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睹MIRROR意外 5招解除不安情緒

災難應變 Mirror演唱會事故,令人震驚,看到過程後感到傷心、害怕、憤怒,都是正常反應。事發時與11歲兒子正身處演唱會現場的教育心理學家楊潔瑜說,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父母不應否定孩子情緒,要認同他們的感受,並提供正面、簡單的資訊,並且回應孩子需要。(想知更多如何與孩子面對突發事故的方法,請留意下周二(8月2日)出版的Happy PaMa教得樂)   楊潔瑜給父母以下5大建議: 教育心理學家楊潔瑜 1. 了解及認同孩子的感受 父母主動與孩子溝通,問他們對事故發生有何感受。孩子出現負面情緒,告訴他們這是正常反應,當意外出現大家都會有不安、傷心、害怕、憤怒等反應。切莫以「無事嘅」、「唔好諗咁多」打發他們,或阻止他們抒發感受。   2. 提供簡單、正面資訊 事故發生後,小朋友心中或存有很多疑惑,建議家長可簡單交代及提供正確及正面資訊。以這次事件為例,告訴孩子「發生了意外」、「救護員已到場」,「傷者已經送院有專業醫護治療」;不要說令他們驚怕的消息,如「流好多血」。   3. 澄清謠言 對未經證實或錯誤消息,要及時糾正。如果家長不懂回答提問,就直接說不知道。   4. 回應需要 當孩子表示傷心、害怕,需要陪伴時,家長要正面回應。楊潔瑜說,事發當晚兒子表示想和媽媽一起睡,即使兒子已11歲,但她不會拒絕。   5. 提供正能量 提供正能量,簡單如網上呼籲大家集氣、祈禱,也有助紓緩情緒。 無論是在現場或網上多角度影片,小孩子和青少年看到事故經過,感到傷心、害怕、憤怒,都是正常反應。專家提醒,父母不應否定孩子情緒,要認同孩子的感受,並提供正面、簡單的資訊,並且回應孩子需要。   BOX:求助服務 以下機構亦為11至24歲青年提供網上支援服務: ‧ 網上青年外展服務(提供網上輔導):utouch.hk ‧ 香港青少年服務處「Esmiley」:esmiley.hkcys.hk ‧ 聖雅各福群會6PM:cyberyouth.sjs.org.hk ‧ 香港明愛「連線Teen地」:it.caritas.org.hk ‧ 香港小童群益會「夜貓Online」:nitecat.bgca.org.hk ‧ Open噏・網上情緒支援,24小時陪住您 WhatsApp:wa.me/85291012012 Facebook Messenger:m.me/hkopenup SMS:91 012 012 網址:www.openup.hk

詳細內容

【給媽媽的情緒課】面對情緒失控 教你90秒C.I.A自救法

寫這文章當下,是2020年的最後一天,卻傳來一宗令人心酸的新聞。香港灣仔一位需要照顧三名年幼孩子的全職媽媽,在教導7歲長子功課時情緒失控,企圖勒死兒子不遂後自縊,被發現時已經腦幹死亡。 內容提供:家家輔友 無論有多憤怒,都只是90秒的事 作為一位壓力大的母親,生氣、憤怒、忟憎是常有的情緒。(不要批判你的情緒,認清情緒並告訴自己︰哦!原來我在生氣。)當負面情緒來襲時,身體會開始有不同反應,接著大腦啟動生理機制,而你就像是被引爆一般,感到「火都嚟」、「著晒控制唔到」。 不過,根據美國神經學家Jill Bolte Taylor指出︰由接收負面情緒訊息、傳遍身體、以至消失,這只需要90秒!而如果90秒後,你仍然意憤難平,原因就在於你心態停留在這些已過去的事情上。 90秒的C.I.A救命計劃 各位父母,當你察覺憤怒機制將被開啟,你其實還有90秒的時間讓自己脫離「情緒風暴」,就好像即將要撞車,你還可以趕快煞車一樣。當然,這和煞車一樣是十分困難的。在這90秒時間,C.I.A絕對可以幫助到你渡過「爆發」的一刻。 C︰Cut 停止 停下來!就是現在!就像是電影導演喊「Cut」一般,什麼都不要做。此時此刻你最需要的是停頓,讓情緒機制更容易回復平衡。「Cut」讓你不再受困於眼前的事物,配合深呼吸,可以讓你的頭腦冷靜下來。 I︰Imagine 想像 焦慮、憤怒、感到可怕的事情,全部來自於大腦的防衛機制。為了保護我們,大腦有時候會誇大這些負面情緒。只有停止一切,才有機會認清現實的狀況。 所謂的「想像」,是給你自己逐步檢視起伏的情緒,允許自己去瞭解那些自動產生的負面感受,到底是真實﹖還是假象﹖這個思考去想一下你的需要是什麼?孩子的需要又是什麼﹖還有沒有其他可行的方法? A︰Action 行動 相信到了「行動」這個時候,90秒已經到達尾聲。你是時候重新掌控自己的身體和想法,與剛才的負面情緒對話,並面對情緒波動。 如果C.I.A 救命計劃後,你仍然感到不知所措,請到廁所向鏡子的自己微笑。大腦沒有我們想像得如此聰明,它分辨不出因為開心而笑或是因為笑而開心,它僅僅可以把開心和笑連結起來。 最後,如果各位家長遇到情緒困擾,希望得到支援得話,可以聯絡以下服務單位。而家家輔友亦有提供免費Whatsapp輔導服務,按此聯絡我們。 ●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熱線:2466 7350 ●東華三院芷若園熱線︰2896 0000 ●社會福利署熱線︰2382 0000 ●利民會《即時通》:18288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子女情緒大暴走 父母3招降溫 + 找出問題根源

