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導航:化困難為良機

最近筆者觀賞了一套名為《肌肉魔法使-Mashle》的日本動畫,當中最喜愛主角——馬修。馬修身處一個秩序嚴謹的世界,那裏所有人都會使用魔法,唯獨馬修沒有魔法能力,但在養父的安排下,馬修煉成了極佳的體能。後來,他被迫入讀著名的魔法學校,並且需要完成學業才能換取自己及養父的安全。面對這樣的困境,馬修善用自己體能的優勢,以各種出人意表的方式完成在常人眼中需要用魔法才能解決的難題。而馬修善良的性格亦使他認識到一群好朋友,並逐漸獲得身邊人的支持及信任。在故事的結局,馬修成功改變了魔法世界以「魔法」來衡量人價值及地位的想法,同時他亦因為拯救世界而成為首個沒有魔法力量的領袖。 背範文句子考作文 克服默字障礙 馬修的故事讓筆者想起工作時遇上的特殊教育需要學生及他們的家庭,在面對自身限制時所展示的勇氣和智慧,其實和主角馬修的情景很相似。 浩然(化名)是一名中六學生,他一直面對中文默字的困難,曾經在學習過程中遇到不少挫折。不過,後來他自行發掘了不同的方法應付考試,例如透過背誦一些範文句子來應考中文作文,同時在完成考試後重複審視以減少錯別字出現,令中文成績大為改善。而另一名就讀中一的志明,自小因發音不準確而需要接受校本言語治療。家人為幫助兒子改善發音問題,自他小學開始建立每天一同朗讀英文書的習慣。在筆者與家長見面時,他們亦分享兒子的發音表達與小時候相比已有明顯的進步。 朗誦技巧訓練 改善語速咬字 其實筆者在小時候亦曾經出現發音不準確及說話速度過快的問題,那時候自己亦會對父母經常糾正自己、別人不理解自己的說話而感到煩躁無奈。後來,慶幸家人逐漸明白到年少時的我無法判斷自己說話速度及表達不清晰的問題,一同尋找改善方法。筆者從小熱愛表演,家人藉此經常鼓勵我多參與朗誦比賽。在練習的過程中,透過朗誦技巧訓練,學習到適當的說話速度及咬字發音,還因為能參與自己喜愛的活動,而提升改善表達能力的動機。長大後,有感自己說話的情况已大有改善,亦感恩父母當時願意支持及鼓勵自己參與朗誦比賽,讓我可以正視問題,並在訓練中成長。 筆者作為學校社工,深深相信所有學生都像獨一無二的種子,有着合適的土壤及肥料,都能夠茁壯成長。緊密良好的家校溝通可以幫助雙方更全面了解學生的特性及長處,並能配對到合適的資源及調適,對學生面對困難時絕對大有裨益。 文:林堅毅(香港家庭福利會註冊社工) 作者簡介:香港家庭福利會乃本港主要提供家庭服務的非牟利福利機構,致力推動和諧家庭關係,服務範圍包括綜合家庭服務丶兒童照顧服務丶綜合靑少年服務,長者及社區支援服務等。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97期]

