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大GPS:引導兒童正確使用電子設備

隨着電子設備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許多家庭經常使用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和電腦來供兒童學習和娛樂。然而,這些便利背後也帶來了一系列挑戰,包括網絡欺凌、不良內容以及過度依賴電子屏幕等。如何有效引導兒童安全且適度地使用電子設備,成為了家長關注的議題。 近期研究將家長管理孩子電子設備使用的行為概括為「數碼教養」(digital parenting),在延續傳統教養理念的同時,融入了數碼時代的特點。為協助家長實施數碼教養,筆者提供以下建議作參考。 首先,家長應正視電子設備的普及度。無論是在家中、社區還是學校,電子設備已經隨處可見,如果家長選擇迴避或忽略,只會讓孩子對電子設備產生更大的好奇心。相反,家長若主動與孩子談論數碼科技,或共同參與相關活動,例如一起觀看有教育意義的影片、參與互動遊戲或討論網上新聞和內容,這種方式不僅能促進親子間的溝通和情感交流,還有助於讓孩子對家長的教養方式產生認同感,而非對抗情緒。 設定屏幕使用時間 尊重孩子隱私 其次,家長需根據孩子的年齡階段採取適當的管理策略。對於年幼的孩子,應設定屏幕使用時間,避免過度依賴電子設備;而對於青少年,則應逐步培養他們的自主和責任感,與孩子共同商討並制訂合理的使用計劃。此外,家長還可以善用科技工具,例如家長監控應用程式或網絡過濾功能,營造安全的數碼環境。同時,應避免過度干預孩子日常生活,尊重他們的隱私,以建立互信的關係。 另外,家長應注意自身的數碼行為,因為家長的使用習慣往往對孩子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如果家長沉迷於電子設備,不僅削弱與孩子的互動,還可能讓孩子誤以為這種行為是正常或值得鼓勵的。為此,家長應以身作則減少不必要的電子設備使用,例如避免在用餐或家庭活動時查看手機,並積極營造高質量的親子互動時光。此外,家長可設定「無屏幕時段」,例如晚餐時間或睡前一小時,全家人共同遠離電子設備,實行健康、平衡的數碼生活方式,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 提升數碼素養 辨別虛假信息 最後,家長應保持學習心態,積極提升自身的數碼素養。現今的數碼世界不斷發展,家長需要了解網絡安全、隱私保護、媒體素養以及與孩子相關的最新科技趨勢。例如,學習如何辨別虛假信息,使用家長監控工具,或了解孩子常用的社交媒體平台和應用程式。這不僅有助於家長更有效地保護孩子免受網絡風險侵害,還能讓家長在與孩子討論數碼議題時更加自信,從而拉近親子距離。通過不斷學習,家長能更好地適應數碼時代需求,成為孩子在數碼生活中的可靠指導者和榜樣。 文:陶思思(香港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www.facebook.com/FEHD.EdUHK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41期]

