理,可能在我們勇往直前的時候,或者談笑風生的時候,或者沉思靜慮的時候,那些星星也會發出只屬於我們自己的亮光。這本小小的書,我不願它只是靜靜地躺在書架上,我邀請到學校裏一個氣質特別溫柔的同事給她班上的孩子作書介分享。我覺得,由她娓娓道來,特別溫暖,期望給予那班後進的孩子一些鼓勵,引導他們用心體會,發現自己,鄭重地告訴這些孩子:一定要自信,有些事,你特別厲害! 《有些事,我特別厲害》(作者提供) 作者、繪者:菊田真理子 譯者:黃惠琦 出版社:采實文化 總有些人,會特別愛你 另一本是來自法國的繪本作品——《我愛你,管你怪不怪》,它幽默而荒誕,誇張地演繹母親對小朋友的包容:不管孩子在房間裏養蝙蝠,不管孩子不穿衣服跑到雨林做野人……Qui que tu sois(不管你是誰),你始終就是媽媽最愛的孩子,永遠有媽媽給予掌聲和嘉勉。大部分同類型的故事,說到這就停下來了,但此書想要表達的,似乎不止這些。作者異想天開,留下一條尾巴——真身為外星生物的媽媽,突然脫下八爪魚假髮,露出光溜溜的頭頂和頭頂上的另外兩隻眼睛,反問孩子:「你也會永遠愛我嗎?」隨後,母子二人坐上飛碟往太空飛去。封底最後有一個讓人深思的畫面:孩子小心翼翼地掀開蓋着八爪魚假髮的紙箱,可見他對母親無比重視,這就如故事的開端,媽媽打開紙箱伸手迎接孩子,像看待易碎品一樣,百般的珍重。繪本的風格雖然非常戲劇性,或許也由於東西方文化的差異而存在更多可以討論的內容,但無礙作品表達母愛的寬容和深厚,強調親子間的情感是雙向互動的,這正是幸福的所在!這麼有意思的一本書,我常常期待孩子會在書架上發現它,然後帶它回家和媽媽一起邊笑邊看。 《我愛你,管你怪不怪》(作者提供) 作者:卡布辛.樂法 譯者:謝蕙心 繪者:瑪嘉莉.克拉弗雷 出版社:親子天下 學年快要完結,成績表也快出來了,是要回望又要展望的時候。我總是記起圖書館「頭等艙」這兩本篇幅短短,卻意味深長的小書。借它們喊話每個在這個學年努力奮鬥的大人和小孩:不管你是哪款的MBTI,不管你是怎麼樣的人,總有些事,你特別厲害;總有些人,會特別愛你! 文:倫雅文(資深學校圖書館主任) 作者簡介:手捧一本書,是幸福的。兩位學校圖書館主任——程志森和倫雅文,想分享閱讀的快樂,聊大小朋友的書,聊讀書的邊邊角角……打開一本書的那一刻,就是讀書的好時節。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08期]

詳細內容

讀書時節:書中尋慰藉 會好起來的

「關於未來,有什麼想要達成的願望或理想?」編寫「畢業紀念冊」的學生問我。我閉目片刻,然後說:「我想好好活下去。」 畫畫成避風港 人生變幻實在太多,熬是熬得過,但難免要受一些苦楚。近年會偶爾擔心年輕人不能承受面對挫敗的痛苦。為此,上星期跟學生分享一本書《會好起來的,就算不是現在》,這是一本畫給成年人的繪本,也適合年輕人看。作者亞歷珊卓拉自言是不能接受改變的人,可惜生活屢遭變化,一段時間內經歷了失婚、失業、媽媽離逝,作者感到「有一塊巨石直接落在我的胸口,壓得我無法呼吸」。終於,畫畫成了她的避風港,並創作了《會好起來的,就算不是現在》,用繪畫和簡單的字句攙扶自己,細訴渡過痛苦時刻的心路歷程。 《會好起來的,就算不是現在》(作者提供) 作者:亞歷珊卓拉.歐拉諾(Alessandra Olanow) 譯者:林師祺 出版社:大田 由封面開始,書中每頁都是作者疲憊不堪的自畫像,以及頹唐的情景。翻看書中的心境,不期然想到自己生活裏的困倦,幾頁過後就有共鳴;圖畫旁的字句,是作者溫柔的自言自語,也是對讀者的安慰。人生有太多不可控因素,曾經的憧憬,終被現實掩蓋。想起蕭紅《永久的憧憬和追求》中寫到小時候爺爺對她說:「快快長吧!長大就好了。」當然蕭紅接着就寫到:「『長大』是『長大』了, 而沒有『好』。」 就像《會好起來的,就算不是現在》裏疲憊的身影,並沒有隨着全書的終結而變得開心和活潑,不過原本彎了腰或躺着的作者,終是直了身子站起來,並向下一條長長的道路進發。這本書說的是實在的生活,而非童話;從那些已經過去的殘酷,反讓讀者找到慰藉,擁抱走出谷底的期盼。 「情緒來了,不要擋」 人在低谷、客觀的逆境中,一定有許多複雜的情緒。若太過壓抑,內心的負擔就更大;控制不好情緒,境况將會更糟。亞歷珊卓拉在《會好起來的,就算不是現在》特別提醒讀者:「情緒來了,不要擋。情緒走了,別強留。」我們需要明白逆境會過去,亦需要懂得承受情緒的冲刷。記得《點解學校無教過情緒科》的序這樣寫到:「未必每一顆心靈都『遍體鱗傷』,但這些記憶深處的『回憶』,也總曾在某一個瞬間令我們在生活變得卻步或膽怯。」年輕人也好,成年人也好,學習面對困局與情緒波動都是必修課。 回答「畢業紀念冊」編輯學生的提問,我最後是這樣說:「繼續對當下有想像,有愛有失望,有想念,懂感恩,會擁有,會失去,能睡覺,能吃飽。」誠如亞歷珊卓拉說:「做人實難。」或許人生還要面對嚴苛的事情,不過在那個時候,我會重新拿起《會好起來的,就算不是現在》翻一下,翻個一兩頁就能找到慰藉。 文:程志森(資深學校圖書館主任) 作者簡介:手捧一本書,是幸福的。兩位學校圖書館主任——程志森和倫雅文,想分享閱讀的快樂,聊大小朋友的書,聊讀書的邊邊角角……打開一本書的那一刻,就是讀書的好時節。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04期]

