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維特:接受真的我

最近一篇題為〈陪伴憂鬱,走出憂鬱〉的訪談文章,讓我深受啟發。文章說,憂鬱的深層原因是「一個人失去真實的自我」,並由此談到孩童教化過程中可能埋下的種子。 提出這觀點的,是台灣生命工作者劉仁州老師。他以全職無薪形式從事心靈醫治40年,幫助過許多人解開長年心結,也親身接觸過許多受憂鬱困擾的人。他認為,造成憂鬱的深層原因是「失去真實的自我」,無奈這在現今社會非常普及,因為無論是家庭、學校或社會,都從小教導我們要「迎合別人期望」。 父母角色包括「生命的陪伴」 誠然,社會化是每個人都必經的。我們既生於群體,無可厚非地就要學習滿足家中的要求、學校的規矩、社會的規範。問題是,教化往往過分壓倒個人成長的需要。劉老師看到,「很少人從小被支持、被鼓勵成為真實的自己,這對生命的成長非常重要」。 父母的角色不單純是教養孩子、主導孩子的成長,劉老師認為還包含「生命的陪伴」。陪伴、支持孩子成為真實的自己,對於十幾歲的青少年尤為重要,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正處於自我萌芽、自我認同的轉折點。到了這時期,父母就不能再要求孩子「聽教聽話」。 孩子開始建立自我價值觀,判斷是非對錯,他們的判斷未必與父母一致,父母不能強迫他們採納自己的標準。我想起跟進大仔的成長導師曾說,當阿仔開始「唔再聽我哋支笛」,我們能否用感恩的眼光,將這看成是他「大個仔」的信號呢?如果能這麼看,該會減輕內心的衝擊,令自己較易適應孩子的長大吧? 劉老師說,當孩子去到小五或小六,一直到高中階段,父母應該着眼於「溝通」而不是「聽話」。所謂溝通,是願意彼此表達、傾聽、「了解」對方的感受和需要,而不是要強迫或「說服」對方放棄自己的堅持,按照我們希望的方式去做。那不是溝通,而是要孩子放棄真實的自己。 「孩子自願放棄自己」 我明白,家長不想讓孩子按自己意願行事,是因為孩子太稚嫩,沒有我們的經驗,不知道事情的後果。比起相信「錯誤中能學習」,我們往往更易擔心「一失足成千古恨」。面對孩子出錯或跌一跤,父母的恐懼可能更大於孩子自己。問題是,這種恐懼很可能只是把生命的脆弱放大了,令孩子難以展示生命的韌性。 有一點是我特別在意的。劉老師說,孩子失去自我,未必是來自父母的不尊重,有時候可能是「孩子自願放棄自己」。例如,若父母間關係不好,又或父母生活壓力很大,孩子很在乎父母的感覺,可能會覺得爸媽已經夠煩了,不想成為父母負擔,於是將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壓下去。這樣的孩子,也許在某一階段會發展得不錯,有很好的學習態度或成績,但往後一旦遇上某些打擊,找不到自己內在價值,就可能會不堪一擊,引發憂鬱。 我深深覺得,活出真實的自己是莫大的幸福,自然希望孩子們也有此福氣。那怕真實的他們並非我喜好的樣子,那怕他們因此而繞遠路、吃虧,我也願意心懷敬意地如實接受,陪伴他們見證生命的造化。 文:葉杏麗 作者簡介:思想與感情澎湃的兩子之母。明白要令身邊人幸福,得先讓自己幸福。盼能活出愛中無枷鎖的真諦。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9期]

