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維特:淘氣的空間

我那將升小五的細仔,無聊時常會拿一些廢紙寫寫畫畫,寫完就隨便地到處亂塞。近日我和老公在他的小書架,發現一張摺成四摺的字條,上面煞有介事地寫着「機密文件」、「只有王小明不能看」。這個王小明(化名),是唯一與他連續4年同班的同學。「機密」二字散發着八卦的誘人氣息,既然只有那同學不能看,那麼爸媽看了也沒問題吧? 沒料到一打開,竟看見一個畫得草草的碑牌,上面寫着「R.I.P. 王小明死於他殺,在2014年8月30日死了」。天啊,什麼事讓他們結下這麼大的仇口?2014就是他們出生那年,那不是說對方一出世就夭折嗎?阿仔為什麼要這樣詛咒同學呢?老公提醒我,先問問阿仔在什麼情况下寫這張字條。我也同意,當時已夜深,待第二天再談吧。 細仔向來會對我打開心扉說話,所以由我負責。我有意識地提醒自己態度要開放,以包容之心聆聽阿仔的任何煩惱,選了早餐後的時間問他。我先跟他確認,字條上只寫王小明不能看,所以我也看了,這沒有問題吧?沒想到他給我的,是又一個意料之外的回答。 互寫R.I.P.非詛咒 他說,媽媽看了當然沒問題,就連王小明也看了呀!我丈八金剛摸不着頭腦,問他,小明不會不高興嗎?這字條是什麼情况下寫的呢?原來,這是他們在學校的自由時間,一時無聊鬧着玩而寫的,不單止他寫了一張,王小明也寫了一張。他們互以對方為R.I.P. (安息吧)的對象,玩得很開心呢。 本來,我一心準備好先聆聽阿仔與同學如何不和,阿仔內心如何悲憤,以至要暗地詛咒對方;而在同理阿仔之後,我會循循善導,告訴他詛咒別人往往也會被怨恨自縛,是一種「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行為……但聽完阿仔的話後,我立刻把這些都統統吞下肚。因為,我清晰感受到,那跟詛咒或惡意是完全不沾邊的。 知道彼此界線 那是兩個小孩一起忽發奇想,一起共同享受的世界。他們知道闖進了帶有一點「忌諱」的領域,享受着一種類似頑童冒險的痛快。那也有點像是思考實驗,他們互寫對方在出生那一年就死了,但真正的自己還好好活着,我覺得那更像是對自身存在感的某種玩味。難能可貴的是,我相信他們之間必有某程度的默契,知道彼此的界線,可以這麼玩而又不冒犯對方。阿仔說,也有別的同學看見他們互寫字條,但只有他們兩個參與。 我想,這是個表面上觸碰禁忌,實質上無傷大雅的遊戲,孩子在遊戲中尋求一種「可以淘氣的快樂」。如果我就着「詛咒是不好的」認真說教,就如同為這份簡單的快樂,硬加一個緊箍咒了。 我深深覺得,能夠淘氣其實是孩子,甚至是大人的一種福氣。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擁有「可以淘氣」的空間,又或擁有「淘氣一下也沒問題」的安心。回想自己,我幼時沒有任何曾經淘氣過的記憶,一次都沒有。一個乖巧至極的孩子,也許會令大人感到滿意,但孩子自己可能會留下某種難以排解的空虛。 今年阿仔10歲了,卻仍不時有天真淘氣的表現,例如早兩天就拿兩個大坐墊,縛在自己身上當做龜殼,在地上手腳爬爬扮龜游泳,悠然自得。看着他的淘氣,我心裏只有安慰。 文:葉杏麗 作者簡介:思想與感情澎湃的兩子之母。明白要令身邊人幸福,得先讓自己幸福。盼能活出愛中無枷鎖的真諦。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15期]

