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教授演講廳:教導孩子多角度思考

還記得我在香港城市大學修讀第二年哲學碩士時,師傅胡紹燊教授鼓勵我申請不同的博士獎學金,希望獲取到海外深造的機會。 師傅循循善誘,時常教導我如何準備面試及回答問題的技巧。

師傅問我:「若面試時,考官問你平日最愛看哪間報社所發行的報紙,你會點回答呢?」

我毫不猶疑便回答:「我平日最常看《方向日報》,因為它是家父常買來閱讀的報紙。」

師傅嘆了一口氣,便說:「你的答案不行。 試想想,一般面試都有3至5位考官,若其中一位不喜歡《方向日報》,又覺得其讀者缺乏深度思考,給予你的分數便會大打折扣了。事實上,不同考官心中也有自己鍾情的報社。只提及一間報社,絕不能令每一位考官滿意你的答案。」

我無奈地問:「 那麼,我該怎回答才好呢?」

於是師傅便扮演成應考者,流暢地回答說:「首先謝謝考官的提問。其實不同報社的報紙各有特色。例如,《方向日報》和《生果日報》主要報道本地新聞,尤其著重民生和社區的議題,同時也著重娛樂讀者,但當中有些報導比較煽情和缺乏事實根據。而《日月報》 報道的新聞則比較中肯持平,相對較具公信力。若要更深入了解國際新聞,便要看《英文早報》了,這英文報紙亦對本地政府政策有較全面和獨到的分析。若要進一步了解經濟相關的資訊和分析,則可看看另外兩份以經濟新聞為主打的報紙。基於不同報章的特色,我平常較多看《日月報》和《英文早報》,間中也有閱讀其他的報章,以增廣見聞。」

我恍然大悟,便說:「我明白了!原來回答問題時要明確列出不同選項的特點和對比項目間的強弱,再說之以理來解說自己的選擇。 這樣考官便能看出我是一個深思熟慮,能以多角度思考及擁有明辨思維能力的年青人了。」

我把師傅的教導學以致用,在不同面試中靈活運用了這答題技巧。隨後,我十分榮幸地考獲太古公司的博士獎學金到格拉斯哥大學完成博士學位。師傅給我這個「錦囊」真是一生受用,我亦把這「錦囊」傳授給我的入室弟子。

培養孩子多角度思考由身教開始

作為父親,我有必要好好教導女兒以全方位和多角度思考問題,並學習尊重各人不同的想法。在社會裡有不同的持份者,各人對同一件事的想法也可以分歧很大。我告訴女兒,即使是一件看似簡單的事情, 也能引致不同持份者的各種迴響。

就以學童參與社區清潔海灘活動為例,這公民教育活動本來有益,但亦會有些老師和家長反對這種活動的。反對的原因可能是:市民已經交稅,政府有責任請人去清潔各海灣;若全港學生去做清潔,清潔工人便會失業;清潔海灘垃圾十分污糟和危險,學生有機會受傷或接觸到遭棄置的針筒;保險可能未能對此活動給予適切保障等。當然,大部分老師和家長也支持這個有意義的活動,他們相信透過清理垃圾,可加強孩子的公民意識和責任,明白垃圾對海洋環境的影響,從而身體力行「走塑和減廢」。 當然,為了讓各家長和老師安心,主辦單位必須為孩子準備好安全裝備(如:勞工手套和執垃圾用的鉗子),及為他們購買較周全的保險計劃。

只停留在同一社群中的用戶便難以去接觸和了解其他社群對同一事物的看法了。

現代的年輕人花上不少時間在手機上,較少閱讀不同報章和觀看電視新聞,他們的資訊多來自互聯網上的社交媒體。在這虛擬的社交平台上,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社群中對事物看法較相近的用戶會連繫緊密成為好「朋友」,不斷追隨彼此的訊息。至於意見不合的,用戶可選擇從朋友名單中剔除此人或保持距離。 久而久之,只停留在同一社群中的用戶便難以去接觸和了解其他社群對同一事物的看法了。同時,社群內所傳遞的訊息和文章也較為一面倒。倘若年輕人過度信靠社交平台流傳的二手資料去了解社會現況,便會失去對事物的全方位考量,更枉論透過明辨思維去得出較理性的結論。

爸媽應以身作則,和孩子一起以多角度持平分析和了解不同持份者對同一事情的看法,並且尊重多元化的意見。 亦要讓孩子學會辨別資料的真偽,運用可靠及可信的資訊進行獨立思考,要擁有自己的看法,切勿人云亦云。

真正的民主在於尊重「多元思想」,我們可用和平理性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即使人家不附和自己的想法,也要尊重異己,及珍惜「和而不同」的民主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