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講媽:放過父母吧!

放下雞蛋仔做感統訓練,一個人在街上閒晃但沒有一般母親「放監的感覺」,心掛掛擔心兒子不能應付訓練,離開感統治療室時,雞蛋仔興奮地吹波波,但另一位小朋友就瘋狂嚎喊。一眾家長退席時偷聽到那小朋友的嫲嫲責備兒子,為什麼讓孫子上這種課,害他擔驚受怕哭成淚人。 我心裏也很無奈,當然理解老人家的心情,奈何如果「與眾不同」成長過程中可能會遇上更多的挫折,及早給他們訓練就是希望將來比較有能力融入這個社會,始終父母不能夠廿四小時遮風擋雨,而我們又知道社會的殘酷。 早陣子看到另一位KOL葉杏麗在專欄維特媽媽的煩惱中分享,她育有亞氏保加症的孩子,一般人不能理解亞氏兒童不容易表達關心,予人過份冷漠的印象,但其實他們內心也有豐富的情感,但因為太敏銳承受不了而潛意識隔斷和外界的刺激,去保護自己的精神健康。這篇文章一出,我立即收到三個訊息連結,都是家人朋友閱讀後各有感觸,推薦我也要閱讀。 其實那時候我已經反覆看了兩遍,回想起我接觸過的SEN小朋友及家長,我知道他們承受很多壓力。雞蛋仔未確定有沒有特殊學習需要,但因為他不會說話,的確容易因為不能表達情緒而影響群體活動。旁人不理解孩子獨特個性,隨便給予一些建議甚至是善意的批評,可是為難了家長,孩子的情況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解釋,解釋又不代表得到接納,有時候家長只能「左耳入右耳出」一笑置之。 試過帶孩子到淺水渾濁的池塘邊看錦鯉,他難得專注忍手十分鐘沒有玩水,但雞蛋仔始終好奇,有點固執地堅持踫觸水面,我和他糾纏期間,路人甲說他沒家教、路人乙說他太頑皮、路人丙說他被寵壞。 路人甲說他沒家教、路人乙說他太頑皮、路人丙說他被寵壞。可是有誰欣賞他固執的求知欲,有誰看見他較早前的安靜和專注,又有誰用行動協助我這個狠狽的母親撿起撒落一地的雜物?(彭梓雅提供) 可是有誰欣賞他固執的求知欲,有誰看見他較早前的安靜和專注,又有誰用行動協助我這個狠狽的母親撿起撒落一地的雜物? 可惜社會對他們的認知還是嚴重不足,其實SEN家長都很努力地協助子女,還請各位路人高抬貴手,給家長及「怪怪的」孩子多一點包容。 又有一次參加遊戲小組試堂,雞蛋仔完成初步指示之後就拒絕跟大隊玩,自顧自地探索新環境,他的「活潑」引起了其他家長側目。橫衝直撞結果碰撞到另一孩子的頭,兩個都大哭了。但向來痛覺欠奉的雞蛋仔很快就安靜了,一邊摸著紅腫突出的額角,一邊望著面前還在大哭的女孩,滿臉疑惑;我連聲抱歉教訓雞蛋仔,老師和其他大人都過來關心而且給對方敷冰。這刻我留意到,雞蛋仔用手勢表示額角很痛,事實上他也瘀腫了,不過當時候老師及職員都沒有「聽」到他的需要。 那堂課好像很漫長,雞蛋仔不願意參與之後的活動。其中一位爸爸輕聲和自己的孩子說:「He is so funny, right? 」可能這位爸爸不知道怎樣向小朋友解說課堂的混亂;可能他有個乖巧的女孩子,不明白為什麼雞蛋仔這麼活躍;可能這位爸爸沒有輕蔑的意思,但,我覺得很難過。 雞蛋仔未確定有沒有特殊學習需要,但因為他不會說話,的確容易因為不能表達情緒而影響群體活動。(彭梓雅提供) 由於近年評估標準轉變,自閉症光譜之下的小朋友比例升高到1/59,確診其他特殊學習需要例如過度活躍症、讀寫困難等等的學童人數也在上升。可惜社會對他們的認知還是嚴重不足,其實SEN家長都很努力地協助子女,還請各位路人高抬貴手,給家長及「怪怪的」孩子多一點包容。

