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盡教育:教育不需要救世主

好多人唔記得王永平曾是教統局長,香港教育揸fit人。王師奶偶然機會看過王先生一篇〈漫談教育改革〉文章,情詞並茂,正好給多年來教育改革作一個註腳。印象最深刻的一句是「沒有人是教育的『 救世主』」。 不要干擾「園丁」工作 王先生文章中心重點是:教育是一塊園地,關心教育的人要做好一個園丁,或是協助園丁工作,不要做干擾園丁工作的人。他最後以《論語.子罕篇》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與有關人士共勉。毋意是不憑空揣測事物;毋必是不要太主觀;毋固是不要太固執己見;毋我是不要太自我。王先生寫這篇文章時大約教改開始了5年左右,他似乎有點先知,預知教改的結局。我們有太多教育的「救世主」,這正是教育領導層常犯的錯誤。由1992年黄星華任教育署長算起,教育掌舵人繼續的有林煥光、余黎青萍、羅范椒芬、張建宗、李國章、孫明揚、吳克儉、楊潤雄和蔡若蓮,這頻繁的更替令香港教育沒有穩定的方向。董建華的問責制一出,局長的性格左右了發展方向,決策官員當自己是教育的「救世主」,不斷干擾園丁工作。當一個人以「救世主」自許,他或她一定自以為有「獨得之見」,也許阻止園丁鋤地、灌溉,視行之已久而有效的方式落伍,不知不覺墮入「意、必、固、我」的陷阱。 教改多年,政策翻天覆地,新猷不斷,哪一件帶來進步?母語教學本來是好事,以母語教授可縮短學習時間,將慳出來的時間增強英語訓練,相輔相成,並不排斥英語,可是教育的「救世主」曲解母語教學原意,妄憑一己之意憑空揣測。又依學校的教學語言强分為中、英文學校,揚英抑中,唉!看看家長選校的優次就知成效,講多無謂,但教育當局仍說母語教學成效顯著。 直資學校想得美好 講多一單「直資學校」,直資計劃原意是美好的,資助學校受制於政府的資助金額,不能進一步發展,於是鼓勵一些傳統名校變「直資學校」,讓這些傳統名校錦上添花,在一碗靚叉燒飯加多隻鹹蛋,好事一樁。可惜初期因教師薪酬由資助的安全線變成私校制度的不穩固,反應十分冷淡,為求成事,當局將條件放寬又放寬,才開始有學校參加。有些直資學校達到教育當局的初心,辦得有聲有色,可惜屈指可數。最令小婦人為資助學校憤憤不平的是教學語言的自由選擇,直資學校不用遵守資助學校的嚴格限制,中又得,英又得,唔知會唔會連俄文都得。至於《校本條例》驅使學校與辦學團體之疏離,更是敗筆中的敗筆。要數還有很多,都是自以為是教育的「救世主」心態下的產品。 讓我們協助園丁施肥、灌溉,不去干擾他們工作;願高官們不要以「救世主」自居,讓香港教育健康成長。 文:王師奶 作者簡介:不是普通師奶,家中米缸有幾多斤唔知,但對香港教育界有幾多牛鬼蛇神,有幾多「嗚喱單刀」措施,卻一清二楚。「論盡教育」絕不手軟。[email protected] (隔周刊出)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52期]

詳細內容

家庭有教:減低英語學習焦慮

香港大部分孩子從幼兒時期開始就學習英語。有些孩子長大後仍然自信滿滿,樂意跟師長、甚至外國人以英語溝通;另一些則含蓄害羞,非到必要時絕不開口。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胡瀟譯博士的團隊發現,華裔學生學習英語時,主要的焦慮來自溝通憂慮、評價憂慮、對英文堂的憂慮,以及測考焦慮。綜合而言,「外語焦慮」會影響孩子學習第二語言的動機,亦會影響孩子在語文解碼、串字及閱讀理解等方面的表現,着實令人擔心。 要協助孩子克服英語焦慮,家長可以從「想、說、做」三方面着手: 想法:轉化為正面感覺 有些孩子一開口說英話便會「騰騰震」。如果孩子每次均未能得到及時安撫,焦慮感便會累積,長遠不單會影響孩子的英語學習表現,更會影響整體學習態度。一方面家長可以使用「感覺重估」,引導孩子將對英語的焦慮演繹為「身體提醒自己要專注」的正面感覺,促使孩子持續練習、面對挑戰。同時,家長鼓勵孩子學英語是為溝通,而不是「鬥聰明」,所以說英語時只需要簡單清晰,就能夠做到有效溝通,根本不用怕犯錯;到還有「餘力」和空間時,才慢慢「雕琢」出高質素、艱深的英語。 說法:遇說錯淡定糾正 倫敦大學學院周詠妍博士的研究指出,家長對英語的焦慮水平,對孩子的英語焦慮感亦有相當的影響。因此,當孩子說英語犯錯時,家長的回應宜顯得「淡定」,以免導致孩子對學習英語有強烈負面感觀。例如,當孩子說錯、做錯時,家長只需向孩子示範何謂正確,好讓孩子模仿跟從,而不用反覆點出孩子的錯處,孩子就不會重複感到自己不濟,能夠保持孩子的自信心和學習動機。 做法:多元學習提升能力 要促進孩子的英語學習,家長不妨參考簡單的英語學習方法,例如英語拼音解碼練習、組詞遊戲、多感官輸入學習法等,均能有效提升孩子的串字及英文閱讀能力。香港教育大學鍾杰華教授的團隊,自2021年起透過研究和課程發展,在小學推動英語學習計劃,以提升初小學生對英語學習的動機、能力感和整體水平。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瀏覽《賽馬會「童步向前」英語學習計劃》網址(bit.ly/3MGbAO3)。 (圖:黃清渝)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http://www.facebook.com/eduhkccfs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52期]

