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雞媽媽:校長的善意

小時候,我曾在跑馬地一間佛教小學念過3年,學校規模不大,師生間非常緊密。我特別喜歡親切又謙厚的謝忍之校長,最愛放學跑到教員室纏着她,聽她讚我乖孩子。完成小三那年,家裏把我轉到跟弟弟念同一所公立小學,離校後我年年給謝校長寄聖誕卡問候,也年年收到校長「冬日平安」的溫暖祝福,教我滿心歡喜。待再長大了點才想到,我卡上的聖誕,跟校長信奉的「聖誕」豈是同一回事?但校長從沒戳穿。 那時在她的小學裏,每逢釋迦牟尼佛誕生的日子,全校師生都聚到操場。我們安靜地在長長的隊伍中等候,終於到隊頭了,看見一尊莊嚴的小佛像,安坐在精緻的盒子裏。校長教我們合十,拿起小水勺舀一匙水給祂灌沐。我小心翼翼地照做,感到迷糊又新奇。多年後讀到《浴佛偈》——「我今灌沐諸如來,淨智莊嚴功德聚,五濁眾生令離垢,同證如來淨法身。」 校長慧心如炬,從不輕易受到小學雞冒犯,總是相信孩子的善意(這裏還有一件小事,以後有機會再聊)。她那樣的寬仁大度一直留存在我心中,成為大人的典範。搬家後,幾次路經跑馬地,我都刻意繞路回校探望。幾年前得知,謝校長活到九十有三安詳捨報,我心存感恩。 聖誕之外 各有念記 我記住了親愛的校長,也沒忘記自己的愚鈍和局限。小小的我曾經以為人人都慶祝同一個在馬槽降生的小孩。但其實,在一年之末至新年伊始之間,世界各地的人各有念記。 寬扎節(Kwanzaa)從12月26日延續至翌年的1月1日,高潮是在第六天舉行的卡拉穆公共盛宴。這個節日由非裔美國人Maulana Karenga在1966年倡議訂立,鼓勵黑人社區擁抱和傳承自己的文化歷史。跟我同代的人大概都從美國影集Friends裏知道光明節(Hanukkah),一身犰狳裝扮的Ross向兒子解釋家族的猶太根源,滿滿的喜劇效果。光明節是個充滿力量的節日,紀念猶太人在2000多年前以寡敵眾,從希臘塞琉古帝國國王手中奪回耶路撒冷的聖殿。據說那時,聖殿的燈台只以一罐橄欖油,便奇蹟地在12月25日至1月2日間,點燃了8個日夜,所以這個節日後來以燭台為記。 當然還有華人文化的冬至,我們在北半球全年最短日照的那個晚上,跟家人聚首吃湯圓,慶祝迎接太陽的日子。雖然團圓對很多香港人來說愈來愈不容易,但思念能穿透時空地域。在2024年的最後一日,容我祝福大家活得坦蕩平安,心靈團圓。 文:蘇美智 作者簡介:家有兩隻「小學雞」,心願是在人人愁着臉當爸媽的年代,努力做好相信孩子的樂媽媽。作品包括《外傭——住在家中的陌生人》、《壹家傻蛋》、《我們的同志孩子》、《死在香港——流眼淚》(合著)。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34期]

