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攻小一:「專家」的真心話

「升學專家」,至今仍然會臉紅及心虛,頂多是對升學較其他家長寫得多、問得多、接觸多的專欄作者而已,不值一哂。正填寫統一派位表的家長們,說句真心話,今年競爭之激烈,只要填好甲一、乙一就已足夠,其他什麼人的什麼真知灼見於填寫其他志願的策略,坦白講意義不大。 競爭大 學位難估 乙二無謂博 於今天子女派位仍未有着落的家長,不計算子女報讀多少直資、私立,都肯定經歷了自行分配學位失敗,心情或已徬徨得很;拿到統一派位表,或都已讀過統一派位的填表攻略、明星粉絲選校或什麼,但仍分不到什麼首類受歡迎、次類受歡迎學校,只知哪些是所謂寶校。真心話說,要掌握不同學校資訊難,要估計學校於統一派位有多少家長報,更是不可能。據知,今年荃灣區校網(62網),就連以往最不受歡迎那間,於自行階段的學額都「售罄」,競爭之大可想而知,統一派位有多少保守家長或忠心粉絲首志願報讀是不得而知。 統一派位純靠運氣,子女獲派的隨機編號決定命運,每人機會均等。不求花巧的策略:心儀學校在他區,甲一填他區心儀學校,甲二、三選「入了會高興的學校」不受校網限制;乙一,填本區心儀學校,乙二、三……一般「專家」會建議選「次類受歡迎」學校,真心如之前所說,根本沒有人估計到每學校有多少人首志願報,所以簡單而選「不太受歡迎、又不是太差的學校」。家長會問:「第二志願已選不太受歡迎學校,第三、四及之後的志願怎辦?心理很不平衡」。試想想,稍受歡迎的學校,第一志願都肯定派滿,第二或之後獲取錄的機會極微。真心說,第二及之後的志願,都只能順序選不受歡迎的學校,總之是避免跌入「寶校」的策略。 若心儀志願在本區,肯定是採用「111」策略,即自行階段,統一的甲一、乙一都選同一學校,「111」不會增加抽中機會,抽獎純靠運氣,只是大吉利市全部落空後方便叩門,不少學校因叩門人數太多,只接受「111」的學生,認為具誠意;當然也有只計表現、不計誠意的學校,接受所有學生叩門。 首志願選不受歡迎學校? 今年競爭激烈,真心的建議是:首志願已選不受歡迎的學校,才能增加首志願被抽中的機會,但家長們必須撫心自問:「你甘心嗎?」

詳細內容

進攻小一:放棄111隨時四大皆空

資料圖片 2018年小一統一派位選校報名,家長還有約兩周(2月3至4日展開)時間考慮,此階段純「靠運氣」,尤其甲乙部分第一志願,沒有太多策略可言。建議一:若自行階段報讀的學校屬區內,統一甲部、乙部均放第一志願;建議二:若自行階段報讀的學校屬區外,統一甲部放第一志願,而乙部選區內心儀學校。完。 當然不可能這樣完,因為欺詐稿費事小,欺騙讀者事大。升小學生家長需考慮的因素錯綜複雜,並非建議一二就可包括,其他考慮如忽然搬屋、旁人指點、學校負面消息等等因素,都會影響統一派位或與自行階段的選擇不能一致。在此再次強調,統一派位純靠運氣,與自行階段的選擇全無關係,更不會影響被抽中的機會率。 專家們建議「111」策略(兩個階段所有第一志願均選同一學校),目的是為所有階段落空後的叩門階段做準備,所以家長如不同階段考慮「換馬」時,應顧及叩門階段的成功率,包括成功被接見及成功獲取錄的機會率。 二線校叩門也看「111」 近年升小人數爆棚,叩門階段不單一線名校應接不暇,就連二線學校也一樣迫爆叩門申請,不少二線學校在初步篩選都只接受「111」報名學生面試,以學生誠意為優先。 除非心儀學校真的位處他區,否則盡可能保持「111」,以免隨時自行、統一甲部、統一乙部、叩門,四個階段,四大皆空。 幼園校長推薦信不可忽略 叩門成功關鍵之一是幼稚園校長推薦信,家長填表時不妨先與幼稚園商量,校長撰寫推薦信的條件,例如是否獲派首三或首五志願才獲發推薦信、推薦信是否獨一無二或只是罐頭、大概可發多少封叩門信等等。 幼稚園校長推薦信重要,尤其資助小學特別看重。資助小學於自行分配學位階段全無控制權,叩門階段想多取錄優秀學生,多依賴幼稚園校長推薦。 不厭其煩再心理輔導各暫未有着落的家長,雖然擔心忐忑,但請盡量保持冷靜,尤其在孩子面前,千萬不要讓他們自覺有錯或做得差。孩子一旦自責,未必可輕易釋懷。