詳細內容

多元導航:強化家庭抗逆力

在一次演講場合上,收到一名中一學生家長的提問:「社工,我們都明白家庭需要因應環境的轉變而調整相處模式,但作為家長的我們,可以如何讓子女放下手機,參與其中呢?」 眼見該家長的困惑表情,以及周邊家長對答案的期盼,筆者深信這是現今家長的擔心及燒在眉睫的話題。筆者亦嘗試邀請在場家長分享他們的看法,而他們亦紛紛說出了疫情前後轉變的一份無奈。 突如其來的疫情,令學生課堂從實體轉為虛擬,學習更需依靠電子產品的支援。同時,疫情限制了社交活動,子女的娛樂容易變得單一,不是觀看網上影片,就是玩手機或電腦遊戲。雖然現時學校、社會、生活大致復常,然而使用電子產品的習慣並未有重返疫情前的狀况。 子女沉迷手機 擔心演變衝突 在場的其他家長也表示擔心子女沉迷手機玩樂,不懂自我管理,成績受影響及眼睛受損等。而他們每每把擔心告知子女的時候,卻往往變成與子女間的衝突。 筆者衷心表示理解家長的困擾,同時,表示除了聽到擔心外,還聽到家長們對子女的期望,希望子女在學術上有良好成績,有健康的身體,有良好個人行為、表現及個人成長(自我管理能力提升)。 建立坦誠溝通 求同存異 筆者邀請家長嘗試與子女講述自己的期望,以及期望背後所包含的意思及原因,以開啟一個坦誠的家庭溝通旅程。不妨從今天起,嘗試善用更多具探索的問題,例如以「可以告訴我,你今天的安排是?」去取代「你又打緊機呀!」讓親子之間可以在更多的聆聽與表達中彼此了解想法與期望。 而站在青少年的角度看,他們同樣需要面對生活習慣的轉變,過往他們可從學校、生活、社交及興趣發展之中,探索及發掘自我。然而,疫情的來臨,影響了他們的成長節奏及生活習慣。他們的確較疫情前需要依靠電子產品,以配合及滿足個人的成長及學習需要。 作為家長,我們可以將擔心及期望轉化成家庭溝通的機會,不論家長與子女的想法與期望是否一致,在求同存異間調適相處節奏,磨合出一個最適合的家庭相處方式,讓家庭建立一個更鞏固的關係。 祝願每個家庭都能擁有更多的明白、理解與體諒,發揮更強大的「家庭抗逆力」。 文:江卓勤(香港家庭福利會 註冊社工) 作者簡介:香港家庭福利會乃本港主要提供家庭服務的非牟利福利機構,致力推動和諧家庭關係,服務範圍包括綜合家庭服務丶兒童照顧服務丶綜合靑少年服務,長者及社區支援服務等。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92期]

詳細內容

多元導航:學化解衝突 由家庭開始

我是一名駐校社工,也是一名媽媽,有一個就讀初小的兒子。每天在學校,最常處理的其中一類個案一定非朋輩衝突莫屬。不論是初中還是高中,高小還是初小,每一天在學校與朋輩相處都是一門學問。初小兒子自開學後每天都跟我談及與同學間的互動及相處,很希望與各位同學和家長分享當中的轉變,給大家參考一下。 阿信(化名)性格較內向,在校表現較靜,很少表達自己,所以作為媽媽也很擔心他在學校難認識新朋友,以及會被人欺負。幸好,阿信在校巴上認識了新朋友,他們每天上學及放學都會聚在一起,也常常跟我提起他們在車上會玩的遊戲,回家後亦會準備小玩意跟他們玩。有時候聊起一些有趣話題,阿信都會向我發問,好奇心令他增長知識之餘,也希望可以與朋友們拉近距離,在朋友面前威風一下。 玩遊戲爭做主持 玩到吵架絕交 有一天,阿信開始向我抱怨,說其中一個朋友在玩遊戲時不讓他做主持人,把位置給了另一個朋友,令他感到不開心。我與阿信傾談的過程中,知道很多時都有多於一人想當主持,他們會大聲說話表達自己的想法。我聽罷後安撫了阿信,提示他可以心平氣和地說話,避免跟朋友爭吵,影響大家的友情。 後來,阿信因持續大聲表達及與朋友爭吵,被保母姨姨調到最前排,與朋友們分開坐,好讓他先安靜。雖然事隔一天後便調回原位,但阿信跟朋友的互動少了,他們都不讓阿信做主持人,甚至私下表示阿信看來不想一起玩,令阿信感到被排斥。阿信忍不住向我說要跟他們絕交,自己不需要朋友,邊說邊垂下頭不作聲。看到他垂頭喪氣的樣子,作為家長也很想幫他一把,好讓他學習下處理朋輩間的衝突,改善人際關係。 我先找個舒適的位置坐下,然後問阿信是否確定不需要朋友。阿信搖頭,表示因為朋友們都不想一起玩,那就不如以後都不一起了。我嘗試了解阿信與朋友之間的相處及對話,發現很多時不單單是阿信,朋友間也會帶着情緒去表達自己的需要。當一方大聲表達意願時,另一方就以更大聲量去表達,各不相讓下演變成爭吵。過程中大家都帶着憤怒的情緒,最後不理睬大家。日復日,朋友間的互動差了,大家也不好受。 家中預演 先處理情緒再溝通 我跟阿信說,帶着情緒去說話令大家都難受,不如先處理好情緒,冷靜自己。既然大聲說話會令大家生氣,那嘗試收細聲量,心平氣和地表達自己的需要及感受。同時,也要讓對方表達他的想法及感受,大家互相了解,然後尋求解決方法。阿信對此質疑,覺得就算他這樣做,朋友也不聽他,結果還不是一樣。我反問他,那你有盡力嗎?如嘗試了,盡自己能力範圍,那就足夠了。為了加強阿信化解衝突的能力,我也扮演朋友角色,跟阿信來個預演,讓他試試看。 後來事情處理了,阿信跟朋友都好好溝通了。他也跟我分享朋友轉換主持的原因,以及往後的處理方法。阿信仍舊會與我分享他跟朋友的互動,以及在班上跟同學的相處。我也很樂意地把衝突處理的小貼士跟他分享,希望他在人際交往的路上能順暢點。相信每個家長也很想孩子在交友路上得心應手,化解衝突,那就由家庭教育開始吧! 文:姚柳琴(香港家庭福利會註冊社工) 作者簡介:香港家庭福利會乃本港主要提供家庭服務的非牟利福利機構,致力推動和諧家庭關係,服務範圍包括綜合家庭服務丶兒童照顧服務丶綜合靑少年服務,長者及社區支援服務等。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9期]

