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有Say:黑猩猩為孩子選校 可能比你更好?

試回答以下兩個問題: 1. 全球低收入國家中,完成小學畢業的女孩百分比佔多少? A. 20% B. 40% C. 60% 2. 全球一歲以下已接種疫苗的兒童的百分比佔多少? A. 20% B. 50% C. 80% 大家不要搜尋資料,你的答案是怎樣呢? 根據世衛及聯合國資料,答案如下:全球低收入國家中,有60%的女孩子已經接受小學教育;全球80%一歲以下的兒童已經接種疫苗。 不知你選擇了哪個答案,又會否覺得疑惑:這個世界的貧富懸殊不是很嚴重嗎?不是很多非洲兒童因飢餓而脹起肚子,每60秒過去就有很多人死去嗎?不是很多男女不平等的低收入國家,女孩子需要做童工、做兒童媳婦,女孩沒有自由嗎? 美國人只有10%答對第二題…… 我並非在談論世界變得和平變得平等的議題,而是想分析我們對這個世界觀感和認知是怎樣的。假如你剛才答錯了,其實並不孤單,因為根據Gapminder Test 2017統計,美國人只有10%答對第二題;瑞典人較好,有11%答對。當然我們並沒有在香港做一次有系統的統計,但我認識有兩個群體,比美國人和瑞典人答得更好。第一個群體是動物園中的黑猩猩,如果你找1000隻猩猩回答這兩個問題,牠們答中的機率應該是33.3333%;另一個群體就是我們的K3學生,他們可能因為喜歡「A」這個英文字,又或者覺得80%的「8」字很有型,所以選有「8」字的答案,那麼答中率也是33.3333%。 世界資訊多 致歸納兩極化 大家細想,我們憑過去對世界的經驗和觀感判斷出來的答案,可能比兒童或黑猩猩的選擇更差,到底是什麼原因?原來人類本身有一種很厲害的本能,在其他動物界別中都找不到,這就是「歸納」的能力,我們能夠透過觀察世界事物,分析不同的數據,整合資料後,快速地對「相同模式」的分析作出有效歸納,幫助我們更快速作出決定。 學歷愈高,上網愈多資料,對資訊的掌握更加牢固時,反而直覺出現兩極化,甚至更無知。 然而,當這個世界資訊愈多,我們學歷愈高,上網瀏覽愈多資料,對資訊的掌握更加牢固時,反而導致我們天賦的歸納直覺出現兩極化,甚至變得更加無知。 網上資訊放大恐懼 造成這種情况可歸納成兩種原因:第一、現在的資訊澎湃,我們極容易從電視媒體或網上KOL中接收偏見的資訊。這些資訊總會放大某些恐懼,刻意放大一些可令人渴望追看下去的元素,投射出一些「世界變得更差」、「再不努力做好,世界會完結」、「飲咖啡可以致癌」、「飲咖啡又可美顏」的現象;第二、來自我們的教育。我們的教育是由上一代的老師,按他們兒時的學習方法,將他們的世界觀描述給學生。然而,我們的教育如果只是約定俗成,純粹把紙本知識傳授給學生,結果紙本知識由印刷到成書,再到學生記憶學習時,已經過時了。 今年超過5.8萬個K3學生家長,正在惆悵為自己子女選擇升讀哪所合適小學。試細心想想,如果只單靠媒體或直覺歸納該校是否適合子女的話,你的選擇會否比黑猩猩的33.3333%選擇更好呢? ■文:朱子穎(德萃小學及漢師德萃學校總校長) 下期預告:楊永明(保良局陳守仁小學校長)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08期]

詳細內容

教育有Say:校舍為誰而建?

