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創航道:同理心的種子

擁有同理心是促進理解和尊重的重要基石。同理心讓我們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與他人建立社會聯繫;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促進幫助別人的行為。例如偉大的歷史人物德蘭修女就是其中一個例子,她能夠站在別人的角度,去同感別人的痛苦,明白生病及貧苦之家內在的感受,貢獻自己去幫助別人。 「感•創•做」全方位價值傳承計劃,透過探索、體驗和反思,培養學生成為具備同理心的公民。我們希望學生透過認識自己,肯定自己的價值和獨特,繼而推己及人,尊重不同人的多元化和價值。學生除了學習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價值、態度和社會技能。他們學會用心傾聽、理解、尊重每一個人。當學生能夠將這份理解延伸到他人身上時,他們所表現出的同理心,將會在未來的社會中發揮很大的正面影響力。 以下,我們一起看看如何在日常生活細微的地方發掘看見自己和他人,建立同理心和尊重別人的可能。 了解名字背後獨特意義 「感•創•做」其中一個課題讓學生透過訪問父母關於自己名字的意義,理解家人為自己取名的故事和想法,這是一種聯繫自己與家人的方式,每個名字背後的故事都是獨一無二。 名字,對每一個人而言,都是獨特而重要的象徵。它不僅是一串音節,更是文化、家庭和個人故事的承載體。當學生訪問家人,詢問自己名字的由來時,他們不僅知道名字背後的意義,還能夠感受到家人對這自己的情感、寄望和祝福。這不但是一個簡單的學習過程,更是促進親子之間對話與理解的機會。 當學生能夠向其他人分享自己名字的意思時,是在表達一種喜悅和自己的獨特之處。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恰如每一個孩子都有不同的性格和學習方式。當我們站在別人的角度傾聽名字的故事,同時感受他人的喜悅和獨特之處,是同理心的培養過程;同理心促使我們專注地聆聽彼此的分享,表現出對別人的尊重。 數字多面睇 陰天變晴天 想從小培養孩子的同理心,家也是一個重要的培育基地。為了讓家長能夠理解「感•創•做」的理念,以至在家實踐具同理心的親子關係,我近日就在參加了計劃的其中一所小學辦了一次家長工作坊。工作坊的其中一個體驗活動是讓家長寫出心中的一個數字,附以繪圖,然後傳遞給其他家長,讓他們逐一為數字加上不同的圖畫裝飾,最後成了一幅不一樣的「新作品」(見圖)。 (作者提供) 在這個活動中,家長學會了尊重每個數字對他人所代表的獨特處。的確,家長所寫的每一個數字背後,都藏着一段故事,一份情感,一種期待——有一名家長寫了一個「2」字,她說:因為我的女兒喜歡。 透過分享自己的故事,在場的家長不僅能夠感受到自我身分的確認,更能理解他人的背景與文化,增強彼此連結,例如:我為什麼會選這個數字?為什麼我的數字從小鴨變成了天鵝?為什麼我的數字從陰天變成了晴天?原來,只要每一個人加上神奇的一筆,就可以出現意想不到的變化。過程中,我們不需要去批評,只是以開放的心去探索。 這種對數字的探索,讓家長在體驗中感受到同理心的重要,學會站在他人的立場思考,理解他人的感受。 創造同理心家庭環境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也可以從自身開始,創造具同理心的家庭環境。當孩子在學校遇到挫折時,家長可以不帶批判地聆聽孩子對事件的體驗和感受,讓孩子感受到被同理、同感。 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教育不僅是傳授知識,更是培養情感和價值觀的過程。我們希望他們可以擁有空間和機會,在具同理心的成長環境中得到滋養,發展正面的價值觀和與人建立健康的情感連結,創造善良美好的將來。 文:張小玲(「感•創•做」全方位價值承傳計劃學校同行者) 作者簡介:由教育大同和伙伴學校教育工作者輪流執筆,分享learning by doing理念及最新動態。教育大同是由家長發起的慈善機構,致力蒐羅教育新思維,開拓教育選擇,助大家一起反思,共譜教育的大同世界!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30期]