詳細內容

多元導航:孩子迷電玩是得是失?

「社工,昨晚我兒子又通宵玩電子遊戲,還告訴我要成為電競選手,該怎麼辦?」筆者作為學校社工,經常遇到家長因孩子沉迷電子遊戲而求助。近年來,香港的電競發展逐漸受到重視,政府在2017年的《財政預算案》中,將電子競技定性為具有經濟發展潛力的新興領域,同時電競亦列入了2023年杭州亞運會的正式項目。可是,普遍香港家長認為電競等於沉迷電子遊戲,對於他們來說,如何從尊重子女的選擇及規劃孩子未來之間取得平衡,成為一大難題。 家長重新思考電競價值 讓我們從家長對電競的傳統印象開始談起。許多家長擔心孩子會過度沉迷於遊戲中,忽視了學業和其他生活方面的重要。我曾經遇到一名家長,他的孩子迷上電競,為了限制他的遊戲時間,家長甚至斷了家中的網絡。然而,這樣的做法只是治標不治本,甚至可能導致家庭的不和諧及爭執。 作為家長,我們應該以開放的心態來接納和理解子女的興趣和需求。我曾經觀察學生們參加電競比賽,發現平日表現得漫不經心的他們,竟然在緊張的比賽中展現出極高的專注力和決心。他們透過團隊合作和策略思考,在遊戲中追求勝利,這讓我重新思考電競的價值。我開始意識到,電競不僅是一種娛樂活動,它還可以提高玩家的智力和反應能力;同時,通過在網絡上與其他玩家互動,學生們更有機會認識到許多海外朋友,進一步提升他們的英語交流能力。這些經驗讓我反思,電競的確會對孩子成長帶來正面影響,也許我們應該改變對電競的看法,給予孩子更多支持和理解。 持開放態度 成為同行者 當然,有些孩子可能只是將電子遊戲視為娛樂的一部分,並沉迷其中,這讓不少家長憂心。根據心理社會發展理論學者Erik Erikson的「人生八階段」理論,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斷探索和尋找自我認同是必經階段。家長在這個過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我們可以通過建立開放和良好的溝通渠道與孩子作有意義的對話,了解他們的需求和擔憂,鼓勵他們將遊戲中學到的知識與現實生活結合。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網絡沉迷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過度沉迷於網絡和遊戲可能導致學習成績下降,出現社交及健康問題等。因此,我們需要提供相應的教育和支持,與孩子一起制訂學習目標和計劃,建立健康的網絡使用習慣。透過家長積極的參與和支持,讓子女感受到父母的關心和鼓勵,進一步激發他們的學習動力,找到平衡學業、娛樂和生活的方法。 總結來說,面對子女迷上電子遊戲,我們應該以開放的態度去理解和接納他們的興趣和需求,成為孩子的同行者,與他們一起探索和發展他們的興趣與潛能;同時提供適當的引導和支持,適度平衡遊戲與學習。這樣的方式能夠在尊重孩子選擇的同時,也維護家庭和諧,幫助他們在網絡世界中找到平衡和成長。 文:劉子銘(香港家庭福利會註冊社工) 作者簡介:香港家庭福利會乃本港主要提供家庭服務的非牟利福利機構,致力推動和諧家庭關係,服務範圍包括綜合家庭服務丶兒童照顧服務丶綜合靑少年服務,長者及社區支援服務等。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4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多元導航:疫情過去,青少年「一切如常」?