詳細內容

媽媽維特:星海‧流星

聖誕假最後幾天,9歲細仔參加了3天2夜的山野長征,跟隨導師們縱走西貢鹿湖和東灣一帶,是他至今最吃苦的野外挑戰。感恩天公作美,那幾日天氣和暖,可以少帶厚衣,但露營裝備的重量始終省不掉。 阿仔畢竟是在城市「歎」慣的細路,加上體格瘦小,他印象最深的還是負重上山的辛苦,完全談不上「享受大自然」,又或在自然環境中「舒展身心」。但這不重要,我嘉許他,能夠努力完成辛苦旅程,已經很了不起。事實上,我也提醒自己,想孩子才初嘗刻苦,就跳出捱苦的心理狀態,去到享受的層次,很可能是大人一廂情願的期望和執念。我選擇由衷欣賞他的努力,如實尊重他的感受和狀態,同時對阿仔個性的發展抱持開放心態。 有趣的是,阿仔這次活動也帶給我意想不到的體驗。為方便家長接收資訊,導師們開設了手機群組,部分擁有手機的大齡孩子也有入群。長征期間導師們忙於帶孩子們,除非有特別事故,不會匯報即時狀况,但那3天中,有人偶爾會發放三兩張有水準的抓拍,數量不多,但足以讓家長簡要地得知大伙兒去向。 最初,我以為這位拍攝達人是隨團義工,後來才知道原來是個連續6年參加的孩子。他對攝影很有興趣,用的只是普通三星手機,已拍出很好的效果。梢頭升起的朝陽、遠眺海岸的紮營地、營火映襯的人臉,還有東灣日出的縮時攝影,都是意境甚佳之作。 奇怪的是,踏入元旦子夜後不久,他傳來了一段半分鐘短片,打開只見黑麻麻一片,什麼也沒有。我直覺他拿出來分享的,必是「攝之有物」,只是我看不到而已,於是關掉房燈,在漆黑中再次打開短片。初時還是很隱約朦朧,但隨着眼睛適應了黑暗,我竟然夢幻似的看見一大片閃爍閃爍的星海! 那一刻,我真的非常震撼和感動。原來,香港也會有這麼一處毫無光害的地方,可以看到如此美麗的星空,而且還是滿佈不同光度繁星的星海,其壯美是我至今沒見過的。我知道,此刻阿仔早在營帳裏熟睡,他還沒擁抱那份邂逅星星的浪漫。但這片星海,給另一個孩子拍到了,那星海的美、那偶然的緣分,讓我深為感動。 面對黑暗 只要我們不放棄 我知道同群家長可能也看不見星星,遂提醒大家在全黑中看。同時,我深感香港也有如此星空,固然令人振奮,但短片中還蘊含更深一層的鼓舞信息,於是分享給一些好友,並寫道—— 「我覺得很有深意,面對黑暗,只要我們不放棄,想辦法用心去看,是可以看到星海的啊! 我們一般都抗拒黑暗,但如果不夠黑,不是真正待在黑暗中靜心地看,就看不到這麼美麗的星海。最初一兩次打開時,是看不清的。當眼睛適應了黑暗,見到的星星就會更多,此起彼落的閃爍對比更大。」 打開心胸 擁抱發現的可能 有朋友匆匆打開檔案,什麼也看不見,就放棄了。也有朋友嘗試不同方法,例如走進黑廁、把手機屏幕校光,就看到了。於是,我又嘗試加強手機光度,發現不單看得更清楚,星星們閃得比聖誕樹還漂亮。最最神奇的是,我竟然還看到之前沒留意到的流星! 的確,當我們以為事情已了然於胸,卻原來還是會一再發現更多的美好……這發現更加提醒了我,打開心胸擁抱發現的可能。 阿仔結束旅程回家後,我跟他一起欣賞了這片星海。他也覺得非常漂亮,卻未至於令他有興趣再次遠走野外。沒打緊,我選擇打開心胸,擁抱一切的可能。 文:葉杏麗 作者簡介:思想與感情澎湃的兩子之母。明白要令身邊人幸福,得先讓自己幸福。盼能活出愛中無枷鎖的真諦。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5期]

詳細內容

媽媽維特:山野長征

12月的假期,我幫9歲的細仔報了一個山野長征活動,在資深導師帶領下縱走野外幾天。活動全程6日5夜,阿仔參加的是3日2夜的半程版。他有過多次離開父母宿營的經驗,但獨自跟導師露營還是首次。雖是半程版,對於溫室長大的他,已是很大的體能和信心挑戰。 我在前文提過,兩個仔都是典型的城市孩子,喜歡舒適便利,不嚮往郊野。我跟細仔商量報名時,不是用大自然的美好來吸引他,而是說,既然我讓他今年開始可以玩耗時的電腦遊戲,那麼他也需要參與一些鍛煉身心體魄的活動,以平衡生活,他也接受我這看法。偶爾到山上走一轉,就能確保長期打機之樂,他是心甘情願的。 「熱身」露營 兒子病倒 不過,相比之前他參加過的單日活動如溯溪行,山野長征的吃苦程度,還是明顯超出他的心理預期。 導師們相當細心,事前特意在12月中安排了只有2日1夜的觀流星雨露營活動,測試各人裝備和讓孩子們心理適應。露營裝備比一般行山多,我特意添置了較大容量和加強腰背承托的兒童背囊、露營常用的輕便鋁飯盒等,還有着重排汗功能的運動衫褲、保暖而又不太重的羽絨睡袋,總之是希望確保基本的舒適感。然而,那兩天冷鋒來到,我預備的衣物還是不足。 阿仔本性獨立,事前也同意解散時不用我去接,他跟隨朋友的家長回家就行。然而,相信是山上太冷,瘦削的他迅速消耗熱能,令應付背包重量倍感吃力。朋友家長告訴我,解散時他像是呆了一樣。我在樓下見到他,發現他有微燒,他像敗兵一樣說,擔心之後真正的3天長征會更辛苦,他想退出。 我知他需要安撫,輕說先不用急着決定,並即時「大大力」輸出媽媽能量,給他深深的抱抱,「呵番呵番」,又稱讚他「你很捱得」。這個年紀的他,仍然很喜歡黏媽媽,媽媽呵番就已復元一半,到上牀休息時已經退燒。 我深深感恩,這其實是他和我的寶貴學習。一方面,城市孩子很少捱凍,平時就算穿少了,很快就會回到室內,家長也常在身邊添衣,自我管理保暖的意識不強。儘管背包內有打底衣褲,他也沒想到可穿上身。另一方面,我在預計衣物時,也為了盡減背包重量和體積而「博得太盡」,選擇較單薄而基本的,例如後備的羽絨外套,捨長袖而取背心。無論阿仔和我,都需要靠這樣的實戰摸索和調整。 放下期望 接納軟弱退縮 一開始要孩子穿得厚,永遠是最簡單安全的,但行山過程會發熱,焗出汗水也易着涼,所以不能用糉子穿法,而是洋葱穿法。最重要是,孩子要學會臨場感受自己舒適度和自主增減。這其實是一種很基本的生活能力,卻確實是需要實際體驗學習的,而溫室生活往往剝奪了這種體驗和能力。 作為後備衣庫的掌管人,我也看到自己的盲點。小時候的我習慣了不夠衣服,抗冷的敏感度至今不足。潛意識中,我也可能以為阿仔像我一樣,可以非常刻苦。但現實是,他是這個時代的小孩,不是當年的我。 執筆時,還未到戲肉的3天長征。阿仔復元後沒再要求退出,我從穿衣法、裝備安排方面,逐點逐點跟他回顧和調整,增加他的信心,他也每天做體能練習預備。一些連續參加了幾年長征的大男孩家長,也分享了他們的經驗,例如說阿仔當初也是辛苦到哭、懷疑自己,最終完成後卻信心大增,變得願意接受挑戰,艱苦都變成美好回憶。 大男孩們的故事,當然鼓舞了我。同時,我也提醒自己放下期望,接納阿仔的一切可能,包括軟弱退縮。成長需要等待,無論眼前見到如何,每分學習都已無比寶貴。 文:葉杏麗 作者簡介:思想與感情澎湃的兩子之母。明白要令身邊人幸福,得先讓自己幸福。盼能活出愛中無枷鎖的真諦。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1期]

