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教授演講廳:香港鹽業歷史的啟示

 

友人常跟我說:「歷史咁悶,唔知讀嚟做乜?!」

我卻覺得藉著了解歷史,人們不但可借古鑑今,還可參透世事和增長智慧。學習本土歷史,使我更了解及珍惜自己所愛的出生地 — 香港。

約十年前,我開始對香港的海洋歷史產生濃厚興趣, 隨後更在香港大學創辦了《香港海洋歷史》的通識課程。

(波波教授攝)

考古學家發現大概7000年前,香港的海岸已經有人類居住和活動[註1]。而遠在公元前221前至公元前207年,統一中國的秦朝把香港納入疆界。秦朝亡後,在公元前204年至公元前112年間,香港歸入南越國的領土,被該國統治了93年之久。接著,香港被西漢朝所統治,並成為一個為朝廷生產海鹽的地方。漢武帝劉徹( 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首創把製鹽業國有化,設立鹽官到各海邊城鎮去管理製作及銷售海鹽,一切利潤收歸國有。因此,百姓製造及販賣私鹽均屬違法。

為什麼古時人視鹽如財?

羅馬帝國發薪金給士兵,目的是讓士兵有錢去購買鹽,因此拉丁文「薪金」(salarium)與鹽息息相關。鹽除了可以為食物調味和為人體提供所需的礦物質外,鹽亦可以用來醃製食物來延長食物的保存期限。古時仍未有電冰箱,古人發現以鹽處理蔬菜、魚及肉,可以減去食物中的水份,有助防止食物變壞。 即使在寒冬不能耕種的時段,人們亦可以品嚐預先醃製好的菜和肉。所以,鹽是人類維生的必需品。在內陸地區,鹽更是較昂貴的恩物。

香港的產鹽基地和製鹽方法

香港地理環境得天獨厚,在古時擁有好幾個合適產鹽的淺海泥灘,可建成大型的淺水盆地作曬鹽場之用。這些產鹽基地包括大澳、后海灣、屯門、九龍城及吐露港等的河口泥灘區域。

每年9月至4月是進行產鹽工作的最佳時段。雨季過後,水中的鹽份較高。 同時,正在地上曬乾中的鹽被大雨溶解及沖走的機會亦較少。

一般用來醃製食品和工業用的鹽, 由於非直接食用,夾雜着沙粒亦無大礙,這樣的「粗」鹽可以簡單地讓海水在淺水盆地中曬乾便製成。至於直接食用的鹽則須較清潔,可透過沙濾法去製成[註2]。先把沙和粗鹽混合並放在一個用木製成的槽中,槽的底部放有石頭及鑽有小孔以便排水。之後在沙面上注入清潔的海水,進行沙濾。沙濾期間,雜質被沙隔除了,被過濾的海水把沙中的鹽溶入水中。這些高鹽度的潔淨海水會被引進清潔的淺盆中,曬乾後便成為可以直接食用的鹽了。從中可見,古人的曬鹽方法十分有科學智慧。

(波波教授攝)

大嶼山的大屠殺事件

自西漢到滿清皇朝,香港的鹽業一直是國營企業。在南宋建國初期,香港大嶼山發生了大屠殺事件,這事件歷史學者稱之為「大奚山鹽民起義」(大奚山即今天的大嶼山)[註3]。在北宋亡國前後,官方產鹽事務缺乏官員監管,鹽民便自行生產私鹽來使用和販賣,情況延續至南宋初年。於1197年,南宋政府為了掌握官鹽產業,便差派官兵前往大嶼山緝捕產賣私鹽的違法者。這官方的武力行動引發島上鹽民反抗及起義。結果大批官兵登島,並屠殺死了130多名居民。自始,南宋政府杜絕了大嶼山居民製作及販賣私鹽,並穩握官鹽產業。可惜,這不幸的屠殺事件,亦使大嶼山的產鹽業日趨式微。

今天,鹽仍然是人們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工業化的產鹽技術大幅減少生產成本和提升海鹽的質量。香港富商李嘉誠先生也購入了澳洲最大的鹽業公司(Cheetham Salt),透過薄利多銷,仍有利可圖。

借古喻今,前車可鑑

三面環海的香港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例如:海鹽、蠔、珍珠及其他海產),若能適度開發和妥善管理,必成為可持續發展的產業。以上香港鹽業歷史給予我以下的啟示:

1. 歷史從無千秋萬世的朝代,政權會隨時間更替。

2. 為求達到政治目的,有些政府會不惜動武鎮壓百姓,結果換來產業衰退,這樣值得嗎? 大嶼山的屠殺事件便是一例。

3. 香港過去2000多年曾經歷了不同政權的管治,有起有跌。香港人意志頑強,富抗逆力,能夠絕處逢生。用歷史宏觀的視野來看,香港人經霜越傲,我們的未來必將更好!

 

廷伸閲讀:

註1: 波波教授演講廳 – 香港漁業需要新力軍:https://bit.ly/2pFaTy0

註2: Lin Shu-yen (1967). Salt Manufacture in Hong Kong. Journal of the Hong Kong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7:138-151 (香港的產鹽業;作者: 林書顏): https://bit.ly/2qnrcje 

註3: Wiki – 大奚山鹽民起義:https://bit.ly/2oRzwH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