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教育】數學考試拿高分的6個技巧

內容提供:《GRWTH日報》 圖片來源:xFRAME 數學考試要取得好成績,首先要有紮實的基礎知識、熟練的基本技能和在恒常練習中培養起來的數學能力。同時,臨場的發揮也是有技巧的。下面就結合數學的學科特點,總結了一些臨場考試的技巧,以便同學們能在緊張的考試中發揮出水準來! 試前準備 整理重點 考試前,要把考試範圍內的重點再整理一次,老師特別提示的重要題型一定要注意。對於定義、定理、公式該背的一定要背熟。有些同學以為數學注重推理,不必死背,所以什麼都不背,這觀念並不正確。   提前進入狀態 .考試前一晚,給孩子睡足八個小時,早晨最好吃些清淡的早餐,帶齊一切考試用具,如筆、橡皮、間呎、三角呎、顏色筆等。 .盡量提前15分鐘到達學校,一方面可以消除緊張,穩定情緒;另一方面也留有時間提前讓大腦開始簡單的數學活動。回憶一下數學常用公式,有助於應考時發揮水準。 考試前一晚,給孩子睡足八個小時。   考試時 情緒要自控 面對考試,最易令人緊張、焦慮和恐懼的,莫如進入課室後與開考前的「臨戰」階段。事前,不妨教導孩子保持放鬆心情的方法有兩種: 1. 轉移注意法:把注意力轉移到對你感興趣的事上或滑稽事情的回憶中。 2. 抑制思維法:學習四肢放鬆,深呼吸,慢慢呼氣,如此時。 面對令人緊張、焦慮和恐懼的考試,要學懂放鬆心情。   掃瞄整份考卷 利用1-2分鐘,「掃瞄」整份考卷,大致瞭解題目的容易,以及配分的情況。   滅少用心算 考試時,會做的題目一定要做對,常計算錯誤的同學,盡量把計算速度放慢, 移項以及加減乘除都要小心處理,少使用「心算」 。   善用小技巧 .遇到較難的題目不要硬幹,可先跳過,等到試卷中會做的題目都做完後,再利用剩下的時間挑戰難題,如此便能將實力完全表現出來,達到最完美的演出。 .若真得不懂的題目時,在時間許可下,不妨以淘汰法選取可能的案案,千萬不要完全放棄或胡亂猜題。   考試後 調節心態最緊要 測驗後,不論分數高低,要將做錯的題目再訂正一次,務必找出錯誤處,修正觀念,如此才能將該單元學的更好。   成績不是一切 成績的好壞,父母的得失心態總要盡量化「空」。考得不好,能使孩子知道自己哪個部份的觀念還有不明白。如果從小考開始,錯誤的地方弄清楚了,那麼小朋友學習到的是種按步部班的理解,是種面對的態度,這樣的成果,要比考100分來得更寶貴。 多鼓勵孩子:考試成績只是一時,而非一世。 另外,考試自信的調節也很重要。對於自我要求甚高的孩子,往往容易過度緊張和焦慮,所以試前要多與孩子作心理調適,告訴他們考試測驗只是檢視你於學習上目前的成果,而非一試定終生!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教養學堂】如何面對校園欺凌? 3個方法教孩子正確應對

有關校園欺凌事件層出不窮,出現場景包括大學、中學,甚至小學。其實,學校猶如小型社會,孩子在團體生活中慢慢學會與人相處,當中難免會有摩擦,但如果孩子遇到校園欺凌,除了教他們「報告老師」外,我們還可以如何引導它們自我保護,並解決問題呢?台灣諮商心理師陳彥琪提出了以下3個方法: 內容提供:Wenno 圖片來源:pexels.com 1. 回顧事件,同理他人,拒絕惡性循環 家長應協助孩子整理事情經過,了解衝突發生的情節與原因。除了告訴孩子暴力解決問題是不對的,也應鼓勵孩子同理對方,例如小霸王可能是因為平時有人取笑他成績差,就想展現暴力表示他很強?他似乎也需要幫助,而非一直指責或排擠欺凌者,導致另一種欺凌的循環。 2. 正確地表達個人感受也是自我保護 很多孩子遇到欺凌事件,第一反應是抱怨和告狀的話語,讓雙方矛盾更深。父母應鼓勵孩子多用「我會感到難過」、「不舒服」、「不喜歡」等字眼,讓欺凌者瞭解自己感受,並不是在開玩笑的狀態,希望對方停止。 3. 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法 家長應與孩子、老師、甚至其他同學一起商量解決問題的方法,除了以上方法,孩子若能以同理心去協助對方,則能從根源解決問題。例如小霸王羨慕自己被老師誇讚時,孩子可嘗試找到他的優點,進行誇讚。這個方法還能培養孩子的同理心和待人處世的能力。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創意教育】個人化學習為教育新常態 牛津大學出版社藉VOD助師生推行自主學習