詳細內容

感創航道:同理心 教學的心靈橋樑

當我們走進課堂,期望看到的是學生積極參與和投入學習的景象。然而,現實往往與理想有差距,我們看到的可能是學生上課時分心、缺乏參與或自信心不足。這些情况提示我們,作為教育者,需要更深入地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一個真正具有同理心的課程,應該是能夠體現學生的興趣、能力和知識背景的課程。 面對學生在課堂上的不同表現,我們不能僅僅將其歸咎於學生個人。相反,我們應該反思教學方法。儘管我們有各種教學策略,如繪本教學、戲劇教學、遊戲學習、情境學習、任務學習等,但如果這些方法不能觸及學生的心靈,那麼它們的效果將大打折扣。因此,我們需要從同理心的角度出發,重新設計課程和教學方法,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感受到被理解和支持。 為了讓我們的教學更具同理心,我們需要從以下3個角度反思: 1. 了解學生需求和期望 同理心在教育中扮演着關鍵角色,尤其是在課程學與教的過程中。它不僅是一種情感上的共鳴,更是一種能力,讓教師能夠理解和感受學生的需求和期望。透過同理心,教師可以更有效地設計和實施課程,以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和背景。例如,一個具有同理心的教師可能會考慮到學生家庭環境的差異,並因此提供更靈活的額外支援。此外,同理心也促進了教師與學生之間更深層次的溝通和理解,這對於建立積極的學習環境至關重要。 2. 教學方法適應不同學習風格 現時有不少學校可能在同一班內有很多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因文化和成長背景不同,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學習風格。在教學策略上,同理心可以體現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中,如合作學習、同儕教學和情境模擬等,這些方法都需要教師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設計符合他們學習風格的學習活動,讓學生更有可能參與課堂活動,並對學習產生積極的態度。 3. 提供足夠支持克服學習困難 同理心還能幫助教師識別和解決可能影響學生學習的障礙,如文化差異或語言障礙。在這些情况下,教師可能需要調整教學內容或方法,或使用混合模式的教學策略,以確保所有學生都能獲得平等的學習機會。 上述反思和策略,將幫助我們建立一個更具同理心的教學環境,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學習中茁壯成長。 註:於教育大同的親職課程和計劃中,empathy譯為同感心。 文:黃永康(教育大同學校同行者) 作者簡介:由教育大同和伙伴學校教育工作者輪流執筆,分享learning by doing理念及最新動態。教育大同是由家長發起的慈善機構,致力蒐羅教育新思維,開拓教育選擇,助大家一起反思,共譜教育的大同世界!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26期]

詳細內容

感創航道:一杯花茶的反思

教育大同提倡的LBD主張「做」中「學」,摒棄教科書,重整主題,注入真實、探究、自主、參與4個元素,以學生為本,讓他們探索身邊事物。其實任何事物也可以LBD,但這種自主學習模式與傳統課堂差異很大。早前教育大同舉辦了本年度第一次聯校教師工作坊,通過冲泡花茶的活動,引導教師從學生角度出發,體驗自主學習模式的學習活動。 他們要因應當下狀態,想想自己的需要——追求美感、個人口味、功效等來選擇花茶材料。又要自行上網搜尋資料和注意事項,再三探究,例如蝶豆花含多種抗氧化劑及花青素,對身體有許多益處,色澤夢幻多變,但沒有味道,也不是每個人都適合飲用;洛神花色澤鮮艷,味道比較酸,有人喜歡,有人未必接受。最後,各人選取花茶材料,配合紅或綠茶,冲泡屬於自己的花茶,從中發現和分享花茶款式和選材配搭的不同原因。 老師體驗LBD課堂中調配花茶的學習活動。(作者提供) 由冲泡至品嘗 花茶的體驗 由冲泡至品嘗花茶的過程,邀請參加者從不同角度去聯結體驗,從而思考:我現在狀態如何?我此刻需要什麼?我想配搭出一杯怎樣的花茶?在尋找屬於自己的花茶時,需要考慮自己的需要,作出不同的選擇,整個過程透過動手做,從中獲得知識,應用於日常生活。這經歷並不是在餐廳為自己點選一杯花茶,或選購一盒現成的花茶包時所能體會。正如教育家杜威主張:「讓兒童有事可做(something to do),更要有事可學(something to learn),做(doing)本身這件事的性質就是要求思考,或者在事務之間作有意圖的聯結,如此學習結果自然就會達成。」 LBD理念在於體驗式學習,注重過程中的學習、體驗與感受,但大家要想想動手做目的是什麼?如果在教學上只讓學生動手做,卻不在意學生真正學到及感悟什麼,就沒有學習意義,純粹只是DIY。有意義的學習取決於學生動手探究什麼,學到什麼,這樣的經驗學習是建基於「情境─思考─學習─知識」的模式,學習與知識的產生皆是個體主動建構內化意義的結果,「知」與「行」相輔相成,正是杜威「做中學」提及轉化成個體的「經驗」,並能進一步提升學習成效。 如何真正回應自己的需要? 在設計LBD活動時,反思是十分重要的元素,就如品嘗自己冲泡的花茶後,感覺可能和預期有出入,如何真正回應自己的需要?有教師分享加些蜜糖,花茶味道會更佳,但要充分發揮蜜糖的益處,水溫是關鍵所在,原來水溫超過60℃會失去部分活性,用熱水冲泡亦會令蜜糖變酸;同樣地,冲泡蝶豆花時,以60℃以下熱水冲泡,才能避免花青素流失。 動手做是LBD不可或缺的學習活動,但要點是必須讓孩童主動探索。具啟發力的教學情境,勝過只是接收知識,正如教育家蒙特梭利(Maria Montessori)所說:「告訴我,我會忘記;給我看,我或許記得;讓我參與,我會了解。」我們齊來學習放手,讓孩子們「做中學」,讓他們多嘗試。 文:盧麗娟(學校同行者) 作者簡介:由教育大同和伙伴學校教育工作者輪流執筆,分享learning by doing理念及最新動態。教育大同是由家長發起的慈善機構,致力蒐羅教育新思維,開拓教育選擇,助大家一起反思,共譜教育的大同世界!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21期]