詳細內容

升學攻略:教師培訓比例高 油天適合SEN兒童

問:小兒有輕微自閉症,性格固執和社交能力較弱,智能和大小肌正常。本人是油蔴地天主教小學的舊生, 請問這間小學是否包容?31校網有否其他較包容SEN的學校呢? 答:附表為31校網有比較多教師受過特殊教育培訓的小學。油天有60%教師受過SEN訓練,加上有宗教背景,應該是包容力強的小學,不過學校要求頗高,家長要從旁協助! 作者簡介:前喇沙書院副校長、資深教育工作者(歡迎查詢幼稚園及升小問題,電郵:[email protected]) 文:趙榮德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25期]

詳細內容

自在講媽:專業有價

除了搬屋令我措手不及,雞蛋仔最近也出了些狀況,老師觀察到他比較活躍,執著於玩車輪。由於老師的姪女有特殊學習需要(SEN),所以他對班上這隻「搗蛋」行為也特別勞心。我知道在自閉症光譜下,小朋友會傾向單一重複的行為,例如玩弄會轉動的車轆、風扇、水樽等,間中會出現接近專注力不足的徵兆,而且說話發展較遲。想了想,附近住了位言語治療師,不如入城隍廟請教專家意見? 即使我有輔導SEN家庭的經驗,也不代表我合資格作出評估,而社工專業角色之一是個案管理,協助求助者分析尋找不同的社會資源,篩選配對服務,所以我知道言語治療師比我更能判斷雞蛋仔是否墮入自閉症光譜。冼小姐是我的近鄰,義不容辭地和雞蛋仔「玩」了一個小時;她覺得雞蛋仔有言語發展遲緩的跡象,但由於他能人有互動、俱模仿學習能力而且月齡還小,很難在這階段確定他的情況。她教了我很多遊戲要點,希望訓練能使雞蛋仔追回進度,兩歲時能夠達標。 持之以恆的讚賞及擁抱,讓雞蛋仔成為一個不怕生愛互動的孩子。但是我忽略了愛互動不代表愛說話 遊戲治療(Play Therapy)不同,言語治療師的「玩法」針對說話訓練,例如選擇一些有因果關聯的玩具,原來因果概念是語言運用的基礎;翌日買了一隻投幣後發聲的小豬,邊玩邊教導雞蛋仔發出單音,配合玩具的聲音回應, 他又真的學會一個新音節。 又例如我根據輔導理論,重視孩子安全感,明白安全感是將來自信心及情緒管理的底子。持之以恆的讚賞及擁抱,讓雞蛋仔成為一個不怕陌生人、愛互動的孩子。但是我忽略了愛互動不代表愛說話,所以言語治療師連讚美都會刻意誇張嘴型,時時都在吸引孩子模仿口形發音。同樣是吹肥皂泡,我的著眼點是親子關係,提昇家庭功能;而冼小姐就會分析每一個動作如何訓練口腔肌肉、手眼協調,最後達致感覺統合。 註冊成為認可的治療師,動輒幾百個、幾千個小時的臨床訓練,背後啃書實習真是有血有淚 不同專業界別有它特強的功能,那晚除了訓練技巧,我們也交流SEN兒童的服務發展的看法,寄望政府投放資源縮短輪後時間之餘,也慨嘆沒有足夠的社區教育,讓家長明白各類專業人士的角色協助。有時候,購買私營服務的家長都弄不清專業資歷,未能有效運用資源之餘,更有可能被人混水摸魚,錯過了兒童接受治療的黃金時機。 能註冊成為認可的治療師,動輒幾百個、幾千個小時的臨床訓練,背後啃書實習真是有血有淚。有時我也會感到氣憤和氣餒,似乎耗費心力的助人專業,不備受港人尊重甚至誤解,以為陪小朋友遊戲很簡單。專業有價,希望有一天社會風氣改變,不只認定律師會計師才是專才,其實有很多人本工作者也在努力守護下一代。

