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德物語:為華德福找實據

大家好!話說華德媽上個月參加了在中國舉辦的華德福教育研討會,帶着一身收穫回到德國,繼續我的研究工作。這次經歷讓我受益匪淺,對自己的工作有更清晰的方向。正如人們常說的那樣,在思維困頓時出去走走看看,聆聽別人的分享,確實能夠為我們打開思路。 目前,我仍然是華德福教育行業的新手,主要任務為了解其教育理念,同時也要為「教育與心理健康」(pedagogy and resilience)的研究項目推動實證研究(empirical research)。這種研究方法的核心是通過收集和分析實際數據,以驗證或反駁相關假設,從而為「教育與心理健康」的主題提供更具體的指導和建議。 探討師生、同學關係 我們的研究主要探討不同教育模式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例如,在華德福教育中,一至八年級的學生由同一名「主班老師」(class teacher)帶領,以及與同一班同學相處。相比之下,在主流教育中,學生可能每年都會遇到不同的班主任和同學。我們將探討這種師生關係和同學關係,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是否存在差異,以及引致這些差異的可能原因。 在訪問中國華德福學校期間,教授們也與學校家長交流。在一場超過200人的座談會上,有一名家長特別關心是否有實證研究證明,華德福教育與學生心理健康之間存在正面關聯。當時我毫無準備,教授卻突然提到我的名字,表示這個問題可以由其博士研究生來回答。於是,我講述了正在着手的研究項目。 盼展開全球華德福學校問卷調查 心理學家們在這個領域持續了50多年的深入研究,現在已經跨足到神經外科、醫學等領域,探討哪些基因與心理健康有關。然而,關於教育模式、師生關係對學生長期影響的論文相對較少,特別是非主流教育如華德福、蒙特梳利等教育圈的研究更是稀缺。因此,我們希望在全球範圍內的華德福學校做一項大型的問卷調查,並以數據分析為基礎,來回答這個既複雜又極為重要的研究問題。我們期待家長們都支持華德福教育所發起的相關研究。 目前,我已經收集了2011至2019年期間的4個數據群,正在建立數據分析模型,看看是否支持教育模式與學生心理健康之間的假設,期待在不久將來與大家分享。另外,我們也會在今年開展長期的追蹤研究,希望把數據庫建立起來,打通與不同界別的學術交流。 文:華德媽 作者簡介:年輕媽媽,在德國經歷了懷孕、生產、坐月、育兒等種種經驗,日常最愛寫下兒女的一切,好讓將來能夠好好回味。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91期]

