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濟隨筆:重新開始

秋意漸起,孩子們的新學年已經揭幕。孩子一生會經歷大約15至20次這樣的新學年。有沒有想過,其實,我們任何時候都可以重新開始,我們有無限的新開始? 這個說法實有科學理據,每秒鐘人體中大約有400萬個細胞會死亡,並由新細胞取代(Sender & Milo,2021)。這是一個高度精細和動態的過程,是人體保持健康的重要生理機制。我們的身體每秒都在重新開始。 筆者在臨牀心理學領域工作多年,見證了很多個案的改變和重塑。從剛出生就面臨腦障礙的嬰兒,到中風後失去能力的80歲老人(Kaczmarek,2020),只要有足夠的支持與機會,他們都能夠重拾生機,重塑自己。這些故事讓筆者深信人的大腦具有驚人的可塑力和恢復力。即使境遇再艱難,只要有適當的治療和關懷,人們都能克服障礙,重新開始。 喚醒孩子腦細胞 重建受損神經網絡 撫育有特殊需要的孩子,最大的挑戰莫過於擔心他們趕不上同儕的進度。尤其在經歷了一段漫長而艱辛的訓練過程後,卻未見明顯進步,父母常陷入灰心喪志。然而,我們必須相信每一次的努力都值得。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訓練,都在悄悄喚醒孩子的腦細胞,重建受損的神經網絡。雖然進展緩慢,但每一秒鐘都是崛起的契機,每一次嘗試都是新的開始。 撫育有特殊需要孩子的另一大挑戰,就是應對他們的非期望行為,譬如發脾氣、固執,甚至傷害他人等。當這些行為重複出現,家長或教師免不了認為孩子性格就是這樣,這些刻板印象往往無意中影響到孩子的身心健康。 我們須記住,孩子的大腦每一秒都在更新,不可能一成不變。即使此刻的表現令人頭痛,但只要用心觀察,定能發現他們微小而珍貴的進步。每一秒鐘,都蘊藏着無窮可能——我們需要的,就是以開放和充滿愛意的眼光,去把握住眼前的這一刻。筆者的經驗是,孩子的行為和情緒障礙很難對待,但並非無法克服。只要我們用心尋找適合的方法,耐心引導,定能幫助他們逐步改善,持續進步。 撫育孩子的道路上,家長們往往會因為疲憊或壓力而失控。然而,我們要記住,這個過程並非一帆風順,但只要有心改正,隨時隨地都能重新出發。比如,當你一時衝動大聲責罵孩子,不要讓負面情緒持續,平復後可以主動向孩子道歉,承認自己的失控。這不僅可以修復與孩子之間的關係,也讓孩子學會如何面對自己的錯誤並主動承擔責任。孩子的成長需要錘煉,家長的心路歷程也是如此。讓我們保持初心重新開始,以更美好的視角去看待孩子,時刻懷着柔軟和慈愛的心態,隨時調整方法,用愛和智慧引領孩子茁壯成長。 ◆當孩子不適應小學開學,或會出現一些徵狀: 情緒波動:變得更情緒化,容易哭泣或發脾氣 加倍依賴:比平時更依賴父母,不願意離開家人 退縮行為:不願意參加學校活動或與同學互動 睡眠問題:晚上難以入睡或早上起牀困難 食慾改變:食慾減退或過度進食 身體不適:經常不明原因地抱怨頭痛、胃痛等 孤立自己:不願意與同學交往,喜歡一個人待着 人際衝突:容易與同學衝突或爭吵 缺乏自信:在與同學和老師互動時顯得畏縮 注意力不集中:上課時容易分心 學習興趣下降:作業拖拉或不願意完成 學習成績下降:成績與之前的水平不符 ◆如何應對? 與教師溝通:了解孩子在校表現,尋求教師的建議和支持 多鼓勵支持:多肯定孩子的努力和進步 培養社交技能:通過安排與同學的玩耍時間,幫助孩子建立友誼 尋求專業幫助:如果問題持續或惡化,考慮尋求心理專家的幫助 文:何月群(仁濟醫院學前支援服務隊臨牀心理學家)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23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仁濟隨筆:透過發問與遊戲 訓練高階思維