詳細內容

教大GPS:學校族裔平等的實踐

教師一般都尊重族裔平等,認同要公平對待不同族裔人士的原則。然而,學校的日常實踐是否符合這原則? 每天早上,不少校長和白人英語教師都會站在學校門口,迎接學生回校。然而,學校也有印度人、華人等英語教師,何以卻少有安排他們每天向家長、學生打招呼?為何總是白人英語教師擔當接待的角色? 類似的情况是,有學校在校園外、學校簡介等宣傳品中,展示學校各式各樣活動的照片,可是照片中多為白人和華人教師,卻罕有看到印度人、巴基斯坦人教師,為什麼? 學校作為教育機構,應該向社會傳遞族裔平等的信息,而非延續社會中某些既定印象。香港是國際城市,學校應該展現為一個族裔多元的團體,包括華人、印度人、白人等。 NET懂粵語不能說? 另一例子,部分以英語為母語的教師(Native English Teachers,NET),本身能說粤語,例如在加拿大長大的華人,或在港土生土長的非華語人士,有學校卻不希望學生知道英語教師能說粤語。有教師本來用中文拼音名稱(例如Mei Ling),但學校卻要求她改用英文別名(Miss Mary)。難道使用英文別名就更能符合外界心目中「外籍英語教師」的既定印象?能說粤語就會變成本地英語教師?其實,不少懂得粤語、以英語為母語的教師,希望使用粤語與學生打成一片,他們也更能理解學生學習英語的困難,從而提供協助。 當我們遇到白人,會主動與他們說英語。當我們表達得不清楚,往往認為是自己的英語說得不好。然而,對於印度人、巴基斯坦人,卻罕見我們學習他們的印地語、旁遮普語、烏爾都語,更理所當然地期望他們應該學好粤語,以便溝通。為何我們對待他們的態度並不一樣?其實,凡是以香港為家的非華語人士,包括白人、印度人等,都應學習粤語以融入社會。有在港生活的白人指出,他們學習粤語的困難是,華人總是與他們說英語,使得他們缺乏練習粤語的機會。 有大學開辦以中文與英文作為授課語文的兩類課程,白人導師可只教英文授課的課程,但華人導師卻需同時教授以中文和英文授課的課程。語文是一種能力,無論是什麼族裔,能運用愈多語文的導師能力愈高。導師能說流利英語、粤語、普通話,不是理當如此,而是得來不易,值得獎賞。 族裔平等不止是消除歧視,我們要將所有族裔人士平等看待,不分厚薄。筆者深信英語是國際語言,學好英語十分重要。而且,在港白人、印度人等對我們的社會貢獻良多。在這前提之下,我們可怎樣恪守族裔平等的原則?這也許不如我們想像中容易。言傳身教,族裔平等值得我們反思。 文:林浩昌(香港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www.facebook.com/FEHD.EdUHK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39期]

詳細內容

教大GPS:從理財開始 學懂自律

現今世代,消費是無法避免的事,學會理財,成為金錢的主人是一種生活技能,尤其是在疫情之後,使用電子貨幣已成為全球大趨勢。使用電子貨幣不再是成年人的專利,即使是孩子也會接觸到,例如乘搭交通工具,在小賣部購買零食、文具,都會用到八達通。部分孩子的八達通更具備自動增值功能,或是不需使用實體卡,掃描手表便能付款,這些付款方法或會令孩子難以掌握支出的概念。 數字及電子化都是虛擬又抽象的事情,要孩子同時學會兩種抽象的概念實在不容易。如何由抽象變為具體,關鍵在於體驗式學習。這裏不是指透過數數字或現金來學習如何使用金錢,而是讓他們學會如何規劃使用金錢。對孩子來說,金錢像是無窮無盡、唾手可得的資源,只需開口對父母說,就可以得到金錢來滿足自己想要的東西。因此,我們第一件事就是要讓孩子了解金錢是努力的回報,以免孩子養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習慣,及早培養孩子的理財習慣實是有必要的。 給予小額金錢學習規劃 筆者在此建議,不論是現金、八達通,甚至是已經讓孩子使用支付寶等電子支付工具,每次給予孩子一個相對較小的金額,開始學習規劃自己的財務狀况,順道教會他們分清「需要」及「想要」,從而學會自己控制金錢而非被金錢所控制。心理學有一個概念叫延遲滿足(delayed gratification),即是嘗試控制當刻的欲望,不作出衝動的行為去得到眼前的獎賞,在完成整件事後才享受成果;研究發現「延遲滿足」能力強的人在其他方面如學業成就、身心健康等都會有更正面的發展。 讓孩子了解家庭收入 一起討論支出 要讓孩子學會這一點,大人的身教是十分重要的。父母是孩子學習、以至模仿的對象,筆者在此大膽建議嘗試讓孩子了解家庭收入,一同規劃使用在孩子身上的項目,讓他們知道金錢不是無限的,應做好管理,分清需要及想要,在滿足欲望時作出正確的抉擇和取捨,了解父母的金錢是有限的。 總括而言,及早學會理財是個人成長中不可或缺的生活技能,一個豐盛的人生源自於有規劃的人生,孩子從小做起,在成長路上也就可以迎難而上。父母與孩子一同討論也可以加深雙方在金錢觀和價值觀上的理解,減少因誤解而衍生的爭拗,從中也更能了解對方,改善雙方關係。 文:林浩瑋(教育政策與領導學系講師)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www.facebook.com/FEHD.EdUHK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37期]

