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多指教:從食看出大道理

轉眼間,大隻妹已經7個月了。從4個月大開始,她就開始進食固體。起初是食用母乳開的米糊,加一些蔬菜或水果。到了6個月大,我開始實行Baby-led Weaning(BLW)。BLW的理念是完全摒棄餵食攪碎食物,並改由BB為主導,給她手指食物(finger food),由她自主地、用自己方法、因應自己喜好和分量,選擇喜歡的食物自我進食。當然她的選擇都是先由家長揀選一些健康的食物為主。這個做法,跟用匙羹餵食有天淵之別。之前食糊仔或粥仔,將所有食物混在一起,攪拌成糊狀,BB根本不知道自己吃什麼,沒有選擇,亦不能反抗。連分量也是照顧者提供,滿足「阿媽覺得你餓」的心理。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經歷,就是餵BB食糊仔或粥仔時,總希望食完碗裏的食物,才代表「食飽」!我這有強迫症的媽媽,常常有這傾向!但其實,我們食飯盒,也不是全部吃完吧!誰才是食家,吃多少,喜歡與否,不是應該可以話事嗎?BLW正正因應BB喜好和胃口,選擇自己喜歡的食物和食量,BLW有以下好處。 ˙對食物產生興趣 食物有不同顏色和質感,BB從小便親手接觸食物,也可令他們知道該食物的真正模樣,增加對食的興趣。 ˙自己食物自己選 父母在健康食物的框架裏,給BB有限度選擇,讓BB從小建立自主能力、學懂對自己的事負責任、建立獨立思考及判斷能力。選擇食物,就是我們人生第一課。因為培養了判斷能力,孩子會對自己的需要更敏感,更感受到自己何時肚餓,何時吃飽。是認識自己第一步。 ˙勇於嘗試 從小接觸不同食物的質感和味道,學習接受新事物,培養開放及勇於嘗試的性格。不要以為從小有得選擇,就會變得揀飲擇食。相反地,從小學習接受不同事物,不單在飲食方面少些揀飲擇食的情况;在生活上,孩子變得更勇敢! ˙避免強迫餵食 BB自己選、自己食,減少了強迫餵食。家長常常以為餵多一點,孩子食多一點,就會健康一點。但心靈健康也同樣重要。愈逼,就愈唔食! 話雖如此,但每個BB其實也不一樣。對大隻妹來說,我Spoon feeding和BLW都有用。現時沒有說哪一種是最好方法。不過我很欣賞BLW給孩子主導的理念。我們每個人都是獨立個體,沒有一個食譜或食量是適合所有人。BB從小學習回應自己的需要,是認識自己和管理自己的第一步。我們作為家長,也應尊重每一個人的獨立思考能力,也慶幸我們能夠為自己選擇。當然家長可以給孩子指引,例如在選擇食物方面,給他健康的選擇,就已經給他最好的了! 講到這裏,要給大家一個消息,就是「多多指教」要跟大家暫別了,跟大家說聲再見,也要同大家講聲加油!父母真的不易做,在現今的香港就更不容易!我自己每天也在學習,希望我的分享可以給大家一點幫助,一點亮光。有緣再見!  

詳細內容

多多指教:不要讓孩子愈讀愈蠢!