承接上篇《令人頭痛的校舍維修》分享後,我仍在思考本港校舍問題:類型不一?功能有別?裝備各異?簡單而言,有些校舍隨時代的變遷而建,如火柴盒型、千禧型,或滲入了辦學理念的校型等;亦有適應潮流的需要,如增加採光度的設計,着重循環物料的建築,甚至講究綠化園林的元素。凡此種種,本港校舍有別北歐的重人本的理念,或日本的天地人禪修的哲學。筆者只感到本港的多講求隨時可以改變原有用途為原則,就如「已被殺」的中學校舍可改為小學使用;而丟空多年的小學校舍又可以改用為職訓局的專業訓練中心。 給孩子多一份自由的環境 他的作品講究給予孩子多一份自由,重視啟發的空間。空間較多,不受牆身的規範,可以給予孩子發揮無限聯想和創意的機會。 曾經在網路媒體觀賞過日本建築師日比野拓先生對幼稚園有一套「幼稚」的觀點,他的作品講究給予孩子多一份自由,重視啟發的空間。空間較多,不受牆身的規範,可以給予孩子發揮無限聯想和創意的機會。此外,他重視在建築物保持秘密的空間,如小洞穴,讓孩子培養出好奇心及探索精神。 六月份參加由香港賽馬會贊助舉辦「不一樣教育節」的講座,在「上課不一樣:學習可以重新設計」中,講者是芬蘭Fielding Nair International高級教育顧問Maija Eriika Ruokanen女士,她從環境的建築去說明文化建立的關係,以學生為中心出發,緊扣環境與學習,其中包括Campfire般的專才講授形式的課堂環境,或是Watering holes的小組合作形式的研習討論空間,甚至是Caves般的洞穴式的師徒一對一或個人的研習小區,方便探入鑽研。基於此,芬蘭教育認為不同空間配合不同的教學方法及學習模式,從而發掘更多讓學生投入學習的方法,教師可以為學生創造自主學習的空間與機會,因材施教,課堂更有助學習,激發學生的探索。 貪便宜棄學生為本 工程公司人員及教育局官員回答:「因為這是教育局標準,符合經濟低的要求。」 一所學校盛載孩子學習旅程的使命,環顧本港學校,基於是官立或資助的原因,建築時往往講求劃一標準,好像唯有私立學校或國際學校才可以配合辦學的理念去建設校舍。我曾向工程公司人員及教育局官員查詢:「為何樓梯防滑工程只在梯級邊掃貼黑色鋼沙,而不用鋁條吸嘴?」他們的回答:「因為這是教育局標準,符合經濟低的要求。」如果以學生為中心去思考,黑色鋼沙經風吹雨打,易於脫落,而且若孩子不小心跌在上面,更容易擦損。試問這真是適合小學校園使用嗎?我並非建築界專才,根本不懂各項材料的「優美」之處。不過,相信校園若能以學生為中心去建設,孩子才可以正常地成長、發展,並得到收穫。 試想想,一層6個課室,每個課室有30至35個學生,即約有180至210人,慣常每層樓男女廁各一個。簡單而言,一間有5個廁格的廁所要服務90至105位女生。一般小息只有15至20分鐘,女生輪候廁所要花多少時間呢?校園是要用心耕耘,那怕是一張摺椅,一個小燈泡,一株小樹苗,都盛載着教育工作者為孩子學習所規劃的藍圖,希望譜出充滿愛與誠的校園環境。 文:鄧依萍(聖公會聖多馬小學校長) 下期預告:朱子穎(德萃小學及漢師德萃學校總校長)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07期]