詳細內容

小學雞媽媽:最初的記憶

  跟年輕朋友聊自己最初的記憶,各式各樣,都很珍貴。 有人記得,小時候好不容易捉到一隻蝴蝶,喚朋友來看,誰知人一到蝴蝶便飛了,他好錯愕好失望。有人記得,鄰居小孩在玩捉迷藏,但她年紀最小不懂玩,哥哥走來說:你有十根手指,逐一數完便可以出來捉人,聽完她好開心,終於不用落單了。有人踏單車時翻倒,記得小小的自己看着膝蓋上紅紅的黏黏的,不知該害怕還是好奇。也有人記得幼稚園女同學忽然興奮地在課室亂吻,他只知道逃,驚怕極了。 我最早的記憶球來自嫲嫲的家。那是簡陋的公屋單位,午後,我躺在草蓆上半夢半醒,感到背上刺刺的。嫲嫲在旁邊哄我睡,手上的紙扇離我不遠,有節律地撥動,一下又一下。涼風拂來,我的眼皮也愈來愈重了。回想起來,這是我最初的、有關愛的記憶。 幼時記憶 只餘零丁片段 但是有關幼兒的記憶, 我留下來的只有這樣一點點。跟很多人一樣。 心理學有一個詞彙:「嬰兒失憶」(infant amnesia),意謂成長後的我們,難以提取人生早年的記憶,只餘零丁片段。為什麼會這樣?有幾個理論:一,幼兒還在牙牙學語,缺乏詞彙來記錄生活事情;二,大腦負責記憶的結構——特別是海馬迴——尚在發展,難以長久地儲下記憶;三,幼兒只有那麼一丁點的人生閱歷,對普遍情景理解有限,未建立「社會劇本」來對照記憶。 孤兒院不哭喊的幼兒…… 也許有人會說,反正長大後啥都忘掉,大人也就不用那麼在意幼兒了?才不。雖然早年經驗進不了長期記憶,但它們會結結實實地烙印在高速搭建的大腦內,全方位影響成長,特別是與人結連的能力。最難過莫過於羅馬尼亞孤兒院悲劇。1960年代,齊奧塞斯庫政權迷信人口增長,規定每名婦女必須生育至少5胎,並禁止墮胎和避孕。待至1989年政權倒台後,國際社會方才揭發當地大量幼兒落入孤兒院系統,遭受系統性的虐待和忽視。哈佛學者Nathan A. Fox後來著書憶述當年踏入院舍的衝擊:育兒房裏一片死寂,因為幼兒已經學懂哭喊沒半點用途。學者追蹤這些孩子,記錄成長路上遭受的遺害:衝動控制能力差、社交退縮、自卑、智能低落,有各種病理性行為如抽搐、偷竊和自我懲罰等。都是大人作的孽。 曾經,科學家以為幼兒只需要溫飽,但近代心理學用實證推翻謬論。小嬰兒不止吃喝拉睡,他們需要與人建立信任的結連。而作為孩子身邊的大人,我們的責任就是努力回應,成為可依賴的基地,鼓勵他們勇敢地展開探索。雖然我們的努力,以後都會被孩子忘清光,但他們的心靈會知道,我們當然也會知道。 文:蘇美智 作者簡介:家有兩隻「小學雞」,心願是在人人愁着臉當爸媽的年代,努力做好相信孩子的樂媽媽。作品包括《外傭——住在家中的陌生人》、《壹家傻蛋》、《我們的同志孩子》、《死在香港——流眼淚》(合著)。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30期]