筆者是一名中學駐校社工,這幾年見證着莘莘學子經歷社會運動及疫情,本學年所有活動及授課終於可謂全面復常。正當我們以為,疫情對學生的影響會漸漸減退,他們能像以往一樣正常學習及成長,身在前線的我,卻感受到從9月初開始,校園內就彌漫着一股無形的壓力。開學大概3星期後,校園中發現到不少疲累的面容,不論成績如何的學生都一致說覺得很忙很累,也有更多學生抗拒上學。以往這種現象一般只在學業繁忙或舉辦活動的高峰期才會出現,為何今年學生的壓力居高不下呢? 學童疫下缺社交 被催「復常」感壓力 「復常」是一個危險的口號,暗示不能跟上常態就等於「不正常」。停課及網課不止耽誤學習進度,也令學生鍛煉自我管理,如自制力、專注力、解難能力、組織力等的機會減少。這些能力除了透過讀書的過程訓練,很多時也能在日常與人互動或課外經驗中獲取。這幾年間學生如果沒有磨練好這些能力,於「復常」後應付遞增的學習要求,當然倍感困難。 學生這幾年缺少與人面對面互動的機會,我留意到學生之間多了來自人際關係的困擾,例如不懂處理衝突,說話不顧人感受,令人受傷。朋輩關係處理得不好,甚至乎令他們逃避上學,嚴重的話更可能引發精神健康問題。 有學生曾跟我分享,她覺得這一代學生不容易適應疫情後的生活,過去幾年經常留在家裏,突然疫情過去,他們就要面對面與很多不同特質的人互動,然而他們過去幾年並未有足夠訓練,讓他們有足夠的應對能力。她形容每一天都有一種充滿不確定的感覺,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夠應付到發生的事。不論在學業、社交、親子關係、個人發展等方面,他們都未必具備該年紀本來應有的能力。疫情前才是初中的學生,突然間就成為了高年級生,被社會、父母、師長期許他們在各方面表現較成熟,甚至可以擔任校內領袖的角色,於是只好硬着頭皮前進。我們的青年人其實都很清楚這個社會及身邊成年人對他們的期盼要求,他們比誰都希望自己能追上,甚至超過這種期望。與其說學生面對的壓力很大,我會形容這是一份催逼感,從「復常」起就催逼他們必須盡快達到某些無形標準。他們失去幾年的黃金時間,現實卻殘酷地要求他們一步到位。 宜予空間讓這一代重整旗鼓 關注學童高危個案固然重要,但要真正幫助這一代,大家不妨先深入了解什麼導致這一代感到大壓力、不快樂甚至絕望。青春期本來就面對很多挑戰,加上這幾年整個社會的動盪及轉變,青年人各自面對不同的成長困難。家長和教師宜鼓勵及傾聽他們分享困擾和情緒,容許並接納他們出錯,陪伴他們跨過成長的「停滯點」,指導學生面對壓力和解決問題的方法。課業以外,也可以鼓勵學生嘗試新事物,探索及認識自己,同時給予他們肯定,以幫助他們建立自信,重新出發。 文:許秀珍(香港家庭福利會註冊社工) 作者簡介:香港家庭福利會乃本港主要提供家庭服務的非牟利福利機構,致力推動和諧家庭關係,服務範圍包括綜合家庭服務丶兒童照顧服務丶綜合靑少年服務,長者及社區支援服務等。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79期]