詳細內容

教育有Say:收割的季節

播種有時,耕耘有時,收割有時,對學校來說,放榜就是收割的時候了。我們是中小學一條龍的學校,從播種到收成,看着孩子們長大,小學的天真,初中的反叛,高中的成長,然後把他們送進大學的門檻,當中見證多少奇妙的改變。從活躍到沉實,從內斂到開放,又從懶散到勤奮,時間在孩子們的身上留下了不少痕迹,那是成長的印記,有歡笑、有惆悵、有成功,也會有挫敗! 過程總比結果重要 除了有興趣,更要有毅力,勇於追尋答案……  學習是一件非常快樂的事,只要願意學,就能學,學習不單發生在學校的課室裏,更應該是隨時可學,隨處可學。最愉快的學習是同學共學,和同學們一起學,更和家長老師們一起學,學習通過討論和質疑,評價和分析,學習才更有意義,要享受學習,除了有興趣,更要有毅力,勇於追尋答案,力求完善的態度是成功的要素。 暑假前後IB預科放榜了,IGCSE也放榜了,看見孩子們又喊又笑,家長們也陪着瘋狂,有的驚喜於自己的突破,獲得意外的優異成績,有的苦惱於一分之差,或不滿足於星星的數目,只見滿園璀璨,碩果纍纍,豐收總令人欣喜。無論成績如何,過程總比結果重要,通過考試,取得了經驗、教訓和心得,明白學習能力、習慣和時間管理的重要,檢視自己的弱點和强項,然後再面對更大的挑戰。 聆聽才能真正溝通 怎樣才能讓孩子們享受學習的樂趣呢?首先要摒棄競爭的心態…… 怎樣才能讓孩子們享受學習的樂趣呢?首先要摒棄競爭的心態,不要只想贏,要勝過別人,更要有一個安全且充滿歡樂的教室,學生積極地發問,老師用心地回應,課堂裏面是真正的溝通和討論,要知道對話的基礎就是聆聽,好多老師失敗於不會聆聽,雖然很勤勞,也很愛護學生,但不會聆聽就不能真正溝通,不了解就不能配合孩子們的需要,教學也就不能成功。家長也犯同一毛病,不會聆聽,只會催促、操控、批判,或者過分保護、代勞、姑息,看盡不少孩子的求知慾、好奇心就這樣被斷送,建立不起自主學習的精神,變得被動和消極,學習也就成為一件苦差了。 每當走進課室去,如果沒有聽到孩子的發問,沒有歡樂的笑聲,無論老師講解如何精彩,總覺得有點遺憾,我也喜歡看見孩子們在課堂上做功課,老師可以參與其中,看到自己教學的果效,孩子們也可以一起研究、暢談,這樣才是一個真正的教室,真正的學習。 轉眼間在《Happy Pama教得樂》寫寫談談,也有兩年了,因改版關係,暫時擱筆,各位好友,謝謝關注,有緣再聚。 文:劉筱玲(保良局蔡繼有學校總校長) ■下期預告:鄧依萍(聖公會聖多馬小學校長)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06期]

詳細內容

教育有Say:教育的真正意義

最近,在面書讀到一句話「教育的真義:使一個人更像一個人」,立即吸引了我的目光和關注!究竟,今天教育的對象是誰?在成年人所面對的場景與決定當中,我們是否見到孩子們成長的真象呢? 每一天,我看着孩子們穿著這一套沿用多年的校服上學,習慣令我沒有多留意他們是否穿得舒適…… 還記得兩年前,因着一個活動,我首次穿上了培道的校服,一套用「的確涼」造的校服。但是,當自己穿上之後,才發現原來這「的確涼」其實並不涼。因着活動需要,我穿了它整整一天。當天,給我很深的體會:每一天,我看着孩子們穿著這一套沿用多年的校服上學,習慣令我沒有多留意他們是否穿得舒適。直到自己有機會親身感受,才明白原來每天穿著它上學、活動,其實並不容易。就因為這一次的體驗,我萌生了一個念頭,希望為孩子們尋找一套喜歡的校服。 新挑戰︰劇遊課學中文 我們不難找到可以為孩子而更新、改變的事情…… 習慣令我們失去了感覺。穿校服如此,學習也不都是如此?或許,只要我們用心一點,嘗試觸摸一下每天學習的經歷,我想我們不難找到可以為孩子而更新、改變的事情。就像今年暑假,我們嘗試為孩子們以「暑期任務」代替暑期作業一樣。 今年九月,我們又有另一個嘗試,在小四中文科加入「劇遊課」。「劇遊」全名稱為「劇場遊戲」,是以戲劇遊戲作媒介,讓學生自己去發掘、體驗並解決問題的學習過程。增設劇遊課目的有三:其一、以遊戲入課,我們期望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更能改變從老師到學生的單向學習模式。藉着同學們積極投入的參與,課堂會更有趣味,發生更多變化;其二、以遊戲形式來學語文,把中文科的抽象知識更具體地讓學生體驗,並讓他們在情景建設中實踐活用,同學們就更易掌握,學習語文有另一體驗;其三、遊戲沒有演出的壓力,着重於遊戲的過程,不經意間提升學生表達的自信,亦為他們提供自由地探索創作的可能性。戲劇沒有必然的答案,這種讓學生自由展現自我的空間,正是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所需要的。 師生互動改變 投入、熱情、認真、合作、關懷……孩子們生命中比知識更重要的元素。 雖然,課堂還未正式開始,但是,透過與同學們的接觸,特別是今年暑假期間,為了準備今年十二月舉行的校慶大型演出,我們實在見到同學們透過「劇遊」的正面改變。而這改變的關鍵,並不止在「劇遊」的形式,更重要是老師與孩子之間的互動。課室彷彿就是老師與同學們的共同舞台,在這舞台上,老師在看着孩子,其實,孩子也在看老師。老師的一舉手,一投足,都在呈現着一個非正規的課程——投入、熱情、認真、合作、關懷……孩子們生命中比知識更重要的元素。當然,我更相信這奇妙的互動過程,並非「劇遊」老師獨享。 九月新學年,我深盼同學們在校園生活當中,獲取更多能夠承載你一生的素質,叫你體驗教育的真義——使一個人更像一個人。更祝福每一位老師,在教學的舞台上大放異彩,你的「演出」能夠吸引孩子投入生命。亦叫孩子與你的互動,彼此體驗教育的真正意義。 文:陳敏儀(香港培道小學校長) ■下期預告:劉筱玲(保良局蔡繼有學校總校長)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05期]