詳細內容

感創航道:萬物皆可LBD

踏入9月,又是莘莘學子開學的時節,教育大同的學校同行者School Walker,早前亦為了迎接新學年,與教師同行這條體驗學習法Learning by doing(LBD)之路,親身經驗了一次體驗學習。 我們參加了一次麵包造型體驗班,親身動手做,設計自己的麵包造型,完成後還可以帶走6個製成品與家人分享;我們不止在「做」,也在做中「反思」萬物皆可LBD的題目,在等候麵包發酵及焗麵包時,一起分享和交流。 學校同行者一同製作麵包。(作者提供) 那透過這次麵包造型體驗班,究竟我們學到什麼呢? 體驗學習 成功在於反思 體驗學習法其實是一個偽命題,因為成功不在於體驗,而在於反思。例如一個人經歷很多次戀愛,並不保證他會成為好的戀人;重點在於每次戀愛中和分手後的反思;做麵包不單是跟隨指示,當中也有豐富的反思空間去沉澱學習。提倡教師必須成為反思實踐者(reflective practitioner)的Donald Schon指出:「反思實踐(reflective practice)是在學習過程中能夠對行動有反思的能力」;Schon更提出3個層次的反思: 1. 行動中的認知(Knowing-in-action) 做麵包其實要掌握很多知識,導師一開始帶出「麵包是否有益的食物」的題目,他指出工廠大量製造的麵包或會缺少完整的發酵過程,以至麵包未能完成分解碳水化合物,減低營養價值;這樣大大提起我們的興趣。他也講解麵粉的特質、製作的不同步驟和功能,以及對麵包師傅角色的理解。例如:原來麵糰是要透過循環不斷地施壓才會固定形狀,單從兩邊拉的話,它是會回彈和縮短的。這些態度、技能和知識的認知都能在製作麵包的行動中得到提升。 2. 行動中的反思(Reflection-in-action) 學習不單是傳授,或是模仿導師所做;也可以有個人化和內化的可能。我們總共製作兩款麵包,每款3個;所以我們都會在短時間內重複做3次相同的事,因此一次會比一次更掌握適當的技巧,但同時每一次都是一個反思的機會,讓自己做得更好。 團隊學習是另一個反思的好機會,因為可以參考同伴,有不明白可以尋求幫助,有人快有人慢,但都是非競爭的友伴,互相加油和打氣。每個人都按自己喜好,加入不同分量的材料,在團隊互動中散發彼此共學的氣氛。 3. 行動後的反思(Reflection-on-action) 行動後,最享受的就是「自食其包」之時,首先是檢視成品有沒有走樣,例如其中一款星形包就有可能出現飛邊的現象,這提供了回饋給製作時黏合力度的反思;吃包時,導師提供了手冲咖啡配搭麵包,在享受成果的同時,也回想自己在過程中做了什麼導致最後的結果;比較不同包的口感、質感和營養價值;最重要是對坊間的麵包忽然產生了一種新的認知,這些也是行動後的反思。 學習成果帶入生活 體驗班會有下課的時間,但當我拿着6個製成品回到家中與家人分享時,這學習的巨輪卻仍在滾動,將我的學習成果帶到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這就是體驗學習法的奧妙之處。 祝願各位教師能在新一個學年成為反思實踐者,為你的教學添上色彩。 文:杜一選(教育大同學校同行者) 作者簡介:由教育大同和伙伴學校教育工作者輪流執筆,分享Learning by Doing 理念及最新動態。教育大同是由家長發起的慈善機構,致力蒐羅教育新思維,開拓教育選擇,助大家一起反思,共譜教育的大同世界!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17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感創航道:體驗式學習點燃孩子潛能

