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鎖孩子心:關心「人」 而不是「問題」
有一名爸爸,和我們分享與兒子相處的一次經歷。 爸爸回憶那年兒子DSE放榜,接過成績單後,因為成績未如理想,他需要在原校重讀中六。從學校辦完手續回家後,兒子就顯得鬱鬱寡歡,總是留在自己的房間裏,只有吃飯時才會出來。 每當爸爸想跟兒子談及學業的事情時,他總是說:「遲一些再談。」 懊悔關心來得太遲 隨時間一天一天過去,兒子像是封閉了自己,不願與父母溝通,是自己對兒子做錯了什麼嗎?為何兒子突然變了另一個人似的? 有次和爸爸會面,他表達了很多對兒子的擔心──兒子在學業上遇到的困難、兒子的情緒狀况、對父母不瞅不睬的態度…… 爸爸說:「每天都想着如何才能叫到兒子出房門,讓我感到十分大壓力。」說罷嘆了一口氣。 我問:「那面對兒子時,作為爸爸的你有什麼感受呢?」 或許很多父母都習慣先處理子女呈現的狀况,卻忘記了自己是一個人,面對子女的狀况,心裏都會有感受。 爸爸安靜了數秒,他輕聲地說:「我心情很浮躁,我跟兒子說,有什麼問題就去解決,重考有什麼問題嗎?」 傾談下來,爸爸發現自己的焦急,也來自內心的一點懊悔。因為過去6年,兒子面對學業的掙扎,他是看在眼內的,但他一直認為兒子要學習自己面對,所以他一直保持沉默,希望兒子能自己解決問題。 當看見兒子放榜後受如此重擊,爸爸就害怕自己的關心已經來得太遲,他懊悔過去沒有開口關心兒子。所以,他現在非常焦急,希望能與兒子有重啟溝通的機會。 調整焦點 代入孩子心境 我請爸爸嘗試調整焦點,從「如何讓兒子走出房門」轉移到「了解兒子躲在房間的原因」。 我告訴爸爸,關心有很多種形式。想協助兒子解決問題是一種關心,但這代子女渴想的關心,是先來自對「人」存在本身的關心,而不是先關心「事情」。 後來,爸爸跟我們分享,他嘗試代入兒子的心境,回家後他對兒子說:「這段日子你心裏應該很難受,如果你願意分享,我想聽聽你的心路歷程。」 因為爸爸對兒子的心情多了一份理解,兒子也感受到爸爸是「關心他」,而不只是關心「他的問題」,他就嘗試表達自己的困難和想法。雖然過程中父子仍然有很多意見不合的地方,互動上仍有很多需要突破的關卡,但互動不再是「我有問題,你來幫助我」,這樣兩父子反而多了一種共同面對困難的感覺! 文:陳志耀 作者簡介:EDIT Workshop學習及個人成長教育中心創辦人及課程總監,從事生命教育工作接近20年,經常受學校和機構邀請,分享教養心得和孩子同行經驗,是一位資深青少年及家庭教育工作者。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31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