詳細內容

小學雞媽媽:打造神秘「嘩鬼街」

10月31日是萬聖夜,月初,加拿大的許多家庭已經着手佈置了。門前的南瓜露出古怪的笑臉,大蜘蛛到處亂爬,前院的地面上無端伸出一隻手,還有紅紅橙橙的詭異燈光交錯閃爍。在我們的小城鎮,地方政府甚至舉辦社區佈置大賽,參加者可以申請350加元(約2000港元)的資助,還鼓勵鄰居們共同努力,打造出神秘又吸睛的「嘩鬼街」。 在我們常去的那個大型超級市場,添了毛茸茸的狼人,足兩個人高,整天不斷嚎叫和揮手,惹得孩子都要走去摸一把。架上的糖果不再是小包小包的,它們合組成為巨型的大包裝,伸手進去,抓出滿掌的五彩繽紛。我們也隨俗買了一盒,為這個奇怪的節日預備着,因為家住屋苑的小朋友特別多。 有腳小南瓜 蹦蹦跳小女巫 去年,我們的門前也算是駱驛不絕,一個晚上來了搖搖晃晃的有腳小南瓜,蹦蹦跳的小女巫,以及看來半大不小、一臉尷尬的少年人。聯群結隊,各有精彩,糖果很快便派完了。有朋友為了省下開門接待的工夫,乾脆在門前擺下大盤糖果,歡迎自取;之後回看大門的閉路電視,發現訪客中還有一頭恐龍,孤孤單單地蕩來,取了糖果之後,再孤孤單單地遊走。 6隻恐龍在禮堂團團轉 學園更精彩。女兒在高中拍下影片,裏頭有6隻長得一式一樣的恐龍,追着彼此的尾巴,在禮堂團團轉;旁邊還有3塊巨型俄羅斯方塊,鍥而不捨,卻又非常笨拙地想要合體,無論如何都不成功。看影片的我們笑翻了,可以想像現場多熱鬧。至於我在學院的心理學老師,也一改平日花裙飄飄的優雅,貼鬍子穿西裝,肩搭小狗玩具,扮演因研究狗的消化系統,竟然推論出約制心理學理論的諾貝爾獎得主Ivan Pavlov。 跟本地年輕朋友說起,香港有些基督教學校反對學生慶祝萬聖夜,她不可思議地笑了起來。她的萬聖夜,是搞鬼搞怪的萬聖夜,是高度商業化的萬聖夜,一定不是基督教的萬聖夜。非基督徒如我,沒有很強烈的意見,只是想起年輕時在報館工作,要是大年初一剛巧要開工,未婚同事會聯群結隊尋覓已婚的那些,大事恭喜兼𢭃利市。也是那樣暢快的大剌剌。也是過節。 文:蘇美智 作者簡介:家有兩隻「小學雞」,心願是在人人愁着臉當爸媽的年代,努力做好相信孩子的樂媽媽。作品包括《外傭——住在家中的陌生人》、《壹家傻蛋》、《我們的同志孩子》、《死在香港——流眼淚》(合著)。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25期]

詳細內容

小學雞媽媽:放下手機的童年

最近女兒的合唱團老師添了一個掛袋,用來扣下同學練習時偷用的手機;社會研究課的老師則建議家長,為孩子轉用較少流動數據的網上服務。新學年伊始,我們和不少加拿大省份和美國州份的家庭一樣收到新通告:上課禁用智能手機已成公共政策一種,目的是移除干擾,改善學習成果,增進青少年的精神健康和社交連繫。 對很多亞洲家庭,上課收手機不是新鮮事;我們遇過更嚴格的。女兒此前在台灣念的寄宿學校雷厲風行,周一踏入校門便沒收手機,周五回家前才能取回。沒手機,同學們課餘做什麼?「行操場、畫黑板、唱歌跳舞,衝到有大電視的房間一起看YouTube,關燈後聊天到很夜……」如果時光倒流,你願意讓學校批准同學在校內用手機嗎?女兒想一想,答:「那樣的話,大家應該都只會盯着自己的手機看……我不想。」她在宿舍留下不少傻傻的回憶,也建立了重要的情誼,都很珍重。 可是聊這些時,我們也都在用手機;我在上臉書,而她大概在掃IG。來加拿大讀書後,自由度大大提升,機不離手是新常態。美國統計指當地少年平均在手機上日花9小時,我大着膽子邀家中少年一起打開程式查看,赫然發現,我每天耗去4、5個小時用手機,孩子則花6、7個小時。倘若一日有16小時清醒,那麼當中三分之一,都奉獻給小小屏幕了。 最難纏是,手機已經結合到現代生活中,從安排日程、上課軟件,到線上地圖,都不能輕言戒斷。我們家尚能守住的一關,吃飯時不看手機,如此才能聊生活聊學校聊新聞聊動漫聊meme,餐桌上話題不絕。但願這最後一關能夠守到永遠。 好習慣從小養成。可是在英國,九成孩子在11歲便擁有手機,家長陷入兩難——既不想把小孩提前送進社交網絡,但又擔心不上網會變「獨家村」,連生日會邀請也收不到。兩個媽媽決定掙回主導權,推動家長朋友一起延遲給孩子買智能手機的時間,希望小友伴們建立真人社交,沒手機也不感到缺失,多嗅嗅花草、滾滾沙地、亂跑亂跳,甚至打打架也好。沒想到,這個約定很快便從地區的小小WhatsApp群組發展成全球運動,在英國、美國和加拿大都有Smartphone Free Childhood的小組。 不管是推動Smartphone Free Childhood的爸媽,還是制訂課堂禁用手機政策的政府,都在在告訴我們:在強大的數位潮流下,必須跳出現有框框,思考如何與孩子建立健康的手機習慣;因為這已經不是一個家庭可以單打獨鬥的事情了。但爸媽們也有自己的功課:打開手機程式,看看究竟是自己用手機,還是手機用自己。 文:蘇美智 作者簡介:家有兩隻「小學雞」,心願是在人人愁着臉當爸媽的年代,努力做好相信孩子的樂媽媽。作品包括《外傭——住在家中的陌生人》、《壹家傻蛋》、《我們的同志孩子》、《死在香港——流眼淚》(合著)。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20期]