熟背理論而不會運用,不斷做練習卻疏於思考……填鴨式教學已經與時代脫節,難為孩子提供應付真實世界所需的素養。只聚焦知識灌注和考試導向的教學,是以單一模式揠苗助長,與兒童心智發展相悖的做法。 教育大同自2016年起走入本地主流小學,在教學現場推動體驗式自主學習,支持教師實踐「以孩子為中心」的素養教學,讓學習回歸孩子的需要和興趣,讓以人為本的教學文化扎根校園。我懷着對教育不同可能的好奇與熱誠,於教育大同實習期間到訪不同LBD(learning by doing)學校,觀察和了解LBD體驗式自主學習如何更能培養孩子的潛能。 我發現體驗式學習原來是如此有趣,作為一種革新的教育模式,其精髓在於突破傳統教學模式的桎梏,將學生放到教學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根據個人興趣與天賦,在主動的探索與實踐中發掘問題、尋求解答,進而建構個性化的知識體系。對於那些懷揣着對優異成績的渴望,卻自信受挫的學生而言,體驗式學習無疑是一縷溫暖的春風。它摒棄了「一刀切」的教學,確保每個孩子都找到適合自己的舞台,在快樂的氣氛中享受學習。 讓學生表達想法 發揮創意 同時,體驗式學習的重點在於學生的學習歷程,在過程中學生能夠主導學習,而教師則是輔助角色。這種方式可以讓學生有更多空間表達想法和發揮創意,從而提升他們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我參觀的其中一間LBD學校,在環保主題中,教師鼓勵學生從生活的點滴中尋找靈感,有學生從反思日常體驗得到啟發創造了一個環保水機,放置在學校舉辦的環保市集讓人使用。他們驕傲地和在場的同學、教師和家長分享這個創新意念,講解水機的創造過程和展示它的實際用處(圖)。觀眾的欣賞與稱讚肯定了學生的想法和實踐的能力,也提高了他們的自信心。這種學習環境能激勵學生在學習中積極主動地提出和表達想法,並以行動試驗和實踐。 (作者提供) 體驗式學習亦能透過提供合作和實踐的機會,有效地提升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應用理論知識的能力。學生在合作中能夠學習和應用如何與人溝通、協作、解難等共通能力。在單向傳授知識的課堂中,很難有機會讓學生有效地發展這些技能。設計水機的學生從日常生活中尋找靈感,結合科學的理論知識,與同伴協作學習、討論和研究,並且應用動手創造能力,整個學習歷程由學生出發,與真實生活連結,讓學習效能事半功倍。 我們的教育正在擺脫刻板模式,以培育孩子創造和貢獻未來的素養為方向,積極發展以學生為中心,更多元、適切和有意義的教學方法及學習經歷。我希望更開放、有彈性和多元化的教育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個性化的學習方式,讓每個學生都能看見自己的價值,發展潛能,綻放光彩。只有這樣,學生才會有信心和動力主動探索和創造,成為有創新精神、貢獻未來社會的棟樑。 文:何曼燕(教育大同實習生、香港教育大學社會學與社區研究榮譽社會科學學士學生) (由教育大同和伙伴學校教育工作者輪流執筆,分享learning by doing理念及最新動態。教育大同是由家長發起的慈善機構,致力蒐羅教育新思維,開拓教育選擇,助大家一起反思,共譜教育的大同世界!)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13期]