詳細內容

教大GPS:不要混淆國籍、族裔、語言

印度人來自印度,說印地語;華人來自中國,就一定說華語?現實的情况卻往往複雜得多。國籍、族裔、語言的概念各不相同,我們不應混淆。 家庭語言 決定是否「非華語學生」 曾聽過有一名幼稚園教師形容:「學校有230名學生,非華語小朋友約佔40%,他們有不同的國籍,例如菲律賓、非洲、印度等。」類似的說法很普遍,但讀者能否看到當中的問題? 首先,非洲就像亞洲一樣,是世界七大洲之一,包括很多個國家,例如尼日利亞、坦桑尼亞、南非等。由於非洲不是單一國家,所以是沒有「非洲國籍」的。 其次,學校的非華語學生是印度籍,還是印度裔?國籍是指屬於某個國家、持有該國的護照。族裔則包含兩個意思:「族」是族群歷史、文化、宗教、語言等的認同;「裔」是血緣、共同祖先的後裔子孫。那麼上面教師的說法,是確認了學生的護照是印度籍,還是只想指出學生是非華語人士,以及其文化與血統是印度裔? 教育局對「非華語」的解說是:「家庭常用語言不是中文的學生均歸納為非華語學生。」是故,只要學生在家不是用中文,無論什麼國籍和族裔,皆是非華語,決定條件是家庭語言。因此,假如學生是從加拿大回流的華人,即加拿大籍華裔,只要在家說英語,也屬於「非華語學生」。 認清國籍、族裔 多元文化達社會共融 國籍與族裔的概念並不相同,教師在教學上應重視什麼?就族裔而言,教學內容應包括多元文化、宗教、習俗等。筆者認為非華語和華語學生,都應該互相認識、彼此欣賞非華語文化與中華文化,促進彼此了解。至於國籍,教學內容則應包括國家的象徵如國旗、國歌等。對於教師應多強調非華語學生的國籍(例如加拿大籍、印度籍)?可能眾說紛紜,不過可肯定的是,教師應培養他們對中國包括香港的歸屬感,以加強身分認同,融入社會。 我們能分辨國籍與族裔的概念後,可思考一些學校常用名稱是否適切,例如「外籍英語教師」。NET的全寫是Native English Teacher,即以英語為母語的教師,聘任準則是語言能力,英語是母語或具有母語水平。然而,是否擁有外國護照卻不重要。其實,香港有些以英語為母語的教師,不是從外國而來,而是土生土長的非華語人士,他們的英語能達到母語程度。 另一例子,香港中學文憑試科目有「中國文學」與「英語文學」,很多人卻誤會了後者是「英國文學」。英國文學只包括英國的文學作品,但英文是世界語文,英語文學也包括美國、澳洲、印度等以英文寫作的作品。 全球化使得人們的國籍、族裔、語言的概念逐漸模糊。有香港出生的印度人移居加拿大後,持有加拿大國籍,屬於印度裔,說流利的粵語。生活在多元文化社會,釐清國籍、族裔、語言的概念對社會共融是十分重要的。 文:林浩昌(香港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www.facebook.com/FEHD.EdUHK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35期]