詳細內容

媽媽維特:心靈雞湯火爆版

我大仔14歲,大約由去年中二開始,進入高舉自我的青春期。其實,他本身已經個性獨立、主見很強,不大理會別人感受,青春期只是令這些特質加倍顯現。小刺蝟變成大刺蝟,受荷爾蒙驅使,火氣跟青春痘一樣恆常爆發。 冷男基因的他向來社交較弱,升中第一年沒交到朋友,到中二卻神奇得了幾個死黨。我說神奇,是因為阿仔待人接物的親和度近乎零,經常聽見他在電話裏,用毫不留情,甚至由上而下的語氣「狂抦」、「教訓」好友。我和老公心想,朋友都有自尊心吧,這麼罵人法,不會把朋友罵跑嗎? 但上天就是這麼神奇,讓他交上了幾個品性純良、不介意常常被教訓的好友。常言物以類聚,阿仔和他們的共通點,大概就是成績中游、在校內「躺平」……當然,他們最大的共同嗜好就是打機吧,這是當今年輕人的最大公因數。 阿仔常和朋友邊打機、邊通話。他不喜歡我們看着他用電腦,定必拉上趟門;但也許是戴上耳筒的關係,沒意識到自己的聲量,習慣扯大嗓門,我們往往都聽到大約的對話內容。 打機時,阿仔對他眼中表現不濟的隊友,都會即時喝罵;當遇見一些「拖累」他的街外人,他也會向朋友發表刻薄的品評。雖然我不太認同這個態度,但很少去管,一來愈管他只會愈反感,二來我也相信,這是他需要自己探索的一個歷程。外界給他的反應,才是現階段他最受用的回饋。只有在他聲浪擾人時,我才會提醒他收斂。 也有很多時候,阿仔似乎不是在打機,卻仍跟朋友通話「煲粥」。而我隱約意識到,他自己也是初生之犢,卻很喜歡以「參透世情」的姿態對朋友們指指點點。我盡量都不理會他們談什麼,但有一次,阿仔實在罵得太大聲,我關起自己房門都無法聽不到。 那一次,阿仔以一貫「巴之閉」態度,對死黨「曉以大義」。他半帶奚落、又非常嚴峻地教訓朋友,說長此下去將會如何XX,近乎在詛咒對方的下場了……我漸漸聽到,阿仔似乎在罵朋友沒有好好學打領帶,平日只用「懶人法」把校呔套上脖子。 他語重心長地訓誡:「你知唔知呀,將來搵工,連呔都唔識打,人哋會點睇你呀,會死人㗎……」說得咬牙切齒、十萬火急。這時老公和我互望,無聲地一齊爆笑。老公細細聲在我耳邊說:「其實佢阿爸我,從來唔使打呔返工喎。」 青春期不屑守舊 討厭被視為少不更事 當然,我們都扮沒聽到什麼。世界很大,阿仔正在一點一點的建構他對世界的認識。他喜歡用自己的方法,不屑於我們的一套。我們看到他少不更事的可愛,也知道他討厭我們把他視為少不更事。我覺得天經地義的,在他眼中只是老、守舊,他很抗拒,甚至很生氣,只是沒有正面跟我頂撞。 之前,我常覺得阿仔太自恃,喜歡在朋友面前做大佬,卻沒有做大佬的仁厚(果然是我守舊吧)。但近日又想,或許阿仔的言行,某程度上也是一種「火爆版心靈雞湯」?我很喜歡和朋友深談,聽他們的苦惱,也常有觸及生命課題的討論。當然我不會罵人,或自以為是地訓示,但阿仔的模樣,會不會也是我的某種變奏?他嚴謹看待他認為重要的事,用自己的模式與死黨交流,儘管表面上跟老練溫和的我完全不同,但內心的追求也許相似?當我這麼想,就覺得生命實在太有趣了,更感恩能察看生命的種種呈現。 文:葉杏麗 作者簡介:思想與感情澎湃的兩子之母。明白要令身邊人幸福,得先讓自己幸福。盼能活出愛中無枷鎖的真諦。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11期]

詳細內容

媽媽維特:細仔的朋友

小新是我細仔的好朋友,因小一同班而結緣,之後幾年雖不再同班,但仍會一起上校外的田徑班和游泳課,也常到對方家裏玩。特別的是,我仔生性古板又冷淡,小新卻親善熱情,在校內相識滿天下,一些高幾班的學生跟他都有偈傾。雖然性格不同,他對我仔卻特別重視。 在我眼中,小新是個真性情的人,真誠不矯飾;但因為他是過動兒,有時比較衝動,又沒法專注玩我仔喜歡的食腦遊戲,漸漸阿仔就變得有點嫌棄小新,尤其不喜歡他偶有的率性言行。然而,小新卻始終視我仔為好朋友。 這天他們上完游泳課,小新說大考剛完,想來我家玩。他悄悄告訴我,知道我仔可能不想他來,但即使如此,他還是很想來玩。我想了想,我仔最近像是「管家上身」,常挑他的不是,甚至「阻止」他說幼稚的話或做嬉皮笑臉(但其實無傷大雅)的行為,我覺得是阿仔不對。如何讓他好好對待這個朋友呢? 我問阿仔,他果然老實不客氣的說不想小新來玩。接着我問他,如果不勉強他們一起玩同一樣遊戲,可以各玩各的,他覺得可以嗎?阿仔答可以接受,於是我就決定讓小新來。 我很清楚,阿仔不是暖男,不會以親切的笑容、又或「好好接待朋友」的態度對待小新。我知道小新很清楚這一點。我內心不禁好奇,小新是個感情很細膩的孩子,他是怎麼想的? 我和小新本身很熟落,可以打開天窗說亮話,於是我問他,我仔不像他,很少照顧別人感受,甚至會用不大友善的態度對他,你還來玩,不會感到不開心嗎?小新就說,「係啊,佢就係咁嘅人。不過,我唔會因為咁受影響」。 我覺得,阿仔和小新的友誼,奇特而值得珍惜。我自己很在意別人感受,我跟小新之間,也有一種特殊的親切感。我知道,小新也知道,在我家裏,讓小新有溫暖感覺、受歡迎的人不是我仔,而是我。然而,卻並非阿仔不歡迎他,只是他們真的是完全兩類人。 很多時,我會要求阿仔「好好招呼朋友」,玩大家都想玩的遊戲,而不是只有你自己想玩或擅長的遊戲。不過,這也會形成一個限制,當朋友跟他的差異較大,阿仔就會覺得遷就了對方,自己就不開心,那麼他寧可對方不要來了。 畢竟小新和我們真的是「老朋友」,都很清楚彼此,我覺得無論阿仔或他,都真的不用勉強自己去做不喜歡的事。我想,小新想來玩,可能因為他喜歡那種「有伴又有自由」的感覺,既然如此,「同一屋簷下、各玩各的」也不錯啊。畢竟他們都小四了,我沒有貼身盯着他們,而是自己在房內工作,只是再三叮囑阿仔,不能用不友善的態度對待好朋友。 偶爾出廳飲水,見到阿仔面向電腦、埋首應戰《三國志》遊戲,小新則像唐吉訶德似的,正與剛剛起動的吸塵機械人對峙。小新誇張的跳上椅子,說敵人來襲,要求我仔施援,我家冷男卻沒任何回應,大概是沒法進入那個幻想世界,內心也略嫌幼稚吧。心水清的小新相信也早已了然,旋即落地,擺出英雄架式,獨自向吸塵機械人叫陣…… 第二次出廳,見到阿仔仍在打《三國志》,但臉轉向小新,正在有一搭沒一搭的聊天,似乎是什麼令人發笑的話題。我沒理會他們聊的內容,又回房工作了。心想,二人能成為這樣子的好朋友,也真不錯啊。 文:葉杏麗 作者簡介:思想與感情澎湃的兩子之母。明白要令身邊人幸福,得先讓自己幸福。盼能活出愛中無枷鎖的真諦。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06期]