大家知道語言及思維能力是相輔相成、息息相關的嗎? 孩子到了大概4歲,通常已具備基本的語言理解及表達能力,學懂基本的詞語及句式,已足夠讓他們在日常生活中與人交流。到了4至6歲,孩子開始進入邏輯思維期,會運用語言作為思考工具,將他們已有的知識、經驗、加入自己的創意,發展出不同的高階思維技巧,例如推測、解難、批判能力等,逐漸發展成為獨有及靈活的思考模式。然而,高階思維能力並非可以單獨訓練,因為當中包含孩子對自身知識及經驗的運用。 6個層次 先由強化記憶理解力開始 今次我會與家長由淺入深介紹不同層次的思維能力。家長可先強化孩子的基礎思維能力,再透過發問技巧及遊戲,在日常生活中輕鬆地訓練孩子的高階思維能力。 美國學者Benjamin Bloom早於1950年代就提出一個教育框架,名為布魯姆分類法(Bloom's Taxonomy)。此分類法把學習分成6個不同層次,由下而上依次是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論和創造(圖)。由此可見孩子需先有穩固的記憶及理解能力,其他能力才能相應地發展。 要對事件分析、評論及創造,孩子需要兩種主要的高階思維能力,分別為聚斂性及擴散性思維。 (1) 聚斂性思維: 以孩子自身的知識及經驗為基礎,他們需要整合資料後,想出一個最合適的答案,例如: 蘋果、提子、香蕉全部都是什麼? 猜一種公共交通工具,它有兩層,會停靠車站,還可以載很多人呢? 地上都是水,有幾個小朋友在追逐,其中一個小朋友坐在地上哭,猜猜剛才發生什麼事? (2) 擴散性思維: 孩子需要根據一個主題,以腦震盪、多角度思考想出任何可能的答案,例如: 說出10種能發光的用品;說出新年時合適的恭賀說話;說出遲到的原因;說出不同保護環境的方法 如何訓練思維能力呢? (1) 記憶、猜謎遊戲 家長可以發揮創意,自創不同謎題令孩子動動腦筋。如果沒有頭緒的話,坊間不少遊戲也有記憶、猜謎等元素,簡單如成人熟悉的猜字謎、「大電視」及猜猜畫畫都能訓練思維。 (2) 多層次發問法 心理學家Marion Blank提出了一個多層次發問框架(Blank's Levels of Questioning),家長可以在日常傾談、伴讀及討論之中運用不同問題,引導孩子觀察、回憶、分析、推測及解難。 (明報製圖) 就圖片為例: 1級:認知性問句(孩子需要透過觀察及理解面對的事物回答問題) 這是什麼?這是誰?他在做什麼?這是哪裏? 2級:聚斂性思維問句(孩子需要整合環境中的資料及運用自身的知識回答問題) 剛才發生什麼事?鍋入面正在煮什麼?桌上面放着的都是什麼? 3級:擴散性思維問句(孩子需要簡單推論後回答問題) 你猜猜小男孩之後會發生什麼事?你猜猜爸爸會說什麼?你猜猜小男孩將會聞到什麼氣味? 4級:擴散性思維問句(孩子需要綜合自己的知識分析及判斷後回答問題) 哪件事比較危險?為什麼會發生這些事?如果你剛剛回家,會怎樣做? 文:陳慧盈(仁濟醫院鄭裕彤兒童成長發展中心言語治療師)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22期]

詳細內容

仁濟隨筆:讀寫障礙與職業治療

讀寫障礙是一種常見的特殊學習障礙,主要成因是由於腦部結構異常、遺傳或認知能力缺損所引致。 10學童1個有讀寫障礙 讀寫障礙的學童雖然擁有正常人或以上的智力,但是在學習時,往往會因閱讀、寫作及數學等方面遇到不同程度的困難而受影響。據香港特殊學習困難研究小組統計顯示,本港每10名學童約有1個患有讀寫障礙,普遍比率約為9.7%至12.6%,及早察覺及識別可以減少對學童於學習上的影響。 職業治療師主要觀察讀寫障礙學童的閱讀及書寫情况,提供評估,例如小手肌發展評估、視覺感知評估、眼球追蹤評估、感覺統合評估等,因應不同的評估結果提供適切的治療。 讀寫障礙有以下特徵﹕ .抄寫時經常漏寫或多寫了筆畫 .經常寫錯字,容易混淆字體的方向,如b寫成d、土寫成士、上寫成下等 .肌肉協調能力較差,影響執筆寫畫技巧,寫字時容易出界 .不願意朗讀文章,容易讀錯字或有「跳行」、「跳字」的情况;對於理解文章內容有困難 多感官訓練 助學寫字閱讀 改善讀寫障礙的職業治療有3個活動可參考: 1. 利用多感官學習法學習文字 運用不同的感覺器官學習,可以較容易把文字輸入腦中,如: 觸覺:可以在沙、米、鹽上寫字 本體覺:可以運用大關節於空氣中寫字 聽覺:可以朗讀文字的筆畫或文字的部件幫助記憶認讀 2. 參與視覺認知遊戲 視覺認知發展不良會影響閱讀的流暢度,或會有漏字、跳行、跳字等情况。視覺認知的遊戲包括找不同、拼砌遊戲、畫迷宮、以不同方向(如順序、倒序、順時針)讀數字/字母、球類活動等。 3. 小肌肉靈活控制 小肌肉控制不良會影響執筆手勢和運筆的流暢度,小手肌活動如使用夾子、解開繩結、搓紙球等都有助前三指的發展。另外,要有穩定的小手肌控制,大肌肉的活動控制也是不可缺少的,小朋友平日可以參與絲帶舞、擊沙包、推車仔等以提升膊頭、手肘、前臂、手腕的穩定度。 文:梁玉芳(仁濟醫院圓玄學院早期教育及訓練中心一級職業治療師)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18期]