到了10月中旬,開學個半月,學校都紛紛進入測驗周。我們這些有孩子的師奶,社交媒體當然也被師奶朋友幫孩子們溫習的相片及帖文洗版了。在屏幕裏也感受到無論是小朋友或是家長,也有不少壓力,很多父母更形容為親子關係大挑戰! 小二考題密麻麻 逼學生死背 小學生要測考的課題愈來愈深,已經不是新聞了,我也見怪不怪;但從前我以為只是內容艱深難明,最近才發現連出題方式也難了,比以前有很大出入,不再像是我們的年代,低年級的答題有詞語可以選,而是要將生字默寫出來,所以考的不單是內容,更要學識寫生字。 二年級生,一科測驗,要寫的重點和生字有幾張紙,是幾張密密麻麻、沒有圖畫的A4紙。要拿高分,在他們年紀怎可能用自己的文字寫出來呢?於是,死記和背誦是不二法門。學生如果用這方法拿了高分,覺得有效,下次一定繼續用這背誦的方法。久而久之,最叻的學生慢慢變成最蠢的學生!因為他們只會背誦,不會願意跳出框框,想多一步。他們甚至連真正求明白這些道理的動力也減卻了,因為明不明白根本不重要,背好了就是不明白也可以拿高分。 集中背好筆記裏的每一個字,牢牢記着生字怎樣寫就好了。尤其是乖乖的孩子,更易墮入這個陷阱。 生活中探索 抽象道理變有趣 在這些制度下,作為家長,有什麼方法防止孩子愈讀愈蠢呢?我相信是給他活學活用的機會。課本是死的,知識是活的。當學到一些科學理論時,不妨跟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找找例子,或一起做一些簡單而有趣的小實驗,嘗試提問,給他們機會解析,這樣比背懂課本裏的文字更有用。不要介意分數,只要他明白就收貨了! 入秋之後,很多學校都舉行秋季大旅行,我兒子也有。可是他參加的不只是一次的學校旅行,而是一次field trip,在旅行地點用遊戲方式探索正在研習的課題,令本來既抽象又難明的道理,變得有趣又深刻。這個安排,我欣賞極了!

詳細內容

多多指教:香港媽媽

這幾個月來,作為香港媽媽都一定很擔心。有小孩,思想就變得有遠見,事事都會先為孩子着想,往往將自己的需要拋諸腦後。現今社會動盪,媽媽們都擔心自己孩子的未來。但在這段日子裏,我反思到一些教養孩子的原則,在這裏跟大家分享一下。 1. 無效的體罰 香港所有學校嚴禁體罰多年。記得小時候學校還有體罰,當同學犯錯的時候,老師會用間尺打手板;而頑皮的同學,更會被安排在台上用乒乓球拍打屁股。但這些同學,來來去去都是那幾個,有時他們被打之後還以一張輕佻的臉孔,要跟老師和同學說「我根本不怕!」。第二天的小息,又見到這個同學被罰了。你說這些體罰有效嗎? 有時這些懲罰更是「無差別」地施行。例如班裏有幾個學生犯規,卻要全班受罰,全班都要被打手板。在這情况被打手板的學生,無論做錯或沒有做錯的都不服氣。在老師的強權下,膽小同學沒有出聲,心裏卻起了仇恨,恨老師為什麼無差別地懲罰全部人,與其都會被罰,不如不再做乖學生好了。 2. 聆聽孩子的心 孩子在學校被罰,感受都是仇恨居多,但若是在家被媽媽打,那不只是仇恨,更傷了脆弱的心。媽媽應該是最愛他的人,孩子根本不能明白為什麼媽媽要打他。很多時候,孩子都有自己想法,做了一些媽媽不能預計、媽媽認為的錯事。只是打孩子、譴責孩子,不聆聽不解釋,根本不知道孩子心裏面在想什麼。若你肯聽,每每發現一些孩子理據,可以理解和解釋他的行為。聆聽過後,若你覺得孩子的反應和行為不正當,才跟他一起想出一個解決方法吧。就是這樣,他明白了下次才不會這樣做。一日不聆聽、不解釋,他只會繼續做同樣的事,因為你的譴責和體罰根本沒有說服他心裏面的質疑。 每個人的表達方法也不同,在不開心和不滿的時候會發脾氣,有些人會哭,有些人不出聲,有些人就會說出來。 如果給你選,你希望你關心的人用什麼方法來表達不滿呢?當然是說出來吧。若孩子能夠說出來,媽媽應該感到慶幸,只要肯聆聽,就有機會解開他心裏的鬱結。若他肯說,但你不肯聽;他就大聲叫,你再不聽;他就發脾氣,推倒枱上的玩具,再不聽,他更會傷害自己,這是作為母親最痛心的。媽媽,為何不坐下聽聽孩子的心呢? 3. 止暴制亂 若有兩個孩子打架,大人要插手了,你會怎樣做?當然是將他們分開,停止雙方再動手;但不會只停止一邊,讓另外一方繼續打,然後按着被制止的一方說「你不可以打人!」吧。公平從來在孩子的心裏面都是最重要,他們不能明白世界是不公平這大道理,就算是不公平,我的媽媽也應該是公平的一個吧!而公義更加是媽媽應該教導孩子學懂和追求的東西。公義跟良知從來都是好朋友,這個世界沒有公義,那良知也會同時消失,每個人就只會用不擇手段的方法去得到他想要的東西。 媽媽們,你想見到這些嗎?