詳細內容

媽媽維特:便當裏的風波

「沒自由、太嚴格、太大的壓力、無形的心理壓力」——後面還有一個扁嘴的表情符號。我在枕頭上發現這張靜靜雞放下的小字條,一看就知是誰給我的了。 小風波的開端是,細仔嫌學校午飯太差,央求我很久,想帶自家便當。我一開始拒絕,直至幾個月前得知很多學生都同樣覺得難吃,不獨是我仔腌尖,為了不想他天天都只吃白飯,於是應承為他做便當。不過,當時我也鄭重告訴他,便當內未必有他最心儀的食物,但會確保不包括他討厭的東西;而我既然為他花心力,他也必須珍惜,不能隨便浪費。 弟弟的小學要求吃素,但他向來無肉不歡,即使是煮得好的素食,也不會覺得美味。所以,我也不指望他豎大拇指,只望他可以入口,不會像之前常常半餓着肚。我自己也吃素,雖然從沒逼家人看齊,但至少也不想阿仔因為飯商做得差,而播下「吃素吃到怕」的種子啊。 為了表達「尊重你感受」,我事先叫他為不同食物評分。例如,煎三文魚他會評8分,白飯是7分,豆腐和番茄7分,雲耳只有4分……關鍵是,我要他自定一個「可以接受」的及格分,他說5分以上。那就好辦事,我揀6分或以上的食材,就能照顧他口味了。 我不是巧廚,但還算不過不失,也會用心考慮。例如按五色飲食法,令營養均衡。為保食物安全,採用日本主婦的「冷便當」做法,煮好食物再攤涼,不讓熱氣悶着滋生細菌,飯裏又拌點醋延長保存…… 自家便當常吃剩 媽媽感不被珍惜 重點是,每天清晨做便當的這一小時,是我一天中精神最好的時間。如果用來做晨修、鍛煉身體,其實是我此刻身心最需要和追求的。不過,因為寶貝仔央求,我也願意放下自己需要,將最好的光陰用在他身上。 結果兩個多月下來,他總是每天吃剩不少飯餸。我知他對吃素提不起勁,本身又吃得慢,學校午餐時間趕急,基本是體諒的。我嘗試減少飯量,又試過改帶熱飯,他覺得還是涼的較好,但依然吃剩。我失望漸增,深感阿仔挑食,不珍惜我的付出。 終於有一天,我用心做的芝士粟米釀豆卜,他一個都沒有碰就帶回家。我一看怒火中燒,一來食材都是他評過分說接受的,二來即使不愛吃,至少也該試一個吧?是他要求我做便當的,怎可能這樣漠視我感受呢?他給我狂轟幾句後躲進房裏,然後晚上我就發現那字條了。 乍看「沒自由、太嚴格」,我心想,小子看媽媽真不公道。隨即又想,小孩不成熟,看事片面也是自然的;他說「太大的壓力」,那確是他此刻感受,我的發怒令他害怕。同時,我又覺得很有意思,他怕得不敢面對我,卻用小字條來悄悄「抗辯」,表達自己的「心理壓力」,這是他第一次。他開始建立自我了,嘗試去表達己見,使用的情緒字眼也很精準……這麼想着,我不禁笑了出來! 隔天,我在他心平氣和時跟他細談。我沒糾纏於自己是否得到公正評價,劈頭就說,欣賞他有勇氣表達,也感恩他信任我才會說真心話。我亦肯定他說的「心理壓力」,畢竟我真的很少罵他,突然暴怒自然會令他害怕。他放下防衛,我才說,媽媽需要感受到「被珍惜」。 這次細談未足以改善問題,卻是成功溝通的第一步。兩周後,他嫌蒸滑蛋太滑,再次觸動我。他說不想凡吃剩飯都被罵,我跟他計數,其實九成九日子我都沒罵他啊。打開天窗說亮話,我說,即使只有一半甚至一成日子吃清光,我也會感到你的一點點重視啊。他反建議,先試三成吧。我爽快地說:成交! 的確,我不求孩子一下子就變成我渴望的樣子。我也覺察到「盼被珍惜」是我自己的成長心結,不應靠孩子來填補我的洞洞。能夠和平協商,制訂行動共識,已很不錯了。 文:葉杏麗 作者簡介:思想與感情澎湃的兩子之母。明白要令身邊人幸福,得先讓自己幸福。盼能活出愛中無枷鎖的真諦。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03期]

