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創航道:學校領導推行新課程策略

最近為教育大同主持了一個學校領導交流工作坊,工作坊的目的是召集參與「感.創•做」(Learning by doing)計劃的17所學校的領導,一起分享和探討推行計劃時所遇到的挑戰,並探討作為學校領導可如何支援前線教師,讓實施新課程時能執行得更順暢。當天邀請了幾所學校的校長和副校長作深入的交流,討論了很多特別是在學校參與計劃初期的機遇、挑戰和應對策略,當中的內容讓我回想以往在學校推行新課程時,作為學校領導曾運用過的角色和實務工作,篇幅所限,在這裏稍作分享: 正規溝通vs.非正規溝通 隨着社會和教育環境不斷改變,學校要透過優化和變化以迎合時勢,有時也會推行一些新的校本課程,這是常態。當然,不同持份者對學校有着不同的期望和需求,對新事物的接受會不一樣。一般而言,學生透過課堂實踐,讓教師從過程中不斷優化課堂內容和步伐;學校透過不同媒介和家長溝通,讓家長知道和配合學校的發展。然而,新課程的主要推手,必然是教師,選對的人做合適的事,效果必定事半功倍。但是,怎樣找對的人? 《聖經》記載耶穌要往普天下傳福音,也是先找來十二門徒,祂不是在宣講福音工作中找人,相反,祂是在日常生活中找的。學校領導和教師在校內有很多工作會議,我會視這些為「正規溝通」,大家為特定工作議程討論。然而,要了解個別教師性格、興趣、能力、抱負等特質,更多是透過「非正規溝通」的機會,學校領導若能有效安排和善用這些機會,像朋友般摸摸咖啡杯底,了解教師的興趣和本科以外的長處,尋找對的人擔任新課程的核心推動教師,再由他們感染其他人參與,這樣更有效。 認清教師需要 工作坊中一位校長嘉賓分享:「在推行新課程時,我會先請老師了解課程,再從他們口中告訴我學校為何要推行新課程。」這種由下而上的推動方式,讓教師對新課程有更多思考、擁有感和主動,是很好的建議。然而,教師工作繁重,要讓他們有效執行新課程,學校領導需要為他們創造有利條件。我以往在學校推行新課程時,會先寫下一連串問題,自問自答,例如:新課程對學生學習有什麼好處?新課程能否結合學校現有課程和措施,教師不用由零開展?新課程是否有助教師解決以往一些教學難點?教師執行新課程需要培訓哪些知識和能力?新課程所衍生出來的工作能否結合教師本身的工作?如有引伸出來的額外工作,教師本身有哪些工作可簡化或釋放出來?學校有哪些整體措施可改善以便推行新課程?學校領導宜先了解課程,再將這些問題與管理團隊探討,當然也可與執行教師直接交流,一方面有助調配資源梳理問題,同時讓教師感受到學校積極支援他們的工作,像家人般用心了解和回應他們的需要。 有了上述基礎,學校領導若能給予空間,在適當時間表達關心、支持和鼓勵,甚或優化考績系統實際反映教師付出,讓他們感到受尊重和肯定,他們甘心樂意為學生付出,學生學習一定有保證。在社會提倡關心學童身心靈健康同時,教師的身心靈健康也不容忽視,我相信一句話:要處理好事情,先處理好心情。 文:黃永康(教育大同學校同行者) 作者簡介:由教育大同和伙伴學校教育工作者輪流執筆,分享Learning by Doing 理念及最新動態。教育大同是由家長發起的慈善機構,致力蒐羅教育新思維,開拓教育選擇,助大家一起反思,共譜教育的大同世界!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95期]