詳細內容

教大GPS:漢字部件與字義 未必相關

教師教小朋友認字時,通常都會解釋部件與字義之間的關係,例如有「木」字旁的字,字義就會跟樹木有關。舉例如「橙」、「枝」字,意思皆與樹木有關聯。小朋友明白部件提示字義的功能,將來看到不認識的字,也可猜測字義大概與什麼有關。然而,小朋友在課堂、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字未必全部都與該部件的意思相關。以下列出幾個不同字義與部件無關的情况,讓教師在教學時能夠提醒小朋友。 字或部件意義改變 在歷史演變中,字或部件的意義改變了,彼此因而不再相關。例如「樣」字,現多表示「樣式」,但本來的字義是「櫟樹的果實」,所以包含「木」部件。另一例子,「藍」字,藍色與植物無關,但字的本義是「蓼藍,草本植物,其葉可製作成藍色染料」,是以包含「草花頭」。再一個例子,不是字義改變,而是部件意義轉變了。「虫」的本義是「毒蛇」,因此「蛇」、「彩虹」的「虹」、「蠟燭」的「蠟」(其外形皆像長長的蛇),雖不是昆蟲,卻用「虫」部件。換言之,這些字的部件與字曾經是意義相關的。 部件純粹表音 如果部件與字的意義皆從未改變,是否就必定相關?答案是否定的。部件在字中,除了表示字義,也可表示字音。當功能純粹是表音,部件意義與字義就不會相關。例如:「沐浴」的「沐」字,字義與「樹木」無關,字音卻與「木」相同。其次,「錦標」的「錦」、「欽佩」的「欽」,都不是「金屬」,但字音與「金」相近。另外,「飾物」的「飾」字,字義與食物無關,但字音與「食」相近。 部件是其他部件一部分 部件有時既不表示字義,也不表示字音,它們是其他部件中的一部分。例如:「想」字,包含「木」部件,但「木」只是表音部件「相」的一部分。其他例子包括,「彩」、「蜥」,「木」不過是「采」、「析」的部分。另外,「婆」、「蕩」,包含「三點水」,字義亦與水無關。 字裏部件 不是真部件 有些字看似包含某部件,但相似、甚至相同的部分,其實不真的是該部件。舉個例子,「四點火」,通常包含這部件的字,字義與「火焰」有關。可是,「魚」、「燕」等字,下面的四點卻不是「四點火」,而是魚和燕子的尾巴。又例如,「萬」字,由於上面的不是「草花頭」,字義與植物無關。「萬」的本義是「蠍子」,上面的是「蠍子的鉗」。「若」字,像「人跪坐,雙手上伸,整理披散的頭髮」,看似「草花頭」,實質是「雙手與頭髮」。 小朋友學會部件提示字義,的確有助他們學習漢字。然而,漢字由部件構成的歷史過程,卻非如此簡單,當中不乏例外,也包含豐富的文化意義,值得教師深究。 文:林浩昌(香港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www.facebook.com/FEHD.EdUHK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27期]

詳細內容

教大GPS:怎樣教非華語生中華文化?

以往,在主流學校就讀的主要是在家說華語的華裔學生,學校的教學因而依據華語學生的需要而設計。近年,非華語學生逐漸入讀主流學校,學生必定是華語學生的假設往往不再成立。但教師是否意識到這樣的轉變,教學上會否仍假設只有華語學生,忽略了學生多元的文化背景?這問題在中華文化教學中尤其值得反思。 「我們」等同華語人士? 有小一中國語文課本,標題是〈我們的傳統節日〉,內容包括吃湯圓、掃墓、賽龍舟等華語人士的節日活動。這裏「我們」是什麼意思?香港是一個多元文化社會,「我們」除了華語人士外,應否也包括非華語人士?難道非華語人士不是「我們」?那麼,「我們的傳統節日」,除卻華語人士的節日外,應否亦介紹非華語人士的一些節日,例如印度人排燈節的點油燈、巴基斯坦人開齋節吃棗子等活動? 分享不同生活經驗 另一本小一中國語文課本,有以下「農曆新年」的教學活動:「先看看圖,再想想你過年時會做哪些事,可以幫助你想出說話的內容。」「兩人一組,互相分享過年時感到高興的一件事,再把那件事寫出來。」教學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是適切的,然而非華語學生卻不一定經歷過農曆新年。那麼,教師如何幫助他們?例如,請非華語學生採訪華語學生過新年的情况,從而加深他們的認識。再進一步,活動可以包含非華語文化中的傳統節日,並比較這些節日與華語人士節日的異同之處(例如大家都探訪親友、互送禮物),以豐富非華語與華語學生的分享內容。 黃皮膚、黑頭髮、黑眼珠 有幼稚園高班的活動,學習目標是「認識中國人的特徵(名字、外貌特徵、語言)」。活動流程包括「請幼兒運用鏡子觀察自己的樣子,畫下自畫像,填上適當的顏色(黃皮膚、黑頭髮、黑眼珠等)。教師展示幼兒所畫的圖畫,引導幼兒說一說大家的外貌特徵。 非華語學生,尤其是在港土生土長的,由於外貌不能改變,他們在這活動中也許感受到就算自己付出多少努力,也不能完全變成中國人。這活動能否達到原先訂立的目標,即培養學生作為中國人身分的認同?還是使得非華語學生更難得到身分認同? 過往,我們教中華文化時,經常提及「炎黃子孫」、「血濃於水」、「同根同心」等說法。可是,非華語學生未必與華語人士有血緣關係,這些慣常的說法並不適用於他們,教師能否覺察到有這樣的改變? 教導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並不容易,然而只要教師加深了解非華語文化,多從非華語學生的角度思考並欣賞其文化,他們的教學必能變得更靈活、更多元。 文:林浩昌(香港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www.facebook.com/FEHD.EdUHK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25期]

