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時節:穿旗袍的20後

近來重讀《親愛的外婆》,兒童散文,筆觸輕輕的、淡淡的,作者書寫遙遠的童年,以及有關外婆的小故事。隔代的相望,大概都是如此,淺淺的卻又深深地隱藏在小時候的回憶裏,年月過去,年歲漸長,變成遙望…… 《親愛的外婆》(網上圖片) 作者:鄭如晴 出版社:小兵 人們常常以00後、10後稱呼青春的一代。現在是2024年,近幾年生的恐怕就叫20後了。百年一遇,回望1920年代生的,便是民初女子了,比如張愛玲,聽起來有些遙遠。我身邊本來也有個民初女子,印象中,她愛穿旗袍,還有點高冷——我有一個高冷得有點酷的外婆。人家的外婆是煙火氣中的溫馨,會笑瞇瞇給小孩弄點好吃的,不然就是生活中很有辦法的長者。但是,我的外婆不做飯。小時候去外婆家,飯是外公燒的,有時是我媽代勞。我媽說,她家是外公掌勺居多,是因為外公寵妻到老?我瞎猜的。 穿旗袍的外婆從來不怎麼穿圍裙,她總是斯斯文文,戴一副金絲眼鏡,一直到了晚年,外婆還是優雅的模樣。她會說英文,會彈鋼琴。這樣的女子放在21世紀的今天一點不稀奇,但外婆身為20後,成長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中國,那時能讀書識字的女孩,應該還不多吧?她生在舊時那種大家庭,是家中長房長女,有4個媽媽,一大家子住省城大宅裏。在兩個哥哥都早夭的陰影下,她從小被當作男生培養,還有個男性化的名字。有父親的寵愛自然有點任性,但要保護不爭不搶的母親,卻能霸氣又勇敢,既是小姐又是少爺。1948年,當年19歲的外婆是中山大學的學生,很多年以後,我牽着女兒走進中山大學的老校區,走在鬱鬱葱葱的校園小路,看到那些百年古樹和紅磚老房子,想到我的外婆——當年的民初少女,曾經從這裏款款走來。 讀盡思念的共鳴 在我媽的描述裏,外婆是嚴格的母親,我媽和兩個姨姨在她眼皮底下成長,得規行矩步,在家裏外婆說一就沒有人敢說二,連外公都得聽她的。在我來看,我媽和她兩個姊妹,到長大了甚至中年以後還是很聽外婆的話,總是順着她,大概又愛又怕。 我10幾歲的時候,網絡還不發達,還沒有視像通訊,那時,20後的外婆和50後的媽媽的溝通,除了長途電話,還會寫信。我放學回家,常常看到媽媽剛剛拆閱的家書擱在桌上。航空郵簡三摺疊的箋紙特別薄,寫滿了工整娟秀的小楷,那是我當時模仿過的風格。外婆寄來的信,上款都寫「綺華女士玉展」,我覺得文雅極了。當時在學校學寫公文,教師一般只教收、啟,或者是官腔十足的台鑒、鈞鍳。外婆的文字在我看來是「仕女」體,我偷偷翻閱,學會了一堆文縐縐的措辭,偶爾在學校習作中顯擺一下。 我有段時間對外婆的身世很感興趣,我媽告訴過我很多她娘家的往事,有時她也似乎不以為意,可能作為女兒,她需要媽媽是媽媽就是了。生逢亂世,經歷戰爭,有活下來的幸運,誰不也是一個傳奇?外婆從內地到香港再到美國,在動盪中還有順遂,平凡中還有幸福,幸福的是每個階段都有深愛着她的人。 我重讀《親愛的外婆》,和女兒一起讀,和學生一起讀,因為教學和工作的需要。我看着孩子們清澈但懵懂的眼睛,覺得這本書是為自己而讀,我讀到了思念的共鳴。 2024年秋,我的外婆離開了。她95歲。 文:倫雅文(資深學校圖書館主任) 作者簡介:手捧一本書,是幸福的。兩位學校圖書館主任——程志森和倫雅文,想分享閱讀的快樂,聊大小朋友的書,聊讀書的邊邊角角……打開一本書的那一刻,就是讀書的好時節。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26期]