面對孩子情緒大暴走,家長很多時都摸不著頭腦,不知原因何在,有時甚至跟著發怒。以下3招處理技巧,助你抒解孩子的負面情緒,讓雙方回復理性,平靜地找出問題根源。 撰文:《GRWTH日報》特約記者沈一怡 1. 愈早介入愈好 孩子上一分鐘還乖乖的,下一分鐘卻情緒發飆,若以數字來形容,就是一下子由0發飆至60的頂點,那時候父母想叫孩子冷靜下來已太遲。 家長愈早介入,愈容易抒解孩子的情緒。(圖片來源:Ryan Franco on https://unsplash.com/) 想正確地處理兒童的情緒,先要了解人類的腦部可分別由「邏輯」或「情感」帶動,二者只會單獨出現,不能共存。當「情感」已佔據孩子的腦袋,「邏輯」便不能啟動。再者,小朋友的情緒狀態不會由0瞬間暴升至60的頂點,而是由 0開始拾級而上至40,但當跨越40的界線時,便難以控制。因此,家長的介入點是情緒初起,即0至40的階段,細心找出孩子發脾氣的原因。 2. 不要低估小事情 早上出門太趕、忘記帶小食、不情願地穿上媽媽挑選的衣服、不被邀請出席同學的生日會等,這些大人認為是小事情,但對小孩卻是大事件,隨時是負面情緒的導火線。大人很多時都低估日常事情對孩子的影響,以致未能及時疏導兒童的情緒。因此,父母需要放下成人的價值觀,細心聆聽子女的感受,從而慢慢開導。 不要低估小事情的影響力,隨時是孩子負面情緒的導火線。(圖片來源:https://www.familyeducation.com/) 3. 冷靜很難但必要 當孩子經歷情緒大暴走時,父母必須保持冷靜,不能被小孩的情緒牽著走。因為當你也跟著發怒時,孩子不但難以平靜下來,反而變本加厲,更歇斯底里。因此,家長必須保持理性,放慢語氣,這樣才能找出問題的根源。 當孩子發脾氣時,父母必須保持冷靜。(圖片來源:https://www.familyeducation.com/)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小朋友又發脾氣! 心理學專家教你5招紓解負面情緒

家長常常在孩子發脾氣時感到手足無措,有時甚至忍不住指責孩子,只會讓孩子越鬧越厲害。然而,孩子還不懂如何處理情緒,便會從他行為反應出來,這時便需要家長耐心的指導。美國華盛頓大學心理學教授Dr. John Gottman,建議家長運用以下5招幫助孩子處理情緒: 內容提供:Wenno 1. 認清自己的情緒 孩子生氣時也會讓父母心煩,這時並不是說教的好時機,家長應該先察覺自己的情緒,讓自己先冷靜下來,再與孩子對話。 2. 慢慢接近孩子 有些孩子會大哭,有些孩子可能會生悶氣,家長可以先讓孩子以自己的方法發洩一會,再給予適當安撫,主動抱抱及親親他們。 3. 了解孩子的情緒由來 家長應詢問孩子發脾氣的原因,引導孩子用語言將內心感受表達出來。 4. 耐心聆聽孩子的感受 當孩子分享自己感受時,父母不應立刻否定孩子,或用社會、個人價值觀批批評孩子,而是完全接受孩子的心聲,給他們表達的空間。 5. 一同思考解決方法 了解完孩子情緒的由來後,就應該帶他們一起解決問題,達成共識,才能從根源紓解情緒。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表達藝術治療師日記】動盪中擁抱情緒(一)