詳細內容

教大GPS:一條村教養,路上不孤單

非洲古諺「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即動用一條村莊的力量教養孩子的觀點,大家或許都聽過。但在鄰里關係日趨淡薄的香港社會,要家長在教養上互助和補足,談何容易?各家孩子各自有本難念的經,我的難處有人明白嗎?他山之石真的有用嗎?特別是居住環境稍遜的基層家庭,孩子有學習或其他發展障礙(SEN)或單親家庭,教養路上孤單又無力的感覺尤甚。 有見及此,香港教育大學整全成長發展中心,為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賽馬會「兒家同行」計劃,進行長時間的追蹤研究。「兒家同行」是一個大膽的嘗試,招募了共129名幼兒、122名家長,由2015年起參與為期3年的活動和訓練。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以單親或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孩子為對象的言語治療、感覺統合、情緒社交的訓練,家長們也參加專為成人度身訂做的教養增潤訓練。在專業社工和輔導員的帶領下,為人父母者從愛自己、覺察自己的情緒開始,到定期的朋輩茶敘,互相支援,學習「切身育兒技巧」。 來自低收入家庭和育有SEN兒童的家長,在計劃初期表示親子關係好像斷了纜,例如「我的孩子與我玩時並不經常笑」,或感嘆「孩子好像不太喜歡我」。 而為人父母的角色上,家長亦多表達「愈來愈不能做自己喜歡的事」、孩子「令我和配偶之間出現更多摩擦」,甚至「感覺很孤單」。親子互動失效失能,與家長自己的能力感、精神是否健康,息息相關。 自我覺察 接納限制 追蹤研究發現,參與家長技巧增潤課程的家長在計劃完結時,多表示要先照顧好自己情緒,才可以更適切回應孩子的需要和問題。覺察自己,當然有好的一面,也要接納自己有限制的一面,例如有家長留意到自身情緒的盲點,在教孩子紓緩失控情緒時,也更有力量! 對於參與計劃的單親家庭而言,社區支援讓家長有一個放鬆的渠道。有媽媽還記得,在一個小時多的課程中,雖然家長們有時傾談之間會偏離主題,但當下也能令她紓緩及放鬆情緒。事實上,沒有人天生就懂教養孩子,我們都需要彼此聆聽,需要同路人彼此安慰。擴闊同路人的網絡,亦是計劃另一個亮點。家長們的互助、情緒支援,能持續並延展至課堂以外。 擴闊同路人網絡 共同成長 從家長的精神健康和自我覺察入手,為家長增強能力、凝聚智慧,同時針對低收入和SEN孩子的個別學習和成長需要,實在是整全治療和訓練的新方向。而家長增潤工作愈早從幼兒階段就開始,成效愈持久,家長的教養信心會更紮實。再進一步,我們應該探討如何讓家長互助轉化成持久的互助網絡,以「一條村合力育兒」的信念,令家長在與孩子同行的不同階段,也有同路人一同成長。 註: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賽馬會「兒家同行」計劃,由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贊助  