詳細內容

華德物語:教育的真正價值

年關將至,大家準備好迎接龍年了嗎?這年我跟中文興趣班的德國學生一起寫大字,迎春接福,希望大家在龍年福氣滿滿、心想事成!話說我在德國的一所特殊教育學校帶領中文興趣班已經兩年,由最初一頁又一頁工作紙的課堂,蛻變成現在以活動為主、生活化的形式。每月我們都會投票決定該月的廚藝挑戰,題材包括月餅、炒麵、烤鴨、酸菜等,學生跟我由準備食材、切菜、煮食、享用、清潔,以全體驗的方式來學習中文和中國文化。 坦白說,身處人工智能的時代下的我們,有什麼不能從互聯網上問到呢?這樣的科技發展下,教育的真正價值是什麼呢?中途我因為在華德福教育的工作關係,要到中國參與研討會,走訪的城市包括廣州、北京、成都等地,從研討會、講座,以及跟師生家長的交流裏,體會現代華德福教育的應用及前景。在這個教育圈裏,人們也都非常關心科技和人類生活的相互影響,與會者問來訪的德國教授們:「在我們這個一向致力於營造體驗式、與自然息息相關的教育體系裏,該如何應對這個科技掛帥的年代呢?」 忽視社交或情緒管理能力 在華德福教育裏,學生從智能(cognitive)、情感(emotional)、意志(will)3個層次發展,但現代社會大多注重智能方面的培育而忽視其餘兩方面。我們不難發現,很多小孩子能在學科上學到、運用到超出他們年齡的知識,但社交能力或情緒管理能力卻可能有所不足。大家若回想以前我們為公開考試所背的書,在考試過後,我們很容易就把那些知識忘得一乾二淨,當年學得多快,忘得也多快! 研討會裏,教授拿了一個孩子學外語的例子。很多人學了多年外語,都只在「智能」方面下工夫,即使背誦很多字詞,卻不會因為這些文字而牽動到情緒的投入;學外語的人當中也有很大部分找不到堅持鑽研的意志層面,就不會發展到以這門外語去成就自我個性的程度。教授說,他看到學生們在學校痛苦地背生詞、範文等,但只是在單一層面日復日的下苦工;他也看過有年輕學生跟外國人一見鍾情後,幾個星期就把一門新的外語把握得挺不錯。這就是一個生動的例子來形容「學習」上,主流教育方法裏甚少觸及情感和意志層面的現象。 科技不能代替情感、意志和道德觀念 由此可見,科技發展令機器人的「智能」大大提升,卻不能代替人類在情感、意志和道德觀念的需要。因此我們不必過分恐懼人工智能,反而可以加強人類在另外兩方面的教育和發展,讓孩子的身體和心靈都發展起來,有自信地為自己的未來而努力。 文:華德媽 作者簡介:年輕媽媽,在德國經歷了懷孕、生產、坐月、育兒等種種經驗,日常最愛寫下兒女的一切,好讓將來能夠好好回味。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6期]

詳細內容

華德物語:歡度聖誕月

聖誕快樂!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跟親友互送禮物?上回提到華德媽已投入工作,在這個12月,我也參與了兩個由工作單位舉辦的聖誕節聚餐,跟新同事在美酒佳餚的晚上互相認識,內容也離不開家裏的聖誕樹和節日安排。同事們亦很好奇,香港人是如何歡度聖誕節的呢? 降臨日曆 倒數驚喜 我記得小時候,學校總會舉行聖誕派對,大家各自準備小食,帶到班裏分享,並交換禮物,送心意卡等。對小朋友來說,聖誕節是一個歡天喜地的節慶!但來到德國生活後,我才知道聖誕是整個12月的事! 自12月1日起,華德兄妹跟廣大德國民眾一樣每天在降臨日曆(Adventskalender)裏尋寶,降臨日曆總共有24個小格子,象徵着迎接節慶的每一天,每一格都是一個期待的小驚喜,通常是朱古力和糖果,最能考驗孩子面對引誘的忍耐力!近年各大品牌都加入爭奪市場,現在的降臨日曆也能尋到化妝品、維他命產品、寵物零食等!這樣的變遷,使得原本應是家庭歡樂的習俗,變得與商業營銷緊密相連,故在各大商場都人頭湧湧,玩具店也常出現缺貨! 知慳識儉的華德爸常開玩笑道,有什麼想買的新產品,在聖誕節過後上二手拍賣平台看看吧!的確,在過往幾年,孩子常常收到過多的玩具,也未必每份都合心意。節慶也伴隨着大量的產品包裝和容器,成為節後可能產生的廢棄物。這種節慶過後的垃圾問題,讓我不禁反思在歡樂背後所產生的環境影響。 雖然德國的回收制度在全球被視為相當成功,膠樽的回收率高於九成半!莫非德國人特別有環保意識?當中居功至偉其實是「空樽回收系統」(Pfand system),消費者在購買飲料時支付額外的押金,通常是25仙歐元(約2港元)(膠樽)或8仙歐元(約0.7港元)(啤酒樽)。當消費者飲用完畢後,他們可以將空樽放入超市內的自動回收機,以回收押金。華德兄妹自小也非常熱中收集空樽,一起帶到超市一個接一個地把空樽投進回收機,身體力行地支持資源再造。 華德兄妹負責平日送樽到超級市場回收。(作者提供) 支持環保 回收成習慣 這種思路也在各大小城鎮林立着形形色色的聖誕市集(Weihnachtsmarkt)體現。跟朋友在寒風中喝着熱紅酒(Glühwein)談天,也是德國人12月的重點活動之一,在聖誕市集的酒檔都有自家設計的年度酒杯,大家在品酒時也需要支付2至4歐元(約17至34港元)的押金,故在德國聖誕市集幾乎不能見到滿地狼藉的杯子,回收這回事,習慣成自然,也挺有參考價值! 文:華德媽 作者簡介:年輕媽媽,在德國經歷了懷孕、生產、坐月、育兒等種種經驗,日常最愛寫下兒女的一切,好讓將來能夠好好回味。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1期]

