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媽CEO︰點解無家教

小時候阿媽的家教極嚴,食餐飯都多多規矩,起居生活多多規條。當年我極度討厭,今日則極度感恩。當我做了母親後,因為知道家教重要,絕對足以影響子女一生,因此從不敢掉以輕心,一刻都不敢疏懶。我自認是絕對的洗腦教育,大小T兩個自小被我親自教育,耳提面命,原則底線,根基根本,小至餐桌禮儀待人接物,大至道德倫常為人之道。 父母過度溺愛 不懂管教子女 養而不教,禽畜之愛,相信沒有父母,想養出禽獸不如的孩子。但放在眼前的現實是,懂得如何教養孩子的父母愈來愈少。父母過度溺愛不懂得如何管教子女,會否與生育率下降有關?這個可以是小T寫論文好好研究的題目。 我曾經認定,沒有家教的下一代,是由沒有家教的上一代教出來的。但這些年的觀察證實我錯了!很多沒有家教的孩子,父母都是高學歷的專業人士。反而一些草根階層父母,未必受過很高教育,卻教育出有家教的子女。所以孩子有沒有家教,和父母的教育水平無關,和父母的教育觀念有關。 孩子都需要受尊重,我絕對同意。但都要看孩子的智力、能力、學習力,還有性格,循序漸進耐心教導,慢慢放手。放任3歲孩子玩火的結果,毋須我來講吧?放任子女,任性妄為,罔顧公德,目無尊長,沒有禮貌,還要大放厥詞說什麼最緊要仔女開心,細路仔最緊要自由,是完全不負責任,是缺德的父母。 家長學歷高 家教未必好 即使這些父母把孩子關在家中稱王稱霸,都不能說不會影響到隔籬鄰舍;更何况是公共交通工具等公眾地方?任由子女喧嘩奔跑,父母則低頭掛住玩電話視若無睹,我們見得少嗎?獨留幾歲孩子在戲院門口,千辛萬苦聯絡到父母,竟回覆上完廁所才出來接回;年幼孩子在商場走失了嚎啕大哭,旁人都焦急到不得了,父母施施然姍姍來遲,不是安慰孩子,是責罵他唔聽話自己走開咗? 我有朋友家中有大花園,本來有一部分只有圍欄,風景優美,路過都賞心悅目。後來卻要築起圍牆裝鐵閘,是因為一而再、再而三的遭人擅闖破壞。明知是私人地方,犯法擅闖,竟然夠膽帶着孩子跨入內參觀,被斥責喝止非但沒有愧疚道歉,反嬉皮笑臉地說:「因為好靚吖嘛,細路仔好難得有咁嘅地方可以玩下跑下。」咁都得?還未夠盡興,摘花摘荔枝龍眼,有得玩有得食,幾開心? 和滿嘴滿腦子歪理的人講道理?嘥氣!只是連累禍延下一代大件事!長此下去,我的這個親子專欄還會不會有人睇? 文:張慧敏 作者簡介:資深獵頭人,企業培訓顧問,家庭CEO,辣筆寸嘴,擅長對付怪獸家長。 (隔周刊出)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44期]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ChatGPT可以禁得住嗎?

