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ADHD孩子不易 6招幫家長身心減壓

專注力不足 / 過度活躍症(Attention Deficit / Hyperactivity Disorder,簡稱ADHD)是一種普遍的發展性障礙。約有70%的ADHD兒童,在青少年時期後仍會出現病癥,但表徵卻不同,例如在童年時,他們總是坐立不安,四處蹦蹦跳跳,青少年時期以後,他們雖能安坐,但容易感到不耐煩。 內容提供:香港青年協會家長全動網凌婉君姑娘(單位主任) 有這發展性障礙的兒童,較普遍的特性包括: 專注力失調 他們會較難維持長久專注力及抑制行為,這使兒童性格較為衝動。 過度活躍 他們比同齡兒童的活動量都要高,一般都無法安靜下來,這大大影響他們的學習、生活及社交表現。 為甚麼兒童會有專注力不足 / 過度活躍症? 其實到現時為止,從醫學上仍未得知出現這發展性障礙的成因,可能與遺傳有關。 家長透過了解專注力不足/ 過度活躍症特性及子女獨特性,有助支持他們健康地成長。(圖片來源:Pexels.com) 教養小錦囊 1. 家長先了解專注力不足/ 過度活躍症特性及子女獨特性,以幫助他成長。 2. 家長可在家中定立明確家規、生活規範及賞罰方法,讓他們明白紀律及知道如何遵守。 3. 家長可教導子女正確社交技巧,幫助他們建立正常社交生活。 4. 家長要讓學校及照顧者了解子女需要及特性,共同幫助他們面對生活挑戰。 5. 照顧有專注力不足/ 過度活躍的子女的確有其困難,身心會有很大的壓力,家長需要好好愛護自己,在適當時間可做一些自己喜歡的活動,如:做運動、聽音樂及建立自己支援網絡,目的是為自己充電及得到同路人支援,以應付照顧子女上種種挑戰。 6. 當子女或家長有需要,請積極尋求專業人士協助,切忌一人獨力面對所有問題。 照顧有專注力不足/ 過度活躍的子女的確身心會有很大的壓力,家長需要好好愛護自己,在適當時間做些自己喜歡的活動。(圖片來源:Pexels.com) 欲了解更多親職教育資訊,歡迎登入「青協家長全動網」。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放手vs.插手 社工教你如何提升子女解難能力?

子女於成長過程中,總會遇到形形式式的困難,當中部份是小考驗,一些是大難關。作為父母,在旁看到子女困惑,我們都會焦慮不安。此時,我們或許會擔當超人,走出來為他們遮風擋雨,獻計籌謀;亦有些家長認為小朋友要學習自立,放手讓他自行解決問題。 內容提供:香港青年協會家長全動網艾文妮姑娘(註冊社工) 其實於小朋友成長階段,家長乃子女的指導者,當子女遇到困難時,我們不宜即時介入,協助處理,否則,久而久之,子女會事事期望父母協助,養成依賴的習慣。同時,家長亦不應高估子女的能力,全然放手讓子女自己面對問題,否則子女會感到無助孤單。 (圖片:青協家長全動網) 家長可嘗試取一平衡,當子女遇到困難時,我們與其給予答案,不如先作出提問:「你覺得可以如何解決?」讓子女學習思考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過程中,子女提出的方法可能不可行,我們可以繼續透過提問,讓子女反思方法的可行性,如時間許可,家長亦可讓子女按照自己的想法嘗試解決問題,失敗了,再一起檢討調整,讓子女一步一步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 嘗試越多,得著越多,子女下次面對問題時,就可參考之前的經驗來解決問題,這樣才是幫助子女成長的不二法門呢! 欲了解更多親職教育資訊,歡迎登入「青協家長全動網」。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父母慣做判官 子女更難打開心扉