詳細內容

進攻小一:升中派位組別ABC

資料圖片 踏入2018年,升中家長應正惆悵或籌劃升學部署。「自行分配學位」開始接受申請,有家長談到,若肯定子女是第一成績組別(Band 1)學生,是否應該要進取,博入名校,答案是肯定。兩個自行選擇怎麼辦?都要博!子女是否孝順父母是顯而易見,但是否屬於Band 1生,則要花少許時間理解一下何謂Banding。 按呈分試編班試分Banding 按教育局的解說:「升中派位電腦系統會將學生的小五下學期、小六上及下學期三次呈分試成績標準化,再根據學校2014年及2016年『中一入學前香港學科測驗』(編班試)的抽樣平均成績加權(weighting),以調整學生的校內成績。」 簡而言之,教育局會根據呈分試和編班試的成績,給全港小六學生一個分數,按這個分數將全部學生由高至低排列,然後平均分為三組,所謂的 Band 1、Band 2 和 Band 3學生。 換句話說,小學的師兄師姐於編班試成績愈優秀,師兄師姐佔Band 1成績比例愈高,小學Band 1比例愈高,顯示學生學術成績超卓,獲派心儀中學的機會愈高。 各小學於現階段已知道自己的banding比例,再因應學生於呈分試的校內排名,大概可推算每名學生成績Banding,例如:某小學全級小六共120人,而band 1佔50%,於校內排名前60名都可列入band 1,而band 2及3均餘此類推。 band 1生選校應進取 中學沒有banding之分,坊間統稱所謂band 1名校,其實是指有條件取錄多數band 1學生,甚至100%取錄band 1生。題外話,過去幾年適齡入學人口下降,好些band 1英中名校,因收band 1生不足,收不足具英語學習能力的學生而面臨「落車」成為中中的壓力。 說回band 1生為何選校時應該進取?因為學生考獲band 1成績,已是全港學術方面頂尖的三分之一學生,倘若再加上有運動、藝術等課外活動表現,於自行分配學位階段,與其他band 1生爭入名校的機會是一樣。兩個自行階段的學校選擇,只要banding「竹門對竹門」就可以,不用為求保守而自貶。 升中生及家長於年初都很忙,附上2018年初,升中事項部署供參考: ◆1月2日至17日:自行分配學位階段 . 各參加自行分配學位的中學,可預留不多於30%的中一學位作為自行分配學位,自行取錄學生。學生申請中學不受地區限制,但只可以申請兩間 . 遞交申請後,要留意面試安排 ◆4月中旬至5月初:統一派位選校 . 扣除重讀生及自行分配學位後,學校餘下學位用於統一派位

