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鎖孩子心:滿足孩子好奇心

林先生是一名裝修師傅,家中存放了不少工具。他的兒子剛滿3歲,有次他向我們詢問教養上的難題。 他說:「兒子常常趁我不注意,就會去搞弄我的工具箱。我已經很冷靜,每次都告訴他不要弄,但他還是不聽,有幾次我喝停了他,他就大哭。請問這情况該怎麼處理呢?」 父子相近不相親 聽林先生說完這經歷,我想起一個跟隨了我7年的學生──小彥。小彥的爸爸很有才幹,也很顧家。不論他有多忙,他也會請假陪小彥去外地比賽,更會在深夜12時駕車去接完成訓練的小彥和弟弟回家。 也許你以為這對父子感情很不錯吧?但是,小彥其實對爸爸的認識不多,甚至連爸爸是做什麼工作也毫不知情。 有一天跟小彥聊天,我驚訝他不知道爸爸是做什麼工作的。於是,我非常生動地給小彥形容爸爸工作,沒料到當天晚上,小彥一回到家便問:「爸爸,可以給我一張你工作的卡片嗎?」 當小彥再深入了解爸爸的時候,他對爸爸添了幾分尊重。 主動分享人生經歷 我把這個小故事告訴了林先生,我說:「孩子兩三歲這個年紀,對身邊的事物充滿好奇心。我明白林先生你的擔憂,可能工具箱裏面有好多利器,兒子一不小心,就會弄傷自己。」 「但是,兒子不停搞弄你的工具箱,想必他是感到好奇,想要窺探裏面到底有什麼好玩的東西。與其阻礙兒子去探索,不如把握這個時機,在安全的範圍內,陪伴兒子一同探索。」 「這不單能夠滿足孩子的好奇心,更可以有個場景,讓兒子認識爸爸的工作,也讓兒子享受與爸爸互動的時刻,這肯定是個美好的回憶呢!」 溝通有很多層次,這代孩子渴想與父母溝通時,能夠與心連結。除了日常生活的事務外,不如就從今天起,讓孩子更多認識父/母這個人──不論是兒時趣事,成長過程中的高低起跌,還是如何面對工作的困難,你都可以與孩子分享。 讓孩子不止認識父母片面的形象,增進對父母的認知和了解,能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 文:陳志耀 作者簡介:EDIT Workshop學習及個人成長教育中心創辦人及課程總監,從事生命教育工作接近20年,經常受學校和機構邀請,分享教養心得和孩子同行經驗,是一位資深青少年及家庭教育工作者。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39期]

詳細內容

解鎖孩子心:做情緒成熟的父母

我們經常受邀到幼稚園、小學和中學,分享如何處理孩子的情緒。有個觀念我時常分享給家長,世代的轉換就有如四季,不同世代季節出生的人,他們的動力來源和成長參考點都不同。 這代父母一般出生於世代的夏天,他們大多經歷社會大環境是向上發展,所以會有「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觀念。 然而,這代孩子,卻是世代的秋天出世。他們大多在生活和物質上已被滿足,較少經歷生存的掙扎,所以推動他們的並不是改善生活環境和質素,而是內在的滿足,包括心靈的關顧,渴想與人互動時,感受自己是被愛的、重要的、存在的、有價值的。 但是,當孩子仍處於未成熟的階段,這些內在渴想或會變成情緒化表現,而大多父母渴想透過溝通和處理情緒的技巧,協助孩子成熟地處理困難、壓力和情緒。但孩子要成為情緒成熟的人,就需要情緒成熟的父母,陪伴和引導他們走出情緒的漩渦,讓孩子不止是實際年齡長大,心理年齡也一同長大。 一個情緒成熟的父母,通常有以下特質: 1. 先做孩子的父母,而不是先做孩子的朋友。 2. 能夠同理孩子的感受,明白他們的處境,但不扭曲事實,保持合理和客觀。 3. 與孩子互動時有合理的界線,不過度體諒和遷就。 4. 免疫孩子的情緒反應,能夠溫柔而堅持地表達想法和期待。 5. 不會把自己的存在和價值感與孩子未成熟的行為或情緒掛鈎。 6. 與孩子互動的關係不是互相依附的關係(codependent relationship)。 7. 當自己有情緒時,能夠貼近自己的心,尋找空間梳理內在狀態。 以親身經歷 當孩子的榜樣 我常常在家長講座分享,情緒教育是身教,是生命影響生命的歷程。當孩子看見身旁情緒成熟的大人──面對困難和壓力時,願意勇敢跨越,沉住氣應對;有情緒時梳理自己,不以壓抑或宣泄的方法,能夠連結自己的心,懂得正確表達自己的感受,並且有寬闊的眼光看待和理解事情,到他們親身經歷的時候,就能從中學會如何情理兼備地處理情緒和事情了。 2025年,讓我們在協助孩子成長的同時,也讓自己的生命繼續成長和前進。生命有不同的階段和春夏秋冬,讓我們與孩子共同成長,成為孩子生命師父和同行者。 想了解更多世代四季的觀念,可瀏覽bit.ly/4hgx6a6 文:陳志耀 作者簡介:EDIT Workshop學習及個人成長教育中心創辦人及課程總監,從事生命教育工作接近20年,經常受學校和機構邀請,分享教養心得和孩子同行經驗,是一位資深青少年及家庭教育工作者。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37期]

