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有Say:校舍為誰而建?

承接上篇《令人頭痛的校舍維修》分享後,我仍在思考本港校舍問題:類型不一?功能有別?裝備各異?簡單而言,有些校舍隨時代的變遷而建,如火柴盒型、千禧型,或滲入了辦學理念的校型等;亦有適應潮流的需要,如增加採光度的設計,着重循環物料的建築,甚至講究綠化園林的元素。凡此種種,本港校舍有別北歐的重人本的理念,或日本的天地人禪修的哲學。筆者只感到本港的多講求隨時可以改變原有用途為原則,就如「已被殺」的中學校舍可改為小學使用;而丟空多年的小學校舍又可以改用為職訓局的專業訓練中心。 給孩子多一份自由的環境 他的作品講究給予孩子多一份自由,重視啟發的空間。空間較多,不受牆身的規範,可以給予孩子發揮無限聯想和創意的機會。 曾經在網路媒體觀賞過日本建築師日比野拓先生對幼稚園有一套「幼稚」的觀點,他的作品講究給予孩子多一份自由,重視啟發的空間。空間較多,不受牆身的規範,可以給予孩子發揮無限聯想和創意的機會。此外,他重視在建築物保持秘密的空間,如小洞穴,讓孩子培養出好奇心及探索精神。 六月份參加由香港賽馬會贊助舉辦「不一樣教育節」的講座,在「上課不一樣:學習可以重新設計」中,講者是芬蘭Fielding Nair International高級教育顧問Maija Eriika Ruokanen女士,她從環境的建築去說明文化建立的關係,以學生為中心出發,緊扣環境與學習,其中包括Campfire般的專才講授形式的課堂環境,或是Watering holes的小組合作形式的研習討論空間,甚至是Caves般的洞穴式的師徒一對一或個人的研習小區,方便探入鑽研。基於此,芬蘭教育認為不同空間配合不同的教學方法及學習模式,從而發掘更多讓學生投入學習的方法,教師可以為學生創造自主學習的空間與機會,因材施教,課堂更有助學習,激發學生的探索。 貪便宜棄學生為本 工程公司人員及教育局官員回答:「因為這是教育局標準,符合經濟低的要求。」 一所學校盛載孩子學習旅程的使命,環顧本港學校,基於是官立或資助的原因,建築時往往講求劃一標準,好像唯有私立學校或國際學校才可以配合辦學的理念去建設校舍。我曾向工程公司人員及教育局官員查詢:「為何樓梯防滑工程只在梯級邊掃貼黑色鋼沙,而不用鋁條吸嘴?」他們的回答:「因為這是教育局標準,符合經濟低的要求。」如果以學生為中心去思考,黑色鋼沙經風吹雨打,易於脫落,而且若孩子不小心跌在上面,更容易擦損。試問這真是適合小學校園使用嗎?我並非建築界專才,根本不懂各項材料的「優美」之處。不過,相信校園若能以學生為中心去建設,孩子才可以正常地成長、發展,並得到收穫。 試想想,一層6個課室,每個課室有30至35個學生,即約有180至210人,慣常每層樓男女廁各一個。簡單而言,一間有5個廁格的廁所要服務90至105位女生。一般小息只有15至20分鐘,女生輪候廁所要花多少時間呢?校園是要用心耕耘,那怕是一張摺椅,一個小燈泡,一株小樹苗,都盛載着教育工作者為孩子學習所規劃的藍圖,希望譜出充滿愛與誠的校園環境。 文:鄧依萍(聖公會聖多馬小學校長) 下期預告:朱子穎(德萃小學及漢師德萃學校總校長)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07期]