詳細內容

媽媽維特:刺蝟氣質的男孩

我兩個仔都是典型的城市孩子,喜歡舒適便利,不嚮往郊野,但我仍想偶然帶他們親親大自然。小四的細仔還好,他個性隨和,只要是家庭樂,都不會太介意。中三的大仔卻是主見強而自我中心,很多時只要路稍遠,天氣稍熱,他都會毫無保留地黑臉,散發令人難受的氣場。勉強無幸福,所以近一兩年,我都只帶細仔到郊外去。 向朋友訴苦惹怒爸爸 10月中旬,社區中心有一個親子行山活動,由烏蛟騰行至茘枝窩。秋高氣爽,路線易走,古村有趣,回程坐船省力,還可欣賞印洲塘的美麗海岸。我心想,難道今後都放棄一家人郊遊樂的可能嗎?不,我決定把握機會一試,就為全家報名了。為免太早觸動阿仔神經,我是在活動前兩周才告訴大家,那已有足夠時間讓他消化。當然,如果大仔要求退出,我也不會勉強他,只是不想一開始就把他排除在外。 那兩星期裏,大仔一直不置可否,只間中為入秋仍熱而勞嘈罵天,也沒指明跟行山有關。總之,這孩子只要想「說不」,很少會遲疑或讓步,既然他沒在我面前發難,我就假設他肯去。活動前一晚,我早早上牀,入睡不久卻被老公搖醒。他憤怒地告訴我,剛聽到大仔與同學通電,用非常難聽的說話,批評行山的安排,說害他損失一天打機的時間。阿仔向來說話大聲,不理會傳到多遠。我老公怒火中燒,關掉家裏Wi-Fi,即時中斷阿仔與同學的對話,然後宣布:「你既然那麼不滿,明天就不用去了!」 雖沒引述阿仔用語,我也想像到那是刻薄而刺痛人的。我告訴老公,明白他為什麼生氣,但阿仔不是當着我們面前說這些話,他只是跟好友呻,我不想因此就剝奪讓他選擇同行的機會。我請求老公留在房內冷靜一下,讓我去跟阿仔談。 走出房,我見阿仔伏在電腦桌,臉朝下,像是石頭一樣。我輕聲問他:「可以談談嗎?」他不動也不作聲,我在旁坐下,伸手由他的後枕掃向腰背,慢慢反覆地掃。我已許久沒這麼做過了。 學習忍耐 成熟處事 我先多謝他。「媽媽知道你不喜歡行山,你寧願留在家打機,我一點不意外。但我想多謝你,你一直沒拒絕我,我感受到你對我的尊重。你對行山有抗拒的感覺,我覺得沒問題啊。每個人都有喜惡,我尊重你,完全接受你的喜惡。」「同時,情緒喜惡和最終的行為選擇,是可以分開的。正如你上課時不一定開心,但你還是會選擇盡責返學。面對感受的方法很多,最基本是先要自己知道,向信任的人訴苦也是一種方法。」 我強調他已長大了。「幼小的孩子不喜歡一件事,就不會做。但長大了的人,可以知道自己不悅,卻仍會因各種理由而選擇去做,會用方法調節和管理自己,這就是成熟。所以,我也不會要求你必須心悅誠服,才能跟我去行山。只要你選擇來,就已經很好了。你對朋友呻不滿,我完全能接受。」他依然沒反應,但我知道他在聽。「剛才爸爸發火,我知道令你難受,真的對不起。我相信,他發怒的背後其實是擔憂。他很擔心你明天會不斷放負,對我們甚至其他團友黑臉,令大家都難堪。」 「你有很多選擇。可以選擇不來;也可以選擇參與但全程發晦氣;也可以選擇知道自己不悅,同時又避免令人難受。明天的行程,初小生都應該沒問題,以你體能當然也難不了你,最難的是忍耐自己的不悅。但你長大了,媽媽相信你,也想你給機會自己。我很期待和你同行,也很珍惜讓你成熟的機會……你可以來嗎?」阿仔「嗯」的一聲,正式接受我的邀請。 終於,第二天風和日麗,大仔全程走在隊頭,緊跟社工,很少說話但也有意識地沒發脾氣。我固然為一家同遊而高興,但更安慰的是阿仔真的做到忍耐。我感恩,沒有輕易放棄這個刺蝟氣質的孩子。 文:葉杏麗 作者簡介:思想與感情澎湃的兩子之母。明白要令身邊人幸福,得先讓自己幸福。盼能活出愛中無枷鎖的真諦。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73期]