詳細內容

辣媽CEO:小T的message

「交咗畢業論文了!多謝媽咪畀我嚟英國讀咗幾年書,我會努力做嘢報答你!無以為報。」晨早流流起身收到小T send給我以上message。向來眼淺的我,並沒有淚流滿面,只有感觸良多。 本來3年的大學課程,結果用了5年才完成,第一年申請延遲,的確是因為疫情肆虐。第二年小T不想加重我的經濟負擔,打算直接申請退學,是我和家姐(大T)的堅持力勸才申請延遲的。 負笈英國 脫胎換骨 生仔當然知道仔心肝,口口聲聲說能不能夠完成大學課程無所謂,不在乎那一紙大學畢業證書,但小T在英國讀書讀得有幾開心,有多享受,我和大T都清楚。去了英國之後,小T整個人開心了,樂觀了,主動學習努力讀書,落幾大雪都堅持去圖書館,他的改變說脫胎換骨亦不為過。他們兩姊弟日日六國大封相,但心底裏非常疼惜關心在乎對方,家姐說無論如何幾辛苦,都要想辦法供細佬讀完大學。大小T是上天給我最寶貴的禮物,能夠做他們母親是我一生最大的福氣。兩個都如此生性懂事,幾難過的關幾難行的路,我都有勇氣克服堅持,咬緊牙關撑落去。 家姐去韓國讀書,實在是誤打誤撞之下發生的。能夠成為梨花女子大學的畢業生,我發夢都未曾想過。不是我看不起家姐,相反,我知道我的女兒有才華有潛能,只是未發掘出來。由延世大學語學堂走到梨花女子大學,大T單人匹馬,靠自己將勤補拙,一步一步好不容易走過來。小T以他的性格思維來看,在香港的填鴨式教育模式之下,定是讀得枯燥乏味了無生趣。我三番四次提議送他去英國讀高中,然後考大學,他都斷然拒絕,堅持要等家姐畢業才去。 因為他不放心,不捨得留我一個人在香港,要為事業打拼掙錢,要為他們交學費,又要照顧體弱多病的公公。怕我行路唔睇路跌親,又怕我過馬路掛住睇手機會出意外,更加怕我有病死頂扮冇嘢,繼續做嘢唔休息。留在香港讀書,可以幫手睇住我,睇住公公,不想我一個人單打獨鬥疲於奔命。 人生最寶貴資產是學識 雖然我和母親總是對着幹,雖然母親說的話,很多時候我都覺得沒有道理,不過以下這一句確實是真理:「一個人一生最重要最寶貴的資產,不是財產,是學識!」 龍應台教授對當年21歲的兒子安德烈是這樣說的:「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小T學成歸來,我退休的日子還會遠嗎? 文:張慧敏 作者簡介:資深獵頭人,企業培訓顧問,家庭CEO,辣筆寸嘴,擅長對付怪獸家長。 (隔周刊出)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52期]