詳細內容

讀書時節:留在難過時取暖

「程sir,我想找一本書,可以幫手嗎?」收到同事的手機信息:「但我只記得書中的其中一句。」 「我一無所獲,我滿載而歸。」 接着對話框中出現了這一句。 「一無所獲 滿載而歸」 句子滿有意思,既是無獲,又是滿載。在句子中尋味之際,腦海閃過幾部作品,印象最深的,是《魯賓遜漂流記》的名句:「一無所有,但我仍活着。」這句話常提醒我,人們都在意自己失去什麼,想要什麼,卻不常專注自己擁有的人和事。《魯賓遜漂流記》的主角最初在荒島上求存,後來建立了自己的天地,故事激勵了不少讀者;如今又引我思考,活着本身是否一種滿載而歸?我開始想讀一讀同事在尋找的作品原文。後來我在網絡找到一首詩,句子有點相似。在曹韻《偷詩歌的人》中有這麼一段:「一生/在時間裏我一無所獲/在失望中我滿載而歸/我沉甸甸的一生/裝滿了空蕩。」彷佛世上的作家都在思考人生的得與失,不少作品都有相近的字句。 翻讀名句 撫慰孤獨 「每年都會有一刻想重看,但每次都找不到。當初這句子令我好感動,這句子真的念念不忘。」 那名老師再傳信息給我,當下我想起在學校的辦公桌上,長期擺放的一本語錄《孤獨,一個人的狂歡》。工作會有艱難時刻,在人群中也常感孤獨,這本書正好摘錄孤獨有關的名句,好讓我在困境中隨手翻頁,尋找共鳴與慰藉,特別是那些我放上書籤的頁面,句子如「所有偉大與珍貴的事物都是寂寞的」、「在這些天堂的情境裏,孤獨是我心靈珍貴的慰藉品」,還有書中的序所寫,「(孤獨)進化成某種力量,從中得到體悟的前提是:寂寞、痛苦都必須足夠深刻」。 《孤獨,一個人的狂歡》(作者提供) 作者:尼采、卡夫卡、吳爾芙等 繪者:黃意雯 出版社:八旗文化 書籍可安撫人心。開學一個月,師生還在適應。面對壓力,要減壓;扛住難過的心情,需要強大的心智。人生總有艱難時候,有些書籍,有些句子,常備案頭,常在心中,艱難的日子來了,就把備用的字句作取暖之用。 開學之初,同事發信息給我時,不知道她是否正要取暖?她是幸福的,因為她從書中找到能扶持自己的句子。後來她告訴我,當初問我的那句子,原句是「他一無所得?他滿載而歸」,出自王蒙的小說《蝴蝶》。 文:程志森(資深學校圖書館主任) 作者簡介:手捧一本書,是幸福的。兩位學校圖書館主任——程志森和倫雅文,想分享閱讀的快樂,聊大小朋友的書,聊讀書的邊邊角角……打開一本書的那一刻,就是讀書的好時節。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21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讀書時節:因為山就在那!

今年暑假,我帶女兒去西藏。半個月時間,幾千公里路程,雪域高原的風光,看得我們目瞪口呆。西藏和香港屬同一時區,兩地距離不算遠也不算近;在同一國度,彼此文化差異不算大也不算小。不多也不少的陌生感,吸引着我們。回家以後,我們全家彷彿患上「歸程症候群」,總是想念西藏又高又藍的天空和濃濃的酥油香味。但最難忘的,還是當中的珠峰大本營之行。自此,女兒幾乎每天都提起珠穆朗瑪峰,於是,我送她一本《珠峰來信》。 珠穆朗瑪峰(作者提供) 書中展開攀珠峰之旅 《珠峰來信》是孩子能看懂的小說,主角小志是小學生,他有天收到一個不可思議的包裹,裏面有一塊化石、一本筆記和一個指南針。那是小志已經去世的外公託付慢遞郵局,在他10歲生日那天準時派送給他的,以履行祖孫二人一起攀珠峰的約定。外公透過寫信,邀請小志「同遊」珠峰,一場跨越時空的旅程就展開了。小志打開外公寫的筆記,珠峰的故事從地理常識開始——地質、氣候等自然風貌;再到科學知識——活在世界之巔的神奇動植物;還有當地文化——人們的生活、雪人和山神的傳說。讀完這封家書,不知不覺已讀通一本「珠峰小百科」。 外公年輕時是記者,他在信中娓娓道來珠峰的見聞,同時給小志講珠峰攀登者的事迹。小說文風簡潔優美,語言親切流暢,以外公的家書和小志的內心獨白貫穿全文。長輩的「書信體」,資料豐富,描寫細緻,層層遞進,滿足小讀者的好奇心;小志的「獨白體」靠近孩子的心智,抓緊小讀者的關注點,留有空間,讓他們沉澱,思考何謂「珠穆朗瑪」——為何挑戰,為何奮鬥。 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86米,一切從大約5000萬年前的板塊相撞而起,所以,珠峰故事,時間特別漫長,空間特別壯闊,比例異於尋常,讓我們訝異於自然的浩瀚,也讓我們敬仰那些在山上留下腳印的人:克服和適應惡劣環境,世代生活在喜瑪拉雅山北麓的藏族人;為登山探險隊默默付出,奔波在珠峰南麓的夏爾巴人,還有那些不惜生死相搏,以實踐夢想的攀山勇士。 天路108彎 蜿蜒顛簸 登山着實不容易!我想起前往珠峰大本營的路上,雖說驅車前往,但暈車加上高原反應,的確難受。尤其經過那條海拔落差近千米,密集分佈百多個急彎的路段——天路108彎,蜿蜒前行,顛簸不堪。咬牙隱忍過去後,我們極目遠眺,聳立在對面的,盡是平均海拔8000米的巍峨雪峰,世界上最著名的幾座高山:珠穆朗瑪峰8848米、洛子峰8516米、馬卡魯峰8463米、卓奥友峰8201米。天之高、地之大,崎嶇又荒涼,卻磅礴而壯麗。語言無力,照片失真,唯有感動和敬畏。那時,我們大概窺探到攀山者的心情。 國道318 天路108彎(作者提供) 「因為山就在那。」(Because it's there.)那是珠峰探險家喬治.馬洛里的名言,印在此書的卷首。我們跟着小志讀外公的信,認識到那幾位載入史冊的攀山勇士,他們鍥而不捨地觸碰自身的邊界和人類的極限,無論成功與否,的確創造了某些值得記憶的東西,正是他們冒險的意義所在。 克服恐懼 走向未知 當然,作為普通人,也許我們一輩子都到不了珠峰,我們也沒有必然要成為探險家的理由。但是,別忘了,生活中挑戰無處不在,我們自己就是生活的探險家,要挑戰心中那座珠穆朗瑪——那片未知之地。Because it's there!克服它!只有克服恐懼,走向未知,我們才有機會超越巔峰,變成更好的自己。 我們也別忘了,對於孩子來說,成長的本身就是不停跨越困難和挑戰未知,一路翻山越嶺的過程,途中難免焦慮和孤獨。《珠峰來信》借外公的信和勇士的話勉勵孩子:「不可能」是終點,也可以是起點,取決於我們的選擇:軟弱還是堅強。當困難傲視我們,挑戰我們的時候,要掉頭回家,還是拿着羅盤尋覓目標和確認方向,勇敢地翻越它? 《珠峰來信》令我無比感動,也許和旅行無關,封面這句話即是原因:孩子,那山挺拔堅定,人亦應如是。 《珠峰來信》(作者提供) 作者:西夏 出版社:晨光 文:倫雅文(資深學校圖書館主任) 作者簡介:手捧一本書,是幸福的。兩位學校圖書館主任——程志森和倫雅文,想分享閱讀的快樂,聊大小朋友的書,聊讀書的邊邊角角……打開一本書的那一刻,就是讀書的好時節。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17期]