「電子教學不是今日的事,由2000年開始已講,講到今時今日,因著疫情,令不少老師重新接受和實踐電子教學。」牛津大學出版社(下稱出版社)董事兼總編輯(人文學科、數理學科)楊順強(Silas)道出了過去廿多年香港電子教學的發展景況。全球疫情翻轉了傳統教學模式,而作為前線老師左右手的教材供應商,所預備的教學資源比老師更要走得前,以支援新常態下教與學的需要。 內容提供:GRWTH 廣傳影片為社會責任 自推行電子教學以來,出版社一直為學界提供電子學習平台及多媒體教學資源,以支援教師教學所需。 牛津大學出版社董事兼總編輯(人文學科、數理學科)楊順強。 突如其來的疫情急速改變了傳統教學模式,為學界措手不及。「大概去年一、二月,學界都擔心如何面對未明的復課期,他們很好需要一些教學影片,作為網課之用。」Silas表示看到學界有需要,出版社遂馬上情商兩位具網上教學經驗的小學數學老師(其中一位為出版社教學顧問),義務製作數學科教學影片,甚至將原本只供客戶使用的影片發布至牛津大學出版社網站及YouTube Channel,開放給公眾使用。 出版社一直為學界提供多元化的網上學習資源,以配合教學需要。(牛津大學出版社網站及YouTube頻道) 上載的數學影片題材廣泛,供家長及學生免費觀看。(GRWTH App截圖) 不僅如此,出版社在今年初更參與由本地教育綜合平台 GRWTH與騰訊雲(Tencent Cloud)合辦的「雲點播(VOD,video-on-demand)網上教學計劃」,將逾百條小學各級數學教學影片上載至平台,讓影片推得更廣。「將影片放進GRWTH App內,我們覺得是很有意義的事,因我們有企業社會責任,希望可以幫到更多學界和基層學生。」 GRWTH App現時用戶量逾30萬,當中包括本地及跨境學生,對出版社來說,是宣傳的一大助力:「影片放上YouTube未必能惠及跨境學童,但用GRWTH則可以,尤其北區學校,不少學校跟我們反映有此服務需要。」 個人化評估更趨重要 Silas又說,以往教材經由老師發放,配以課堂上的評估,方便教師評核學生學習表現。現在網課教學,學生學習的自主度相應提高,傳統的評估模式亦需轉變。 「影片放YouTube後,只能看到number of views,未能反映學生進度。」Silas表示利用VOD的評估功能,老師或家長可以透過平台收集學生/子女的學習數據,譬如曾觀看什麼程度的影片、觀看影片的數量等,老師亦可藉著數據,在復課後因應學生進度而調節教學內容。 他續說:「在新常態下,學習變得個人化,學生看完影片後學到多少呢?這是需要measure的,亦是個人化學習必需有的功能,這樣才能調整自己的進度。」 從B2B邁向B2C 作為出版社,面向轉變中的教學模式,Silas直言在未來以協助學校、家長和學生如何推行自主學習為焦點。「讓學生有能力自修,以及自我評估,評估後再調節學習策略。」 出版社以往多以B2B模式營運,教材出版後會直接向學校推廣。在教育新常態下,B2C的模式將會應運而生。(牛津大學出版社提供) 「以往我們多以B2B模式營運,教材出版後會直接向學校推廣,但現在家長的參與度比以前多,更知道子女學什麼、做什麼、需要什麼?從商業角度看,家長便是新客源,將自學教材直接向家長推廣是大勢所趨。」 關於「騰訊雲雲端支援雲點播(VOD,video-on-demand) 網上教學計劃」 用戶只需要手機或平板電腦,便能網上授課,平台配以簡單易用的功能介面,實踐電子教學: ●錄製和上傳影片教材:教師可於平台內錄製影片教材,完成後 即可經由「課堂影片庫」極速上傳至雲端伺服器上載一段400MB的影片,最快只需 90秒,節省準備的時間;教師亦可為 影片註上標籤,方便日後分類或搜尋。 ●「即時訊息」通知:學校和教師可即時把最新教材、課程或指示 發送給全級學生、特定群組與家長, 促進溝通與提升效率。 ●管理教學資源:教師上傳教材後,校方可同步於後台管理「課 堂影片庫」,系統將會提醒用戶資源的 使用情況,各年級、科目的教學資源一目了然。 ●學習表現報告:教師可透過影片學習分析,掌握個別學生的學習進度,有關功能快將推出。 更多優勢: 1. 本地VOD伺服器,高速可靠; 2. 支援香港及深圳跨境學生隨時重溫學習內容; 3. 每間學校免費享有300GB影片儲存空間、2000GB影片重播流 量、300小時影片轉碼時間; 4. 影片內容直接於APP推送至學生及家長手機; 5. 影片支援學生標籤分類,亦設有學生分析報告。 ●按此了解計劃 ●按此登入計劃網上報名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教養學堂】嗌交有益?孩子學懂妥協前 大人應先學一件事