詳細內容

善養救未來:從匙羮看進化

今天,8歲的女兒在家中邊吃豆腐花,邊跟弟弟打鬧,玩得興起——「啪」一聲,豆腐花的匙羹掉到地上。那一刻,我生氣又擔心地板被弄髒,腦裏立刻浮現:「都說了吃東西時不要玩!」我覺察到自己的憤怒,停下來,把話收回去,但語氣依然嚴厲:「馬上把匙羹拾起來,唔該!」 幸好,我一直以善養(輔助式教養法)教導孩子。女兒明白別人的情緒不等於自己的過失,沒有被嚇壞,仍平靜地問拾起匙羹後要如何,我請她把匙羹拿給工人,拿另一隻匙羹繼續吃豆腐花。 待心情回復平靜後,我便詢問女兒感受去修復關係,並分享兒時經歷: 「每當我弄髒地方,外婆會打,媽媽會罵。所以,現在我一看見地方髒了,便會十分生氣。」 「我討厭太婆和婆婆!」 「其實當年婆婆被打得更厲害,而太婆童年更慘。」 「啊!我討厭全部人!」 「太婆對婆婆,已比她的遭遇好;婆婆待我,又已比太婆待她好;我待你,又比婆婆待我好;我們都在進步呢!」 心理史學家萊.德莫斯(Lloyd deMause)發現幾千年來,全世界的教養文化傾向透過6個模式演變,隨時代更替,某個模式會成為當時主流: 一、殺嬰模式:古時嬰兒及孩子常被視作祭品殘殺。 二、遺棄模式:社會雖不認同殺嬰,遺棄嬰孩卻成了新趨勢。 三、矛盾模式:14世紀起西方漸漸否定遺棄孩子,卻相信兒童「性本惡」,透過毆打和嚴厲懲罰使他們絕對服從。 四、侵擾模式:18世紀大眾對兒童同理心提升了,但情感疏離,仍以懲罰和恐懼去控制孩子。 五、社會化模式:19世紀末至20世紀,兒童權益受法律保護,但社會重視紀律多於情感,常以輕微體罰、羞辱或獎勵、讚美來改變孩子。 六:輔助模式(善養):父母能覺察自己情感需要,善待自己,也容讓孩子可以無畏無懼地表達感受和需要,在安全感中成長。 傷害背後 看到進化 感受被愛 回看我的家族歷史,也是整個教養進化歷程的一員! 我外婆生於農村,父母沒時間關心和照顧孩子。外婆排行最小,小時候吃飯,餸菜都被年長兄姊搶光,她只吃白飯。天未光就背着很重的擔挑,摸黑到市裏賣菜,有幾次差點被山洪冲走。外婆雖有父母,卻在「遺棄模式」中成長,沒受到保護,也沒經驗過被珍惜和重視,十多歲就被盲婚嫁出去了。 我外婆對我媽,是矛盾模式混合遺棄模式。外婆很討厭孩子,我媽每幾天就被打一頓(矛盾模式),有時還會把我媽趕出屋外(遺棄模式)。我媽有時會被打至抽筋,要姨媽幫忙塗跌打酒。除了供食住外,我媽幾乎沒感受過外婆任何的關愛。 我媽對我則是侵擾模式混合遺棄模式。嚴格操控,要求規律作息,否定情緒(無論正面或負面),說話和表現都要符合要求,否則就換來懲罰(侵擾模式)。我媽常用冷待來懲罰我,而每次冷待,對兒時的我來說,都是一次遺棄,我總要花很多氣力來換取被母親重新的接納。 由遺棄到矛盾到侵擾,傷害背後,我看到進化;進化背後,就是我們曾感受過的愛。太婆的爸爸有時會給她說故事,公公在艱難中也曾買玩具給媽媽,媽媽則會給我買雪糕車的雪糕,肚痛時用驅風油給我搓肚。這些一點一滴,都化成讓世界更美好的動力!而我則努力從社會化模式進化到輔助模式。 女兒說:「如果我將來的孩子打翻了匙羹,我會很溫柔地叫他再拿一隻就好,不會像你這麼煩躁。」 對啊,教養一直在進步,我期待着輔助教養下的孩子,建立更有愛和包容的新世界。 文:周芷欣 作者簡介:佛系媽媽芷欣,佛法輔導碩士,育有一子一女。原本家庭事業兩得意,產後卻陷入抑鬱。後來接觸到《善養小童成大同》一書,從中看見自己抑鬱背後的的童年創傷,深受感動,最後憑借佛學和內在小孩走出陰霾,放棄原有工作,致力推廣善養和療癒。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52期]