詳細內容

教育有Say:考試就如向視光師說謊

相信大部分香港人都有驗眼經驗,因為單是近視率而言,以人口密度計算,香港已高踞全球約第一、二位。當然,這篇文章並不是討論現代香港人眼睛健康問題與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時有何差異,那屬於醫學文獻;今日想和大家想一想,如果我們去驗眼時向視光師說謊,到底會怎樣呢? 驗眼經驗是這樣的:你發現看東西時有點模糊不清,不知道自己是老花還是近視,於是我們會到眼鏡店找視光師,期望通過驗眼,找到一個合適的眼鏡度數來矯視,讓我們能看清事物。驗眼能否準確有效,就視乎你與視光師之間的互動。視光師會專業地用不同儀器和檢測圖,轉動眼科儀器上面的鏡片,檢驗及揀選合適的度數鏡片。這時候,大家都知道視光師通常會問你:「清楚看到氫氣球嗎?」、「看小屋仔清楚嗎?」、「能讀出第三行英文嗎?」,而你一定會如實作答,因為你明白通過這過程能找出自己眼睛需要改善的地方。視光師會因着你檢測的情况,以他的專業向你建議,如需要配眼鏡與否,是老花還是近視等等。 背驗眼字母表 答對又如何? 細心一想,考試和驗眼有什麼分別呢?我們明明想通過學習讓孩子獲取更多的知識,甚至啟發他們有更多新的想法。而考試和評估就有兩個基本功能:一是資源分配,如考大學或升中呈分試,都需要通過此過程來分配資源。故除了小五六及文憑試外,考試的主要功能就如驗眼一樣,是希望檢測到每個學生有什麼不同需要,而作出合適的學習安排。 小朋友能把每行很小的英文字準確背誦出來,把第三行文字全都答對了,那又如何呢? 然而,我們發現,今日的考試制度或以考試為主導的學習方法,可以比喻成你在驗眼時向視光師說謊;又或你在驗眼前,竟然是花了很多時間去背誦及溫習,將那有大有小英文字的檢測表背熟才去驗眼。結果如何?沒錯,當視光師轉換不同鏡片作檢驗時問:「你能讀出第三行英文嗎?」小朋友能把每行很小的英文字準確背誦出來,把第三行文字全都答對了,那又如何呢?小朋友的近視、遠視或者散光問題是否解決了呢? 我們有需要在驗眼時欺騙視光師嗎? 我們有需要在考試時欺騙「評估目的是找出小朋友真正需要而加以支援」這做法嗎? 忽視考試意義,誰受苦? 不考慮評估的存在價值到底為何的時候,受害的、受苦的會是誰? 今天,考試制度主導了我們的學習,情况十分值得正視和反思。經常出現一些說法:「這些課題都不考,為何要花時間去做呢?」其實,大家要認真想想,今日我們再以「考試」這概念作主導、強迫把資訊倒進小朋友的腦袋去,而不考慮評估的存在價值到底為何的時候,受害的、受苦的會是誰?如果我們看不到考試及評估真正的意義,結果,我們會輸掉我們的下一代。 文:朱子穎(浸信會天虹小學校長) ■下期預告:陳敏儀(香港培道小學校長)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04期]