一連四天的AMLBD在一片鬧哄哄的歡呼、討論與吵架聲中度過,不錯,當中夾雜著吵架聲。課堂中容許吵架嗎?當老師的,天職就是要維持和諧的校園生活,讓學生在安穩的環境下學習。所以校園中孩子的「吵架」是破壞校園和諧的行為,老師的自然反應與任務是當和事老、審判官,務要迅速找到真相與公義解決之。 內容提供:黃翠霞(教育大同LBD動手學計劃學校同行者,任教小學多年,曾是課程主任及學生支援組主任) 圖片來源︰教育大同 話說一年級的學生要創建自己理想的班房,經過討論與分工後,一個個小伙子各就各位,個個「有工開」,人人都知道自己要負責貢獻的工序似的。這時候,筆者被一陣「吵架」聲吸引到了一個小組中。原來一男一女正為了如何佈置大門框在激烈「議論」中。 女生:「我喜歡貼蝴蝶貼紙!」 男生:「我不喜歡佈置蝴蝶!我覺得貼鈕扣更好看!」 女生越說越生氣:「我就是喜歡貼蝴蝶,我不管,我一定要貼蝴蝶……」 他們爭持不下,其他組員看到我站在一旁,用眼神邀請我「出手」,但奇怪的是我沒有,我只是站著看,邊聽邊點頭,他們便開始發揮「自行修復」的功能。 組員甲:「你們不要吵架啦!不如一人一半啦!」 女生眉頭一皺:「不!我不喜歡他的!」 組員乙:「不如你們猜啦!誰贏誰話事啊!」 這次兩個都因為怕輸,連聲拒絕。 組員甲又出主意:「你們吵都沒用啦!這次不如全組投票吧!」 我驚訝於小小年紀的孩子都想到這麼多的解難方案。最後的投票結果是2:2,女生終於肯放下堅持,學習妥協,讓出一半的佈置。 如何讓孩子學懂妥協? 和諧共處之先少不免需要磨合的過程,我們中國人有句話:不打不相識。磨合當中難免有比較激烈的對話——吵架。倘若為了「和諧」而急於「滅聲」,不容許學生對話,他們怎樣學習磨合、怎樣學習妥協、怎樣學會理解別人的想法? 新聞上常報導「初則口角、繼而動武」,「口角」總比「動武」文明,那麼如何讓孩子學懂「口角」以至和解、妥協?就需要磨練的經驗,經驗從何而來?就是要容讓他們有練習的機會,簡言之就是學習做人的機會。 我可以目睹這場小風波,同時見證小幼苗爭扎成長的經歷;但,倘若我出手調停,又會是怎麼回事?老師一鎚定音,其實是最省時又省力的,課堂受到的影響也最小,大家就可以繼續手上的工作。可是失去的可大了,因為談判妥協的功課由老師做了,學生的小腦袋只學懂:聽從權威,或仍深深不服。可是礙於老師的話,他只好聽。下一次他會怎辦?「我吿比老師聽!」很遺憾,這是最常用的解決方法,因為這是最省時省力的方法。結果是:學生只懂把問題搬到老師跟前。 學習放手與插手一向都是為人父母和為人師表要拿捏的藝術,若非必要,我們可以靜觀其變,省口氣,讓孩子管好自己的事情。還孩子成長的空間和機會吧! 教育大同是由家長發起的慈善機構,自2014年成立以來,一直推動家長及教師透過反思教育的意義,從尊重孩子的不同需要出發,革新在家、在校、在社區的教育/教養模式。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創意教育】多給孩子「選擇」 愈能提升內在學習動力教育

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常常提及到「選擇」能幫助增加學生內在的動力,為學生提供選擇是教師促進學生學習的有力方法之一。然而,在教師為學生提供選擇的時候,卻因有機會面對一些未能預測、意料之外的結果而卻步。 內容提供:洪美芝(教育大同LBD動手學計劃學校同行者) 筆者早前到一所小學的小一班別進行試教,該課節的內容和目標是利用繪本的故事,鼓勵學生們思考如何運用自己的能力去幫助別人。當天,當我們完成閱讀繪本的故事後,向學生提問大家是否喜歡這個繪本的故事。我著學生以拇指向上表示喜歡,而拇指向下表示不喜歡。怎料,在那些小一學生表態的時候,有的學生拇指向上,有的學生拇指向下,更有學生同時舉起了兩隻手的拇指(一隻向上和另一隻向下)。於當刻,我沒有預料小一的學生於二元的選項中,會有既喜歡又不喜歡的這個選擇。我懷著好奇的心去聆聽他們的感想,無論他們的選擇是喜歡或不喜歡也好,他們都能輔以原因作解釋,有的喜歡主角喜愛幫人的行為,有的不喜歡主角受傷的經歷等。我慶幸小一的學生們有能力不受既定的選擇所限制,勇敢表達自己的想法,建構屬於自己的價值觀。 