(明報資料圖片) 近月社會上的氣氛達至前所未有的緊張,相信家中老幼,每天都會接收到不同的短片、文字和圖片,不論立場,家長們的情緒都定必會受影響,而家中孩子的情緒相信或多或少也會受到影響。讓筆者跟大家分享一下如何在動盪中與孩子擁抱情緒。   放下立場,只談情緒 根據斯辛二氏情緒理論(Schachter-Singer Theory of Emotion),外界的刺激讓人知覺對該刺激有認知的考量,同時生理上產生反應,兩項認知繼而引發情緒。亦即是,家長先要承認,無論孩子年紀有多大,只要他們閱讀了觀看了接收了相關資訊(外界的刺激),都一定有他們的想法(認知的考量),觀點或許稚嫩,但都是他們的個人觀感,身體亦會產生反應(生理上反應),可能是合上眼,出汗,甚至顫抖,也有相對的情緒反應。 因此,筆者提議家長可以與年輕的孩子一同觀看相關的資訊,在孩子的身體產生反應時,那怕是一個擁抱或牽著手,都會讓孩子感到安心和陪伴,就是舒緩當下情緒的一個好方法。 除了孩子的身體反應,面對孩子對社會運動、示威者和警察的行為的十萬個為甚麽,相信也會令家長苦惱,因為以上種種都不能夠以三言兩語或單純的是非對錯去解釋。所以筆者認為,若然孩子有一定程度的認知,這個絕對是一個很好的親子溝通機會,開放立場和想像,一同研究和分析;若然孩子還小,筆者提議以下三步曲:’   第一步:了解更多 「為甚麽你會有這個想法?可以告訴我更多嗎?」把孩子的想法打開,暫且放下邏輯對錯,了解孩子想法的因由,可能可以讓家長更透澈明白孩子為甚麽有這個疑問,從而更準確的給予支持和關愛。   第二步:認同情緒 「見到這些畫面,你一定會好不安好驚呢﹗」不對畫面中的事情作出評論,先認同孩子的情緒。當然,家長是要真確的感受孩子的感受喲!讓孩子感受到他是被接納和認同的呢!在認同情緒的同時,筆者建議可以給予孩子一個擁抱,即是上文提及過回應孩子生理反應的需要,讓孩子在身心都感受到家長給予的支援。   第三步:身同感受 「其實爸爸/媽媽也不明白為甚麽,不過見到這些情景我也會害怕呢。」作為家長,不等於你可以解釋所有,你也可以有不明白和不知道,重點是讓孩子感受到你的同在,你也會有相同的情緒。父母一定是孩子的榜樣,這個說法會讓孩子知道有情緒是可以的。 正所謂「雙嗌唔好口」,筆者知道有些家庭會避免在家中討論時事,因為不談不說就沒有爭拗。然而,孩子的學習能力及觀察力遠超我們想像,即使家長沒有在孩子跟前對時事高談闊論,那怕是一個表情和一個形容,孩子也會看入眼,聽入心。因此筆者希望提醒家長,在電子媒體盛行的年代,避免溝通和討論不是上等的方法。反之,透過溝通和表達,說出心中所思所想,為孩子奉上耳朵、心靈和時間,打開心扉聆聽,彼此不作評論,更不用說服對方,這樣更能促進親子關係。 最後,本文主要講述家長如何與孩子擁抱情緒。然而,在動盪中除了孩子有情緒,家長們也要顧及自身的情緒反應呢!所以,下回將會講述如何讓家長自己也能擁抱自己的情緒。各位家長要密切留意呢! 內容提供:王域治先生 (表達藝術治療師 (IDEC®) / 註冊社工 /