詳細內容

教育有Say:令人頭痛的校舍維修

全港資助學校每年都可以向教育局申請大規模修葺及緊急修葺工程,工程都會由教育局委聘工程公司,按學校遞交的申請提供相關修葺。不過工程公司只會承接不多於200萬元費用的工程,超過這個上限的話,教育局則委託建築署去處理非屋邨學校的大規模修葺及緊急修葺。為配合學校的需要,在申請修葺工程時,工程顧問委聘的地區值勤主任會聯絡學校了解,學校亦可向他們查詢工程的內容及進展。如果資助小學每項工程的費用低於3000元,則由學校自行處理維修工程。 暑假塞車 有工程無人做 學校大多在假期安排維修工程,貪校園人少,減少意外。亦因為這個「合理的期望」,令全港中小學都把工程安排在暑假進行。試問教育局只安排三間工程顧問公司及兩間工程公司,如何適時服務全港中小學呢?這個「時間管理」的行政技巧足可以令校長及教師們頭昏腦脹!學校大都在七月中旬才正式放暑假,但教師們在八月中旬便要回校準備新學年的工作,新生也會在八月下旬回校參與適應校園課程。基於此,學校只有一個月左右的「休息」,約四五個星期可以進行工程。筆者曾經與工程公司的管理層閒聊,他們都抱怨:「工人難求,暑假時工人更難求。現時簡直是七個蓋去遮十個壺,唯有盡趕啦!」 應讓學校聘請工程專家 除了大規模修葺及緊急修葺工程外,如果學校坐落於斜坡旁邊,還要關顧斜坡定期修葺的工程。再者,所有資助學校亦要按時接受強制驗樓及強制驗窗兩大計劃。其實,師訓課程並沒有任何就維修工程的認識及學習,一般而言,校長和教師的本科專業資格並不是土木工程或建築設計等;而且校舍維修是一門專業的學問,絕不是單靠經驗可以胡混操作。縱使是邊做邊認識,有時根本不知道甲材料和乙材料的分別;亦不知道A工程和B工程是否可以同時進行…… 雖然教育局已安排了工程顧問公司,協助學校去了解及跟進工程,但近年香港大型基建蓬勃,建築界爭奪人才。筆者試過有合作的工程顧問公司及工程公司,在兩個學年內已換了三個聯絡人,影響了工程的進展。此外,由於建築業暢旺,令物料費、工人薪金猛烈升價,所以200萬費用的工程實際可以維修的地方不多。如果那些不涉及急於影響學童的維修,恐怕申請三四年才有望施工。曾有校長朋友分享:他曾向工程顧問公司及教育局表示學校頂層的欄杆不夠安全,但這些專家認為已達安全標準,毋須加高。這些情况筆者也曾遇上,次數也不少。大家不妨反思一下:誰最了解校園內的需要?誰最關心學童的安危?誰最在乎學校的發展? 維修工程是專門知識,並不是教師的專業,期望教育局增加學校非教學常額職級人員,聘請專門管理學校校舍工程的職員,讓每一所學校發展得更妥善、更安全。 文:鄧依萍(中華基督教會全完第二小學校長) ■下期預告:朱子穎(浸信會天虹小學校長)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03期]