詳細內容

教大GPS:小朋友可否沒有英文名?

香港華人用英文別名很常見,不少家長更會為小朋友在身分證上加上英文別名(如CHAN, Tai Man Tom)。然而是否每個小朋友都必須有英文別名? 有家長在小朋友入讀小學時,在《學生手冊》個人資料「英文名」一欄,填上小朋友中文名字的拼音。交回手冊後,班主任特意打電話給家長。 班主任:請問浩昌有沒有英文名? 家長:我在手冊填上Ho Cheong,用這個就可以了。 班主任:不是,有沒有像John、Peter、Mary那些英文別名? 家長:沒有。 班主任:是否需要改個英文別名?如果沒有,外籍英語教師很難叫他的名字。 家長:不用了,謝謝! 班主任特別致電家長,可見他認為,以中文拼音作為英文名仍有「不足」之處,小朋友「應該」取個英文別名。這做法在香港華人十分普遍,但其他國家或地區的人會否同樣取用英文別名?筆者於是從外地朋友的名字中探索,發現其他地區的人士通常以自身的姓名音譯,而不另取英文別名。例如新加坡華人「淑華」的英文名是Seok Hwa;日本人Mari真理,沒有用Mary作為英文別名;印度人Anika,不是Anita。當然,也有外地朋友使用英文別名,例如:名字是James的印度人,他是基督徒。但總體來說,英文別名的使用並不像在香港華人之間那樣普遍。 也許讀者認為,這正反映香港是國際大都會,擁有中西文化匯聚的特色。兼具中西文化視野,在現今全球人口遷移的社會,確實是一項優勢。不過,有了英文別名是否就足夠?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有否善用每個機會來融入西方文化?例如日常習慣說英語、瀏覽英語媒體、閱讀英國文學典籍?甚至能否指出England(英格蘭)、Great Britain(大不列顛)、The United Kingdom(英國)三者的分別?筆者相信,起用英文別名僅是學習跨越中西文化的開始,我們應可更深入了解西方文化。 非華語小朋友 用原名音譯成中文別名 筆者留意到一個情况,香港主流學校有不少非華語小朋友就讀,教師會用他們原名音譯成中文別名,但不會另取英文別名。例如 Fatima叫法蒂瑪;Aisha的中文別名是愛莎,英語則維持叫Aisha而不會叫Anne。他們本身的名字可能來自母語,並非源自西方文化,與華人將中文名字英譯一樣,英語教師不一定能讀出來,但教師為何不建議他們取個英文別名? 像華裔人士一樣,非華語小朋友本來的名字都很有意思,可反映他們的文化背景。例如:Aisha和Fatima大概是巴基斯坦裔伊斯蘭教徒。教師對非華語文化有所認識,有助他們了解小朋友的家庭背景,對教學很有幫助。 使用英文別名不是壞事,但更重要的是欣賞多元文化,對不同文化底蘊有更深入的認識。 文:林浩昌(香港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www.facebook.com/FEHD.EdUHK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23期]

詳細內容

教大GPS:學習是什麼?