詳細內容

教育有Say:令人頭痛的校舍維修

全港資助學校每年都可以向教育局申請大規模修葺及緊急修葺工程,工程都會由教育局委聘工程公司,按學校遞交的申請提供相關修葺。不過工程公司只會承接不多於200萬元費用的工程,超過這個上限的話,教育局則委託建築署去處理非屋邨學校的大規模修葺及緊急修葺。為配合學校的需要,在申請修葺工程時,工程顧問委聘的地區值勤主任會聯絡學校了解,學校亦可向他們查詢工程的內容及進展。如果資助小學每項工程的費用低於3000元,則由學校自行處理維修工程。 暑假塞車 有工程無人做 學校大多在假期安排維修工程,貪校園人少,減少意外。亦因為這個「合理的期望」,令全港中小學都把工程安排在暑假進行。試問教育局只安排三間工程顧問公司及兩間工程公司,如何適時服務全港中小學呢?這個「時間管理」的行政技巧足可以令校長及教師們頭昏腦脹!學校大都在七月中旬才正式放暑假,但教師們在八月中旬便要回校準備新學年的工作,新生也會在八月下旬回校參與適應校園課程。基於此,學校只有一個月左右的「休息」,約四五個星期可以進行工程。筆者曾經與工程公司的管理層閒聊,他們都抱怨:「工人難求,暑假時工人更難求。現時簡直是七個蓋去遮十個壺,唯有盡趕啦!」 應讓學校聘請工程專家 除了大規模修葺及緊急修葺工程外,如果學校坐落於斜坡旁邊,還要關顧斜坡定期修葺的工程。再者,所有資助學校亦要按時接受強制驗樓及強制驗窗兩大計劃。其實,師訓課程並沒有任何就維修工程的認識及學習,一般而言,校長和教師的本科專業資格並不是土木工程或建築設計等;而且校舍維修是一門專業的學問,絕不是單靠經驗可以胡混操作。縱使是邊做邊認識,有時根本不知道甲材料和乙材料的分別;亦不知道A工程和B工程是否可以同時進行…… 雖然教育局已安排了工程顧問公司,協助學校去了解及跟進工程,但近年香港大型基建蓬勃,建築界爭奪人才。筆者試過有合作的工程顧問公司及工程公司,在兩個學年內已換了三個聯絡人,影響了工程的進展。此外,由於建築業暢旺,令物料費、工人薪金猛烈升價,所以200萬費用的工程實際可以維修的地方不多。如果那些不涉及急於影響學童的維修,恐怕申請三四年才有望施工。曾有校長朋友分享:他曾向工程顧問公司及教育局表示學校頂層的欄杆不夠安全,但這些專家認為已達安全標準,毋須加高。這些情况筆者也曾遇上,次數也不少。大家不妨反思一下:誰最了解校園內的需要?誰最關心學童的安危?誰最在乎學校的發展? 維修工程是專門知識,並不是教師的專業,期望教育局增加學校非教學常額職級人員,聘請專門管理學校校舍工程的職員,讓每一所學校發展得更妥善、更安全。 文:鄧依萍(中華基督教會全完第二小學校長) ■下期預告:朱子穎(浸信會天虹小學校長)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03期]