詳細內容

華德物語:重回職場 感覺真好

大家好!上回文末華德媽跟各位分享了一名全職奶爸支持太太的事業而感到孤獨的故事,不知道讀者當中有多少是全職家庭照顧者?這回就分享一下我曾作為全職家長近來再發展事業的故事吧。 如果我在香港組織家庭,大概會跟隨主流在14周的法定產假後回到工作崗位,繼續工作,就如我大多數的朋友一樣,可能依靠四大長老,或是聘用家庭傭工來減輕家務壓力。在生活成本高昂、節奏急促的城市裏,我從未想過自己會成為全職家庭主婦。而當我去了德國生育了華德後,我也希冀着只拿1年產假,然後再投身職場。 社會期望帶來心理壓力 那年我們一家帶着半歲大的小華德回港探親,我的前上司對我在青春煥發的年齡就當了全職媽媽感到非常惋惜,她搖頭嘆息道:「嘥晒!」當時我不以為然,甚至回應自己感到非常滿足,並不認為事業發展比陪伴孩子成長重要。事隔8年,我再回想起前上司的神情,她其實是訴說一種社會期望(social expectation),她為一個大學畢業的學生,才剛入社會幾年,也得到不少行業機會,卻因為生育而捨棄過往,遠走他鄉而抱不平。 雖然我以前也分享過,德國的生育政策非常人性化,給予留在家中照顧新生兒的家長為期1年、相當於之前月薪六成的資助,以及保留其職位最多3年。我後來又懷上妹妹,更加沒有精力在德國開展新事業,因而選擇了進修碩士課程。這些年間,我在德國作為外地人及以全職媽媽的身分生活,在遇到風浪時,才知道原來「職業」對我的重要。從經濟角度出發,全職媽媽每天都在背負着「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失去本來可以從工作中掙取穩定收入的機會!從社會角度看,家庭照顧者介乎勞動人口與失業之間,是被自我消失的勞動力;職業除了帶來收入,其實也代表社會地位(social status),簡單來說,就是當人們說出自己在擔任某種高薪厚職或某新興產業的崗位時,往往令人自我感覺良好的神奇力量,說到底,也是關於社會期望。在德國生活的最初,我還可以不以為然,後來當我在孩子的學校、兒科醫生方面處處感受到被輕視,才切身感受到社會期望所帶來的心理壓力和不便。 每周撥10小時做兼職 所以,我在碩士課程上了軌道後,便四處尋找實習生的工作機會,每星期撥出10小時做兼職,這10小時,是我從家庭柴米油鹽中解放的重要時刻!坦白說,我從來沒有這樣熱烈地喜歡過「工作」和「辦公室」,但現在,我非常喜歡在職場上展現知識、外語、其他技能的機會;重回職場,社交圈子擴大,雖然我仍然不喜歡辦公室政治,但我非常喜歡身邊有同事的感覺!因為工作關係,半職母親「華德媽」會要求孩子幫忙處理家務,要求華德爸撥冗接送孩子,家庭與職業發展原來也可以超乎想像!共勉之! 華德媽在德國為瑞士的歌德堂遙距工作。(作者提供) 文:華德媽 作者簡介:年輕媽媽,在德國經歷了懷孕、生產、坐月、育兒等種種經驗,日常最愛寫下兒女的一切,好讓將來能夠好好回味。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76期]