詳細內容

多多指教:孩子成長路 並非如教科書死板

    時光飛逝,轉眼間妹妹已經5個月大了!跟哥哥相隔有6年,今次看着妹妹的成長,有着另一番的感覺! 日日比較 難享受子女成長 還記得6年多前哥哥出世的時候,每一個他的成長發展,每天都跟教科書內的內容比較着。緊張地看着孩子的發展有沒有慢了,為什麼到了日子還未做到某一些動作?為什麼一歲半還沒有幾個單字說過?為什麼不是跟着教科書的那樣發生?每天拿着一張紙,寫下哥哥做到的動作、說到的單字,甚有壓力!那時,還沒有時間去享受孩子的成長!兒科醫生,頓時變了一個無知婦孺,差點要帶兒子去看醫生吧! 經過上一次的經驗,再不是初為人母,少了一點過分的緊張。坦白說,家中有兩個孩子,又要工作,應該說是再沒有時間去緊張那麼多。心情放鬆了,反而懂得細看孩子的成長。從一個月前不懂得用手拿東西,到現在已經可以瞄準目標拿到心儀的玩具,並放進嘴裏。每一天,每個動作,每一隻手指的配合都在進步。從躺在牀上只略為伸手取件,到極有意識地大冬瓜式轉身取玩具,很有趣,也很感動!原來孩子長大得那麼快,也不像教科書所說的那麼死板。 認清性格 予空間發揮 每個孩子都有他自己的性格、學習的過程和速度。有些很早就健步如飛,卻不愛說話。有些口齒伶俐,卻不好動。 5年前當我還擔心着我的孩子說話不夠別人早的時候,根本沒有想像過他現在的語言能力還比其他同學好。一個孩子的性格,往往也會影響孩子學習的進度。慢一些的,也不代表他們做不到。觀察型的喜歡先觀察,看別的怎樣做,才會慢慢開始。冒險家型的,可能在未看清楚已經開始嘗試,然後在錯誤中學習,慢慢改進。謹慎型的可能要對自己有充足的信心才開始會做,但一開始了就做得比其他人好了。沒有一種性格是最好的,只是作為父母,應該認清孩子的性格,給他足夠的空間,用自己最舒服的方法和進度去學習成長。也不要將孩子作比較,比較不是雙贏的局面,終有一方比下去,倒不如想辦法在做得大不夠好的地方多加正面鼓勵。 做了兒科醫生十幾年,見過無數的孩子,令我最歎為觀止的是孩子的潛力,時候到了,環境適合了就可以發揮出來。不單是身體在患病後復元的能力,更是他們的創造力和想像力,是我們成人想像不了的。

