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鬆一ZONE:勿墮讚賞陷阱

「乖啦!乖啦!最乖係你啦!」 「識自己食飯!算你乖啦!」 「自己擺好對鞋,乖啦!幫我收埋啲衫,就仲乖!」 「你自己執玩具,乖!唔似噚日咁,搞到成地都係,幾無手尾呀!」 「你乖,媽媽咪開心囉!」 以上父母讚賞孩子的說話,可能大家都耳熟能詳,但有沒有留意到當中的「bug」?相信父母是希望透過讚賞孩子,讓他有自信,甚或強化他的正面行為,可是這些bug卻無意中消弭讚賞的功效,甚至適得其反呢! 1. 讚賞的陷阱 .沒有說出具體好行為:父母希望透過讚賞來強化孩子某種正面行為,如果父母沒有具體表明究竟是什麼好行為,孩子摸不着頭腦,就未能達到父母的本意了! .真誠態度欠奉:字面說話怎樣好聽,但當中夾雜着的敷衍、不屑、揶揄等態度和語氣,是直接見真章,孩子絕對會感覺得到的! .得一想二:有時父母見孩子做到好行為,就會連帶附上得一想二的期望。但這樣的讚賞聽在孩子耳中,他只會咕嚕:「唔讚好過讚,原來後果嚴重!」 .秋後算帳:縱使第一句是讚賞,但父母接着便開始數落孩子過往種種的不是,他就只會聽到後者而上心,而無視父母第一句的讚美說話了。 .情緒勒索:孩子做好行為,是為自己個人成長,而不是討人歡心,為別人而活。「你自己做功課,媽媽會好開心㗎!」如此這般的讚賞,還是不用為妙! 刪掉「但是」 加添「假如」 2. 讚賞中必須刪除兩個字 「你好乖,自己執玩具,但係你仲未做功課喎!」不喜歡被人直接批評,是人之常情,父母讚賞孩子之餘,若加上「但是」兩個字,情况就180度逆轉了——讚賞變公審! 3. 讚賞中可以加添兩個字 父母讚賞孩子之餘,又希望他更上一層樓的話,建議可以用上「假如」兩個字。「你自己執好玩具,真係好有手尾!假如你收拾埋啲圖書,就會更加整齊!有手尾,又整齊嘅小朋友,真係有責任心!」 4. 過程中付出努力值得欣賞 父母讚賞孩子,勿只聚焦結果,即使結果未如理想,但他曾付出的努力,同樣值得欣賞。此外,父母可以強調,欣賞孩子做出好行為所突顯的品格特質,而當中,亦不宜攙雜跟其他人比較的說話。 5. 讚賞方程式:人 + 行為 + 形容 「小明(人),你自己做功課(具體行為),好主動,又自律(形容)啊!」孩子知道父母欣賞自己做某種好行為,會強化繼續去做,亦透過父母對自己的形容,逐漸建立自己是一個怎樣品格的人。 或許,孩子平日會做出一些令父母勞氣的事,不當行為以外,若父母多着眼他的正面表現,不吝嗇,真誠地宣諸於口去讚賞他,他就會逐漸建立自己正面的形象,成為一個健康快樂的孩子! 文:李淑輝(慈慧幼苗教育主任、資深註冊社工) 作者簡介:「慈慧幼苗」是一所致力拓展0至6歲幼兒培育及發展的慈善機構。透過互動資源平台及專業的家長教育培訓課程,教育公眾正確的育兒知識,啟導幼兒建立正向思維與正面價值觀。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18期]

