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維特:目露凶光

偶然檢查舊記憶卡,發現幾段兩年前拍下的玩「搖搖被」短片。「搖搖被」是我們喚的名字,玩法就是孩子坐在大毛巾被上,爸爸媽媽各執一端,讓大毛巾變成船兒,像搖籃般搖來搖去。當時他們兩兄弟分別六歲和兩歲,我們拚了老命,勉強還可以讓他們一起坐到船上搖。 那時候我心想,孩子再大些,我們就沒氣力再玩這遊戲了,值得拍下這個歡樂情景,所以叫老公拿攝錄機出來。拍完後累得要死,記憶卡就一直留在機內,徹底忘記。 這天記憶卡突然出土,珍貴片段重現眼前,當然是滿心歡喜的重溫舊片。但沒想到最令我印象深刻的,竟不是孩子們的爛漫笑聲,而是自己偶然被鏡頭捕捉到的肅穆殺氣。 片段裏,先聽到鏡頭外老公興奮宣布「好啦,開始搖被被!」和孩子爆發的笑聲,卻見我一臉遲疑,帶着一股有如神探審視案發環境的氣場,木然掃視四周,然後說:「唔得㗎,咁擺個鏡頭影唔到佢哋兩個,要由高位影落嚟至得。」 其中凝視鏡頭的一刻,我腦中應該是在盤算取景角度,但眼神中卻散發出一種森冷的凶光。當然,之後重擺鏡頭,就再看不到我的臉容,而是留下小子們快樂的見證。 歡樂中發出森冷目光 記得有次聽一位過度活躍症孩子母親的講座,她說拍下了自己教阿仔做功課的影片,看到自己目露凶光的樣子,真的非常震撼。講座當時就令我想起,自己同樣會在阿仔誤踏我雷區時,兩眼發出死光,那樣子一定非常害怕,我該好好調節自己。 如今我卻發現,原來即使理應享受親子樂的時候,我也會展現如此嚴峻的表情,而不是自己想像中的慈臉歡顏。我終於明白,面對自己惡相的震撼。 我想,也許是由於母親這個偉大崗位年中無休的訓練,我習慣了時時一眼關七,打點所有大小瑣碎事項,確保執行無誤。不是不容許自己出錯,但錯了就要盡力修正,排除問題,從幼嬰襁褓、出門七件事、生病對策、上學規劃、生活流程、誘導模式,莫不如此。檢視鏡頭如何擺佈,只是整副巨大執行機器的小小一環。 但也許,這其實不完全跟母親角色的訓練有關……? 最近讀一行禪師所寫的《與自己和解》,書中寫到,「假設我們與眾人一起欣賞日出,但我們心中充塞着各種工作計劃或者擔心憂慮的心情,想着過去或者未來的事情,無法真正享受美麗的日出。」這不正正是我的寫照嗎? 擔心過去未來 無法享受當下 大部分時間,我腦中都充塞着各式的念頭和擔憂,忙於找尋和排除各式的大小問題。這種頭腦不自覺的運轉,往往令我跌出當刻的時光,不能專注享受生命的美好。我的確需要學習靜下來,放下自己的頭腦,用心感受當刻的幸福——學習放鬆自己,活在當下。 同時,這段短片也在溝通層面上提醒了我,注意自己在生活中對家人不自覺的批判。在搖搖被一例中,我看到自己並非純粹在盤想如何調校鏡頭,而是背後帶着一種批判老公「點會放個咁嘅角度㗎」、「都唔諗下可唔可行」的心態。連拍攝一段歡樂家庭片,我都這般德行,可以想像平日老公受我的臉色認真不少,真的對不起。面對孩子,我也可能同樣嚴苛。 看到自己的問題,就是解決的一半。願以此為起點,讓自己和家人活得更寬容自在。 作者簡介:思想與感情澎湃的兩子之母。明白要令身邊人幸福,得先讓自己幸福。盼能活出愛中無枷鎖的真諦。 文﹕葉杏麗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21期]