詳細內容

教育有Say:文憑教師 vs. 學位教師

學位教席比例多年無增長 自1993年起,教育當局銳意提高小學教師的質素,鼓勵大學開辦小學教育學位課程,而大學亦承接當時四間教育學院(師範)文憑課程的畢業生,只要修畢兩年全日制學位課程,便可取得小學教育榮譽學士畢業。同時間,又開設晚間兼讀制的小學教育學位課程。此外,亦有教師遠赴海外大學,修讀一年教育榮譽學位課程。 然而,據2000年5月10日立法會議員張文光向教育統籌局長的查詢,文憑教師轉任小學學位教師事宜上,政府表示在1998年度為官立及津貼小學提供1380個學位教席,而1999到2001學年,則每學年提4供1640個小學學位教席。官津小學裏學位教師的比例,由20%逐漸增至35%。當時採取由上而下的方法改編,即是先安排校長、副校長等高職級的職位改編,然後,約35%主任級教師職位改為學位教席,剩餘的學位教席則撥作為助理小學學位教師。政府更在當時的會議上表示,暫未有計劃把官津小學的學位教席比例增加超過35%。 試想想,每年不論在本地或海外大學修畢教育學位課程的人數,往往多於所有教席的35%。 基於此,政府及教育當局根本並沒有協調師訓與學位編制,結果令擁有學位資歷的教師也「降職」為文憑教師。 逼學位教師降格為文憑職級 時至今天,爭取全面教師席學位化約有20年之久,早年已停辦了文憑教師培訓課程。現時中學、小學教師分別99%和97%持有學位,但政府一直沒有在中小學相應大幅度增加學位教師的編制。現時中學和小學實際分別有85%和65%的學位教席,仍然保留着文憑教師的職級。 現時學校的事務,比起20年前多元化和複雜,教師除了專責教學工作外,也需要籌備策劃行政工作、推動、自評及創新等項目,所以如果校內仍然以文憑教席及學位教席來區分處理行政工作的職位,學校管理層根本沒有足夠的人手去分配工作。因而在小學裏的助理學位教師,常常被要求負責主任職位的行政工作;同時,亦令一些教師希望只專心教學而推辭改編,更在業內形成「CM王」的出現,令校內分工上造成矛盾。基於此,教育局在推行全面學位之同時,也需要考慮增設中層行政職級,以解決校務行政工作分配不公的現况。 事務多元化 教席分工起矛盾 筆者明白全面教席學位化並非一朝建羅馬之事,但喜見在七月慶祝回歸21周年時,教師專業發展專責小組向教育同工發出諮詢文件,就建立教師專業階梯的可行方案;中、小學和特殊學校管理層的職級安排;教師職位學位化的時間表等三方面作出建議。諮詢期由7月1日至9月7日,其間共舉行三場簡介暨諮詢會,收集業界聲音,而專責小組計劃在2019年初向政府提交報告及具體建議。呼籲各位教育界同工就諮詢文件提出寶貴意見,以提升本港教師的專業發展。

詳細內容

教育有Say﹕一校一外籍教師,足夠嗎?

自1998年度,教育局在公營及津貼中小學推行以英語為母語的外籍英語教師(NET)計劃。現時每所小學獲政府資助一名外籍英語教師,薪金由職級15點至29點(即約$28,865至$55,825,享有回鄉機票津貼、房屋津貼及約滿酬金等福利)。他們多專責配合教育局英語教學課程,以增加學生接觸及運用英語的機會,提高英語教學的水準。不經不覺,這個計劃已經推行了近20年之久,是時候檢討。 近年到校應徵外籍英語教師職位的,多來自印度、孟加拉、東歐國家。學校聘請他們後,家長都會因他們的外表與西歐國家的教師有異,而懷疑他們的教學質素:「她明明是印度人,真的是以英語為母語?」 外籍英語教師計劃中,教育局要求學校給予每周課節不多於28堂,當中包括同級課研的會議、統籌及帶領推行英語活動、訓練學生當英語大使等項目,又要求他們的課堂內有本地英文教師及能以英語溝通的課堂助理,這些課堂集中在小一至小三,一周約3至4節課;文書工作都由課堂助理依照外籍英語教師的課堂設計而去處理。為了體恤外籍教師回鄉歸家的需要,他們在學校假期裏大多毋須像本地教師要提早回校出席籌備校務的會議,他們也不用在家長日接見家長或出席校內舉行的教師專業發展日(如果主講者用粵語為主)。基於此,外籍英語教師的工作更專科專業。 筆者發現,近年到校應徵外籍英語教師職位的,多來自印度、孟加拉、東歐國家。學校聘請他們後,家長都會因他們的外表與西歐國家的教師有異,而懷疑他們的教學質素:「她明明是印度人,真的是以英語為母語?」、「他英語發音不太標準,帶有濃厚的鄉音呢……」、「她是否在西歐國家的大學受訓呢?」、「英國、加拿大等國家的外籍英語教師在教學上應該較優勝……」總之,各種問題頓然衍生,帶給學校很多不必要的煩惱,唯有用時間和教師的教學表現才可以令家長滿意釋懷。此外,不同地區學校對外籍英語教師的需要都不一樣,以坐落於基層屋邨的學校為例,學生除了在校多機會接觸英語人士外,他們的生活環境中很少去聽去說英語,所以一旦沒有外籍英語教師的課堂安排,他們就只有透過本地教師的英文課來學習及運用英語了。 雖然一校兩名外籍英語教師實在也不足夠,但起碼可以一周內安排最少兩節的課堂,給予本地教師與他們一起協作英語教學,藉此有系統地安排學生學習及運用英語聽說讀寫,達到推行兩文三語的學習目標。 其實在學界,大家都認為外籍英語教師真可以幫忙師生多運用英語,亦的確能提升英語的教學水準。然而,試想想,一校900個小學生及70多名教師,教育局都只是安排一名外籍教師的津貼;各方的學校持份者都知道支援根本不足夠,所以部分學校會抽取校內其他津貼,或向家長徵收學校發展基金,聘請多一名外籍英語教師或英語教學助理(ELTA),令全校學生有足夠的機會跟外籍英語教師上課學習英語。 雖然一校兩名外籍英語教師實在也不足夠,但起碼可以一周內安排最少兩節的課堂,給予本地教師與他們一起協作英語教學,藉此有系統地安排學生學習及運用英語聽說讀寫,達到推行兩文三語的學習目標。 是時候,教育局應重新檢視一下外籍英語教師計劃,不論是外籍英語教師的文化背景、教學質素、語音的準確,或是一校一外籍英語教師的安排,都需要按不同地區的需要而考慮及調節。香港是國際大都市,英語是其中一種重要的溝通語言,所以期望政府在現時財政充裕之下,多多撥款增聘外籍英語教師。    