在另一教學的部份,學生們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呈現運用自己的能力去幫助別人的例子。有一位學生的例子是幫媽媽在家照顧弟弟,飾演弟弟的同學爬了上學生枱,同學們各有不同的處理方法,一位同學高聲呼叫:「媽媽!媽媽!弟弟爬了上枱上!」;另一位同學利用糖果引誘弟弟離開學生枱;還有一位同學則直接把弟弟抱離開枱面。這群小一的學生能運用自己的生活經驗或按著自己的性格特質去演繹出不同的處理方法,發揮創意去解難。在「幫助別人」這個抽象的概念下,呈現出各式各樣具體的生活例子,鞏固學生對概念的掌握。 為學生製造更多選擇 年齡越大的學生越不敢表達自己的意見,創造力或解難的能力也隨年齡而下降,或許他們於生活上及學習上常常經驗著沒有選擇的選擇。 作為教育工作者,需時刻提醒自己要給予學生足夠的空間去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為他們提供安全的心理空間去發揮創意。教師除了花心思製造更多選擇給學生外,更要裝備一個能容納學生的胸襟。許多教師會擔心的是如果學生沒有做出好的選擇,該怎麼辦呢?這或許就是教師不願讓學生做選擇的主要原因,但會造成惡性循環,當學生沒有很多機會做選擇,便沒有很多經驗做選擇,那麼學生做出錯誤選擇的可能性就會越來越大。其實選擇不當是學習的機會,當學生意識到自己犯了錯誤,並且遇到了更好的選擇時,就會從錯誤中學習。 通過「選擇」,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權,從而增強他們內在的動力。(Ediversity Facebook) 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內在的動力會隨之下降。因此,教師激勵學生學習會變得更加困難。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不僅教授學生知識,而且要激勵他們學習,提升他們的學習動機。通過「選擇」,學生被賦予更多的自主權,會更加快樂地參與其中時,從而增強他們內在的動力。 *教育大同是由家長發起的慈善機構,自2014年成立以來,一直推動家長及教師透過反思教育的意義,從尊重孩子的不同需要出發,革新在家、在校、在社區的教育/教養模式。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2021小一統一派位】料競爭創新低 進取定保守?升學專家教「大抽獎」填表策略

2021小一統一派位(俗稱大抽獎)即將開始,未能在第一階段獲得自行分配學位的家長們,可於1月30及31日交表,結果將於今年6月2及3日公布。在餘下不足個多星期的交表時間,本地升學及教育顧問Ian Tsang建議家長最後要考慮以下重點。 內容提供:《GRWTH日報》編輯組 統一派位將全港劃分為30多個「小一學校網」,家長在「小一入學申請表」上需根據住址填報其所屬的「小一學校網」編號。統一派位基本上以家長的選擇為依歸,若學校小一學位求過於供時,電腦將按「隨機編號」分派。統一派位電腦程序首先會處理甲部選擇,然後處理乙部選擇。教育局早前宣佈2021-22年小一入學自行分配學位共有49,749個申請,成功獲派學位人數有23,107人,成功獲派此類學位的學生不足半數,餘下尚未獲分配的26,642位申請人,預計有超過25,000人參加統一派位。 料參加人數創十年新低 小一派位2021自行分配學位結果於去年11月下旬出爐,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獲派學位的成功率創十年以來的新高,成功獲派學位的學童比例為百分之四十六點四。不過Ian Tsang認為,整體上今年參加小一統一派位人數下跌,會是近十年的新低,主要因受近期移民潮影響,預計參加統一派位的學童人數較局方今年公布的統一派位名額數目為低,最終參加人數更有可能低至24,000人以下,預期整體競爭情況未算激烈。 在整體申請學生人數減少的情況下,也意味着統一派位競爭有機會稍為緩和,那是否代表未獲派學位的學童,可在統一派位階段更進取地向熱門小學「出擊」?Ian Tsang表示,無論派位競爭是否劇烈,在統一派位階段申請心儀小學的做法,都是在甲、乙兩部分均填寫該校為第一志願。