我們對學習的理解,會影響我們怎樣學習,從而影響我們的學習成果。假如我們視學習為一項任務,做完功課後,任務就完成,我們不會再思考學習的課題,不會在學習內容上鑽研。然而,倘若學習是一種興趣,功課完成後,我們會尋找更多課外資料,最終對課題有更全面的了解。那麼,究竟我們對學習是如何理解的? 幼稚園老師問小朋友:「明天放假,大家是否很開心?」小朋友沒有表示。老師表情更加誇張,接着說:「終於放假了,應該超開心!」小朋友仍然毫無反應。其實,小朋友上學見到其他小朋友,可以一起玩已經很開心。老師也許工作繁忙,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小朋友身上。這也許讓小朋友在潛移默化中認為「如果不用上學就值得高興」。 「能夠學習太感動了」 另一個例子,學期完結,家長說:「明天開始放暑假,我們外出吃飯,好好慶祝一番!」但9月開學前,我們會否為了可以上學而慶祝?有幾多學生期待上學並認為「能夠學習太感動了」? 另有香港中學文憑試學生放榜之後,塵埃落定,首要做的是把所有課本、筆記等全部丟掉,一件不留。中學的學習難道沒有任何保留的價值? 幼園生抱抱老師 大學生遠離教授 筆者觀察到,幼稚園小朋友早上回到課室,會走到老師面前抱抱老師。上課時遇到老師提問,他們也會積極舉手回應。然而,接受多年的教育後,大學生上課會走到講堂後方坐在最後一行。導師問問題時,他們低下頭避免眼神接觸。學生可從導師身上學到很多,但為何卻不想接近他們? 筆者開學時派發課程大綱給學生時,會問他們:「大綱列出這學期的13節課,你認為是被判處13天徒刑,還是得到了13張電影門票?」如果前者,上課可免則免,學生只會達到最低出席率的要求;後者,則學生覺得缺了每節課都很可惜。 享受和珍惜學習的人 才能體會箇中樂趣 唯有享受和珍惜學習的人才能體會箇中樂趣。有老人家到社區中心學習社交舞,完成初班後,再報名初班,一直上了初班幾遍。筆者問她,為什麼不報讀中班、高班? 她回覆:「我這把年紀,上課不是為了追求什麼成績。留在初班,與其他老人家一起跳舞,消磨時間,是最滿足的了!」 把學習理解成任務並不一定是問題。有時學生能完成功課,有了自信心,才可享受學習。反而經常欠交功課,學習卻很難是一種享受。筆者認為若學習只為完成任務,顯得對學習的理解過分狹窄,才是真正的問題。其實,學習既要做好功課,也要培育興趣,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文:林浩昌(香港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www.facebook.com/FEHD.EdUHK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21期]

詳細內容

教大GPS:習字未必需重複抄寫

教師教學時,有時為了公平及效率,會採用相同的教學方式。這種做法假設同一班學生的學習需要和能力相近,因而相同的教學方式能適用於大部分學生。 然而,現今學生的學習差距很大,學習需要和能力都不一樣,教師不能只因循固有做法,需因應學生個別情况,靈活施行不同的教學方式,以求能達到因材施教之效。這種多元的教學方式,值得教師深思。 以初小默書作為例子,一般學校的做法是,當學生寫錯字時,會要求學生重寫幾次作為改正。教師假設學生只要重複抄寫,就能學會正確字形。然而,倘若我們深入分析學生寫錯字的原因,就會發現重複抄寫未必是適合所有學生的學習方式。筆者以下會舉出幾個常見的寫錯字情况及有效教法: 掌握字形特徵 當學生能大致寫出字形,但由於要寫的字筆畫多,容易漏掉一點,或多加一畫,例如:寫「獻」或「關」字時,遺漏部分筆畫。這些字的字形不易解釋,筆畫繁雜、瑣碎。教學方法主要是幫助學生記憶字形,把一筆一畫牢牢記住,重複抄寫也許是可行的辦法。 另一情况,同樣是漏掉一點一畫,但是由於寫的字形與其他字形相近,學生因而混淆。例如「直」字,有的學生會將中間的3個橫畫,錯寫成兩畫,像「且」那樣;或是寫「展」字,在下面左方多加一撇,像「衣」字。此時,重複抄寫未必是最有效的方法。適切的教學方法是,教師直接指出字形特徵,例如:「有些字中間有兩個橫畫,有些3個,而『直』字是3畫的。」這樣,學生就能明確記得橫畫的數量。 分辨字義義符 此外,如果學生因字音相似而寫錯別字,例如:把「將」字寫成「張」,或「造」字寫為「做」,這時,重複抄寫「將」字多遍,都未必有助學習,學生仍會把「將軍」錯寫成「張軍」。這裏的問題是,學生混淆「將」、「張」兩字的用法。因此,更有效的教學方法是教導學生分辨兩字的字義,並透過學習活動讓學生辨別兩字,例如:組詞練習,[將/張]開,[將/張]軍。只要學生答對練習,就代表他們能掌握字義的分別。 最後的情况是學生誤用義符,例如:「推」字錯寫為「堆」,或「織」錯寫成「識」。寫錯字的原因是由於學生未能理解義符的功能。當學生明白有「提手旁」的字,字義通常與「手的動作」有關,就能依照「推」的意思,猜出義符應是「提手旁」。所以,教師應提醒學生覺察義符的提示功能,例如:請學生判斷「推」、「堆」、「怕」、「拍」等字,哪些與「手的動作」有關。 總的來說,每個學生寫錯字的原因各有不同,教師應針對學生的問題根源,施行多元、適切的教導,才能有效幫助學生學習中文。 文:林浩昌(香港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 www.facebook.com/FEHD.EdUHK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17期]