詳細內容

教育有Say:講故事的校長

獲邀到書展去講故事,雖然當時很忙,我還是答應了。我最愛講故事,因為無論孩子或成年人都愛聽,故事裏有人生、有真理、有感動、有歡笑,也有悲哀,我總不會放過講故事的機會。 到達會場一看,竟然有很多家長和孩子來捧場,非常感動,沒有選一個很特別的故事,不知道他們會不會失望。我要講的故事是從學校二年級的書單裏選出來的《如果你不見了》,一個很簡單的故事,大家會喜歡嗎?定下神來,心想最簡單的故事也必定有它要表達的意義,還是好好地享受和孩子們的互動,一同走進故事的情節裏去,只要能引起思考,就一定是一個好的故事。 鼓勵小孩展現學習動力 讓我更肯定孩子在經過操練和壓力洗禮之前,他們原本是多麼主動,多麼享受學習…… 故事是說小魚兒一家因為一場風暴失散了,魚爸媽不見了小魚兒,十分焦急和擔心,最後經過一些動物的幫忙救出了小魚兒,一家團聚。我請小朋友分享他們的一些經歷和感受,並請他們對父母說出感謝的話,也要多謝朋友們的幫忙。現場小朋友的反應很熱烈,讓我見證了孩子是喜歡表達的,很多舉手出來說話的小朋友年紀都很小,只有三、四歲左右,都開心地說出謝謝爸爸媽媽,讓我更肯定孩子在經過操練和壓力洗禮之前,他們原本是多麼主動,多麼享受學習。我們教育工作者和父母們要做的事,就是要鼓勵他們展現與生俱來的學習動力和積極的態度。 簡單故事播幸福種子 樂觀的兔子變得悲觀,悲觀的老鼠反過來安慰兔子,簡單的故事帶出了重要的人生道理…… 前幾天領着教會的兒童合唱團到台北去,舉行每年一度的歌詠之旅,當中為他們安排了到花婆婆館去聽故事,花花老師和姐姐講了幾個故事,其中一個是《好消息、壞消息》,作繪者是美國的傑夫.麥可,他以簡單的文字和活潑的圖畫,利用樂觀的兔子和悲觀的老鼠說出「好」與「壞」、「樂觀」與「悲觀」、「正面思考」與「負面思考」;故事講述在各種情境中兔子和老鼠不同的反應,是「好消息」還是「壞消息」,要看兩個主角的心態,兩種極端的情緒反應,過程精彩,結局出人意表,樂觀的兔子變得悲觀,悲觀的老鼠反過來安慰兔子,簡單的故事帶出了重要的人生道理,在孩子們的心裏播下幸福的種子。 二十幾年的歌詠之旅,我和孩子們走遍了世界各地,在各地不同的環境,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舉行音樂會,讓音樂澆灌孩子的心靈,除了增廣見聞外,更享受同行共話的樂趣,團結合作的去追求更真更美,並分享主內的平安和喜樂。 文:劉筱玲(保良局蔡繼有學校總校長) 下期預告:鄧依萍(中華基督教會全完第二小學校長)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02期]

詳細內容

教育有Say﹕師生也升呢

學年結束的時候,學校會為小六同學舉行畢業典禮,又會為小一至小五的同學舉行結業禮。畢業典禮和結業禮的程序,其實大致相同。我看結業禮就是畢業典禮綵排,換言之,在小學的階段,每位同學最少會經驗五次畢業禮綵排。在每一次綵排的過程當中,無論你能否站上台領獎,我盼望每一位參與者都藉此機會,數算一下過去一年自己的「成就」,讓這成功經驗陪伴自己去享受暑假之外,更成為你人生當中持續成長的一股力量。 我所指的成就,並不限於學業成績。若是這樣,我們的人生就顯得過於狹隘。為使同學能夠較具體地建立數算成就的向度,今年的結業禮上,我們特別邀請了兩位生力軍——譚sir和鄭sir,分享他們在首年教學的感與想: 獲取友誼 譚sir:「我和鄭sir是加入學校工作之後才認識。」 鄭sir:「你記得我們一起在鑽石山的經歷嗎?一天放學之後,我們一同走到荷里活廣場。經過一間餐廳,見到一個只需要20元的下午茶,有一隻雞腿和紅豆沙。」 譚sir:「當時,我們只是望了對方一眼,笑一笑,就一同走進去,享受了一個美味的下午茶。」 學校除了是一個獲取知識的地方,也是一個獲取友誼、經驗自己、經驗與人共處的地方。 學校除了是一個獲取知識的地方,也是一個獲取友誼、經驗自己、經驗與人共處的地方。在經驗的過程中,我們或許會跟兩位老師一樣,尋找到喜好相同的好朋友,並且,從中對自己有更多的認識。就在老師分享之後,我個別WhatsApp了兩位老師,感謝他們的分享。隨後,譚老師回覆我:「鄭sir補咗好多位,我太緊張了!」同學們,在過去一年,你建立了怎樣的友誼?有沒有跟朋友產生了像譚sir和鄭sir之間,只要望一望、笑一笑的默契呢?在大家共同成長的互動當中,有沒有發現在自己的限制當中,朋友給你的支援與支持呢? 突破自我 鄭sir:「譚sir,在教學的過程中,你曾遇上什麼困難?」 譚sir:「對我而言,最難就是記名。我用了三星期才記下老師們的姓名,再配對好他們的樣貌。大家可以想像,要記我任教的學生姓名,再配好他們的樣貌,對我會有多困難,特別是每星期只上一堂的班別。各位同學,如果你發現譚sir仍會錯叫你的名字,請你體諒!」 只要你願意,你總會見到你的付出,讓你可以向前邁進一步,那管這一步有多大。 成長路上,我們難免會遇上自己未能得心應手的事情。要應付這困難,我們需要花上不少的心力和時間,就像譚sir用上三星期記下全體老師的姓名一樣。然而,只要你願意,你總會見到你的付出,讓你可以向前邁進一步,那管這一步有多大。 互勉成長 鄭sir:「我曾經跟同學分享,你看功課有多困難,但是,你做一份,老師就要批改全班的功課。你抄寫一次詞語,即使共抄寫了六十個詞語,老師一次批改全班的功課,就超過一千五百多個。所以,無論你覺得幾辛苦,老師都會跟你一同努力。」 譚sir:「十分同意。雖然,我只是教數學,不用批改詞語,但是,每天陪伴着我的,就是成千上萬的數字。每次見到同學草率的數字,那些令人難辨的0、6、9……都會令人眼花撩亂。」 鄭sir:「雖然,教學的工作並不容易,但是,只要有同學的支持,事情就可以不一樣。」 譚sir:「十分同意!記得有一次,遇到一位同學,他跟我說:『譚sir,辛苦你了!』我就得到鼓勵!」 老師也是普通人,他們也會疲倦,跟大家一樣,需要支持和鼓勵 老師也是普通人,他們也會疲倦,跟大家一樣,需要支持和鼓勵。在過去一年,你為老師的成長注入了幾多的動力呢? 如果,你發現今年的「成就」仍有更多進步的空間,盼望大家珍惜暑假的日子,為未來一年儲備。希望大家在下學年的綵排當中,獲取更優異的「成績表」。 文:陳敏儀(香港培道小學校長) ■下期預告﹕劉筱玲(保良局蔡繼有學校總校長)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01期]