詳細內容

媽媽維特:囉唆媽的勇氣

上次文章提到,我發現自己內心原來藏着一種「不想被嫌棄」的害怕。小時候怕被嫌棄的對象是爸爸,長大後變成是丈夫,繼而是孩子。而在我成年後,這種底層的害怕,又往往會相反地呈現成一種強悍和執著。 例如,我非常抗拒被青春期大仔形容為「長氣」或「煩」,覺得這是不公正的標籤,是對我價值的低貶。為了守護自己作為「開明母親」的形象,我寧可避免任何給予對方「口實」的機會。於是,即使在明明有需要時,我也極不情願去規勸、教導或提醒。回頭想來,這除了某程度上是一種賭氣,在更深的層次,也是我心底害怕被孩子厭惡和嫌棄。 害怕被自己重視的人嫌棄 我跟一個好友談及這個深刻的發現,她很有共鳴,不過她忌憚的對象不是家人,而是工作中的下屬。她晉升至公司管理層後,一直苦於不敢放手處理人事,因為她很重視團隊,想當一個關愛下屬的「好上司」。由於不想招來任何「罵名」,她心裏知道應該做的整頓,卻一直逃避。跟我一樣,她心底裏害怕被自己重視的人厭惡。 察覺問題,就是解決的一半。以往,我一直以為介意被視為「囉唆媽媽」,是因為要「維護自己的尊嚴」。直至最近看到自己「怕被嫌棄」的部分,才終於明白到,我需要安撫那個驚怕的自己,肯定自己是安全的、被愛的。 更大的發現是,當我能肯定自己是被愛的、孩子是愛着我的,我就能生出「被討厭的勇氣」,執行母親角色所需的職責。青春期的孩子總會跟父母唱反調,不想聽父母叮嚀,那是他們建立自我必經的過程;唯有經歷這個過程,他們才會成長為獨立的大人,在生命的路上穩步前行。在這個階段,當一個不管孩子喜不喜歡也堅持「苦口婆心」的媽媽,見證孩子的脾氣和反叛,就是成就孩子的職責所在。 阿仔即使黑臉 還是愛媽媽 我重拾信心後,終於看得清楚,所謂「囉唆媽媽」、「明慧媽媽」,不過是外在的形相、虛名。最重要的是,清楚自己的價值,知道阿仔即使黑臉也還是愛媽媽的,知道自己怎麼做才是對阿仔最好。 這個月來,我慢慢的不再怕囉唆,不再因為害怕而「淆底」。之前,我不時會懾於大仔的「氣場」,甚至有仰其鼻息的感覺,心靈狀態其實像一個妹妹多於一個母親。現在的我,終於回到真正母親的位置,有自信地執行母職。 除了大仔,我也留意到自己對細仔有所變化。我向來很少教導孩子的功課,那不單是因為我相信自主學習對孩子最為理想,能不插手就最好,同時也因為我內心抗拒當「緊張媽媽」,抗拒擔當指導或陪讀的角色。新學年開始後,我開始發現自己有點變化,覺得可以「不緊張地」當孩子的指路燈,只要孩子願意,我可以幫他適應日漸艱深的英文。 以上所寫的,相信對很多父母來說,都是正常不過的事。對於我,卻是經歷許多摸索的領略。我覺得,好像是為自己開啟了某種自由,開始有意識地帶着這份自由,實踐我的親職路。 文:葉杏麗 作者簡介:思想與感情澎湃的兩子之母。明白要令身邊人幸福,得先讓自己幸福。盼能活出愛中無枷鎖的真諦。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67期]

