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導航:SEN生升中 有苦難言

我是一名中學學校社工。每天小息和午休,總有一個中一男生,把社工室房門大力敲一下,沒等我回應,自顧自坐下。他會說:「姑娘你唔使理我,當我透明得㗎啦。」說罷他將校褸拉鏈拉到頂,把自己的頭也塞進去。這樣的同學,也許大家在學生年代也有遇過。

根據教育局提交立法會文件,2016/17年度有特殊教育需要(SEN)的中學生超過21,030人。現行機制中,教育局向中學提供「學習支援津貼」,學校可以聘請人手或外購服務,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提供靈活而適切的照顧。

從校園環境的適應、學習模式的轉變、校園作息的安排等,SEN學生比主流學生需要更多支援,更長的時間去適應。

升中一,對主流學生來說是大事;對SEN學生來說,更是事事挑戰。從校園環境的適應、學習模式的轉變、校園作息的安排等,SEN學生比主流學生需要更多支援,更長的時間去適應。然而,對於社交能力較弱的學生,重建社交圈,認識新朋友,與新老師建立關係,並在學校建立安全感,不是一件易事。

像上文提及的學生,他很想認識朋友,但同學總在他身邊溜走。他不明所以,深感挫敗。課後只想找個地方安置自己。在多次交談後,融合教育組老師發現他喜歡照顧花草,便安排他加入學會。他每天下課後到學校的後花園,讓花草曬曬太陽、除草和澆水。他每天準時報到,行動積極。在花園裏,人人勞動,他不說話也不用尷尬。老師安排學長和他同組,他與大家一起從播種到收成,經歷春夏秋冬,在分享農作物時的快樂不言而喻。漸漸地,在校園的一角,他建立了屬於自己的天地和對校園生活的歸屬感。

及早介入 訂立個人化方案

此外,他向學校社工表達自己在朋友相處中處處碰壁。社工了解他的特質後,發現他對於人際相處間的潛規則,友儕間溝通的弦外之音甚不理解。社工鼓勵他參與社交思考(Social Thinking)小組,學習關顧別人當下的想法、感受和動機,減少在人際關係中的無力感。

每名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需要各有不同,我們能做的是,在升中過渡期及早介入,為學生們訂立個人化行動方案。試想想,若上文提及的學生,早在小六時已開始準備,參與體驗活動,認識中小學的不同,並讓他在體驗活動後表達自己對升中的想法和擔心,讓支援人員及早了解學生的個別需要,結果又會如何。

每年七月中一派位,學生得知獲派的中學後,學校社工、學校融合教育組老師及學生家長合作,制定個人化的支援計劃,善用校內學長幫助學生重建社交圈,為學生在中學及早架起支援網絡。

此外,在學生家長的同意下,小學與中學的支援人員可做好交接的準備。每年七月中一派位,學生得知獲派的中學後,學校社工、學校融合教育組老師及學生家長合作,制定個人化的支援計劃,善用校內學長幫助學生重建社交圈,為學生在中學及早架起支援網絡。

香港家庭福利會乃本港主要提供家庭服務的非牟利福利機構,致力推動和諧家庭關係,服務範圍包括綜合家庭服務丶兒童照顧服務丶綜合靑少年服務,長者及社區支援服務等。

文﹕黃永欣(家福會註冊社工(學校社工))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19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