詳細內容

媽媽維特:等到16歲

念小四的大仔最近跟我說,身邊許多同學都已有手機了。當然,他指的是能夠上網玩遊戲看短片用WhatsApp的智能手機。因我常跟他談到電子產品對身心的禍害,阿仔很清楚知道手機與現階段的自己無緣,在認知上,他也明白並接納這是媽媽對他的一種守護。但當然,認知跟情感往往不一致,看着好友們人人手執一機,阿仔內心如何酸葡萄是可以想像的。 的確,處在網絡徹底滲透生活的時代,要獨力把持當真不易。朋儕影響對孩子尤為深遠,再過一兩年,他更會慢慢步入「社交就是生命」的階段,那無形壓力只會更大。 盲目吸「like」被手機囚禁 然而,正正是社交大過天的少年心理,令浮沉於網絡的孩子更脆弱。近日我看到一篇美國老師寫的相關文章,當中對照十年前與今天初中生的日常。容我在此撮譯大意: 「12歲的拜恩當了半年中一生,開始猜想自己在校內的社會地位,但還不是太在意。每天放學回家,他就可以卸下校內的社交壓力,大部分晚上了無牽掛,那是2008年。有一天他在學校飯堂滑倒,被冷湯弄濕校褲,但沒多少人留意到這一幕,他快手換過運動褲就安然度過所有尷尬了。 「同樣12歲的拜恩,活在2018年。他不單會猜想自己在校內的地位,也因實際知道自己的地位而不安,因為社交媒體上的『追隨者』數字一目了然。課堂上,他一直記掛着自己追隨者數目偏低,不時偷瞄半插褲袋的手機,比較同級生的追隨者數字。 「高他一年級的馬克已有5年手機資歷,流連多個社交媒體,追隨者眾,同時也成癮極深,時刻渴望收到『讚好』時大腦釋出多巴胺的興奮滿足感——展示自己遙控車相片而得到『讚好』的滿足感,甚至大於真正玩遙控車的快樂。但每當讚好停止增加,他就開始空虛了。為了吸引更多讚好,就要貼新的內容,而且是『好的內容』。馬克試過把遙控車開上馬路,拍下其被真車撞毁的震撼短片並放上網,但那激發的讚好潮,最終還是會停止的。 「為發掘更好的內容,馬克這天守在飯堂,捕捉冒失者被積水滑倒的一刻,結果拍到拜恩的滑稽片段。短片即時放上社交媒體,讚好不斷湧入,不少人出於八卦紛紛分享,同時尋找誰是那狼狽小子。拜恩換完運動褲回到教室,發現周遭同學報以好奇目光,有人更舉起了手機一下,狀若拍照…… 「這一堂,人人都不時偷滑手機又偷看他。拜恩藉口上廁所細查手機,才發現自己的狼狽短片大熱,有同學更貼出他換褲後的最新照片。因為分享次數太多,他無法找出最初是誰偷拍他。即使放學後,仍不時有人朝他舉機拍照。 「換了在2008年,家是個安全的地方,學校的事止於校園。但現在不同,拜恩不斷刷新手機,沒法專心做功課,沒心情吃晚飯。他發現了兩個惡搞版本,有許多人留言。他無力反抗,卻不能不理,也沒法向師長求助。凌晨3點,拜恩和馬克分別因為情緒低落和高漲,而無法入睡。」 智能手機對孩子身心有許多不良影響,如剝奪真正童年、影響專注、干擾社交以至情緒、破壞睡眠、網絡欺凌等 故事發表於美國一個名為「等到八年班」(Wait until 8th)的倡議網站。八年班即是香港的中二,倡議組織指出,智能手機對孩子身心有許多不良影響,如剝奪真正童年、影響專注、干擾社交以至情緒、破壞睡眠、網絡欺凌等。回看故事中的拜恩、馬克、其他看似角色不大的學生,他們經歷的不正正是這些嗎?故事作者是一位中學老師,內容儘管虛構,卻是發人深省。 我沒跟大仔提過這故事和相關倡議,但他早幾天主動提出,到16歲時才有手機。這條線定得比中二更高,我不期望能達到,但重要的是方向而非最終結果。孩子,就讓我們試試挺着走吧。 作者簡介:思想與感情澎湃的兩子之母。明白要令身邊人幸福,得先讓自己幸福。盼能活出愛中無枷鎖的真諦。 文﹕葉杏麗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19期]

詳細內容

媽媽維特:拒絕手機的囚禁

大約半個月前,我做了一個很重要的決定。先是退出一些信息量太大的WhatsApp群組,之後再狠下決心,刪除了手機上的臉書程式,改為有需要時才在桌面電腦登入。這麼做,是因為我上了一個令我當頭棒喝的繪本工作坊。 那工作坊的主題是如何借助不同繪本,跟孩子探討網絡安全的問題。講者是一位有心家長,她很全面地談及網絡世界的種種潛在陷阱,如網上交友、網絡欺凌、網上濫購、消息真偽、危險資訊、數碼足迹,還有令我愈聽愈滴汗的FOMO(fear of missing out)心理現象。 錯失恐懼症 睇漏動態會焦慮 FOMO一詞未有既定中文譯法,有譯為「錯失恐懼症」、也有譯「社交控」。這詞最早出現於2004年,原作者本來是泛指「一種疾病、一種害怕錯過症」,但到2013年收錄至牛津詞典時,已被用來專指人們害怕自己未能追貼社交媒體動態的焦慮狀態。 這一代孩子生來就在有各式數碼產品的環境中成長,故有「網絡原住民」的稱號。要誘導孩子成為不受網絡支配、保持自我的原住民,固然是艱巨任務;但我驚覺的是,作為「網絡新移民」的自己,原來早已失守,掉進如同被手機24小時囚禁的「透明監獄」。 為了教導孩子在網絡年代自控,首先我自己也要拒絕被囚。FOMO的焦慮表徵有好幾方面,除了害怕自己會「錯過了些什麼」而不斷刷新消息外,還有暗中與朋友的「美好生活」比較而自覺不如人,又或擔心自己的帖文收不到關注而「囉囉攣」。更甚的是,墮入了在社交媒體上營造某某形象的陷阱,為此投入過多的時間心力,結果侵擾甚至扭曲真正的生活。凡此種種,在某程度上都好像說中了自己。 借廁遁刷手機 干擾親子生活 為免社交程式的最新通知在手機上叮叮噹噹,干擾到我或孩子,其實從好久之前開始,我就大部分時間讓手機靜音了。但後來我卻發現,即使是看到通知欄上顯示的數字,也每每牽動我的情緒。有時是為帖文得到回應而不期然地興奮,有時是不知友人會如何回應而忐忑不安。漸漸的,我變得三不五時拿起手機,即使不看也常放在手邊,以防在有需要時找不到它。同時,由於不想當着孩子面前滑手機,有時我會假借如廁之名,在廁所內追信息,以致孩子在門外問,「媽媽你去得好耐啊」…… 繪本工作坊上還提到一個讓我很在意的字眼——神經經濟學。搜尋相關資料後,我理解到這是一門結合神經科學、心理學、經濟學等的新興學科,當中涉及神經學知識基礎的,是一種近年開始廣為人識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dopamine),如何影響人類行為。 洞悉「多巴胺經濟」 學懂慢活 舉例說,在臉書上收到「讚好」,就會刺激大腦釋放多巴胺,讓我們有興奮的感覺,久而久之為此成癮。臉書首任總裁帕克去年就直言,社交媒體就是靠人類的心理脆弱而建成的,他們打造程式時經常想,如何盡可能令用戶消耗更多時間和注意力? 由於多巴胺的強大功能,西方開始出現「多巴胺經濟」一詞,指商家如何透過刺激消費者的多巴胺而營銷。美國矽谷甚至有公司改名為「多巴胺實驗室」,打正旗號協助惠顧的公司,編寫更能攫奪心神、提升上癮度的遊戲或應用程式。 就是這樣,大部分人的注意力,已不知不覺成為被榨取的商品,這是社交媒體年代的悲哀事實。而我醒悟到自己和孩子的心神,實在是非常需要保護的資產。 在現實中,要從手機的囚禁解放自己確實不易,刪除臉書程式只是其中一環。西方一些心理文章提出的方法,包括慢活、一心一用、真人社交、時間管理、活在當下、靜觀或坐禪等。因緣際會,我最近也在開始學習禪修。但盼先引領自己,再進而誘導孩子。 作者簡介:思想與感情澎湃的兩子之母。明白要令身邊人幸福,得先讓自己幸福。盼能活出愛中無枷鎖的真諦。 文﹕葉杏麗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17期]

