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非「師」語] 駐非港師帶領OLE 讓弱勢學生在服侍中學習堅強

「服務學習」在香港中小學教育一點不陌生。顧名思義,「服務學習」是透過「服務」而獲得「學習」的果效。香港中小學校的服務學習活動不乏探訪,探訪對象包括長者、病童、弱智人士等,亦有為長者清潔家居,安排活動給傷健人士。我在香港當中學教師時,曾多次以班主任身份,偕同學生走進社區,參與這些活動。 內容提供:山姆老師(Miss Samwise,長駐東非的港籍英語老師) 儘管服務形式有異,服務對象多為社會上的弱勢社群。孩子在成長的過程裏,若能培養關愛被忽略的群體,為他們發聲或給予他們發聲的機會,這份推己及人的情操,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和諧,有助社會共融。 來到第三世界國家烏干達的 The Amazima School (TAS),「服務學習」的情況又如何呢?我們的學生是弱勢社群,許多都是家徒四壁,連最基本生活所需,如食物、水源也缺乏,日常的掙扎可以是生死攸關的問題。 當下角色對調,由他們服務別人,可行嗎? 只要更換兩個英文字母便絕對可行。 由於我們的孩子長期承受生活上的艱苦與困乏,很容易陷入自己是受害者的想法 (victim mentality)。畢竟生活裏發生的事情,如父母離世、缺乏糧食等,這些均是他們無法控制。年紀輕輕的他們,自然覺得孤苦無助,好像整個世界都在反對他們,自己被卡著,動彈不得,感到悲傷和自憐。要是在這種心態下進行服務學習,豈不是在他們的傷口處撒鹽,雪上加霜? 我們沒有否定他們經歷的種種創傷,反之,更多的教導他們如何跨越這些苦難,積極面對人生。服侍他人便是其中一個法子,讓他們超越受害者的心態,擁抱勝利者的心態 (victor mentality)。英文中的受害者 (victim) 和跨勝者 (victor) 只是字尾兩個英文字母的分別,對他們人生觀帶來的影響卻是天淵之別。前者 (victim) 相信生活不由自己掌握,故對自己沒有自信,需要依賴別人的幫助,無法解決自己的問題 。相反,後者 (victor) 明白人生必然面對困境,與其自怨自艾,倒不如學習克服困難,這正是victor在聖經希臘原文「戰勝」的意思。藉著這些個人成長的催化劑,使生命變得堅強不屈。 抵達後,我們機構的社 工 (站在學生中間的紅衣者) 先跟我們介紹這個家庭的情況。照片中用磚頭蓋成的屋子便是他們的住處,內裡只有一張單人床。 我曾經偕同學生們參與學校為他們預備其中兩類不同的「服務學習」,一是Service Project,由我們的外展社工家訪和評估後,選定一個在社區裏需要即時緊急援助的家庭。在週六清晨帶著二三十位同學去到村落,合手合腳,一起動手服侍受助者(見下圖)。以及這影片中的婆婆,連夜暴雨沖走她那棟用泥巴和稻草建成的房子,逼使她晚上睡在豬欄,我們的學生如何祝福這個家庭?觀看以下短片就知答案︰ 我們先步行15分鐘來到村落唯一的手壓式幫浦水井打水,以供洗衣、洗碗和煮食之用。 照片中所見的黃色大汽油罐 (jerry can) 是這裡儲水用的器皿,每個容量5加侖,等同辦公室座地式水機的一桶水,即18公升。 用磚頭蓋成的茅坑。 學生就地取材,臨時搭建了煮食爐,即場鑽木取火,開始為這個家庭預備午飯—把玉米磨成粉狀,然後加上井水煮成的玉米粥。 本地人的其中一個洗衣方法是同時用幾個載滿水的盤子完成整個洗衣過程,從洗滌至過水一至兩次,到最後的人手脫水。 學生們給四位孩童洗澡後,換上乾淨的衣服,和他們來個合照。 二是跟本地一所照顧智障孩童的非牟利機構Ekisa Ministry合作,推出「家有玩伴」計劃(Ekisa Buddies),為每位有特殊需要的孩子配對兩至三位學生,讓他們成為玩伴。每當我們的學生到家舍探訪這群孩子,便會陪伴他們的「玩伴」,或是一起曬太陽,或是唱遊伴讀,給予他們一個笑聲不絕的早上。要感受一下他們的歡樂嗎?請觀看以下影片,讓我們的女領袖生長Esther Birungi帶您去到Ekisa Ministry,看看我們的學生如何祝福這群被遺忘的孩子。 在「家有玩伴」(Ekisa Buddies)的服務裏,我們的學生跟她的玩伴一起玩氣球傘。 除了「家有玩伴」外,我們每年二月在校舉行「Night to Shine」晚會,邀請Ekisa Ministry的智障孩童到校聯歡。學生們夾道歡迎孩子,讓孩子走紅地毯進場,享受被愛、被重視是活動中不可缺少的一環。 TAS開校至今四年,「服務學習」已成了學生們最喜歡的校園活動之一。為甚麼?他們體會到即使他們有許多缺乏,還是可以身體力行的祝福別人。當他們不再看自己為受害者,而是跨勝者,他們委實在不知不覺間轉化烏干達社會。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