詳細內容

解鎖孩子心:關心「人」 而不是「問題」

有一名爸爸,和我們分享與兒子相處的一次經歷。 爸爸回憶那年兒子DSE放榜,接過成績單後,因為成績未如理想,他需要在原校重讀中六。從學校辦完手續回家後,兒子就顯得鬱鬱寡歡,總是留在自己的房間裏,只有吃飯時才會出來。 每當爸爸想跟兒子談及學業的事情時,他總是說:「遲一些再談。」 懊悔關心來得太遲 隨時間一天一天過去,兒子像是封閉了自己,不願與父母溝通,是自己對兒子做錯了什麼嗎?為何兒子突然變了另一個人似的? 有次和爸爸會面,他表達了很多對兒子的擔心──兒子在學業上遇到的困難、兒子的情緒狀况、對父母不瞅不睬的態度…… 爸爸說:「每天都想着如何才能叫到兒子出房門,讓我感到十分大壓力。」說罷嘆了一口氣。 我問:「那面對兒子時,作為爸爸的你有什麼感受呢?」 或許很多父母都習慣先處理子女呈現的狀况,卻忘記了自己是一個人,面對子女的狀况,心裏都會有感受。 爸爸安靜了數秒,他輕聲地說:「我心情很浮躁,我跟兒子說,有什麼問題就去解決,重考有什麼問題嗎?」 傾談下來,爸爸發現自己的焦急,也來自內心的一點懊悔。因為過去6年,兒子面對學業的掙扎,他是看在眼內的,但他一直認為兒子要學習自己面對,所以他一直保持沉默,希望兒子能自己解決問題。 當看見兒子放榜後受如此重擊,爸爸就害怕自己的關心已經來得太遲,他懊悔過去沒有開口關心兒子。所以,他現在非常焦急,希望能與兒子有重啟溝通的機會。 調整焦點 代入孩子心境 我請爸爸嘗試調整焦點,從「如何讓兒子走出房門」轉移到「了解兒子躲在房間的原因」。 我告訴爸爸,關心有很多種形式。想協助兒子解決問題是一種關心,但這代子女渴想的關心,是先來自對「人」存在本身的關心,而不是先關心「事情」。 後來,爸爸跟我們分享,他嘗試代入兒子的心境,回家後他對兒子說:「這段日子你心裏應該很難受,如果你願意分享,我想聽聽你的心路歷程。」 因為爸爸對兒子的心情多了一份理解,兒子也感受到爸爸是「關心他」,而不只是關心「他的問題」,他就嘗試表達自己的困難和想法。雖然過程中父子仍然有很多意見不合的地方,互動上仍有很多需要突破的關卡,但互動不再是「我有問題,你來幫助我」,這樣兩父子反而多了一種共同面對困難的感覺! 文:陳志耀 作者簡介:EDIT Workshop學習及個人成長教育中心創辦人及課程總監,從事生命教育工作接近20年,經常受學校和機構邀請,分享教養心得和孩子同行經驗,是一位資深青少年及家庭教育工作者。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31期]