小朋友總有無限的新點子,有時候,身為家長我們真的跟不上。一陣子「鬼口水」,一會兒「抖音」,待跟得上這,他們又已經不知往跑那。 當你看到孩子正在做你不認識的事時,你會有甚麼反應?無奈嘆氣說著:「你又在搞甚麼?」還是直接提醒:「你別做那些可有可無的了,快去溫習吧!」 內容提供:香港青年協會家長全動網艾文妮姑娘(註冊社工) 有很多家長分享,隨著子女日漸長大,他們像有很多不可告人的秘密。每每問著他們,他們都「嗯」﹑「哦」﹑「呀」的敷衍了事。當我們社工介入了解時,很多子女會分享因害怕父母的反應而避免讓他們知道自己在做甚麼。那我會想:「我們做了甚麼反應,令子女對我們小心翼翼﹑處處防備?」我想大概離不開一些質疑、否定、制止? 如果孩子因懼怕我們的反應而「收收埋埋」,那親子距離一定越走越遠,更甚是當他們遇到困難時,他們都不會向我們求助。所以,我們應避免太快下判斷,多持開放態度了解子女世代的文化及事情,多問、多聽、多了解,相信有此作基礎,我們更容易了解子女的心扉。 (圖片:青協家長全動網) 打開話題最好的方法,就是由對方喜歡的事情著手,所以,如果某天你看到孩子正著迷地在做著或說著一件事,不妨放低趕急的時間表,放低一籃子的提醒,放低一連串的否定,帶著輕鬆的語氣先問問他「你在做的這件事好有趣啊,可否跟我分享一下?」相信你會得到滔滔不絕的回應啊! 如果孩子正專注地做一件事,或許他不想被打擾,那我們也需考慮當下是否適合的時機。我們想教孩子「適當時候做適當的事」,我們自己也要多多留意啊!否則,關心變成打擾就徒勞無功了! 欲了解更多親職教育資訊歡迎登入「青協家長全動網」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香港青年協會」疫情下特設限時網購優惠 推出10本心靈讀物

為了讓書迷可在疫情的緊張氣氛下有喘息空間,用文字治癒心靈,香港青年協會(下稱「青協」)的青協書室即日至7月31日在網上供讀者瀏覽及選購,新書及指定書籍可獲七五折優惠,詳情可登入網站。 內容提供:香港青年協會 青協今年推出10本新書,其中《非常疫情.非常關懷》特別走訪社會不同界別,為前線緊守崗位、默默付出的工作人員致敬,其中包括隔離病房醫生、研發防護面罩教授及團隊、香港空手道精英運動員李振豪、布口罩縫製義工、郊野公園技工、幼稚園校長、少數族裔社工等,記錄疫情下港人守望相助的抗疫故事。 此外,青協一直重視專業交流和經驗分享,今年亦結集了前線青年工作者的實踐經驗,其中《敘事森林‧與青少年談戀愛與性》讓讀者探索自己遺忘的珍貴成長片段,在過程中發掘個人價值;《讓我代你失敗──義工領袖也曾上過的課》由一眾傑出青年義工透過失敗經歷,探討推行義工服務的對策。 由前線青年工作者將實踐經驗結集而成的《敘事森林‧與青少年談戀愛與性》。 為了分享出版夢想和閱讀的樂趣,今年共有3位年輕作家獲選,包括︰年僅14歲的周沐恩以「愛」為主題,伴以每月花令的散文《花說──綻放有時》;本地原創品牌Bulbble Inc. 的插畫家魏寶婷(Isabelle),以不同插圖語錄和鼓勵人心的文字,編撰成治癒系作品《人生是美好的》;年輕藝術家劉妍汶以插畫描繪12位不同年代媽媽的甜蜜故事《媽媽火車──尋找生活的禮物》。 獲老師提名參加首屆青協「校園作家大招募計劃」的周沐恩,榮獲比賽冠軍。她在疫情期間寫下洋洋3萬多字,以細膩的筆觸,抒發對這個城市的濃厚感情,並對親情、友情有獨到的觀察與描述,作品更獲得2020香港書展年度主題作家之一兼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委員羅乃萱、作家袁兆昌、藍橘子及韋婭誠意推薦。 本地原創品牌Bulbble Inc. 的插畫家魏寶婷(Isabelle),以不同插圖語錄和鼓勵人心的文字,編撰成治癒系作品《人生是美好的》。 本地原創品牌Bulbble Inc. 的插畫家魏寶婷(Isabelle),以往在社交媒體發放正能量,今次則參加了青協「青年作家大招募計劃」,結集多年來的插畫和文字語錄,期望作品成為療癒內心的心靈雞湯。同樣參加了上述計劃的年輕藝術家劉妍汶,透過描繪不同階段的媽媽,例如香港「風之后」李麗珊、52歲第一次當母親的黃澤鋒太太陳麗麗、86歲南丫島豆腐花婆婆劉情等,細訴做媽媽的起伏心情。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家長壓力大 社工提醒:別忘令自己開心