詳細內容

媽媽維特:嗲與不嗲

我兩個仔分別14歲和9歲,除了發展階段不同,本身性格差異也大,我跟他們的連結方式也很不一樣。細仔很黏我,大仔則從來冷淡。弟弟的嗲和哥哥的不嗲,可說是讓我從不同的方向,享受親子關係的創造。 弟弟跟我有很多說話,我自己怎麼成長過來,我照顧他的心路歷程,他全都有興趣知道。幾個月前,樓下有BB出生,是全天候嚎哭型。弟弟不時會說,「BB喊得好慘」,我就會跟他聊小娃兒為什麼哭,由此又回溯起他兩兄弟的喊喊日子。 BB用哭表達訴求 大人未必懂 我告訴他,初生嬰對陌生的世界十分敏感,小小環境變化都會讓他們震驚難受,哭是他們唯一的表達方法,告訴大人他們吃喝的需要、陪伴的需要、安撫的需要。一些孩子哭得特別厲害,因為他們更敏感,需要更高。無奈,大人多數聽不懂他們的哭聲,只求他們不哭。 回想我做新手媽媽時也一樣,大仔是超高需求的BB,抱不抱也會追魂奪命地哭,讓我非常折騰。那時我也曾疑惑:「抱得太多會否寵壞他,讓他慣了哭鬧呢?」於是就狠心不管,任他哭得死去活來,直至一名本身是母親的家傭出手幫我哄他…… 聽着樓下BB同樣淒厲的喊聲,現在的我已再無疑惑,很清楚BB需要的是安撫、無條件的接納和陪伴,只是大人往往也身心俱疲,未能完全盛載BB的喊聲。弟弟很喜歡聽我形容對BB不同時候喊聲的感覺,例如一開始,是奮發求援、充滿生命力的哭聲,後來,是對大人不予回應的憤怒。當大人不耐煩地罵BB難服侍,我聽到哭聲中的淒涼。 但我也跟弟弟說,這不能怪照顧的人,因為他們已很努力了。我想起大仔,深感每個孩子都有其造化。弟弟問我他還是BB時是否一樣,我說,哭得沒阿哥那麼久那麼兇,但一樣會長夜喊不停,抱也沒用,不過那時候我已非新手,知道不能不抱,也慢慢摸索出一套方法。我更相信,這方法直接促成了現在弟弟與我的親密連結。 陪孩子一起哭是最大安撫 我告訴弟弟,我發現有一個「魔法」,能讓他真的不哭。那就是,安靜的聽他怎麼哭,然後模仿他的哭聲,陪他一起哭,甚至當他止住哭了,我還繼續代他哭一陣子。即使我不知道他哭的原因,直覺告訴我,這樣能令孩子知道我明白他,這就是最大的安撫。憶述這套「魔法」時雖沒點明,其實我也在告訴孩子,同理心可以超越言語。 弟弟大概也心領神會,近半年來常用非語言的方式嗲我,扮BB低喊「wehweh」,又可憐地叫一聲「mum」!我明白他想暫時退回襁褓,「享受」媽媽的愛,於是我會讓他蜷起身子黏在我身邊,像撫小動物一樣掃他的頭頸背,又像對BB一樣拍他屁股。 相比下,哥哥完全不喜歡身體的接觸,也不喜歡細膩的溝通,踏入青春期後自然也更冷漠了。我一方面明白和接納他的個人空間需要,同時也覺得依舊可以連結,只是換個形式,那連結也不需要外顯。 一個例子是,早前清明,我深感值得慎終追遠,同時知道如果掃墓徒具形式,小子只是勉強奉陪。於是,我在下山後午飯時,主動聊起他們的不同特質,跟往生的爺嫲或公婆哪一個相似,例如心急應該傳承阿公,愛美來自阿嫲。我問,如果你發現自己有毅力,那是來自誰呢?大仔立即答我是婆婆,我抓緊機會說,阿爺其實是四老中最堅毅的一個,他地位低微,但肯吃苦又從不放棄,只是你沒機會認識他。阿仔若有所思,那一刻我知道,他在連結我,也在連結更上的一代。 文:葉杏麗 作者簡介:思想與感情澎湃的兩子之母。明白要令身邊人幸福,得先讓自己幸福。盼能活出愛中無枷鎖的真諦。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98期]