詳細內容

媽媽維特:毫不特殊的基本需要

講述特殊學校籌辦音樂劇經過的《非同凡響》一片,加深了公眾對特殊教育需要(SEN)孩子的認識,是一齣不可多得的有心電影。該片較多刻劃智障人士的點滴,但其實SEN涵蓋範圍非常廣泛,包括自閉症譜系、過度活躍及專注力不足、讀寫障礙、發展遲緩、智障、視障、聽障等多個方面。近年被識別為SEN學童的比例急增,如果細心留意,也許不難發現,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孩子「梗有一個喺左近」。 有時孩子的障礙相對輕微,他們的父母往往只知孩子有某些難以言喻的障礙,卻無法確切地簡單概括。別人見孩子「不算特別」,甚至會以為父母口中孩子的情緒或行為問題,可能只是家長自己管教不善或過分緊張所致。 勿太着眼孩子之「特殊」 我也是這班有苦自己知的家長之一。我今年小四的大仔在四歲時被確診為亞氏保加症(自閉光譜中較輕微的一類),當時他的感覺統合失調,情緒容易激動,認知力高但社交上卻格格不入。我曾經形容,他是我身邊的小火山,每當爆發,我都像化作灰燼,無奈作為媽媽,我永遠要待在前線撲火。 好人好者的時候,他心思靈敏、記憶力強,旁人不會覺得他有何「特殊」之處。記得曾有一位傳統自閉孩子的爸爸,半帶質疑地問我仔究竟有何不妥,一時間我也實在語塞。那既由於我不習慣動輒「如數家珍」地攤出孩子的問題,同時亦因為在處境比我嚴峻得多的家長面前,我彷彿只有靠邊站的餘地。 事實上,我一直都不想太「標榜」自己孩子的特殊需要。一方面,我深信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他某些氣質也許未必讓媽媽舒服,但那都是他獨有的特質一部分。同時,每個孩子也有共通之處,不管是否SEN孩子,同樣有心情不好的時候,同樣有基本的心理情緒需要,有一個等待父母溫柔諒解的內心世界。太過着眼孩子的「特殊」,可能會讓我把自己的艱難歸疚於孩子,看不清問題的本質。 適當買玩具滿足需要 這幾年來,我勤於參加各式家長工作坊,近來漸漸發現,我一直把焦點放在學習管教孩子,卻忽略了自己的內在問題。例如最近參加一個兒童為本溝通課程,課上談到孩子要求買玩具的情景處理,我發現不少家長都和我一樣,為怕寵壞孩子而把買玩具的「防線」守得很緊,以致守得太緊。 導師問了讓我醍醐灌頂的問題——我們有否把類似「媽媽是不會買玩具給我」的信息輸入了孩子內心?還是會讓孩子知道「媽媽會記住我的需要、努力滿足我內心的需要」? 我想起自己幼時被媽媽拒絕的感受。媽媽說我們很窮,我們的確很窮,作為一個乖孩子,我完全接受沒有玩具的命運,克制自己的一切物慾。我又想起媽媽買玩具給弟弟時我內心的悲傷,同時也想起,那份悲傷讓我更堅定地否定自己需要,「媽媽是不會買玩具給我的」。 然後,我想起三年前阿仔生日會,他酸葡萄地告訴同學「我阿媽唔會買玩具畀我」。我家一直接收二手玩具,單靠此途都已玩具氾濫,包括阿仔最愛的火車路軌,所以從物質角度出發,我從來認為不必買玩具。但導師提醒了我,孩子想買自己喜歡的東西,是一種本能的心理需要,而我卻完全低貶了這需要。我在阿仔身上,複製了對自己需要的否定。 痛定思痛,我決心學習在規限孩子的同時,也為他開啟心靈的出路,例如適當地滿足他想買玩具的需要,讓他知道「媽媽不會為了拒絕我而拒絕我」。從源頭上,我更要放輕對自我的克制、照顧自己的需要——毫不特殊的基本需要。唯有愛好自己,才能更有力地愛好孩子。 作者簡介:思想與感情澎湃的兩子之母。明白要令身邊人幸福,得先讓自己幸福。盼能活出愛中無枷鎖的真締。 文﹕葉杏麗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15期]