詳細內容

小學雞媽媽:童年傻事錯事當笑話

曾聽少年分享,原來他們若在學校以外偶遇同學,壓力非同小可——該招呼還是不招呼?招呼的話,那人可會認不出然後不理不睬?但若不幸對上眼而不招呼,如何排解尷尬?我追問,在偶遇的千鈞一髮間,怎樣才算理想結局?少年們回覆:互相閃躲成功,免去彼此的友情試煉。 不慎犯錯 以為天崩地裂 媽媽聽着,覺得他們的半熟腦袋真神奇(也挺幸福),竟為這些環節煞有介事,大傷腦筋。但話說回來,自己好像也曾如是,畢竟,成長本來就充斥着各種傻傻的不可思議。像王淑芬在《童年原來是喜劇》裏「招認」:「小時候,真是傻呼呼的。不過,最傻的是,不小心犯了錯,就以為天崩地裂,萬劫不復。我曾經為了踩斷媽媽的長裙,嚇得打算離家出走,到一個沒有人認識的地方,隱姓埋名,重新做人。」 《童年原來是喜劇》(網上圖片) 作者:王淑芬 繪者: 蔡元婷 出版社:字畝文化 男女生學跳舞 為避牽手各出奇招 王淑芬是「君偉上小學」系列的作者,寫了一堆孩子笑死也愛死的校園小說,從《一年級鮮事多》寫到《六年級怪事多》,每個年級出一本。這套書首版於1993年,今年原來剛過30年。至於《童年原來是喜劇》則是2019年的作品,寫的正是自己的「蠢人史」。書中大方地分享各樣叫人捧腹的傻事,像是:體育課老師預告男女生要牽手學跳舞,但兩個性別對彼此的粗魯野蠻和嘮叨愛告狀都看不順眼,各自想出曠世奇招:有女生備手帕,有男生備小樹枝,共舞時牽着手帕或啞枝的兩頭,無論如何不碰到。又像是:聽到「女兒紅」的典故——父母在女兒出生時釀下美酒,待出嫁時才開封慶賀——太入迷了,待知道媽媽沒預備,便決定自己動手,亂採一堆果子埋在地下釀製水果酒。也像是:寫了卡片向心儀的班長告白,卻抵不住打折多買兩張,順勢送給另外兩個「備胎」,最後得回兩張「知名不具」回覆表示願作知己,但她從此傻傻的弄不清該對誰人冷臉誰個親熱…… 別在相同陷阱再跌一跤 這些瑣事雖然來自上個世紀60年代,但無論哪個童年都有它的雋永。「主要是想讓小朋友安心——世界上的孩子都是一樣的,難免會犯錯;同時,也可以提醒你,別再跟我同出一轍,在相同的陷阱裏再跌一跤。」真是重要的提醒,成長哪裏免得了犯錯?只要勇敢地撐一撐,所有傻事錯事,以後都可以拿來當笑話。 文:蘇美智 作者簡介:家有兩隻「小學雞」,心願是在人人愁着臉當爸媽的年代,努力做好相信孩子的樂媽媽。作品包括《外傭——住在家中的陌生人》、《壹家傻蛋》、《我們的同志孩子》、《死在香港——流眼淚》(合著)。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16期]