ChatGPT當然可以禁,但禁得住嗎?它現在是起步階段,以後發展成什麼樣子不敢想像,也不可想像。王師奶是AI盲,揸住部iPhone只識用最基本的電話、WhatsApp、email、影相,加其他濕濕碎的天氣報告、計算機等,小婦人對ChatGPT不過是人云亦云。生性好奇八卦,人玩跟住玩,王師奶童心大作,寫了一封英文情信給良人王先生,請ChatGPT修改。它二話不說,又改錯字,又改文法,似模似樣寫成一封流暢的情信。小婦人要求它寫得更肉麻些、親昵些,它不消5秒就改寫好,看到小婦人也有點面紅。簡單如此,小婦人已覺得匪夷所思,如果學生寫讀書報告,畢業後寫求職信,真係粉絲都可以變魚翅。 世界學界給ChatGPT呢隻AI怪獸搞到一頭煙,資料蒐集、整合、文本延伸能力確實令人震撼。最受衝擊的是大學,因為它可以根據用戶的要求來整合資料,並自動延伸成為文章、計劃,寫作程度與真人撰寫相似,甚或過之。有教授試以ChatGPT寫一篇有關「學習風格」文章後,直指文章達到研究生水平。 如此這般,AI亦可成為作弊工具。據說紐約已禁止公立學校電腦和網絡登入ChatGPT,巴黎政治學院亦禁用。世界大學以十萬計,每所的主事人取態不同,絕對無法劃一准許或禁止使用。遠的不說,說說本港幾間大學的取態: 港大禁止學生在課程作業、考試或課堂上使用ChatGPT等任何AI工具,若違反此臨時規定,可能日後面臨抄襲指控。 追逐科技潮流 確保學術誠信 中大規定學生未經授權或不當使用AI工具,包括ChatGPT,可能會被開除;但留下一條尾巴,認為教師和學生應積極擁抱人工智能技術,學生應獨立完成作業和考試,而非借助其他工具。中大認為ChatGPT是雙刃劍,應視為研究工具,而非作弊工具。 科大也表態,教職員可靈活地根據課程內容,規限學生如何使用人工智能。長遠來說應接受「生成式人工智能」,但同時強調學術誠信的重要。 教大建議教學人員視AI為重要的教學伙伴,學生可以在課堂使用,但必須在提交課業中交代清楚。校方表示不會禁用ChatGPT,認為應引導學生認識和善用新科技,提升競爭力。教大亦要求教學人員根據專業判斷,確保學生的功課符合大學對學術誠信的要求。 小婦人是AI的門外「婦」,不敢妄言上述院校立場對錯。它們關心的是如何保證能夠準確地評核學生,作為學術機構,關心是應該的。但科技洪流如何抵擋?創新科技及工業局長孫東在《星期六問責》提到ChatGPT,表示政府要在重要領域投放力量,追上世界潮流發展。他又說,任何人都擋不住新技術,應該持「擁抱態度」。前財政司長曾俊華出席FOMO Asia高峰會,被問及港大禁用ChatGPT的看法,他認為是錯誤決定,學校應幫助學生學習使用這些工具,然而香港的大學仍用19世紀的教學方法去教育21世紀學生。曾俊華沒有學校行政人員的包袱,他說的只是對新科技的態度。 王師奶當睇連續劇,好有興趣知道ChatGPT的發展,最後只想說:「火山爆發是擋不住的」。 文:王師奶 作者簡介:不是普通師奶,家中米缸有幾多斤唔知,但對香港教育界有幾多牛鬼蛇神,有幾多「嗚喱單刀」措施,卻一清二楚。「論盡教育」絕不手軟。[email protected] (隔周刊出)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44期]