詳細內容

媽媽維特:容許放棄

大仔兩年前央求我買滾軸溜冰鞋,摸索自學了幾次,卻因常常跌就沒心機再試。我內心一直覺得可惜,很希望他有天能克服困難,享受滑行的快樂。為了鼓勵他,這個9月我和他一起報名上堂由頭學起。我想,我的滾軸溜冰經驗是零,不管他溜得怎麼樣,都一定有我墊底,孩子見到媽媽笨手笨腳的模樣,也會放下擔子吧? 為孩子「墊底」 一起學滾軸溜冰 學溜冰,只有向前跌才是正確方向,向後跌就沒有護具保護,屁股硬着地是非常吃痛的。小孩還好,幾十歲的我筋骨遠遠超齡,學來自是艱辛百倍,受傷風險也高得多。但我不怕吃苦,預備好捱跌捱痛。 我在眾人中表現最差但也最勤力,咬實牙關不斷練。阿仔隨大伙兒滑步繞圈,我還是獨自學着踏步。但我不介意學得慢,眼見自己由連站起來也怕,進步到能夠舉步、慢慢前溜,已經十分滿足。不過,那過程還是讓我充分體會到孩子們日常經驗到的挫敗。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正當我像郭靖一樣笨拙勤練之際,本來不大管我的教練突然過來糾正我的姿勢。他以責備的眼神和口脗說:「為什麼你只會那麼踏,輪子全無滑動?之前你動作還好些的,為什麼現在卻變成這樣子?告訴我為什麼?」 被教練質疑 體會孩子挫敗感 一連串的為什麼,我沒一個能答上,畢竟我還只是在艱難摸索的階段。我感到因為自己學得慢而被質疑甚至羞辱,即使我明明已經出盡全力,我的努力卻得不到半點欣賞或肯定。 這當然不好受,但作為成熟的大人,我懂得沉着以待和自我肯定,按指示盡力修正自己。同時我內心很感謝教練,讓我真切體會到孩子受打擊的感覺。我相信,自己也有過這樣否定孩子的時候。 溜冰課給我的,還有更大的啟示。阿仔雖然明顯勝我,但他的平衡感始終麻麻,教練要求他做的動作也較我複雜,以致跌得比我還多。第一堂他還是很盡力試的,但挫敗一路積累下來,第二堂尾段他就說不想繼續了。 我向來不求他運動表現好,只望藉着運動鍛煉孩子的意志,讓他學會堅毅。孩子要求斬纜,不免讓我內心交戰——擔心他輕言放棄,擔心自己會縱容他半途而廢…… 放棄非壞事 照顧內心需要 但再三反思後,我終於明白,堅毅只能發自內心,不能強加。作為媽媽,我可以透過身教灌輸相關價值,但來到孩子身上,如果他的困擾大於動力,所謂「引導孩子堅持」,只不過是強迫他滿足媽媽的期望——我自己對「百折不撓」的渴望。 我回想孩子在堂上的努力,回想屁股落地的痛楚。他的確認真投入過,我該肯定他曾付出的努力,和理解他的挫敗感。換作大人,面對太為難的事,也不想別人勉強自己吧。孩子需要保護自我的價值,為什麼我要勉強他呢?為什麼我會認定「放棄」就是壞事呢?我告訴自己學習「容許放棄」——如果放棄意味的是照顧內心真正的需要,那也是一個合適的選擇吧。 最後,我把選擇權交給孩子。我告訴他,媽媽很珍惜學溜冰的機會,自己會繼續上課,但他可以為自己話事。他如釋重負,決定不再上堂,同時鼓勵我加油。我傳達了的是價值觀而不是服從,也讓孩子知道,媽媽接納他的感受,他也可以接納自己的感受。這重要的一課,永遠不會太遲。 作者簡介:思想與感情澎湃的兩子之母。明白要令身邊人幸福,得先讓自己幸福。盼能活出愛中無枷鎖的真締。 文﹕葉杏麗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11期]