假如以該校作為第一志願的申請人數少於可分配名額,便當然能獲得分配,否則的話便要由幸運之神定奪。 本地升學及教育顧問Ian Tsang(受訪者提供) 勿輕忽第二、三志願 在填表方面,家長一直關心甲部要否填滿三個選擇還是只填一間或兩間學校。他表示,最傳統的甲部填表策略一般都會將曾經在自行分配學位階段申請過的一所小學作為甲部第一志願,目的除了是為盡用所有途經增加獲派最心儀小學的機會外,亦是為假若未能成功獲派後的「叩門」階段鋪路。至於第二、三志願的選擇,家長便可考慮在甲部二、三志願(一)漏空以免獲派而失去在乙部的機會,或(二)填上兩所熱門小學為可能要「叩門」鋪路。 他續指:「真正的統一派位乙部填表策略,是取決於在第一志願未能成功獲派後,如何在未知的情況下挑選出尚有剩餘名額的小學,所以在填寫餘下的志願上,填表的關鍵在於第二和第三志願。如果子女已經獲最少一間私立小學取錄作為後備的話,填表策略上可以較為進取,只需剔除校網內大概首三份一至一半最熱門的小學名額,便可在餘下小學中挑選另一間最心儀的學校填寫在第二志願。」 如果子女已獲最少一間私立小學取錄作為後備的話,填表策略上可以較為進取。(網上圖片) 上網了解學校教學資源 在自行分配學位階段,每名申請學童只可選擇一所學校,但到了統一派位階段的乙部,家長只能填寫所屬校網的的學校。距離辦理統一派位選校手續尚有一個多星期,面對以上情況,Ian Tsang建議家長要仔細了解其校網的不同學校:「在疫情下,大多數學校都已經將大量教學資源和資訊公開在學校網頁上,尤其是校內學生需要較多支援的小學,在這方面投放的資源會較傳統教學模式的學校為高。」他建議家長把握填表前尚餘的時間,仔細了解校網內所有小學,及早為子女作出最適合孩子的選擇及填表策略的方向。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GRWTH X Tencent Cloud-教育界雲點播支援計劃」學校巡禮(一)
鳳溪第一小學:一個平台跨境學童家長都用得

對於鳳溪第一小學來說,雖然本港學校已恢復面授課,但電子教學工具仍然重要,皆因校內的跨境學童,暫未能來港上課。有見及此,一個能供中、港兩地學生使用的單一影片點播平台,著實是必不可少。 撰文:沈一怡(《GRWTH日報》特約記者) 攝影:張逸康(《GRWTH日報》特約攝影記者) 用盡方法讓學生保持學習動機 校長朱偉林說:「我們學校位於北區,有一半學生是跨境學童,所以就算現已恢復面授課,這批學童因未能來港上課,仍需依賴電子教學工具學習。」 鳳溪第一小學位於北區,校內有一半學生屬跨境學童。 他指出,自疫情發生以來,學校都透過實時線上課堂與教學短片的互相配合,來保持學生的學習動機。 他又說:「實時線上課堂雖然能夠解決授課問題,但在虛擬的空間中,師生間始終隔著距離,在確定學生的接收程度方面,未必及面授模式。加上家長亦有訴求想有課堂短片,所以我們便製作教學短片,讓學生能隨時重溫課堂內容,從而加強學習效能。」 除了課堂內容,校方亦提供預習短片及其他網上教材,並善用短片作家校溝通的工具。例如九月開學時,因應疫情而有多項需要學生留意的全新事項,學校便拍短片連通告轉發給家長,令同學更易掌握。 (右起)朱偉林校長、蒙韋綸高級主任 單一點播平台 貫通兩地學習 在上述種種因素下,GRWTH APP夥拍Tencent Cloud的「教育界雲點播支援計劃」來得十分合時。該校高級主任蒙韋綸說:「上學年停課期間,我們使用另一間網路平台,其支援學界的免費計劃剛巧在學期尾完結,而GRWTH正正在此時推出『雲點播』計劃,增設了Tencent Cloud 的 VOD(Video-on-demand)教學影片點播功能,解決了燃眉之急。」 朱校長說實時線上課堂與教學短片能互補,助保持學生的學習動機。 他續道:「由於老師及家長早已使用GRWTH APP作繳費、交回條、短訊提示等用途,非常熟悉其操作,不用重新再學習。」 除了做到無縫接軌,平台更支援內地用戶。其實該校早於疫情之前,已開始利用短片輔助教學。不過,當時老師需把同一影片上載至分別供本地生使用的Google及YouTube,以及內地生使用的優酷視頻及土豆網,加重了教職員的工作量,且使用上非常不方便。 他補充道:「之後亦試用Microsoft office 365教育版,但當儲存的影片數量增多時,系統便變得不穩定,因而欠缺一個全面的解決方案。」 校方可按年級、班別、課題,把影片分類。 因此,「雲點播」VOD平台除了出現得合時,也針對性地解決了上述的問題。