詳細內容

華德物語:一齣音樂劇 兩種心情

大家好,華德一家在10月的秋季假期「北上尋歡」,去了德國「音樂劇之都」漢堡探望朋友,在濛濛細雨的秋色映襯下,我們浩浩蕩蕩地前往劇院向獅子王朝聖。話說在10多年前,我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音樂劇狂熱粉絲,為了看美國百老匯音樂劇,可以由西岸坐4天長途火車到東岸,旨在短短的6天內看8套音樂劇,更厚着臉皮在票房詢問當天有沒有便宜的學生票或企位。而在今趟旅程中,我們一家四口觀看了我心心念念的《獅子王》,也算滿足了一個多年未達成的願望。 《獅子王》台詞幽默惹笑 在德國演出的《獅子王》,演員的台詞和歌詞都是德語,劇中丁滿與彭彭開玩笑的時候也非常地道,有一段劇情關於牠們幫森巴引開幾隻野狗,就跳起「艷舞」來,配合舞台桃紅色的燈光效果,丁滿唱歌引誘野狗來吃野豬彭彭,而彭彭強調自己是有機豬肉「Bio Schwein 」,非常應景的台詞令德國觀眾歡呼聲不絕!另外一段,已故獅子王的大鳥被奸角囚禁時,唱起「let me go, let me go」,回應近期在《獅子王》隔壁劇院上演的《魔雪奇緣》,大家也哄堂大笑!不諱言,配角們因為這些情節都把主角光環搶走了,以致主角們用德文唱出經典歌曲Can you feel the love tonight,也帶動不了氣氛,實在是有點美中不足! 音樂劇《獅子王》的全體演員謝幕,觀眾站立鼓掌聲不絕。(作者提供) 兩父子無共鳴:終於完了 大概我對音樂劇的狂熱基因只遺傳給妹妹Annabelle,所以她非常享受3小時的劇情,而且十分專注,完場後也能回想起相關音樂和情節!但華德和華德爸兩父子則未能有共鳴,完場後只有「終於完了」的四字「真」言。8歲的華德哥哥更在開場後10多分鐘後便嚷着「太吵了」、「我要回家」、「所有人都在胡鬧」,這場音樂劇令他非常反感。我在看劇的同時,要安撫他的情緒,在群演載歌載舞時幫他掩住耳朵,以及不斷鼓勵和感謝他的配合。雖然我未能全心全意地觀賞音樂劇,但因而更加了解華德的社交障礙,原來他會因為不明白其他人的行為和動機而暴躁和抓狂,就如剛入幼稚園時,幼師和小朋友圍圈坐,一起唱生日歌時,3歲的小華德也被嚇得躲在我後面,這些記憶串連起來了,也能好好地反饋給心理醫生、學校了。 題外話,最近無獨有偶地跟不少新手爸媽通話,有個老朋友當起全職「奶爸」,支持太太重回職場,我問他:「那你自己呢?別忘了自己啊!」然後才揭露他有抑鬱的情緒。近來我都很喜歡鼓勵新手爸媽們,只要孩子健康,就別忘了自己的事業啊!篇幅所限,下回再分享華德媽的事業線發展論。 文:華德媽 作者簡介:年輕媽媽,在德國經歷了懷孕、生產、坐月、育兒等種種經驗,日常最愛寫下兒女的一切,好讓將來能夠好好回味。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71期]