詳細內容

媽媽維特:不是兒戲

強颱山竹如同大力摑來的一巴,讓我們對大自然的反撲有切膚之痛,同時在許多層面,也為我們每個人——包括大人和小孩,帶來寶貴的學習機會。 風暴來襲之前,民間一大討論是to tape or not to tape。香港天文台與美國專家說法不一,有人譏笑坊間膠紙缺貨是盲搶鹽。我沒理會別人羊群與否,心中只想教導孩子如何以最負責任的態度面對可預見的災害。露台雜物全搬家中,為窗戶貼上膠紙,預購兩天食物,不管最終是否派上用場。 山竹襲港 感激各界堅守崗位 大風嗚嗚作響的十句鐘,時間主要在棋盤和電視機前度過。驚歎天威之餘,關心四周人事,對在風雨中堅守崗位的人們心存感恩。搖電話給媽媽的護養院,向當刻在照顧老人的姑娘工友衷心致謝。也沒特別給孩子解釋,他們能領悟多少就多少。 風後可見,海洋把垃圾力吐回贈。大樹倒下,才知十米昂藏的樹幹只有花槽中有限的淺根抓地。可憐的扭曲,叩問人類的良知。 各區滿目瘡痍,人們自發到街道清理,讓我感動不已。風後首天,街上環境變數還多,只敢帶孩子們到護老院探望婆婆。第二天繼續停課,我忍不住再袖手家中。弟弟的全日幼稚園清理校園後,已為有需要家長開放,可以安頓老二。餘下是動員八歲的少爺兵哥哥。 一顆真心 孩子出力清理街道 像多數養尊處優的孩子,哥哥不大喜歡勞動,怕熱怕捱苦,連賣旗也耍手擰頭。但我告訴自己,壓下不信任孩子的念頭,選擇相信孩子有能力判斷、跟我同樣有一顆真心。 為表尊重,我先問他可否一談。然後告訴他,學校停課兩天,是因為社區中還有許多地方還未善後,而單靠清潔叔叔嬸嬸的力量,是沒可能快速處理的,許多人都正在自發協助。我誠懇地剖白自己心情:「如果呢個時候,我哋明明得閒但係坐喺度唔幫手,我個心會好唔舒服。因為細佬幫唔到手,所以我畀佢返學,等我唔使照顧佢……」 還未想到下一句如何邀請他同行,孩子已聽懂媽媽的心意,問我:「我哋要做啲乜嘢㗎?」我說媽媽想去自幼長大的海邊木屋區,那裏需要義工幫長者修葺家居和清理積在村路的泥石垃圾,而我知道他喜歡對石頭多於與人打交道,我們可以選擇剷泥。他再問我要幹多久,我知他耐力有限,說大概兩小時吧。 我很慶幸自己沒有威迫利誘,而是讓他選擇,盡力保存孩子純粹真心貢獻的動機。他很投入地主動試執鐵鏟、拿鋤頭、推車仔。長得瘦弱的他力氣有限,但我欣賞他在艷陽下沒半句怨言,累而停手後就靜待一旁,看我推車搬泥。也感恩響應徵召而來的人很多,讓我們這些非壯丁的壓力不大,貢獻綿力也可集腋成裘,何時撤退亦可自便。 輕視孩子付出 欠缺尊重 回家後老公來電問阿仔有沒有投訴,我說他很落力,只是耐力有限。老公聽後說:「哦,佢都係玩吓啫。」我立刻提醒他,「玩吓」二字抹殺了孩子的認真,他付出的可不是兒戲。老公有點不滿,強調只是在我面前才這麼說,在孩子面前他自當嘉許。 我當時急着提醒丈夫,是因為覺得我們往往容易抱着輕忽孩子努力的態度,擔心那可能會阻礙真正的肯定和尊重。當然,我也自覺對丈夫的反應嚴苛了點,那一刻自己的情急同樣否定多於尊重。這一點,也是我的學習。 作者簡介:思想與感情澎湃的兩子之母。明白要令身邊人幸福,得先讓自己幸福。盼能活出愛中無枷鎖的真締。 文﹕葉杏麗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09期]