詳細內容

媽媽維特:「我唔想返學」

我家兩位少爺,一個中三、一個小四,都天天碎碎念「我唔想返學」、「最好聽日打風、紅雨、學校地震」……最初,這些話總會觸動我內心深處的不安和無力。 我夫婦倆不喜施壓,兩個仔雖不是尖子,但在校內基本上沒怎麼經歷挫敗,毋須特別努力就能保持在中上游,課業壓力遠低於同齡孩子,按道理應該十分快活。所以,他們並非因為恐懼,而是發自內心「不喜歡上學」。 不再搬大道理 轉探索內心不安 對於自幼慣於認真、奮鬥的我來說,這是不思進取、不知世道艱辛、「不靠譜」。我不自覺擔心,孩子會斷送在勤學中體驗滿足的機會,甚至無法握穩生存的能力。 我覺得無力,因為我深信「喜歡讀書」是發乎內心,時機未到、心智未開的話,我沒法子強迫。當然我也試過曉以利害,說讀書是為了將來生存,「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但很快,我就不想搬這一套了,他們不會因為這些大道理而「喜歡讀書」。 事實上,他們在社會教化過程中,早就接收不少誘之以利、懼之以害的信息,很清楚那些道理。他們一方面說「唔想返學」,另一方面卻心知這是逃不掉的責任,天天準時返學、交足功課,只是內心厭倦。他們念不同的小學,怠倦並非個別學校所致。 於是,我轉而探索自己內心的不安。透過重建心靈的安穩,我發現生活不一定要「靠譜」,孩子不一定要討喜,我的內在也可以平安。阿仔唔認同返學,唔等於個天會跌落嚟。學有所成,也未必前路康莊。放下「靠譜」的標籤,我嘗試沉着觀察,真正理解孩子的心態,接納「孩子可以跟我不一樣」很遲才開竅、甚至不開竅。 我慢慢看到,阿仔們的成長環境跟我多麼不同。我的年代,父母少管束也少照顧,天生天養的細路多的是,奮鬥意識很強。現今孩子矜貴、物質無憂,自然不像我那般早熟。同時,這一代孩子被返學佔去的時間確實遠比我長,在校連午飯也只能匆匆吃。閒暇與玩樂,彌足珍貴。 陪阿仔發春秋大夢 有時,我也覺得學校有點像監獄,困住孩子渴望自由的靈魂。我大致了解過在家自教與自然主義教育,無奈沒資源實踐。我務實地選擇讓孩子在學校系統接受教育,認為那也可以讓孩子好好成長。我明白,制度中總有不理想之處。既是不理想,那麼孩子們不喜歡,不也是自然的嗎?如果「不喜歡」是心聲,孩子表達真我,不正是心無罣礙的象徵嗎? 想通這一點,我就很感恩,他們在家裏擁有充足的安全感,可以毫無顧忌地講真心話。慢慢地,他們的碎碎念不再是我的擔子。我明白他們的苦悶不快,視之為他們學習面對的課題,我甚至可以輕鬆回應他們。 第一種回應,是實話實說,「如果下定決心,真係可以選擇唔返學」。我告訴阿仔在家教育的理念,無論家長和小朋友都要投入心力,你有無決心試呢?通常說到這裏,阿仔就會寧願保持現狀。 第二種回應,是陪阿仔發春秋大夢。我會用哄小小孩的語氣,說「哎唷~返學真係好悶呀可」、「打風就好啦」。孩子也明白我不是來真,而是我確實明白他、在陪伴他。這類胡扯也很好玩,例如弟弟說,希望一周只有星期日、星期一這兩天,我接口「咁開心,淨係星期一返學,即係有一半日子放假喎」,兩母子嘻嘻哈哈。歡笑,就是如此捕捉。 文:葉杏麗 作者簡介:思想與感情澎湃的兩子之母。明白要令身邊人幸福,得先讓自己幸福。盼能活出愛中無枷鎖的真諦。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94期]