詳細內容

感創航道:教育就是栽種的藝術

去年在偶然的機遇下,發現吃剩的日本蜜瓜種子發芽,靈機一觸,上網找一些家居種植蜜瓜的資料,試試在花槽播種,買有機泥土和肥料栽種。在恆常的修剪和護理下,想不到幾個月後竟然長出比蘋果還大的自家種植蜜瓜果子(見下圖),這種「自食其果」的喜悅實在難以言喻。 (作者提供) 今年想再接再厲,以為自己有過一次成功經驗就變成種植達人了,懷着興奮的心情,由培植幼苗開始都是似模似樣的,怎知今次的植物就是沒法長大,不久更出現爛葉,最後全軍覆沒,失敗收場。 「為何上次成功,今次失敗?」、「我今年所做的與去年都一樣,為何結果不一樣?」、「是否種子的品種出現了問題?」我正在埋怨着之際,太太說了一句:「不是每一次栽種都會有收成的。」 我帶着智者的忠告,將埋怨化成反思,檢視自己有什麼步驟出了錯,期待下次再出發。 企圖倒模 教學失效起點 忽然靈光一閃,這豈不也是每一個推動經驗學習法(Learning by Doing,LBD)教師的寫照嗎?每年大家都懷着興奮的心情,在課室播下LBD的種子,為學生設計不同學習體驗,悉心的栽種,以循循善誘作肥料,以每天的愛心作陽光和水分,讓學生能活潑地學習,結出成長的果子。看着學生的照片和學習紀錄冊的回饋,也是難以言喻的。 但當教師累積了一定經驗後,很容易以為只要我跟着以往做法,就能得到相同結果,這也是一個教學失效的起點。因為我們忘記了每一個學生都是不同的,忘記了我們是栽種的園丁,不是倒模的工人;我們栽種的是花園,不是確保產出穩定的工廠。在繁忙的教學工作中,教師很容易對自己身分出現迷失,緊記自己是園丁的身分是反思的第一步。 反思的第二步就是從園丁種植中找到對教學的啟示﹕ 1. 教師的預備工夫就是好的土壤 正式種植前,園丁要先做除草、鬆土等工作;這好比教學上的備課,如何建立友善的課堂氛圍?什麼做法可以更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有哪些工具可以便利學生回應?如何加強學生與教師互動,一起建構學習?怎樣的分組可以協助學生之間的討論。此謂課堂的土壤。 2. 四元素就是均衡的養分 園丁要明白不同植物對養分的不同要求,適時和適量地加注;這好比LBD課程的四元素,要均衡和恆常地在課堂中實踐。課堂的學習活動是否與生活相關(authenticity)? 學生是否有足夠的機會表達和選擇(voice and choice),實踐自主學習?課堂活動的探究(inquiry)是否足夠?課堂設計在幫助學生投入(engagement)方面有多大的效能? 教師藉着檢視和實踐四元素,回應學生的需要,讓不同需要的學生可以各取所需,一同成長。此謂教學的養分。 3. 教學的溫度就是無價的陽光 無論園丁多努力,令植物成長最重要的卻是來自免費的陽光;園丁是不能控制陽光的,但教師的教學熱誠卻可以發揮太陽的功能,潛移默化地給予學生成長的能量;雖然LBD將很大的學習權交還給學生,但教師教學的情感在激活學生的學習態度上尤其重要。此謂教學的溫度。 教師要緊記自己是「栽花人」,有責任清除任何阻礙成長的雜質,並加入所有成長需要的養分,以無比的教學熱誠加持,才能讓學生茁壯成長,合起來學生們可以成為不爭妍鬥麗,卻互相輝映的一個美麗花園。 文:杜一選(教育大同學校同行者) 作者簡介:由教育大同和伙伴學校教育工作者輪流執筆,分享Learning by Doing 理念及最新動態。教育大同是由家長發起的慈善機構,致力蒐羅教育新思維,開拓教育選擇,助大家一起反思,共譜教育的大同世界!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08期]