詳細內容

媽媽維特:我的斯巴達心魔

我家兩個鐵路迷小子,有一天陶醉地重現卡通《新幹線戰士》劇情,在玩具路軌上狂灑紙碎,說暴風雪令列車停駛。其後哥哥突破劇情,拿着列車硬闖「積雪」,弟弟不願「雪景」被毁,頻呼「唔好、唔好」。 兄弟嗌交,我盡量不會介入,希望他們藉此學習處理人際矛盾。但當爭執化解不了,衝突升級,就無法坐視。像是這天,細佬慘叫「唔好呀」很多次,哥哥依然充耳不聞,細佬憤起打哥哥,哥哥立刻還擊喝罵。我唯有出面制止,一方面強調打人不對,同時也向哥哥解釋,弟弟憤而出手是因為已哀求多次,他卻毫不理會。 我就反省,自己面對孩子的感受,是否也有同樣「麻木」的時候? 哥哥認為,紙碎堆是他一手鋪砌的,他有權按自己意願衝散它。但我告訴他:「弟弟需要你照顧他的感受。他出手前不斷求你那麼多次,聲音那麼慘,他需要你回應,你聽到嗎?」哥哥向來弱於感情連線,較難覺察別人感受,這也是爭執升級的核心。我唯有站在弟弟角度,告訴哥哥當時他適合先停一停,跟弟弟傾一傾。那一刻,其實我有點惱哥哥的「麻木」。但隨即我就反省,自己面對孩子的感受,是否也有同樣「麻木」的時候? 最近在一個兒童為本溝通課程上,導師跟我們討論了「你唔好唔開心啦」這句話。課程中,家長會播放各自與子女遊戲的錄影片段,老師即場指導如何恰當地回應孩子的當刻感受。其中,有孩子心疼地見到自己最愛的士兵裂開了,媽媽即時說「唔使唔開心」,着他轉玩其他士兵。 老師問大家,如果換作自己,聽到這句回應,會有何感覺?幾乎所有人都說覺得不是味兒,對方不明白自己。既然如此,為什麼我們依然常會說「唔使唔開心」呢?那是因為我們未能真正代入對方的感受。成人很容易把自己的標準套在孩子身上,認為士兵破了是「唔緊要」的,卻忽略了士兵在孩子內心的重要地位。 直面孩子情緒 紓解鬱結 在不能代入孩子感受的背後,我們可能還有一個更大的心魔——害怕直面孩子的情緒。我們總是隱隱擔心,一旦確認孩子的情緒,孩子就會扭計、不合作、失控。我們害怕可能手足無措而被卡住,所以想孩子盡快把注意力轉到別處。 然而,直面孩子情緒,是否就那麼可怕呢?兒童為本的信念認為正好相反——說出孩子的心事,孩子反而能紓解鬱結,真正有力量走往下一步。了解和接納本身,就具有治療的效力;當孩子的憤怒得到表達,現實中就會減少憤怒。以士兵破了為例,如果媽媽能適切地回應「真係可惜咯,你咁鍾意嗰個士兵,你好唔開心」,孩子反而就能釋然,主動放下士兵,自己找「出路」。 順從「唔好唔開心」 迴避情緒 其實早在此前,我已戒掉「唔好唔開心」這句話,但在課上,我卻發現自己的心魔可能只是化為其他變種。被問到對這句話的感覺時,我發現自己一直都是乖乖順從「唔好唔開心」的要求。我會盡快把感覺抹去,直接跳到下一步,「努力」以解決問題的方式找所謂的「出路」,並視之為自己的「堅毅」。 也就是說,我一樣會慣性地迴避情緒,自己的、孩子的。只是我口中不說,內心卻以光速把感情放下不理,思考解決之道。 所以當我惱哥哥對別人感受「麻木」,其實我何嘗不是也常對他感受「麻木」? 曾有朋友說我是「斯巴達人」,令我很訝異。斯巴達是古希臘城邦,以實行軍國教育、戰士饒勇著稱,我卻從不爭強好勝。現在回想,我的斯巴達也許就是在於我對「堅毅刻苦」的追求——而我的「堅毅」,往往也包括對感受的抹殺。 我感謝堅毅,因為它曾助我一路走來,成長至今。同時我已明白,不是所有情况下都要貫徹堅毅。尤其面對孩子的感受,我需要一顆柔軟的心,理解孩子,相信他釋然之後,就會自己找到出路。 作者簡介:思想與感情澎湃的兩子之母。明白要令身邊人幸福,得先讓自己幸福。盼能活出愛中無枷鎖的真諦。 文﹕葉杏麗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27期]