詳細內容

讀書時節:跑步的理由

「你喜歡跑步嗎?」小說《強風吹拂》的主角清瀨問另一個主角阿步。 這句話令讓我想起求學時期那些田徑隊同學,偶爾看到他們練習,羨慕他們找到一種健康的興趣,但不明白他們愛上跑步的原因。不論奧運直播或是日常新聞片段,不時看到運動員在電視裏疾走,也聽過讀過他們的奮鬥故事,可是心裏一直想問這些在跑步的人:「為什麼要跑步?」 最近讀小說《強風吹拂》,故事關於10名與田徑沾不上邊的大學生,組隊參與日本一項家傳戶曉的比賽「箱根驛傳」。自1920年,「箱根驛傳」都會在1至2月舉行,電視台每年轉播賽事,可謂日本人的新年傳統節目之一。參加比賽的人都是大學生,以10人為一隊,經過預選後,在決賽走完217公里的賽程;整段比賽分10賽區,讓10人接力,每個區段長短有差別,路况不一樣。譬如說在第五賽區要跑上874海拔的箱根神社,需要承受低溫和肌肉拉扯的煎熬,第六區段則從高點往下,以高速跑過陡峭多彎的路,腿部受力非淺,要是下雨了,負擔就更大。 《強風吹拂》(作者提供) 作者:三浦紫苑 出版社:漫遊者文化 10名年輕人 10段心路歷程 剛開讀《強風吹拂》時,對「箱根驛傳」沒深究,覺得只是個普通跑步比賽吧!可讀完第二章,不禁讓我掩卷,在網上查找這比賽到底是什麼一回事。第二章所寫的是一場小型辯論:一天晚上,10名寄宿「竹青莊」的大學生晚敘時,其中一個提出要大家一起參與「箱根驛傳」,面對其他人極力反對,提出參加的人設法說服各人。以小說而論,這場爭論勾畫出各人性格,而讀者明白他們對「箱根驛傳」十分敬畏,感覺到這比賽殊不簡單。小辯論與第二章一同完結,他們決定參加,但不是每一個都真的明白為什麼而跑。讀到這裏,我的心也在問:「我們向所謂目標進發時,為什麼是那個目標?我們不得而知吧?」 從預選寫到正式比賽,小說人物經歷了什麼,結局又是如何,在此不想「劇透」,但必須分享小說最精彩的部分,就是比賽的過程。一部關於跑步比賽的小說,讓我感動和投入,不是競賽如何激烈,而是一頁一段一句所寫下的,是10段賽區上,10名年輕人的10個心路歷程。記得村上春樹在《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說過,跑步是孤獨的,「跑步時不需要和任何人交流,不必聽任何人說話,只需眺望周圍的風光,凝視自己即可。這是任何東西都無法替代的寶貴時刻」。讀《強風吹拂》「箱根驛傳」的過程,我們跟着故事裏青年人跑,包括長得很帥的重度漫畫宅男、長年留級的重度煙民、通過司法考試的未來毒舌大狀、熱愛日本文化的黑人留學生……各人在各自人生的區段中疾走、探索和叩問。讀小說的我,也在心靈上跑了一段自己的區段。 總有一個想出發的時刻 《強風吹拂》中有這麼一段話:「原來跑步的姿態是這麼優美。這是一種多麼原始、孤獨的運動。」那種美,我想,是一個人專注地走在精神領域的狀態。讀這部小說時,想起田中麗奈演出的《擊浪青春》中,一群少女拉雜成軍,參加划艇比賽;過程總有叫口號的時候,但我記得電影最後的比賽中,所有聲音消失,只剩主題曲和划艇的慢鏡頭,觀眾與她們一起專注在每一槳之間的心境。有時候我們很難為每件事找到目標,找到目標也很難說出原因,但總有一個想出發的時刻,而非原地踏步,我們總盼望在路途上能看到些什麼,明白點什麼。 文:程志森(資深學校圖書館主任) (手捧一本書,是幸福的。兩位學校圖書館主任——程志森和倫雅文,想分享閱讀的快樂,聊大小朋友的書,聊讀書的邊邊角角……打開一本書的那一刻,就是讀書的好時節。)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13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讀書時節:總有些事,你特別厲害