詳細內容

媽媽維特:飯裏的糾結

今年入夏至今,我的右肩病痛不絕。身心相連,身體的委靡令我感知變得敏銳,引領我看到心靈修復的需要。此刻修復尚是進行式,感恩的是漸摸到方向,讓我找回作為人母的自在立足點。 心理治療師米勒所寫的《幸福童年的秘密》提及一個案例:有一個母親年幼時進過集中營,是目睹爸媽走進毒氣室的80個小孩之一,當時這些小孩沒有一個人哭,「保持愉快的特性」救了他們一命。她成為媽媽後,從沒跟孩子提過自己曾待在集中營,然而孩子卻無意識地學會了不在媽媽面前哭泣或顯露悲傷,因為他知道,那會令媽媽不悅或不知所措,威脅媽媽的平衡感。對母親需要心知肚明的小孩,總是無意識地配合,把真實的自我隱藏在地窖裏。因為不能呈現真實的自我,這個極為敏感的小孩,感到自己的存在被否定了…… 「真我」被埋沒 讀這本書時,我正值內心痛變的醞釀期,一邊面對右肩關節沾黏之苦,一邊接觸自己低沉憂鬱的部分。我第一次明白到媽媽在我幼時的冷漠和卸責,背後是一種深刻卻無從表達的憂鬱和無力。當時的她,再委屈都不吭一聲,唯有以日間上班、夜晚打牌來忘記心靈的痛。子女眾多的她,近乎以放棄態度面對照顧的問題。 在那背景下,我很年幼已開始逐漸接管媽媽卸走的責任,承擔過多責任而不自知;甚至婚後也重複這個模式,包攬身邊人無力面對的責任。這個界線的混亂,完全反映在我右肩的沾黏和肩痛上。 最令我震撼的,是驚悉自己對父親的恐懼,那是深藏得連自己也不敢認的情緒。我幼時爸爸每星期只出現一晚,但他很疼愛我。由於媽媽感情的絕緣,我一直視爸爸為溫暖和愛的唯一來源。但原來,我深深害怕他會像鄙視、責罵媽媽一樣嫌棄我。當我看到那個「害怕被嫌棄」恐懼之深,並察覺自己為保父愛而從小就活得像個小大人,更是悲傷沉重不已。 早慧的我,從不會在父母面前展露苦惱悲傷。我安靜勤奮自強不息,從不撒嬌。小孩真實擁有的情感,我都像是沒有。這個「假我」的發現,令我意識到「真我」被埋沒卻無從發掘,延續至今。我進入某種憂鬱,連公仔麵也無力煮。我終於明白何解我媽的飯餸難吃,因為她根本就沒心機煮!只是那個年代的她,不能像我借助快餐,還是得無力地煮每一餐。最差的幾天,我感受到一種自棄的拉力,甚至想卸走母親的角色,效法我媽,讓兩子靠自己就好了…… 重拾母親力量 米勒在書裏說,成人唯有允許自己充分感覺以往被掩蓋的真實情感,真正面對這些恐懼、失望、無助、憤怒的源頭,才能解決內心的糾結。我經歷了好些天的低沉,同時持續尋求身心兩路的援助,終於慢慢走出死胡同。 我察覺到自己一直很介意「日夜天鵝」的惡名,以至合理的要求也不願、不敢對老公阿仔提出,背後是「怕被厭惡」的心結作祟。在親子治療師提醒下,我明白青春期大仔的臭臉是他建立自我的必經過程。如我能抽離被嫌棄的恐懼,平常心地發出媽媽的嘮叨,以感恩阿仔健康發展之心態看待他的反叛,他反而會自在地向前探索、也奇妙地與我保持更健康的關係。 一念之轉,讓我重拾作為母親的指導力量。我終於有力煮簡單飯,在吃飯時和孩子討論家務的分擔,聆聽阿仔的想法並表達我的要求。簡單一餐飯,給了我向前的能量。儘管尚有糾結在沉澱,我已慢慢上路了。 文:葉杏麗 作者簡介:思想與感情澎湃的兩子之母。明白要令身邊人幸福,得先讓自己幸福。盼能活出愛中無枷鎖的真諦。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63期]