詳細內容

媽媽維特:接受真的我

最近一篇題為〈陪伴憂鬱,走出憂鬱〉的訪談文章,讓我深受啟發。文章說,憂鬱的深層原因是「一個人失去真實的自我」,並由此談到孩童教化過程中可能埋下的種子。 提出這觀點的,是台灣生命工作者劉仁州老師。他以全職無薪形式從事心靈醫治40年,幫助過許多人解開長年心結,也親身接觸過許多受憂鬱困擾的人。他認為,造成憂鬱的深層原因是「失去真實的自我」,無奈這在現今社會非常普及,因為無論是家庭、學校或社會,都從小教導我們要「迎合別人期望」。 父母角色包括「生命的陪伴」 誠然,社會化是每個人都必經的。我們既生於群體,無可厚非地就要學習滿足家中的要求、學校的規矩、社會的規範。問題是,教化往往過分壓倒個人成長的需要。劉老師看到,「很少人從小被支持、被鼓勵成為真實的自己,這對生命的成長非常重要」。 父母的角色不單純是教養孩子、主導孩子的成長,劉老師認為還包含「生命的陪伴」。陪伴、支持孩子成為真實的自己,對於十幾歲的青少年尤為重要,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正處於自我萌芽、自我認同的轉折點。到了這時期,父母就不能再要求孩子「聽教聽話」。 孩子開始建立自我價值觀,判斷是非對錯,他們的判斷未必與父母一致,父母不能強迫他們採納自己的標準。我想起跟進大仔的成長導師曾說,當阿仔開始「唔再聽我哋支笛」,我們能否用感恩的眼光,將這看成是他「大個仔」的信號呢?如果能這麼看,該會減輕內心的衝擊,令自己較易適應孩子的長大吧? 劉老師說,當孩子去到小五或小六,一直到高中階段,父母應該着眼於「溝通」而不是「聽話」。所謂溝通,是願意彼此表達、傾聽、「了解」對方的感受和需要,而不是要強迫或「說服」對方放棄自己的堅持,按照我們希望的方式去做。那不是溝通,而是要孩子放棄真實的自己。 「孩子自願放棄自己」 我明白,家長不想讓孩子按自己意願行事,是因為孩子太稚嫩,沒有我們的經驗,不知道事情的後果。比起相信「錯誤中能學習」,我們往往更易擔心「一失足成千古恨」。面對孩子出錯或跌一跤,父母的恐懼可能更大於孩子自己。問題是,這種恐懼很可能只是把生命的脆弱放大了,令孩子難以展示生命的韌性。 有一點是我特別在意的。劉老師說,孩子失去自我,未必是來自父母的不尊重,有時候可能是「孩子自願放棄自己」。例如,若父母間關係不好,又或父母生活壓力很大,孩子很在乎父母的感覺,可能會覺得爸媽已經夠煩了,不想成為父母負擔,於是將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壓下去。這樣的孩子,也許在某一階段會發展得不錯,有很好的學習態度或成績,但往後一旦遇上某些打擊,找不到自己內在價值,就可能會不堪一擊,引發憂鬱。 我深深覺得,活出真實的自己是莫大的幸福,自然希望孩子們也有此福氣。那怕真實的他們並非我喜好的樣子,那怕他們因此而繞遠路、吃虧,我也願意心懷敬意地如實接受,陪伴他們見證生命的造化。 文:葉杏麗 作者簡介:思想與感情澎湃的兩子之母。明白要令身邊人幸福,得先讓自己幸福。盼能活出愛中無枷鎖的真諦。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9期]

詳細內容

媽媽維特:星海‧流星

聖誕假最後幾天,9歲細仔參加了3天2夜的山野長征,跟隨導師們縱走西貢鹿湖和東灣一帶,是他至今最吃苦的野外挑戰。感恩天公作美,那幾日天氣和暖,可以少帶厚衣,但露營裝備的重量始終省不掉。 阿仔畢竟是在城市「歎」慣的細路,加上體格瘦小,他印象最深的還是負重上山的辛苦,完全談不上「享受大自然」,又或在自然環境中「舒展身心」。但這不重要,我嘉許他,能夠努力完成辛苦旅程,已經很了不起。事實上,我也提醒自己,想孩子才初嘗刻苦,就跳出捱苦的心理狀態,去到享受的層次,很可能是大人一廂情願的期望和執念。我選擇由衷欣賞他的努力,如實尊重他的感受和狀態,同時對阿仔個性的發展抱持開放心態。 有趣的是,阿仔這次活動也帶給我意想不到的體驗。為方便家長接收資訊,導師們開設了手機群組,部分擁有手機的大齡孩子也有入群。長征期間導師們忙於帶孩子們,除非有特別事故,不會匯報即時狀况,但那3天中,有人偶爾會發放三兩張有水準的抓拍,數量不多,但足以讓家長簡要地得知大伙兒去向。 最初,我以為這位拍攝達人是隨團義工,後來才知道原來是個連續6年參加的孩子。他對攝影很有興趣,用的只是普通三星手機,已拍出很好的效果。梢頭升起的朝陽、遠眺海岸的紮營地、營火映襯的人臉,還有東灣日出的縮時攝影,都是意境甚佳之作。 奇怪的是,踏入元旦子夜後不久,他傳來了一段半分鐘短片,打開只見黑麻麻一片,什麼也沒有。我直覺他拿出來分享的,必是「攝之有物」,只是我看不到而已,於是關掉房燈,在漆黑中再次打開短片。初時還是很隱約朦朧,但隨着眼睛適應了黑暗,我竟然夢幻似的看見一大片閃爍閃爍的星海! 那一刻,我真的非常震撼和感動。原來,香港也會有這麼一處毫無光害的地方,可以看到如此美麗的星空,而且還是滿佈不同光度繁星的星海,其壯美是我至今沒見過的。我知道,此刻阿仔早在營帳裏熟睡,他還沒擁抱那份邂逅星星的浪漫。但這片星海,給另一個孩子拍到了,那星海的美、那偶然的緣分,讓我深為感動。 面對黑暗 只要我們不放棄 我知道同群家長可能也看不見星星,遂提醒大家在全黑中看。同時,我深感香港也有如此星空,固然令人振奮,但短片中還蘊含更深一層的鼓舞信息,於是分享給一些好友,並寫道—— 「我覺得很有深意,面對黑暗,只要我們不放棄,想辦法用心去看,是可以看到星海的啊! 我們一般都抗拒黑暗,但如果不夠黑,不是真正待在黑暗中靜心地看,就看不到這麼美麗的星海。最初一兩次打開時,是看不清的。當眼睛適應了黑暗,見到的星星就會更多,此起彼落的閃爍對比更大。」 打開心胸 擁抱發現的可能 有朋友匆匆打開檔案,什麼也看不見,就放棄了。也有朋友嘗試不同方法,例如走進黑廁、把手機屏幕校光,就看到了。於是,我又嘗試加強手機光度,發現不單看得更清楚,星星們閃得比聖誕樹還漂亮。最最神奇的是,我竟然還看到之前沒留意到的流星! 的確,當我們以為事情已了然於胸,卻原來還是會一再發現更多的美好……這發現更加提醒了我,打開心胸擁抱發現的可能。 阿仔結束旅程回家後,我跟他一起欣賞了這片星海。他也覺得非常漂亮,卻未至於令他有興趣再次遠走野外。沒打緊,我選擇打開心胸,擁抱一切的可能。 文:葉杏麗 作者簡介:思想與感情澎湃的兩子之母。明白要令身邊人幸福,得先讓自己幸福。盼能活出愛中無枷鎖的真諦。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5期]

