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健康】唔想小朋友壓力爆煲?脊醫教你5招減壓方法

內容提供:陳嘉賢(脊骨神經科醫生) 壓力閾(Stress threshold )是指我們的身體和心理如何回應壓力。當我們處於壓力之中,而所承受的壓力是在我們的壓力閾範圍內,我們便有能力調節壓力,讓身體得以繼續正常運作。 你有沒有想過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壓力閾?就連我們的孩子在面對壓力時,即使壓力相同,反應也會因人而異,有些孩子天生擁有較高的壓力閾,有些孩子則透過後天培養,提供抗壓能力。 當孩子對壓力有較高的壓力閾時,他們大多能頭腦清晰、保持冷靜和輕鬆的狀態。反之,當孩子的壓力閾較低,壓力一旦出現,他們的肌肉可能會收緊、心率加速、呼吸加快,而心靈也會充滿惱怒、氣憤、焦慮和困惑。 因此,家長和老師應多加互相溝通,以了解每個孩子個性的差異和壓力閾的不同,以便保護孩子的心理健康,鼓勵他們發展天賦、強項和技能,並幫助每一個孩子充分發揮潛力,擁有健康的身心靈。   關注孩子減壓5大法 1. 注意壓力閾是否過大 在早前分享過的文章中,我提及當某人長期處於壓力之下時,身體會發生反應,例如:出現呼吸困難、頭暈、頭痛、噁心、肌肉緊繃、冒汗、腹痛不適、難以入睡或無法上廁所等症狀。假如你的孩子有此情況,可能是壓力閾超出孩子所能承受的,父母應多加留意。 (圖片來源:Mikhail Nilov@Pexels) 此外,家長及老師亦應該經常保持溝通,了解他們日常中如何應對學校、家庭、學業或課外活動等不同的壓力,這有助家長和老師能全面地根據孩子的壓力閾來調整他們的課業或家務。   2. 經常聆聽 定期與您的孩子溝通,並嘗試從他們的角度了解其狀況。這樣可以幫助您和孩子思考他們的情況,並共同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記著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千萬不要將您的孩子處理壓力的能力與其他孩子比較。 (圖片來源:Ron Lach@Pexels)   3. 讓孩子每日有固定放鬆時間 讓您的孩子每天通過休息、玩耍、午睡、做他們喜歡的事情,又或做運動和鍛煉等來放鬆身心。培養孩子的興趣和愛好,有助於產生稱為內啡肽的「快樂荷爾蒙」,對紓緩壓力尤為重要。 (圖片來源:cottonbro@Pexels)   4. 鼓勵孩子與同齡兒童互動 多與同齡孩子互動,對學習健康的社交技巧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因為孩子能從同齡朋輩身上,互相學習,亦因為年齡相若,彼此的能力差異相對較小。這種互動,不僅有助消弭因成長不同所帶來的差異而產生壓力感,更為孩子們提供健康的方法來學習管理壓力。 (圖片來源:Eren Li@Pexels)   5. 脊醫治療 脊醫治療可以幫助孩子放鬆肌肉和疏通神經線,讓身體更加平衡,改善呼吸和減少身體的壓力。 (圖片來源:互聯網) 陳嘉賢(脊骨神經科醫生)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親子健康】壓力大到想暈想嘔?原來是「迷走神經」在調教你