詳細內容

教育有Say:一校一社工 有錢萬事足?

教育局於4月27日向全港官津小學和特殊教育學校發出通函,公布向各校推行「一校一社工」政策,以示政府對優化小學生輔導服務的回應。自2018-19年度起,公營小學及特殊學校可以申請資助,開設學位社工職級或領取相同金額的津貼。在新資助模式下,學校便可自聘駐校註冊學位社工,或向社福機構購買駐校註冊學位社工服務。同時學校亦可獲發另一筆諮詢服務的津貼,去購買這個政策下聘請的社工督導、管理、培訓及相關支援社工的服務,以改善現時學校的輔導服務。 學校換社工 溝通橋樑要重建 如果社工真的要辭職,學校便要另聘一名文憑社工,即是要全體師生及家長再築溝通的橋樑,這又影響了學生輔導的發展 現時公營小學的駐校社工,大都是持文憑的輔導員,由於過去政府給予學校的津貼有限,根本不足聘請一名有學位的註冊社工,所以學校多數聘請輔導員或文憑社工。這些輔導員或文憑社工大都努力上進,日間在校輔導學生,晚間趕到學校進修高層課程,但一旦他們考獲學位,因學校再沒有足夠津貼給他們加薪,他們只有「屈就」現職,直至有機會另謀高就,最終學校不自覺地成為「刻薄員工」的「無良僱主」;如果社工真的要辭職,學校便要另聘一名文憑社工,即是要全體師生及家長再築溝通的橋樑,這又影響了學生輔導的發展。與家長和學生之間建立的信任和尊重,是社工用時間和精力換取而來的,絕對不可以因前線駐校的社工沒有學位,而妄斷他們經驗不足、缺乏輔導技巧的能力。 兼讀課程不足 3年過渡期太短 試問全港只得一個兼讀制課程,又豈能在3年內吸收容納百多名非學位註冊社工呢? 據香港社工及福利人員工會反映:目前全港數百名小學社工當中,有百多人屬於「非學位註冊社工」,他們在前線工作堅守崗位,而且遵照教育局的要求,不斷進修相關心理學、特殊學習需要和特殊教育等相關課程,甚至有些已達碩士學位。然而,縱使現時非學位註冊社工有心有力去報讀社會工作榮譽學士課程,亦只有明愛專上學院提供兼讀制課程;當然各大專院校都有全日制相關課程,但除非在職駐校社工沒有經濟負擔,才可以放棄全職工作,「豪」一年去做全職學生。試問全港只得一個兼讀制課程,又豈能在3年內吸收容納百多名非學位註冊社工呢?基於此,教育局應該考慮一下現時大專院校所提供的社會工作榮譽學士課程(兼讀制)的學額是否足夠?同時,3年為限的過渡期又是否有足夠的體諒? 筆者明白,全校學生輔導工作不能單靠一校一社工來處理,而是需要社工、輔導主任(老師)、輔導人員及全體教師攜手合力。如果學校有輔導主任(SGT)帶領全校統籌及發展學生輔導的方向和計劃,然後又有社工透過家訪、小組活動及治療學習去集中照顧個別學生和家長的需要,這雙劍合璧的「戰術」,可令學校的學生輔導工作更全面、更切實校情,而且上上下下互補不足,統一方向,全力持續的推行,最終令到學生得到福氣、學校得到福氣、甚至令社會都得到福氣!