最近我和一名朋友聊天,說到MBTI(邁爾斯-布里格斯性格分類法,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16種性格類型。我發現我和她竟然是「同類」,難怪也特別投緣。我反思自己生活中的情况,也的確就如評量表中所說:積極的,卻又執著的……即使長這麼大了,我有時仍然要為自己的不足而煩惱。友人果然是專業社工,她說:「只要把特質發揮好,每個類型都各有所長。」世界之美,在於百花齊放,所以我認為這個說法也是毫無疑問的。每種性格都有其優勢和缺點,在不同維度上,自然也有不同的表現。如果把它們整理出來,放在雷達圖表上,「一無是處」的人和「多邊形全能戰士」都是幾乎不會有的。 說起這個話題,我想起了兩本放在我們圖書館「頭等艙」的繪本。如果按照我館平常的館藏推介原則,這兩本書並沒有特別受孩子們的歡迎和關注,原本並不會把它們置於「頭等艙」的。不過,我故意讓它們曝光,私心的希望小朋友能夠看見。 每個孩子都擁有發光的星星 其中一本是《有些事,我特別厲害》,那是日本繪本作家菊田真理子的作品,內容淺白,風格溫馨。小熊老師能看得見每個同學身上那顆獨一無二的小星星。每個孩子都擁有星星,大家的星星都會發光,或會早一點,或會遲一點。發光的時間不一樣,可能在畫畫的時候,也可能在唱歌的時候,還有,更可能在給予別人關懷的時候。同樣道理,可能在我們勇往直前的時候,或者談笑風生的時候,或者沉思靜慮的時候,那些星星也會發出只屬於我們自己的亮光。這本小小的書,我不願它只是靜靜地躺在書架上,我邀請到學校裏一個氣質特別溫柔的同事給她班上的孩子作書介分享。我覺得,由她娓娓道來,特別溫暖,期望給予那班後進的孩子一些鼓勵,引導他們用心體會,發現自己,鄭重地告訴這些孩子:一定要自信,有些事,你特別厲害! 《有些事,我特別厲害》(作者提供) 作者、繪者:菊田真理子 譯者:黃惠琦 出版社:采實文化 總有些人,會特別愛你 另一本是來自法國的繪本作品——《我愛你,管你怪不怪》,它幽默而荒誕,誇張地演繹母親對小朋友的包容:不管孩子在房間裏養蝙蝠,不管孩子不穿衣服跑到雨林做野人……Qui que tu sois(不管你是誰),你始終就是媽媽最愛的孩子,永遠有媽媽給予掌聲和嘉勉。大部分同類型的故事,說到這就停下來了,但此書想要表達的,似乎不止這些。作者異想天開,留下一條尾巴——真身為外星生物的媽媽,突然脫下八爪魚假髮,露出光溜溜的頭頂和頭頂上的另外兩隻眼睛,反問孩子:「你也會永遠愛我嗎?」隨後,母子二人坐上飛碟往太空飛去。封底最後有一個讓人深思的畫面:孩子小心翼翼地掀開蓋着八爪魚假髮的紙箱,可見他對母親無比重視,這就如故事的開端,媽媽打開紙箱伸手迎接孩子,像看待易碎品一樣,百般的珍重。繪本的風格雖然非常戲劇性,或許也由於東西方文化的差異而存在更多可以討論的內容,但無礙作品表達母愛的寬容和深厚,強調親子間的情感是雙向互動的,這正是幸福的所在!這麼有意思的一本書,我常常期待孩子會在書架上發現它,然後帶它回家和媽媽一起邊笑邊看。 《我愛你,管你怪不怪》(作者提供) 作者:卡布辛.樂法 譯者:謝蕙心 繪者:瑪嘉莉.克拉弗雷 出版社:親子天下 學年快要完結,成績表也快出來了,是要回望又要展望的時候。我總是記起圖書館「頭等艙」這兩本篇幅短短,卻意味深長的小書。借它們喊話每個在這個學年努力奮鬥的大人和小孩:不管你是哪款的MBTI,不管你是怎麼樣的人,總有些事,你特別厲害;總有些人,會特別愛你! 文:倫雅文(資深學校圖書館主任) 作者簡介:手捧一本書,是幸福的。兩位學校圖書館主任——程志森和倫雅文,想分享閱讀的快樂,聊大小朋友的書,聊讀書的邊邊角角……打開一本書的那一刻,就是讀書的好時節。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08期]