詳細內容

進攻小一:升小嚴選有用數據

一次又一次,被問及為何不在專欄多寫一些數據,因為看似「勁很多」,曾經也因這「勁很多」的讚美而分析數據,但遭到校長朋友善意提醒「唔識的嚇死,識的笑死」。升小要參考的數據只有幾個,校長的意思,是奉勸家長勿過分沉迷數字而影響選校的決定,與其研究數字,不如請家長多到學校親身感受、親眼觀察。 文﹕梁永樂@八爪魚家長 分析過去統一學額無意義 明年2月,將替孩子申請統一派位的家長,相信最緊張的數字,就是第一志願心儀學校仍剩多少學位,因為直接影響抽獎的中獎機率。至於統一派位是如何計算、如何因為世襲而「侵蝕」統一派位的剩餘學額,是完完全全不重要。再次倒自己米,分析去年數據,更是全無意義,去年有多少「侵蝕」位、剩多少統一位,與今年有什麼關係?再次重申,統一剩餘學額固然重要,但家長不應因「中獎率」太低,而放棄所謂「111」,因為六合彩雖然難中,但期期都有人中,否則大吉利市到叩門階段才後悔莫及。 評估校網應看平均學校質素 統一派位階段,另一坊間盛行的分析是校網,統計哪個網有多少個學額、又估計有多少學生、有多少學校的「侵蝕」學額太多等等,又是另一種不太必要的數字。難道分析到校網的首三志願派位率太低,會因此而搬家嗎?家長考慮搬家,只會因為心儀學校慕名而搬,即使決定搬也應早在自行分配學位階段。再來一個統一派位小貼士,評論校網好不好,並非哪個校網多名校,而是哪個校網的學校平均質素高,因為統一派位乙部本區的選擇,首志願是最心儀的學校,第二志願已需傾向保守,需知道第二志願獲喇沙、瑪利諾等受歡迎學校取錄的機會極微。 另一更不必要的統一派位數據分析,是該年的入讀人數,如果以人數的增減作為選校的根據,那是相當不智。試問名校哪一年不是競爭大?更何况,家長們撫心自問,難道會因為競爭大而放棄抽獎機會嗎?不會,就算到了叩門階段也不會。兩間油蔴地天主教小學到叩門階段,每年有幾百人爭僅十多個或更少的位,若有心替子女報讀,不會因為競爭大而放棄。 看數據不如親訪學校 此外,教育局公布的資料封鎖,可參考的資料少之又少,又是另一家長選校的困難,例如小一入學報告書,原本很有用,但2018年的小一入學已差不多踏入統一派位階段,教育局網頁的版本仍是2016年……如果專業分析員認為小一入學每年情况翻天覆地,那資料都早已過氣;若認為每年都差不多,那麼特地分析2016年略嫌說不過去。統一派位階段,不用分析太多數據,到學校一看吧。 作者簡介:明報前教育新聞組長,育有一子一女,從新聞前線真正跳入教育大洪流