詳細內容

教育有Say:在學校為何掉眼淚

小孩哭,是平常事。 孩子到了六歲左右,大致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明白在社交場合上,不該在別人面前哭來表達自己的情緒。既然孩子在小學已明白不應該隨便就哭,那為何還會在學校哭呢?藉此文,我嘗試歸納當中的一些原因。 喊包型須學習理性訴求 第一類是「喊包型」。他們哭是一種條件反射,以為一哭,成年人會立即妥協或者回應他們所求。這類小孩,這裏不多加討論,他們在家慣常用哭鬧來向父母爭取想得到的東西,因此在校也會如此。當老師遇到這類哭泣的孩子,自然會教導他們明白,不應以「眼淚」作手段來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幫助他們學習用理性而非情緒化的方法爭取所求。 恐懼型怕被罰 教師宜勸誘 我會問:「你害怕校長和你說的話而哭?還是你很後悔自己做錯的事?還是我們冤枉了你呢?」這樣一問其實是一個「出口」,讓他們解釋自己做這錯事是否有其他原因。 第二類是「恐懼型」。在學校,有時學生犯錯,老師會用恐嚇來改善學生行為。過程中小朋友因為太害怕,就會哭。這類哭,老師和學生都有責任。老師尚未與學生開展對話,他們已因害怕被罰而哭;當老師真的懲罰他們,他們更會嚎啕大哭。作為老師,我們須留意採用恐懼處罰來改正小朋友的行為問題,其實意義不大。小朋友最終記着的,只是自己做不到成年人期望後所承受的恐懼。這樣「嚇」孩子,他們心靈所受的傷害其實很大。反而,教導孩子明白學校容許犯錯,只要知錯能改,承擔後果,以一個正向的方法令孩子改善行為,應更有意義。我個人經驗,通常在處理這類哭泣的孩子時,我會問:「你害怕校長和你說的話而哭?還是你很後悔自己做錯的事?還是我們冤枉了你呢?」這樣一問其實是一個「出口」,讓他們解釋自己做這錯事是否有其他原因。當學生邊哭邊說時,我們會聆聽,還會盡量誘導他們說:「你後悔自己做錯事而哭,其實是可以的。」讓他明白老師的提醒,不過是想改善他的行為,讓他做個更好的人。 觸碰心靈型 最有教育意義 有時盡了力都未必得到成果,讓他們轉化這種動力到未來要面對的種種不如意或困難上...... 第三類「觸碰心靈型」。這些眼淚,在教育上可能是最有意義。教育並非只是書本或單單知識的傳授,是需要觸碰孩子的心靈,而「觸碰點」其實要老師刻意營造。例如老師說一個感人的故事,通過故事讓他們領悟到人生的哲理,明白「分離」、「承擔」或「付出」等人性真善美;讓他們體驗到人生有時流淚並非只因不快樂,也有因感動而流的一刻。如經歷一場我們曾付出無數汗水的比賽,最後還是贏不了,這時,老師跟學生賽後檢討分享,告訴他們,有時盡了力都未必得到成果,讓他們轉化這種動力到未來要面對的種種不如意或困難上。這時,當孩子聽到老師的話,流下的眼淚,正正是因他們心靈得到觸碰,這也是最美麗的學習畫面。 作為東方人,我們總是認為校長和教師是嚴肅的,但「喜怒哀樂」乃人正常情感的表達。即使作為校長的我,都經常在學生、老師、甚至在公眾面前流下眼淚。但我流的眼淚,能和小朋友的心靈觸碰,這也是教育小朋友明白「同理心」的一個重要的學習。 文:朱子穎(浸信會天虹小學校長) ■下期預告:陳敏儀(香港培道小學校長)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00期]