詳細內容

媽媽維特:我不是媽媽的角色

我們都不是一開始就當父母的。猶記得第一個孩子尚在腹中,我肚皮下如有小魚滑行,後來漸變成鼓手般的捶打,感覺雖然深刻,但孩子還沒出來,心底始終無法想像有人會喚我做「媽媽」,那似乎還是難以接納的事實。沒想到熬完漫漫長夜的分娩,經過極盡痛楚的洗禮,當刻無盡謙卑的靈魂自然就走進了新角色,奇妙得難以置信。 之後,新角色一直如影隨形。為了當個好媽媽,為了照應孩子的需要,自然付時間付心機,扭盡六壬,不斷學習。孩子「阿媽~」前「阿媽~」後,而阿媽心甘命抵,徹底臣服於角色的召喚。 如此被馴化多年的我,最近卻學會一句當頭棒喝的話——「我不是我的角色」。 我們大概不時都會聽到,某某含辛茹苦養育子女多年的偉大母親,在孩子長大離巢之後,心靈頓變空虛。面對這個老生常談,我早就常常告誡自己,如果「那一天」要到來,必須學懂放手。 媽媽只是我的一部分 其實不用等「那一天」的到來,才去學習放手,而是今天就要學習切勿作繭自縛…… 「我不是我的角色」這句話卻提醒了我,其實不用等「那一天」的到來,才去學習放手,而是今天就要學習切勿作繭自縛。當然,我依舊會努力當好媽媽,但我必須區分清楚,我只是「擁有媽媽這個角色」,媽媽角色「只是我的一部分」,我還有很多的面相,我不能只以「媽媽」來界定自己。 我擁有一頂喚作「媽媽」的帽子,同時,我可以擁有幾十頂的帽子。如何善用這些帽子,該由我來決定、我來創造。 最近,我學會堂堂然地告訴孩子們,媽媽也要去上課。以往偶爾我找到空檔(當然是盡量不影響孩子日程的空檔)上工作坊或參加朋友聚會,總是不自覺地帶着一點不好意思開溜的心態,不願太着痕迹。現在我卻知道,在孩子面對清楚呈現自己的整體面貌,讓他們認識和接納媽媽角色以外的我,對自己和孩子才更健康。 每見到孩子們哭訴見不着媽媽,她內心就會掙扎,是不是孩子還小、自己不該剝削陪伴他們的時間? 道理當然顯淺,但對於慣於全心奉獻的媽媽們,這份功課並不容易。一位友人告訴我,她往常局限於家庭的圈子,現在能夠貢獻自己做義工、跟朋友相聚,她十分享受。但回家每見到孩子們哭訴見不着媽媽,她內心就會掙扎,是不是孩子還小、自己不該剝削陪伴他們的時間?迷惘了好一段時間,幸好她最終得出結論——孩子最需要的,是有質素的陪伴,質比量更重要。 天堂晚宴 初嘗孩子餵飯 在這個「天堂」裏大家只能依靠身邊的人,以同樣伸直了的手互相餵食。 而我,為了讓孩子認識媽媽自己的天地,有一天帶了他們和爸爸一起去看「媽媽的學校」。所謂學校其實是我上心靈課程的小教室。這天導師特別安排了一餐「天堂晚宴」,讓學員邀請生命中重要的人來參加。晚宴食物簡單,但規定每個人兩手只能伸直,換言之不能如常屈手進餐。在這個「天堂」裏大家只能依靠身邊的人,以同樣伸直了的手互相餵食。如是者,我第一次嘗到了孩子給我餵飯的感覺。 晚宴之後,我邀請家人上台,當眾感謝之餘,也鄭重告訴孩子,我為了學習更好地愛他們,而來這「學校」上課,但我現在更加學會了要好好愛自己,照顧自己的需要。沒想到,現在四歲的弟弟偶爾都會像大人一樣提醒我,「你也要照顧自己啊」,讓我好笑又驚歎。 感謝上天讓我當媽媽,同時,當媽媽只是我的經驗,不是我的本質。至於我是什麼,我相信,我是個永無止境的創造過程。 作者簡介:思想與感情澎湃的兩子之母。明白要令身邊人幸福,得先讓自己幸福。盼能活出愛中無枷鎖的真諦。 文﹕葉杏麗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03期]

詳細內容

媽媽維特﹕微小的感恩

我曾以「看得開的媽媽」自居,因為我很能頂住追趕學業的誘惑,以守護快樂童年為目標。 但其實,這只意味孩子學業並非我的壓力點。我承認,當我看見大仔容易計較埋怨、身在福中不知福,自己對孩子的失望、痛心、憂慮,其實不下於任何為孩子學業擔憂的父母。我會想,為什麼阿仔的負能量這麼高?我已經讓他活得這麼幸福,天天都在玩、學業壓力近乎零,為什麼他依然事事抱怨、不懂知足? 被觸着痛點的我,每每苦口婆心的「開導」阿仔,「請你少埋怨、多感恩」、「你頭先果句其實可以咁咁咁講,感謝個天而唔係一味抱怨」、「你愈埋怨,就愈唔開心,其他人都唔開心」。 孩子愛抱怨 惹媽媽抱怨? 我這些貌似正面的訓語,其實一樣載滿負能量,因為我是在訓斥他…… 回想起來,我這些貌似正面的訓語,其實一樣載滿負能量,因為我是在訓斥他,我所有說話背後都帶着一種「恨鐵不成鋼」的不滿。更重要的是,執著挑剔孩子當下的每個行為每一句話,只會令我愈來愈揪心,並不能真正能教曉他如何感恩——因為,我自己也沒有感恩。 兩個月前,一位推動心靈教育的導師告訴我,他在積極推動「微感恩」行動,並建議我也試試每晚睡前,和孩子一起為當天發生的事感恩。感恩的事不必重大,可以很瑣碎、很輕量,例如感謝美味的一餐、感謝天氣很好、感恩自己追上了巴士。因為是「微小的事」,在生活中不難找到例子,同時,許多事即使微小,其實同樣值得感恩。當我們天天持續,就能慢慢培養出一種感恩的習慣。毋須要求孩子同時做,先由我們大人做起。 就是這樣,我開始每晚說完故事熄燈後,在平靜漆黑的房中娓娓感恩。最初,我以為兩個孩子會嫌悶,後來卻發覺他們都愛聽,細佬更是聽完一個,就問我還有沒有下一個。我常常挑微小的事來講,而不可思議的是,當我為這些小事都切實感恩,內心的幸福感也會滋長。 感恩小事增幸福感 就這樣,我愈數愈自然,往往一晚會說出十個八個感恩,自己也十分享受。 例如我會說,很感恩超市把只爛了一隻蛋的盒蛋特價出售,沒有全盒棄掉,既不浪費又讓我撿到便宜;感恩早晨的大雨令幼稚園取消嬉水活動,讓細佬免於着涼;多謝爸爸陪我們看早場電影、再趕回公司工作;感謝涼風吹入窗來,讓我們舒服睡覺……就這樣,我愈數愈自然,往往一晚會說出十個八個感恩,自己也十分享受。 我一直沒要求孩子也感恩。但昨晚,我在多謝自己煮了很美味的魷魚後,想起細佬的幼稚園飯餸一流,順口問他會不會也有感恩。細佬如我預期一樣說沒有,但意想不到的是,這時哥哥突然主動說:「我有一個感恩。我感恩(住在附近的)星仔可以來陪我玩。」 我沒想過,大仔能真切感受到有朋友仔來陪他是一種幸福,並為此而感恩。見他的心靈正慢慢開啟,我內心非常安慰。 耳濡目染 轉孩子看事角度 之後我再多數了三四件事,突然大仔又說,他還有一個感恩:「多謝今晚細佬食飯時,唔係扭好耐計。」他多謝的竟然是在晚飯中扭計、他常視之為煩擾的細佬,令我感動非常。 事緣在晚飯時,細佬夾了雞翼給自己後,指着碟上最後一隻,說留給媽媽吃。我多謝完弟弟後,卻問哥哥想不想吃,哥哥於是快手夾入口。細佬非常氣憤,哭着不斷追問我:「為什麼你不夾來吃?」 我本來招架不住,見他鬧得厲害,最後真誠的道:「的確是我做得不好,其實我也很喜歡吃雞翼,但我常常都只記着留給你們吃,自己卻一隻不吃。我太習慣不照顧自己的需要,結果令細佬你這麼傷心,對不起。謝謝細佬你提醒我,我以後都會好好照顧自己。」 我大感欣慰:「媽媽差點忘了這件事,全靠你又讓我記得來,真感謝你。」 弟弟聽完就收聲了,我也很快放下這件事。想不到哥哥原來記在心中,還多謝弟弟。我大感欣慰:「媽媽差點忘了這件事,全靠你又讓我記得來,真感謝你。」 我深深體會到,訓斥不能引領孩子,惟感恩與欣賞才是鑰匙。 作者簡介﹕思想與感情澎湃的兩子之母。明白要令身邊人幸福,得先讓自己幸福。盼能活出愛中無枷鎖的真諦。 文﹕葉杏麗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01期]