詳細內容

進攻小一:自行選校 尷尬分勿太博

資料圖片 踏入九月,新學年伊始,相信家長們正在拚命簽通告及繳雜費,而子女剛升幼高班(K3)的家長,就要在百忙之中準備9月25日至9月29日期間,選定自行分配學位階段的心水學校,雖然只有一所學校的選擇,但這一步重如千斤,尤其手持20分的那些高不成、低不就的分數,是否應該博一間20分而非最心儀學校,抑或堅決不理分數而盲目追求最心儀的學校? 先博學位 勿執著「一生最愛」 就自行階段的計分辦法,25分雖不是必收生,但總算屬於機會相當高的分數,尤其非宗教學校,獲取錄的機會再被看高一線,「父/母為該小學主辦社團的成員」並非太多家長能夠符合。 近年適齡入讀小一人口回升,競爭相當激烈,我也會勸家長保守一點,若25分的小學屬不錯學校,即使並非「一生中最愛」,也寧願先透過自行階段博取學位。 不過,倘若家長說子女必須入讀最心儀學校,真愛的感性,自然會蓋過選校的理性。 20分要有心理準備落空 只要計一計,就會發現20分是處於最「尷尬」的位置,最普遍的組合是「父/母或兄/姊為該小學的畢業生」(10分)、適齡的兒童(即翌年九月開課時年滿5歲8個月至7歲,10分),但沒有宗教分或社團成員分(5分)。因絕大部分家長都有小學母校,而適齡兒童分則幾乎是所有學童都有,換言之,只要父或母不是太過討厭自己的母校,都有機會以20分獲派一間心儀學校。若家長手持20分,但心儀的學校又屬受歡迎學校,最好有心理準備在自行階段落空,因為甚至有更高分或必收生的數目,已佔盡自行分配學位的學額。 家長需考慮你手持的20分學校,是否屬於自己的校網內,因自行階段只有一個選擇,若選了校網外的學校,就無法達成所謂「111」的選擇(即所有階段都以第一志願選同一所學校),假如兩個階段都落空,隨時影響叩門機會,因不少學校都不接受非111報讀的學童叩門申請。如上所說,若同樣20分學校,非宗教學校獲取錄機會,會較宗教學校為高,但也要有在自行階段抽籤的準備,即是落空的心理準備。 所有階段選同一校利叩門 如果是手持15分的家長,就不如「疊埋心水」,不能在自行階段靠關係的話,就期望統一派位靠運氣,或在叩門階段靠實力面試或筆試。重申一次,叩門申請的門檻,很多都必須要「111」。 還要提醒大家,自行分配學位階段申請是由9月25日至9月29日,家長須前往心儀學校遞交申請表,但奉勸一句,莫等到最後一天才到學校,因提交資料不足或有錯,錯過報名截止日期,就真是犯了低級錯誤了。 文:梁永樂@八爪魚家長

詳細內容

進攻小一﹕直資私立不一定好

41校網的瑪利諾修院學校(資料圖片) 一年容易又開學,新學年升幼高班的小朋友,可能已經歷了幾次直資、私立小學面試落空,相信不少家長都會感到挫敗及憂慮,原本打算只「報一兩間」,現在已開始大包圍,全港共有21間直資小學、50間私立小學,家長們,你準備為孩子報考多少間﹖你與孩子又能應付多少﹖ 13.5%小一生讀直/私校 由於部分家長很喜歡引用數據(覺得好勁),所以今次引用教育局回覆的數字作簡單分析,直資學校的小一學生人數每年約為2500至2600人,約佔小一學生入學人數僅4.5%; 私立學校小一學生人數約為5000至5600人,佔總小一人數約9%。換言之,直資、私立的小一生人數合共佔總小一人數的13.5%。孩子獲直資、私立取錄看似相當困難,不過事實又並非所有適齡學童都會報讀直/私,所以家長先不要太過氣餒。 由於教育局亦無法統計有多少家長替子女報讀直資、私立,所以未能 計算整體競爭情况,而報讀直資、私立的學童相信有頗大部分會兩者都報讀,又或來去都是那幾千人,尤其是那幾間熱門直資名校。今年保良局陳守仁小學更破紀錄,收達8100份申請表,當中有多少學童同時報讀其他學校,相信亦佔了不小的比例。 至於家長要為孩子報多少間?這絕對因人而異,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 承受力,家長亦然。 我認為,家長決定前應盡量不要看那些網上家長平台,避免受到無形的群眾壓力,因網上信息真偽難辨,且也沒有太大的參考價值。雖說今天校巴的覆蓋面已遍佈全港,但孩子跨區讀書也難免舟車勞頓,個人認為,就近入學是相當重要的考慮因素,家長不妨畫一個合適的選校範圍,再決定孩子可以去多遠讀書,或能否「孟母三遷」方便孩子讀書。 官津校不比直資私立差 直資學校因為辦學享有自主權,包括有全港收生、面試擇優取錄的自主權,讓校內的學生及其家長質素都有保證,維持學校學術、運動、藝術的成績;而資助學校基本上收生沒有自主權(除叩門階段)。的確在不少家長心目中,直資、私立勝過津貼、官立小學,但71間直資私立,總有高低,各有優缺點。正如我常說,論學校質素,難道有人敢說喇沙小學、瑪利諾修院學校(小學部)、瑪利曼小學、聖若瑟小學……等等及不上任何一所直資學校嗎? 要考慮學校理念 當然,每年都有不少有識之家長,子女即使考獲私立直資學校,但經細心研究及評估後,最終選擇讓孩子入讀資助學校,這並非因為學費全免,而是真心認同學校的理念,好像馬頭涌官立小學(紅磡灣)有特大圖書館,家長真心相信愛看書的孩子,成績差極有譜,而且小時候置身優良的閱讀風氣可受用終身,這些都會是家長選校的考慮因素。 文﹕梁永樂 @八爪魚家長