詳細內容

多元導航:「錯誤」或是最好的安排

教養孩子,對不少家長來說是甜蜜的負擔。當孩子開始出現父母心中的「偏差行為」,本應親密的家庭關係,就可能轉化帶來源源不絕的矛盾和壓力。父母的管控愈嚴苛,孩子的反抗就愈激烈,兩者陷入「你追我躲」的困局,只會兩敗俱傷。 小Y是一名中三學生,比起令他厭倦的傳統教學模式,他更嚮往發展自己的獨特技能。因此,他想轉到職業技能訓練學校,然而這個想法成為了母子兩人日夜爭吵的導火線。「你為什麼要去那些其他人眼中不理想的學校?」、「如果你堅持要轉校的話,就當我沒有你這個兒子!」面對着排山倒海的指摘和質疑,小Y終究承受不了並到社工室尋求協助。小Y一方面因得不到媽媽的理解和認同而感到失望,另一方面亦開始反思自己是否一個「壞」兒子而感到自責,甚至想離家出走來逃避衝突。 父母先處理內心焦慮 我主動聯絡了Y媽。作為母親,她認為有責任確保孩子走在正確的道路上,健康且安穩地成長。她承認自己的語氣可能過於嚴厲,對兒子造成了傷害,對此感到自責和懊悔。我鼓勵Y媽在與兒子和解前,先處理自己內心的焦慮。因為她期望成為一個稱職的母親,給予兒子最適切的照顧,所以當兒子的行為偏離她認為正確的道路時,便感到困惑和無助。我協助Y媽理解子女的心聲和調整自己作為父母的責任,並邀請她學習如何與兒子溝通,陪同兒子分析不同選擇的可能結果,以及如何根據兒子的強項去面對挑戰。 其後,我邀請了小Y及其父母一同會面,讓他們互相分享自己的想法與感受,也藉此回應彼此的擔憂。最終小Y明白媽媽心底裏的關愛,而Y媽也聆聽了兒子的計劃和決心,他們一起冷靜地分析轉校對未來升學的影響。在父母的理解和支持下,小Y完成中三後轉到職業技能訓練學校繼續升學,朝專業設計的導向發展。 青少年在青春期身心變化不斷,為了尋覓和實現自我而開始離開父母的護蔭,這往往成為我們成人眼中的「忤逆」。大人習慣說教,期望孩子不「行差踏錯」。但試問有誰不是從錯誤中學會自我反思、承擔責任,並由稚嫩變得成熟?既然說教只會拉開我們與青少年之間的距離,窒礙溝通,何不嘗試新的溝通模式? 保持好奇心與良好溝通 我們嘗試放下單向的說教模式,重拾雙向溝通和好奇心。唯有對青少年的想法展現出好奇和接納,我們才能真正地陪伴他們成長。當青少年提出他們所面臨的困境時,我們可以用「謝謝你告訴我」、「看來這個情况讓你感到困擾」、「你是如何理解這個情况的?」等方式來激發他們的思考。我們可以陪伴孩子探索他們每一個想法背後的需要和價值,並一起準備面對每一個行動可能帶來的後果。這樣,即使青少年面臨挑戰或遭遇挫折,他們也能穩穩地站起來,從失敗中找到重新出發的動力,一步步克服困難。 文:潘雪(香港家庭福利會註冊社工) 作者簡介:香港家庭福利會乃本港主要提供家庭服務的非牟利福利機構,致力推動和諧家庭關係,服務範圍包括綜合家庭服務丶兒童照顧服務丶綜合靑少年服務,長者及社區支援服務等。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75期]

詳細內容

多元導航:成績好,要逼出來?