詳細內容

讀書時節:追尋一本書的誕生

我在學校的圖書館服務,為孩子經營「閱讀的溫暖小窩」,常常辦理各種和書相關的活動。在眾多項目之中,最讓孩子期待的,是「一本書的誕生」閱讀文化交流團。我們除了帶學生逛書店、去圖書館,還會帶着學生到訪出版社,訪問作者和編輯,了解書籍出版的工作。交流團還有一個特別的環節,就是大伙兒一起到印刷廠,在生產線上看印刷和釘裝,看看一本本圖書是怎樣「生」出來的。回頭看來,籌辦活動的初心,就是想讓小朋友知道,他們平常翻着看的書,是經過很多人努力和付出,才來到他的書桌上的,每一本都值得我們珍而重之。 縱觀出版職位、工序 我想起這久違了的「一本書的誕生」之旅,也不妨帶學生讀讀《一本書的誕生》吧!簡言之,這是一本說「書是怎麼來的」童書,順序向小讀者展示書籍如何由作者腦海裏的一個想法,最後來到我們手上。孩子讀着讀着,即使一如平日看故事書這般,把原因、經過和結果讀一遍,卻會發現,成書過程的關卡和工序很多,走一趟圖書誕生的過程,原來並不簡單。另外,如果請小讀者數一下書中的「登場人物」,每個人物都有其代表的工作崗位,人數之多也肯定出乎他們的意料,想來,也算是一種生涯規劃教育。 小朋友都上過作文課,甚至很多小朋友也喜歡創作圖文小書,過一把小作家癮,有些甚至有寫一本書的願望。他們大概都知道,作者是成書理所當然的靈魂人物。《一本書的誕生》帶小讀者去追尋作家完成了初稿之後的故事。孩子們可能比較容易明白,作者的文字和構思進入出版流程,會經編輯、美術總監、設計師和畫家等處理;也不難理解出版團隊中,出版人和銷售總監等,會就各自負責的範疇提出專業意見和修訂。那麼,什麼是「打稿」?什麼是「藍紙」?書籍專業的製作和印刷是怎麼樣的呢?版權總監是幹什麼的?一本書還能有多國語言?也有不同制式的電子版本,那是如何做到的呢?一本好書,印好就好了,市場部還要做什麼工作呢? 《一本書的誕生》(網上圖片) 作者:貝琪.戴維斯 譯者:葉楚溶 出版社:新雅文化 珍惜書本 尊敬文化 這本色彩明艷的繪本,書中角色,尤其作者、編輯和設計師3人,他們常常在完成一個任務,向成功多走一步的時候,便跑出來狂歡起舞,這種快樂讀者能感同身受,大概真的是克服步步考驗,才值得如此雀躍。就這樣,《一本書的誕生》帶着我們經歷一本書從零到有的過程,當中有很多人的勞動與汗水,心力與付出,夢想與期望。於小朋友而言,最重要的收穫不止「識書」,更是「惜書」——對書籍的敬重,對文化的崇敬——珍惜擁有的東西。 我第一次翻到這本書時,忍不住問編輯小姐:怎麼要把它做得這麼大本?敬業樂業的她說:「當然了!一本書的誕生是大事,當然要弄得大一點了!」也沒錯!每一本書的誕生,都是想法的實踐、意念的成真,然後,再緩緩地降落到讀者手上的一段奇妙旅程啊! 文:倫雅文(資深學校圖書館主任) 作者簡介:手捧一本書,是幸福的。兩位學校圖書館主任——程志森和倫雅文,想分享閱讀的快樂,聊大小朋友的書,聊讀書的邊邊角角……打開一本書的那一刻,就是讀書的好時節。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00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