詳細內容

感創航道:培育出色領袖 提升協作能力

在現代的職場中,協作和溝通已經成為極為重要的元素。現代職場強調團隊導向,要求員工能有效地與他人合作,共同達成目標。尤其是在疫情期間,遠程工作模式成為常態,員工不像以往一樣面對面溝通和合作。後疫情時代給我們的啟示是協作和溝通能力更加重要。因此,培養學生的協作和溝通能力,也成了疫後教育界特別關注的事項。 在協作學習中,學生需要共同合作解決問題或完成任務,通過大量溝通和互動,以實現共同目標。有效的溝通能力有助學生表達想法、分享知識、解決問題,並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協作學習提供了一個理想的平台,讓學生實踐和提升他們的溝通技巧。有時在課堂上有分組任務時,學生會分工合作,例如:有人負責畫圖,有人負責寫字,還有人負責匯報。儘管他們能夠完成課堂任務,但在學習過程中,他們只花時間討論分工或由一名領導型同學安排,缺乏內容上的溝通和共識。這常常導致分組活動中出現衝突,最終需要教師來解決。 除了溝通和合作,協作學習還涉及其他重要元素,有助培養學生多方面能力。首先,協作學習提供了一個創造性思維的環境。學生可以透過與他人分享和討論想法,激發創新思維,發現新的解決方案,並鼓勵對問題提出不同的觀點和思考方式。其次,協作學習鼓勵學生共同解決問題,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需要通過溝通和協作來討論問題、分析情况、找出解決方案。這樣的實踐鍛煉了學生的批判思維和邏輯推理能力。此外,在協作學習中,學生之間存在相互依賴。他們需要互相支持和協助,以實現共同目標。這種相互依賴強化了學生的團隊合作和溝通技巧,同時培養了他們的責任感和互助精神,讓學生學懂如何尊重別人,建立一個包容及和諧的學習環境。 小二學生正作小組回饋,交流香港一天遊的行程設計。(LBD伙伴學校——循理會美林小學,作者提供) 首要任務:建立正向班房氛圍 協作學習的重點在於促進學生間的互動和合作,使得學生能夠共同思考、分享及理解不同的觀點,並集體創造新的解決方案。因此,協作的首要任務是建立正向的班房氛圍,讓學生在安全和積極的環境中感到心理安全,並互相尊重,這樣討論才會有意義。在設計課堂活動時,教師可以考慮如何連結學生的學習經驗,促使他們完成討論和解決問題的任務。同時,也可以引入自評和互評的元素,觀察大家在分工和協作活動中的表現,並提供相應的反饋,進一步鞏固對協作的概念和能力。 總而言之,優秀的領導者需要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有效地影響他人、協調團隊以及解決問題,協作學習提供了培養這些領導能力的機會。通過協作學習,學生可以學習如何在團隊中發揮領導作用,並學習如何聆聽和尊重他人的觀點。這些領導技能對於未來的領袖至關重要,通過創建協作學習的環境和文化,提供相應的指導和支持,為學生打下良好的協作基礎,幫助他們成為未來出色的領袖。 文:洪美芝(教育大同項目發展及推廣經理) 作者簡介:由教育大同和伙伴學校教育工作者輪流執筆,分享learning by doing理念及最新動態。教育大同是由家長發起的慈善機構,致力蒐羅教育新思維,開拓教育選擇,助大家一起反思,共譜教育的大同世界!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91期]