詳細內容

讀書時節:書中尋慰藉 會好起來的

「關於未來,有什麼想要達成的願望或理想?」編寫「畢業紀念冊」的學生問我。我閉目片刻,然後說:「我想好好活下去。」 畫畫成避風港 人生變幻實在太多,熬是熬得過,但難免要受一些苦楚。近年會偶爾擔心年輕人不能承受面對挫敗的痛苦。為此,上星期跟學生分享一本書《會好起來的,就算不是現在》,這是一本畫給成年人的繪本,也適合年輕人看。作者亞歷珊卓拉自言是不能接受改變的人,可惜生活屢遭變化,一段時間內經歷了失婚、失業、媽媽離逝,作者感到「有一塊巨石直接落在我的胸口,壓得我無法呼吸」。終於,畫畫成了她的避風港,並創作了《會好起來的,就算不是現在》,用繪畫和簡單的字句攙扶自己,細訴渡過痛苦時刻的心路歷程。 《會好起來的,就算不是現在》(作者提供) 作者:亞歷珊卓拉.歐拉諾(Alessandra Olanow) 譯者:林師祺 出版社:大田 由封面開始,書中每頁都是作者疲憊不堪的自畫像,以及頹唐的情景。翻看書中的心境,不期然想到自己生活裏的困倦,幾頁過後就有共鳴;圖畫旁的字句,是作者溫柔的自言自語,也是對讀者的安慰。人生有太多不可控因素,曾經的憧憬,終被現實掩蓋。想起蕭紅《永久的憧憬和追求》中寫到小時候爺爺對她說:「快快長吧!長大就好了。」當然蕭紅接着就寫到:「『長大』是『長大』了, 而沒有『好』。」 就像《會好起來的,就算不是現在》裏疲憊的身影,並沒有隨着全書的終結而變得開心和活潑,不過原本彎了腰或躺着的作者,終是直了身子站起來,並向下一條長長的道路進發。這本書說的是實在的生活,而非童話;從那些已經過去的殘酷,反讓讀者找到慰藉,擁抱走出谷底的期盼。 「情緒來了,不要擋」 人在低谷、客觀的逆境中,一定有許多複雜的情緒。若太過壓抑,內心的負擔就更大;控制不好情緒,境况將會更糟。亞歷珊卓拉在《會好起來的,就算不是現在》特別提醒讀者:「情緒來了,不要擋。情緒走了,別強留。」我們需要明白逆境會過去,亦需要懂得承受情緒的冲刷。記得《點解學校無教過情緒科》的序這樣寫到:「未必每一顆心靈都『遍體鱗傷』,但這些記憶深處的『回憶』,也總曾在某一個瞬間令我們在生活變得卻步或膽怯。」年輕人也好,成年人也好,學習面對困局與情緒波動都是必修課。 回答「畢業紀念冊」編輯學生的提問,我最後是這樣說:「繼續對當下有想像,有愛有失望,有想念,懂感恩,會擁有,會失去,能睡覺,能吃飽。」誠如亞歷珊卓拉說:「做人實難。」或許人生還要面對嚴苛的事情,不過在那個時候,我會重新拿起《會好起來的,就算不是現在》翻一下,翻個一兩頁就能找到慰藉。 文:程志森(資深學校圖書館主任) 作者簡介:手捧一本書,是幸福的。兩位學校圖書館主任——程志森和倫雅文,想分享閱讀的快樂,聊大小朋友的書,聊讀書的邊邊角角……打開一本書的那一刻,就是讀書的好時節。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04期]