詳細內容

A苗園圃:聽聽年輕人心聲

工作中包括教導學生有效溝通方法和基礎演說技巧,在設計評核方案時,膽粗粗找機構合作,辦公開比賽,疫情中讓大專生與一眾中學生以演講短片形式來比併。感恩反應不俗,不少中學教師踴躍帶領學生參與,已連續舉辦第四屆,每年有過百名參賽者。學生透過比賽講出對父母的感受、想法,以及對家庭的憧憬,當中有不少內容值得我們關注。 用短片作品謝親恩 歷屆演講主題都離不開家庭,皆因合辦單位是本港致力推動家庭價值機構之一,尤其重視及支援父親角色。父母要腦袋風暴中的仔女平日好聲好氣回應自己?想青春期的孩子懂得反思,適時說聲「對不起」或「我愛你」?有點天方夜譚嗎?比賽卻讓我看見年輕人的可能! 第一屆冠軍大專生阿健以作品《「媽媽」,父親節快樂!》取勝。在單親家庭長大的他,短片中訴說爸爸如何父兼母職。由不理解為何爸爸總是板着臉,到因參賽有機會整理自己對他多年來的情感而明瞭其難處,令阿健主動踏出一步,跟爸爸說感恩話。大專生阿德在第二屆比賽奪冠,他在作品《夏蟲不可以語於冰》中輕鬆幽默地刻劃自己與沉默寡言爸爸的一些生活片段,不愛說話就隨時隨地以寫便條紙來表達,阿德初時覺得爸爸的溝通模式使他困擾,長大後多加思考,便學會從欣賞角度去看爸爸那份執著情意。 冠軍女孩在第三屆誕生,當時就讀中五的阿詩在短片《童稚之年,報以莞爾》中,演繹自己作為女兒角色的蛻變。自認小時候不知足滿口是埋怨,疫情禁足期間,阿詩才發覺平日父母甚少展露笑容,反思物質豐富但缺乏親情的童年又有何意義?於是她決定以行動和笑容來回報親恩。就讀中四的阿睿以《當我成為父母,我會教導子女珍惜的重要性》成為今年榜首。他表示從事高風險行業的父母在疫情首當其衝,感染新冠肺炎,康復後日常生活仍有所掣肘,不再像以往般時常帶他外出遊玩,令他現在格外珍惜與家人相處的一分一秒,認為自己有責任要教曉下一代珍惜。 當年輕人靜下來,花點時間整理思緒,他們會明白父母心,也能學會感恩。作為父母,何不嘗試為青春期孩子製造多一點靜下來的空間? 盼父母多陪伴少謾罵 參賽者不單向自己父母說心聲,有些更藉機會向天下父母作勸諫。先有成長過程期盼父母陪伴更多的聲音,後有年輕人心底裏渴望聽見從父母嘴裏說出的話。在他們心目中,原來覺得家長的時間分配完全不行,親子時間都被工作搶光了;而父母口中對他們的質疑和謾罵,普遍也蓋過了認同和鼓勵。今年有一道題為《父母曾說過又影響我最深的一句話》,我聽到年輕人講述不少父母摧毁他們自信的說話,也有晦氣及極端的言詞,統統都可令他們無地自容,或無所適從。 早前遇見一對特地由天水圍來到位於觀塘頒獎禮場地的夫婦,目的是為競逐「最佳現場演繹大獎」的女兒打氣。5名參賽者各有特色,有學生比喻爸爸是灌溉孩子成長的園丁,說得頭頭是道;有的出動樂器、歌聲或道具,繪聲繪影盡顯溫情。最終,那對捧場夫婦的女兒,憑藉爸媽一句鼓勵說話「你不是做不到,只是未做到」的故事勝出。那刻,我感受到陪伴和肯定對年輕人正面影響的重量。 文:莊兒 作者簡介:白天與少年為伍,同哭同笑同青春,一起並肩闖蕩;夜裏夾在ASD大兒和ADHD小兒之間,生命中途掏空自己,重新學習「溝通」。為扶苗兒成長,園圃中默默耕耘,力尋妙方實踐。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52期]

詳細內容

讀書時節:從外國人角度 訴說香港故事

常戲言香港是個工作的城市,生活的話,比較嚮往人少壓力小的地方,假期也得坐坐飛機,穿州過省,抽離香港的節奏。所以,那一天我在書店看到《外國人喜歡香港的N個理由》這本書就特別好奇,到底怎樣的外國人會愛上勞碌營役的香港?翻開這本屬於外國人的口述傳記,作者Mark O'Neill固然是外國人,書中各篇的受訪者也是外國人,但其實這書的中文和英文版都由本地的三聯出版社出版,每一章都是不折不扣的香港故事。 (作者提供) 從艱難到幸福 東往西來,北水南調,華洋雜處的香港似是個中途站。戰亂、經濟蕭條或疫情封鎖,香港土生土長的人們大多都走不了,也以為外國人在困境時總會一走了之。事實卻非如此。《外國人喜歡香港的N個理由》第一部分「移民的下一代」中的各個章節,就是一個又一個戰亂之際,留守香港的故事:有的在戰時照顧同胞,有的視香港為機遇之地,更有的視香港為成長的地方。像父親為英籍商人的 Cautherley,出生與成長都在二次大戰的香港,在苦難期間有過離開的機會,最後還是選擇在原地扎根。Cautherley憶述的往事裏,窩打老道、青山道、荃灣、尖沙嘴,都是他聚會、上學的社區,其實也就是我們生活的社區。書中第一部分的受訪者,是戰後留下來的第一、第二代甚或第三代。他們視香港為他們的家,在戰亂之後,仍留下來與香港一起發展、成長。 生活中的平實真誠 從歷史走到今天,香港的吸引力似乎沒有減退。《外國人喜歡香港的N個理由》除了陳年舊事,更多是當下留在香港的外國人故事。他們的故事並不波瀾壯闊,是平實真誠,有在監獄當傳教士的瑞士牧師、到香港參與電影的德籍演員、經營柔道館的日本人、在港製作寶萊塢電影的印度人等。各人的故事中提到香港的吸引力,除了機遇,還有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細節,例如對外國人來說便利的生活圈,或好像表面急趕冷酷的香港人,在法國廚師Alexandre 眼中,香港人是「思想開放彼此沒有隔閡」的。 發掘香港美好 人長大了,工作繁忙,會因為疲倦而忽略了香港的動人處。疫情漸退,一切重回正軌,我們應該重新發掘香港的美好。原本因為好奇而拿起《外國人喜歡香港的N個理由》這本書,最終卻被這本書觸動,提醒自己要懷着謙卑的心,借鏡別人的角度去了解香港的故事。 在此用書中幾句頗有印象的說話作結,是出自澳洲籍的Kenda:「這裏乾淨、秩序井然,有一流的交通;這裏有效率,人很友善。你可以這一刻還在中環商業區,15分鐘後已經走在遠足徑上,享受森林的野趣和寧靜。世界上沒有別的地方有這種妙處,我們超喜歡。」 文:程志森(資深學校圖書館主任) 作者簡介:手捧一本書,是幸福的。兩位學校圖書館主任——程志森和倫雅文,想分享閱讀的快樂,聊大小朋友的書,聊讀書的邊邊角角……打開一本書的那一刻,就是讀書的好時節。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52期]