詳細內容

進攻小一:暑假,我們去哪兒?

暑假過了一半,家長們有沒有帶孩子到過哪兒呢?而你身邊有否一些對升學或學習的「緊張大師」家長,他們帶孩子去旅行、活動、慈善時,總會先考慮「對升學有無幫助先?」又或者「影那張相,可否加入履歷表呢?」香港整體社會的升學競爭之大、壓力之重可想而知,家長無時無刻都要全天候準備,不放過任何表現機會。 玩樂之餘 有什麼得 給孩子不同的經歷,總是有趣及快樂的,有經濟能力及條件許可的家長,可以帶孩子周遊列國,到處拍照打卡,我曾見過一位家長為孩子準備的履歷,猶如旅遊雜誌一般,照片拍自世界各地,在不同地方吃喝玩樂,有雪、有山、有水,總之就沒有在香港拍的。家長說﹕「寫在孩子履歷上,讓該學校知道孩子的眼界有多闊嘛!」那是家長的理念:「讓孩子,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這也實在無可厚非,但孩子到其他地方玩樂之餘,在旅程中又有什麼得及體會,或者更有利地讓學校認識孩子呢? 做公益事 不如獻出真心 亦有家長原本不甚熱中社會公益,但為了孩子的前途,立即全家實行「社會服務令」,參與賣旗是基本動作,探訪弱勢社群也必不可少,又或者清潔海灘、行山徑等等全部積極參與,那家長很坦白地要表明好像「儲積分一樣」,讓孩子在面試時盡情發揮,甚至向學校獻身擔任家長義工等等。其實,只要動機正當,不論參與什麼幫助別人的慈善活動,都對社會有利。不過,家長們不妨藉着教育孩子,同時教他們建立服務社會的心,不少校長所講「壞的孩子扮乖,扮下扮下就真係會乖」,與其與孩子表面上做公益事,不如自己也獻出真心,讓孩子真正感受到助人的快樂,或明白為何要幫助其他人,豈不相得益彰。 帶孩子到圖書館 暑假是孩子參與課外活動的黃金時間,那是否代表,家長無能力陪孩子遠遊或參與活動,他就一定輸在起跑線呢?曾有校長分享一個面試例子,校長問家長:「每天有多少親子時間?會去哪裏吖?」家長很不好意思但又坦白地答:「雙職父母,不多時間,而且經常要返回內地……」校長說:「那不要緊,那有時間時,會去哪裏呢?」 家長答:「家境不是太理想,每周六都帶孩子到圖書館,與他一同讀書,看不同類型的書。」 再問之下,孩子喜歡看科學、旅遊、漫畫……各式各樣的書,而且知識相當豐富,校長就決定取錄那名學生。 說回暑假旅遊,朋友分享準備與孩子的旅遊經歷,自製「爸爸去哪兒」,由編排行程、預算開支、交通安排等等,全部由孩子策劃,爸爸只在有需要時提點及給予意見。單單是孩子決定與爸爸如何度過這幾天的旅程,是否全留在酒店睡覺或看電視?抑或到大自然走走,或到沙灘游水玩沙,已是一個相當值得反思的內容。我相信,這孩子的體驗及記憶,足以讓他記住一生。 文:梁永樂@八爪魚家長