詳細內容

媽媽維特:孩子內心的需要

我當媽媽後,開始學習認識情緒的價值,明白任何一種情緒都是自然而生的身心機制,不應以「好不好」、「對錯」來區分。情緒是給我們的寶貴信息,懂得接納情緒,明白當中的信息,我們就能找到方法,健康自在地應對當下的生活情景,例如親子矛盾。 尋找「正向出發點」 我曾在周華山老師的自在社課程中,學習到「我不是我的情緒」,即情緒不是來界定「我是誰」,我和情緒可以脫鈎。浮出的情緒底下,其實是尚待發掘的潛意識「冰山」,內藏很多固有信念、底層情緒。更重要的是,每個情緒背後都有它的「正向出發點」,例如「恐懼」是提醒我們規避險情、「憤怒」是為了得到正當的看待。看得到「正向出發點」,就能接納自己或身邊人的情緒,以正面狀態看待問題。 學習尋找「正向出發點」並不容易,卻讓我慢慢培養出一種心理預備,知道無論是阿仔發脾氣、跟老公爭拗,其實都可以嘗試去正面理解大家呈現的情緒。很多時,我都未必找到正向出發點,但在尋找過程中,我感覺到自己接納的空間大了,「承載力」強了。家中的能量氛圍也隨之漸漸柔和。 當然,頃刻被觸碰死穴、內心為之掙扎,甚至即時引發衝突的情景,依然是生活的日常。而最近我參加的「非暴力溝通」(NVC)課程,讓我更深入地察看衝突的源頭和解藥——情緒跑出來,是為了引領我們,照見我們內心的真正需要。看見、連結對方內心的需要,是健康地化解關係衝突的核心。然而,能夠真正同理對方的內心需要,關鍵是必先經過「看見、連結自己的內心需要」,而這就需要培養一種自我覺察的靜心。唯有看見自己的需要,讓自己進入內在的安穩,才有健康的狀態去同理別人,而非急於論斷、抱怨、指摘。 大仔本身躁底,今年進入青春期後更是明顯。他用客廳電腦打機,每當稍不順意,例如網速稍窒、被隊友拖累,都會拍枱拍櫈、咒罵不斷,全屋充斥戾氣。我很多時都是忍了一會,到忍不住時出口告誡,告訴他有情緒並沒有問題,問題在他的行為影響全屋人,希望他停止不合比例的發泄。通常他都不回應,頂多是沉默一會,很快又繼續邊打機、邊咒罵。 求內心平靜安穩 學習NVC後,我知道面對這情景,第一步是連結自己的需要。我靜心觀察自己的身體和情緒,知道自己很受喝罵聲和拍打聲影響。我感受到身體的顫慄反應 ,來自一種深層的驚怕,很可能與幼時已遺忘的片段相關。而不管是何片段,我此刻最需要的是平靜和安全感,肯定自己「真正安全」。 至於連結阿仔內心需要的一步,真的不容易。我試了好幾次都做不到,因為很快,我就會回到自己的安全感需要上,不自覺地覺得「阿仔發泄情緒是在威脅我」。後來,我跟同學一起練習,彼此扶持下真正進入內在的平安,我終於可以放下自己,叮一聲,第一次連結到阿仔的需要。 首先,他需要打機,是因為那能滿足能力感、自我肯定的需要。而再往深走,我發現他同時渴望不受干擾地滿足能力感的探索,那是一種安穩的需要!發脾氣的背後,是他需要內心的平靜安穩。他沒有靜心面對外在干擾的能力,唯有把自己被擾亂的狀態向外傾瀉,所以,他不能按我需要停止發泄——表面上,我和他呈現的形式差天共地,但其實我們的核心需要何其相似!當我發現我們的相似,我對他的同理加深了,內心也更安穩自在。有了這份基礎,下一步就是找適合的時間,跟他談如何處理。在此讓我勉勵自己,加油啊! 文:葉杏麗 作者簡介:思想與感情澎湃的兩子之母。明白要令身邊人幸福,得先讓自己幸福。盼能活出愛中無枷鎖的真諦。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56期]