詳細內容

解鎖孩子心:保持清醒 做情理兼備的人

叮!叮!叮!凱文手機的信息一直在響。 我問凱文:「你要不要先回覆一下呢?」 凱文嘆了一口氣,關掉信息通知,說:「不用了!我也不是很想理他。」 看他面有難色,我問:「他是……父母?朋友?怎麼了嗎?」 凱文再嘆氣,說:「是我朋友啦!早前他追求一名女孩,同時間他另外一個朋友也在追求她。後來,他告訴我,那個女孩接受了他朋友的追求。」 付出就會被選擇? 「老實說,大家公平競爭,對不對?我明白他會有失落和不開心,但他現在的反應,我覺得過火了。」 「他天天在社交平台張貼限時動態,像個怨婦一樣,不停在指鹿為馬,有時候又人身攻擊,有夠煩的!」 「還天天傳信息給我,說自己為那個女孩付出了什麼,然後不停問為什麼那個女孩不選他。」 「最煩擾的是,我也認識他的朋友,他竟然要求我,不要再跟那個朋友說話。說什麼『如果是朋友就應該支持我』之類的話,這是情緒勒索吧!」 雖然凱文皺着眉頭,可是我心裏是為他歡呼的,畢竟他在朋友這樣的情緒洪流中,還能保持清醒。 從第三者角度反思 我問:「那你對於朋友這樣的狀態,怎樣回應呢?」 凱文說:「我問我那個朋友,你做這些的意義是什麼?他就很激動地跟我說,希望讓全世界知道,那個女孩沒!眼!光!」 「後來我再問,如果那個女孩現在就跟他的朋友提分手,投入你的懷抱,是否就是你想要的結果?他支吾以對,我覺得他不知道自己想怎樣啦!」 聽到這裏,我忍不住讚賞凱文:「你這兩條問題,問得很好呢!」 當局者迷,原本負面情緒是有其作用,但如果我們沒有意識到情緒背後給我們的信息提示,沒有好好梳理,檢視自己的行事動機,一直將自己困在負面情緒中,時間久了,這些負面情緒就會不斷發酵,人就更難客觀地看待事情了。 我告訴凱文:「與朋友互動過程中,可以表達理解和明白他的感受,先緩和他的情緒。透過提問讓朋友發現內心真正的想法和渴想,邀請他用第三者角度,客觀地重新看待這件事情和行為。」 有時孩子會有一些非理性信念,就像凱文的朋友一樣,覺得自己付出了,他喜歡的女孩子就一定要選擇他。但這非理性信念帶來了錯誤的期待,進而導致不必要的情緒反應,他覺得自己是受害者,也會因此合理化自己的行為。 父母們,保持清醒十分重要,我們可以給空間讓孩子表達情緒和感受,但同時也要引導孩子有獨立思考的能力,讓他們能夠成為情理兼備的人。 文:陳志耀 作者簡介:EDIT Workshop學習及個人成長教育中心創辦人及課程總監,從事生命教育工作接近20年,經常受學校和機構邀請,分享教養心得和孩子同行經驗,是一位資深青少年及家庭教育工作者。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27期]