「Angus,我不想讀書了。」 這是小劉(化名)在第一次踏足社工室時的第一句說話。小劉的成績一向名列前茅,在其他同學眼中,他是一個較為內斂的「學霸」,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所有考試的內容,他全都通曉,不管同學在功課上遇到什麼疑難雜症,他都能一一解答。但從來沒有人想過,在外表溫文爾雅、為人友善,而且學業成績優異的背後,小劉其實承受着巨大的壓力。 優才生壓力爆煲 母自責 在該次會面中,小劉把他自升中以來所積累的壓力和盤托出。他表示父母對他的管教十分嚴苛,他們強調成績優異的重要,也期望他能仿效他們,成為一名成功人士。久而久之,他內化了父母對他的期望,終日處於高壓當中,害怕自己未能達成父母的期望,亦害怕自己的成績稍有差池而令他們失望。漸漸地,他便被壓力淹沒了。 在第一次接觸小劉,我主要安撫他的情緒,並邀請他填寫情緒自評量表(DASS),評估小劉抑鬱、焦慮及壓力水平。不出所料,小劉的焦慮及壓力皆達至嚴重水平。在得到小劉的同意後,我聯絡了小劉的媽媽,以對小劉的情况有更全面的了解。一聽到小劉在社工室泣不成聲後,媽媽感到詫異和自責。在媽媽眼中,小劉一向十分乖巧,從不反抗,並且會盡他所能完成父母的要求和期望。媽媽得知父母的要求成為了他的壓力來源後,感到很懊悔。她回想自己過去的育兒方法時,坦白承認自己有時候的確過分逼迫兒子,認為兒子默不作聲,並妥善完成了他們的要求,便能在過程當中成長。 其後,我分別與小劉和他的父母會面。小劉終能在父母面前表明心迹,並承認父母的期望對他造成很大壓力。父母調節了教育方式後,小劉的情况大有改善。他開始學習減壓,主動參加學校的制服團體,而且當他想參與不同的活動時,他都願意主動與父母傾談,去平衡投放在學業與課外活動的時間。 有傾有講 提升家庭幸福感 香港家庭福利會於2022至2023年做了「香港青少年精神健康問卷調查」,並收集超過2400份來自本港中學生的回應,希望能了解他們的精神健康情况,以及影響他們精神健康的主要因素。研究發現,在眾多因素中,學業成績及家人期望最影響他們的精神健康,平均得分為5.3分及5.1分(1分為最不影響,6分為非常影響)。因此,學業成績及家人期望對青少年精神健康所造成的影響可見一斑。要解決以上問題,最重要的是父母需保持開放態度,應多製造溝通的機會,了解親子間常見的價值觀差異,從而促進家庭的溝通,提升家庭幸福感。 「香港青少年精神健康調查」研究摘要:bit.ly/46KL1jm 文:張煒恒(註冊社工) 作者簡介:香港家庭福利會乃本港主要提供家庭服務的非牟利福利機構,致力推動和諧家庭關係,服務範圍包括綜合家庭服務丶兒童照顧服務丶綜合靑少年服務,長者及社區支援服務等。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71期]

詳細內容

多元導航:社交媒體 如何影響新世代理財態度?