詳細內容

感創航道:斷捨離下分拆的常識科

小學常識科將拆分為「人文科」和「科學科」,有關文件指出能更有系統及清晰區分學習內容;我覺得正是給它們一個名分,常識科不再是百搭科或閒科,也不只教日常基本的知識。茅盾說:「書本上的知識而外,尚須從生活的人生中獲得知識」,周遭生活條件及客觀環境已不一樣了,教學需與時俱進。作為教育工作者希望帶給學生什麼的學習經歷呢?課程為什麼需要變? 不一樣的學習取向 隨着科技發達,人工智能(AI)教學及電子學習已是常態,由最早的虛擬實境(VR)及擴增實境(AR)打破了空間限制,在STEAM大行其道下,又出現MR(混合實境)及HVR(混合式虛擬實境)將以360度環場影像取代3D;加上社會環境瞬息萬變,面對不同難題,保護環境、正向生命教育及網路安全等也是熱門議題。 角色定位 現在孩子心智發展更成熟,富創意及好奇心,不喜死記硬背;加上過去疫情帶來的網課,學生變得不善用說話及眼神溝通。現今家長的知識水平比以往提升了,期望和上世紀大不同,對子女各方面發展也十分重視及寄予厚望,希望學校提供多元智能發展,以應付新世代的挑戰。 無論世代怎樣變化,教師仍是重要的學習促進者。把常識科分為科學科和人文科,我覺得會是兩個更「主科」或「專科」,讓教師更專注引導學生從實驗/生活中發展探究能力,創造不同空間推行全方位學習活動,加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才能善用生成式AI,令學習事半功倍。 學習經歷環環相扣 我記得有位校長曾分享,以「屎尿屁」比喻固體、液體和氣體,讓學生一世都得記得。這是科學科範疇二的內容,向小學生講解物質、能量和變化,看似難明,其實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也是小孩需要學習的東西,不就是與生活連繫上? 在範疇三,學生要知道鹹淡水的來源及用途,食水需要過濾和淨化。教師先引導學生探索地球與太空的奧秘,透過學生動手製作濾水器及參觀水資源教育中心等,思考節約用水的個人行動計劃,付諸實踐,正如魯迅說:「專讀書也有弊病,所以必須和社會接觸,使所讀的書活起來。」教師可引導學生探究,多觀察並重視實踐,從而認識善用地球資源的重要,培養學生對宇宙的欣賞。 在以上的條件下,便出現了「斷捨離」下分拆的常識科。一、不斷擴展高層次,給予學生更多體驗式與全方位學習,培養主動探究及思考,學習提出問題,能協力製作產品/匯報,最後反思;二、窮追不捨ASK,21世紀迎來巨大轉變,學生在網絡世界唾手可得知識,所以「核心素養」強調學習不以知識及技能為限,宜與生活結合,透過實踐力行,培養共通能力,包括自主學習、創新、解難及與人協作等,達至全人發展,所以態度(Attitude)及技能(Skill)為首要,最後才是知識(Knowledge);三、不離地,和周邊大環境連結,將所學的轉化到真實生活中,學習不止限於課室,經歷離不開生活情景。 「斷捨離」原意帶出學會放手的心態,教師們發揮專長,改變教學心態,不局限於過去,是時候放手給學生去選擇去體驗,使書本活起來吧! 文:盧麗娟(教育大同學校同行者) 作者簡介:由教育大同和伙伴學校教育工作者輪流執筆,分享learning by doing理念及最新動態。教育大同是由家長發起的慈善機構,致力蒐羅教育新思維,開拓教育選擇,助大家一起反思,共譜教育的大同世界!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7期]

詳細內容

感創航道:演繹角色 認識自己

筆者在小學從事戲劇教育工作二十多年,常有同事向我推介「他上課時很多嘴,做戲最適合他」、「他平時表情多多,讓他加入戲劇組吧」、「他又學唱歌又學跳舞,他是屬於舞台的」、「他總是坐不定十足猴子一樣,做戲最適合不過」、「他說話了得,懂人情世故,做戲一定很棒」。然而,演戲最出色的,往往都不是以上類別學生,為什麼呢? 好演員首要有「誠意」 我接觸過大部分健談、外向或表演機會比較多的學生,他們一般很有自信,但缺乏練習耐性,只想盡快獲得注意、認同和讚賞,甚至會覺得花時間去研究一個角色是多餘的。所以,我選擇演員的首要條件是:誠意。所謂的天分,都要透過努力來彰顯。我的演員很多都是較文靜,甚至不善辭令,往往容易被忽略。 十多年前,我編導過一場演出,內容關於一個自閉症學生,常遭同學欺凌,讓一家人受到極大壓力。媽媽請求學校讓他留班,以便妹妹來年與他同級,方便照顧。飾演自閉症學生的演員,平時就是那些說話不多,容易被教師忽略的學生。但我從平日觀察到,他做事態度認真,而且觀察入微(有時多言的同學,觀察力反而很弱)。他在排練時主動蒐集很多資料,看有關自閉症人士的影片,觀察他們的表情、談吐和小動作,務求令自己演繹得神似。最後,他表現十分出色,評判甚至詢問我,他是否真的是自閉症人士呢!至於其他飾演家人、老師、同學甚至街坊的,全部都獲得演員獎項。 排戲過程中反思改善 獲獎固然好,但我覺得他們最大的收穫,是在排練過程中的自我認識和關愛反思。例如飾演大牌檔老闆和老闆娘的學生,會因為要講「鄉下話」而每日苦練,甚至用鄉下話與家人朋友交談,又要求家人一起去大牌檔用餐,觀察職員如何待人接物。飾演欺負者的學生,平日甚為頑皮,偶有違規行為,在演出中可謂「奸到出汁」,但同時他也透過演出了解被欺負者的感受,自身行為問題也逐步改善。至於全劇最複雜的角色是自閉症學生的妹妹,一方面很愛哥哥,另一方面又不想父母將自己和哥哥「綑綁」在一起,那種又愛又狠、想擺脫枷鎖的感覺極難掌握。開始時,飾演的學生未能理解,但透過排練時不斷討論、嘗試和感受,最後她能體會到角色的真善美,明白到妹妹的掙扎及父母的難處。 獲獎當然感恩,但最值得感恩的,是學生透過戲劇,對身邊的人和事多一份敏感、關懷和愛,從而令自己成為更好的自己,這也是作為戲劇教育工作者最想得到的收穫:學做戲,識做人。 LBD伙伴學校循理會美林小學,小三學生在LBD課堂的角色扮演活動中替客人冲茶。(作者提供) 文:黃永康(學校同行者) 作者簡介:由教育大同和伙伴學校教育工作者輪流執筆,分享Learning by Doing 理念及最新動態。教育大同是由家長發起的慈善機構,致力蒐羅教育新思維,開拓教育選擇,助大家一起反思,共譜教育的大同世界!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2期]