詳細內容

華德物語:「一人一票」選出班代表

大家好!華德媽在此祝願各位莘莘學子在新學年一切順利!回顧8月中旬德國小學的開學典禮,如上一篇文章所述,小一新生每個都捧着「禮物筒」(圖)開學,場面盛大!德國的小學班級都喜歡以動物來命名,華德哥哥告別了小一至小二的「企鵝」班,升讀三年級的「海豹」班。由三年級起,這班小海豹在一整年間,每星期都會浩浩蕩蕩地上游泳課。由於華德爺爺已一早教導兩兄妹游泳,所以華德在游泳課裏特別如魚得水,自豪地說自己是最厲害的小海豹! (作者提供) 女兒有幸成為副班代表 另一邊廂,妹妹入讀的是「貓頭鷹」班,在班主任舒特老師 (Frau Schuder)的帶領下,一班小貓頭鷹在日常事務中熟習德國文化中相當重要的一環——選舉制度。開學後的一星期,舒特老師就發電郵通知我們:Annabelle有幸得到同學們的支持,成為了副班代表!當我在家庭通訊群組分享消息時,大家都喜出望外! 學校與學生溝通橋樑 在開學的第二星期,各「正、副班代表」已經聚首一堂,在一名負責教師帶領下,熟悉職務。班代表之間還需要選出「終極班代表」擔任學校與全體學生的橋樑。妹妹作為「貓頭鷹」副班代表,可以聽取同班同學的意見,在會議裏反映。比較之下,德國的班代表比較像「議員」呢!鑑於妹妹有着洪亮的聲線,不見外而且跟每個路人都能打開話匣子的性格,相信她也樂於擔任這個崗位,我和華德爸都為她感到高興! 在香港成長的華德媽,從未試過當選班長,在我記憶之中,班長都是由班主任欽點的,像極了古裝劇裏的欽差大臣,有着威嚴和權力。小學時代的華德媽受過不少來自班長的差別對待,所以我對班代表一開始並沒多大好感。想不到,在德國的小一學生,小小年紀的學生已經可以用「一人一票」的制度選出班代表,實在令我非常驚喜和羨慕!如果有天我都想試試參選,到處都有機會!例如德國的小學班別都設有家長會,每一班都需要正副家長代表,作為家長們跟班主任互通消息的關鍵,組織迎新派對、協議班內不同活動等,不過我剛完成社會學碩士課程,馬不停蹄地開展了第一份的學術研究工作,參與華德福教育與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研究,看來參選家長代表的願望還需要靜待下一個時機。篇幅有限,下次才能跟大家分享華德媽隻身打入華德福教育研究圈的奇聞異事!下次見! 文:華德媽 作者簡介:年輕媽媽,在德國經歷了懷孕、生產、坐月、育兒等種種經驗,日常最愛寫下兒女的一切,好讓將來能夠好好回味。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66期]