他解釋道:「現在使用『雲點播』 VOD教學影片點播功能,老師只需要登入單一平台,影片便能供兩地的家長及學生觀看,方便省時。再者,內地家長多使用手機的瀏覽器觀看短片,而以往他們以手機開啟短片連結時,不時遇到無法開啟網頁頁面的情況,但『雲點播』 VOD平台便沒有這個問題。」 即使儲存的影片數量增多,系統仍能保持良好的穩定度。(圖片來源:GRWTH APP截圖) 除了香港用戶之外,「雲點播」VOD平台亦支援內地用戶,內地家長可用手機開啟GRWTH APP的短片連結,再不會遇到無法開啟網頁頁面的情況。 數據建學習歷程 目前,該校有200多條教學短片,將分批上載至「雲點播」VOD平台。朱校長指出,平台的儲存容量及伺服務器的穩定性固然重要,但更關鍵是,平台提供的影片觀看次數數據,能助老師們深入地了解及分析學生的學習成效。 朱校長指出,「雲點播」VOD平台提供的影片觀看次數數據,讓能老師深入地分析學生的學習成效。 「課室影片庫」功能介面(圖片來源:GRWTH APP截圖) 朱校長說:「由於影片按年級、班別、課題分類,我們能夠透過影片觀看次數的數據,與學生的個人學習歷程檔案掛勾,藉了解同學對各課題的興趣,從而幫助老師跟進學生的個人成長。」 透過影片觀看次數的數據,教師可與學生的個人學習歷程檔案掛勾,藉了解同學對各課題的興趣,有助跟進學生的個人成長。(圖片來源:GRWTH APP截圖) 「GRWTH X Tencent Cloud--教育界雲點播支援計劃」為本地學校免費提供課堂影片庫功能,設清晰單元分類及影片觀看報告,助學校集中管理。計劃報名後最快兩星期內即可使用!網上報名︰http://bit.ly/VOD_School_Apply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東非「師」語] 駐非港師帶領OLE 讓弱勢學生在服侍中學習堅強

「服務學習」在香港中小學教育一點不陌生。顧名思義,「服務學習」是透過「服務」而獲得「學習」的果效。香港中小學校的服務學習活動不乏探訪,探訪對象包括長者、病童、弱智人士等,亦有為長者清潔家居,安排活動給傷健人士。我在香港當中學教師時,曾多次以班主任身份,偕同學生走進社區,參與這些活動。 內容提供:山姆老師(Miss Samwise,長駐東非的港籍英語老師) 儘管服務形式有異,服務對象多為社會上的弱勢社群。孩子在成長的過程裏,若能培養關愛被忽略的群體,為他們發聲或給予他們發聲的機會,這份推己及人的情操,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和諧,有助社會共融。 來到第三世界國家烏干達的 The Amazima School (TAS),「服務學習」的情況又如何呢?我們的學生是弱勢社群,許多都是家徒四壁,連最基本生活所需,如食物、水源也缺乏,日常的掙扎可以是生死攸關的問題。 當下角色對調,由他們服務別人,可行嗎? 只要更換兩個英文字母便絕對可行。 由於我們的孩子長期承受生活上的艱苦與困乏,很容易陷入自己是受害者的想法 (victim mentality)。畢竟生活裏發生的事情,如父母離世、缺乏糧食等,這些均是他們無法控制。年紀輕輕的他們,自然覺得孤苦無助,好像整個世界都在反對他們,自己被卡著,動彈不得,感到悲傷和自憐。要是在這種心態下進行服務學習,豈不是在他們的傷口處撒鹽,雪上加霜? 我們沒有否定他們經歷的種種創傷,反之,更多的教導他們如何跨越這些苦難,積極面對人生。服侍他人便是其中一個法子,讓他們超越受害者的心態,擁抱勝利者的心態 (victor mentality)。英文中的受害者 (victim) 和跨勝者 (victor) 只是字尾兩個英文字母的分別,對他們人生觀帶來的影響卻是天淵之別。前者 (victim) 相信生活不由自己掌握,故對自己沒有自信,需要依賴別人的幫助,無法解決自己的問題 。相反,後者 (victor) 明白人生必然面對困境,與其自怨自艾,倒不如學習克服困難,這正是victor在聖經希臘原文「戰勝」的意思。藉著這些個人成長的催化劑,使生命變得堅強不屈。 抵達後,我們機構的社 工 (站在學生中間的紅衣者) 先跟我們介紹這個家庭的情況。照片中用磚頭蓋成的屋子便是他們的住處,內裡只有一張單人床。 我曾經偕同學生們參與學校為他們預備其中兩類不同的「服務學習」,一是Service Project,由我們的外展社工家訪和評估後,選定一個在社區裏需要即時緊急援助的家庭。