詳細內容

教育有Say:狗狗伴讀 閱讀樂趣中領悟生命

上學年筆者所服務的學校,邀請了香港動物輔助治療學會,安排動物輔助治療師及治療犬隻到校,與一些有不同學習需要的學童參加「書朋.狗友.小小伴讀員」伴讀犬體驗日的活動,藉着活動製造輕鬆愉快的學習場景,提升學生閱讀的動機、興趣及投入感 。同時,同學能學習有關與狗隻相處的知識,並認識不同物種,從而對生命多一份尊重和欣賞。 動物與人自有連結 互相幫助 什麼是動物輔助教育(Animal Assisted Education,AAE)?它是以動物來輔助的一種另類療法,就像音樂治療、舞蹈治療一樣。人對動物的感情愈深摯,動物給人的回饋與影響也愈多。其實人類也是「動物」的一種,只是我們有更複雜的思想、知識和文明,便好像與其他動物有別,但是動物與人其實有自然的連結關係,不論是貓、狗,甚至是一頭豬、一隻鳥、一尾魚,都有可能當上「動物醫生」。當然,如果一個人對動物毫無好感,自然地動物對他亦不會產生任何正面影響,治療效果亦較難出現。 基於此,動物輔助教育並非人人適合,但對學生而言,可以開啟接觸及認識動物的始步,增進見聞,領悟生命。 伴讀犬助更專心閱讀 活動過後,參加的學童紛紛表示十分興奮,活動新奇又實用。他們認為在伴讀犬陪伴下,再加上伴讀導師的引導,真的會更專心去閱讀,認認真真去理解書中的內容,體驗到閱讀的「真」趣。家長們亦向學校反映活動有創意、不沉悶,而且由於他們都住在公屋,不可以飼養貓狗,所以這活動間接教導同學愛護動物的重要。 歐美先例 動物協助醫治心病 既然好評如潮,學校本學年再與香港動物輔助治療學會合作,舉行6個周五的伴讀犬閱讀活動,每次約90分鐘。活動邀請了1位動物輔助治療師,2位伴讀導師,3位治療犬主人及3頭治療犬,共服務12位學童。另外,亦與香港教育大學合作,推行研究治療犬陪伴兒童朗讀效用的計劃。研究計劃讓有學習需要的學童,在訓練有素的狗隻和其飼主陪同下,每周閱讀兩次;在治療犬介入前後,為學童完成共兩次閱讀流暢度和準確度的測試,希望研究出讓學童對閱讀產生興趣的方法。 如果大家有興趣對動物輔助教育了解更多,可以閱讀台灣劉威良所著的《借鏡德國:毛小孩的神祕力量──從歐美動物輔助治療看台灣動物福利》。書中提及歐美國家早已用動物去幫助憂鬱症、認知障礙、自閉症患者,還有流浪漢、藥癮者、學習障礙者、人際障礙者等等需要關顧的人,以動物同伴開展心理和行為上的治療活動。當地政府會花經費和時間去教育人民正確照顧動物的觀念,令人民知道「動物會讓人愉悅」。書中又比較了台灣的情况,鼓勵大家了解這項另類的行為治療。 下期預告:朱子穎(浸信會天虹小學校長)