詳細內容

讀書時節:追尋一本書的誕生

我在學校的圖書館服務,為孩子經營「閱讀的溫暖小窩」,常常辦理各種和書相關的活動。在眾多項目之中,最讓孩子期待的,是「一本書的誕生」閱讀文化交流團。我們除了帶學生逛書店、去圖書館,還會帶着學生到訪出版社,訪問作者和編輯,了解書籍出版的工作。交流團還有一個特別的環節,就是大伙兒一起到印刷廠,在生產線上看印刷和釘裝,看看一本本圖書是怎樣「生」出來的。回頭看來,籌辦活動的初心,就是想讓小朋友知道,他們平常翻着看的書,是經過很多人努力和付出,才來到他的書桌上的,每一本都值得我們珍而重之。 縱觀出版職位、工序 我想起這久違了的「一本書的誕生」之旅,也不妨帶學生讀讀《一本書的誕生》吧!簡言之,這是一本說「書是怎麼來的」童書,順序向小讀者展示書籍如何由作者腦海裏的一個想法,最後來到我們手上。孩子讀着讀着,即使一如平日看故事書這般,把原因、經過和結果讀一遍,卻會發現,成書過程的關卡和工序很多,走一趟圖書誕生的過程,原來並不簡單。另外,如果請小讀者數一下書中的「登場人物」,每個人物都有其代表的工作崗位,人數之多也肯定出乎他們的意料,想來,也算是一種生涯規劃教育。 小朋友都上過作文課,甚至很多小朋友也喜歡創作圖文小書,過一把小作家癮,有些甚至有寫一本書的願望。他們大概都知道,作者是成書理所當然的靈魂人物。《一本書的誕生》帶小讀者去追尋作家完成了初稿之後的故事。孩子們可能比較容易明白,作者的文字和構思進入出版流程,會經編輯、美術總監、設計師和畫家等處理;也不難理解出版團隊中,出版人和銷售總監等,會就各自負責的範疇提出專業意見和修訂。那麼,什麼是「打稿」?什麼是「藍紙」?書籍專業的製作和印刷是怎麼樣的呢?版權總監是幹什麼的?一本書還能有多國語言?也有不同制式的電子版本,那是如何做到的呢?一本好書,印好就好了,市場部還要做什麼工作呢? 《一本書的誕生》(網上圖片) 作者:貝琪.戴維斯 譯者:葉楚溶 出版社:新雅文化 珍惜書本 尊敬文化 這本色彩明艷的繪本,書中角色,尤其作者、編輯和設計師3人,他們常常在完成一個任務,向成功多走一步的時候,便跑出來狂歡起舞,這種快樂讀者能感同身受,大概真的是克服步步考驗,才值得如此雀躍。就這樣,《一本書的誕生》帶着我們經歷一本書從零到有的過程,當中有很多人的勞動與汗水,心力與付出,夢想與期望。於小朋友而言,最重要的收穫不止「識書」,更是「惜書」——對書籍的敬重,對文化的崇敬——珍惜擁有的東西。 我第一次翻到這本書時,忍不住問編輯小姐:怎麼要把它做得這麼大本?敬業樂業的她說:「當然了!一本書的誕生是大事,當然要弄得大一點了!」也沒錯!每一本書的誕生,都是想法的實踐、意念的成真,然後,再緩緩地降落到讀者手上的一段奇妙旅程啊! 文:倫雅文(資深學校圖書館主任) 作者簡介:手捧一本書,是幸福的。兩位學校圖書館主任——程志森和倫雅文,想分享閱讀的快樂,聊大小朋友的書,聊讀書的邊邊角角……打開一本書的那一刻,就是讀書的好時節。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00期]