詳細內容

五個小孩的校長:快把悲傷先踢走

做人難,做父母更難﹗ 養育孩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父母每天營營役役為生活努力,賺錢養家,人有時難免變得有點麻木。李小姐是我的好友,她說同事介紹看一套台灣電影名叫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 單看電影名字就知道是苦情戲,定叫你哭得死去活來,李小姐欲語還休地說,她不用看已經哭了﹗ 一個成長了的人,從幼小到青年……如是者受過了教育,學院畢業……出來社會工作,之後成家立室有自己的家庭,如是者家中雙親開始年紀漸大了需要照顧……如此種種,這麼多人生成長的經歷,怎麼會一帆風順,怎麼不需要排難解紛?傷心的事要幾多有幾多,是嗎? 暴躁爸爸指着中文寫字簿,喝令孩子把生字一一讀出,當時我只看見孩子面青口唇白,非常害怕爸爸的喝罵聲 當你以為自己已經剩下一副軀殼的時候,原來還有一些事情讓你感到傷感,單看一個電影名字你便感到悲從中來,箇中由來實在不為外人所道,又卻是每個人也似曾相識﹗悲傷是負面的情緒是無形的、是一種不好受的感覺,如果不好好處理,可能會成為抑鬱病症,這也是現時常見的都市病。 曾遇過一個家長在放學後拿着孩子一本中文寫字簿和小孩子,在學校門等候要求見老師。老師從課室趕出來,老師來禮貌地打個招呼,家長已經開始質問老師如何教導他的孩子,然後那個暴躁爸爸指着中文寫字簿,喝令孩子把生字一一讀出,當時我只看見孩子面青口唇白,非常害怕爸爸的喝罵聲。在這個狀況下,孩子又如何能認讀生字呢?於是他就想掌摑孩子,我們當然制止,然後那暴躁爸爸就破口大罵我們和孩子,我們都不知如何讓他鎮定下來,聽一聽道理,如是者爸爸嘈嘈吵吵了十多分鐘,自顧自的就走了,可憐的孩子跟着他像個小孤魂。 入門前先把悲傷踢走,做一個負責任的父母 數日後,爸爸再次上門要求見老師,但是這次他是來道歉的,如我們所料,他是情緒困擾,一時控制不宜,就向身旁的人發洩,原來他的女朋友說要跟他分手(他很早已經離婚,是個帶子洪郎)。 情緒困擾人人都曾經會遇上,但是必須及時適當處理,更不要把情緒帶到家庭裡。今天的煩惱,今天憂。別以為孩子幼小,不懂得成年人的世界,小小風吹草動,孩子都能夠感覺得到。 為着孩子,還是入門前,先把悲傷踢走,做一個負責任的父母。