詳細內容

進攻小一:叩門決勝關鍵是面試

資料圖片 暑假展開,即各校叩門結果陸續塵埃落定,又是老套的那句「有人歡喜有人愁」。 叩門是於現行派位制度下,津貼、官立學校唯一可擇優取錄的階段,換言之,也是孩子唯一可靠能力爭取入讀心儀官津學校的途徑。家長會問孩子有什麼特質才有機會被取錄,而我會問哪一所幼稚園學生於升小叩門成功率超過95%? 今年由於適齡人口創高峰,競爭激烈在所難免,叩一線小學的門固然激烈,即使地區稍有名氣的小學,超過300個申請者,爭10個學位,也是相當等閒。 小學會按哪些準則來取錄學生?部分學校採用最客觀、簡單的標準,就是中、英、數筆試,學生的分數決定命運。學生筆試過關,各學生分數相若,決勝關鍵就是面試表現。 我個人認為,絕大部分校長都不願取錄書呆子,書呆子的父母於叩門階段也未必受校長或老師歡迎。 面試反映孩子禮貌和教養 孩子的面試,最能反映孩子日常的生活、修養、想法及禮貌等等,這實在有賴幼稚園及家長過往對孩子的長時間培育,短時間的面試、禮儀班幫助未必太大。一所幼稚園的畢業生,若叩門成功率超過95%,當中獨特之處,必然是該校在三年來如何培育孩子的特質,這就是經常提及最基本的禮貌、教養,而更能突顯表現的是孩子的思想及表達力,不是學生口若懸河就一定有優勢,而是於談話之中,怎樣表現出自信心、求知、對新事物感興趣等等。 幼園叩門成功率高非偶然 一間幼稚園畢業生的叩門成功率高低,涉及多種因素,如有多少學生叩門、叩哪一類學校、幼稚園舊生的名聲等等,不過一間幼稚園叩門成功率高,絕非偶然發生,必然是幼稚園的教育理念及其執行上,令孩子具備上述所說獲小學欣賞的特質。 不少幼稚園公布畢業生獲派學校名單,包括直資、私立、官津的學校取錄名單,除直資、私立是靠實力獲取錄外,官津都是靠關係(學生及家長與學校的聯繫)、靠運氣,並沒什麼公布價值。 其實幼稚園公布畢業生叩門成功的學校名單,讓學生及家長分享叩門的過程及經驗,對師弟、妹及家長反而有更大裨益。 至於哪一所幼稚園叩門率逾95%?私下問、私下答,不要說是我說。  