詳細內容

教大GPS:如何指導小朋友做功課?

家長指導小朋友做功課,有時只着重盡快把功課完成。其實,我們在過程中怎樣指導他們,對於他們的學習至關重要。 辨識小朋友面對什麼困難 譬如,小朋友問:「『7與8的和』是什麼?」讀者會怎樣回答? 倘若目的只是為了完成功課,我們直接回答「15」,就可完成任務,而且答案正確。不過,這樣小朋友只是盲目跟從,學不到加數概念。那麼,怎能讓小朋友有所得着?其實,第一步是要辨識他們面對的困難。 如果我們認為,小朋友的困難是不理解「和」是什麼意思,我們可以引導他們:「『和』即是『加』,7加8是什麼?」 假如小朋友未能掌握抽象思維,我們可進一步指導:「7個蘋果,再多加8個,共有多少個蘋果?」 或是,小朋友只是性格依賴,我們就鼓勵他:「再想想吧,你能做到的!」 回應小朋友的方法有很多,主要取決於我們認為他們的困難在哪裏,然後採用不同的指導方式。 教導作文 引導孩子寫出心中所想 另一個例子是作文,例如當小朋友要寫一篇題為《我的家人》的文章,我們可怎樣指導? 倘若目的是要盡快完成功課,或功課要求遠超出小朋友的語文能力,有些家長會將自己構思的內容講給小朋友聽,讓他們逐句抄錄下來。這樣的作品,表面上文句流暢,表達確切,可是,作文就變成抄寫、默書練習,並不是小朋友想表達的內容。 如果作文的目的是讓小朋友寫出自己心目中的內容,可先要求小朋友講出他們想到的東西,引導他們組織內容後,再協助他們自己寫下來。這樣,小朋友就不會由於語文能力不足,而窒礙他們的思想表達。透過鼓勵小朋友表達自己的想法,家長或會發現孩子敏銳的觀察力,例如有小朋友想到的不只是爸爸工作、媽媽持家的傳統家庭定型,而是描述爸媽的口頭禪:「快點啦!」從另一角度帶出家人日常相處的點滴,展現童趣幽默。 假如我們認為,小朋友的困難是不知道寫什麼內容,我們可提供一些相關的範例讓他們參照,從而仿寫出自己的作品。這些範例,教師在寫作大綱中可能已有提供,就算沒有,也不難在網上搜尋。小朋友看這些範例時,我們可指出每個段落的主旨,例如:家人有什麼外貌長相、習慣嗜好?日常做什麼事情?家人之間的相處如何?小朋友思考過這些問題後,我們就可協助他們選取自己的內容,並組織成前後貫通的文章。 倘若小朋友的詞彙貧乏,我們可提供一些相關生詞,例如:相親相愛、感情深厚等,這樣,小朋友就能學習更多詞語,措辭更為恰當生動。 功課只是學習的成果,家長應聚焦於學習的過程,考慮提供怎樣的教導和指引解決學習困難,使他們能做到期望的成果。 文:林浩昌(香港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www.facebook.com/FEHD.EdUHK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15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