(圖片由香港青年協會家長全動網提供) 最近,我接到好多家長分享,覺得生活好大壓力,原因是他們把所有心機和時間在家人子女身上,感到無力又無助,部份感到十分無奈,因為好像把自己人生貢獻給子女而沒有了自己,教養的路真的好難走下去。   瀏覽更多《停課不停學》文章,請按此。 請觀看明報YouTube頻道,發掘更多《停課不停學》相關影片。   教養子女是需要力量,要從新得力,就請先善待自己,放空自己吧。方法好簡單:「做一件令自己開心的事」。但請家長們「做一件令自己開心的事」時,配合以下4個原則:   1. 要「自己」去完成的開心事 我們常常會認為做一件讓子女快樂的事,子女開心就等於自己開心,就等於做了開心事。但記得是「自己」去做一件令自己開心的事,請做一件與子女無關的開心事。   2. 要「自己」真的想做的開心事 請用「真心」問自己,這開心事是自己想做,還是其他人覺得你會開心的事?忠於自己事才叫「開心事」,因為它會為自己帶來滿足與投入。   (網上圖片)   3. 要「自己」能力做到的開心事 請做一件不需要依靠其他人都能做到開心事,因為這樣才讓你有能力完成,才能感到能做到的樂趣。   4. 要「自己」感到自私的開心事 請做一件好好善待到自己的開心事,不要理會其他人的反應及看法,因為你要照顧的是自己,而不是他人。 「請做一件令自己開心的事」是要自己爭取的,是要自己經營的。但記得它會讓你重新得力,你將會有了新能量新快樂,才能有空間有能力,把力量把快樂給予子女-讓我們一齊「善待、學好、做好」家長吧。   相關文章: [停課不停學] 在家也能愉快學習 精選多元學習資源大合輯 [停課不停學] 環保紙箱瀡瀡樂 [停課不停學] STEM Sir教你倍數及因數(附工作紙) [停課不停學] STEM Sir教路 – 天龍人口罩與光觸媒 [停課不停學] Stem Sir教你變化萬千的STEM砌砌牆 [STEM Sir教路] 光觸媒能抗菌抗毒? 【GRWTH書訪】 鄧文瀚 STEM Sir 漫畫悟出學問之道 【Stem Sir】DIY夾公仔機,好玩又學到STEM!   內容提供:香港青年協會家長全動網單位主任 凌婉君姑娘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停課不停學] 停不了的擔憂?

最近的新聞常讓人不安和擔憂,世界都緊張了起來。 不管是誰,應該都曾經有太過專心留意及沈浸在疫情資訊,而感到焦慮不安的經驗吧!那個時候,我們花費大量時間留意疫情新聞,不斷在社交媒體追蹤和分享疫情資訊。然而,過度的專注會使心中的焦慮情緒累積,演化成情緒健康問題。 是時候靜下來,慢慢讓自己回到「當下」。   瀏覽更多《停課不停學》文章,請按此。 請觀看明報YouTube頻道,發掘更多《停課不停學》相關影片。   想一想 「我是否不停觀看疫症新聞和相關消息?」 若是感到自己不能自拔地日夜觀看疫情資訊,便要提醒自己停下來,暫時放下手機,減少接收資訊的速度和時間,不要瞬間輕信和轉發。   想一想 「我是否過度回應事件呢?」 看見超市日常用品被搶購,我也防患未然去囤積紙巾、食米嗎?即使家中有足夠口罩,仍通宵排隊購買嗎? 同時,留意自己的身體訊號,有否心跳加速、腸胃不適、不停思索、煩躁不安、失眠的反應,不停擔憂疫情並不會帶來好結果。   分散注意力 每天可以給自己放鬆和運動的時間,做一些靜觀練習、瑜珈運動,或嘗試尋找一些安慰,欣賞一些創意或幽默感,如網上改圖「口罩兩盒thanks」,或看一些網絡短片,娛樂一下,如「啊!