詳細內容

小學雞媽媽:走了長長的路

Alone: The Journeys of Three Young Refugees是關於小難民的童書。它穿插着3個少年的故事——因為戰爭、家人遭政治迫害,或是性小眾的身分,他們不得不獨自逃離出生成長地,經歷種種險阻、悲慟和彷徨,終於異鄉落腳,重新埋下自己的根。這書簡約但細膩、淡淡而動人,注有滿滿的勇氣和抗逆力;更難得是,它不忌諱世道的殘忍和不公,也不忘告訴我們:隧道很黑,但是善良的亮光依然熠熠閃亮。 Alone: The Journeys of Three Young Refugees(作者提供) 作者:Paul Tom 繪者:Mélanie Baillairgé 英譯:Arielle Aaronson 3個兒童難民的故事 戰火已來到Afshin在伊朗的家門前,他仰望熱鬧的夜空,以為星球大戰要在天台上演,興奮極了。爸媽認定這個莽撞的孩子某天會像無頭雞那樣亂竄到雷區,決定送他離去。臨行前,媽媽把紅色小本子交到兒子手上,「我寫下一個媽媽能給孩子的所有忠告,你這輩子都守住它」。自認是超級英雄的Afshin,滿心期待闖蕩世界,沒想到他的歷險竟是獨個兒躲在貨車的紙盒堆裏,一蹲卅個小時,而且只是艱苦的開端。一段日子後,某回意外吃到家鄉的食物,Afshin忽然感到世界暫停運轉,整個人抖了起來,彷彿感受到離家的每一米路程。紅色小本子上寫道:我的兒子,每個時刻都是恩賜;每條隧道終處都會有亮光;永遠不要放棄夢想…… 來自非洲國家布隆迪的Alain,跟兩個少年哥哥滯留肯尼亞,月復月,年復年,等候聯合國難民署的回覆。爸爸在家鄉被政府抓起來了,媽媽在肯尼亞的漫長等待中病歿,少年只有自己。他們只能分租房子,用媽媽留下的空間掙點生活費。喪親的悲慟,跟一日三餐的紅扁豆湯,令每天都過得像噩夢一樣…… 不受歡迎非法居民 Patricia愛上女同學,這在烏干達是天大的壞事情,不單自己完蛋,連家人也會受牽連。堅強如石的媽媽,趕在危機之前安排女兒上飛機。她先到了美國的叔叔家,但很快便明白自己是不受歡迎的非法居民,於是再度偷偷出發。她在邊境戰戰兢兢地坐上的士,女司機直率地提醒:關員會說你非法入境,但你繼續走別給停下來;加拿大不能拒絕你,因為要求一個國家的庇護是普世權利。但Patricia的腿依然不聽使喚地抖着…… 走難不一定以家庭為單位。每年有400個孩子,跟3個小主角一樣,獨自踏進加拿大的邊境。幸運是,這3個少年都留下來,並且長大了。書末簡介他們近况:自命超級英雄的Afshin成家了,在醫院當放射技術員;Alain當上警察,正努力申請也成了難民的爸爸到加拿大相聚;年紀最輕的Patricia在等候入籍,她夢想當電影特技人。 「你們走了長長的路,挺過了一次次狂暴。好不容易,風靜了,彩霞預言未來。現在,是時候夢想未來了」,書最後寫道。 文:蘇美智 作者簡介:家有兩隻「小學雞」,心願是在人人愁着臉當爸媽的年代,努力做好相信孩子的樂媽媽。作品包括《外傭——住在家中的陌生人》、《壹家傻蛋》、《我們的同志孩子》、《死在香港——流眼淚》(合著)。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12期]