詳細內容

讀書時節:欲說還休 文字寄意

總有些事不知從何說起,如何開口,像那中六的最後一堂文學課,儘管想囑咐的有千言萬語,卻始終欲說還休。或許選一本書,送一篇文章,比開口說一番話更好;畢竟意在言外,文字能夠留下,學生可在日後細味。 琹涵散文作告別禮物 那中六的最後一課,我選了琹涵的散文作告別禮物。我常放琹涵的書在案頭,在疲憊時、困擾時、傷心時……需要慰藉的時候,都會捧着琹涵的書,翻幾翻,選一篇散文細讀,讀文章裏引述的古典文學雋語。琹涵著作甚豐,《詩情快意:對飲唐詩,發現生活真趣》、《好詩:從先秦到明清,回到初相遇的一刻》、《慢讀王維》等,作品幾乎在每一間書局都能找到,而她的書名起得簡單,封面簡樸,就像她的行文那樣,平易近人。 我第一本讀的琹涵作品是《慢讀宋詞》。這本書與她大部分的作品一樣,每一篇都寫人生諸事,像〈四季有花香〉寫作者致電一個許久不見的好友,一通電話就回顧了一個人的一生;〈兩個女人〉談到一個朋友的大媽與二媽,抒發了兩個女人為同一男人苦纏的感嘆;〈臨別的禮物〉是琹涵大學畢業的回憶,回溯年輕的自己以什麼物件託付怎樣的祝願。這些文章裏,琹涵攙進古典文學的原文與語譯。常記書中〈夢的追尋〉,記述漂泊經年的舊相識,從識於微時寫到後來各人經歷,感慨青春易逝;文章末段引述晏幾道《御街行》,其中「街南綠樹春饒絮,雪滿遊春路」,彷佛提醒人們,勿忘曾經的美好時光。琹涵總會借一首古典詩詞為文章點睛,為情感找到出口。 琹涵的文字與古典文學相呼,訴說了塵世諸事,溫潤了讀者的心。所以說,要給中六生說點什麼,不如借琹涵的文字寄意。最後的文學課,我就與學生分享了琹涵《好詞》中的〈人生,總是在路途上〉。文章談及成長改變了人生風景;文中引用蘇軾的《蝶戀花.春景》,當中一句「牆裏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裏佳人笑」,也是我盼學生明白的寄意:人生的場景與心境將不停轉換。 年輕人迷惘,一下子說太多道理,實在難以消化。或許讓他們慢慢讀文字會更好。記得2月時候,到一所中學的周會談寫作談文學,在活動尾聲,我也送了琹涵的文章給學生。記得當下學生眼神流露喜悅和感動。我覺得,學生渴望被循循善誘,送一點文字,也是可以的。 《好詞》(作者提供) 作者:琹涵 出版社:日出 輕盈筆觸 觀照人生百態 身邊不乏追卓越的人,總想展示個人素養;我自愧不如,其實也樂於不如。談古典文學,我「不夠大氣」,沒推薦權威著述或大師註釋本。我記得《大人只知道部分的世界》中寫到:「功課好的孩子會被期許維持好成績,大部分心思都被用來鞏固他所達到的位置,很可能那也是他唯一的成就感來源(以及壓力來源)。」或許我畏難了,也怕學術嚇怕了孩子;我不夠出色。不過我有足夠的溫柔。育人的工作,需要多一點溫柔。琹涵作品,其實是很好的文學導讀和人生導讀。台灣師大國文學系潘麗珠教授便這樣形容琹涵的文章:「透過輕盈的筆,把所觀照的人生世相、人情百態,溫婉而有味的跟讀者款款訴說。」 文:程志森(資深學校圖書館主任) 作者簡介:手捧一本書,是幸福的。兩位學校圖書館主任——程志森和倫雅文,想分享閱讀的快樂,聊大小朋友的書,聊讀書的邊邊角角……打開一本書的那一刻,就是讀書的好時節。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95期]

詳細內容

讀書時節:做個理財小達人

農曆年假過去了兩個星期,全體師生一起甩掉holiday mood,回歸學習生活中去。小息時,我和幾個學校圖書館服務團的孩子一邊把春節掛飾拆掉,一邊聊天。我逗他們說:「過完年啦!回歸現實,考試要來了。」幾個小孩彷彿被戳到痛處,叫苦連天。「老師,這不是最慘的……」突然有人在賣慘,大家都安靜下來了。這個五年級副隊長哥哥,繼續苦着臉說:「最慘的是,我的利市錢已經全部用完了!」馬上,有學生跟着哭窮:「你好敗家!我比你好一點,現在還剩兩百,還得撐到明年呢!」聽來真不知道這算是挖苦還是安慰。原來,孩子們陷入「財政困難」,也是一片愁雲慘霧,這點大人們應該也頗為感同身受。 小朋友不懂量入為出,早早把壓歲錢花光,不足為奇,我們都知道,理財方面的經驗和知識也是需要學習的。惟個人理財,作為教師也難以手把手教導。近年,我們給學校圖書館添置了好一些跟孩子講理財的童書,這些符合孩子程度的工具書,簡明又實用,有些甚至細緻地教導小讀者列預算表,培養孩子記帳的習慣,幫助他們建立理財概念。那幾個「面臨財赤」的小孩苦笑着,我伸手指了指那個書架,讓他們過去挑了合適的借回家——從閱讀中學習——理財。 說到閱讀學經濟,在同類型的童書當中,我特別向學生推介了「經濟學是什麼?」系列,這是日本兒童文學作家兼理財規劃師泉美智子的作品,繁體中文版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出版,全套共6冊,分別是《如果沒錢了》、《如果沒有銀行》、《如果公司光想着賺錢》、《如果國營企業民營化》、《如果能收購整家公司》和《如果公司不顧地球環境》。 「經濟學是什麼?」系列(作者提供) 作者:泉美智子 繪者:佐藤直美、山下正人、新谷紅葉、石川友子、松島洋 譯者:唐亞明 出版社:香港中文大學 有趣故事 深入淺出講解經濟學理論 很多和孩子「講錢」的書,都是直接向小讀者闡述知識點的資訊類文本,而「經濟學是什麼?」卻是一套繪本,故事展開,輕輕鬆鬆地引導孩子學習經濟學的理論。比如,作者以「如果遊樂埸(主題樂園)免費」這種寫實又吸引孩子眼球的話題,解釋生活中常見的經濟學原理——合理的價格。對於孩子比較少接觸到的範疇,比如公司、股份、利潤和國營與民營的概念等,則用來地球開店的外星人、子烏虛有的小島國家等天馬行空的幻想故事,作類比說明,故事生動有趣;說理深入淺出。整個系列,從個人理財說起,到公司商業運作,再到企業社會責任,甚至全球經濟。 「經濟學」在小孩眼中可能是個陌生又抽象的詞語,但事實上,只要找到合適的材料和方法跟孩子討論,其實它並不難懂,而且,它是一門經世致用的學問,其原理在日常生活中俯拾即是。柴米油鹽、衣食住行都是經濟學,這些知識能幫助孩子適應生活,固然是小讀者有需要,也有能力去了解的。至於,經濟學作為一門研究人類行為、解釋社會運作的學科;一門討論人類社會怎麼將稀缺資源合理配置的社會科學,它提供一個重要的視角,幫助人們了解社會現象,甚至政治政策、環境問題和國際關係。所以,那是我們導航孩子漫遊書海、認識世界時,不能繞開的航標。 文:倫雅文 作者簡介:手捧一本書,是幸福的。兩位學校圖書館主任——程志森和倫雅文,想分享閱讀的快樂,聊大小朋友的書,聊讀書的邊邊角角……打開一本書的那一刻,就是讀書的好時節。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91期]