詳細內容

教育有Say:預防流感

本學年因流感肆虐,全港幼稚園及小學提早放農曆新年假期。衛生署曾在2017年大力向學校推廣外展疫苗接種活動,讓合資格學童免費接種。但結果全港只有10%小學參與,約16,000名學生接種,反應未如理想;全因此計劃的行政工作繁重,令學校職員及教師增加了工作量,無論在揀選醫生時遇到困難,或在符合招標或報價程序時要撰寫大量的文件,甚至安排接種的時間、場地及校內人手的安排等等項目,都大大影響學校的運作及教學進度。基於以上種種,縱使學校知道接種疫苗可阻止流感的傳播,但隨之而來的工作量卻令人止步。 2018年3月19日衛生署及教育署合辦2018/19學年「流感疫苗接種計劃」簡介會。局方邀請全港500多間小學派員出席,希望藉簡介會令小學能全力參與新學年流感疫苗接種。在新計劃下,衛生署增加了政府外展隊和公私營合作外展隊,合稱為「先導計劃」。政府外展隊由衛生署安排接種隊,而公私營合作外展隊由衛生署指定私營合作伙伴外展隊,所以學校不需要揀選醫生及護士替學生接種疫苗。另外,仍保留上學年計劃的資助外展隊,即由學校自行按衛生防護中心提供的「為學校提供疫苗接種的醫生名單」揀選醫生。不過,衛生署會對參與計劃的醫生增加資助額,而且醫生不可以向學校及家長收取額外的服務費,簡單而言,學校與醫生之間沒有金錢的交易,而政府只會直接將流感疫苗的資助給予醫生。 基於此,學校毋須為揀選醫生進行招標或報價等程序和完成大量的文件,減少學校員工及教師的工作量。 還教育界專業教學空間 一直以來,衛生署如政府其他部門一樣都有一個謬誤:藉着學校及教師的推廣,可以增加家長接受計劃的機會,所以現今的學校除了「辦」學外,也「扮」了許多角色,如輔導員、醫護人員、旅遊從業員等等。曾經在簡介會中有醫生向教育同工呼籲:「請各位校長及老師告訴家長們,疫苗內沒有水銀等物質。」筆者頓然覺得自己有什麼醫學報告及專業知識,可以去證明學童接種的疫苗是沒有水銀,又如此有成效呢?! 真是懇請政府各部門歸還教育界從事專業教學的空間和尊嚴。 政府需檢討家長教育 綜觀而言,接種疫苗是預防流感其中一個方法。其實,政府及學界應該大力推廣健康身心的重要性,最好由家庭教育開始:不論是均衡的飲食、日日運動30分鐘,甚至培育正向的情緒,全都要由小孩成長時慢慢引導而培養出來。基於此,家長教育是政府需要作全面檢討的工作。近日有議員認為某些政府部門或機構因「喪失功能」而要刪除或合併,其中被提名的是家庭計劃指導會。筆者認為某個政府部門或機構如果未能與時並進,才會走上「喪失功能」的慘况,所以政府部門或機構能因時勢及市民的需要把自己的功能重新定位,這才不會浪費政府的資源,而且又不會導致冗員。