詳細內容

小學雞媽媽:謀殺案內情

在Netflix點開紀錄片What Jennifer Did,它取材於加拿大2010年發生的謀殺案:越南來的華裔移民家庭被兇徒闖入家中,夫婦遭槍擊後一死一昏迷。報警的24歲女兒,後來以遺屬和目擊者身分在偵訊室講述經過,過程令人心酸。然而,當線索逐一展開,警方竟然發現她就是開門納進兇徒的那人。 從受害者變成被告 影片以偵訊室的錄像為骨幹,顯示Jennifer Pan在2周內共3次錄影中,一次次被迫着抖出更多內情,最後從受害者變成被告。網路討論很多,有人把它套進「女兒的復仇」的戲碼,批評「虎父虎母」從小嚴格訓練和監控女兒,不予以信任和自由選擇的空間,最終咎由自取。有人批評歹毒女兒排除萬難也要跟毒販談戀愛,包括除去攔在路上的父母親,是「走了味的愛情故事」。當事人則一直堅稱無辜,並透過律師表示希望以後有機會公開陳述自己的版本。2015年,她的謀殺罪名成立,被判終身監禁。 一名慣性說謊者 片子述事直白,停留在奇案層面,還因一幅疑用AI調校過的照片惹爭議。但我無意點評,更不欲加入成為網絡判官,只想提出一些片段——早在Jennifer聲淚俱下地謊稱案發經過以前,她已經是一名慣性說謊者了。九年班時,她動手做假成績單來應付父母。高中畢業失敗,她謊稱得到「獎學金」資助上大學,從此偷偷到圖書館找資料,以便在二手教科書抄寫似是而非的筆記,希望瞞過緊盯着自己的父母。「假上學」2年後,她再假說要轉到多倫多大學,攻讀父親心儀的藥劑學系。 謊言堆疊,一個比一個大膽,一個個領她往死巷裏鑽得更深。「我一點也不開心,人人都往前走,我卻好像哪裏也去不到……我是那樣的令人失望……」她在偵訊室裏如此說。 說真話沒想像中可怕 我在想,如果能夠回頭,看到那個拿着成績單驚惶失措的九年班女孩,當爸媽的我們可以怎樣做?如何讓她明白,失敗的意義在於更精準地找到進步的竅門,所以一份成績單真的不算什麼?如何告訴她,說真話沒想像中可怕,父母也是可以安全分享的對象?如果都做到了,能把孩子及時領到安全的地方,遠離那條愈走愈孤單的不歸路嗎? 重點不是我們該怎樣說,而應怎樣做。但願可以。 文:蘇美智 作者簡介:家有兩隻「小學雞」,心願是在人人愁着臉當爸媽的年代,努力做好相信孩子的樂媽媽。作品包括《外傭——住在家中的陌生人》、《壹家傻蛋》、《我們的同志孩子》、《死在香港——流眼淚》(合著)。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07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小學雞媽媽:還要獵熊嗎?