詳細內容

解鎖孩子心:永不放棄的秘訣

每次只要談到學業,天霖就會說:「我想要棄科啊!數學太難啦!」 有次上課,他看到教桌上那本《超凡學生手記》,說:「這本書挺好看的!」 我問:「對你有什麼啟發呀?」 他說:「我發現自己最大的障礙是自我設限,我常常覺得自己不行,信心不夠,特別在數學方面。」 「每次當我想放棄的時候,我爸就會出現,他每次都是同一句開場白,『要不要幫忙呀?』當他教我如何解題後,我就會有一刻想要再試試,但……真的是那一刻。下一刻再遇到難解的題,我還是想棄科。」 爸爸也曾數學不及格? 我好奇地問:「那又是什麼讓你堅持到現在,繼續嘗試呢?」 他說:「有一次解完題,我爸爸問我,知不知道在他求學階段有什麼失敗的經驗。我就猜他肯定是追不到女孩子,或是做了什麼『偷雞摸狗』的事情被老師抓到之類的。但他竟然告訴我,他中三那年,數學是不及格的!」 「我沒有想過,因為我爸的數學挺厲害的。他告訴我,當時每次做數學功課,就想着要棄科,他試過裝病不考數學,但被爺爺拆穿了,罵了半天。但那個時候感恩有老師的幫助,常常在課後講解題目給他聽,最後在下學期尾的考試中及格了!」 「你知道嗎?他說完這個失敗的經驗後,他拍了拍我的肩膊,說了一句超級『老套』的話,他說不要放棄,繼續努力!」 我笑說:「雖然『老套』,但你聽進去了啊!你爸爸抓時機抓得真準!」 陪伴子女 化解內心掙扎 我常常跟父母分享,時機很重要。天霖的父親不怕孩子的拒絕,每次看見孩子有需要的時候,都是簡單地向孩子重複發出同一個邀請──「要不要幫忙呀?」不但給了孩子足夠的空間,同時也向孩子傳遞了一個信息──「需要幫忙的時候,我都在」。 就是這份安頓感,孩子不怕跟父親分享自己想要棄科的想法,父親也不急於要求孩子拋棄這種想法,藉着教孩子解題的場景,跟孩子分享自己失敗的經驗,創造溝通的空間。 孩子在過程中,感受到自己被信任以外,他發現原來自己面對數學時覺得困難,想要放棄,並不是只有他一個人是這樣,就連數學很不錯的父親,也有同樣的感受和經歷。 父母們,這代孩子面對的挑戰,大多是來自內心的掙扎,想要向好卻有時內心欠缺力量,提不起勁,他們需要成人作為他們成長上的嚮導,陪伴他們共同面對不同的困境,為他們加油打氣! 文:陳志耀 作者簡介:EDIT Workshop學習及個人成長教育中心創辦人及課程總監,從事生命教育工作接近20年,經常受學校和機構邀請,分享教養心得和孩子同行經驗,是一位資深青少年及家庭教育工作者。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18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解鎖孩子心:創造「共同經歷」

當我們問孩子放假想去哪裏玩,他們會回答什麼?「遊樂場!」、「主題公園!」、「打機!」…… 父母們慨嘆,自從有了孩子,就失去me time,要放下自己的喜好和興趣,周末都化身「親子好去處」達人,依孩子的喜好,走遍大大小小的遊樂場和親子餐廳。儘管疲累,但看見孩子玩得盡興,作為父母的都心滿意足了。 我認識一個家庭,他們安排的家庭活動卻頗特別。以下是他們的2024年家庭活動清單(張貼在家中的雪櫃上): 1. 全港「豆腐花」品嘗及評分 2. 古物古蹟探險之旅 3. 圖書館探索行動 4. 行山樂悠悠 父母成接送者角色 你覺得他們的活動有趣嗎? 其實,這對父母從前也是以孩子為中心,在假日裏安排孩子們最喜歡的活動,例如去主題樂園和室內遊戲室,但他們發現孩子們下意識會以自己為中心,作選擇時只考慮自己的喜惡,對爸爸媽媽安排的一切,完全沒有感恩、感謝的心,以為去自己喜歡的地方吃喝玩樂是理所當然的。 父母都發現自己到了遊樂場只是站着,一邊看着孩子,一邊看電話,彷彿只當「接送者」的角色。難得的周末親子時間,好像眨眼便過,回想起來,都忘記去過哪裏,做過什麼。 父母不要只當一個角色,忙於為孩子打點好一切,安排行程、接送孩子……不要只是與孩子「經過」一個地方,而是要與孩子一起享受,一起「經歷」。 按各家庭成員興趣安排活動 後來,該父母嘗試改變做法,以家庭為中心,依各成員的興趣為出發點,爸爸最喜歡歷史,媽媽最想到郊外走走,哥哥無「書」不歡,妹妹最喜歡吃甜品……父母想孩子以其他家人的喜好出發,願意花時間去陪伴家人,體驗各人喜歡做的事情。 於是,他們創造了不同的「共同研究課題」(common project),不但慢慢發展出共同的興趣,孩子還能了解父母更多,創造了特別深刻和獨特的經歷。 文:陳志耀 作者簡介:EDIT Workshop學習及個人成長教育中心創辦人及課程總監,從事生命教育工作接近20年,經常受學校和機構邀請,分享教養心得和孩子同行經驗,是一位資深青少年及家庭教育工作者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14期]