詳細內容

讀書時節:看一套好漫畫

最近一名台灣家長發現,孩子的老師在班房放了一套《龍珠》,讓學生自由取閱,那名家長覺得孩子不應該看這種漫畫,因為無法建立學習習慣。這家長的說法,在網上群組引起討論:孩子該讀漫畫嗎? 漫畫常予人一種「庸俗」、「速食」的印象。不過每本書內容不同,「庸俗」、「速食」的純文字書也不罕見。如果探討孩子應否讀漫畫,就涉及「該閱讀什麼書」這個問題;解答這問題,又要思考「為何閱讀」。閱讀,能提升語文能力,包括閱讀策略、語感和行文用字等,同時可獲取知識、慰藉心靈和提升精神價值,以及為了漸被電子產品取代的消閒娛樂用處。 記得小時候,媽媽買了蔡志忠的《漫畫禪說》和《漫畫唐詩》放在家裏,而我總在無聊時翻開,一看再看。這些漫畫深入淺出解說中國哲學與文學,不知不覺成了我粗疏學養的底子;長大後成為語文教師,我也建議學生看蔡志忠的《漫畫論語》、《漫畫莊子》,因為漫畫滲透了原文和語譯,不失為溫習DSE中國語文科考試的好素材。除了蔡志忠作品,不少漫畫也具豐富知識,譬如說《交響情人夢》,就讓我認識拉威爾、德布西和拉赫曼尼諾夫的作品,還有欣賞鋼琴演奏的細節。 漫畫哲學經典套書(作者提供) 作者:蔡志忠 出版社:大塊文化 原典較難入門 漫畫可充導讀 讀原典固然好,但程度不夠,時間不足,原典或會打擊興趣,令人卻步;漫畫倒是好入門,是接觸原典前的導讀。記得年前在校內辦一個《史記》活動,推介了鄭問的漫畫。鄭問以中國水墨畫,配上電影分鏡形式,把不少中國歷史故事繪成漫畫,如《東周英雄傳》和《始皇》等作品皆享負盛名。當年念中三的我,在學校圖書館看過鄭問的《刺客列傳》,被當中「士為知己者死」的精神感動,促使我借了一本白話文《史記》讀一遍;長大後念中文系了,又念念不忘在大學圖書館把《史記》原典讀完。說起來,漫畫對我在文史方面的啟蒙不限於此,橫山光輝的《三國志》也是我對原典的導讀。今天我校圖書館也有一套橫山光輝的《項羽與劉邦》,據悉不少學校圖書館也放了橫山光輝的《赤壁》在架上。要說流行一點的《金田一少年事件簿》,最終也引領我讀橫溝正史的《金田一》系列及各冷硬派偵探小說。 《男兒當入樽》熱血 《龍珠GT》感人 除了知識,漫畫亦可提升一個人的精神價值。《男兒當入樽》教會我要對理想鍥而不捨,《消防員的故事》和《海猿》令我明白犧牲與付出的意義。而文首提及的《龍珠》系列,其中《龍珠GT》作為悟空與孫女冒險的故事,兩代人的交流也是感人肺腑。或許有人嫌棄《龍珠》打打殺殺,不過金庸小說也不乏類近情節,中文科一篇課文《大鐵椎傳》大戰響馬賊情節亦有過之而無不及吧? 讀原典,讀「正經書」好。為考試多讀文字,當然沒錯,可是生活不應只為考試。我們總不會痛罵一個放假休息的人不事生產吧?心靈滿足與消閒休息都很重要。 話說回來,只讀漫畫,固然不行,這涉及「閱偏食」,是一個擇日再談的課題了。 文:程志森 作者簡介:手捧一本書,是幸福的。兩位學校圖書館主任——程志森和倫雅文,想分享閱讀的快樂,聊大小朋友的書,聊讀書的邊邊角角……打開一本書的那一刻,就是讀書的好時節。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7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