詳細內容

教育有Say:正向教育

救恩學校是推行正向教育的模範學校 承筆者上月的分享《孩子欠缺了些什麼?》,嘗試了許多方向去尋找答案。現今社會雖然走向物資富裕,但從報章處處可見人與人的撕裂,三綱五常的敗壞,莫不令人感到痛心無奈。為此,身為教育工作者,有着一份使命感,希望盡一點力培育下一代活出和諧正能量。 葵涌觀塘5校推行 正向教育着眼於個人的身心健康和幸福豐盛的人生 葵涌及觀塘區共五所小學校長志同道合,希望透過正向教育,帶領師生及家長燃亮生命的熱情,以正向樂觀的態度去面向人生的挑戰。這個理念得到本地的實業家欣賞及資助,願意捐款支持五所小學,在校推動正向教育發展計劃。 何謂正向教育(Positive Education)?它源於正向心理學,是美國心理學會前會長Dr. Martin E.P.Seligman與其他心理學家及學者,於1998年起所作的社會科學研究後提倡的。正向教育着眼於個人的身心健康和幸福豐盛的人生,希望每個人重視探討個人的性格強項、健康及幸福,並且建立積極情緒,提升抗逆力,以及發展良好的人際關係,從而邁向有意義、豐盛圓滿的人生。總而言之,以個人的幸福感和高效的生活為成功目標。 涉6範疇 着眼身心健康 正向教育有六大範疇,包括﹕身心健康(Positive Health)、正面情緒(Positive Emotions)、全心投入(Positive Engagement)、良好關係(Positive Relationships)、意義人生(Positive Meaning)、滿有成就(Positive Accomplishment);而且更重視個人的身心健康,以強調感恩(Gratitude)、寬恕(Forgiveness)、正面關係(Positive Relations)、神馳(Flow)、靜觀(Mindfulness)、助人(Altruism)、性格優勢(Character Strengths)、樂觀思維(Optimism)、希望(Hope) 、抗逆力(Resilience)、意義(Meaning)等。 五所小學校長相信,正向教育能夠提供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方向,讓孩子們持續活得豐盛,延伸以至整個香港社會和諧積極、正向發展。 澳洲墨爾本吉蘭小學Geelong Grammar School和本港的救恩學校,是推行正向教育的模範學校。它們從學校環境、課程設計、校園活動,都投入了正向教育的元素,讓學生們從學習知識及享受活動中,建立起屬於個人的成就感,從而逐步邁向豐盛人生之路。 2017年度起五所小學透過教師探訪模範學校(境內外)、教師校內培訓日、正向教育課程規劃、提升課堂素質、學生正向教育營及家長培訓等,給予師生及家長們提供有關正向教育的學習機會,藉此把正向教育延展到每個持分者的學習和生活中,各人都發揮個人性格強項,多欣賞自己,獲取滿足感和自信心,最終令自己、家庭、社會充滿積極正能量,締造和諧世界。

詳細內容

教育有Say:孩子欠了些什麼?

培育孩子有諸多的方法,但絕對離不開正確的價值觀。(iStock Photo) 三則真人真事給你反思一下,現今的孩子欠缺了些什麼? 五年級的女生長期遲到上學,只會在學校旅行、聖誕節聯歡會或考試周才能準時回校。屢屢三四日內便要社工或輔導主任上門家訪,但往往「摸門釘」吃閉門羹,不知她去了哪裏。她個子比同年紀的矮小,骨瘦如柴,臉色蒼白。在校門遇到她,總是好像書包背着她而行。即使在寒天,她仍衣著單薄,弱不禁風,令人擔憂。校方曾多次聯絡家長及社署跟進,奈何情况未有改善。 為何當眾罰我女兒? 老師帶着一班四年級學生,乘旅遊巴前往政府牙科診所,參加一年一度牙科保健。一路上,學生非常興奮,談天說地,頓時整個車廂熱鬧非常,影響了司機駕駛的專注力,領導老師不得不叫學生安靜下來;誰想到學生不但沒有靜下來,反而變本加厲。老師立即擒拿「主謀」,鄭重地向她說:「請你在車上安靜!」保健完畢,老師帶一班學生回課室,良苦用心地再向全班同學循循教導,提點大家戶外學習的態度及禮貌。然而放學後,老師立即收到女生家長的來電,質問為何冤枉她女兒高談闊論,還在眾人面前責罵她一人,老師用接近30分鐘解釋事情經過。本以為事情告一段落,誰知道翌日那女生竟主動求見校長,陳明冤屈及老師不是。校長沒有接見她,反而安排了副校、訓育主任及那領導老師與女生見面,把整件事經過及師生的感受坦誠互述。會面後,那女生在課堂上展露歡顏,副校更親自致電家長交代會面內容及結果,事件終告完結。 學生見義勇為 換來的是…… 一個小六男生與同學回家途中,發現鄰校三名學生在公眾場地破壞公物,於是如正義英雄「上身」直斥其非。三人老羞成怒,即時揮拳相向,把小六男生打至臉腫手瘀。男生向在場的保安員借電話報警,還致電回校陳明事故。然而老師來不及問候男生,警方便告知男生與那三名學生是朋友,不再追究,校方毋須派老師到現場了解。老師被弄得一頭霧水,想向男生的同行同學了解,誰想到同學眼見對方人多勢眾,丟下男生急跑回家為上策。老師只好致電家長,希望家長了解事態嚴重要跟進處理,沒想到家長的回應竟是:「我兒太有正義感,太愛抱打不平,我曾多次勸告,他不聽,沒辦法!」 三個孩子的故事,是平凡生活的不平凡。究竟他們欠缺些什麼?是成人的照顧、面對失敗的勇氣、辨別是非的智慧?培育孩子有諸多的方法,但絕對離不開正確的價值觀。由高官隱瞞僭建、學生受情緒壓力而輕生、小學發現影子學生、屯門虐兒事件,以至大學生不滿普通話考試而衝擊校務處等等,每個故事看似簡單,殊不知內裏卻有深層的社會問題。親愛的成年人,你有能力把孩子帶到世界,就同樣要有勇氣和智慧讓世界維持有正確的價值觀,令孩子成長下去。