詳細內容

教女無方︰溫習與成果

「努力溫習就會有好成績。」 真的嗎? 蘇菲小學考試時,幾乎沒花時間溫習英文,英文成績卻是她最好的一科;花最多時間溫習、操練的數學,成績永遠是最差的一科。她從小就明白投放溫習的時間與心力,與成績未必成正比。 作為家長、師長的我們,總會向莘莘學子灌輸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道理。但這是現實嗎?我要比同事花上兩倍時間,才能學懂使用某個電腦軟件;我用大半天執拾房間,完成後自己也看不出房間跟之前有何分別。這些對我而言毫無成功感的工作,幸好不用打分計成績,身邊人也接受我沒這等天分,沒有鼓勵、誘使、強迫我努力。我們接受各人總有不同能力,但卻理所當然地要求子女、學生無論能力如何,總要努力溫習,然後等着好成績出現。 將努力跟成績掛鈎 完全變質 我並不是鼓勵孩子若力有不逮,就不去努力。努力仍是需要,惟一旦將努力跟成績掛鈎,那就完全變質了。 「成績不理想是因為不夠努力呀!」 真的嗎? 人生閱歷比孩子豐富的我們,該明白這世界不是努力就能拿到好成績,換取到好結果。記得若干年前曾處理一宗個案,某女生升中後數學成績大落後,父親要求她每天做10條數字題,希望令成績有所進步,孩子也抱着這期望,按父親編排去做。到下次測驗,成績未見改善,父親提出每天做20題,孩子不太情願但也知要努力。又到下次測驗,成績仍是落後於人,父親再提出……孩子開始放棄,放棄數學科,然後連其他不太有問題的科目也放棄了。孩子將這句植根腦海中,當成績不似預期時,孩子會自責不夠努力,然而下次再努力也不見成果時,那種無力、自責、逃避的負面情緒已經充斥腦海,很難再有力量去面對下一個挑戰。 影響成績要素:能力、技巧、態度 努力仍是需要,但我們該試着不要跟當下成績掛鈎。要改善成績,除了努力,也必須提升學習效能。影響成績的三大要素是能力、技巧、態度(或許還有更多)。能力不能一下子改變,而努力只是態度的一種,我們不可忽略技巧,以至態度中的正面動力。所謂正面動力往往來自成功感,成功感固然來自成績分數,但在溫習解決難題後的滿足同樣彌足珍貴。 世上沒有一成不變的溫習策略,孩子無可避免的在成長中不斷嘗試各種溫習方法,調節學習步伐,經過一定時日的持之以恆,成績必有所改善——所謂「一定時日」,可能是一個學期、一年,甚至許多年,才能見到果效,而且那會是成績以外的果效。 蘇菲的數學成績一直處於低水平位置,她一直努力操卷、補習,不斷改善溫習策略,結果數學科仍是文憑試眾多科目表現最差的一科,但幸好總算通過大學要求。相信這也是她不放棄的成果。 文:蘇菲媽 作者簡介:中學副校長,女兒蘇菲中學畢業後負笈英國牛津大學。深切體會培育子女的迷惘,有意栽花花未必發,也非無心插柳柳能成蔭。如今借位分享蘇菲成長路,希望同思貼地教育。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44期]

詳細內容

善養救未來︰你為什麼總是不聽我話?

兒子小時候,我媽媽會來幫忙照顧他,她偶爾會向我投訴:「孫子很固執!不聽話!」 我眼中的兒子非常懂得聆聽自己內心,有主見,不盲從;但當環境有限制,需要妥協時,他都會非常合作。尤其當他愈長大,就愈容易照顧,跟他相處愈輕鬆,所以我初時並不太理解我媽媽的不滿。 回想婆孫間的相處,外婆叫他做的事,從孩子的角度看都是他自身的事,例如吃多少飯、穿不穿外套、幾點洗澡。而且外婆的態度是——我懂得比你多,所以你要聽我的話;而且我愛你,你聽話就等於接受我的愛,那我也會更愛你。 人本來是透過直接感受自己的身心需要而行動,肚餓便進食,熱便脫外套等。對孩子來說,他們比任何人都清楚自己的身心需要,而且會從經驗中學習,從錯誤中更了解自己和成長。然而,當大人不斷強調:你不懂,你不懂怎樣做正確的決定——這跟孩子內在的力量和智慧相違背,他們本能地反抗也是自然而然。 而當這一切發生在「愛」的名義下,孩子漸漸也會為了想愛和被愛,而相信自己不懂,相信聽話就是生存之道。 到底怎樣才能跟孩子良好相處?或者要問的是,到底孩子最需要什麼,才會發自內心顧及別人的需要,懂得溝通妥協,同時又能忠於自己,愛護自己呢? 有次全家聚餐,我媽媽又提起「聽話」這話題,沒好氣地問孫子:「為什麼你總是不聽我話?我叫你做的事都不做,但你媽媽叫你做的事又會做呢?」 孩子最渴望感受到完全被接納 當時5歲的兒子,純真淡然地回應:「因為我媽媽叫我做的事,就算我真的不做,她也OK。所以,我就會想做。」他淡淡的回應讓我目瞪口呆。原來孩子最渴望的,是感受到完全被接納,感受到愛並不需要透過服從或條件交換而來。 當然,我也會叫孩子做事,但這是我的需要,我會把「我的需要」和「他的需要」分清楚。例如,我想他早點洗澡,原因是我想早些完成家務,大家早些睡覺,我想收工(我的需要)。而他想晚點洗澡的原因是想玩玩具(他的需要)。 當兩人的需要有衝突,除了溝通,我會覺察自己的心態。例如,我想他做某些事的背後,有多少是由恐懼驅動的?恐懼來自哪裏?我為什麼那麼執著要他服從?我有多了解他的需要?我有多設身處地感受他正在經歷什麼? 如果我真正接納孩子是一個獨特的個體,有自己的需要和想法,即使經溝通後他並沒有聽我說話,當中也會有一份體諒,孩子會感受到我帶着愛去尋找折衷方法。每個人感覺到被明白和接納時,內在的愛便會啟動,想去關顧他人。久而久之,孩子也會真心顧及我的需要。他現已長大,跟別人相處時也自然會顧及雙方需要,一起找折衷方法。 要真正接納孩子,須由接納自己開始。為人父母的我們,小時候有多少不被接納的經歷?那些責備、苛求、忽略、遺棄、無人明白的傷痛,都影響着我們怎樣對待孩子。因此,善養的第一步,並不是學習什麼技巧,而是覺察自己的一切,包括創傷、信念、情緒、期望等。我們對自己的接納,會化成內在養分滋養自己,繼而成為孩子的內在養分,讓他懂得愛護自己,同時也會關心別人。 文:黃斯薇(教育大同及瑟谷教育聯合創辦人) 作者簡介:教育大同是由家長發起的慈善機構,自2014年成立以來,一直推動家長及教師透過反思教育的意義,從尊重孩子的不同需要出發,革新在家、在校、在社區的教育/教養模式。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44期]