詳細內容

媽媽維特:毫不特殊的基本需要

講述特殊學校籌辦音樂劇經過的《非同凡響》一片,加深了公眾對特殊教育需要(SEN)孩子的認識,是一齣不可多得的有心電影。該片較多刻劃智障人士的點滴,但其實SEN涵蓋範圍非常廣泛,包括自閉症譜系、過度活躍及專注力不足、讀寫障礙、發展遲緩、智障、視障、聽障等多個方面。近年被識別為SEN學童的比例急增,如果細心留意,也許不難發現,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孩子「梗有一個喺左近」。 有時孩子的障礙相對輕微,他們的父母往往只知孩子有某些難以言喻的障礙,卻無法確切地簡單概括。別人見孩子「不算特別」,甚至會以為父母口中孩子的情緒或行為問題,可能只是家長自己管教不善或過分緊張所致。 勿太着眼孩子之「特殊」 我也是這班有苦自己知的家長之一。我今年小四的大仔在四歲時被確診為亞氏保加症(自閉光譜中較輕微的一類),當時他的感覺統合失調,情緒容易激動,認知力高但社交上卻格格不入。我曾經形容,他是我身邊的小火山,每當爆發,我都像化作灰燼,無奈作為媽媽,我永遠要待在前線撲火。 好人好者的時候,他心思靈敏、記憶力強,旁人不會覺得他有何「特殊」之處。記得曾有一位傳統自閉孩子的爸爸,半帶質疑地問我仔究竟有何不妥,一時間我也實在語塞。那既由於我不習慣動輒「如數家珍」地攤出孩子的問題,同時亦因為在處境比我嚴峻得多的家長面前,我彷彿只有靠邊站的餘地。 事實上,我一直都不想太「標榜」自己孩子的特殊需要。一方面,我深信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他某些氣質也許未必讓媽媽舒服,但那都是他獨有的特質一部分。同時,每個孩子也有共通之處,不管是否SEN孩子,同樣有心情不好的時候,同樣有基本的心理情緒需要,有一個等待父母溫柔諒解的內心世界。太過着眼孩子的「特殊」,可能會讓我把自己的艱難歸疚於孩子,看不清問題的本質。 適當買玩具滿足需要 這幾年來,我勤於參加各式家長工作坊,近來漸漸發現,我一直把焦點放在學習管教孩子,卻忽略了自己的內在問題。例如最近參加一個兒童為本溝通課程,課上談到孩子要求買玩具的情景處理,我發現不少家長都和我一樣,為怕寵壞孩子而把買玩具的「防線」守得很緊,以致守得太緊。 導師問了讓我醍醐灌頂的問題——我們有否把類似「媽媽是不會買玩具給我」的信息輸入了孩子內心?還是會讓孩子知道「媽媽會記住我的需要、努力滿足我內心的需要」? 我想起自己幼時被媽媽拒絕的感受。媽媽說我們很窮,我們的確很窮,作為一個乖孩子,我完全接受沒有玩具的命運,克制自己的一切物慾。我又想起媽媽買玩具給弟弟時我內心的悲傷,同時也想起,那份悲傷讓我更堅定地否定自己需要,「媽媽是不會買玩具給我的」。 然後,我想起三年前阿仔生日會,他酸葡萄地告訴同學「我阿媽唔會買玩具畀我」。我家一直接收二手玩具,單靠此途都已玩具氾濫,包括阿仔最愛的火車路軌,所以從物質角度出發,我從來認為不必買玩具。但導師提醒了我,孩子想買自己喜歡的東西,是一種本能的心理需要,而我卻完全低貶了這需要。我在阿仔身上,複製了對自己需要的否定。 痛定思痛,我決心學習在規限孩子的同時,也為他開啟心靈的出路,例如適當地滿足他想買玩具的需要,讓他知道「媽媽不會為了拒絕我而拒絕我」。從源頭上,我更要放輕對自我的克制、照顧自己的需要——毫不特殊的基本需要。唯有愛好自己,才能更有力地愛好孩子。 作者簡介:思想與感情澎湃的兩子之母。明白要令身邊人幸福,得先讓自己幸福。盼能活出愛中無枷鎖的真締。 文﹕葉杏麗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15期]

詳細內容

小學雞媽媽:功利的主流教育

話說《非同凡響》是關於特殊教育需要兒童的電影,但我彷彿看到一面鏡子,映照出主流教育中愈來愈令人不安的功利氛圍。 故事主線在特殊學校發生,音樂老師訓練SEN學生與其他學校的義工合演音樂劇。義工當中,有為討好帶隊老師而來的名校女生,也有因操行差而被迫將功補過的Band 3男生,他們各有動機,只是動機統統跟眼前單純的SEN同學無關。 讀書為考試 試場成廝殺場 電影裏名校女生的互動,現實得教人心寒——與SEN同學互相介紹時笑容滿臉,活動完結卻躲入廁所搓洗握過的手,待帶隊老師問起參與感想,大家得體地分享「寶貴得着」,「誠懇」得可怕。這樣當義工當然不持久,名校女生很快只剩女主角一人。後來她因為排演缺席補習,借筆記時被同學拒絕,「字太草你看不懂的」、「我忘了帶筆記回來」…… 理由形形式式,都是為了遮掩那個沒說出口的真相:服務為加分,讀書為考試,試場原是廝殺場,幫你即是剝削自己,誰會這樣笨? 然而,與其急着批判學生功利,不如回看教育她們的大人。有一幕戲,名校校長在會議中提醒老師加緊操練,因為學生升讀大學比率下降,然後不屑地說:「但?家啲學生好fragile(脆弱),郁啲話自殺,希望各位老師催谷嘅時候注意用詞。」彷彿換上溫和用語就可以放心催谷,學生不會跳下來。 《非同凡響》電影劇照 用心生活 人生不止大學路 現實比劇本殘酷。朋友女兒當上中學生才一個月,回家轉述老師上堂說的話:別以為離DSE很遠,現在不努力,日後考不上大學,結局就是瞓街。我聽了揪心,真想告訴班上孩子,人生從來不止大學一途,用心生活,無論走上哪條路都有意義。至於老師其實有很多種,有些教導我們明是非,有些滿載人生智慧,有的有容乃大,有的慈悲柔軟……倘若同學遇上的老師只有學科知識,從他們身上學習學科知識就夠了。 《非同凡響》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SEN家長的錐心分享,也不是最後的音樂會演出,而是一位媽媽對名校女兒說的體己話:取消無關學業的活動,專心爭取升讀名牌大學的機會,今天的艱苦是為了他朝有選擇。聽着,我悚然一驚,「為了他朝有選擇」這話,自己好像也跟孩子說過,只是那時沒想到,這種思路結合焦慮意識後,會被推到極致,演成另一種殘忍。 電影展示了另一條路:男主角是Band 3學生,開始時千萬個不情願,但在服務過程中發現自己的熱情所在,決定退學轉修專業攝影,因為「不想再浪費時間」。原來學生也有很多種,不是人人都需要DSE。 我沉吟了,對於何謂有選擇,添了新思考。