詳細內容

感創航道:教師是最壞的學生嗎?

西方有一諺語:Doctors make the worst patients(醫生乃最差的病人);同樣地教師是否最差的學生呢? 一些從事人力培訓的朋友對培訓教師也會卻步,他們認為教師不好學、不虛心、不尊重講者,差不多所有壞學生有的表現都可以在教師身上找到。不知一眾教師又覺得自己是否一個「好學生」呢? 其實教師們是很渴望成長的,只是現在最流行的講座形式和以技能為本的培訓與教師的需要嚴重脫節,才會造成教師不好學的假象。 教育是一種極需要在職培訓的行業,就如律師、醫生,必須要跟師父才能有進步。而教師最需要學習的就是「人」;筆者想引用社會學習理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的learn from people (跟人學)、learn about people(認識人)和learn with people(共學)來分享教師成長的三個方向。 17間LBD伙伴學校的科任教師,在一次聯校教師工作坊作跨校共同備課,體驗協作學習的精神。(教育大同提供) 虛心學習 了解學生需要 ■Learn from people(跟人學)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好的榜樣有值得學習之處,壞榜樣也可引以為鑑;無論是什麼資歷或背景的教師,總有值得我們借鏡的地方。教師必須放下自己的尊嚴,虛心向同道學習,否則只會故步自封,不進則退。 我鼓勵教師多開放教室,不要視自己的課堂為生人勿近之地,在校內可以推動同儕觀課的文化,在校外參觀友校教師課堂,從不同教師和不同學生背景中,找到新的亮光。 只要教師放下批評的陋習,人人都可以成為自己的師父。 ■ Learn about people(認識人) 教師是關於培育人的專業,因此大多數的培訓都是有關教學方法、如何提升教學效能、掌握最尖端的教學趨勢,但這些技巧不能抽離了培育的對象——學生;教師要改善教學,是取決於認識學生的深入程度。 我們如何描述學生?一代不如一代?欠缺上進心?又或許年輕本身就是錯? 當教師發覺應對上一代學生很有效的方法變得愈來愈無用時,當X世代、千禧代都不足以形容我們的學生時,就是提示我們需要更深入地認識學生的時候了。近來興起了emerging adult的觀念,形容在互聯網世代成長、18至29歲的年輕人,他們從小就獲取海量的資訊,但成長蛻變期也特別長;教師能否設身處地明白他們的學習需要,以最適合他們的模式引導他們學習呢? 只要教師真正認識學生的需要,教學方法才會更貼地。 ■Learn with people(共學) Parker Palmer提出we teach who we are,與華人文化的身教相似,教師個人品格就是我們的教材和教學內容,團隊精神、人際關係等的品格成了未來致勝的關鍵。只有活在緊密合作群體之中的教師,才能展示真實的溝通和協作能力。教師團隊是否能坦誠分享?除了有師父之外,是否也有一起成長的伙伴?強大的教師團隊並不會自然出現的,是需要有人悉心栽種的。 只有重視群體的教師,才能培育重視人的學生群體。 教師的成長在於對人的學習,當AI已經可以使資訊變成唾手可得的知識,人也必須回歸學習成為人才可以真正迎向未來。 只有教師成為一個「好學生」,才可以成為一位好教師。 文:杜一選(學校同行者) 作者簡介:由教育大同和伙伴學校教育工作者輪流執筆,分享Learning by doing 理念及最新動態。教育大同是由家長發起的慈善機構,致力蒐羅教育新思維,開拓教育選擇,助大家一起反思,共譜教育的大同世界!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78期]