詳細內容

媽媽維特:山野長征

12月的假期,我幫9歲的細仔報了一個山野長征活動,在資深導師帶領下縱走野外幾天。活動全程6日5夜,阿仔參加的是3日2夜的半程版。他有過多次離開父母宿營的經驗,但獨自跟導師露營還是首次。雖是半程版,對於溫室長大的他,已是很大的體能和信心挑戰。 我在前文提過,兩個仔都是典型的城市孩子,喜歡舒適便利,不嚮往郊野。我跟細仔商量報名時,不是用大自然的美好來吸引他,而是說,既然我讓他今年開始可以玩耗時的電腦遊戲,那麼他也需要參與一些鍛煉身心體魄的活動,以平衡生活,他也接受我這看法。偶爾到山上走一轉,就能確保長期打機之樂,他是心甘情願的。 「熱身」露營 兒子病倒 不過,相比之前他參加過的單日活動如溯溪行,山野長征的吃苦程度,還是明顯超出他的心理預期。 導師們相當細心,事前特意在12月中安排了只有2日1夜的觀流星雨露營活動,測試各人裝備和讓孩子們心理適應。露營裝備比一般行山多,我特意添置了較大容量和加強腰背承托的兒童背囊、露營常用的輕便鋁飯盒等,還有着重排汗功能的運動衫褲、保暖而又不太重的羽絨睡袋,總之是希望確保基本的舒適感。然而,那兩天冷鋒來到,我預備的衣物還是不足。 阿仔本性獨立,事前也同意解散時不用我去接,他跟隨朋友的家長回家就行。然而,相信是山上太冷,瘦削的他迅速消耗熱能,令應付背包重量倍感吃力。朋友家長告訴我,解散時他像是呆了一樣。我在樓下見到他,發現他有微燒,他像敗兵一樣說,擔心之後真正的3天長征會更辛苦,他想退出。 我知他需要安撫,輕說先不用急着決定,並即時「大大力」輸出媽媽能量,給他深深的抱抱,「呵番呵番」,又稱讚他「你很捱得」。這個年紀的他,仍然很喜歡黏媽媽,媽媽呵番就已復元一半,到上牀休息時已經退燒。 我深深感恩,這其實是他和我的寶貴學習。一方面,城市孩子很少捱凍,平時就算穿少了,很快就會回到室內,家長也常在身邊添衣,自我管理保暖的意識不強。儘管背包內有打底衣褲,他也沒想到可穿上身。另一方面,我在預計衣物時,也為了盡減背包重量和體積而「博得太盡」,選擇較單薄而基本的,例如後備的羽絨外套,捨長袖而取背心。無論阿仔和我,都需要靠這樣的實戰摸索和調整。 放下期望 接納軟弱退縮 一開始要孩子穿得厚,永遠是最簡單安全的,但行山過程會發熱,焗出汗水也易着涼,所以不能用糉子穿法,而是洋葱穿法。最重要是,孩子要學會臨場感受自己舒適度和自主增減。這其實是一種很基本的生活能力,卻確實是需要實際體驗學習的,而溫室生活往往剝奪了這種體驗和能力。 作為後備衣庫的掌管人,我也看到自己的盲點。小時候的我習慣了不夠衣服,抗冷的敏感度至今不足。潛意識中,我也可能以為阿仔像我一樣,可以非常刻苦。但現實是,他是這個時代的小孩,不是當年的我。 執筆時,還未到戲肉的3天長征。阿仔復元後沒再要求退出,我從穿衣法、裝備安排方面,逐點逐點跟他回顧和調整,增加他的信心,他也每天做體能練習預備。一些連續參加了幾年長征的大男孩家長,也分享了他們的經驗,例如說阿仔當初也是辛苦到哭、懷疑自己,最終完成後卻信心大增,變得願意接受挑戰,艱苦都變成美好回憶。 大男孩們的故事,當然鼓舞了我。同時,我也提醒自己放下期望,接納阿仔的一切可能,包括軟弱退縮。成長需要等待,無論眼前見到如何,每分學習都已無比寶貴。 文:葉杏麗 作者簡介:思想與感情澎湃的兩子之母。明白要令身邊人幸福,得先讓自己幸福。盼能活出愛中無枷鎖的真諦。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1期]