詳細內容

進攻小一:通識王血汗工場

由時事常識問答比賽至今天的通識大賽,原意是學生透過比賽競技一較高下,可惜發展至今天,扭曲程度不下於BCA,不少學校視之為爭名逐利的競技場,不惜機械式催谷(或稱作特訓)校內的背誦精英,學生得獎一定是勝利者嗎﹖學校得獎一定就是名校嗎? 條條題目都預有人抗議 近日與某電台小學通識比賽的製作團隊談起,他們認為史上最難製作的節目,肯定是上述比賽。每一條問題必須完美無瑕之餘,更要事前預備各種可能出現的狀况,例如﹕怎樣的答案要求,會引來怎樣的抗議,接納答案的範圍等等。團隊的經驗是「條條題目都要預有人抗議,一條都不能少,錙銖必較」。 對孩子的錯誤示範 或者有人會問,比併的問題、答案清晰不是相當應份嗎﹖不過,朋友分享出來的爭議無日無之,例如主持人問﹕「世界上最高建築」?學生搶答「迪拜,哈里發塔」。朋友說,不幸言中,原本問題最高建築物位於哪裏?一定有「麻煩隊」抗議答案是錯的,雖然明明答中迪拜、又答中建築物名稱,但又一定又有「麻煩隊」抗議是「估答案」。 當一有抗議時,主辦單位也不敢怠慢,逐題問題與「麻煩隊或投訴隊」代表反覆回看錄影,投訴隊近乎吹毛求疵,務求推翻敵隊的正確答案,可以不惜一切。朋友形容最心痛的教育示範是,當麻煩隊不能推翻答案時,就向主辦單位狠狠地丟下一句「咁咪即係撞答案,唔公平」。朋友心想,麻煩隊還不是一樣,若撞中的是自己,又會否抗議? 朋友慨嘆,這是對孩子的一個錯誤示範。 論常識 誰能勝過Google? 朋友分享,又是麻煩隊於後台的愛心教育。隊中有隊員帶內地口音,回答主持人時不太清晰,結果重複三次,麻煩隊帶隊老師立即黑臉,到後台時就傳來怒吼「你知唔知,你咁樣,我可以唔畀你出賽」。那學生只是帶有口音,並非失誤或惡意攪局,因何要受這樣指摘,是哪門子的教育。 再聽朋友說是哪一間學校,哦……原來是那間,因為我N年前也曾訪問,至今天仍是那種操練方式。每名代表隊員手持一本字典厚的「通識試題」不斷背誦,機械式操練的準繩度,每個答案都可同步作答,當然錯也一齊錯。不禁令我反思,今天論常識,誰能勝過Google?比賽扭曲至此,仍有需要繼續下去嗎? 不過,大部分參與學校仍是充滿人性,例如休息時老師正面鼓勵,遇失敗時安撫打氣,甚至簡單如中場休息時老師送來一個麵包。 回想若你是學生,你會選哪一所學校?

詳細內容

進攻小一:師家關係秤得重要嗎?

時光荏苒,又踏入學期尾,家長收到家長日的面見時間,會否感到緊張?其實,有否想過家長日是可有可無,正如情人節不想買禮物的理由一樣,因為每天老師及家長都聯繫緊密,不必等一個學期一次的幾分鐘會面,而是透過定期的「陽光電話」緊密聯繫。 直資、私立學校一直被批評是貴族教育,這樣批評的既定假設是「在香港,要付錢的才是優秀學校」,言下之意就是免學費的資助學校彷彿低人一等。實際當然並非如此,至少資助學校之中仍有不少傳統名校,喇沙、瑪利曼、瑪利諾等等,多不勝數。 別具優點的資助學校 即使不是傳統名校,資助學校之中也不乏別具優點的學校。 世上不可能個個都是劉德華一類偶像派好男人,總有實力派的藝人,甚至名不經傳的優秀新星。 况且,經常說,選校不是選最優秀的學校,而是選合適學校,資助學校各有特色,有專注學術成績(甚至催谷),有的講究關愛、德育、體藝等等。 體貼小學 老師逐戶家訪 就以關愛而言,家長朋友的兒子入讀黃大仙區中華基督教會基慈小學,過去一年,令她感欣慰不已,慶幸替兒子選對學校。於去年仍是小一新生開學前,已有老師逐名新生去家訪,了解學生家中情况,若家庭支援較弱的,老師會特別留意及照顧。學校亦有制度,有系統透過家訪了解學生,小三及更高年級也是逐一家訪。 陽光電話 久違的師生情 朋友都以為,新學年一次過家訪,就已相當不錯,需知道教師的工作量非同小可,家訪一類活動,屬相當奢侈。結果老師再令家長朋友感驚喜,開學後老師致電給家長,詳細講解孩子的適應情况及進度。一般收到老師電話,多是孩子在校犯事、記過等等,十之八九是壞消息,但朋友收到該校老師的電話,撇除學生犯錯的通知外,也有三至四次。朋友憶述,有次是孩子瀨尿在褲上,老師致電,全無怪責,而是提醒家長如何安慰孩子。 朋友形容老師每次來電都是「陽光電話」,有一種久違了的人情味,師校關係的緊密及師生情,是始料不及的收穫。對於孩子的學習、成長固然非常重要,對於家長而言,透過老師的信息就更能認識孩子,朋友覺得這才是真正的家校合作,一切都是為了孩子。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