詳細內容

家庭有教:幫助孩子放鬆心情

孩子遇到負面情緒,感到難過、害怕、生氣時,很多家長都會不自覺地說:「不要難過」、「不要害怕」、「不要生氣」。家長的用意自然是好,但孩子還沒有機會表達自己的負面情緒,就要立即從負面情緒中走出來,談何容易! 所以,家長可以先幫助孩子表達自己,例如說:「媽媽知道你有點失望,是因為天氣不好,學校取消了參觀活動」、「爸爸知道你很害怕,因為你從沒有試過上台演講」、「媽媽知道你生氣了,因為弟弟沒有先問你就拿了你的文具」。 用不同方法表達自己 孩子得到明白和體諒,可能已經會感到舒服一點。不過家長可以進一步幫助孩子放鬆,例如建議孩子做以下事情: .飲水、洗面、洗澡 .做運動,尤其是競賽成分不高的運動,如:慢跑、柔軟體操 .找朋友或老師傾訴 .畫畫、寫信、寫日記,用不同方法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提醒自己「放鬆一點」、「有需要緊張到這個地步嗎?」、「可以做的已經做了」、「對方未必是故意」、「爸爸媽媽會在我身邊」 除了以上方法,家長還可以和孩子練習「一分鐘深呼吸」。 若然孩子不太明白腹部隆起和下降的意思,家長可以請孩子躺在地上,放一個洋娃娃在孩子的肚上,請孩子通過吸氣和呼氣,慢慢讓腹部隆起和下降,「哄」洋娃娃睡覺。這樣可以更幫助孩子更容易體會深呼吸的感覺。 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編寫了一個名為《熊貓芋頭的任務日記》的故事,主角芋頭因為要在大家面前演講而十分緊張!究竟芋頭如何克服挑戰?芋頭媽媽又怎樣幫助芋頭放鬆心情?請看有聲故事書《熊貓芋頭的任務日記》:https://bit.ly/40YJSSo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http://www.facebook.com/eduhkccfs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44期]

詳細內容

讀樂樂:變成隱形如何是好?