內容提供:陳嘉賢(脊骨神經科醫生) 當壓力來襲時,有些人可能會出現氣促、頭暈、噁心和想嘔吐等生理反應。 這種情況可以預防嗎?這些反應是否代表我們的身體已達壓力的臨界點? 還是,因為我們無法應對壓力,身體因而向我們發送訊號,提醒我們要慢下來? 當我們無法應對壓力時,身體會向我們發送「訊號」。(圖片來源:xframe.io) 現在就讓我們來看看神經系統如何介入壓力處理。 神經系統有兩個重要的子系統,一是交感神經系統/警報和危險系統(the 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Alert and Danger System),二是副交感神經系統/平靜和癒合系統( the para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Calm and Healing system)。   1 交感神經系統/警報和危險系統的作用 當您處於警覺或危險之中時,您的交感神經系統便會變得活躍,您的心跳會加快,大腦也會向您身體的大肌肉發出訊息,叫身體作好戰鬥或逃跑的準備。 (圖片來源:互聯網) 2 副交感神經系統/平靜和癒合系統的作用 相反,當您處理休息放鬆時,您的副交感神經系統/鎮靜和癒合系統便會增強起來,此時您的心率和呼吸速度會逐漸減慢,身體進入癒合、恢復和消化的過程。而迷走神經正是副交感神經系統的重要部分,它專責在內部器官和大腦之間傳遞信息,有助我們的食慾和消化系統。 圖上、下(圖片來源:xframe.io) 然而,對於長期活在壓力下的都巿人,我們的交感神經系統可能會持續地被激活,令我們的心率加快、呼吸變急,就連肌肉也會持續緊張,出現酸痛和僵硬。 (圖片來源:xframe.io) 在面對壓力的時期,迷走神經可能會過度刺激,導致身體出現噁心、想嘔吐,甚至胃痙攣,甚至有可能會發生血管迷走性暈厥(vasovagal syncope),導致昏厥。 (圖片來源:xframe.io) 因此,讓身體在適當的時候激活適當的系統,以保持身心平衡,這是重要的。健康的壓力有助我們遠離危險,但如果身體長期處於壓力之下,無法讓身體得到定期的休息,這不但不健康,還會引致身體過勞。 (圖片來源:互聯網) 因此,不論年紀,由幼童到成年和老年,懂得定期休息、放慢身心是十分重要,這些都有助身體進行癒合、修復和消化。每個人減慢身體的方法都不同,因人而異,您不妨想一想,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活動或動作能夠幫助您減慢和放鬆身心?譬如冥想、午睡、祈禱、閱讀、繪畫和手作、創意寫作、慢速運動如太極、孩子們玩玩具或到公園玩等等。 此外,看脊醫也有助神經線暢通、放鬆繃緊的肌肉和增強較弱的肌肉,讓身體得以平靜下來和康復。 (圖片來源:Monstera@Pexels) (圖片來源:xframe.io) 掌握有效呼吸法是提升副交感神經系統的方法之一。想了解和好好實踐,可以往我前文提及的呼吸技巧慢慢學習。 陳嘉賢(脊骨神經科醫生) === 【免責聲明】 請注意:如您的頭暈、嘔吐或不適等情況持續發生,建議盡快諮詢醫生。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親子健康】想將好習慣變「自動波」?你要先懂訓練大腦神經線

