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導航:孩子變了?
「佢以前小學都唔係咁,係上到中學先變咗個人咁!」「以前叫佢做功課就即刻做,𠵱家就話要打兩鋪機先!」「以前有咩都同我講,𠵱家問多兩句就話我煩,淨係同朋友傾!」「以前……𠵱家……」我作為學校社工,幾乎每個月都會聽到家長這樣抱怨孩子。他們常常感到打罵無用,然後請我幫忙「教番好」他們的孩子。我通常會問家長一個問題:「如果你的子女是一個兩歲的孩子,你會怎樣處理他的『不聽話』?」 其實,青少年經歷青春期的過程類似處於一兩歲的階段,都是在經歷身體、情感和智力的快速成長。一兩歲的孩子會試探父母的反應,碰碰手機、試試玩具的味道、抓住路人的衣服。青春期的孩子也在試探父母的反應:可以玩多久手遊和看多久YouTube?可以和誰出門和去哪裏?可否嘗試反駁父母? 青少年需要被信任 幼兒和青少年不同在於,如果青少年發脾氣,你無法像對待幼兒那樣把他抱出公共場所。青少年對你的「底線」有更多的經驗,且愈來愈像成年人,這使得他們所說的話更加有分量。一個幼兒說「走開!」幾乎是可笑的,而一個十三四歲的青少年說同樣的話,卻像是一記重擊。 教育青少年與幼兒同樣需要耐心和寬容,因為他們都在試探底線。不過,教導青少年更需要信任他們,讓他們對自己的決定負責任,即使後果並不理想。在青春期,他們需要學會什麼是責任感,這樣才能在成為成年人後負責任地面對生活。承擔責任需要練習和給予機會,就像幼兒學步時會跌倒受傷,但這是正常的發展過程,你會漸漸相信他們不會去碰水煲,也不會去咬玩具。 青少年也需要空間,要適時放手,讓青少年在跌倒和受傷中學習並成長,最終能負責任地處理人際關係和管理期望。青春期是學習成年人規則的試煉場,讓他們現在學習,未來才能成功。 從「指導者」到「同行者」 要達到這個目的,父母的教養方式必須從「指導者」轉變為「同行者」。當然,這並不是意味着沒有規則,而是這些規則需要變得更加靈活,也更容易協商。當你是「指導者」的時候,你只是告訴孩子該怎麼做,並期待他們遵循你的意願。現在,作為「同行者」,你需要提供更多建議,以協助青少年作出正確的判斷。 孩子變了,父母的管教模式也需要隨之調整,讓我們一起學習,陪伴孩子走過這段青春的旅程,為他們的未來打下堅實的基礎。 文:莫傲霖(香港家庭福利會駐校社工) 作者簡介:香港家庭福利會乃本港主要提供家庭服務的非牟利福利機構,致力推動和諧家庭關係,服務範圍包括綜合家庭服務丶兒童照顧服務丶綜合靑少年服務,長者及社區支援服務等。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36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