你是否曾因為在社交媒體上看到廣告而購買了某些產品呢?隨着大數據分析技術的出現,我們在網絡上的一舉一動彷彿都留下了痕迹,商家可以根據用戶的基本資料(如年齡、收入等)和網上行為(如瀏覽、點擊、購買等)向我們推薦感興趣的廣告和內容,使我們在瀏覽網絡時不知不覺間被推銷。 社交媒體可主導生活 Z世代被稱為「數位原住民」,從小就生長在各種數位產品的環境中,獲取資料的來源更加豐富,對於新科技及社群媒體的使用也比其他世代更加熟悉,但亦間接影響了新世代的消費模式。根據 IBM 2017年「Z世代與品牌關係」調查,Z世代喜歡用手機上網及網購,他們喜歡在社群媒體分享一些有趣的事物。當看到朋友擁有某些產品時,可能會為了追求朋輩之間的認同而做出從眾行為,透過炫耀消費吸引朋輩的注意等,因而形成不必要或超出預算的消費。 青少年處於青春期,正是建構個人身分認同的階段,特別需要尋求同儕的認可及歸屬感。社交媒體已成為年輕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他們能隨時隨地透過電話分享生活,與朋友互動,而這些習慣,亦無可否認已逐漸變成這個世代的常態。 傳承正確觀念 教「如何花錢」 面對快速變動的網絡時代,作為家長也需要不斷學習,即使對子女使用社交媒體有所擔憂,亦需要更有耐心花時間觀察和陪伴,才能從旁協助他們建立正確價值觀。想教育子女有系統地管理消費習慣和社交媒體風險,我們可以參考以下方法: 1. 與子女討論社交媒體廣告對他們消費的影響,鼓勵他們在使用社交媒體時保持獨立思考;對子女想要追上同儕的想法表示理解,與他們一起探討其他思考角度,例如如何在有限資源下滿足需求,以及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則一起價格比較,盡量減少社交媒體廣告或朋友帶來的直接消費習慣影響。 2. 理解社交媒體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消費並不是生活的全部,協助子女警覺社交媒體引發的比較心態;學習有意識地防止大數據控制思想,例如學會對網絡廣告點擊「不感興趣」,或尋找和實際需求相符的廣告。 3. 培養基本理財的意識,為自己設定明確的理財目標,例如每月儲蓄一定的金額,養成預算記帳的習慣,避免在社交媒體上看到廣告時,一時衝動作出不必要的消費,先花未來錢。若看到社交媒體上的贊助廣告,在按下「了解更多」的按鍵時,應思考這究竟是自己真正的需求,還是大數據的引誘,給自己片刻冷靜重掌自己的消費行為。 養成儲蓄習慣固然重要,但新一代的消費習慣跟以前大為不同,教導「如何花錢」或許比「如何省錢」更能讓他們容易掌握和留意。既然不能控制改變,不如學習如何令正確的觀念在不同年代中傳承。而更值得我們留意的是,學習任何東西都不可能一蹴而就,無論是平衡理財、分辨需要和想要,還是應對商家的宣傳伎倆,均都不是易事。所以,我們應保持耐性,給予進步的空間,以免操之過急反而傷害親子關係。 文:張子恒(香港家庭福利會理財教育中心認可理財社工) 作者簡介:香港家庭福利會乃本港主要提供家庭服務的非牟利福利機構,致力推動和諧家庭關係,服務範圍包括綜合家庭服務丶兒童照顧服務丶綜合靑少年服務,長者及社區支援服務等。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66期]

詳細內容

多元導航:化解衝突必先「知己知彼」

談到衝突處理,總離不開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但處理事情之前,我們不能忽略衝突所引起的負面情緒。 回想最近家中發生的一件衝突事件: 我:女呀!食飯啦,唔好再玩iPad啦! 女:哦! 我:食飯啦! 女:得啦! 我:玩少啲啦,叫咗你唔好成日玩iPad。你就嚟測驗啦,記得要做功課同溫書呀。仲有呀,你最近驗眼近視散光都加深咗啦,你係唔係想睇唔到嘢呀? 女:得啦! 我:食飯啦,你捨得放低部iPad未呀? 女:知呀,等我睇埋先啦。 我:我都唔想等你啊,我咁辛苦煮飯,仲要三催四請叫你食飯,你再玩我就拎走你部iPad! 女:我都話睇埋先囉…… 母女雖有對話 未能有效溝通 回想那次衝突,我當時說了什麼呢?我當時的情緒又是怎樣的呢?我似乎只是重複說了多次:「食飯啦!」語氣也是充滿憤怒;而女兒當時的情緒又是怎樣呢?她亦只是不斷重複說:「得啦!知啦!」來表達她的憤怒。  這是親子間常見的衝突場面,作為母親的我,眼見女兒對自己的「善意」置之不理,當時聽到女兒說「得啦」,我會覺得女兒非常不合作,只是敷衍回應,根本無想過要放下iPad好好地吃一頓晚飯;而女兒聽到我不斷說「食飯啦!捨得放低部iPad未呀?」時,可能會覺得我只顧催促,從不關心她用iPad的原因。在這次衝突中,母女雖有對話,但未能達到有效的雙向溝通。 排山倒海表達情緒 聽者感壓力 當父母覺得孩子的行為不對,便想糾正,而孩子會覺得被指罵,不服氣,亦可能會反抗或挑戰;年幼孩子會不理睬父母;青少年階段的孩子會跟父母鬥嘴。而父母面對孩子的態度,會被激怒,於是親子衝突一觸即發。而化解衝突必先做到「知己知彼」,我們需要留意自己的情緒反應,亦要明白我們想傳達的信息,對方的解讀有可能不一樣。有時我們會很焦急地說出自己的感受,好讓別人明白自己的一番好意,例如「媽媽都是愛惜你,才辛苦煮飯給你吃」。在親子關係裏「知己知彼」尤為重要,我們需明白排山倒海式的情緒表達會讓別人感到壓力和煩厭,於是聽者會嘗試逃避和躲開。 另一方面,有家長因為不懂得與孩子溝通,會選擇逃避溝通,孩子覺得父母不太理會自己,久而久之變得情緒低落;亦有家長比較心急,在衝突發生時給孩子說教,然而太多的干涉,孩子會失去自主權,慢慢地會用消極的態度面對,選擇不理會或拒絕參與。 所以每當處理衝突時我們都需要冷靜處理自己的負面情緒,好讓我們有更多空間去關顧身邊人的想法和感受。 文:吳瓊欣(香港家庭福利會註冊社工、家事調解監督) 作者簡介:香港家庭福利會乃本港主要提供家庭服務的非牟利福利機構,致力推動和諧家庭關係,服務範圍包括綜合家庭服務丶兒童照顧服務丶綜合靑少年服務,長者及社區支援服務等。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62期]