詳細內容

感創航道:適應人工智能時代

我曾經聽說過一個比喻,有才華的領導者需要透過博覽群書,填滿知識的「工具箱」;吸收不同範疇的知識,就如為自己的工具箱放入不同的工具,使自己成為「通才」(學識廣博、具有多種才能),以備不時解決管理問題。既然教育是為了培育未來的領導者,那麼現代的學習趨勢不也適用於以上的比喻嗎?綜觀本地的小學課程,學生透過學習不同學科,習得多個科目的知識,基礎科目如語文、數學、常識、視藝等,以及今年公布的《施政報告》所提及將會增加資源的STEAM教學。學生的「工具」早已不缺,在科技的發展、資訊的普及,加上人工智能ChatGPT的突然冒起,讓教師和家長不禁思考孩子的將來會如何?孩子是否已準備好面對人工智能時代?然而,更重要的是如何讓學生懂得使用手上的「工具」。 改變學習模式及方向 相隔多年再踏入大學校園進修教育,我能體會科技的發展為學習方式帶來的改變。教授從開學日起已極力鼓勵我們利用ChatGPT蒐集資料、輔助理解,以至透過與人工智能對話釐清概念。根據教育心理學中的布盧姆分類學(Bloom's taxonomy),知識的學習可以分為6個不同層次: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鑑和創造。人工智能基本上已可輔助教育者前兩項的功能;然而,透過數據演算和理論歸納所得的答案不一定能套用於現實生活。因此,學習要點更重於個人分析和觀點辯論,而學習的結果更大程度是基於各人過往經驗及技巧。由此可見,當今的學習模式及方向正起着新的變化。 社會倚重善用資源通才 這正是Learning by Doing(LBD)課堂方法中強調的「真實」元素,真實不僅涉及生活化主題和素材,還包括如何將所學與現實生活相結合。教育大同透過LBD課堂學習常識科,給予孩子更多空間,讓學生透過動手學習,取代背誦、溫習、考測的學習模式。在這種模式下,學生需要考慮問題所需的素材,在試錯中尋找答案。這正配合教育局於課程大綱中強調的解難能力發展,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習得技巧和態度,就像在獲得「新工具」的同時也學會使用它,讓教育者和學生有更大的空間去探索布盧姆分類學更高的層次(應用、分析、評鑑和創造)。根據高盛經濟學家今年3月發表的研究報告,全球約有18%的職位很有可能在未來被人工智能取代,其中包括建築工程、金融和社會服務等專業領域。這亦意味着社會將來需要倚重的不是執行者,而是擁有應用、分析能力及懂得運用資源的「通才」。 小一學生動手作,改造班房。(LBD伙伴學校——勵志會梁李秀娛紀念小學,作者提供) 作者簡介: 文:謝欣平(教育大同實習生、香港大學學位教師教育文憑(幼兒教育)學生) 由教育大同和伙伴學校教育工作者輪流執筆,分享Learning by Doing 理念及最新動態。教育大同是由家長發起的慈善機構,致力蒐羅教育新思維,開拓教育選擇,助大家一起反思,共譜教育的大同世界!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74期]