詳細內容

華德物語:「拋」出新一頁

各位好!香港的暑假開始了不久,在德國這邊卻即將開學了!這年我們家的小妹Annabelle正式升讀小學一年級。仍記得兩年前,華德哥哥升讀小一時,他帶着跟他身高差不多的禮包,在開學日那天接受祝福和鼓勵。在此我要不厭其煩地表示,「升讀小學」真的是德國小朋友的人生大事,除了因為各方親戚都會前來見證,更甚的是由那一刻起,小朋友就要以學習為己任,告別放羊式的學前玩樂時光。 研究華德福教育 話說在6月底,妹妹所就讀的幼稚園已為一眾「準小一生」舉辦了畢業典禮。在眾多師長和親友的見證下,每名畢業生都被兩個幼稚園導師合力拋出窗外!她們喊道:「你的幼稚園時間已經結束!我們把你拋出窗外!」畢業生在一眾高呼聲中降落在窗外的厚墊子上,然後他們緩緩站起來,接過他們在校幾年內成長及學習的紀錄。小朋友們在這天拿着滿滿的回憶錄,邁向新的一頁! 妹妹被幼稚園導師合力拋出幼稚園,此乃該幼稚園的「畢業禮」。(受訪者提供) 講起新的一頁,華德媽也終於畢業了!而且我在畢業前就四出尋找研究員的工作,在誤打誤撞下,我被波恩某私立大學的院長推薦到瑞士華德福教育做研究項目,由9月份開始,我便會接手研究「人智學」(Anthroposophy)、「華德福教育」(Waldorf education)、「心理健康」(resilience)的箇中關係。相信大家對華德福教育都略有所聞,這個非主流的教育模式至今已發展超過100年。 注重對事物自我探索 人智學是由哲學家魯道夫.施泰納(Rudolf Steiner)在20世紀初創立,其學說中假設一個客觀的、智力上可理解的靈性世界的存在。施泰納認為教育應當以人為本位,引導人尋找真正的自我,喚醒人與生俱來的智慧,喚醒一個人對生活、對自我的觀察和判斷,給自己生命的意義和方向。應用在華德福教育方面,雖然每所學校都有他們的教育素材和模式,但對比傳統學校填鴨式的教育,華德福教育較注重學生對事物的自我探索。而我的研究方向就是比較傳統和華德福教育,看學生的心理健康有沒有分別? 想不到,這個專欄除了寫小華德的成長故事,未來還有機會分享做華德福教育研究的一點一滴,這不就是冥冥中的緣分嗎?由香港移居德國,生兒育女,進修到現在重返職場,華德媽一路誤打誤撞,以「撞板當補品」的生活態度走出一條新路。在此,我想感謝各位一路聽我嘮叨家常,希望大家無論在何時何地,都不忘初心,隨遇而安!下回跟大家分享多一點「華德媽在華德福教育做研究」的趣事。 文:華德媽 作者簡介:年輕媽媽,在德國經歷了懷孕、生產、坐月、育兒等種種經驗,日常最愛寫下兒女的一切,好讓將來能夠好好回味。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60期]

詳細內容

華德物語:親子德遊推介:朱古力博物館

大家好!德國的小學學期在6月尾就會正式完結,華德兄妹將以輕鬆愉快的心情,迎接為期6星期的暑假。一般德國勞工年假30天,有家室的朋友也會選擇在學童放假期間一同放假,但德國學校一年四季都有不少假期,故只靠家長放年假,並不能完全支援各種家庭需要。幸好,各市的課餘託管機構都會在復活節、暑假、秋季兩星期假期等日子接受託管申請,在固定的場所提供朝8晚4的活動給學童,讓在職父母能夠在學校假期裏繼續工作。 由於華德媽仍然未回到全職勞動市場,所以兩兄妹在今個暑假仍能扮作樹熊寶寶,抱住「媽媽樹」一同行動。或許到了秋季假期,我才考慮一下讓他們跟同學們天天待在農莊裏接受託管吧! 介紹朱古力歷史 近距離看可可樹 不知道大家在這個暑假有沒有旅遊德國的打算,這裏我想為大家介紹一個適合親子遊的地點——科隆朱古力博物館(Schokoladenmuseum)。朱古力博物館離科隆中央車站與科隆大教堂都不遠,可以結合其他觀光景點,沿着萊茵河步行前往。這座博物館介紹了很多朱古力的歷史、知識,而且展示了朱古力的製作過程,遊人也可以付費製作獨特口味的朱古力。 當中,我最喜歡它的熱帶溫室,內裏潮濕的環境治了我的鄉愁,而且還可以近距離看到活生生的可可樹(圖),樹上還長着木瓜似的可可果實。作為朱古力的愛好者30多年,我是第一次看到活生生的可可樹及果實,驚喜之餘,又為以前一直不聞不問而百感交集,原來我對太多事物都太過理所當然,踏進距離入口不遠的溫室所感受到的「當頭棒喝」,已經值回票價了。 (作者提供) 接下來的展區還介紹了很多採收工具,朱古力的機器生產線,各式各樣的朱古力製作模具等。還有一個很大的朱古力噴泉,服務人員會用餅乾沾朱古力請遊人試吃,華德兄妹添吃了5次,工作人員也沒趕走他們呢! 製作自選口味手工朱古力 博物館內除了可觀看流水式生產線,還可以下單製作自選口味的手工朱古力,大約要花45分鐘。等候期間,我們就上了3樓展區,那裏有一個兒童遊戲區,可供6至8個小朋友一同合作完成遊戲。離開展館時,工作人員還會向遊人派發在博物館生產線出品的朱古力,以作紀念。 順帶一提,在生日當天前往朱古力博物館的話可免費入場,這個措施在官網列明,而且得到華德媽親自驗證,我也不忘跟兩兄妹在朱古力博物館的餐廳選了幾款蛋糕來慶祝,這年的生日份外甜!下次再會! 文:華德媽 作者簡介:年輕媽媽,在德國經歷了懷孕、生產、坐月、育兒等種種經驗,日常最愛寫下兒女的一切,好讓將來能夠好好回味。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53期]

