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德物語:重回職場 感覺真好

大家好!上回文末華德媽跟各位分享了一名全職奶爸支持太太的事業而感到孤獨的故事,不知道讀者當中有多少是全職家庭照顧者?這回就分享一下我曾作為全職家長近來再發展事業的故事吧。

如果我在香港組織家庭,大概會跟隨主流在14周的法定產假後回到工作崗位,繼續工作,就如我大多數的朋友一樣,可能依靠四大長老,或是聘用家庭傭工來減輕家務壓力。在生活成本高昂、節奏急促的城市裏,我從未想過自己會成為全職家庭主婦。而當我去了德國生育了華德後,我也希冀着只拿1年產假,然後再投身職場。

社會期望帶來心理壓力

那年我們一家帶着半歲大的小華德回港探親,我的前上司對我在青春煥發的年齡就當了全職媽媽感到非常惋惜,她搖頭嘆息道:「嘥晒!」當時我不以為然,甚至回應自己感到非常滿足,並不認為事業發展比陪伴孩子成長重要。事隔8年,我再回想起前上司的神情,她其實是訴說一種社會期望(social expectation),她為一個大學畢業的學生,才剛入社會幾年,也得到不少行業機會,卻因為生育而捨棄過往,遠走他鄉而抱不平。

雖然我以前也分享過,德國的生育政策非常人性化,給予留在家中照顧新生兒的家長為期1年、相當於之前月薪六成的資助,以及保留其職位最多3年。我後來又懷上妹妹,更加沒有精力在德國開展新事業,因而選擇了進修碩士課程。這些年間,我在德國作為外地人及以全職媽媽的身分生活,在遇到風浪時,才知道原來「職業」對我的重要。從經濟角度出發,全職媽媽每天都在背負着「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失去本來可以從工作中掙取穩定收入的機會!從社會角度看,家庭照顧者介乎勞動人口與失業之間,是被自我消失的勞動力;職業除了帶來收入,其實也代表社會地位(social status),簡單來說,就是當人們說出自己在擔任某種高薪厚職或某新興產業的崗位時,往往令人自我感覺良好的神奇力量,說到底,也是關於社會期望。在德國生活的最初,我還可以不以為然,後來當我在孩子的學校、兒科醫生方面處處感受到被輕視,才切身感受到社會期望所帶來的心理壓力和不便。

每周撥10小時做兼職

所以,我在碩士課程上了軌道後,便四處尋找實習生的工作機會,每星期撥出10小時做兼職,這10小時,是我從家庭柴米油鹽中解放的重要時刻!坦白說,我從來沒有這樣熱烈地喜歡過「工作」和「辦公室」,但現在,我非常喜歡在職場上展現知識、外語、其他技能的機會;重回職場,社交圈子擴大,雖然我仍然不喜歡辦公室政治,但我非常喜歡身邊有同事的感覺!因為工作關係,半職母親「華德媽」會要求孩子幫忙處理家務,要求華德爸撥冗接送孩子,家庭與職業發展原來也可以超乎想像!共勉之!

華德物語:重回職場 感覺真好
華德媽在德國為瑞士的歌德堂遙距工作。(作者提供)

文:華德媽

作者簡介:年輕媽媽,在德國經歷了懷孕、生產、坐月、育兒等種種經驗,日常最愛寫下兒女的一切,好讓將來能夠好好回味。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7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