詳細內容

解鎖孩子心:孩子情緒像「跳掣」

冬冬是一個活潑好動的孩子,有時讓父母很生氣,有時又會哄得父母十分高興。 最近,冬冬做功課愈來愈不專心,經常拖延,當媽媽催促他,冬冬就會發脾氣,對媽媽說:「我唔鍾意你!」、「我唔想留喺屋企!」而且冬冬總是有很多藉口,兩母子經常在這個問題上角力。 冬冬也常常因為小事而發脾氣,明明前一秒是「晴天」,下一次就忽然「行雷閃電」,情緒像「跳掣」一樣。當媽媽指出冬冬的問題,糾正他的行為時,冬冬的情緒更激烈,很多時候都是不愉快收場。 用言語「攻擊」父母 掩飾不快 為何孩子的情緒像「跳掣」一樣?當孩子遇到壓力時,下意識會啟動應對機制,他們常用的方式是指摘、發脾氣、哭鬧、轉移話題焦點、裝聽不見等。 冬冬的表達能力較強,所以他通常會用言語「攻擊」父母,藉此來掩蓋自己的不快,例如被批評做功課慢。通常父母聽到冬冬的言語攻擊,都會更嚴厲地指摘他,而當冬冬被情緒主導時,他就什麼道理都聽不進去了。因此,父母常常在這位置與冬冬糾纏,不但沒完沒了,而且冬冬只會變本加厲地發脾氣。 那麼,在孩子「跳掣」前,會否有迹可尋? 例如冬冬的情况,當做不完功課,別人催促他時,他的樣子會開始嚴肅,有時會「反白眼」,這通常是冬冬有壓力的表現。如果這刻媽媽辨識到這些情緒的信號,嘗試「先心情,後事情」,問冬冬:「我感覺你心情不太好,你做功課有沒有困難?」冬冬的情緒會沒有那麼容易爆發。 協助孩子辨識情緒 可作不一樣回應 父母協助孩子辨識這些情緒的信號很重要,這不但有助孩子意識自己的狀態和情緒,更可以讓孩子落入情緒風暴之前,幫助他意識自己是有選擇的機會,可以作出不一樣的回應。 對未成熟的孩子來說,「追求快樂,逃避痛苦」是他們原始保護自己的機制。明明知道自己做錯,也會用不同的說話和行為去逃避,把責任轉移給父母或環境。透過辨識孩子的應對機制,幫助孩子逐步面對的自己的情緒,繼而學習為自己的情緒和行為負責。 歡迎瀏覽暑期課程資訊:editworkshop.com/summer_course_2024 文:陳志耀 作者簡介:EDIT Workshop學習及個人成長教育中心創辦人及課程總監,從事生命教育工作接近20年,經常受學校和機構邀請,分享教養心得和孩子同行經驗,是一位資深青少年及家庭教育工作者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09期]