在週六清晨帶著二三十位同學去到村落,合手合腳,一起動手服侍受助者(見下圖)。以及這影片中的婆婆,連夜暴雨沖走她那棟用泥巴和稻草建成的房子,逼使她晚上睡在豬欄,我們的學生如何祝福這個家庭?觀看以下短片就知答案︰ 我們先步行15分鐘來到村落唯一的手壓式幫浦水井打水,以供洗衣、洗碗和煮食之用。 照片中所見的黃色大汽油罐 (jerry can) 是這裡儲水用的器皿,每個容量5加侖,等同辦公室座地式水機的一桶水,即18公升。 用磚頭蓋成的茅坑。 學生就地取材,臨時搭建了煮食爐,即場鑽木取火,開始為這個家庭預備午飯—把玉米磨成粉狀,然後加上井水煮成的玉米粥。 本地人的其中一個洗衣方法是同時用幾個載滿水的盤子完成整個洗衣過程,從洗滌至過水一至兩次,到最後的人手脫水。 學生們給四位孩童洗澡後,換上乾淨的衣服,和他們來個合照。 二是跟本地一所照顧智障孩童的非牟利機構Ekisa Ministry合作,推出「家有玩伴」計劃(Ekisa Buddies),為每位有特殊需要的孩子配對兩至三位學生,讓他們成為玩伴。每當我們的學生到家舍探訪這群孩子,便會陪伴他們的「玩伴」,或是一起曬太陽,或是唱遊伴讀,給予他們一個笑聲不絕的早上。要感受一下他們的歡樂嗎?請觀看以下影片,讓我們的女領袖生長Esther Birungi帶您去到Ekisa Ministry,看看我們的學生如何祝福這群被遺忘的孩子。 在「家有玩伴」(Ekisa Buddies)的服務裏,我們的學生跟她的玩伴一起玩氣球傘。 除了「家有玩伴」外,我們每年二月在校舉行「Night to Shine」晚會,邀請Ekisa Ministry的智障孩童到校聯歡。學生們夾道歡迎孩子,讓孩子走紅地毯進場,享受被愛、被重視是活動中不可缺少的一環。 TAS開校至今四年,「服務學習」已成了學生們最喜歡的校園活動之一。為甚麼?他們體會到即使他們有許多缺乏,還是可以身體力行的祝福別人。當他們不再看自己為受害者,而是跨勝者,他們委實在不知不覺間轉化烏干達社會。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東非「師」語] 東非的生死教育 我學曉不問死因

早前提到給學生獎勵貼紙,除了背誦每週金句外,他們還有兩個途徑:一是以說話形式跟老師分享他們閱畢的圖書,二是想好一個談話題目,坐下來跟老師進行兩至三分鐘的英語對話。假設您是初到貴境的中一預備生,在The Amazima School (TAS) 學習和寄宿個半月。您已背誦了每週金句和分享了讀畢的圖書。接下來,您會選擇甚麼題目跟老師聊天呢?在TAS的寄宿生活點滴?結識了哪些新同學?學習遇到的挑戰?我猜新生一般會分享這些話題。 內容提供:山姆老師(Miss Samwise,長駐東非的港籍英語老師) 就是那天的小息,好學不倦的Gideon來到課室,想跟我來個英語對話。只見他圓圓的臉蛋上掛著一對淺淺的小酒窩,一雙水汪汪的眼睛,不時滴溜溜地轉動著,顯示他一股機靈而淘氣的勁兒。這是我在過去六個星期認識的Gideon。「Miss Samwise,我想跟您分享我姊姊突然離世的事情。」甚麼?他分享的居然是既私人又傷心的事情?! 烏干達農村葬禮 如此晴天霹靂的噩耗,嚇得我目瞪口呆。我的心好像變成了一塊石頭使勁地往下墮,默然無語。年紀輕輕的Gideon卻沉著鎮靜地說:「上禮拜,學校告訴我要回農村兩天。我以為家裏來了哪位遠房親戚,原來姊姊去世了,我回去是參加她的葬禮。」 在烏干達生活快三年,每當知道本地朋友、學生或其家人生病、離世,我學會了不問對方:「看醫生沒有?甚麼病?服藥了嗎?」 不是漠不關心,乃是一些生活基本需要,如三餐溫飽也缺乏,他們哪來金錢就醫? 這些問題只顯出我的愚昧。我們的學生若是在上學期間,突然請假回鄉兩三天,您就知道他們的家人或監護人離世了,必須回家奔喪。也就是說,孩子離家寄宿那天,可能是與家人最後的道別。 「Gideon,你一定十分想念姊姊。」我沒有什麼安慰的言語,只想坐在他身旁,讓他隨心說話。這孩子對我如斯剖開心扉,多言只會擠壓這份信任。「我想她的時候,會讀聖經,心情便好多。我知道將來跟姊姊會在天堂再見,不再分開。現在,我就在天堂的另一端想念她吧!」說畢,他回復一個小淘氣,從褲袋拿出他的My English Passport,笑咪咪的遞給我。 「從我投入你不相似的世間,便不斷的慨嘆。還曾弄濕這雙眼,難明存活怎麼艱苦似攀山。然後回望我非必要的襯衫,換到甚麼讚嘆。才明白你,縱使苦慣,微笑卻比起一加一更簡單。」——鄭秀文《有一種快樂》 。 農村的葬禮多以土葬為主 我們的機構Amazima Ministries International設有醫療中心服侍我們的學生,提供基本醫療服務,其中包括身體檢查、愛滋病測試等。 農村診所(網上圖片)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東非「師」語] 由香港走到山東再到東非 人生如「畫鬼腳」般有趣