詳細內容

感創航道:「童你心」,同理心

教育局早前公布加入「同理心」作為首要培育學生的正面價值觀和態度,希望學生能懂得易地而處,考慮別人的處境及感受,尊重不同的意見。父母或教師本身也先要有同理心,有時我們以為是為孩子好,但忘記了孩子真正的需要或感受,我們先要站在他們角度思考問題(換位思考),不加批判,正如西方有句諺語﹕Walk a mile in her shoes(穿別人的鞋子,走一英里的路)。 簡單來說,同理心(empathy)就是能感同身受。成年人處事往往會根據自己已有的經驗,少考慮他人的感受,當見到小孩跌倒時,通常會說:「不要哭了!沒事的!」長大了的我們已忘記當初那種痛,愈叫孩子不要哭,他們通常哭得愈厲害;當小孩不開心時,大人會上前安慰說:「不打緊!會過去的!」在教學方面舉例說,學生在測驗中取得80分,在教師角度來說,雖然不是100分,成績已算不錯,但對某些學生來說,卻是一個挫敗。際遇環境不同也會影響不同人的感受及價值觀。教師需放下成年人的身段,走進孩童的世界,感受他們真正需要,才可以完全理解。 童言無「技」 多引導鼓勵 態度是個複雜的心理過程,涉及情感、認知和行為之間的互動。認知是指個體對事物的知識、信念和看法,有時可透過楷模學習的過程,建立對某件事情的「看法」,那就是態度的認知成分。 同理心是需要練習的,同理心的語句也可以練習,教師可提供不同的情景,例如:父母偏心、兄弟姊妹間爭執、同學間意見不合等,引導學生代入不同角色中,讓他們想像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會有什麼感覺,把自己放在他人的立場,換位思考,想想為什麼他會這樣做?如果你是這個角色,應該說什麼?又想別人向你說什麼呢?所以教師有沒有「童你心」是十分重要的,遇事時要先穩定學生情緒再讓他們表達,但學生童言無「技」,他們的詞彙貧乏,又如何有效運用口語表達?其實可藉着角色扮演,引導學生用簡單話語及語氣、配合適當的態度去表達,多嘗試由對方感受說起,並多以「你」為句子的開頭:「你很傷心,不用擔心,我一直都在的!」、「你現在一定很難受吧!你想哭就哭吧!」、「你一定發生了什麼事?告訴我好嗎?」、「你需要我怎樣幫助你?如何讓你好些?」或者說句鼓勵話,讓他感受到被尊重及理解,再根據他的狀態及角度提供方法。 最後,我想用早前看過的一套電影的對白作結,就是「我未必幫到你,但我會陪住你」。別人幫不上忙,你會說出自己的需要或感受嗎?陪伴的意義又是什麼呢?我聽過有人分享:陪伴患有抑鬱症的人時,他訴說自己的事後,你回應說我理解,勸說想開一點,對方聽後,心想你是絕不理解,你怎可能理解呢?抑鬱者想法悲觀,所以才有負面情緒。如半杯水的哲理故事,誰不想樂觀正向面對一切?有誰想事情發生呢?每個人都希望別人對自己有同理心,不希望接收太多的道理,只想有人明白自己,否則覺得身邊人是在唱反調,樂觀正向的話語不合用,甚至令對方更難堪,怎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呢? 教師及家長們,希望你們先理解學童,和孩子一起培養同理心,以他人立場作出具體行動或適度的附和,當說什麼也不能改變事情時,可以做的就是陪伴及聆聽,甚至一個擁抱已勝過千言萬語。 文:盧麗娟(教育大同學校同行者) 作者簡介:由教育大同和伙伴學校教育工作者輪流執筆,分享Learning by Doing 理念及最新動態。教育大同是由家長發起的慈善機構,致力蒐羅教育新思維,開拓教育選擇,助大家一起反思,共譜教育的大同世界!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04期]