詳細內容

華德物語:12歲女童被同學謀殺事件

大家好,上期專欄我在文末提到,德國近期有一宗「12歲女童被同齡兒童謀殺」事件——注意,以下內容有可能引起不安。3月中某個周六,一名12歲女童到朋友家中作客後失蹤,家人當日立即報警。翌日,警方在遇害女童所住城鎮火車站附近的山邊發現屍體,據報身上有超過數十處刀傷,因出血過多致死。 12、13歲閨密行兇 案件一時間轟動整個北威州,我連忙向來自該城鎮的朋友打聽。根據他的小道消息,兇手是受害人的兩名閨密,分別12和13歲,加害當晚甚至曾致電死者母親,詢問其女兒是否已經到家。聽到這種行徑,我頓感毛骨悚然。後來警方放出的消息也指出兇手確是受害人的校內好友,鑑證科在她們的手機發現曾搜索過關鍵字「刑事責任歲數」,在警方的交叉盤問下,兩名兇手最終承認是有預謀犯案。兩人從被逮捕後便由政府接管,可能會被判入兒童院或精神復康中心(在德國,14歲以下的人仍是兒童,法律上並不能判處任何刑事責任)。受害人家屬在兩周後舉行了葬禮,這件轟動一時的案件也在一片惋惜下迅速落幕。 可是,這並沒有減退社會熱切的討論。首先在事件初期,兇手和受害人都被網民「起底」,照片和社交平台帳號均被推上熱搜,所以我的朋友才獲得小道消息,並推斷出犯案動機。最初的內容還提及過校園欺凌,但很快被政府干預,為了公平審訊及保護未成年人的權益,後來有關事件的照片都必須為相關人物「打格仔」,報道也不再重點跟進犯案細節,亦未有太多筆墨提及犯案動機。 不少兒童和青少年犯罪的著作,例如Jenkins在1969年出版的《兒童行為問題之心理類型》(Classification of behavior problems of children),均提出未成年人犯罪涵蓋生理、心理、社會因素。比如有些人因受疾病或藥物影響,情緒容易激動;性格在每個年齡階段的發展挑戰下,有可能出現缺陷或異常;兒童若在充斥暴力的成長環境裏耳濡目染,也有可能被潛移默化。背後成因複雜,故在短短1個多月內案情未有更多論述,我並不意外。 免刑責法例是否與時並進? 相比案中枝節,人們比較關注「刑責歲數是否需要降低」。不少記者找來法律界人士分享意見,他們多傾向維持14歲的界線,表明那些犯案的未成年人其實更需要心理治療和重新教育。我也跟爺爺探討過,他表示並不意外,作為退休校長的他說其實德國每年都發生類似事件,據爺爺所講,2022年就有7宗14歲以下未成年人殺害兒童事件。也許是爺爺見慣大風大浪,反而嘲諷我大驚小怪,他安慰道在8000萬人口的國家裏,類似事件仍屬少數,而且大都發生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裏,多涉及種族歧視或社會融合等問題。但我不像爺爺那般幾經滄海,只站在母親的角度去想,如果立法可以對以後一些腦子發熱的未成年人多一點阻嚇作用,我仍會支持,類似事件真的一件還嫌太多。 若從社會學角度出發,社會的環境比50年前變化太大了,如今的14歲可以跟50年前的14歲相提並論嗎?我現在到德國初中任教,裏面的學生全部比我高大強壯;在智能手機不離手的年代裏,純粹的童年還存在嗎?以上純粹我的社會觀察,並沒有深入的理論依據。下期我們聊一些輕鬆的,比如在德國科隆的朱古力博物館,再會! 文:華德媽 作者簡介:年輕媽媽,在德國經歷了懷孕、生產、坐月、育兒等種種經驗,日常最愛寫下兒女的一切,好讓將來能夠好好回味。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48期]