詳細內容

媽媽維特:在棋中盛載情緒

我八歲的大仔很喜歡玩桌面遊戲,但智商有餘,情商不足,棋中遇挫而瞬間崩潰之事,常有發生。回想這幾年,在棋盤上誘導他成長,實在很漫長很花心力。 但問題是,當初我們太着眼於技術上的讓步,卻忽略了背後更為重要的精神。 阿仔大概三歲就步入桌遊世界了。像許多家長,我們最初也糾纏於教他棋品、接受輸贏,難以接受他發脾氣的「壞習慣」。聽過「三分二定理」的說法,指孩子反覆玩過很多次,如能三分二機會贏、三分一機會輸,就會維持堅持下去的動力,並漸漸接受輸贏。但小朋友棋力畢竟有限,要他有三分二贏面,就得靠大人不着痕迹地「鬆章」。當年乍聞定律,我們如獲至寶。當然,這個誘導孩子的技術法則,我至今認為值得參考。但問題是,當初我們太着眼於技術上的讓步,卻忽略了背後更為重要的精神。尤其爸爸,更不自覺地在過早的階段成為技術指導。 所謂背後的精神,其實很簡單——孩子鬧情緒,是正常的,是需要肯定的。但這信念往往很快被父母否定,面對孩子的負面情緒,我們內心總會即時感到不悅、抗拒、不知所措。然後很快,我們就會說出否定他感覺的話。「輸就係輸,唔可以扭計㗎」,「嗱!唔准發脾氣㗎。」 有一個很好的說法——「盛載」孩子的情緒。 然而,情緒沒有好與不好,即使是負面情緒,都應該得到尊重和接受。孩子輸了而難過,害怕失敗,是自然不過的事。不錯,我們要教導孩子們為行為負責,但我們往往太急於談行為的對錯,太快跳過肯定情緒的一步,結果是埋沒孩子的感覺。面對情緒,有一個很好的說法——「盛載」孩子的情緒。盛載,是設身處地肯定他的感覺,告訴孩子(也讓自己真心相信),他的挫敗是真實而正常的,因為他很認真,他害怕挫敗也是自然不過的。盛載,是不加批評地陪伴,告訴他「我明白那種感覺不好受,但那感覺是會過去的,讓我們一起度過」。 負面情緒都應得到尊重接受 盛載的意思,是相信只要給予時間,情緒是會過去的,我們是能好過來的。 這條學習盛載的路,我走得很吃力。也許因為最初累積過不少壓抑,有段日子玩「大富翁」,阿仔即使在贏面甚高之時,也會為小小一步的挫折而崩潰,認定自己會一輸到尾,甚至主動放棄原本一路建設的成果。就好像透過毁掉自己原來擁有的一切,把小問題升級成為嚴重好幾倍的大挫折,他才能令自己的沮喪合理化。 看着這種類似自毁式的表現,我心如刀割——孩子,你的感受,絕對不需要以那麼極端的方式才能合理化啊。你的失落是自然不過的,媽媽接受你,接受你這份感覺,你也要接受自己。 我決心從頭做起。一次又一次,我在他受挫時肯定他,給他時間「回氣」,收拾心情。漸漸,自毁棋局的情景不再出現,每次見他抹掉淚後咬牙再續,我會內心為他喝采,而不是挑剔他易怒易哭。 每一步,我都平靜而鄭重地問他,「你是否有心理預備,接受這一步你可能贏也可能輸?」 七歲這年,他開始玩「戰國風雲」(Risk)。在世界版圖上,我們調動兵馬、互相討伐,用擲骰子決定千兵萬馬的生死。有一局他形勢甚好,卻再出現輸少少發爛渣的行為。我奮起強攻,手上絲毫不讓,但同時不斷肯定他,我明白他很害怕。每一步,我都平靜而鄭重地問他,「你是否有心理預備,接受這一步你可能贏也可能輸?」「輸一步是否等於輸全局?」 終於,我們捉完那漫長艱辛的一局。我盛載他、支持他,也堂堂地挑戰他,他一路撐了下來,沒有放棄,最終跟我各霸一方。我深刻感受到,棋盤上每步廝殺對他的巨大壓力,也為孩子的一步步成長而深感安慰。棋是上天送我的禮物,讓我不斷學習真正不帶批判地盛載他的情緒,學習真正的愛與包容。此路雖仍漫長,但我感恩不絕。思想與感情澎湃的兩子之母,明白要令身邊人幸福,得先讓自己幸福。盼能活出愛中無枷鎖的真諦。