詳細內容

感創航道:探索LBD 向台北小學取經

教育大同早前舉辦了台灣交流團,目的是讓參與的教育同工透過參觀3間台北實驗小學,探索發展LBD(learning by doing)的可能,達至「從心體驗,共學啟航」。 「台北市小實光實驗教育機構(小學部)」(簡稱小實光)、「台北市大安區和平實驗國民小學」(和平實小)與「台北市指南實驗國民小學」(指南實小)均位於台北,其中小實光屬私校,而位於台北市中心的和平實小,以及受大自然包圍的指南實小則為官校。由於學生背景、家長期望、獲得的資源等都不同,在推行LBD都各具特色。 官方推動實驗教育 台灣實驗學校能「名正言順」存在,是基於台灣教育部「為鼓勵教育創新,實施學校形態實驗教育,以保障人民學習及受教育權利,增加人民選擇教育方式與內容之機會,促進教育多元化發展」,於2014年教育部制訂「實驗教育三法」,「以落實教育基本法鼓勵政府及民間辦理教育實驗之精神」,不同性質的實驗學校獲官方認可及支持由上而下推動LBD課程。 儘管香港教育政策有別於台灣,但早於10多年前校本課程已盛行於小學,甚至有學校放棄教科書而自編教材,可見創新教學的發展空間。若真誠地希望每個學生都能被「看見」,學校願意按學生需要,以合適的步伐「雙向行車」,包括由上而下、由下而上並行;甚至學校互相交流「多線行車」推動LBD,應該還是可行的。 上課准自由走動 混齡課程學自主 小實光是私立教育機構,而和平實小作為實驗國小的始祖,沒太多傳統包袱,以主題式跨科課程實踐LBD,簡直是海闊天空任創新;指南實小則因應社會變遷尋求轉危為機,於是善用校本特色,設計大自然學習主題,同時平衡語文數理的學習,於早上課堂以分級分科模式上課,下午則作混齡跨科主題教學。 無論是教學環境,或分組安排等,3校均是為了協助學生多元成長,如和平實小同一課室兩班五年級分別上中文及數學堂,而沒影響彼此專注學習;小實光學生上課時坐姿自由,甚至獲准在課室自由行走,學生仍能把教師的話「聽入耳」;指南實小的混齡課程把全校學生分為「八大家族」,觀課那天就是由學長按能力為「家族後輩」安排當天的「闖關任務」,以增進「家人」感情。無論是學長製作或後輩參與,都是自我挑戰的學習。就觀察所見,活動期間,學長會即時檢討及自主解難,長幼之間亦彼此學習、相處融洽。 至於評估方面,以多元化質性評估為主,包括:觀察學習表現、學生口頭匯報與文字紀錄、過程中的嘗試與修訂紀錄等;教師常伴學生按情况給予支援,最後亦以文字回饋,讓不同潛質的學生都能被理解,跟隨自己的步伐及選擇學習,減低與人比較競爭意識。 如何推行LBD的彈性很大,最關鍵的還是教師的特質。誠如在分享中有台灣校長提出:「教師本身是一位享受學習的人嗎?他們能放手讓天生愛學習的孩子探索自己的喜好,給孩子多一點機會及空間嗎?」這些都值得同工反思。 文:范伊雯(教育大同學校同行者) 作者簡介:由教育大同和伙伴學校教育工作者輪流執筆,分享Learning by Doing 理念及最新動態。教育大同是由家長發起的慈善機構,致力蒐羅教育新思維,開拓教育選擇,助大家一起反思,共譜教育的大同世界!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00期]

詳細內容

感創航道:學校領導推行新課程策略

最近為教育大同主持了一個學校領導交流工作坊,工作坊的目的是召集參與「感.創•做」(Learning by doing)計劃的17所學校的領導,一起分享和探討推行計劃時所遇到的挑戰,並探討作為學校領導可如何支援前線教師,讓實施新課程時能執行得更順暢。當天邀請了幾所學校的校長和副校長作深入的交流,討論了很多特別是在學校參與計劃初期的機遇、挑戰和應對策略,當中的內容讓我回想以往在學校推行新課程時,作為學校領導曾運用過的角色和實務工作,篇幅所限,在這裏稍作分享: 正規溝通vs.非正規溝通 隨着社會和教育環境不斷改變,學校要透過優化和變化以迎合時勢,有時也會推行一些新的校本課程,這是常態。當然,不同持份者對學校有着不同的期望和需求,對新事物的接受會不一樣。一般而言,學生透過課堂實踐,讓教師從過程中不斷優化課堂內容和步伐;學校透過不同媒介和家長溝通,讓家長知道和配合學校的發展。然而,新課程的主要推手,必然是教師,選對的人做合適的事,效果必定事半功倍。但是,怎樣找對的人? 《聖經》記載耶穌要往普天下傳福音,也是先找來十二門徒,祂不是在宣講福音工作中找人,相反,祂是在日常生活中找的。學校領導和教師在校內有很多工作會議,我會視這些為「正規溝通」,大家為特定工作議程討論。然而,要了解個別教師性格、興趣、能力、抱負等特質,更多是透過「非正規溝通」的機會,學校領導若能有效安排和善用這些機會,像朋友般摸摸咖啡杯底,了解教師的興趣和本科以外的長處,尋找對的人擔任新課程的核心推動教師,再由他們感染其他人參與,這樣更有效。 認清教師需要 工作坊中一位校長嘉賓分享:「在推行新課程時,我會先請老師了解課程,再從他們口中告訴我學校為何要推行新課程。」這種由下而上的推動方式,讓教師對新課程有更多思考、擁有感和主動,是很好的建議。然而,教師工作繁重,要讓他們有效執行新課程,學校領導需要為他們創造有利條件。我以往在學校推行新課程時,會先寫下一連串問題,自問自答,例如:新課程對學生學習有什麼好處?新課程能否結合學校現有課程和措施,教師不用由零開展?新課程是否有助教師解決以往一些教學難點?教師執行新課程需要培訓哪些知識和能力?新課程所衍生出來的工作能否結合教師本身的工作?如有引伸出來的額外工作,教師本身有哪些工作可簡化或釋放出來?學校有哪些整體措施可改善以便推行新課程?學校領導宜先了解課程,再將這些問題與管理團隊探討,當然也可與執行教師直接交流,一方面有助調配資源梳理問題,同時讓教師感受到學校積極支援他們的工作,像家人般用心了解和回應他們的需要。 有了上述基礎,學校領導若能給予空間,在適當時間表達關心、支持和鼓勵,甚或優化考績系統實際反映教師付出,讓他們感到受尊重和肯定,他們甘心樂意為學生付出,學生學習一定有保證。在社會提倡關心學童身心靈健康同時,教師的身心靈健康也不容忽視,我相信一句話:要處理好事情,先處理好心情。 文:黃永康(教育大同學校同行者) 作者簡介:由教育大同和伙伴學校教育工作者輪流執筆,分享Learning by Doing 理念及最新動態。教育大同是由家長發起的慈善機構,致力蒐羅教育新思維,開拓教育選擇,助大家一起反思,共譜教育的大同世界!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95期]