詳細內容

感創航道:態度決定你是誰

近年大家常談及學童的「素養」,這包含知識、技能和態度,身為父母的你,覺得什麼是最重要呢?早前,與教師共同備課時,談及以往教什麼是「孝順」,會透過故事講解或情境分享,教導學生如何做個孝順小孩,但他們能否做到呢?明白到為何要孝順父母嗎?態度的形成與個人欲望有密切關係,所以「知道」怎樣做和真正「做到」是兩回事,而教與學也未能直接反映出來。 核心培育價值及態度 「學習」最早可追溯至《論語》所言:「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而「學」是獲得及鑽研知識,「習」是鞏固知識、技能的行為。「學」、「習」就是「知行合一」,「知而不行是為不知」,態度也需要通過行動才能印證的學習成果。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激發他們好奇心及自發,加上時代轉變,講求創意及明辨思考等能力的發展,所以技能及態度甚為重要,這並不是要否定知識的價值,《禮記.大學》提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德行品性一直都十分重要,這正是我們提及的態度,但態度不是與生俱來,需要在生活層面接觸不同人和事而逐漸形成。學校是培育孩子修養態度的搖籃,教師提供多元學習經歷,透過示範、引導、勸說等而令學生學習和鞏固課題上的態度、技能和知識。 「感.創.做」全方位價值傳承計劃中,以培育價值及態度為核心,強調ASK,即以態度(attitude)及技能(skill)為首要,最後才是知識(knowledge)。就如小一「我的家是個寶」,以核心問題「如何深入地認識家人,並讓家人知道我愛他們?」開始,藉繪本認識不同家庭的特色。因現在大多是獨生子女,故只要求他們說出自己家庭樹的結構,不是要死記親戚關係圖,重點是尊重各人家庭背景的不同,欣賞家人獨特之處,認識自己的責任,再以行動回饋家人的關愛,態度勝於一切。 建立健康生活習慣 二年級「健康的我」以「如何保持健康的身體」為切入點,學生先了解健康和飲食、運動、心靈方面都是有關的,然後透過小任務鍛煉不同技能,提供相關情境,例如以模擬消化系統這實驗,訓練明辨思考能力,了解大便怎樣來,辨識並記錄消化系統內的器官和功用,最後運用所學,以「全家幸福小冊子」作結,向家人推介健康活動,這正是小一「獨特的我」和「我的家是個寶」的延續,培養關愛自己及家人的身體,積極建立健康的生活習慣,愛不是只用嘴巴說說,而是以行動表現出來。LBD最重視的是背後的態度,所以要先想小孩需要學習什麼態度?過程中具備哪些能力?該用什麼知識及生活經驗去建立呢? 父母一直重視孩子學了什麼知識,是時候改變心態,想想哪方面發展更重要?態度及技能不易評估,態度更涉及情感,更抽象,在LBD課程下,能透過進展及總結評估而結集的「學習歷程檔案」,見證孩子的成長,但技能和態度要慢慢培養,羅馬也不是一天建成,態度取決一切,和孩子一起擁抱學習吧! 小二學生分組做消化系統實驗。(LBD伙伴學校——仁德天主教小學,受訪者提供) 文:盧麗娟(學校同行者) 作者簡介:由教育大同和伙伴學校教育工作者輪流執筆,分享Learning by doing 理念及最新動態。教育大同是由家長發起的慈善機構,致力蒐羅教育新思維,開拓教育選擇,助大家一起反思,共譜教育的大同世界!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69期]

詳細內容

感創航道:LBD與正向教育的連結

香港學生學業繁重、缺乏休息時間,承受不小壓力。面對生活上種種突如其來的轉變,與大人相較,孩子沒有足夠能力去理解和應對,未能自我調節,以致容易情緒不穩和焦慮,衍生出更多行為問題。社會、學校和家長需要正視孩子的精神健康,建議抱持預防和積極的態度去教育和支援孩子,增強抗逆力,以應對各種挑戰和困難。 發展潛能 建立正面價值觀 近10年,不少中小學把正向心理學帶進校園。正向心理學主張發掘和運用個人美德,提升生活正向經驗;正向教育則是將正向心理學應用於教育的實踐方法。正向教育雖然得到廣泛認同和推廣,但單靠舉辦單次活動,難以培養及深化學生的態度和能力。而大部分學校課時都有限,不容易騰出額外時間推行正向教育,所以如何將正向心理學融入校園及學科,成為近年學界的關注點。 「感.創.做」全方位價值承傳計劃(LBD)重塑的常識科課程,特點是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和素養培育,可視為正向教育的一種形式,因為它們都具有發展孩子潛能、培養正面價值觀的特點。LBD主張讓學生透過探索和體驗來產生對學習的意義,而不是死記硬背知識。當學生反思自己的需求、動機、方法、進度、結果時,學習能力就會得到發展。學生學會自我決定、自發行動並為這些行動承擔責任。我們不是教他們韌性和毅力,而是通過學習過程培養孩子自主和自我理解的能力,讓他們靈活、聰明地適應新的問題情景,並內化解決問題的應對模式。正向心理學亦強調生活上的實踐,除了認識和發掘性格強項外,更重要是生活上持續應用。 教師在LBD常識課運用性格強項引導反思。(LBD伙伴學校—循理會美林小學,受訪者提供) 協作學習 培養社交能力 在LBD常識科,小一學生便開始培養獲得正向情緒、自我悅納的能力。小一學生從認識自己的身體開始,然後到情緒和性格,協助孩子建構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我們如何看待自己的行為、能力和特徵。另外,LBD促進積極和正向的學習環境,建立支持和鼓勵的氛圍,因此人人都願意嘗試和承擔風險。我們重視協作學習,不但對學習知識有更大得益外,學生更能從中發展正向人際關係。正向人際關係不止是灌輸待人友善的概念,更重要是透過不斷實踐,培養學生的社交能力,包括表達和聆聽。 LBD與正向教育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一種積極正向的教育模式。我們與教師同行,一同重塑現有課程,於學科體現正面的價值觀,反思及改變教學策略,為學生提供更生活化和有意義的學習,讓態度、技能和知識能持續實踐,成為一個有能力邁向幸福的人。 文:洪美芝(教育大同項目發展及推廣經理) 作者簡介:由教育大同和伙伴學校教育工作者輪流執筆,分享Learning by doing 理念及最新動態。教育大同是由家長發起的慈善機構,致力蒐羅教育新思維,開拓教育選擇,助大家一起反思,共譜教育的大同世界!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66期]

