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養救未來:同感心啓發「問題兒童」
「我讀書時,是個籮底橙!」說這句話的,是著名兒童節目主持人、音樂家兼魔術師Harry哥哥。小學就讀名校,同學都是富有人家又成績優異,但Harry說由小一至小五他都是個「很受老師愛戴」——天天被罰留堂的孩子。他的父親是第一代兒童節目主持人加明叔叔,常表演魔術,故Harry自小也愛玩魔術,而且玩得出神入化,「因為將做功課的時間都用來練習」。「爸爸常叫我不要在學校玩,但我偏要,因為同學們看到都很開心呀。」一天,他拿了爸爸的戲偶回校,在班上的天才表演中表演了一趟,從來不苟言笑的音樂教師陳晶莹跟他說:「你下課後來找我。」 在全校前表演魔術 找到自己 Harry原以為又要被罰留堂了,誰知陳老師卻對他說:「你可以在全小學下午校學生面前表演嗎?」並要求他每逢周一小息到她那裏,一起用發泡膠砌一個布偶表演舞台。如是者幾星期後,Harry站在台上向着全校學生表演,他一邊在幕後玩布偶,一邊在後面配音,全場同學都笑成滾地葫蘆,「我一邊表演,一邊在窄縫看到排隊路過的高年級中學生也停下來看,被老師駡也不願走,連平常從不會笑的陳老師也忍得非常辛苦。那時,我知道這個就是我,我能為人帶來歡樂,我找到自己了!」相信陳老師沒想過她這個舉動啟迪了一個學生的終身事業。 在教育大同10周年的「同感心之夜」活動中,Harry第一次分享兒時經歷,這絕對是個用同感心支持孩子活出真我的善養故事,更展現了在當天的「同感心」研討會中探討的兩個教育概念——執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與能動性(agency)。能動性,是自發的行動力,而執行功能是完成任務的能力。不論是獨自做功課,還是參與群體活動,對孩子來說要完成任務,背後都需要至少三大能力:抑制衝動、工作記憶與認知彈性。這些功能,跟同感心大有關係。 教師同感回應 激發學生動力 陳老師看到Harry這個「問題兒童」背後的潛能,給予他發揮的機會,是同感心的表現,這啟動了他的能動性,為了表演而自發練習;而為了在全校學生面前表演,他抑制了分心做其他事情的衝動,專注於排練動作與台詞,當中需要大量工作記憶;至於按觀眾的反應而調節表演節奏與內容,不是一味按程序表演就是磨練認知彈性。若Harry得到的只是懲罰,或許表面上他「乖乖就範」了,但他的能動性及執行功能卻會被壓抑,內裏更可能種下了更多不滿情緒。 一個簡單的腦科學知識告訴我們:當孩子出現憤怒,害怕或不安等負面情緒時,腦內杏仁核會被激活,令主管情理思考及調節情緒的前額葉難於運作,所以,我們在孩子鬧情緒時教訓他們就是費時失事又傷感情的做法;反之,陳老師那種不帶批判的同感回應,是一個能連繫心靈,增強互信和孩子能力的善養方式。 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當我們都能先停下來,放下前設,對孩子的行為抱好奇而非責備之心,有了這種接納,我們看到的孩子就會不一樣,回應的方式也會不同,從而活出善養——以最大的同感心支持孩子成長,被看見與聽見的孩子,自然也不會輕易覺得自己是個籮底橙,而埋沒自己的天分了。 2月24日晚上7至9時,教育大同將於長沙灣Contrast Cafe舉行一場免費「善養小童成大同」讀書會,歡迎大家掃描QR code報名參加。 「善養小童成大同」讀書會,歡迎大家掃描QR code報名參加。 文:張惠侶(教育大同創辦人) 作者簡介:教育大同是由家長發起的慈善機構,自2014年成立以來,一直推動家長及教師透過反思教育的意義,從尊重孩子的不同需要出發,革新在家、在校、在社區的教育/教養模式。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41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