詳細內容

仁濟隨筆:每一刻專注多一些

每時每刻我們的感官系統都接收着從四方八面以及自己內在傳來的信息,一般來說,我們會挑選最重要的信息做出相應回應。我們的專注力在過程中起了主導作用。專注力幫我們把不相關和不那麽重要的信息篩掉,把有限腦力資源集中放在最重要的事上。在處理事情過程中,我們可能受其他信息分心,專注力會幫助我們抑制想去分心的衝動,提醒我們持續專注手上的事情直到完成。 上面描述的過程是否很理想?現實是怎樣呢?現實是我們好不容易開始做那件很重要的事情,過了10分鐘,我們的心開始游走,又過了5分鐘,發覺自己在做第二件事情,這時這個「發覺」把我們帶回去原來需要做的事情上。 我思故我在 察覺分心也是專注力 其實分心是人之常情,留意到分心也是很重要的專注力。那什麼才算專注呢?科學研究領域有很多定義,筆者認為專注就是當我們察覺到當下的身心狀態的時候。法國哲學家笛卡兒說「我思故我在」,如果我們的腦海總在思考,我們也深深嵌入思考裏面而不自覺,那就不算專注;但是當我們察覺到自己在思考,「哦,我在思考緊……」,這個時刻就是專注。 學前期兒童可以持久專注多長時間?一般可以用以下的公式粗略計算: 歲數×2或×3(見圖) (明報製圖) (7歲 兒童14至21分鐘、6歲 兒童12至18分鐘、5歲 兒童10至15分鐘、4歲 兒童8至12分鐘、3歲 兒童6至9分鐘、2歲 兒童4至6分鐘。) 一般幼稚園上一節課是幾分鐘?20分鐘?30分鐘?40分鐘?對我們學前期的兒童來說太大挑戰了! 學前期兒童會有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ADHD)嗎?其實美國兒科學會建議不要在4歲前診斷ADHD。但是我真的很擔心孩子有專注力不足的情况,怎麼辦呢?可以參考以下的徵狀,如果大部分都符合,可以找專業人士做一個正式評估。 學前期兒童ADHD徵狀: .幾乎總是難於安坐,坐下幾分鐘之後一定要起身 .因為「特別勇敢」經常挑戰危險動作,經常受傷 .經常被同學投訴打人,搶玩具 .逃避需要專注多於2分鐘的工作 .開始一項活動一分鐘之後就失去興趣,需要去開始另一項活動 .不停地說話,製造噪音 我們的專注力去哪了?答案很明顯:電子屏幕上! 世界衛生組織和美國兒童與青少年精神醫學會建議2至6歲兒童每天的屏幕時間是1小時,作為父母的我們每天看屏幕的時間又是多少呢? 持久專注力訓練: 在一段連續的時間裏持續做同一件事情,而這事情不可以是小朋友最感興趣的事情或遊戲,最好是小朋友稍微不感興趣的;時間長度可以參考上面提及不同年齡階段層小朋友可以持久專注的時間。家長可以參考以下幾點幫助小朋友持久專注做功課: .做功課前,可先到公園作感覺調節及動作協調的活動以提升醒覺度,例如跑步、攀爬、跳躍等活動 .做功課期間,在適當時段(如每隔15至20分鐘)給予小休,其間讓兒童作「感覺餐單」活動(如玩彈牀、玩轉轉椅等),以維持其醒覺度 .讓兒童坐治療球作一些活動,給予前庭感覺刺激 待小朋友年齡增長進入小學階段,可以鼓勵小朋友自己內省以提高專注: .我𠵱家做緊咩? (回到當下) .我𠵱家應該做緊咩?(引導對比現在的行為和目標行為,並計劃如何做出目標行為) 文:何月群(仁濟醫院學前支援服務隊臨牀心理學家)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06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