詳細內容

音樂起跑線:5 分鐘的魔法

上次提到有特別需要的孩子要有特別的教法,既然大家認為音樂可以幫助小朋友的腦部發展和學習能力,我們要將理論和成績放在一邊,因為將一個有特殊教育須要的孩子和其他孩子放在一起,初期必會是災難,課室管理和老師的能力將會是最大挑戰,原本設計好的課程表,也會因為這種錯亂而浪費了。 音樂是溝通的工具,不要預計孩子有任何突出的表現,只要等待良好的回應和緊密的關係已經達到目的 我個人的經驗是要單對單上課,其實給SEN孩子多聽音樂,已經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用樂器跟他們溝通是最直接和有效的工具,一些群體的課堂是附加的,並不太建議。音樂是溝通的工具,不要預計孩子有任何突出的表現,只要等待良好的回應和緊密的關係已經達到目的,當孩子願意跟隨你,一切也變得容易。 最常見的孩子是過度活躍的小朋友,很多人說這些孩子特別聰明特別有天份,但往往要有好的指導者,才可把這些潛能發揮,這個指導者就是父母,是的,有一個難教的孩子已經要命,還要陪他學音樂、練樂器?有多少父母懂得玩樂器呢?放工回家已經是疲勞身驅,還要跟他「困獸鬥」? 每天用5分鐘,一定有意外的回報 如果我建議你每天用5分鐘來做這件事,你會否覺得可以接受? 只要你參考以下的注意事項,相信你一定有意外的回報: 要和孩子一起上課,30分鐘的課堂已經足夠。 不停的鼓勵,不浮誇,但要誠懇。 要在房間,不要在廳。 不要拿手機入房,這5分鐘要100%給孩子。 用一個計時器,放在當眼地方,讓孩子也看到。 要嚴格遵守5分鐘,就算哭鬧也計算在內,不多不少,鐘一響馬上收拾。 就算當日徒勞無功,沒有奏過一個音,也要讚賞。 切記不要期待任何突破性的表現,也不要抹殺任何可能。 切勿激動,聲線保持平靜。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必須每天也做,每天也練。 試用3個月來做一個階段,留意孩子會否慢慢不在乎那鐘響,如果他已經習慣了,嘗試加到10分鐘。 照顧孩子永遠是一條難行的路,我自己每一刻也在學習,以上純屬個人分享,共勉之。

