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健康】想將好習慣變「自動波」?你要先懂訓練大腦神經線

內容提供:陳嘉賢(脊骨神經科醫生) 每個人都有適應能力,以幫助我們面對周圍的環境和事物。而我們的腦部和神經線其實很聰明,能夠根據我們的身體面對的各種壓力和經歷,來調節神經線,以控制肌肉和手腳協調的功能。這種能力稱為 「神經可塑性」(Neuroplasticity)。 「神經可塑性」能夠根據每個人所面對的壓力和經歷來調節神經線,以控制肌肉和協調手腳。 「神經可塑性」可分兩種:一是「結構可塑性」(Structural plasticity) ,二是「功能可塑性」(Functional plasticity)。 「結構可塑性」這種能力,是會因應每個人所面對的環境、經歷和記憶,影響神經線的變化。 (網上圖片) 而「功能可塑性」這種能力,則與腦部創傷有關。假如大腦受到創傷,而有些受傷部份的原有功能是可以轉移至大腦沒受傷的部份去。這種能力多見於殘疾人士身上。 最近看到殘疾運動員在殘奧比賽時,他們的身體經歷很多挑戰,但藉著適當的訓練和努力不懈的鬥志,讓他們可以突破身體的限制,重新適應和調節自己的身體,甚至讓他們在體壇上達致目標,在運動場上發光發亮。 (網上圖片) (圖片來源:www.istockphoto.com)   如何使用「神經可塑性」這能力? 無論是健全或殘疾,年輕還是老年,每個人都可以通過「神經可塑性」來改善自己的身體。舉例說,正值發育時期的兒童可以通過日常生活中不同的小挑戰、生活模式和活動,讓身體各方面得以成長,例如學一種新運動和鍛煉平衡。 (網上圖片) 至於65歲或以上的長者,可以多加鍛煉腦部和身體不同的地方來減緩身體退化的速度,例如保持正確行路姿勢,不要寒背;又或學跳舞、太極,以及多做腦部的記憶鍛鍊等。我建議每天讓身體經歷小小的挑戰,幫身體不斷成長。 (網上圖片) 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有不良的習慣,例如不良的寫字姿勢和不正確的運動動作等。根據神經可塑性,我們可以改變腦部的迴路 (circuit) ,只要重覆地堅持做某個良好的習慣或動作,身體便會慢慢將良好的習慣或動作變成「自動波」。 (圖片來源:www.pexels.com) 所以不要放棄,只要將好習慣或動作持之以恒,你一定會有天可以到達終極目標。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GRWTH親子] 從小培養兒童邏輯思維有妙法

人的邏輯思維發展的總趨勢是:從具體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即由動作思維發展到形象思維,再依次發展到抽象邏輯思維。所以,寶寶的邏輯思維能力也是從小就開始發展的,要讓寶寶更聰明、更勝人一籌,從小就培養寶寶的邏輯思維能力就變得相當重要了。 邏輯思維影響個人學習與理解能力,邏輯能力強,在學習與理解新事物的速度就相對比別人快。在未來,不論是在溝通技巧、理財規畫、職場生涯的發展等等,都有很大的助益。 (圖片由Good Morning Class提供)   從遊戲中培養邏輯思維 我最常使用的教具是積木與益智玩具,從學齡前、幼稚園、國小,以及成人,皆可使用不同難度的玩具來做邏輯思考訓練。我認為多元化的思考,對10歲以前的兒童最有幫助,而在文章前面已經略有提及,「環境」影響孩子的邏輯思考甚巨,父母可以在生活中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建議的方式如下:   1. 玩益智遊戲 透過與數學邏輯相關的益智遊戲,可以從中訓練孩子的思考能力,常見的如象棋、西洋棋、撲克牌、大富翁遊戲等,或是透過像積木、圖卡、七巧板、拼圖等動手操作的遊戲,或是輔以閱讀邏輯遊戲相關書籍,都能增進邏輯思維能力。 2. 從生活中學習 假如全家有出外玩樂的計畫,可讓孩子參與規畫,提高他們的參與感,同時學習時間、空間與數字(金錢)的訓練,尤其在練習如何使用金錢、計算花費總額,讓孩子透過生活經驗,學習各種邏輯思考。 3. 朋友間互動 鼓勵孩子參加一些團體活動、團隊比賽,比如一起玩益智玩具、運動競賽,學習如何與他人合作、和諧競爭,讓孩子在互動的過程中,除了增進邏輯思考能力,相對提高口說的邏輯表達能力。引導孩子如何去思考、學習、分析、判斷,持續訓練邏輯思維,能讓孩子思路更為清晰、看待事物的角度更精準。 如何進行兒童思維訓練?思維能力是人的一種精神活動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培養兒童廣闊、靈活、敏捷的思維能力,對開拓兒童的智慧極為重要。不過,如果僅靠自然形成,沒有足夠的刺激,兒童的智力發育就會相對緩慢很多。所以,我們可以運用各種手段,對兒童進行思維訓練。 (圖片由Good Morning Class提供) 進行思維訓練方法 兒童的思維訓練可以通過遊戲、專門的課程來進行,但是也可以通過日常學習和生活來進行思維訓練。家長應當關注兒童的每一個細節來引導兒童進行思維訓練。   1. 全方位觀察 對於任何問題,都要認真考慮它的利和弊。更深一層的思考能使兒童認識到顯而易見的答案未必就是最佳答案。 2. 找出規律 教育的基礎就是將一點一滴的知識聚沙成塔。把知識分類之後,我們就可以避免反復不斷地學習同一內容。 3. 養成質疑好習慣 人類進步的歷史就是一部推翻定見成規的歷史。兒童在許多方面尚未定型,總喜歡質疑以往的做法,為人家長應當鼓勵他們養成終身質疑、不滿現狀的良好習慣。 4. 說話準確 準確的用詞不僅能避免誤解,而且有助於思維敏捷。 5. 傾聽他人的意見 兒童們往往只管發表自己的意見,不善於傾聽他人的意見,這不利於他們擴展視野。家長們應當培養兒童學會考慮他人的觀點,請兒童旁邊的人或其他小朋友對同一件事發表意見,是訓練兒童傾聽的好方法。 6. 寫日記 鼓勵兒童堅持寫日記,因為寫作也是一種思維。 7. 提前思考 鼓勵兒童對短期、中期、長期的後果進行提前思考,雖然這並不容易。不過,今天對明天可能發生的事情有些準備,還是可能的。 8. 學習 知識不能代替思維,思維也不能代替知識,學習能使人在更高的層次上思考。 9. 堅持不懈 兒童並不能一夜之間就養成邏輯思維的好習慣,應鼓勵他們堅持不懈。 內容提供: Good Morning Class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GRWTH理財] 趁早幫助孩子「鎖定」在好路軌上