告示板突然墜下,把小男孩Stanley壓得薄如烤餅,機智的弟弟Arthur用單車氣泵幫Stanley打氣,把他變回原形,可是,各種奇怪的事卻接踵而來。 只聞其聲 不見其人 Flat Stanley:Invisible Stanley講述在一個雷電交加的晚上,Stanley臨睡前飢腸轆轆,於是從廚房拿了一個蘋果,又找來一盒葡萄乾,一吃而盡。不料,翌日早上,Stanley卻突然隱形,父母到處尋找Stanley蹤影,但只聞其聲,不見其人。媽媽為想知道Stanley的位置,給了他一個用繩子繫着的紅氣球,並在氣球上畫上Stanley的模樣。 父母帶拿着紅氣球的Stanley找醫生Doctor Dan問診,Doctor Dan翻查典籍,發現水果和天氣或許與導致隱形有關,可惜無藥可醫,愛莫能助。 假如你有隱形力量,你會做些什麼?急於滿足一己私慾,抑或擇善固執? 利用隱形力量幫助友人 善良的Stanley利用隱形力量,不求回報和讚賞,從旁幫助友人在騎單車時學會平衡,令他重拾信心;他化身月老,幫助一名不善辭令的男士求婚成功;他又與弟弟合作表演魔術,贏得觀眾們的喝彩;他更冒着中槍風險,協助警察追捕男扮女裝、打劫銀行的大盜。 兄弟互相扶持 不輕言棄 Flat Stanley是一部由Jeff Brown創作的美國經典兒童小說系列。講述兄弟手足之情,兩兄弟遇到困難時互相扶持,雖然間中有爭執,也會心存妒忌,但都不阻他們運用機智,共同渡過不同的逆境。弟弟Arthur曾抱怨,為何隱形哥哥有鋪天蓋地的報道,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哥哥身上,但媽媽安慰他說,吸引注意力的最好方法,是個人的特質,例如善良、公正、開朗隨和和機智等。 其實Stanley不喜歡隱形,他照不到鏡子,害怕終會忘記自己的樣貌;他在學校幾乎被所有人忽略,很多同學和朋友已忘記了邀請他出席派對;他更厭倦要時刻拿着紅氣球,提防別人撞到自己。幸好,這次也是由弟弟拯救了哥哥,機智的Arthur想好一個計劃,重現雷電交加下吃水果的場景,又鼓勵Stanley未到最後不要輕言放棄,最後Stanley終於變回原形。 這套書節奏明快,情節對話生動有趣,題材異想天開,是初小英文讀物的不二選擇。 Flat Stanley: Invisible Stanley(網上圖片) 作者:Jeff Brown 繪圖:Rob Biddulph 出版社:Farshore 文︰Carol Ma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44期]

詳細內容

6A爸媽:對與錯的掙扎——父母的覺醒

近來一次家長講座,臨離開前有家長問:「Vinic爸爸,你講那套6A,可以幫我不再只看孩子做錯的事,欣賞做對的事嗎?我連他們做對了什麼也記不起,但可以馬上數算孩子做錯的事。」 的確,6A那套工夫用得好,可以如家長所願,看到孩子美好的事。不過,6A並不是一套漠視孩子錯誤的方法,相反,6A是讓家長有能力接納錯事,讚美好事。首要做的,就是父母對教養的覺醒。 覺醒:孩子不是你擁有的 要做到對教養的覺醒,先要明白和接受孩子並不是你的。我們從來都沒有擁有過我們的孩子,他們是獨立個體,我們只是過客,在適當的時候養育並教養他們。要是明白這個道理,就比較容易接納孩子的錯誤行為。因為,我們退後了一步,把孩子的人生宏觀地看待。少了放大鏡式的操控,便容易接受孩子有對的也有錯的時候。 批評比讚賞容易 孩子天生就是從跌跌碰碰下成長,錯誤是他們與生俱來的權利。而人類的設定,從來都是批評比讚賞來得容易。所以批評孩子的過錯,是我們的本能,不學即懂。我們都下定決心,改掉這個壞習慣吧。 正向心理學告訴我們,孩子跟我們一樣擁有不同品格,只是有些品格被運用得多,有些品格用得比較少,因而導致某些行為展現。學習欣賞孩子品格,由調整心態開始做起。當我們明白孩子有對也有錯的時候,把對的讚起來,持久練習,必定會成為一個比較擅長看到孩子正確一面的家長。 跟孩子一起面對錯處 既然我們都覺醒了,開始讚美孩子的好品格,接下來就跟孩子一起面對他們的短處吧。 要令孩子清楚明白,每個人都有長處與弱處,運用了足夠的品格,令我們做了對的事;相反因為沒有動用足夠品格或過度使用某些品格,令我們做了一些錯的事,這是正常的。就告訴孩子,你會錯,因為你是正常人(我們也要這樣告訴自己)。 孩子要知道,就算孩子本身很多缺點,也不會阻擋我們的愛,也不代表孩子沒有價值。我們同時間要盡量避免把焦點放在孩子的錯誤上。 將心比心,我們也有做錯事的時候。當我們犯錯了,總是希望別人寬宏大量,盡量把事情輕輕帶過就好。那麼孩子跟我們的想法究竟有沒有差別呢?我相信孩子也希望我們寬宏大量,大事化小,小時化無。孩子的心聲我們聽到嗎? 每天我們都會經歷很多孩子對與錯的掙扎,唯有父母覺醒接納孩子有對與錯的一面,把焦點放在讚賞孩子品格上,同時令孩子感覺到就算自己有很多缺點,依然是一個值得被我們愛的人。家長加油啊。 文:Vinic爸爸 作者簡介:3個孩子的父親(大女兒C、龍鳳孖寶A&B),為了不白白浪費了奇妙的恩典而成為香港有品運動6A品格教育講師,希望把心理學說融入6A教養,把正向教育理念分享給父母,特別是爸爸。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44期]