愛繪本的朋友大概都讀過We're Going on a Bear Hunt。風和日麗的早上,爸爸帶着4個孩子和牧羊犬,興致高昂出發獵熊。他們邊走邊唱,越過山丘,涉水過澗,橫跨泥沼,走進黑森林,冒着雪暴,再潛入熊穴——裏頭果然有一頭毛茸茸的大熊,而且牠還要追出來,一家六口(連牧羊犬)嚇壞了!這時畫面從原本的跨頁分裂成一條條的長格子,像是倒走的快鏡,在後面追着記錄這個傻蛋家庭一路逃回家,全體躲進被窩裏。以後還要獵熊嗎?不不不,「We're not going on a bear hunt again」(我們再也不去獵熊了)。 We're Going on a Bear Hunt (網上圖片) 作者:Michael Rosen 繪者:Helen Oxenbury 卑詩省獵黑熊須遵守規定 詩人/劇作家Michael Rosen把傳統野營歌寫成趣味盎然的冒險故事,配上Helen Oxenbury充滿節奏感的圖畫,在進退之間很堪玩味。 對香港小朋友來說,獵熊是遙遠的故事,但在加拿大卑詩省,這卻是真實的議題。據估算,省內有10萬至20萬頭黑熊,佔全國黑熊的四分之一。土地發展和砍木作業令牠們的棲息地日漸萎縮,猶幸這種雜食動物適應力強,未被列入瀕危或罕見物種,甚至是合法的狩獵目標。按卑詩省規定,持牌獵人可在某些條件下狩獵黑熊,像是只有春秋二季可狩獵,不能進國家公園和生熊保育區狩獵,不能動幼熊和陪伴的母熊,不能把熊掌和熊膽等作商業販賣等。 尊重野生動物生存空間 獵熊政策在卑詩省爭論多年,支持者指狩獵是一種傳統,獵殺食物鏈頂端的熊能平衡一下生態,而且獵熊體驗已儼然成為旅遊模式,能帶來經濟收入。反對者除了人道立場,還指出熊對生態的重要貢獻。每年的三文魚回流不單是熊的盛宴,更是牠們對森林的回饋——把大量吃剩的魚件帶進森林,讓養分回歸泥土,成為各種生物得以繁衍的基礎。至於經濟效益,保育者提出:觀熊就好了,這比獵熊更能普及化,並且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無論支持還是反對,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我們必須尊重野生動物的生存空間,訂定彼此的界線。卑詩省的保育人員每年不得不殺掉近千隻黑熊,因為「牠們與人類發生嚴重衝突」。然而,很多衝突都是可以避免的,當中最有效益的方式就是管好自家垃圾,不要吸引黑熊來建立新的覓食習慣。 文:蘇美智 作者簡介:家有兩隻「小學雞」,心願是在人人愁着臉當爸媽的年代,努力做好相信孩子的樂媽媽。作品包括《外傭——住在家中的陌生人》、《壹家傻蛋》、《我們的同志孩子》、《死在香港——流眼淚》(合著)。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03期]

詳細內容

小學雞媽媽:爸爸不缺席

上回提要,可愛的朋友懷孕了,遠方的我決定稍稍整理媽媽筆記分享(包括失敗體會錄),聊作賀禮。這裏繼續—— 育兒路上,孩子的爸是最重要的伙伴,但伙伴關係是要經營的。聽不少媽媽說,對於孩子的爸,沒期待比有期待好。這些媽媽非常能幹,把親職一手抓,但同時壓力爆表,邊做邊抱怨。缺席爸爸固然可恨,但不少卻是在日復日的挫敗中累積無力感,繼而放棄的。媽媽的契機在最初——容許自己懶惰一點點,伴侶多參與一點點。 媽媽容許自己「懶惰」 說穿了,孩子在媽媽肚皮下成長,喝的奶水由媽媽供給,在親職路上一定比爸爸起步得更早也更投入。對於落後中的伙伴,最好多讚賞少嘮叨,鼓勵他們一步步追上來。尤其是那些你看不過眼的小節,像是他把孩子抱太久了、不抓緊睡眠時間這些,只要對健康成長無大礙,不妨看輕點。育兒是一輩子的協作,用力過度既苦了自己,也會把孩子的爸愈推愈遠。 偷懶還有另一個重要的理由,就是留力經營自己。這個「我」可以有很多不同的面貌:職場上的,運動場上的,山水之間的,拿着相機的,投入服務的……總之是你珍重的那個「我」。保有這一塊自己,不會剝削孩子的媽媽,反而令媽媽的內涵更豐沛精彩,也更自在從容。我們常說,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卻總是忘了說:每個媽媽都一樣獨特。如果世上只有溫柔媽媽這一款,也太無聊了。 柔韌的紐帶 找一個你和孩子都愛的方式結連,可以是音樂、運動、魔術,或者任何東西,讓它成為柔韌的紐帶,長長久久地連繫着。我們的方式是閱讀。當孩子還是小嬰兒的時候,我們便抱進懷裏共讀;隨着他們長大,閱讀世界載進更多奇思妙想、武俠科幻、喜怒哀樂、歷史哲思……到後來,大家讀的愈來愈不一樣,甚至來到一個(希望只是暫時的)階段,只見手機不見書。然而,即使繪本名字都記不起了,共讀的親厚早已烙在大腦之內某個潛藏的大海當中。我是這樣深信着。 初心要常回顧。看孩子呱呱墮地,我們祈求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只是後來的我們,總是健忘。我們擠進長龍中輪候幼稚園報名表格,在升小放榜告示板前握拳滴汗,在書桌前督促孩子抄寫到半夜,在書展拖着篋橫衝直撞搶購補充練習……同一時間,孩子眉上的鎖愈來愈重,離「健康快樂成長」愈來愈遠。外頭要追趕的實在太多,我們都要儲點不跟大隊的勇氣,最好多找幾個勇敢的朋友,同行壯膽。 最後,請有心理準備:我們栽下的都是神奇種子,沒有人能寫包單說它們最後會長出什麼。努力過了,便要對自己寬容,同時保持從容,繼續期待:以後他們一定會長出屬於自己的精彩。 文:蘇美智 作者簡介:家有兩隻「小學雞」,心願是在人人愁着臉當爸媽的年代,努力做好相信孩子的樂媽媽。作品包括《外傭——住在家中的陌生人》、《壹家傻蛋》、《我們的同志孩子》、《死在香港——流眼淚》(合著)。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99期]