詳細內容

解鎖孩子心:別落入孩子的情緒操控

小亮今年6歲,媽媽感覺他欠缺情緒管理,遇到不如意事就發脾氣,動不動就大吵大鬧,令媽媽非常頭痛。 6歲孩子要求媽媽「改進」 有次媽媽與小亮傾談,他說沒有人喜歡他,媽媽也不喜歡他……聽罷,媽媽心裏產生了罪咎感,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所以小亮體會不到自己的愛。 於是,媽媽問小亮:「你希望媽媽可以怎樣改進?」 小亮說:「當我做錯的時候,媽媽不可以兇惡地責罵我。」;「當我不開心時,媽媽要陪伴我。」;「若媽媽正在忙,不能陪伴我,媽媽要溫柔地說:『等等』。」 媽媽感到驚訝,一個6歲的孩子竟然能細緻地表達他對媽媽的渴求,同時也感覺孩子的要求實在太高。雖然如此,往後的兩星期,媽媽盡量做到小亮的要求。但在過程中,媽媽發現有點不對勁,她感覺無法教導小亮,因為當她較認真和嚴厲時,他就會說:「你沒有笑!」、「你好惡!」、「你又罵我!」 媽媽:我害怕小亮討厭我…… 一舉一動都要先想想,媽媽覺得十分不自在,每次表達的方式被制約,媽媽開始懷疑自己不是一個好媽媽,自責的情緒和無力感十分大。 我問媽媽:「當要去教導小亮時,內心的恐懼是什麼?」 媽媽說:「我害怕小亮討厭我……」 我告訴媽媽,小亮仍然處於較自我的成長階段。這個成長階段的孩子,很多時候是以自己的需要和快樂為先,他會不自覺要求別人去滿足他。當媽媽滿足他時,他會喜歡媽媽,但只要媽媽沒有滿足他,他就會覺得媽媽不愛他,覺得他的感受和需要被忽略,有時孩子還會描繪到自己就像一個沒人要、沒人愛、很可憐的孩子。 自覺「好慘」 應對壓力防禦機制 這是一種應對壓力和痛苦的防禦機制,我們稱為「自我受害化」(self victimization)。簡單來說,就是覺得自己「好慘」! 因此,父母保持清醒很重要,不要落入孩子所描繪的世界和情緒操控裏。我們首要角色是孩子的父母,而不是他的朋友,而大多數的孩子,還未成熟的時候,他們的喜惡變化都很大。在這個成長階段裏,孩子是否喜歡我們並不是關鍵。若我們太在意孩子是否喜歡我們,我們就會不自覺以遷就和討好的方式來與孩子互動,削弱了父母教導的力量。 最後,我告訴媽媽:「你盡力了,就是夠好的媽媽。夠好的媽媽,仍可以有進步的空間,你要學習欣賞自己,愛惜自己喔!」 歡迎瀏覽暑期課程資訊:editworkshop.com/summer_course_2024 文:陳志耀 作者簡介:EDIT Workshop學習及個人成長教育中心創辦人及課程總監,從事生命教育工作接近20年,經常受學校和機構邀請,分享教養心得和孩子同行經驗,是一位資深青少年及家庭教育工作者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05期]