詳細內容

日式育兒記:「紅白對決」運動會

日本公立小學的運動會一般分春天運動會和秋天運動會兩種,就算同一個市或區的小學,也是按校方而安排。哥哥小學最近的春天運動會在上星期圓滿結束。 日本小學的運動會一般也是在自己學校的操場舉辦,今年是新冠肺炎復常後第一個運動會,以往兩年的運動會也按不同年紀分開上下兩部分,大概1個半小時內完結,今年則全校在同一個時間內舉行,整個運動會大概3小時左右。聽一些媽媽前輩說疫情前的運動會足足有6個多小時,每個家庭也要帶上全家人的便當,媽媽們也紛紛呻着說這些又長又累的運動會,我實在太幸運不需要經歷長版運動會。 大家可能以為日本只有新年節目才有「紅白對決」,其實這個紅白概念從小學開始已植根在日本人的文化。學校會在運動會前將全校學生分成紅白兩組,然後有不少不同年級學生一同合作的項目,再作紅白對決,例如扯大纜、投波入網、接力賽事等,最後再按點數看看哪一隊勝出。大家真的會出盡力為自己的組別打氣。至於個人賽事,一般每個學生也會有一次個人跑步的賽事,然後會有一個表演環節,還有一個跟不同年級合作的項目,被學校選拔出來的學生也有接力環節。 趁空檔回家休息 要看全級學生比賽,大家可能會感到有些悶,因為大部分的家長如我,也只想看到自己的孩子或一些熟識朋友的子女出賽或表演。日本學校的好處就是家長早於兩星期前已把運動會當日的流程拿到手上,詳細知道自己的孩子在什麼時間出賽,學校當然也會嚴謹遵守流程的時間,所以家長可以輕易掌握什麼時候來觀看賽事,自由出入學校。由於大家也是住在學校附近,所以當有半小時或一小時空檔,大家也可以回家休息一下,有年幼小孩的便帶他們去旁邊的公園放電,等到自己孩子出場又再回來學校,不得不讚賞這個靈活安排,也可能因應這個靈活度,眼見不少家庭也是全家總動員,連同外公外婆等一同前來觀賞賽事,一起為自己的兒孫打氣! 跑第一名 一張貼紙獎勵 不過我自己覺得跟香港最最最大分別的是,整個運動會是不會頒發任何獎牌或者獎盃,跑第一名的只會得到一張貼紙,大家只是歡呼一聲便過去,文化真的很不一樣。哥哥贏了3個賽事,總共拿了3張「一等」的貼紙,他已經樂透天。半天的運動會就在一片高昂的氣氛下完結,孩子們回家後再相約大家去公園玩樂,好讓父母能悠閒地度過一個周末。 文:椰菜媽 作者簡介:最愛DIY玩具,與肯尼亞爸爸生了兩個椰菜B,移居日本生活,盼與兒子一起經歷快樂童年。 http://www.facebook.com/cabbagepatchkidsinjapan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52期]