內容提供:陳嘉賢(脊骨神經科醫生) 每個人都有適應能力,以幫助我們面對周圍的環境和事物。而我們的腦部和神經線其實很聰明,能夠根據我們的身體面對的各種壓力和經歷,來調節神經線,以控制肌肉和手腳協調的功能。這種能力稱為 「神經可塑性」(Neuroplasticity)。 「神經可塑性」能夠根據每個人所面對的壓力和經歷來調節神經線,以控制肌肉和協調手腳。 「神經可塑性」可分兩種:一是「結構可塑性」(Structural plasticity) ,二是「功能可塑性」(Functional plasticity)。 「結構可塑性」這種能力,是會因應每個人所面對的環境、經歷和記憶,影響神經線的變化。 (網上圖片) 而「功能可塑性」這種能力,則與腦部創傷有關。假如大腦受到創傷,而有些受傷部份的原有功能是可以轉移至大腦沒受傷的部份去。這種能力多見於殘疾人士身上。 最近看到殘疾運動員在殘奧比賽時,他們的身體經歷很多挑戰,但藉著適當的訓練和努力不懈的鬥志,讓他們可以突破身體的限制,重新適應和調節自己的身體,甚至讓他們在體壇上達致目標,在運動場上發光發亮。 (網上圖片) (圖片來源:www.istockphoto.com)   如何使用「神經可塑性」這能力? 無論是健全或殘疾,年輕還是老年,每個人都可以通過「神經可塑性」來改善自己的身體。舉例說,正值發育時期的兒童可以通過日常生活中不同的小挑戰、生活模式和活動,讓身體各方面得以成長,例如學一種新運動和鍛煉平衡。 (網上圖片) 至於65歲或以上的長者,可以多加鍛煉腦部和身體不同的地方來減緩身體退化的速度,例如保持正確行路姿勢,不要寒背;又或學跳舞、太極,以及多做腦部的記憶鍛鍊等。我建議每天讓身體經歷小小的挑戰,幫身體不斷成長。 (網上圖片) 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有不良的習慣,例如不良的寫字姿勢和不正確的運動動作等。根據神經可塑性,我們可以改變腦部的迴路 (circuit) ,只要重覆地堅持做某個良好的習慣或動作,身體便會慢慢將良好的習慣或動作變成「自動波」。 (圖片來源:www.pexels.com) 所以不要放棄,只要將好習慣或動作持之以恒,你一定會有天可以到達終極目標。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家長壓力大 社工提醒:別忘令自己開心

(圖片由香港青年協會家長全動網提供) 最近,我接到好多家長分享,覺得生活好大壓力,原因是他們把所有心機和時間在家人子女身上,感到無力又無助,部份感到十分無奈,因為好像把自己人生貢獻給子女而沒有了自己,教養的路真的好難走下去。   瀏覽更多《停課不停學》文章,請按此。 請觀看明報YouTube頻道,發掘更多《停課不停學》相關影片。   教養子女是需要力量,要從新得力,就請先善待自己,放空自己吧。方法好簡單:「做一件令自己開心的事」。但請家長們「做一件令自己開心的事」時,配合以下4個原則:   1. 要「自己」去完成的開心事 我們常常會認為做一件讓子女快樂的事,子女開心就等於自己開心,就等於做了開心事。但記得是「自己」去做一件令自己開心的事,請做一件與子女無關的開心事。   2. 要「自己」真的想做的開心事 請用「真心」問自己,這開心事是自己想做,還是其他人覺得你會開心的事?忠於自己事才叫「開心事」,因為它會為自己帶來滿足與投入。   (網上圖片)   3. 要「自己」能力做到的開心事 請做一件不需要依靠其他人都能做到開心事,因為這樣才讓你有能力完成,才能感到能做到的樂趣。   4. 要「自己」感到自私的開心事 請做一件好好善待到自己的開心事,不要理會其他人的反應及看法,因為你要照顧的是自己,而不是他人。 「請做一件令自己開心的事」是要自己爭取的,是要自己經營的。但記得它會讓你重新得力,你將會有了新能量新快樂,才能有空間有能力,把力量把快樂給予子女-讓我們一齊「善待、學好、做好」家長吧。   