詳細內容

解鎖孩子心:忍心說「不」

「我要這個!快給我!嗚嗚嗚!」孩子哭鬧着。 「你這樣發脾氣有什麼用,說了不可以就是不可以!」媽媽皺着眉頭說。 「啊!啊!啊!我不管,我就要這個!」孩子開始在地上打滾,聲嘶力竭地哭着、大喊着。 孩子「一哭二鬧」的場景,在美鳳家裏天天上演。每次美鳳不管是哄,還是責罵、說道理,孩子統統不買帳,反正她會一直哭鬧,直到覺得累,或是得到想要的東西,她才會停下來。 好幾次美鳳跪在孩子的身旁,無奈地看着她在地上打滾,心裏難受又焦急。 有一次孩子在我們中心上課。因為在課堂裏玩得太開心,下課後不肯走。當美鳳跟孩子說﹕「我們要回家了!」孩子就開始「一哭二鬧」。 為了安撫孩子,美鳳跪在孩子身旁不斷哄她。我們拍一拍美鳳的肩膀,示意她先離開孩子,並帶她到一個仍然看得到孩子的地方。 美鳳焦急地說:「她真的可以哭好久,我真的拿她沒有辦法。」 拒絕無底線遷就 設合理界線 我告訴美鳳:「我們明白你心裏焦急,但想要打破這個惡性循環,我們要對孩子的情緒反應『免疫』。若我們的回應是出於內疚、不安、焦慮等情緒,我們就很難分辨孩子的行為和情緒是否合理。」 我解釋說:「孩子一直都用大喊大哭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和獲取媽媽的注意。因為媽媽愛惜孩子,不願孩子常常處於負面情緒之中,所以不自覺用了遷就的方式來回應孩子,這樣就構成了不健康的互動。關係中帶有糾纏,如果不鬆解,孩子就會一直用這種不健康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和掌控環境。」 說到這裏,我們突然發現,孩子哭聲暫停了,她坐在原地,看着我們。這時候,美鳳想要動身,走到孩子身旁。我示意她先緩一緩,跟她說:「孩子其實開始知道,她用這個方法不能完全掌控環境了,現在有機會可以重新跟她建立一個較健康的互動了。」 父母安定,孩子安定。有時候孩子的情緒需要空間過渡,我們可以同理孩子的情緒,但同時要保持清醒,孩子一些不合理的要求或需要,我們不用全然滿足,並且要在互動之中,堅定且溫柔地設下合理的界線。 有時候,忍心向孩子說「不」,也是愛孩子的一種方式。 文:陳志耀 作者簡介:EDIT Workshop學習及個人成長教育中心創辦人及課程總監,從事生命教育工作接近20年,經常受學校和機構邀請,分享教養心得和孩子同行經驗,是一位資深青少年及家庭教育工作者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00期]

詳細內容

解鎖孩子心:感受此時此刻

一次家長工作坊中,有媽媽分享說:「丈夫一放假都會與我們四圍去,但我覺得他不是太投入,他總是拿着手機看,他說孩子年紀小,不懂跟他說什麼,孩子又不跟他玩……」 我常常跟家長分享,愈小的孩子,是愈敏感的,特別是對一些「非語言的信息」。當我們與孩子在一起時,如果我們大部分的專注和思緒都放在其他事務上,即使你跟孩子說:「我在陪伴你啊!」但孩子心裏總會感覺怪怪的。 距離很近 心卻很遠 有些孩子就會開始做一些事情,說一些話來嘗試吸引你的注意,有時會在你四周團團轉,有時會吵吵鬧鬧。但當時間久了,他發現這些行為並不奏效,有時甚至會被罵,被誤解為頑皮、不聽話,孩子就會寧願自己玩,不需要父母陪伴。慢慢地,大家距離很近,但心卻很遠。 我鼓勵這名媽媽讓丈夫明白,與孩子建立關係,不用特別的話題和行程,能感受「此時此刻」已經很足夠。 於是,我與她分享另一個家長謝太的經歷。 一次,謝太與兒子去公園玩,走着走着,她見到兩隻鴿子在前方互相追逐,叫兒子也一起看。兒子說:「他們是否想做朋友?」可是,有一隻鴿子飛走了,留下的鴿子低着頭走開,彷彿顯得十分失望。 媽媽說:「鴿子,不要緊,下次再去找你的朋友吧!」兒子也安慰鴿子說:「加油!下次再與朋友玩!」然後,他們彼此相望,一起笑了出來。 後來,每當孩子再看見鴿子,都會問媽媽:「你猜猜牠們又在想什麼?」他們就一起聊起來。 創造共同回憶 溫暖孩子心 雖然這些對話聽來沒什麼特別,眼前都只是平常的鴿子,但孩子與家人一起細心觀察,一起安慰鴿子,彼此凝望而笑,這些共同回憶和感受,都能令孩子的心感到溫暖和留下深刻的印象。 陪伴孩子,用心是很重要的。儘管是一起吃飯、散步這些看來普通的事,如果我們都能專注當下,看着孩子,借助身處的環境,與孩子聊聊眼前的事物,一起感受此時此刻,就已經是美好的經歷。 文:陳志耀 作者簡介:EDIT Workshop學習及個人成長教育中心創辦人及課程總監,從事生命教育工作接近20年,經常受學校和機構邀請,分享教養心得和孩子同行經驗,是一位資深青少年及家庭教育工作者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96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