慳口罩都係一種美德」,讓生活苦中帶一點甜。   同人傾下計 防疫時期,面對面的社交活動固然是可免則免,同其他人都要保持距離,但我們可用善用科技,以各種社交媒體和朋友互相關心,在疫境中共同陪伴,齊上齊落。   青協全健思維中心於抗疫期間,如常提供「關心一線 27778899」,以及utouch.hk網上情緒輔導。     相關文章: [停課不停學] 在家也能愉快學習 精選多元學習資源大合輯 [停課不停學] STEM Sir教你倍數及因數(附工作紙) [停課不停學] STEM Sir教路 – 天龍人口罩與光觸媒 [停課不停學] Stem Sir教你變化萬千的STEM砌砌牆 [STEM Sir教路] 光觸媒能抗菌抗毒? 【GRWTH書訪】 鄧文瀚 STEM Sir 漫畫悟出學問之道 【Stem Sir】DIY夾公仔機,好玩又學到STEM!   內容提供:香港青年協會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停課不停學] 青協推出「非常疫情·非常關懷」支援及網上服務

因應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情況的最新發展及學校停課安排,香港青年協會推出「非常疫情・非常關懷」,重點從學習、情緒、健康和社交四方面,提供多項支援及網上服務,鼓勵青年網上自學及關懷社區,發揮互助精神。 學習方面,青協轄下的一站式義工服務網上配對平台「好義配」,推出「好義配·好義補」免費網上問功課服務,全港小學及初中學生無須登記,即可在網上查問各學科難題,由30多名義務導師輪流當值協助解答。 青協M21網台亦播出多個互動學習和休閒節目,包括今天節目「停學·不停學」,由特別嘉賓就學術、文化、藝術等話題,與青年進行討論;首個STEM直播頻道「STEM Friday」,學習創意科學知識;「可以 hea 的話都要郁」讓觀眾跟專業教練做運動;以及「BADtime Story」由名人講故事分享正向價值。     另外,青協領袖學院亦聯同其舊生和跨界別專業人士,推出「Learn to LEAD」,提供中學各科網上學習及激勵心靈的短片,藉此充實自己(Learn),為服務社會作好準備(LEAD),首集由資深經濟科老師透過口罩供求現象,有趣地講解經濟理論。 青協全健思維中心如常提供關心一線 27778899,以及utouch網上情緒輔導,並由2月17日至28日推出情緒動車「青協解憂號」,特製電子解憂樹,並走訪不同社區,派發「防疫解憂包」。 該中心亦於網上設立「疫情關懷專區」,陸續發布多篇與防疫健康相關的資訊,包括居家抗疫、情緒健康、媒體素養、飲食自強等系列。 香港青年協會「鄰舍第一」社區計劃,是由青年帶動的社區關懷行動。18區鄰舍隊青年義工將舉行「鄰舍有愛」電話送關懷,將致電基層服務對象、獨居長者及DSE考生,為他們打氣及了解其需要,預計共接觸4.6萬人;另舉行Busking 唱不停,由本港青年Buskers在社交媒體直播演出,為社區發揮音樂能量。   瀏覽更多《停課不停學》文章,請按此。 請觀看明報YouTube頻道,發掘更多《停課不停學》相關影片。   相關文章: [停課不停學] 在家也能愉快學習 精選多元學習資源大合輯 [停課不停學] STEM Sir教你倍數及因數(附工作紙) [停課不停學] STEM Sir教路 – 天龍人口罩與光觸媒 [停課不停學] Stem Sir教你變化萬千的STEM砌砌牆 [STEM Sir教路] 光觸媒能抗菌抗毒? 【GRWTH書訪】 鄧文瀚 STEM Sir 漫畫悟出學問之道 【Stem Sir】DIY夾公仔機,好玩又學到STEM!   內容提供:香港青年協會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爸媽們,別走管教冤枉路!