詳細內容

上一課:堆肥 紮染 做pizza 落手落腳 體驗剩食轉廢為寶

廚餘是什麼?有什麼用?透過課本或影片,小學生或會答你廚餘就是丟棄了的食物,可以用來做天然肥料或清潔用品等。理論是有了,但紙上談兵,又怎及得上親身體驗來得實際?一班嶺南大學的大哥哥大姊姊專程來到通德學校,透過不同的小遊戲和工作坊,讓小學生們落手落腳體驗物盡其用、轉廢為寶的意義。   在某個上課日的下午,通德學校各年級學生都聚集在禮堂內,參加由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助理教授(研究)梁仕池(Daren)與一班嶺大學生安排的「日日有餘嘉年華」。活動以「剩食」為主題,30多名嶺大一至四年級學生,先向小學生們講解活動目的,之後帶領各年級分組,參加各種環境教育活動,包括從故事及小遊戲認識廚餘及環境教育,用廚餘做食物材料的pizza工作坊,以洋葱皮作材料的紮染工作坊,以及收集廚餘用作綠色種植的堆肥工作坊等。 醜怪pizza——Pizza工作坊用大學生蒐集的菠蘿和番茄等來做食材,讓小朋友明白有些食物外表雖不討好,但味道一樣可口!做完pizza可立即品嘗自己的手勢,難怪此活動最受小朋友歡迎。(朱安妮攝) 洋葱皮紮染——很多小學生首次接觸紮染,聽哥哥姊姊們講解後,他們把小毛巾用橡筋紮成心目中的模樣,之後哥哥姊姊便用洋葱皮為它們染色。(朱安妮攝) 黃色圖案——洋葱皮紮染出來的小毛巾有各種黃色圖案。(學校提供) 通德×嶺大 推行環境教育 Daren表示,參與是次活動的大學生來自不同主科,正修讀一個跨學科科目,除了在課室上課,亦分成不同組別去蒐集資料及接受各種體驗,如每周用2至3天到街巿回收蔬菜,了解廚餘怎樣誕生及本地回收方法等;又到農場跟農夫學習農田如何處理綠色廢物,也與不同社區伙伴合作,透過服務研習,認識廚餘歷史、演變,並親身感受、汲取民間智慧。「到通德學校推行環境教育,也是他們學習的其中一個環節,希望把轉廢為寶的信息傳遞給小朋友知道。」他又謂,這次短期活動只是一個開始,已計劃與學校繼續合作,明年推行一個更有系統的長期環境教育活動。 設計花盆——活動之一是讓學生們設計花盆,把畫紙貼在花盆上,花盆拿回家栽種植物。(朱安妮攝) 玩廚餘分類遊戲 一向推崇環保教育的通德學校,早前已請學生收集家中廚餘,配合這天活動之用。校長黃偉立認同在課本上學習這類知識,難免有「冷冰冰」的感覺,從活動中學習則深刻得多。活動內容由淺入深,低年級學生會玩廚餘分類遊戲,認識哪些剩食可以用作堆肥;高年級學生則用一些ugly food製作pizza,甚至落手用廚餘堆肥。「原來,我們不是隨便把廚餘放在田中便可把它當作肥料,而要明白植物到底需要什麼營養,再認識廚餘發酵分解過程、堆肥步驟等,不能一步登天。」 認識廚餘——利用廚餘、樹葉和紙皮來堆肥,原來有一堆學問,如先放乾的還是濕的肥料?肥料放哪一層?樹葉放哪一層?小朋友邊聽講解邊嘗試,獲益良多。(朱安妮攝) 字卡小遊戲——這些字卡小遊戲,讓小朋友了解到咖啡渣、蛋殼、蔬果皮、湯渣等廚餘可用作回收,至於一些生熟肉,又或是經過烹調並含有油鹽的食物,則不可回收。(朱安妮攝) 黃續稱,稍後計劃用3D打印技術製作廚餘桶,給學生收集及記錄家中廚餘,然後到農場體驗,用自己收集的廚餘來栽種農作物,再帶回家吃,形成一個循環;甚至計劃最後把學習成果製作成展覽或嘉年華,讓家長和公眾欣賞,把愛護環境、減少浪費概念傳揚開去。 策劃活動——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助理教授(研究)梁仕池(左)與通德學校校長黃偉立(右)正策劃明年的學習活動內容,希望給學生有更深切的學習經歷。(朱安妮攝) 文︰顏燕雯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52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永明的天空:人生主力牆

這陣子大家霎時間對建築物的主力牆快速增加了許多認知。見字生義,主力之牆,毋庸置疑,重中之重吧!按《明報》新聞網引述測量師學會發言人指出,主力牆主要承受建築物垂直重量,同時能抵禦風力。你看樓高超過60層之「首都」,其中層有單位某主力牆被拆掉,不難令人想起那種「層層疊」積木玩具的玩法,其震撼度可想而知。 這裏無意去討論主力牆應否拆走或如何復原,我相信大家都明白拆牆鬆綁,增加空間能破舊立新,三方落牀;惟要超越物理定律,還需很多測試和驗證,以顧及個人乃至大眾安全為上。唯此個案讓人明白主力牆蘊含中流砥柱之意,不禁令人想起物理以外,心靈上、關係上是否也有承重之牆? 「沒有愛,人類連一天也不能存在」 HappyPaMa的朋友們,正所謂生命中有不能承受之輕或重,亦即是無論是輕或重,均要承受或者承擔。那你認為人生中的主力牆是什麼呢?不會是鋼筋和水泥吧?那麼是物質嗎?食玩買?旅遊回鄉?還是成就?夢想?信仰?家人?健康? 人生主力牆若被拆掉,那麼…… 介紹你認識一位上世紀著名的精神心理學家——弗洛姆(Erich Fromm),他有一本今時今日仍流行的著作——《愛的藝術》,1956 年出版,今天在城中公共圖書館及一般書店仍照常上架。書中弗洛姆提到「沒有愛,人類連一天也不能存在」;可想而知,作者的倡議近乎宗教,難怪此書被認為是時代不朽經典。對!人生的主力牆係愛呀,朋友! 「愛的藝術」需學習才能實踐 《愛的藝術》英文書名為 The Art of Loving,Art譯作藝術,含義豐富,讓人感覺抽象,原來其意涵更接近技術或技能。作者一再指出「愛的藝術」是需要學習的,透過明白理論,加以操練,方能實踐。另外Loving不同於Love,其以進行式ing為名,是動詞化的名詞,寓意愛是動態的,是透過行動使其呈現的。 弗洛姆認為任何藝術的實踐,都有基本要求:那就是紀律、專注、耐心,還有「無上關注的態度」。爸媽們,可能你會認為這是老生常談,了無新意,然而在AI世代的今天,我卻感到任何關係中,這些要求就是主力牆的鋼筋和水泥,足以維繫人與自己,乃至人與人之間的穩定和諧。坦白說,當遇上孩子們情緒失控,或是自己滿有無力感、焦慮,甚至懷疑人生時,你需要多少時間調整,才能撫平不安,與洶湧的或是沉鬱的情緒共處呢? 或許有人會認為AI能提供絕佳親子妙法,但卻不能取代父母的關注吧?朋友,在AI尚未能創造出擁有「愛的藝術」的機械人之前,不妨抽些空檔,從認真愛上自己開始,以一種好好照顧自己的態度,由己及人,確認「主力牆」處於理想狀態,夠承重之餘,也能抵禦強風。 抱歉無法與你一起共同細閱及討論弗洛姆《愛的藝術》,謹此誠意向你推介。 夏日炎炎,以cold brew陪讀The Art of Loving,也是藝術吧! 文:楊永明 作者簡介:資深教育工作者,保良局陳守仁小學前任校長,認為人的發展有無限可能,透過不同的互動體驗與自我追尋,就能找到持續的幸福。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52期]