詳細內容

媽媽維特:媽媽的懊悔

上篇文章提及我在復活節參加了退修營,這個由香港梅村舉辦的4日3夜營,給了我很多的滋養和反思。我們在法師帶領下遠離繁囂,放慢腳步,接受大自然的洗滌,學習擁抱每時每刻當下的幸福。 幸福去到第三天,我卻漸感不安。營中每天都有分享感受的環節,頭兩天我都是如佛般的平安,第三天我卻像小孩般淚腺決堤,告訴組員們胸中被大石壓住。事後回想,壓着我的是一份突襲的懊悔。但一般人聽來,也許會覺得觸動我的那件事尋常而微小。 教兒子邊吃邊換衫「偷時間」 我談的,是孩子用早餐一事。趕出門上學,是香港大多數孩子和家長的每早常規。我兩個兒子個性迥異,老大是急先鋒,出門快手快腳,喜歡早人一步到校。弟弟卻是慢郎中,由起牀到出門死線有40分鐘,他總是滋滋悠悠吃早餐,吃到一半上大號,去完廁所就只剩10分鐘。我不想他減少睡眠,也不想他抑壓去廁所的需要,唯有教他盡量「偷時間」,在如廁後的短短時間內,吃完早餐兼換衫出門。 「偷時間」其實就是在同時同步執行幾件事。我教阿仔,先咬一啖食物,嘴巴咀嚼的時候,手是閒着的,可以「偷」這個空檔去換上衣。到吞了口中餐,雙手就拿起食物再咬一口,然後又繼續換褲子、穿襪子,餘此類推。 細佬由小二復常至現在小三,都保持着大半時間歎慢板、最後10分鐘裙拉褲甩的模式,沒想過為了減少最後的狼狽而在前半部分提速。倒是在最後趕急時,他都會主動按媽媽的教法,邊吃東西邊換衫——儘管在「切換」進食和其他任務的一刻,其實他常常會楞住,忘記接下來要做哪一樣,實際上未必「慳」到太多時間…… 我們在禪修營裏的一大學習,是「同一時間只專注一件事」。專注自己的五感,專注此時此刻,察覺當下的環境和身心狀態。行禪時,我們悠閒地走,覺知自己的每一步,覺知與大地的碰觸、當刻身體的狀態。食禪時,我們慢慢進食,真正品嘗每口食物的味道,充分咀嚼而非匆忙吞嚥。當我們這麼做,就能感受進食的幸福,連結當刻的安詳自在。 這不是我初次接觸食禪的概念,但「腦袋知道」從來不等於「心靈收到」。在梅村的認真實踐,令我深切感受到那份可貴的幸福。隨着幸福感累積,我不禁反思自己的日常,包括「教曉」孩子「一心多用」這件事。 奪去原本享受進食的幸福 我像個發現自己做錯事的孩子,嗚咽着對組員說:「這幾天在梅村,我體會了什麼是幸福,卻發現自己原來奪去了孩子原本就擁有的幸福!享受進食是他的本性,我卻教他背道而馳……而即使我不教他,在講求速度的社會中,他也會接受類似的教化……」那一刻,我深深感到理想與現實的矛盾、自己的懊悔和無力。 讓情緒釋放後,我慢慢平靜下來,以許願的形式應對內心的無力。「也許這刻我沒辦法解決這個矛盾,我唯有交託,相信孩子會有他的造化。將來,也許他會透過其他的因緣,遇上不同的學習,從頭擁抱這份幸福,當中不必通過我。」 害怕自己錯鑄孩子的將來,是父母常見的心魔,只是不同人的魔咒不同,這天我也遇上了。同時,感恩這次懊悔,它提醒我勇敢接受自己可以犯錯,甚至接受自己也可能會非蓄意地傷害孩子,孩子不會這麼容易就垮了。不要把自己、或自己的錯看得太大,不要小看孩子的生命力和上天的引領。 文:葉杏麗 作者簡介:思想與感情澎湃的兩子之母。明白要令身邊人幸福,得先讓自己幸福。盼能活出愛中無枷鎖的真諦。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50期]

詳細內容

媽媽維特:手機的餵養

復活節參加退修營,有年輕人分享,她偶然檢視手機的使用紀錄,才發現自己每天竟然花達10小時在不同手機程式上。她常跟朋友呻忙,但原來減少花在手機的時間,已能騰出空間做更有意思的事。 我深感這是現代普遍實况,也想起大仔這幾個月的變化。對於何時讓孩子用手機,我家一直抱「拖得就拖」政策;直至去年夏天,阿仔開始有意識加強與同學的社交,我們為他出了手機號碼,最初只用電腦WhatsApp,到年底他13歲生日,我們終於買了手機。 感恩的是,阿仔願意讓我們透過手機的「家長監護」功能,掌握他的位置和程式使用時間紀錄。當然,他願意接受監護,也是建基於我夫婦倆對他的完全尊重和信任。除了設定晚上10時半至早上6時半為就寢時間,不能使用手機外,我們不干涉他如何使用手機。 像大部分人一樣,阿仔開始機不離手。踏入中二,他喜歡鎖起房門擁抱自主,想看書就看書,想偷閒就偷閒。有手機自然想玩遊戲,我們讓他下載兩三個比較正氣的遊戲,也就放手任他安排時間。我信任他會慢慢學習自我調節,也沒特別監控他。但3個月過去,發現阿仔每天動輒花4小時玩《三國志戰略版》、2小時玩《部落衝突》。除去上學、睡眠、食與行的時間,一天所剩時間無幾。我於是告訴他,想隔天談談這問題。 那天晚上,我心想需要跟他取得兩個共識,一是打機不能放題,二是打機時間設定多少為上限,最理想是限定一天頂多打機2至2.5小時。考慮整體作息與學業時間分配,我自覺這要求也不嚴苛吧。 第二日講數,難得阿仔自知不應無限打機,毫無異議地接受設限,令我鬆一口氣,因為我知道單是這一要求,就有可能令這年紀的孩子反枱了;但到商量上限,分歧就出來。他建議《三國志》上限3小時、《部落衝突》1小時,我一聽就覺得有問題,但我很有意識地壓下立即反對的衝動,用尊重他的態度,告訴阿仔我擔心他會否成癮;同時也想了解他為什麼覺得「三國志」需要一天玩3小時,畢竟那遠超過他投放於課業的時間。 他說,3小時是讓《三國志》程式運行的時間,但他不會全程盯着手機,因為這個歷史戰略遊戲需要時間推演,他會做其他的事,間中「打點」一下遊戲發展。同時,玩家需要每隔幾小時進入遊戲一次,參加一些抽獎之類的活動,才能獲取打仗的資源。我仔細聆聽,明白他為何要把上限定得那麼寬,亦想起1990年代的電子寵物「他媽哥池」。這些手遊的設計,不正是要玩家不斷抽注意力嗎? 最重要是你掌控遊戲 不是遊戲掌控你 我告訴阿仔,他正試圖同時管理兩線列車,一線是正事的課業作息,一線是手機娛樂,而他似乎蠻有信心能雙線並行不悖。作為媽媽,當然關心他的本線會否撞車,但我尊重他對自己的信任,也尊重這或許就是新世代的模式,最終接受他的上限建議。同時提醒他必須對自己真誠,常常檢視是否掌控情况,最重要是自己在掌控遊戲,不是遊戲在掌控你。 我感恩自己選擇放手讓阿仔試。我知道,依附手機是當今人人都面對的挑戰,無論文首那個年輕人或阿仔,都要學習調適,迷失與覺知都是一個過程。我自己也一樣,需要多提醒自己,減少依附手機。 文:葉杏麗 作者簡介:思想與感情澎湃的兩子之母。明白要令身邊人幸福,得先讓自己幸福。盼能活出愛中無枷鎖的真諦。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45期]