詳細內容

音樂起跑線:特別的你送給特別的我

家中有個 SEN 兒童是很煩憂的事情。有些家長會被SEN 這3個字弄得坐立不安,甚至精神困擾,其實在我經驗中,很多小朋友也有不同程度的特別需要,或者特別照顧,很多我們稱為 「擲界」的行為,其實到了青春期的時候會慢慢改善,家長不要太擔心。 本應是個快樂小孩,對所有事物應該很好奇,但是他是一個有「感覺統合失調症」的孩子…… 我曾經教過一位學生,本應是個快樂小孩,對所有事物應該很好奇,但是他是一個有「感覺統合失調症」的孩子,每天由起床開始便一直哭鬧,只懂說:「唔要!唔要! 」 媽媽、婆婆、工人每天為他張羅,以為是食物味道不好,以為是天氣不好,更以為是房間風水不好等等,帶去做評估又不是自閉症,智力測驗是合格,最後去了治療師那裏做了一連串的活動,馬上有顯著的改善。 不能觸摸的鋼琴學生 到6歲那年,開始和我上課,媽媽一早已經和我解釋兒子的情況,希望盡量不要觸摸他,只示範和口述。我也解釋這是不可能的,如果不能觸摸手,怎教呢?於是我們放了一塊比較粗糙的毛巾在旁邊,若因為我觸摸他而留下難受的感覺,馬上用毛巾擦幾次,那種不舒服的感覺會被掩蓋,慢慢他已經不覺得是一回事。因為用毛巾擦的力度越來越輕,而且我們有時把毛巾放在琴鍵上擦,變成了拍子,令他開始把注意力分散。幾年後,學生彈得一手好音樂,感情表達很像大人一樣,以前那些令他感覺很差的東西慢慢習慣了,也變成生活的一部分。 另一位學生對聲音極度敏感,洗衣機、吹風機、音樂會的拍掌聲,都令他極度不安。學琴和練琴時要踏着弱音腳踏才可以,父母要把全家的窗戶裝上雙重玻璃,所有人走路也要非常小心。我想想,沒有用鋼琴教他,反而在他耳邊唱歌來教他看譜,他便自己彈奏出來,聲音由自己控制。再加上治療師要他每天大聲朗讀文章,讓自己清楚聽到自己的聲音,效果也是非常好。現在這位學生已經是成年人,每星期還和朋友去夾band,哪有人知道他兒時是害怕聲音的?

詳細內容

多元導航:SEN生升中 有苦難言

我是一名中學學校社工。每天小息和午休,總有一個中一男生,把社工室房門大力敲一下,沒等我回應,自顧自坐下。他會說:「姑娘你唔使理我,當我透明得㗎啦。」說罷他將校褸拉鏈拉到頂,把自己的頭也塞進去。這樣的同學,也許大家在學生年代也有遇過。 根據教育局提交立法會文件,2016/17年度有特殊教育需要(SEN)的中學生超過21,030人。現行機制中,教育局向中學提供「學習支援津貼」,學校可以聘請人手或外購服務,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提供靈活而適切的照顧。 從校園環境的適應、學習模式的轉變、校園作息的安排等,SEN學生比主流學生需要更多支援,更長的時間去適應。 升中一,對主流學生來說是大事;對SEN學生來說,更是事事挑戰。從校園環境的適應、學習模式的轉變、校園作息的安排等,SEN學生比主流學生需要更多支援,更長的時間去適應。然而,對於社交能力較弱的學生,重建社交圈,認識新朋友,與新老師建立關係,並在學校建立安全感,不是一件易事。 像上文提及的學生,他很想認識朋友,但同學總在他身邊溜走。他不明所以,深感挫敗。課後只想找個地方安置自己。在多次交談後,融合教育組老師發現他喜歡照顧花草,便安排他加入學會。他每天下課後到學校的後花園,讓花草曬曬太陽、除草和澆水。他每天準時報到,行動積極。在花園裏,人人勞動,他不說話也不用尷尬。老師安排學長和他同組,他與大家一起從播種到收成,經歷春夏秋冬,在分享農作物時的快樂不言而喻。漸漸地,在校園的一角,他建立了屬於自己的天地和對校園生活的歸屬感。 及早介入 訂立個人化方案 此外,他向學校社工表達自己在朋友相處中處處碰壁。社工了解他的特質後,發現他對於人際相處間的潛規則,友儕間溝通的弦外之音甚不理解。社工鼓勵他參與社交思考(Social Thinking)小組,學習關顧別人當下的想法、感受和動機,減少在人際關係中的無力感。 每名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需要各有不同,我們能做的是,在升中過渡期及早介入,為學生們訂立個人化行動方案。試想想,若上文提及的學生,早在小六時已開始準備,參與體驗活動,認識中小學的不同,並讓他在體驗活動後表達自己對升中的想法和擔心,讓支援人員及早了解學生的個別需要,結果又會如何。 每年七月中一派位,學生得知獲派的中學後,學校社工、學校融合教育組老師及學生家長合作,制定個人化的支援計劃,善用校內學長幫助學生重建社交圈,為學生在中學及早架起支援網絡。 此外,在學生家長的同意下,小學與中學的支援人員可做好交接的準備。每年七月中一派位,學生得知獲派的中學後,學校社工、學校融合教育組老師及學生家長合作,制定個人化的支援計劃,善用校內學長幫助學生重建社交圈,為學生在中學及早架起支援網絡。 香港家庭福利會乃本港主要提供家庭服務的非牟利福利機構,致力推動和諧家庭關係,服務範圍包括綜合家庭服務丶兒童照顧服務丶綜合靑少年服務,長者及社區支援服務等。 文﹕黃永欣(家福會註冊社工(學校社工))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198期]