相關文章: [停課不停學] 在家也能愉快學習 精選多元學習資源大合輯 [停課不停學] 環保紙箱瀡瀡樂 [停課不停學] STEM Sir教你倍數及因數(附工作紙) [停課不停學] STEM Sir教路 – 天龍人口罩與光觸媒 [停課不停學] Stem Sir教你變化萬千的STEM砌砌牆 [STEM Sir教路] 光觸媒能抗菌抗毒? 【GRWTH書訪】 鄧文瀚 STEM Sir 漫畫悟出學問之道 【Stem Sir】DIY夾公仔機,好玩又學到STEM!   內容提供:香港青年協會家長全動網單位主任 凌婉君姑娘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媽媽維特﹕美好人生大拍賣

小學雞生活繁忙,聖誕長假是一年當中,阿仔較易約到同學仔聚首狂歡的佳節,每年他都對家中的聖誕派對翹首以盼。今年我碰巧在別處玩過了一個「人生大拍賣」遊戲,覺得好玩又有意義,而小鬼們來到小四,亦能作較成熟的思考,遂決定以此為派對的壓軸集體遊戲。 孩子有100萬會買什麼夢想? 遊戲基本設定了每個孩子都擁有100萬雄厚資金,進而問孩子「如果你有100萬元,你會買什麼夢想回家呢?」並提供十來個「美好人生」拍賣品,讓孩子們競投,每項底價10萬。拍賣項目當然是極具吸引力,例如「億萬富翁」、「長命百歲」之類。 既然是帶回家的「夢想」,我很希望透過拍賣,給予孩子們想像「美好人生」的廣大空間,不妨異想天開做大夢,同時也希望他們能暫時脫離日常生活的種種束縛限制,在遊戲裏滿足內心的盼望。 為此,我先設定了一些較為「普世」的美好人生項目,例如「世界和平」、「身體健康」,這些項目雖然貌不驚人,但對於尋求安全感的孩子,這些較為現實的項目會很受用。考慮到香港社會普遍居所卑微,還提供了「舒適大屋」一項讓孩子競投。 能力感是這個階段孩子們極需滿足的,針對這個渴求的項目,包括了「天下第一陀螺手」,還有定必叫座的「具超能力」。本來還考慮過「年年考第一」,但鑑於來玩的同學仔學業成績懸殊,我不想喚起孩子們內心的比較,同時也想在遊戲中拋開以學業論人生的標準,於是改為塑造空間較大的「聰明絕頂」和「天才技術」,讓投得的孩子可以自己定義在哪個範疇做天才。 人際關係是人生重要一環,這類拍賣品當然也不能缺少。家庭關係方面,有「父母愛惜」,同儕關係方面,有「威猛領袖」。老公曾建議「人見人愛」和「個個讚我乖」,但考慮到出席的孩子是全男班,未必喜歡較為陰柔的形容,最後我們定為「friends滿天下」和「人人欣賞、有讚無彈」。 另有一些項目,是針對孩子自主的。話說不久前阿仔哈哈笑地告訴我,他最要好的朋友自稱是「世上最悲慘的人」,無論儲了多少零用,爸媽都不會讓他用來買心儀陀螺。那同學還引用了《宇宙戰隊》主角的名句,說可能要「成為宇宙間最幸運的男人」,才有機會得償所願。我覺得那個同學仔很幽默,但在搞笑背後,聽得出他在訴說無奈。 作為父母,我當然明白家長們設限的原因,同時我亦知道,所有孩子的內心都追尋自由。於是,我擬定了「無限自由」這個項目,但老公認為不夠具體。最後,我們提供了多個自由類項目,例如「任玩遊戲」、「環遊世界」、「無限零食」、「時光倒流和快進」,還有令全場嘩然的「日日零功課/零壓力」。特別加上「零壓力」這個補註,是考慮到一些較老實的孩子未必追求零功課,但有功課而零壓力,卻肯定是人人叫好。 落力競投「功課零壓力」 派對上,孩子們都非常投入玩這個遊戲。最先是逐一介紹拍賣品,讓他們擬定自己喜歡哪幾項和預算用多少錢競投。看着拍賣官展示的一個個「夢想」,小鬼們不時起哄,高呼「我想要我想要」,又有類似「長命而無和平係唔得㗎」、「每樣嘢都有正有反㗎」的議論,可謂群情洶湧。 