詳細內容

感創航道:讓師生學習和實踐的平台

繁忙的6、7月,一眾「感.創.做」全方位價值承傳計劃(LBD)伙伴學校,紛紛舉行了本年度的Wonder Week—— 一個讓學生和教師有充足時間和空間去學習和實踐的平台。平常的LBD課是每周6節,每節約35至45分鐘;而Wonder Week則是連續3至4個半天的LBD課,相等於18至24節課。學生能在此時段透過不同的學習活動,探究特定的主題,進一步深化和鞏固課題上的態度、技能和知識。而教師亦能在此時段,透過設定主題、撰寫學習目標、設計學習活動等,實踐脈絡化學習和LBD四元素,進一步掌握以孩子為本的教學。Wonder Week一般會連同成果分享日一併舉行,學生會向家長及來賓展示和分享學習歷程及成果,家長能更了解LBD的理念和教學模式,以及參與孩子的學習,促進家校之間的溝通和家中學習的支援,為孩子締造更理想的學習環境。 LBD伙伴學校郭怡雅神父紀念學校的學生完成整天的學習後,檢視自己的學習表現。(作者提供) 為何舉行Wonder Week? ◆學生自主學習平台 Wonder Week旨在製造一個讓學生能全心投入學習的環境,學生有充足的時間主動探索和尋找答案,能反覆嘗試及從錯誤中學習,以培育學生的探究精神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學生需為每天的課堂訂立明確的學習活動目標,檢視工作的進度,與同儕互助合作完成任務,主導自己的學習和為自己的學習負責任。 ◆態度、技能和知識修煉 態度是由情感、行為和認知組成,但平日課堂互動,教師較難多角度掌握學生在態度上的建立。培養學生共通能力,需要持續運用以達至持續發展。在課堂吸收的知識,亦需要透過應用去鞏固和變得更有意義。在Wonder Week的學習過程中,學生有更多空間發揮創意;能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有更深入和深刻的反思。學生能多方面運用和展示對課題已建構的態度、技能和知識,教師能更清楚了解、掌握和評估學生的學習進度和能力。 ◆真.同儕協作 協作過程中,學生需要聆聽、提問、討論、闡明想法和評價他人的想法,是訓練溝通能力的機會。Wonder Week是一個連貫的學習歷程,從構思到製作,學生有更多機會與組員建立信任和歸屬感。學生吸收同儕的建議,反覆改良作品,一同反思和分享學習歷程。透過較長的時間與組員相處和合作,學生學習處理爭吵和協商,提升思考和社交的能力。 ◆教師齊成長 由於Wonder Week與平日LBD課的課時分佈大有不同,教師除了有更大的空間和彈性去設計課堂的目標和內容,以及處理平日課堂較少時間涉及的深入部分,例如:討論、協作和反思,教師亦能對自己的角色及教學策略作實踐和反思。教師有更多機會擔任積極聆聽者和引導者的角色,從而輔引學生面對問題和解決困難。伴隨着學生的學習和成長,教師亦一同在培養和提升個人的態度、技能、知識。同時 Wonder Week亦是教師之間互觀共學的機會,有足夠的時間沉澱和反思,有助整個團隊的專業發展。 文:洪美芝(教育大同項目發展及推廣經理) 作者簡介:由教育大同和伙伴學校教育工作者輪流執筆,分享Learning by doing 理念及最新動態。教育大同是由家長發起的慈善機構,致力蒐羅教育新思維,開拓教育選擇,助大家一起反思,共譜教育的大同世界!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62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感創航道:培養資訊素養 推動自主學習