詳細內容

音樂起跑線:照顧一個不願意照顧的孩子

我們時常聽到:「父母是無得揀!」我認為孩子也是無得揀。 家長們或照顧者要放棄所有的享樂、理想,甚至一生,來照顧一個不願意照顧的孩子,看不到出路,只能麻木地接受。 當孩子呱呱墜地一刻,父母一定充滿無限喜悅和希望;但當知道自己的孩子不正常,一塊大石頭,狠狠地擲下來,揮之不去! 家長們或照顧者要放棄所有的享樂、理想,甚至一生,來照顧一個不願意照顧的孩子,看不到出路,只能麻木地接受。很多人會繼續承受,也有人頂不住,用自己方法來了結,非常令人痛心。 這幾年在基金會工作,有機會接觸很多基層街坊,其中一個計劃是服務2至6歲的小孩子,讓他們未開始上學前先建立一些音樂概念。由於所有課程都免費,每一個孩子,我們均要認真審查,包括經濟狀况、急切性和家庭問題。就這樣,我們走到前線,和家長一起談心、一起流淚,一起互相鼓勵。有些義工和同事也和我分享,有時需要幾天時間才可平復心情,繼續工作。 媽媽入房不停說自己的過去如何不幸,要照顧兩個自閉的孩子,每天想死。 兩個自閉兒的媽媽 有一次,有個媽媽帶了兩個孩子來,由於太多人面談,她非常不耐煩,破口大罵兩個孩子,我上前了解,看到來面試的弟弟坐在地下哭鬧,大兒子則不斷尖叫,讓其他家長和小朋友也皺起眉頭。我剛想走近開口慰問時,這個媽媽突然一巴掌打向大兒子面上,我頓時不懂反應,只覺這巴掌好像也打到我的心,她回頭說:「佢自閉㗎!」 這一巴掌令整個中心變得安靜,我立即着同事幫忙照顧仍在哭鬧的弟弟,我先帶媽媽入房安撫,她即時拿出手機給大兒子玩,說不想帶他一起,我無奈同意。 媽媽入房不停說自己的過去如何不幸,要照顧兩個自閉的孩子,每天想死。我當時只想聽她的訴苦,沒有想過去打斷,她出奇地沒有任何眼淚,只是滔滔不絕的說話。由於時間不容許,我和她說要去見見弟弟,她立刻安靜下來,卻沒有任何想說服我的意向。 我和弟弟玩了幾個遊戲,發現他有過度活躍傾向,但溝通理解不大問題,於是把他安排在急切性的檔案櫃中。 音樂班完結後,她來和我道謝,並告訴我其實大兒子不是她親生,而是丈夫與死去的前妻所生的,我緊握她雙手,和她說:「你好叻!」 經過3個月的音樂班,弟弟雖然未能達到其他小朋友的能力,但看見他每次均積極參與和享受課堂。最後一堂,我們邀請家長來欣賞子女的表演,這個媽媽很早來了,她的眼睛永遠瞪得大大,有些兇惡。但當她看着自己孩子的演出,我第一次看到她的笑容,很好看。完結後,她來和我道謝,並告訴我其實大兒子不是她親生,而是丈夫與死去的前妻所生的,我緊握她雙手,和她說:「你好叻!」她這時什麼話也沒有說,淚水湧出,我們互相擁抱,一切盡在不言中!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