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濟隨筆:親子靜觀
聽到「親子靜觀」這個名詞,你會想起什麼?腦海浮現怎樣的畫面? 與孩子一起靜坐留意呼吸就是「親子靜觀」?這只是很表面的認識。現時坊間有不同的親子靜觀課,父母報名前大都抱着可以改善孩子某些方面的期望。這個期望很合理,但當我們期望別人包括自己的孩子改變的時候,我們的角色又如何呢?靜觀的修習告訴我們,最有效的改變是自己先去改變。 若我們期望孩子專注,那麼請每次與孩子交流時都放下手機; 若我們期望孩子有禮貌,那麼請使用愛語與孩子交流; 若我們期望孩子有耐性,那麼請在孩子犯錯時保持溫和堅定。 不加批判 專注當下一刻 靜觀先驅Kabat-Zinn指出,靜觀就是不加批判地專注在當下一刻。在這個簡單而又廣為接受的定義裏面蘊含着兩個元素:專注每一刻和不加批判。 人類與其他動物的最大不同就是擁有思考、計劃和組織的能力,但亦正正是這些高階能力為人類帶來困擾。我們很多時候都在回憶過去或者計劃將來,然而過去的已經過去,將來的還沒有來到,我們最能掌控的其實只有眼前一刻,亦是整個生命裏面最真實最寶貴的一刻。當我們全神貫注地去留意當下的時候,很自然地從過去的遺憾和將來的擔憂中抽離出來,從而可以對生活的挑戰作出更有智慧的回應,亦活得更自在從容,這正是為什麼靜觀練習會讓修習者感到放鬆減壓的其中一個原因。 靜看孩子3分鐘 尋回初心 學者Bögels和Restifo提出,在親子靜觀中,父母可以嘗試以下一個2至3分鐘的練習: 找一個空閒的時間和空間讓自己可以靜靜專注地看着孩子2至3分鐘。你會發現這2至3分鐘承載着無限可能: 可能你會尋回教養孩子的初心; 可能你會遇見孩子不同的一面; 可能你會想停留在那瞬間。 教養孩子包含很多一日復一日,重複又重複的事宜,因此很容易讓父母變得自動化,人在心不在。回想一下最近一次你詢問孩子學校趣事的情景,當時你有「聽」到孩子的回答嗎?孩子有否反問你「有無聽到」? 很多時候父母與孩子日常時間表都是滿滿的,去完一個地方接着又一個。在這些情况下,父母與孩子可以嘗試一起做3個呼吸練習: 雙眼微微合上,把注意力帶到腹部,自然地吸氣,留意腹部微微脹起;然後呼氣,留意腹部微微沉低。心裏可以默默說:吸入一,呼出一;吸入二,呼出二;吸入三,呼出三。最後打開雙眼繼續做手頭上的事情。 你亦可以把注意力放在鼻孔,吸氣的時候留意空氣通過鼻孔進入身體,呼氣的時候,留意溫暖的氣息通過鼻孔離開身體。 無論在地鐵裏、路上,還是電梯裏都可以做,這簡單的3個練習可以冷靜我們的身體和神經系統,把我們從心不在焉和習慣的忙碌中拉回來。 如果你和孩子有更多的時間,可以掃描附圖的二維碼,試下跟着聲音導航體驗一下,用5至10分鐘靜觀。 可以掃描二維碼,試下跟着聲音導航體驗一下,用5至10分鐘靜觀。 靜觀的另外一個元素是不加批判。出於進化和生存的需要,我們習慣對遇到的所有人、物和經歷作出判斷,這種判斷幫我們更有效率地處理問題,甚至有更大機會生存下去。同時,我們也付出了一定的代價,我們變得固化,失去了開放的心。對我們的孩子也一樣,我們有些固有的看法,例如:「他就是坐不定過度活躍」、「她就是脾氣不好」、「他就是不聽話」等。這些固有的看法就好像有色眼鏡一樣,我們眼中的孩子被染上了負面的顏色。 透過親子靜觀的練習,父母慢慢培養廣闊的覺察力,去發現孩子的不同顏色,正面的、負面的,有五顏六色,更發現無論什麼顏色融入大海之後都已經淡到看不見,因此不用執著本身是什麼顏色。 文:何月群(仁濟醫院學前支援服務隊臨牀心理學家)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41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