詳細內容

同理心學堂:關心子女 卻換來抗拒?

常聽到有父母表示,每當自己主動關心子女、噓寒問暖,他們卻往往表現漠不關心,冷待不理睬。筆者嘗試從幾點剖析箇中原因和分享一些應對方法。 1. 自說自話,不聽子女內心話 曾經見過有些父母,總是不自覺地滔滔表達自己對子女的期望或要求,沒有耐心聆聽子女的想法。久而久之,子女覺得不受尊重和關注,慢慢疏遠父母。所以與子女溝通時,父母可先放下固有觀念和看法,多聆聽及關懷子女的需要,按情况再給予提示。當父母願意和子女「有商有量」,子女自然會感到父母的尊重和接納,也更樂於分享自己的事情。 2. 少比較,多陪伴 有些父母很自然地拿自己子女與別人子女比較,難免招致抗拒。子女覺得父母只懂欣賞別人的孩子,忽視自己付出的努力,間接導致關係惡化,不願接受父母的關心。筆者建議父母安排與子女獨處的時間,當中避免說教,而是盡量陪伴子女做他們喜愛的事情,如一起製作喜歡的食物、玩遊戲機、外出睇戲等。既能鞏固親子關係,又可以一同享受親子玩樂的時光。 3. 尋找溝通時機 相信大家也知道,合適的時機和環境有助與別人溝通。同樣地,父母需要營造合適的時機與子女溝通。筆者建議在一起玩樂過後,父母先表達自己的感受,同時鼓勵子女表達剛才活動的感受和體驗。父母亦可以提出下次一起活動,甚至邀請子女主動建議活動的內容。久而久之,孩子知道父母樂於陪伴自己,願意敞開心扉分享心事。 4. 適當放手,讓孩子成長 當子女日漸成長,在青少年期會抗拒父母的「囉唆」和說教式溝通。父母除了是子女的照顧者,還有責任輔助孩子成長。家長應嘗試聆聽子女的觀點和相信他們的判斷,信任子女有能力處理好自己的事情。父母有時要適當地放手,容許子女犯錯,讓他們從失敗中汲取經驗,父母再適時介入支持和指導,助子女面對日後的難題,這樣才能真正成長。 5. 避免一言堂 筆者遇到一些父母,經常擺出權威的模樣,在子女面前「凡事只有我是對的」,忽略子女的感受。這種「一言堂」的溝通方式,只會令子女煩厭,寧願默不作聲或變成「一言九頂」的孩子。筆者鼓勵家長嘗試放下自己的成就,做孩子的朋友,讓他們認識到父母願意聆聽自己的心聲,才更願意表達自己。 6. 避免過量催促孩子 每個孩子都有不同性格和特質,人人學習步伐也不同,有些孩子做事會比較慢熱。作為家長,必須了解孩子個性和能力,循序漸進指導,否則拔苗反而無法助長。例如,當孩子經常做漏功課,父母可嘗試教導孩子訂立時間表,利用便條做任務清單提醒自己,協助他們培養自理能力,毋須事事要父母催促。 最後,無論是父母或小朋友,都需要有適量的私人時間,父母要容許大家有me time。俗語有云:「吊頸都唞下氣」,我們再忙也要為自己充電。所以父母見到孩子放學回家發呆或無所事事,建議不要立即喝罵「仲唔去做功課」、「做乜咁懶」;嘗試想想孩子是否經過一整天的學習而變得很累,容許他們休息一會或做一些喜歡的事。筆者相信良好的雙向溝通定能促進彼此的關係,子女也不會抗拒父母的關心! 文:鄧桂珊、陳愛珠(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黃傳經學生發展中心助理主任幹事) 作者簡介: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重視個人身心發展,以及健康的親子和家庭關係。青年會致力提倡品德教育、文化承傳、康樂體育等發展,彰顯「非以役人,乃役於人」的服務精神。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44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永明的天空:關鍵時刻,愛我別……