詳細內容

多多指教:反彈力

又到了暑假,看着這個6歲大的小男孩將升上三年級(grade 3),實在覺得很不可思議,也令我回想起兩年前的這段時間,他懷着興奮的心情,準備進入一間陌生小學。 沒有一個老師是他認識的,也沒有舊同學和他一起到這間小學去。由於怕他不適應,我們在面試之前已帶過他到該區走走看看,而面試的時候,他對這間學校有不錯的印象,所以在開學之前,他很期待新學年。誰知,開學一星期後,因為種種的不適應和不理解,他嚇怕了。 初上小學 怕犯錯擔驚受怕 新學校比幼稚園大,同學多了,老師也多了,連規矩也多了!這個孩子最怕就是規矩。幼稚園比較自由,沒有什麼校規、懲罰,但到了小學,總有一些校規需要學生遵守。學校的制度已經有獎有罰,不會只懲罰犯錯的學生,但這個孩子對自己要求極高,也同時對自己沒有信心。他擔心自己會犯錯,觸犯校規以致被罰,未犯規先恐懼。 還有其他莫名其妙的害怕。例如他怕小息後提醒他們排隊的哨子聲,又或者沒有被罰卻又以為自己已經被罰等……在這種恐懼底下,他無法專心學習。每天上學老是擔心着自己會犯錯而左避右避,擔驚受怕下,又怎能安心思考學習呢! 於是他第一個學期就在這恐懼中度過,學習的情况當然不大理想。 我當時心想,看來他不是讀書的材料了!然後又想了一大堆安慰自己的解釋:始終他是細仔,11月出世,全班同學中他差不多是年齡最細的一個,加上是男孩子,成績不及別人也正常,况且讀書不成也可以有很多出路吧!而我最擔心的不是他的成績,而是心理質素。 幸好他所讀的是一所極有愛心、會體諒學生的學校,老師非常歡迎家長給他們多方面的建議。當我跟老師談及孩子的情况,把他恐懼的東西告訴老師時,他們竟然因而暫時改變學校的習慣,有幾天小息後不用哨子,改以拍手作為信號,然後慢慢跟孩子解釋,幫助他適應。老師的耐心和人性化,加上樂意跟家長溝通了解,使我兒的恐懼逐漸消失,並漸漸投入學校的生活,少了擔憂,多了快樂和信心。 克服困難能力比IQ重要 在一年級的最後一個學期,他終於慢慢的爬起來,開始適應學校的生活,並重拾學習的信心。到升上二年級,無論學術上的掌握、情緒上的管理、交朋友的經驗等,都有極大的進步,連班主任也稱讚他的努力和改變。他們看重的是孩子能否克服困難,在逆境中掙扎成長的反彈力(resilience)。這個素質比IQ爆棚、天資聰敏、記性非凡更為重要。而小兒在這兩年的成長,也充分說明了一個安穩沒恐懼的環境是小朋友學習重要的一環。  