詳細內容

教育有Say:在學校為何掉眼淚

小孩哭,是平常事。 孩子到了六歲左右,大致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明白在社交場合上,不該在別人面前哭來表達自己的情緒。既然孩子在小學已明白不應該隨便就哭,那為何還會在學校哭呢?藉此文,我嘗試歸納當中的一些原因。 喊包型須學習理性訴求 第一類是「喊包型」。他們哭是一種條件反射,以為一哭,成年人會立即妥協或者回應他們所求。這類小孩,這裏不多加討論,他們在家慣常用哭鬧來向父母爭取想得到的東西,因此在校也會如此。當老師遇到這類哭泣的孩子,自然會教導他們明白,不應以「眼淚」作手段來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幫助他們學習用理性而非情緒化的方法爭取所求。 恐懼型怕被罰 教師宜勸誘 我會問:「你害怕校長和你說的話而哭?還是你很後悔自己做錯的事?還是我們冤枉了你呢?」這樣一問其實是一個「出口」,讓他們解釋自己做這錯事是否有其他原因。 第二類是「恐懼型」。在學校,有時學生犯錯,老師會用恐嚇來改善學生行為。過程中小朋友因為太害怕,就會哭。這類哭,老師和學生都有責任。老師尚未與學生開展對話,他們已因害怕被罰而哭;當老師真的懲罰他們,他們更會嚎啕大哭。作為老師,我們須留意採用恐懼處罰來改正小朋友的行為問題,其實意義不大。小朋友最終記着的,只是自己做不到成年人期望後所承受的恐懼。這樣「嚇」孩子,他們心靈所受的傷害其實很大。反而,教導孩子明白學校容許犯錯,只要知錯能改,承擔後果,以一個正向的方法令孩子改善行為,應更有意義。我個人經驗,通常在處理這類哭泣的孩子時,我會問:「你害怕校長和你說的話而哭?還是你很後悔自己做錯的事?還是我們冤枉了你呢?」這樣一問其實是一個「出口」,讓他們解釋自己做這錯事是否有其他原因。當學生邊哭邊說時,我們會聆聽,還會盡量誘導他們說:「你後悔自己做錯事而哭,其實是可以的。」讓他明白老師的提醒,不過是想改善他的行為,讓他做個更好的人。 觸碰心靈型 最有教育意義 有時盡了力都未必得到成果,讓他們轉化這種動力到未來要面對的種種不如意或困難上...... 第三類「觸碰心靈型」。這些眼淚,在教育上可能是最有意義。教育並非只是書本或單單知識的傳授,是需要觸碰孩子的心靈,而「觸碰點」其實要老師刻意營造。例如老師說一個感人的故事,通過故事讓他們領悟到人生的哲理,明白「分離」、「承擔」或「付出」等人性真善美;讓他們體驗到人生有時流淚並非只因不快樂,也有因感動而流的一刻。如經歷一場我們曾付出無數汗水的比賽,最後還是贏不了,這時,老師跟學生賽後檢討分享,告訴他們,有時盡了力都未必得到成果,讓他們轉化這種動力到未來要面對的種種不如意或困難上。這時,當孩子聽到老師的話,流下的眼淚,正正是因他們心靈得到觸碰,這也是最美麗的學習畫面。 作為東方人,我們總是認為校長和教師是嚴肅的,但「喜怒哀樂」乃人正常情感的表達。即使作為校長的我,都經常在學生、老師、甚至在公眾面前流下眼淚。但我流的眼淚,能和小朋友的心靈觸碰,這也是教育小朋友明白「同理心」的一個重要的學習。 文:朱子穎(浸信會天虹小學校長) ■下期預告:陳敏儀(香港培道小學校長)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00期]

詳細內容

辣媽CEO: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輕

我懷着無比沉痛的心情寫這一篇悼文!上周日在教堂出席我視如女兒的Mentee的喪禮。28歲芳華正茂,最終敵不過抑鬱症困擾,香消玉殞。令我痛徹心扉的,是兩年多前我已經失去了一個,同樣的芳華正茂,同樣的困擾,同樣的結局,同樣地教我的心破碎! 至愛Mentee連番離世 她們兩個的離去,教我難過的,是我兩次都錯過了見她們一面的最後機會,是我一生永遠都無法彌補的遺憾!我不斷反覆自問,我真的有那麼忙嗎?我可是她們兩個的Son媽,難道抽時間飲杯咖啡的時間都沒有嗎?即使備受抑鬱症困擾情緒波動,心情起伏很大,但她們兩個總是記掛着我,去什麼地方玩都會買手信給我,過時過節除了親手寫賀卡,還會送我小禮物。兩年多的農曆新年前親手整的心意卡,親自送上我辦公室時,剛巧我不在,我唯有透過電話講多謝,一心以為過年之後可以隨時約時間見。我做夢都沒有想過,我倆沒有再見的機會。喪禮為她致的悼辭,「作為你們的Son媽,我不是沒有想過有朝一日,我會在你們的大日子上台講幾句,向在場賓客大爆你們的頑皮劣蹟。只是未曾想過第一次講幾句的場合,會是你們其中一人的喪禮」。 兩個禮拜前打開facebook,收到她celebration party的邀請,認定是她的婚禮邀請,正在嘀咕為什麼沒禮貌不是親自邀請,細看之下頓時愕然,泣不成聲,怎麼竟會是她的funeral? 剛剛出席的喪禮,其實本來應是婚禮。記得早兩個月她是多麼雀躍興奮的告訴我,終於找到她的Mr. Right準備結婚,要約食飯介紹給我認識。飯局當日收到她的信息,說因為近年備受抑鬱症困擾,即使有精神科醫生和心理醫生幫助,病情一直反覆。亦因與未婚夫有拗撬,心情很低落,問我是否介意改期再食,我說當然無問題,還講好再約。五月底我生日,她傳來信息祝我生日快樂,知道我生日月份一定很忙,約定六月中為我補祝生日。兩個禮拜前打開facebook,收到她celebration party的邀請,認定是她的婚禮邀請,正在嘀咕為什麼沒禮貌不是親自邀請,細看之下頓時愕然,泣不成聲,怎麼竟會是她的funeral? 召喚有識之士 助抑鬱患者 可是坊間大多數人對這個病症的認識極度缺乏,甚至有人竟然認為這是活得太好,太幸福的有錢人病,憂柴憂米的人哪來時間心情條件去抑鬱 痛定思痛,死者已矣。我希望幫助其他備受抑鬱症困擾的患者,但不知道我能夠做些什麼。肯定知道患者人數比我們想像中的要多很多,可是坊間大多數人對這個病症的認識極度缺乏,甚至有人竟然認為這是活得太好,太幸福的有錢人病,憂柴憂米的人哪來時間心情條件去抑鬱。講來講去,都是病患者自己不夠樂觀,不肯振作,這些看法評語,完全超錯!簡直是在病患者的傷口上擦鹽,火上加油,真正要講少句當幫忙。 講起來,因為我在個人facebook悼念Mentee,引起朋友關注及討論,才知道原來身邊很多朋友對抑鬱症病患者及精神健康問題都非常關注,都希望盡一分力提供協助。我相信首要是由正視做起,令更加多人知道抑鬱症的成因,但我確實不知道應該從何入手。在此向各位有識之士公開求教,歡迎隨時和我聯絡,不勝感激。共同攜手,救得一個得一個。