詳細內容

育兒鬆一ZONE:教小朋友有節制睇手機

小朋友考完試,爸爸媽媽終於可以鬆一口氣,於是我就負責做搞手,相約一班閨密出來輕鬆一下。我們一邊享受美食,一邊談論近况: 閨密A:「小朋友考完試,終於大人同小朋友都可以鬆一鬆。點知就有另一個問題,我個6歲囝囝成日都要用手機睇卡通片,仲要睇幾個鐘都唔夠。」 閨密B也附和:「我囡囡都係,一睇手機或電視就中晒毒咁,叫極都唔理人。」 閨密C:「我試過喺港鐵站,見到有個家長攞住部手機,紮晒馬,開住卡通片畀一個坐住BB車、大約1歲嘅小朋友睇。」 閨密D:「呢個世代,人人都有手機,都唔能夠斬腳趾避沙蟲,反而大人要諗吓點樣教小朋友有節制地用手機呢類電子產品。」 大家都靜默了,思考閨密D提出的問題。 解說: 不少家長在處理子女使用電子產品的問題上感到困擾,究竟每日可以看多少時間?有沒有一些注意事項? 保護聽覺 遵守「60-60」規則 根據衛生署學生健康服務《健康地使用互聯網及電子屏幕產品》的建議,家長應盡量避免讓2歲以下的幼童接觸電子屏幕產品,2至5歲的兒童,則應每日限制在1小時內。家長亦要注意子女的眼睛和屏幕之間的距離,手機應多於30厘米,平板電腦則應多於40厘米。另外,每20至30分鐘要小休一次,讓小朋友望向遠方景物以放鬆眼睛肌肉;亦要保護聽覺,遵守「60-60」規則,將耳機的音量調校至低於最高音量的60%,每天亦不應合共使用耳機超過60分鐘。 另外要限制接觸不當的資訊,家長可使用網絡安全工具,為子女選擇合適他們年齡的視像遊戲及應用程式。最後,家長千萬不要以電子產品作為電子奶嘴,要堅守原則,堅持到底! 點‧醒‧家長 .限制屏幕時間:避免連續使用超過1小時 2歲以下:盡量避免使用手機 2-5歲:在家長指導及監督下每天不多於1小時 6-12歲:每天少於2小時作娛樂用途 .保護聽覺:遵守「60-60」規則,音量低於60%,每天少於60分鐘 .限制接觸不當資訊:使用網絡安全工具 .堅守原則:不以電子產品作為電子奶嘴,堅持到底 (部分資料參考自衛生署學生健康服務《健康地使用互聯網及電子屏幕產品》) 文:吳彩輝(慈慧幼苗教育主任、資深註冊社工) 作者簡介:「慈慧幼苗」是一所致力拓展0至6歲幼兒培育及發展的慈善機構。透過互動資源平台及專業的家長教育培訓課程,教育公眾正確的育兒知識,啟導幼兒建立正向思維與正面價值觀。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10期]

詳細內容

育兒鬆一ZONE:「你係阿哥,讓吓佢囉!」

「你做家姐嘅,咁都同佢爭?」 「你咁惡對細佬做乜啫?佢唔識吖嘛!」 「你係阿哥嚟㗎,咪讓吓佢囉!」 「你兩個再嘈,我一齊罰晒!」 「點解你唔學吓你哥哥咁勤力呀?」 以上說話,是否好耳熟呢?父母曾脫口而出,也不足為奇!當然,明白父母說這些話的背後原因,是希望盡快平息兄弟間的干戈,用激將方式意圖鼓勵孩子上進……可是帶來的結局,總是適得其反——加劇手足之間的敵視情况。 父母言行不一致 惹偏心投訴 有時父母因孩子性別、年齡、眼見哪個較可憐等情况下產生錯覺,孩子一定正是被對方欺負,例如「佢係女嚟呀嘛!」、「佢仲細啫!」、「佢喊緊喎!」此外,父母在說話和行動上,都會出現不相符的情况,這邊說:「我兩個都惜!」那邊廂,行為上卻現真章——對大的要求嚴謹,要求他自己做;對細的則寬容對待,找多個理由為他開脫。這些無疑也會影響手足之情。 培養「手足情」必要做的3件事: 1.持守相同標準 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會計算的。父母若稍為傾側在某方孩子身上,另一方隨即響警示——偏心——潛台詞就是「你不愛我了」!為避免孩子過多無謂揣測,父母宜持守相同準則,在公平尊重的原則下,在大家面前清楚表明父母一致的要求,不會厚此薄彼,清晰講解安排和處理方法。或許個別孩子在失意時,父母給予安慰,又怕換來另一方孩子的嫉妒,父母不妨在慰藉孩子的同時,亦鼓勵其他孩子設身處地去理解,明白對方的困難,而予以支持和鼓勵。這才是一家人嘛! 2.主動滿足孩子的愛 與其令孩子感到被忽略,而用爭寵或不當行為來吸引父母眼球,父母倒不如主動給予孩子「注視」,甚至「重視」。前者是最起碼的留意和回應:「我見到你好努力做功課。」而後者則是情感和行動上給予關愛和珍惜:「如果太攰,先休息一陣!」然後輕拍他肩頸。 3.積極建立「手足情」 融洽關係不會無端端出現的,就算人倫關係亦然。孩子不會因為血緣,或者大家有共同姓氏的關係,就會親密和諧。反而雙方處於共同的成長空間,會在僅有資源下,互相比併較勁。父母期望孩子相親相愛,就需為他們多建立平台,刻意製造機會——遊戲、合作、商量……透過玩樂,建立彼此開心的氛圍;合作辦事,就會發現大家的強弱點而遷就配合;在傾談討論中,才會發覺彼此有不自知的盲點,有商有量,取個大家都能夠接納的共識。 點•醒•家長 手足相爭,大家都是在競爭有限的資源,以及父母對自己的專注和愛。家庭是社會的微型縮影。孩子在家人相處中,縱使彼此間有執拗,也是人際相處的一種練習。現實上,父母不妨靜心細看,孩子喂哇鬼叫、開心扭作一團的場面,總比互相拉扯吵架的情况更多! 文:李淑輝(慈慧幼苗教育主任、資深註冊社工) 作者簡介:「慈慧幼苗」是一所致力拓展0至6歲幼兒培育及發展的慈善機構。透過互動資源平台及專業的家長教育培訓課程,教育公眾正確的育兒知識,啟導幼兒建立正向思維與正面價值觀。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90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