詳細內容

教育有Say:管理的藝術

曾經有學生問筆者﹕「怎樣能夠成為校長?」 筆者隨口便回答﹕「首先要成為一位好老師。」 學校管理方法 邊做邊學 現回心想想,要成為一位校長,起步點當然要成為一位老師,起碼有教學「實戰」的經驗,才可以合理地去管理學校。然而,成為一位老師之前,大多數人都接受過教師的專業培訓,包括課程設計、教育心理學、專科教學法、課室管理、學生成長及學校發展等等範圍。但由於培訓是為了裝備成為老師,所以行政管理及規劃的部分未有全面地涉及。至於學校的行政管理、校務規劃及校內外資源的運用,都是當老師後,在職時自行邊學邊做;加上在歲月裏累積經驗,掌握要點,又或者透過課餘進修,增進知識層面的學習。 數數手指,筆者已當了七年的校長,經驗雖然未足以叫豐富,但已脫離新手的階段,恆常校務的操作,漸趨熟練。但我仍會去思考究竟學校如何去管理?用X的法則,或是Y的法則?還是仍有其他方法呢?人事管理、校內教職員的專業發展又如何去規劃呢? 以僕人領導理論去分析 有幸,在10月中旬,筆者參加了香港教育大學基督教信仰與發展中心舉辦「僕人怎能領導學校」研習小組,課程共分為七節,由張文彪博士主講。課程內容包括﹕僕人領袖內修工夫、建立及整固學校願景、配置及管理學校人力資源、組織教與學、締造校園文化、保證質素及提升學校效能、與校董會合作共事。課堂既能令筆者認識到僕人領導創始人Robert K. Greenleaf的管理理論和哲學,同時透過張文彪博士校管的「實戰」經驗,讓學員們明白如何把理論活活地實踐出來,造福學子。此外,學員大都是幼稚園、小學或中學的教師及學校的領導,在每堂的分享及討論時,大家可以把學校最真實的情,以僕人領導理論的角度,去分析及建議改善。雖然每節課堂都是短短的兩個半小時,但是大家與導師彼此互動及交流,真是獲益良多。 領導會否有一個遠大眼光 從這個課堂,筆者明白到要成為一位卓越的領導,並不是只講求有多少學識或高級專科證書的資格,而是一開始他會否有一個遠大的眼光,有勇氣和信心帶領團隊走到這個又遠又大、又具體的目標;其次會否重視自己團隊每一個成員的成長和成就,能榮辱與共,不是一味追求領導個人的成就;此外,當領導的,要不斷的反思和探索,更持續不斷向各持份者闡釋和活現出學校的文化、目標及使命。現代管理學不可以再沿用「一將功成萬骨枯」的方法,而是應彼此建立成長、你我包容合作、共同分享成敗。更重要是,整個團隊都要莫忘初衷,堅守為莘莘學子辦優質教育的承諾。 文:鄧依萍(中華基督教會全完第二小學校長)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