詳細內容

無私奉獻:黃夙慧受父啟發 一股傻勁扶貧助學 創辦義教NGO 改寫基層學生命運

香港貧富懸殊,每個家庭能投放的教育資源,可說差天共地。為扭轉窮學生輸在起跑線的命運,擁有註冊教師資格的黃夙慧(Anson),十多年來一直替基層學童義務補習,不少更因而搖身成為大學生。雖然兩年多前,育有3名稚子的Anson飽受喪夫之痛,但這個單親母卻堅持不放棄一班弱勢孩子,最近更創辦非牟利慈善機構,希望匯聚社會的力量,宣揚義教精神。   若非天生一股傻勁,曾在澳洲留學、擁有3個英語教育相關碩士學位的Anson,或許現在仍是薪高糧準的常額學位教師,甚或已進升至學校管理層,「我做過幾年小學老師,當時很想為學生做更多,但身邊的同事卻不太認同,覺得我做太多多餘事」。2011年誕下長子後,她決定自己創業做老闆,開辦補習社,「雖然我的補習社很細,但好歹我也是『話事人』,想做什麼便做什麼」。 做蝕本生意 與拍檔拆伙 除了有獨資經營的小天地,在全盛時期,Anson又和朋友合伙開設4間補習社,但同樣因為性格使然,令她無法發大達,「其實由我第一間店開始,遇上經濟有困難的學生,我都是本着『加多張櫈』的心態,由得他們免費來上課。但另外幾間補習社的拍檔卻看不過眼,覺得學生坐下來就一定要收錢,由於價值觀不同,大家很快便拆伙了」。 雖然Anson現時僅餘一間補習社,但從不愁生源,學生層面橫跨高小至大學。大學生也要補習?她解釋:「這些都是基層、讀band 3中學出身的學生,之前不斷給他們操練,DSE(文憑試)英文科才『掹車邊』拿到 Level 3,取得大學入場券。但坦白說,他們讀得吃力的,於是不少人繼續找我補英文。」記者屈指一算,按補習社目前有100多名學生計算,Anson就算不是年薪過百萬的「補習天后」,每月都應該坐擁6位數字的收入,詎料她說:「補習社大約得20個學生是收學費的,其餘都是義補。」 招攬義師——Anson早前到香港教育大學宣揚「起跑線」的理念,並向一班準教師招手,希望他們加入義師行列。(蘇智鑫攝) 代課賣筆記 撑住補習社 在最困難的日子,Anson為撑起補習社,也撑起一頭家,身兼多職,「做補習老師之餘,也做學校代課老師、任教課後課程,亦在網上賣DSE精讀筆記,又替出版社出試題,想盡辦法掙錢」。旁人聽得皺眉,當事人卻一臉從容,「都捱過去了,最近剛剛替先夫還清所有醫療債務,擔子已經稍稍輕鬆些」。 Anson用「開善堂」的心態去做生意,的確不容易為人所理解,就連她身邊最親密的人也接受不到,「先夫不太喜歡我替人義補,覺得我很傻,有錢不賺」。但正因為他的離世,反使Anson心中那團火愈燒愈旺,「由他發現患肝癌到病逝,只是3個多月,這個經歷,令我看見人的渺小和脆弱,更加想把握生命,做多些有意義的事情,也希望給3個兒子作身教,就是看到身邊的人有需要時,應該施予援手,而並非漠不關心」。 身教三子——自從喪夫後,Anson要母兼父職照顧分別12歲的長子(左)和一對6歲的孖仔(中及右),雖然日子艱難,但她仍然堅持扶貧助學,為3名兒子樹立良好榜樣。(受訪者提供) 受父親啟發,Anson覺得最實際幫到下一代的,是傳授學問,「我爸爸年輕時,是做體力勞動工作的,但他很上進,問銀行貸款進修,經過很多年的努力,後來他終於成為註冊中醫,可運用醫學知識去幫助病人,而自己的生活條件也得以改善」。 學海無涯——學海無涯,Anson誕下長子後仍繼續進修,早年獲香港教育大學頒授教育研究生英語文憑。(受訪者提供) 請日文導師 助學生進軍航空界 同樣,在她的義教生涯中,也遇見很多知識改變命運的故事,包括一名現職空中服務員的女生。「這個女孩子以前是我補習社的學生,認識她時,她念中一。」Anson憶述,女孩每星期只上1堂功課輔導班,但就奇怪每天都找不同藉口到補習社「打躉」,而每次老師請食餅乾,她也會拿得特別多。