對於理財教育,我們常常重覆帶出習慣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有我們諸多行為的背後原因,或都可以追溯到一些小時候的習慣。因此,為什麼很多事應該由小教起——為了養成一個好習慣。而一個習慣的始終,我們可以參考一下著名的經濟學理論——路徑依賴(Path Dependence)。此理論最早由經濟學家Paul·A·David提出。筆者讀後,深感習慣魔力的無遠弗屆。 (圖片提供:Mellow) 我們在使用現代社會中種種用品工具時,或未有深究其來歷,在小朋友「十萬個為什麼」式的追問時,只能一語記之曰:「係咁就係咁!」來將其打發。或者在公司裏面類似「呢件事以前無做過,所以就唔好做喇。」的觀念。 以鍵盤為例,或許我們大多習慣了其排列,便沒有深思為甚麼——為甚麼鍵盤的排列是QWERT,而非AOEUI(Dvorak Keyboard,此排列方式將常用字母放在中間一列,研究顯示能提升打字速度)?是因為QWERT鍵盤真的比較順手嗎? 那麼我們應追溯到鍵盤的起源——打字機。在若干復古的店舖裏,如大家手多多去按按打字機的鍵盤的話,就會發現,一旦字打得太快,撥捍很易撞在一起。於是乎,當時的人才將鍵盤排成一個難以打得快的次序,以減低其打字速度。可是,儘管現代電腦已然不用撥桿,在一個不必刻意限制打字速度的時代,我們卻依然使用QWERT排列。 (圖片提供:Mellow) 另一個例子的時間跨度更大,效果雖然誇張,但卻值得深思。現在美國太空火箭推進器的寛度受限於火車隧道的寬度,隧道的寬度僅大於路軌,而路軌寬度受限於電車,電車軌又再追溯到近代的馬車的輪寬,然後追溯到羅馬戰車輪寬的標準,而其標準便是兩匹戰馬的臀寬——143.5釐米。 這種現象在路徑依賴理論中稱作Lock-in,一旦某種形式被鎖定,後人將不論其孰優孰劣,並將它一直流傳下去。因為對於後人而言,要改變一個已然鎖定的事物或制度,先前所付出的成本將付諸流水,成為沉沒成本(Sunk Cost)。以此來解釋日常生活習慣亦然,一旦我們建立某種習慣,便難以抽身。 《歸去來辭》有說:「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家長可能已有若干難以改變的生活習慣,但對於尚為白紙一張的小朋友而言,在他們幼年時作出指引,以建立一些良好習慣,讓他們「鎖定」在一條好路軌上,那以後他們將不論該習慣的好壞,一直依賴,此將對他們未來大有裨益。 因此,及早協助子女建立理財之習慣,也是由之有因。 內容提供:Mellow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