詳細內容

教育有Say:文憑教師 vs. 學位教師

學位教席比例多年無增長 自1993年起,教育當局銳意提高小學教師的質素,鼓勵大學開辦小學教育學位課程,而大學亦承接當時四間教育學院(師範)文憑課程的畢業生,只要修畢兩年全日制學位課程,便可取得小學教育榮譽學士畢業。同時間,又開設晚間兼讀制的小學教育學位課程。此外,亦有教師遠赴海外大學,修讀一年教育榮譽學位課程。 然而,據2000年5月10日立法會議員張文光向教育統籌局長的查詢,文憑教師轉任小學學位教師事宜上,政府表示在1998年度為官立及津貼小學提供1380個學位教席,而1999到2001學年,則每學年提4供1640個小學學位教席。官津小學裏學位教師的比例,由20%逐漸增至35%。當時採取由上而下的方法改編,即是先安排校長、副校長等高職級的職位改編,然後,約35%主任級教師職位改為學位教席,剩餘的學位教席則撥作為助理小學學位教師。政府更在當時的會議上表示,暫未有計劃把官津小學的學位教席比例增加超過35%。 試想想,每年不論在本地或海外大學修畢教育學位課程的人數,往往多於所有教席的35%。 基於此,政府及教育當局根本並沒有協調師訓與學位編制,結果令擁有學位資歷的教師也「降職」為文憑教師。 逼學位教師降格為文憑職級 時至今天,爭取全面教師席學位化約有20年之久,早年已停辦了文憑教師培訓課程。現時中學、小學教師分別99%和97%持有學位,但政府一直沒有在中小學相應大幅度增加學位教師的編制。現時中學和小學實際分別有85%和65%的學位教席,仍然保留着文憑教師的職級。 現時學校的事務,比起20年前多元化和複雜,教師除了專責教學工作外,也需要籌備策劃行政工作、推動、自評及創新等項目,所以如果校內仍然以文憑教席及學位教席來區分處理行政工作的職位,學校管理層根本沒有足夠的人手去分配工作。因而在小學裏的助理學位教師,常常被要求負責主任職位的行政工作;同時,亦令一些教師希望只專心教學而推辭改編,更在業內形成「CM王」的出現,令校內分工上造成矛盾。基於此,教育局在推行全面學位之同時,也需要考慮增設中層行政職級,以解決校務行政工作分配不公的現况。 事務多元化 教席分工起矛盾 筆者明白全面教席學位化並非一朝建羅馬之事,但喜見在七月慶祝回歸21周年時,教師專業發展專責小組向教育同工發出諮詢文件,就建立教師專業階梯的可行方案;中、小學和特殊學校管理層的職級安排;教師職位學位化的時間表等三方面作出建議。諮詢期由7月1日至9月7日,其間共舉行三場簡介暨諮詢會,收集業界聲音,而專責小組計劃在2019年初向政府提交報告及具體建議。呼籲各位教育界同工就諮詢文件提出寶貴意見,以提升本港教師的專業發展。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