上個禮拜的專欄提到我是學校美烏團隊 (美國、烏干達) 中唯一的華人,因而多了一些跟學生獨有的文化交流,如在課餘教授他們普通話。若說這是意外收穫,之後發生的一件相關事情更是喜出望外。 內容提供:山姆老師(Miss Samwise,長駐東非的港籍英語老師) 由港式普通話變流利山東普誦話 分享前,我先來一項「免責聲明」。中學時期,香港還是英國殖民地,普通話不在課程範圍內。大學主修語言學,普通話是為期一年的必修科。奈何,我不感興趣。在求學歲月裏,不論高中抑或大學選科,我均以興趣為先。有了興趣,自然有學習動力。遇到困難,也會迎難而上。即使當時來自北京的普通話教授跟我們說,能操一口流利的普通話有助將來的就業機會,提升個人在社會上的競爭力,還是說服不了我。結果嘛,筆試和口試成績均是丁級,說的是帶著很重香港口音的「刨冬瓜」(普通話的諧音)。 山東人是「山東大漢」,不是指他們的身高,乃是他們的身量——他們講義氣和有厚道。在張先生身上,我看出一點點「山東大漢」的特質。 及後在山東教英語,因為我的普通話太爛,對日常生活造成諸多不便。我決意重新學習,從拼音至遣詞造句,一切從零開始。在兩年半的全普通話語境下,我的「刨冬瓜」 漸漸蛻變為流利的普通話,且越學越有興趣,越想進深學習。時至今日,不論是手機或電腦,我用的中文輸入法是普通話拼音輸入法,而非香港人常用的速成或倉頡。追源溯始是那些年在山東學習普通話。 從山東回到烏干達。 某天下午,我收到同工的「求救」電話:「Samwise,妳現在有空嗎?我的上司和幾位學校領導跟一位中國商人開會,他們需要妳的幫忙。」在這偏遠落後的村落來了一位中國商人?跟學校有何關係? 多年前在山東教英語,多得我的學生教導,如這群酒店服務員,讓我的普通話進步神速。 山旮旯的英普傳譯員 進到會議室,七位與會者全往我這裏看,各人展露的欣喜和期盼叫我受寵若驚。除了我認識的五位同工,席間還坐了兩位訪客——那位中國大陸商人張先生和他身旁的烏干達人Timothy——他的普通話傳譯員。張先生臉帶親切的笑容站起來,握著我的手,說:「Miss Samwise,您好!」在這山旮旯的鄉下地方遇到同胞,我能心領神會他的興奮。 原來張先生是一間中國大陸木材發展公司在烏干達的代表,他們有意把一塊鄰近學校的土地賣給我們,雙方在議價中。一開始,我是學校理所當然的傳譯員,傳達他們的回應給張先生。未幾,張先生也把我當成他的傳譯員,著我用英語把他的回覆和提問轉告校方。這樣的英翻中、中翻英的對答持續了半小時。雖然不停繞舌,舌頭也打結起來,感恩還是應付自如。 買地交易成功後,我跟張先生和學校的領導站在學校門前留影。 會議結束,同工們均很激動的跟我說:「哎呀!太不可思議了!Samwise,妳是我們團隊中唯一的中國人,若沒有妳,今天和張先生真是雞同鴨講!除了天父上帝外,我猜妳壓根兒沒想過在這裏教英語,竟然會當上學校和張先生的橋樑。 」就這樣,我當了雙方的傳譯員,直至三個月後完成土地買賣。也是在交易結束,我跟同工們分享文章開首時的那段「免責聲明」內容。 「畫鬼腳」的人生 相信大家也玩過「畫鬼腳」這遊戲。您選擇了起點,但在縱橫交錯的線路上,左轉右轉,我們永遠不知道去到哪個終點,這亦是遊戲有趣之處。人生的際遇猶如「畫鬼腳」,無人能料。您可以說我在學校遇上張先生是巧合;因著我的語文背景,能夠傳譯是合情合理。我反倒為上帝巧妙的安排而驚歎。我不能設計和安排每一步,但祂偏偏會將我帶到一個意想不到的位置。不要每分鐘也向前衝,或是太目標導向的過活,有時也該回頭看看自己是如何來到今天,您一定會更感恩、更珍惜。 文章結束前,告訴您多一個意料之外的事。張先生的老家是山東!他的家鄉在山東省的北部;我那時工作的城市在東邊。因此,我們的對話多了許多共同話題,如山東的氣候、名勝,以及美食等等。 「畫鬼腳」的人生有趣吧! 人生猶如畫鬼腳,您認同嗎?(網上圖片)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