詳細內容

多多指教:BB來了

妹妹終於都出世了,昨天剛滿3個月大。在懷着妹妹的時候,還擔心着哥哥之後會不適應,甚至妒忌。雖然生一個妹妹是哥哥這兩年來的訴求,口說一定會很愛惜她,但始終想像跟現實總有區別。於是,在妹妹出世之前,一定要先給他一些心理調節和準備。 1. 從幻想帶回現實 我家的哥哥年紀大一點,今年已經6歲了,而我也比較幸運,因為哥哥很喜歡人家的弟弟妹妹。他已期待了兩年,所以知道有了妹妹後非常興奮,讓我省卻游說他喜歡妹妹的工夫。可是幻想永遠是美好,別人的弟弟妹妹通常也特別可愛。所以早一點給他知道有弟弟妹妹的現實情况是必須的。例如BB剛出世後不能跟他一起玩,反而可能會霸佔媽媽很多時間和精神,例如要常常幫她換片,餵奶等,極大可能媽媽會少了時間陪伴哥哥。 市面上很多圖書也講及有了弟弟妹妹之後的情况、哥哥的心路歷程。在弟妹出世之前給孩子看看這些圖書,也是一個好選擇。還記得有一次在妹妹快要出世之前,我再跟哥哥說:「妹妹出世後,媽媽常常要餵奶,可能我常常抱着BB,未必可以坐在地上跟你一起玩LEGO了,但我可以坐在這裏看着你玩,好嗎?」他竟然回答我:「我知道啊!但是你要帶着餵奶圍巾才可以啊!否則你便沒穿衣服了!」聽到這句,我便知道他真的明白了。 2. 他仍然是媽媽的最愛 在還未有妹妹之前,我已經常常叫哥哥做「寶貝」;有了妹妹之後,我給他起了一個名字,叫「寶貝1號」,而妹妹就是「寶貝2號」。我想他知道,他永遠也是媽媽的寶貝,是第一個寶貝。而我又教過他,若媽媽叫「寶貝1號」的時候,你要回應媽媽說:「到!」每當他不開心的時候,我總會叫「寶貝1號」、「寶貝1號」,他有時會回答說:「未到!」即表示他仍然不開心,那我就會繼續叫「寶貝1號」、「寶貝1號」。叫多幾次之後,他終於露出笑容,然後回應我「到!」原來一句媽媽的說話,肯定他在媽媽心目中的地位,是多麼的重要。 3. 新的角色,新的責任 不要以為責任對孩子來說是沉重的負擔,有時一些他們承擔得起的責任,會給他們良好感覺,覺得自己長大了、有能力了。這份滿足感,或許可以給他們愛弟弟妹妹的動力。就是再小的孩子,也總能在照顧弟妹方面幫忙一下,小的可以丟丟尿片,大的可以幫忙餵奶,這些對他來說都是既新奇,又有成長滿足感的工作。 有時在選購弟妹的用品時,還可以徵詢一下哥哥姐姐的意見,使他覺得在家庭中也佔有一個重要的地位和角色。 4. 跟大孩子的獨享時光 有了弟妹之後,哥哥姐姐總覺得父母不再留意自己,也不再花時間在他身上。再忙碌也要安排時間跟哥哥姐姐有獨處的機會,暫時將注意力完完全全放到哥哥姐姐身上,讓他知道父母對他的愛沒有改變。 其實方法還有很多,市面上也有很多書籍教大家怎樣預備孩子的心情,來迎接弟弟妹妹的來臨,不一定全部都適合你的孩子,也不一定全部方法都可以套用。父母應該最熟悉孩子性格,我們應該因應孩子性格去制定一套適應的攻略,因為每個孩子的性格也不同,喜好也不同。總而言之,在弟弟妹妹出世之前,最好都是要幫哥哥姐姐準備一下,迎接弟妹的時候就輕鬆得多了。

詳細內容

多多指教:識讚,一定要這樣讚!

我們阿爺的一輩,總會說「慈母多敗兒」,又或者「養不教,父之過」。於是他們對孩子,總是只看到做得不好的地方,並且都會拿出來教導一番!相反若孩子做得好,是理所當然的事,從來不會因而讚賞。父親,總有父親的那份尊嚴,怎可開口讚孩子呢? 過多讚賞 孩子恃寵生驕 到了我們這一輩,時代改變了。我們都知道孩子要讚,於是什麼都讚,將他們捧得天上有地下無。而這個年代的爺爺奶奶、公公婆婆也改變了心態,說「孫子是要寵的」,更加什麼也讚一餐。整天都說着,「嘩!你好叻仔喎」或者「好醒目喎」、「好聰明」等。孩子還以為自己是天之驕子,不可一世的天才! 那究竟應該怎樣?罵不能,讚又不能! 其實無論是大人或小朋友,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稱讚,這確實也給人不少動力,所以讚賞是不可缺少。但讚賞應該讚得有技巧一點,與其讚他們「叻仔」,倒不如具體讚他們的行為、他們的努力、他們的心思,總比一句「叻仔」更有說服力和影響力。 因為孩子具體知道在這件事上做得好的地方,下次做會更好! 試問孩子為什麼能做得好 我還有一個提議給大家,很多時我們都只會看見孩子做錯的事,例如跟弟弟爭玩具時,就會罵哥哥,為什麼要這樣做?為什麼弄哭弟弟?問一大輪孩子根本答不到的問題。但好行為呢?我們又有沒有像做錯事的那樣尋根究柢呢?這是什麼意思?在孩子做得好的時候,問問他為什麼會這樣做?又或者是在什麼地方學到的。他覺得這樣做的好處是什麼?讓他知道你很欣賞他之餘,也給他更深刻的印象,他做過的,也知道他做好的時候,是會有人留意,下次要爭取你的注意力時,就做好行為了!久而久之,做父母和孩子都開心,也能累積一些好行為的基礎要素,孩子做好行為來取我們的注意,總比做壞行為好吧!