這個年度的中一自行分配學位已於上月尾放榜。朋友,關鍵時刻,有你份嗎? 家長甲報來好消息:有心儀offer,父母歡天喜地,孩子卻無所謂,不太在意;朋友乙則傳來短訊:之前已經有「着落」,此刻十五十六,話有點傷腦筋,唔知點揀?通常我的第一個回應總是:其實之前有沒有與孩子談過?他的想法和感受如何?他有沒有自己的主張或擔憂?他的朋友又如何? 疫後復常,猶如一覺醒來,有點不解又有點茫然……有聽過一些年輕人不太願意脫下口罩吧? 細意傾聽孩子心聲 慢慢說出感受 曾幾何時,你我皆走過青春期,那些年,只知道每天望着鏡子,甚是疑惑,很想找到認同和肯定。小六升中,適值青春初期,每個青少年,便是一個成長故事;學習環境的轉變,是關鍵時刻,不妨細意地聽聽孩子們的心聲,讓他們慢慢地說出自己的感受。 讓我們溫習一下: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青少年介乎於兒童與成人之間,約10到19歲,也就是人生的第二個十年,夠長吧?查實此間,少年人的大腦仍然發展活躍,是第二個關鍵生長期。 最明顯的,是這個期間他們身與心、內與外的「不同步」。處於這個黃金十年,大腦各個區域以不同步伐迅速發育,此刻少年人頭腦靈活,「轉數快」,同時也多愁善感、情緒起伏、躁動不安,一方面似乎想要征服全世界,另一方面卻認為成人世界「老土」、「屈機」……由於喜歡即時反應,易於沉迷3C產品,卻缺乏衡量輕重緩急的能力,而負責自我情緒管理的「前額葉」亦未發展成熟,不太懂得踩brake。 既然如此,明知少年人係「冇咁大個頭又戴咁大頂帽」,太多的說明、指示、解釋或許變成囉唆長氣。况且,須知道生於5G世代,我們的溝通是流於「分段」的、「雜散」的,年輕人尤是。例如:我們可能無法十分專注地一個時間只做一件事情,經常思緒跳躍,認為要multi-tasking,生活中穿插着WhatsApp、IG、Email,種種即時通知(notifications)充斥。 數碼世代即時有like 滿足成長需要 關鍵在於:當我們看到少年人似是十分享受這種彈跳而散開的互動時,就應該明白數碼世代好像剛剛滿足了他們的成長需要——不斷給予即時快速回饋,有like即有獎賞和肯定,情緒先行,理性讓路。當聊天機械人登場之際,世界已踏進 Web 3.0,能自覺地保持清醒的孩子,或是稀有品種。 朋友們,若家中有如此一寶,青春期黃金十載,請明白他們那些不同步的行為乃屬常態,事實上孩子們都極具創意,能夠瞬間適應環境變化。正所謂養兒百歲,長憂九十九,關鍵時刻比比皆是,若能把握時機,耐心開導,以身作則,不在意的給予分析提醒,這便是愛。 若是愛,那就要別具隻眼,別具耐心,更要別出心裁了…… 文:楊永明 作者簡介:資深教育工作者,保良局陳守仁小學前任校長,認為人的發展有無限可能,透過不同的互動體驗與自我追尋,就能找到持續的幸福。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44期]