父母在管教孩子前要確立好「關係建立」這目標。(圖片為網上圖片)   張女士有兩個小孩子,囡囡10歲,囝囝五歲。問題出在10歲的囡囡身上。 這些年來,囡囡的情緒好容易失控,特別是在家中,正常時好好地,好愛父母家人。但當張女士管教她,並對她說﹕「唔可以……./唔准……」及解釋原因時,就會好易觸動囡囡神經,她會突然大叫、掟東西,有時會講粗口,也試過打張女士。囡囡只對媽媽有這樣回應,對其他家人相對少出現以上情況。囡囡在校及與其他人相處完全正常。 張女士非常不開心囡囡針對她,又覺得好辛苦,怕自己頂不住……. 為人父母,總希望可以盡責地管教好子女,但在管教前要確立好管教目標﹕「關係建立」就是管教的目標。管教子女沒有以「關係建立」為本,只重視行為的糾正,子女就會覺得父母輕視他們需要,容易觸發其情緒及行為問題(好像張女士例子),慢慢子女會變成「教極都不聽」的一群。   「管教三部曲」既可讓子女感到父母以愛管教,又可避免子女對抗,有效提升親子關係。 以關係建立為先 做個醒目父母,管教時以下4個反應請不要做,因為這些回應會讓子女感到父母只重視行為糾正,而沒有重視他們需要,達不到「關係建立」目標,包括: – 說不/不能 唔可以……./唔准…… – 以惡行先 你不聽我講就……(之後就好惡的樣子) – 只說教 因為你這樣做會….…(一大堆道理) – 分散注意 你看看其他…….(說一些沒關事情)   管教三部曲 轉個身,你又可以試試「管教三部曲」:(例子:囝囝在學校因與人爭執而打人) 先認同感受 - 你今日好嬲喎/你好不鍾意XXX喎……(看看他反應及聆聽他感受) 再指出問題 - 打人是不對的(堅定眼神指正問題) 後提供方法 - 與人爭執要找老師協助解決(不一定要解釋原因,視子女反應而定) 這方法的好處是讓子女感到父母管教他們是出於關心與諒解,大大提升彼此關係,又可避免子女對抗,子女較易接受正確的方法及與父母合作處理。 當父母們下次管教子女時,可嘗試用「管教三部曲」,避免又再行「管教冤枉路」。   內容提供:香港青年協會「家長全動網」單位主任 凌婉君姑娘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家,是講情的地方!

  (明報新聞圖片)   近日的社會事件除了帶來社會動盪不安外,不少有青少年子女的家庭之親子關係亦面臨決裂情況。 前線經驗所見,很多家長很愛自己的孩子,卻不知如何向他們表達自己的心聲。筆者希望藉著以下的一封信,為有需要的家長提供一個參考的藍本,以讓其能學習如何以文字修補彼此的關係。   親愛的孩子: 近日社會反修例事件愈演愈烈, 我們的城市和我們的家都面臨重大的危機。 前兩天, 你和爸爸的衝突, 並社會的衝突, 令到媽媽和你爸爸都徹夜難眠, 於是媽媽禁不住寫下這封信。 爸爸的父母即爺爺嫲嫲在其年幼時已雙亡, 故爸爸一直都靠著自己的苦學苦幹捱到如今。 看到你和姐姐逐漸長大, 心開始感到點點輕省。 然而你近來為了近日的社會事件而走上街頭, 爸爸擔心你會像很多激進示威者做出激進行為, 所以忍不住以嚴厲的言辭責備你, 甚至叫你不要回家。 但及後他已知道自己的衝動行為令你感到傷害, 故第二天已和你說對不起。 媽媽真的希望你可以原諒他。 (明報新聞圖片) 爸爸近日睡得很差, 媽媽真的擔心他的抑鬱情緒會惡化, 你知道爸爸是我們家的經濟支柱, 他若然病情惡化, 我們一家的經濟都會陷入困境, 你和姐姐仍然在學, 媽媽真不希望你們會受到任何不必要的負面影響。 至於你,近期情緒亦顯得起伏不定,為讓你和爸爸的情緒得到一些紓緩,媽媽提議你們倆暫停討論相關的事宜。當然如果你想和媽媽面對面談論這些事, 媽媽是很歡迎的。 孩子, 爸爸雖然做得不對, 但當日你亦曾不自覺地說了些對爸爸傷害的話, 希望你知道自己亦有不對, 也有需要向爸爸說對不起。 在爸媽而言, 我們真的希望你和姐姐可以健康平安地長大, 而社會可以盡快回復平靜安穩。 在今次事件中, 我們的意見即或會有不同, 但我們仍是一家人, 你和姐姐永遠都是我和爸爸最愛最緊張的孩子! 但願我們的家能盡快回復平靜, 我們的香港能盡早回復安穩! 永遠愛你的媽媽上 以上的信件強調的是親子之間的「深情」和「厚愛」, 對著青少年子女嘛,「動之以情」的話往往比「說之以理」來得更入耳、更入心。   內容提供:香港青年協會家長全動網 韓曄姑娘(註冊社工)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子女想去示威?看法不同?資深社工建議家長這樣處理

