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筆陣.永明的天空:關鍵時刻,愛我別……

這個年度的中一自行分配學位已於上月尾放榜。朋友,關鍵時刻,有你份嗎?

家長甲報來好消息:有心儀offer,父母歡天喜地,孩子卻無所謂,不太在意;朋友乙則傳來短訊:之前已經有「着落」,此刻十五十六,話有點傷腦筋,唔知點揀?通常我的第一個回應總是:其實之前有沒有與孩子談過?他的想法和感受如何?他有沒有自己的主張或擔憂?他的朋友又如何?

疫後復常,猶如一覺醒來,有點不解又有點茫然……有聽過一些年輕人不太願意脫下口罩吧?

細意傾聽孩子心聲 慢慢說出感受

曾幾何時,你我皆走過青春期,那些年,只知道每天望着鏡子,甚是疑惑,很想找到認同和肯定。小六升中,適值青春初期,每個青少年,便是一個成長故事;學習環境的轉變,是關鍵時刻,不妨細意地聽聽孩子們的心聲,讓他們慢慢地說出自己的感受。

讓我們溫習一下: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青少年介乎於兒童與成人之間,約10到19歲,也就是人生的第二個十年,夠長吧?查實此間,少年人的大腦仍然發展活躍,是第二個關鍵生長期。

最明顯的,是這個期間他們身與心、內與外的「不同步」。處於這個黃金十年,大腦各個區域以不同步伐迅速發育,此刻少年人頭腦靈活,「轉數快」,同時也多愁善感、情緒起伏、躁動不安,一方面似乎想要征服全世界,另一方面卻認為成人世界「老土」、「屈機」……由於喜歡即時反應,易於沉迷3C產品,卻缺乏衡量輕重緩急的能力,而負責自我情緒管理的「前額葉」亦未發展成熟,不太懂得踩brake。

既然如此,明知少年人係「冇咁大個頭又戴咁大頂帽」,太多的說明、指示、解釋或許變成囉唆長氣。况且,須知道生於5G世代,我們的溝通是流於「分段」的、「雜散」的,年輕人尤是。例如:我們可能無法十分專注地一個時間只做一件事情,經常思緒跳躍,認為要multi-tasking,生活中穿插着WhatsApp、IG、Email,種種即時通知(notifications)充斥。

數碼世代即時有like 滿足成長需要

關鍵在於:當我們看到少年人似是十分享受這種彈跳而散開的互動時,就應該明白數碼世代好像剛剛滿足了他們的成長需要——不斷給予即時快速回饋,有like即有獎賞和肯定,情緒先行,理性讓路。當聊天機械人登場之際,世界已踏進 Web 3.0,能自覺地保持清醒的孩子,或是稀有品種。

朋友們,若家中有如此一寶,青春期黃金十載,請明白他們那些不同步的行為乃屬常態,事實上孩子們都極具創意,能夠瞬間適應環境變化。正所謂養兒百歲,長憂九十九,關鍵時刻比比皆是,若能把握時機,耐心開導,以身作則,不在意的給予分析提醒,這便是愛。

若是愛,那就要別具隻眼,別具耐心,更要別出心裁了……

文:楊永明

作者簡介:資深教育工作者,保良局陳守仁小學前任校長,認為人的發展有無限可能,透過不同的互動體驗與自我追尋,就能找到持續的幸福。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4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