詳細內容

媽媽維特:奧數的深坑

我是學能測驗年代的人,小時候很喜歡那些數字推理的練習,覺得數字饒有趣味。中五那一年,學校選了我和幾個同學參加奧數選拔賽,記憶中是到某校禮堂,像公開試一樣寫一張艱深的數學卷。我邊寫邊明白,自己只是陪跑的料子,難以在數學方面更上層樓,後來預科念純數的停滯不前也再次印證這點。不過,就像緣盡後仍惦記對方的戀人,我始終記得數學曾經給我的快樂。 多年過去,我生了兩個跟我一樣喜歡數字、卻又未至於出類拔萃的孩子。哥哥高小的時候,教師讓他參加數學挑戰賽,他拿了個豬肉獎。也許因為自己經歷過,我對比賽光環看得比較淡然,只覺孩子開了見識,知道自己斤両就係咁多,也是好體驗。 沒想到來到弟弟,卻出現令我鬱悶不已的情况。今年小三的他,獲教師推薦參加一個本地奧數機構的比賽,先後涉及兩個盃賽。因為孩子想試,我就讓他報名,之後卻漸漸覺得不對勁。 當年哥哥參加數學挑戰賽,我只需填寫家長回條,就由學校代為報名。今次輪到弟弟,我填完回條給學校,還要自己到那奧數機構的網頁為孩子報名。初時以為是因為兩間小學處理有別,也就不以為意。後來我卻發現,分別在於主辦機構。 我為細仔報名時,要提供地址等資料。沒多久,該奧數機構就開始寄宣傳單張給我,說有哪些特訓課程可以操練奧數。那機構的課程琳琅滿目,除了常規奧數班,兩個盃賽也各有一套體系的課程,程度由小一至中三都有。既有網上課程,也有遍佈各區的面授課程。 賽前提供各類培訓班 這些課程名目繁多,上完初賽培訓班,還有模擬試卷班、晉級賽和總決賽特訓班,層層遞進。比賽是免費的,但課程全都收費,也不便宜。當然,家長可以決定是否參加,但我可以想像,一些家長會對「奧數」二字趨之若鶩,認為難得學校推薦,孩子就該積極預備,而主辦機構的課程自然是認可的選擇。 每次收到那些推廣單張,我都感到不舒服。我中學時的國際奧數選拔,賽前是沒有任何操練的。我大仔參加全港小學數學挑戰賽,也只是校內練習了兩三次,主辦機構沒有特訓。(這挑戰賽是由香港教育大學與香港天主教教區學校聯會合辦,並有教育局課程發展處支援,也許因此就毋須辦收費班吧 。) 在我心目中,孩子如果對數學有熱情,是不用透過比賽發掘的。相反,那些永無止境的競賽和操練,卻可能扼殺天生的熱情。內地有所謂「奧數熱」的現象,即由於奧數被廣泛神化,而出現一整套銜接的競賽體系文化。但正如數學家丘成桐批評,當奧數培訓變成了「工廠」,只會扼殺孩子的興趣。 我曾向學校反映自己的不安,學校說,比賽能讓孩子發揮潛能,還是會參加的,而如果有機構以比賽吸引學生報課程,就要靠家長自己把關。我也明白,羅列校外獎項是本地學校「省招牌」的基本動作,當全世界都做,不做就會陷於不利。事實上,香港有很多辦競賽和課程的教育機構,可謂有供有求。我能做的,就是為孩子選擇不玩這個遊戲。 文:葉杏麗 作者簡介:思想與感情澎湃的兩子之母。明白要令身邊人幸福,得先讓自己幸福。盼能活出愛中無枷鎖的真諦。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41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