早前,筆者與一名中一學生分享用ChatGPT寫的劇本,我說:「你看看,這份劇本情節沉悶,對白生硬,還是人類的創意比較優勝,似乎電腦還未能取代人類。」學生馬上回答說:「那是因為你輸入的關鍵字太簡短和不夠具體。」 蒐集篩選資料 21世紀關鍵技能 學生的分析未免太精闢了吧。我得好好反思「在這個時代,學生需要學什麼」和「資訊素養該怎樣教」?資訊素養是一個觀念,也是一項21世紀關鍵的技能。學生應從小培養資訊素養,在生活化的情景學習中,好好地實踐和應用。在「感.創.做」全方位價值承傳計劃(LBD)中,小二常識科課程已加入不少使用電子器材學習的機會。學生除了要學習資料搜尋的技巧外,還要學習篩選資料。 循理會美林小學是計劃的伙伴學校之一,他們於小一至小三常識科推行LBD課程。由香港18區的景點與特色,以至中華文化項目的歷史與內容等,均由學生透過協作學習,與組員一同思考和選擇關鍵字,然後於網絡獲取資訊,亦透過同學之間的互評,進一步了解和分析資訊是否合適。學生用這種方式學習,所獲得的知識已遠超於課本及教師能提供的。然而,面對緊湊的課程,有多少學校能騰出空間培育學生自主學習的態度和能力,裝備學生以迎接未來的環境呢?我們就此,訪問了循理會美林小學副校長鍾日榮,以下是關於他對資訊素養和自主學習的教育理念: 鼓勵思考溝通 教學與時並進 現今科技進步,我們能隨時隨地接觸無限量的資訊,電子學習器材使用方便,但對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不一定有幫助。課堂文化應如何改變以回應這個科技的世代?孩子手上拿着平板電腦,如何能讓他們善用於學習?我們相信每個孩子都帶着滿滿的好奇心進入學校,怎樣才能滿足和激發他們的好奇心?今時今日,試想想教師在課堂上講授的內容,可能在網上已有影片更詳盡地介紹,從前要請教教師才知道答案的問題,問問電腦也不難得到答案。因此在先進科技的學習環境下,課堂的出路是要在教師講解的傳統上突破,古語有云:「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為學生營造真實的情景,自己蒐集資料、篩選有趣有用的內容,或向自己有興趣的方向研究,設計表達方法和報告,這種教師放手的課堂,學生反而能獲得更多,所講的不是學生能記住或說出多少的內容,而是在過程中學生有機會主導自己的學習,反覆思考並和同學溝通合作,使學生的自主和學習動機得以提升和滿足,這樣的學習獲取的學習態度,縱然需投入不少時間,卻是今天的教育需要正視和改革,在科技世代下的新出路。 小三學生自行研習中草藥內容,並以攤位展示學習成果。(作者提供) 配合時代的變遷與科技的發展,作為教育工作者首要的任務是好好檢視現有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法,放眼望望全球教育的發展。真正以學生為中心是需要掌握學生的需要和能力,了解他們正在面對的世界和挑戰,不斷優化課程,與時並進。否則,當大家都在學習選擇合適關鍵字的時候,而我卻只在教學生如何寫「關鍵字」。 文:洪美芝(教育大同學校同行者)、鍾日榮(循理會美林小學副校長) 作者簡介:由教育大同和伙伴學校教育工作者輪流執筆,分享Learning by doing 理念及最新動態。教育大同是由家長發起的慈善機構,致力蒐羅教育新思維,開拓教育選擇,助大家一起反思,共譜教育的大同世界!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58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