詳細內容

小學雞媽媽:如何實踐愛

朋友懷孕了,我在遠方替她高興,想像這個勇敢又可愛的大女孩,日後一定會成為可愛的媽媽。 我家大兒子今年剛好18歲,我們像是完成了一個階段的責任,卻又好像還有遙遙長路。回想當年傻乎乎當上新手媽媽,雖然戰戰兢兢,卻有一種天真的篤定,覺得孩子會在這片土地上好好成長,未來和大家一起把它變成更美好的家。今時今日,這種天真好像變得奢侈,但勇氣、從容和平常心還是不能缺。我嘗試從自己旅程的最初捎來一些體會,它們大多是從失敗裏領回來的,希望粗當小禮物,送給可愛的新媽媽。 不用擔心自己沒有足夠的愛。對大部分新媽媽來說,母愛都是渾然天成的,甚至超乎自己想像。畢竟身體早就為你準備好狂飈的荷爾蒙,要不愛也不成。難題倒是如何實踐。有些實踐真心誠意,無條件包容;有些實踐看來像愛,實質是操控。當然,操控也可以從愛出發,可是,若我們放任自己沉溺在翻騰的焦慮情緒當中,拚命亂抓,愛到最後只會留下偽裝。 守護珍貴初生記憶 請認真觀察、聆聽、理解自己獨一無二的孩子,有餘力時好好記錄。像是,他如何跟肚皮外的媽媽結連?何時懂得為音樂歡快地擺動滾圓的小小身體?怎樣在跌跌碰碰中探索世界?能夠目睹奇蹟在懷中展開,近觀生命的啟始,是媽媽的大幸。請努力在人生起點上成為最懂孩子的人,並且守護珍貴的初生記憶,以後誰個來偷心的男孩或女孩都帶不走。 修煉從容情緒 對自己寬容一點。我們不要假裝了:親職不止有甜蜜和歡笑,既然無理取鬧是小人類的出廠設定,那麼大人必須自求多福,修煉從容的情緒。然而,若自己也感染了無理取鬧,怎麼辦?請先檢視失控原因——是上班把情緒資源都用得七七八八嗎?會不會是對別人的說法太在意了?還是你根本需要歇一歇?很有可能,最後你會發現,問題癥結根本不在孩子。請接受自己有進步空間,可以的話也請向孩子道歉。安全感並非來自永不犯錯的媽媽,而是來自媽媽面對過錯的坦率和勇敢。 先寫到這,下回續。 文:蘇美智 作者簡介:家有兩隻「小學雞」,心願是在人人愁着臉當爸媽的年代,努力做好相信孩子的樂媽媽。作品包括《外傭——住在家中的陌生人》、《壹家傻蛋》、《我們的同志孩子》、《死在香港——流眼淚》(合著)。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94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