詳細內容

多元導航:聆聽「頭、心、腳」

繁體字中的「聽」字由「耳王十四一心」組成,意思為在「聽」的過程中要一心一意地關注對方;而簡體字的「聽」是「口」和「斤」,它能解作我們說話的分量有千斤重。 着眼背後動機想法意義 聆聽是建立關係的基礎,但在執行時,往往會遇到很多困難,尤其是與家人、伴侶和朋友相處時,更難好好地聆聽。因聆聽不止是聽,而是需要學習如何表達同理心;例如在與伴侶爭執時,很多時只專注於指摘和控訴,卻模糊了對方的說話,忽略了雙方的感受和原有的意思,便失去了聆聽的功能。筆者期望透過以下分享,從不同的思考角度讓讀者了解「聆聽」的功課,在遇到困難時成為大家的幫助。 早前有幸參與「栽種和平」這個課程,當中談及如何以和平、非暴力的原則處理生活中的衝突。其中教導了「頭、心、腳」聆聽的功課,讓我們能於聆聽時注意以下三方面。 .第一:「頭」 注意說話者發生了什麼事? .第二:「心」 注意說話者有什麼感受? .第三:「腳」 說話者期望事情怎樣發展? 「頭、心、腳」的重點在於專注說話本身,更需嘗試理解說話背後的動機、想法和意義,讓我們在掌握這些資料後再回應。技巧雖然簡單,但執行上卻格外有效。 讓我們作一個簡單的練習。大家可以試着找找以下事情的「頭、心、腳」:一群小朋友正為暑假表演而練習扯鈴,在練習不久後,隊友因練習態度而被隊長責備,於是雙方起了爭執,隊長還氣冲冲地叫隊友不用再練習了,並說道:「我真係唔識點教。」 了解事情始末 雙方需要 面對這種情况你會如何處理呢?我們可以運用「頭、心、腳」的框架了解事情的始末及雙方的需要: .頭:隊長看到隊友練習散漫;同時隊長正努力帶領團隊 .心:作為隊長覺得無奈和未能帶領團隊 .腳:隊長希望有方法讓隊友認真練習、帶領團隊 聆聽「頭、心、腳」讓我們了解到隊長的感受和需要,除了提升情緒管理外,亦可從他的「心」和「腳」入手,和他一起處理帶領團隊的事宜。聆聽的功課確實是困難的,就讓我們先一起學習於生活中以「頭、心、腳」了解自己和別人的感受和需要。 文:黃銘浩(香港家庭福利會社會工作員 ) 作者簡介:香港家庭福利會乃本港主要提供家庭服務的非牟利福利機構,致力推動和諧家庭關係,服務範圍包括綜合家庭服務丶兒童照顧服務丶綜合靑少年服務,長者及社區支援服務等。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57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