詳細內容

五個小孩的校長:火鳥的不死本領 (上)

我小時候很窮,但很快樂。我從不妒忌其他人,很接受自己的生活,我知道自己的資源就是比別人少。我沒法像其他同學一樣開生日派對,甚至要工作幫補自己的生活費﹑書簿費。 那時迪士尼的卡通人物很受歡迎,所以我小學便開始在家裡幫忙加工,為品牌公仔上顏色。顏色會染在衣服上,髒髒的,而我只有那三套衣服,弄髒了怎樣出門?有時剩下那一套洗了又晾不乾,同學相邀參加派對,我都會找借口推掉。 這樣的成長過程令我很知足,想事情較正面,同時使我比較成熟 雖然你看起來會覺得我很可憐,但我在家裡排行第五,看到大哥哥﹑大姊姊比我更刻苦,要扛的東西更多,拿到獎學金也沒法繼續升學讀書,讓我感到自己已夠幸福了!這樣的成長過程令我很知足,想事情較正面,同時使我比較成熟,遇到甚麼事情都想說:「有很難嗎?沒多艱難吧!」 「只要我努力,有甚麼做不來?」憑著這種態度生活,人生相當順遂,工作上有人賞識,一直過得很理想。二十三歲時,我接手管理一家學校,同樣只有很少學生,我用自己的看法﹑擇善固執地把學校經營起來,甚至慢慢有人龍在校門外。 「我要做,就會做到」﹑「我要做,就會做到」,這樣的幹勁讓我平步青雲。 可是,二十八歲時,一位我很愛的親人遇上交通意外離開了。我頓時發現還是有錢買不到的東西,這樣說可能很土氣,但過往很那麼多年我抱著「努力就一定可以」的信念派不上用場。 無論我再怎樣準時到醫院,再怎樣努力照顧他,他還是得要離開。想要的東西求不得,有一段時間我很不習慣,感到很痛苦,甚至有輕生的念頭。我不想上班,只關在家裡,無法從陰霾裡走出來。 「那,不如就當自己死了,好嗎?」 沉重的日子過了好幾個月。一個晚上,空洞的眼睛望著依舊美麗明亮皎潔的月亮,彷彿有一點啟示,我黙黙地想,「沒有生趣?那,不如就當自己死了,好嗎?從這一刻,我死了,也不一定要做死那個儀式,就當自己死了吧,以仍然有動力的身軀幫助別人!」我很認真地跟自己說。 現在才懂得,那時候的我在學習「放下」。放下了,人也變得輕鬆。一個人無仇無怨,無欲無求,原來路也隨之變得寬闊。 我明白到有很多事不是你努力就可以,不是說你有錢就買得到,不是很積極便會成功,原來要靠一份真誠,去面對自己﹑面對低谷。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