詳細內容

潮媽寶典:Single Mum是「升高媽」

  有人認為,婚姻不應該成為綁架兩人的枷鎖,緣分已盡,不如分開更好。不過,仍有不少人對單親媽媽(Single Mum)存有偏見:「你是單親媽媽,你是被拋棄的女人;你要照顧孩子,哪有多餘心思投入職場;你的孩子沒有完整家庭真可憐……」但Single Mum可嵐的故事,或可抹去一切對於單親媽媽的偏見。 孩子們是可嵐一路「升高」的最大動力。(作者提供) 歌手可嵐2008年出道,入行後推出不少單曲,漸獲名氣,後因公司被收購而失業。前夫在此時走進了可嵐的世界,從小在破碎家庭長大的她渴望溫暖的家庭,於是帶着憧憬在2010年步入婚姻的殿堂,翌年就成為媽媽。看似幸福的愛情故事實際暗湧翻騰,可嵐苦笑︰「戀愛和婚姻是兩碼事,特別是很快就生了小孩。兩個人還沒磨合好,又多了一個人。孕期他就對我很冷漠,負面情緒累積成了爭吵,小問題變成大問題,兩人愈走愈遠,最後只能離婚收場。」 2014年,可嵐正式成為一名單親媽媽,離婚初期是最黑暗的日子。「我心情很差,每天以淚洗面,3歲的兒子動不動就哭,我覺得自己好無能,感情處理不好,小孩又帶不好,每天都打電話給朋友哭訴。」起初,可嵐的朋友還耐心安慰,但見她一直困於悲傷絕望的情緒,實在看不下去,一語罵醒了可嵐︰「你知道你為什麼天天哭嗎?原因是你沒錢!」可嵐開始正視問題,努力解決經濟困境︰「一開始我真是零收入,更曾向社署提交入息證明,申請緊急資金交房租。後來算了算,一個月的基本開支兩萬,就朝着這個目標掙錢。」 做斜槓族圈子變大 發現很多合作可能 此後,可嵐成了拚命三郎,沒有她選工作,只有工作選她,曾試過一人打8份工:教冲咖啡、教唱歌、教泰拳,又會做主持、電台DJ、藝人經理人、餐廳市場推廣、保險經紀,一人擔起兩口之家,成功將Single Mum演繹為「升高媽」。2018年,一切有了轉機。那一年可嵐的唱片公司簽了兩個藝人,拍了一些廣告,做了幾首廣告主題曲,還和大學同學去外蒙拍電影,收穫一筆可觀的資金。「也許是因為我成為了斜槓族,圈子大了,發現很多合作的可能。能力強了,不是當年的弱女子了。」兒子是她一路「升高」的動力,為母則剛說的就是可嵐。 這位自強的媽媽遇到疼愛她的另一半,冰封的心靈漸被融化,可嵐在去年生下了小兒子。這就是這位媽媽的故事,不要小看自己,勇於走出困境,絕地重生絕非沒可能,世界真的很大。多年前可嵐唱《女生不哭》,那時的黃毛丫頭也沒想過,歌裏的女生就是多年後堅強的自己。「笑意要硬朗,不屈的眼光。練習絕望,還可以發光!」 《夜媽媽 心裡話》以好歌伴聽眾度過繁忙夜,「潮媽寶典」環節每周一晚與潮媽對話,走進她們的內心世界,鼓勵女性活出精彩人生。節目逢周一至四晚上10至11時於港台普通話台(AM 621/FM 100.9跑馬地、銅鑼灣、灣仔、屯門北/ FM 103.3將軍澳、天水圍)播出。 ptc.rthk.hk 文:黄梓瑜 作者簡介:香港電台普通話台《夜媽媽 心裡話》主持,訪問老手,潮媽新手。陪伴寶寶成長,同時注重自身發展,希望透過聲音為媽媽們帶來力量,一同成為更好的自己和媽媽。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44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