詳細內容

媽媽維特:待發掘的寶石

我對孩子的成績要求不高,覺得小學階段最重要的是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讓他多交朋友多遊戲。阿仔本身社交麻麻,我一直着力為他開拓玩伴,無奈在萬事追趕的社會氛圍中,放學後能落公園玩的小學生寥寥可數。約同學仔玩往往只能在假期偶一為之,且必須有技巧地適可而止,否則對方父母可能會怕個仔玩愴個心,變相無下次。 益智桌遊學辨人真假 阿仔當然無此拿揑大人心思的大能,但經過我幾年努力經營,如今總算組了個父母肯間中「放人」來玩個飽的同學班底。幾個同學仔當中,來得最多的就是星仔。 星仔住在我家對面的七層舊公屋,阿仔也去過他家幾次,因家居狹小,都是在公共走廊玩。但室陋情濃,星仔一家親切平凡,孩子們在晦暗走廊中踩板車來回的笑聲,在在展示快樂的平等。 但星仔爸媽都不是只顧子女讀書的一類,到周末愛帶孩子到郊外跑 星仔的成績不好,媽媽因自己不懂英文也不會教,唯有讓他每天上補習社,所以平日沒可能約他。但星仔爸媽都不是只顧子女讀書的一類,到周末愛帶孩子到郊外跑,也會放心讓星仔自己帶着讀幼稚園的弟弟,過馬路來我家玩。 男孩子來我家,大都是舞刀弄槍,玩積木路軌之類,當然還有大熱的陀螺。陀螺對戰最易招徠,但幾次下來,我心想不妨試試引導同學仔們玩桌面遊戲。我在陀螺賽場邊,教他們一種玩法簡單、類似大話啤的「曱甴卡」遊戲,孩子們要思考如何講大話、又如何辨人真假,玩得很過癮。之後我把相片傳給一眾家長,順道宣傳我家有許多益智桌遊,歡迎隨時來玩。 讀書不精不等於頭腦不好 唯一有反應的是星仔媽媽。適逢長假,隔天星仔就來了。阿仔要求玩至愛的「車票之旅」,玩法是收集不同顏色的車票,在地圖上建設鐵路線。這款桌遊我們共有兩副,用美國地圖的一副是基本版,但因它用英文地名,星仔害怕英文,寧可玩用中文地名、但較為艱深的歐洲版。 讀書不精的星仔,其實頭腦很好。他不僅很快就上手,而且一局棋食腦足足句半鐘,他都一直耐着性子。事實上,因桌遊需要一定認知力,阿仔又偏愛絞腦汁的遊戲,這些年來只有我和爸爸做對手。星仔是第一個能跟他分享當中樂趣的同齡孩子。 聽到我這麼說,星仔媽媽十分高興,說希望孩子能由此提升專注力。她一直覺得星仔難教,因為他學業不佳,更曾因恐懼英文而逃避補習,她希望星仔能在我家藉遊戲而「學習」。但其實我家孩子要跟星仔學習的更多。 懂事草根孩 堅持自我照顧他人 生於草根的星仔,知道世道艱難,比絕大多數港孩懂事。 最難得的是,他曉得既堅持自我,也照顧別人。話說星仔第二天來,想玩大富翁,阿仔卻堅稱他曾答應再玩車票之旅。星仔不賣帳,靜靜坐在地上,跟自己弟弟玩起大富翁來。阿仔大發脾氣,然後當塘邊鶴指星仔弟弟一竅不通,但星仔毫無慍色,只是游說他一起玩。阿仔堅拒,卻一直旁觀,星仔於是再三請他做銀行,還有意識地稱讚阿仔是「專業的銀行」,他們不懂玩時阿仔可以做顧問。阿仔當然受落,我在旁看着星仔跟他嘻嘻哈哈的玩完這鋪「胡來」的大富翁,既佩服又欣慰。 晚上阿仔睡不着,說很嬲星仔反口不玩車票之旅。我告訴他,「其實星仔沒答應過你玩,可能只是你一廂情願。但星仔沒跟你吵,而他堅持自己的同時,仍然重視你的感受。他知你嬲,於是想方法逗你開心。一個對你這麼好的朋友,我們要好好珍惜啊」。 事實上,當日送星仔出門口時,我輕搭他雙膊說:「你太棒了,姨姨好欣賞你!」他媽媽常以為我讚星仔只是美言。我卻真心覺得,他是待發掘的寶石。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