詳細內容

華德物語:人工智能兩面睇

春日德國,因着植物長出新枝芽的景象,我們的心情也相當不錯。但眼見華德爸的啤酒肚愈來愈大,我決心要從飲食上對他嚴厲一點,第一步驟是杜絕零食!其二,提供多菜、多蛋白質、少澱粉質的正餐。其三,絕對不能再購入新的零食。這個行動出奇地得到兩兄妹的諒解,每次在超市購物時,他們雖然會詢問可否買糖果、薯片、朱古力等,但只要我娓娓道來「爸爸要減肚腩,我們不好在他面前吃零食」,兩兄妹就會打消相關念頭,全力配合全家健康飲食計劃。這將會是我們本年度的重點項目,成效有待年末公布。 家裏沒零食汽水,妹妹便改用酒杯喝水,健康飲食可以是一件很有創意的事。(作者提供) 近月,人工智能的討論非常熱烈,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參與?我就讀的大學在考試期間就向全體師生發通告說明相關學術取態,要求大家不要使用聊天機械人寫學術論文。聊天機械人的能力實在是萬眾矚目,能快速地應對問題,坦白說,我在構思論文方向、做背景資料蒐集時都運用過聊天機械人。過程中,我一度代入教授問問題的用語和語氣,效果也相當不錯,令我能快速地收窄研究題目和找出相關書本、過往學術研究,故聊天機械人對我的工作效率有所提升。 工作崗位被電腦取代 新興職業誕生 不過,聊天機械人的確是種誘惑,就如莎士比亞的名言,「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科技的發展和進步,不會理所當然只帶來便利,也會在其他地方造成影響。在一片熱鬧的討論裏,比較多聽見的是人類對人工智能的恐懼,比如,知識產權是否得到保護呢?未來哪些職業又會被邊緣化呢?無獨有偶,我在本學期剛好修讀了與之相關的研修課「Innovation and start-up in EU」,其實科技或工業發展每每有突破的發展時,人們都會出現恐慌。在1970年代,工業開始引入電腦輔助製造(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許多工作崗位被電腦取代;但另一邊廂,就有不少新興職業誕生。到後來的電子化及網絡技術,簡直把全球化提上日程。千禧年那陣子,美國及法國醫院的醫療團隊用光纖網絡連接兩間醫院,完成了一場遙距的膽管切除手術。但另一方面,個人資料更容易被泄露;網絡欺凌、上癮也只是冰山一角的社會現象。 從這學期的研修裏,我體會到其實科技發展、產品本質上不會自動帶來道德規範,它就是一種工具,視乎使用者如何運用而帶來不同的影響。有見及此,人工智能需要社會監管,觀察其帶來的影響,從而作出回應。在熱鬧的討論中,大家不妨也帶帶風向,看看人工智能在社會增益方面的可能。我在德國看到的例子是,政府提供資源給回收業,讓業界運用Recycleye Robotics人工智能機械臂來作垃圾分類。希望這次分享帶給大家一點新看法。 下回跟大家說說一件沉重的事,3月中在我們所在的州份發生「12歲女童被同齡兒童謀殺」事件,我們正追蹤事態發展,希望下回分解。 文:華德媽 作者簡介:年輕媽媽,在德國經歷了懷孕、生產、坐月、育兒等種種經驗,日常最愛寫下兒女的一切,好讓將來能夠好好回味。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42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