後來Anson知悉,原來女孩是一名跨境學童,隨體弱多病的內地母親居於深圳,而父親則因為在香港另有家室,在經濟上難以穩定地支援她們,「她拿很多餅乾,是想留作翌日當午餐,省下飯盒錢」。 眼見女孩家境清貧,但用心向學,Anson遂豁免其學費,升上高中後,還協助她做生涯規劃,一步步朝夢想進發,「這個女孩的志願是做空姐,但她太膽小害羞了」。為提升小妮子的自信心,Anson一方面安排她在補習社做兼職,學習待人接物,也掙點零用錢;另一方面,Anson更自掏腰包替她請來日文導師,「當時我想,假如她能夠掌握多一種語言才去考空姐,競爭力會大一些」。女生最終沒有辜負Anson的栽培,中學畢業後成功進軍航空業,而她也像很多接受過義補服務的年輕人一樣,投身社會後便回饋補習社,「她因為不常在香港,沒辦法來幫忙做義師,但卻把每月約三成薪金捐給補習社做營運費」。 心靈富足——Anson經營的補習社規模很小,難以令她成為年薪過百萬的「補習天后」,但眼見一個又一個學生的生命改變,這些滿足感,是金錢買不到的。(受訪者提供) 唯一希望受助者回饋師弟妹 誠然,人生的起跑線不由自己決定,但Anson相信,後天的賽道,是可以修正的。為此,她最近便聯同其他有心人,一起創立非牟利慈善機構「起跑線扶貧助學協會」(下稱「起跑線」),希望集結更多人力物力,擴大和延續扶貧助學的工作,不讓跨代貧窮延續下去。 成立典禮——「起跑線」早前舉行成立典禮,Anson(左)心情激動,並矢志要實現「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不讓跨代貧窮延續下去」的目標。(受訪者提供) 她透露,「起跑線」將為領取綜援、全額書簿津貼,或經學校證明有經濟困難的學生,提供中文、英文和數學科免費補習服務,唯一條件是,受助孩子需要承諾他日長大成人後,會回饋師弟師妹。「有經濟能力的,可歸還學費,讓機構有足夠的資金營運下去;學有所成的,便要回來做義師,幫忙下一代;即使未有這些條件的,也不打緊,協助影印和釘裝筆記、帶活動都可以。」 義工團隊——「起跑線」有一班熱心的義工團隊,包括來自香港教育大學的準教師及現職教師,更有昔日接受過Anson義補服務的學生,現在回饋恩師。(受訪者提供) 如欲了解或支持「起跑線」的服務,可瀏覽bit.ly/43Dgv9D。 桃李滿門:獲大力鞭策惡補英文 女孩發憤考入U 「假如我的人生沒有遇上Miss Wong(Anson),我相信我考不上大學,又或者要走很多冤枉路,前途也沒有這麼光明。」現於一間美國企業任職商務拓展經理、同時擔任「起跑線」董事的Maggie說。 心存感激——出身基層的Maggie坦言,若當年不是Anson不收分毫替她惡補英文,相信也不能考上大學,今天亦沒有條件選擇自己喜歡的工作。(受訪者提供) 從小學到初中,Maggie也對讀書毫無興趣,更想過輟學,但中三暑假,那33天的工作經歷,成為她人生的轉捩點,「我在壽司店做全職侍應,每天要企足9小時,很辛苦,我猛然醒覺,讀書很重要,一定要有學歷,才有條件選擇更好的工作」。Maggie其後發憤讀書,花了1年時間,各科都逐漸追上進度,唯獨英文科卻仍然滯後。 「我讀band 3中學,英文一向不好,但礙於經濟問題,沒錢補習。」在Maggie徬徨無助之際,認識了Anson,她二話不說,即答應免費替Maggie惡補英文,「Miss Wong每個星期都花2至3個晚上,替我補習英文,持續了1年半」。在Anson的大力鞭策下,Maggie終於在DSE英文科取得Level 3,其中說話和寫作兩份卷,更取得Level 4,令她成功獲香港恒生大學取錄,生命從此改寫。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52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