詳細內容

感創航道:培育出色領袖 提升協作能力

在現代的職場中,協作和溝通已經成為極為重要的元素。現代職場強調團隊導向,要求員工能有效地與他人合作,共同達成目標。尤其是在疫情期間,遠程工作模式成為常態,員工不像以往一樣面對面溝通和合作。後疫情時代給我們的啟示是協作和溝通能力更加重要。因此,培養學生的協作和溝通能力,也成了疫後教育界特別關注的事項。 在協作學習中,學生需要共同合作解決問題或完成任務,通過大量溝通和互動,以實現共同目標。有效的溝通能力有助學生表達想法、分享知識、解決問題,並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協作學習提供了一個理想的平台,讓學生實踐和提升他們的溝通技巧。有時在課堂上有分組任務時,學生會分工合作,例如:有人負責畫圖,有人負責寫字,還有人負責匯報。儘管他們能夠完成課堂任務,但在學習過程中,他們只花時間討論分工或由一名領導型同學安排,缺乏內容上的溝通和共識。這常常導致分組活動中出現衝突,最終需要教師來解決。 除了溝通和合作,協作學習還涉及其他重要元素,有助培養學生多方面能力。首先,協作學習提供了一個創造性思維的環境。學生可以透過與他人分享和討論想法,激發創新思維,發現新的解決方案,並鼓勵對問題提出不同的觀點和思考方式。其次,協作學習鼓勵學生共同解決問題,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需要通過溝通和協作來討論問題、分析情况、找出解決方案。這樣的實踐鍛煉了學生的批判思維和邏輯推理能力。此外,在協作學習中,學生之間存在相互依賴。他們需要互相支持和協助,以實現共同目標。這種相互依賴強化了學生的團隊合作和溝通技巧,同時培養了他們的責任感和互助精神,讓學生學懂如何尊重別人,建立一個包容及和諧的學習環境。 小二學生正作小組回饋,交流香港一天遊的行程設計。(LBD伙伴學校——循理會美林小學,作者提供) 首要任務:建立正向班房氛圍 協作學習的重點在於促進學生間的互動和合作,使得學生能夠共同思考、分享及理解不同的觀點,並集體創造新的解決方案。因此,協作的首要任務是建立正向的班房氛圍,讓學生在安全和積極的環境中感到心理安全,並互相尊重,這樣討論才會有意義。在設計課堂活動時,教師可以考慮如何連結學生的學習經驗,促使他們完成討論和解決問題的任務。同時,也可以引入自評和互評的元素,觀察大家在分工和協作活動中的表現,並提供相應的反饋,進一步鞏固對協作的概念和能力。 總而言之,優秀的領導者需要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有效地影響他人、協調團隊以及解決問題,協作學習提供了培養這些領導能力的機會。通過協作學習,學生可以學習如何在團隊中發揮領導作用,並學習如何聆聽和尊重他人的觀點。這些領導技能對於未來的領袖至關重要,通過創建協作學習的環境和文化,提供相應的指導和支持,為學生打下良好的協作基礎,幫助他們成為未來出色的領袖。 文:洪美芝(教育大同項目發展及推廣經理) 作者簡介:由教育大同和伙伴學校教育工作者輪流執筆,分享learning by doing理念及最新動態。教育大同是由家長發起的慈善機構,致力蒐羅教育新思維,開拓教育選擇,助大家一起反思,共譜教育的大同世界!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91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