詳細內容

媽媽維特:刺蝟氣質的男孩

我兩個仔都是典型的城市孩子,喜歡舒適便利,不嚮往郊野,但我仍想偶然帶他們親親大自然。小四的細仔還好,他個性隨和,只要是家庭樂,都不會太介意。中三的大仔卻是主見強而自我中心,很多時只要路稍遠,天氣稍熱,他都會毫無保留地黑臉,散發令人難受的氣場。勉強無幸福,所以近一兩年,我都只帶細仔到郊外去。 向朋友訴苦惹怒爸爸 10月中旬,社區中心有一個親子行山活動,由烏蛟騰行至茘枝窩。秋高氣爽,路線易走,古村有趣,回程坐船省力,還可欣賞印洲塘的美麗海岸。我心想,難道今後都放棄一家人郊遊樂的可能嗎?不,我決定把握機會一試,就為全家報名了。為免太早觸動阿仔神經,我是在活動前兩周才告訴大家,那已有足夠時間讓他消化。當然,如果大仔要求退出,我也不會勉強他,只是不想一開始就把他排除在外。 那兩星期裏,大仔一直不置可否,只間中為入秋仍熱而勞嘈罵天,也沒指明跟行山有關。總之,這孩子只要想「說不」,很少會遲疑或讓步,既然他沒在我面前發難,我就假設他肯去。活動前一晚,我早早上牀,入睡不久卻被老公搖醒。他憤怒地告訴我,剛聽到大仔與同學通電,用非常難聽的說話,批評行山的安排,說害他損失一天打機的時間。阿仔向來說話大聲,不理會傳到多遠。我老公怒火中燒,關掉家裏Wi-Fi,即時中斷阿仔與同學的對話,然後宣布:「你既然那麼不滿,明天就不用去了!」 雖沒引述阿仔用語,我也想像到那是刻薄而刺痛人的。我告訴老公,明白他為什麼生氣,但阿仔不是當着我們面前說這些話,他只是跟好友呻,我不想因此就剝奪讓他選擇同行的機會。我請求老公留在房內冷靜一下,讓我去跟阿仔談。 走出房,我見阿仔伏在電腦桌,臉朝下,像是石頭一樣。我輕聲問他:「可以談談嗎?」他不動也不作聲,我在旁坐下,伸手由他的後枕掃向腰背,慢慢反覆地掃。我已許久沒這麼做過了。 學習忍耐 成熟處事 我先多謝他。「媽媽知道你不喜歡行山,你寧願留在家打機,我一點不意外。但我想多謝你,你一直沒拒絕我,我感受到你對我的尊重。你對行山有抗拒的感覺,我覺得沒問題啊。每個人都有喜惡,我尊重你,完全接受你的喜惡。」「同時,情緒喜惡和最終的行為選擇,是可以分開的。正如你上課時不一定開心,但你還是會選擇盡責返學。面對感受的方法很多,最基本是先要自己知道,向信任的人訴苦也是一種方法。」 我強調他已長大了。「幼小的孩子不喜歡一件事,就不會做。但長大了的人,可以知道自己不悅,卻仍會因各種理由而選擇去做,會用方法調節和管理自己,這就是成熟。所以,我也不會要求你必須心悅誠服,才能跟我去行山。只要你選擇來,就已經很好了。你對朋友呻不滿,我完全能接受。」他依然沒反應,但我知道他在聽。「剛才爸爸發火,我知道令你難受,真的對不起。我相信,他發怒的背後其實是擔憂。他很擔心你明天會不斷放負,對我們甚至其他團友黑臉,令大家都難堪。」 「你有很多選擇。可以選擇不來;也可以選擇參與但全程發晦氣;也可以選擇知道自己不悅,同時又避免令人難受。明天的行程,初小生都應該沒問題,以你體能當然也難不了你,最難的是忍耐自己的不悅。但你長大了,媽媽相信你,也想你給機會自己。我很期待和你同行,也很珍惜讓你成熟的機會……你可以來嗎?」阿仔「嗯」的一聲,正式接受我的邀請。 終於,第二天風和日麗,大仔全程走在隊頭,緊跟社工,很少說話但也有意識地沒發脾氣。我固然為一家同遊而高興,但更安慰的是阿仔真的做到忍耐。我感恩,沒有輕易放棄這個刺蝟氣質的孩子。 文:葉杏麗 作者簡介:思想與感情澎湃的兩子之母。明白要令身邊人幸福,得先讓自己幸福。盼能活出愛中無枷鎖的真諦。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73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