(來源:明報新聞) 「有關逃犯條例」引起社會事件產生很大的迴響。家長面對事件帶來的媒體資訊,對子女可能會引不同的反應,家長可跟據以下重點回應﹕ 1. 家長在分享前先要保持冷靜 家長可能對事件有一定情緒反應,與子女分享事件前,請先緩和自己情緒。 2. 鼓勵子女分享事件感受意見 家長需要給予足夠的空間聽聽子女的情緒反應,目的是讓他們能盡情分享對事件的看法感受及有不明白的地方。 子女有機會出現不同的情緒反應,如感到害怕、悲傷及憤怒。家長可接納其情緒反應,因為情緒沒有對錯之分,最重要給予子女的足夠的安全感。 如子女對事件的畫面及圖片有不安反應,家長不宜在家中長時間播放相關新聞畫面,如需要得到相關資訊,可選擇於個人手機上觀看,或限時接收,家長亦要留意自已有否過份沉溺追看相關新聞及影片,影響個人情緒健康。 3. 保持客觀開放態度回應事件 子女可能對事件的看法各有不同,家長在解說時宜保持開放接納,客觀地描述事實,如事件中有人做了傷害別人的行為。 如家長真的不知如何回應事件,可直接向子女回應不知道並一起了解。回應內容不宜涉及任何的人身攻擊及否定子女全部的想法及情緒。 部份家長或會帶子女到現場了解情況,希望實地教導子女。但由於現場環境仍有不穩定因素及安全考慮,故不宜帶年幼子女親身前往體驗。家長可以用不同資訊讓子女從多角度了解事件。 4. 以行動一齊表達對事件關注 不論任可年齡的子女,家長可與子女一齊以不同行動回應事件,目的是對事件表達關心及得到平安。如有宗教信仰,親子可祈禱祝福事件;又或者製作心意卡給及寫下感受,表達對事件的關注及為當時人送上心意祝福。 家長不宜以傷害人或人身攻擊行動回應事件,以免加強子女負面情緒。 (來源:明報新聞) 家長問答(子女為小學生) 1. 點解會有人打人? 當人的情緒去到一個高漲位置,有時會控制不住做一些傷害人的不對行為。這事件正反映這現象。你覺得打人能解決問題嗎?(引導孩子思考) 2. 我見到新聞報告,我好驚… 見到新聞中的畫面,驚慌是好合理好自然,媽媽爸爸與你一起不會有危險。 你驚些什麼?你驚的事情有多大機會發生,如果我們感到驚慌可以怎做? (引導孩子說出情緒、處理情緒) 3. 件事是邊個對邊個錯? 這是一件複雜的事情,未必你這年紀能很快明白;我們都好難一下子分到邊個對邊個錯,市民想表達意見選擇佔領馬路,警方需要維持公眾秩序,保障安全,執行職務,大家有不同需要和想法,所以我們仍需要多了解才能明白。 (來源:明報新聞) 家長問答(子女為中學生) 1. 身邊的朋友對事件的想法有很大差異,我覺得好迷茫…… 因為我們都好難一下子分到邊個對邊個錯,大家有不同需要,憂慮和想法,。這正反映每個人價值觀的不同,需要互相尊重。所以與人分享時要我們要保持理性及獨立思考,同時避免人身攻擊。 2. 我見到香港這樣,青年朋友受傷,我好難過……好難接受…… 我相信沒有人想見到這事件,感到不舒服及好想哭都是正常。重要的我們需要先平伏自已的情緒,了解自已不安的原因,看看當中有否要自已先處理一下。例如很多在社交媒體中廣泛流傳但又未必真實的訊息、呼籲,嘗試以多角度及資訊思考整事件,我們總能為事情找到出路。 (引導孩子思考和處理情緒) 3. 我好想外出參加示威,表達不滿。 你的安全一定是我們為首要考慮,知道你去參與示威必然擔心。但我們會尊重你的個人意願。如果你決定參加示威,我們需要商討參與示威時令我們安心的方案… 您想去參與示威的原因是……?(引導孩子思考) (來源:明報新聞) 內容提供: 香港青年協會 家長全動網 單位主任 凌婉君姑娘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