詳細內容

多多指教:梵高101號

  梵高展Van Gogh Alive正在香港舉行,走進場館,其中最深入民心的莫過於《星夜》(The Starry Night)這幅畫,但卻令我想起香港有千千萬萬個梵高!每當你走過一些屋邨商場,總會見到有幾間琴行或畫室的櫥窗掛着幾幅梵高的「星空」。 (網上圖片) 為什麼圖畫上太陽總是紅色 現今香港,除了成績要好,還要琴棋書畫,樣樣皆能,學畫畫好像是小孩子的必修課。學畫的最小年齡是兩三歲,老師就教他們怎樣畫小貓、小狗、大笨象等等。太陽一定是紅紅的圓形,然後有光線射出來,放在圖畫的右上角;屋子一定是尖頂,一個三角形在上面,再加一個正方形在下面就是屋子了。 其實大家看見過太陽通常是什麼色呢?為什麼小朋友圖畫上的太陽總是紅色?香港又多不多尖頂的小屋呢?為什麼我們的孩子屋子就一定是這個模樣?或許這些都是我們大人訓練他們成為「梵高101號」的第一步! 一支筆一張紙就可天馬行空 然而,在孩子剛懂得拿起筆來的時候,就要教他們畫這個畫那個嗎?4歲畫出一隻很像樣的大象,7歲畫出梵高的《星夜》真的那麼重要嗎?他們剛拿起筆,我們可以給小孩子一些創作的空間嗎?天馬行空再加一點想像可以嗎?給他們有一個細心觀察的動機再憑記憶畫出他們想畫的東西可以嗎?小孩子,特別是較小的,其實不需要什麼畫畫班,只要一支筆、一張紙已經很足夠。若可以的,可以給他幾支顏色筆,就可以畫出他們的世界,儘管魚不像魚、貓不像貓,那又如何呢?在他們的世界裏,他們可以有無限創意,沒有大人那幾十年生活經驗所建成的框框所限制,他們畫得自在,為什麼要用我們的框框將他們框在我們那死板沒創意的空間裏呢? 我的孩子從來沒有學過畫畫,不知道他從哪裏學過或見過畫火柴人;到5歲,他畫的人像仍然是火柴!但他畫的其他東西,例如動物、車、機器等,卻創意十足,有輪子的樓梯,有佈滿捉壞人機關的潛水艇,還有突顯其特徵的動物,有分叉大舌頭的蛇,也有心心圖案的長頸鹿;有觀察,又有自己的創意。這樣我覺得比畫出一幅很像梵高《星夜》的「夜空」更有趣和有意義吧!  

