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雞媽媽:功利的主流教育

話說《非同凡響》是關於特殊教育需要兒童的電影,但我彷彿看到一面鏡子,映照出主流教育中愈來愈令人不安的功利氛圍。 故事主線在特殊學校發生,音樂老師訓練SEN學生與其他學校的義工合演音樂劇。義工當中,有為討好帶隊老師而來的名校女生,也有因操行差而被迫將功補過的Band 3男生,他們各有動機,只是動機統統跟眼前單純的SEN同學無關。 讀書為考試 試場成廝殺場 電影裏名校女生的互動,現實得教人心寒——與SEN同學互相介紹時笑容滿臉,活動完結卻躲入廁所搓洗握過的手,待帶隊老師問起參與感想,大家得體地分享「寶貴得着」,「誠懇」得可怕。這樣當義工當然不持久,名校女生很快只剩女主角一人。後來她因為排演缺席補習,借筆記時被同學拒絕,「字太草你看不懂的」、「我忘了帶筆記回來」…… 理由形形式式,都是為了遮掩那個沒說出口的真相:服務為加分,讀書為考試,試場原是廝殺場,幫你即是剝削自己,誰會這樣笨? 然而,與其急着批判學生功利,不如回看教育她們的大人。有一幕戲,名校校長在會議中提醒老師加緊操練,因為學生升讀大學比率下降,然後不屑地說:「但?家啲學生好fragile(脆弱),郁啲話自殺,希望各位老師催谷嘅時候注意用詞。」彷彿換上溫和用語就可以放心催谷,學生不會跳下來。 《非同凡響》電影劇照 用心生活 人生不止大學路 現實比劇本殘酷。朋友女兒當上中學生才一個月,回家轉述老師上堂說的話:別以為離DSE很遠,現在不努力,日後考不上大學,結局就是瞓街。我聽了揪心,真想告訴班上孩子,人生從來不止大學一途,用心生活,無論走上哪條路都有意義。至於老師其實有很多種,有些教導我們明是非,有些滿載人生智慧,有的有容乃大,有的慈悲柔軟……倘若同學遇上的老師只有學科知識,從他們身上學習學科知識就夠了。 《非同凡響》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SEN家長的錐心分享,也不是最後的音樂會演出,而是一位媽媽對名校女兒說的體己話:取消無關學業的活動,專心爭取升讀名牌大學的機會,今天的艱苦是為了他朝有選擇。聽着,我悚然一驚,「為了他朝有選擇」這話,自己好像也跟孩子說過,只是那時沒想到,這種思路結合焦慮意識後,會被推到極致,演成另一種殘忍。 電影展示了另一條路:男主角是Band 3學生,開始時千萬個不情願,但在服務過程中發現自己的熱情所在,決定退學轉修專業攝影,因為「不想再浪費時間」。原來學生也有很多種,不是人人都需要DSE。 我沉吟了,對於何謂有選擇,添了新思考。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