競投過程中,有孩子一擲全副身家而勇奪「第一陀螺手」名銜,震驚全場之後卻無力再投。也有孩子分散投資,在多個項目激烈競逐。「超能力」固然是爭崩頭,但令我留意的是,場中學業最優秀的兩個孩子,都在「任玩遊戲」、「功課零壓力」等落力叫價。 最後投得功課零壓力的孩子,我知道他天天都睡得很晚,平日和長假期都要補習。成功競投的一刻,他臉上像是亮了起來,趕緊問我要把那張寫着夢想的紙拿到手。我相信,這遊戲無論對大人或小孩,同樣充滿啟發意義。 作者簡介﹕思想與感情澎湃的兩子之母。明白要令身邊人幸福,得先讓自己幸福。盼能活出愛中無枷鎖的真諦。 文﹕葉杏麗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23期]

詳細內容

自在講媽:失寵爸爸

宮鬥戲不是老公那杯茶,不過他知道什麼是「打入冷宮」。事關雞蛋仔出世之後,他久不久就會像深宮怨婦,埋怨從前可以和老婆逛街去旅行,現在莫說老婆,就連四大長老、家傭姐姐都不太理睬他,所有焦點話題都在孩子身上。失寵的他會變得計較:為什麼購物有九成時間是買嬰兒用品、客廳八成地方都劃成雞蛋仔的遊樂埸、他七成的俸祿都在養家,但只有一成的時間是關心他的死活…… 常言道,媽媽的第一個孩子是丈夫,也不無道理。聽到他的投訴,真是哭笑不得。孕婦與胎兒血脈相連,有十個月時間作身心準備,但大部分男士都是瓜熟蒂落,捧着啼哭嬰孩時才意識到。咦,似乎我還未準備好當爸爸? 丈夫地位「明升暗降」 生了孩子,丈夫理論上升級了,太太特別看重丈夫的表現;畢竟他是照顧新生兒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合作夥伴。但這人事變動,在丈夫眼中可能是「明升暗降」,有苦自己知。回想起雞蛋仔剛出生的數月,產後情緒波動,老公也無數次被我罵到體無完膚,懷疑自己的存在價值,每一個動作都是錯,就算我不孤立他,他也會產後抑鬱希望逃避一切。 男士會鬧情緒,這是正常的!遺憾是社會角色定形,大部分男士都不習慣流露感覺。一般男士都缺乏情緒支援,傾訴對象只有妻子,但新手媽媽正正是泥菩薩過江,爸爸再艱難也只可以選擇把委屈難過吞下去。 有一些男士會和朋友傾訴,不過兄弟之間又未必會牽涉情緒字眼,承認壓力很大已經算表達了一些感覺,更多是那一種「在心中」的沈默不語。 也有選擇做運動的爸爸,知道安多酚可以令人開心,可惜新手爸爸甚少抽到時間運動,就算可以,一回到家或許就要面對妻子的冷嘲熱諷,扣上私的罪名。 當我們大義懍然地批評,做爸爸無論怎樣壓力大也不應該傷害孩子,但這個社會又提供什麼配套,協助年輕的家長? 上個月一宗新聞,由於不善情緒管理加上身邊沒有支援,新手爸爸情緒失控,掌摑女嬰致植物人,事件對整個家庭是不幸,對社會來說也是警告。當我們大義懍然地批評,做爸爸無論怎樣壓力大也不應該傷害孩子,但這個社會又提供什麼配套,協助年輕的家長?單單是爭取侍產假,已經要搖尾乞憐,動輒與經濟效益掛鉤,沒有想過讓新手父母多點空間適應,其實是一項社會投資、長遠鼓勵生育讓人口年輕活力化。 奉勸新手爸爸們,要有心理認知面對的挑戰不比參加三項鐵人賽少,要正視自己的情緒需要。除了埋怨冷宮孤寂之外,也要積極反思自己需要什麼協助,疏理好情緒時,你或許會發現冷宮沒有鎖門,隨時也可走出去透氣,不用鑽牛角尖。大家踫到剛剛成為新手爸爸的同事下屬時,除了恭喜外還要體貼一點,關心一下他的身心狀況,因為嬉皮笑臉下可能藏着一顆玻璃心呀!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