詳細內容

多多指教:別幫孩子排隊玩鞦韆

香港地,人多車又多,到哪裏都要排隊,小朋友去公園玩,當然也要排隊吧!况且,小朋友可以去公園玩的機會真的不多,每天排山倒海的功課溫習,完成時已到深夜,根本沒餘暇,大概只有假期才有機會去公園玩,所以一到假日,公園的人多不勝數。 最受小朋友歡迎的公園玩意,鞦韆的排名應該是數一數二了,所以排隊的人也是最多,一排可能要排半小時!香港人什麼都要講求效率,站在這裏白等半小時實在太浪費時間了,一個小朋友跟爸爸媽媽來,最省時的策略,當然是由爸爸媽媽其中一方負責排隊,另一個就跟着小朋友到處玩其他的玩意吧!有時更一個父母替兩個小孩排隊,差不多有位了,寶貝兒才過來玩吧! 世界沒有不「等」而獲的東西 但其實大家有無諗過,小朋友想玩,就應該自己負上排隊的責任呢?順便讓他自己衡量一下要玩的代價,更要讓他知道這個世界沒有不勞而獲,或不「等」而獲的東西。要玩,就要等;不想等,可以選擇不玩。有些人或許覺得用這些時間玩另外一些東西更划算,但有些人堅持要玩這個,等也值得。這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至少他們有想過並作出選擇,用腦袋衡量過吧! 現今的父母有時對子女實在過分溺愛,往往很直接替子女做了大部分事情,沒有想太多什麼才對孩子好,什麼事可以讓他從日常生活中學習人生的道理。 沒有空間去學習生活 又或者現代的孩子實在太忙碌了,每天要學書本上知識,加上課外活動的已經叫他們喘不過氣來,根本沒有空間去學習生活、學習處事、學習等候、學習選擇!但有時我們是要自己付出過才會珍惜,選擇過才更認識自己。其實這些人生經驗是否比現在學了但十年後完全用不着的知識來得重要呢?我覺得是,不知你們的想法又是怎樣呢?

詳細內容

多多指教:「媽媽,我起跑唔到啊!」

有時我的孩子說話很幽默,常常用一些有趣的例子來形容生活上的見聞和事情。有一次,他的鼻子塞了,我叫他試試用力清理鼻子(噴鼻涕)這個動作,但向來都做得不太好,到差不多6歲才懂得清理鼻子,而且也不是每次都成功。這次他又不成功了,還說:「媽媽,我起跑唔到啊!」我頓時失笑,並幫他一把!隨即在我的腦袋也彈出了「贏在起跑線」這句說話。究竟是否所有小朋友都可以贏在起跑線呢?如果無法起跑,那這些小朋友又怎樣辦呢?就被放棄嗎?繼續留在起跑線嗎? 現在的家長,常常想將孩子推到他們「潛能的最高峰」,學校的課程也愈來愈艱深。看看現在幼稚園K3學生學寫的中英字、數學,和我們的年代比較,程度至少高兩個年級。成績表的分數也從從前大半班都有90分以上,變成甚至人人都怕自己不及格。我不能想像如果當年我常常抱着快要不及格的心態去讀書,我還會有什麼興趣上學。莫說會做到醫生,可能勉強讀完中學就算了! 現在教育制度放棄大部分學生 對學習沒有興趣的人,就像我孩子所說的,在學習路上「起跑唔到啊」一樣。當所有人都想你的孩子贏在起跑線時,我們將孩子推到起跑線的最前位置,但原來有很多孩子一起步就跌倒了,根本「起跑唔到」。 一開始便有着種種的挫折,讀書對他們來說是一件苦事,對學習沒有興趣,每天上學戰戰兢兢,看看怎樣能夠避開重重的難關。從前在初小的一班裏面,只有一成的小朋友會不及格,有九成仍然跟得上,於是這九成仍然會繼續學習,最起碼小學和初中要學的基本知識,他們也能基本掌握。但在現在的教育制度下,在初小開始,已經將大部分的學生放棄了,又或者說制度令他們很早已經選擇放棄學習了,結果連基本的知識有沒有學過,整個社會的教育水平甚至比從前更差。 調節要求 給多些空間 沒錯,有很多家長會說他們都是身不由己,改變不了教育制度。但改變不了別人和制度,也應調節一下我們對孩子的要求。設身處地想想如果你每天工作的時間跟他們「上學+做功課+溫習+補習+學課外活」的時間一樣長,你會有什麼感受呢?可以給他們多些空間嗎?多些鼓勵,少些要求,少些比較可以嗎?每個孩子都有他自己的步伐,沒有太慢和太快。只要孩子有一個適合和安全的環境學習,他們才可專心享受地學習和成長,才能發揮他真正的潛力!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