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講你知:新年道賀 提防「4D語言」

還有一個多星期就到農曆新年了,經過3年疫情的隔離,一家人能共聚一堂的機會變得尤其可貴,我們更渴望把握這個節日去彼此關心。然而,有些「問候」不但讓人難以感受到關愛,更會阻礙溝通,使關係疏離!正如不少家長的疑問:「明明我想關心子女,為何他們不領情?」或許是因為說了「善意溝通理論」中的「4D語言」(4 disconnecting languages),即4種令人失聯的語言。 「4D語言」包括: 診斷(Diagnosis):貼標籤、比較、批評他人 例句:「細佬如果你再勤力啲,就可以好似表哥咁叻㗎啦!」 否認(Denial):否定他人的感受和想法 例句:「妹妹你唱歌咁好聽,唱畀屋企人聽,唔使怕醜啦!」 命令(Demand):透過命令、威脅,讓對方感到害怕、內疚,非做不可 例句:「你咁無禮貌㗎,舅父舅母叫你啊,快啲同佢哋拜年啦!」 應得(Deserve):強調責任和「應該」 例如:「小朋友就應該專心讀書先啦,畢業之後大把時間玩!」 聽到「4D語言」,子女容易覺得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被忽略,難以感受到家長的愛,甚至不願繼續對話。如果你想和家人建立更親密的關係,不妨嘗試在拜年時多關心彼此的感受,減少評價或比較,「近排點啊你?返學有無壓力啊?」,相比起「你考第幾呀?」更有效表達關心呢! 善意溝通四部曲 我們「夥伴學校」一名媽媽分享,她向來都用家長式說教、命令、催促,甚至責罵的方式與兒子溝通,在參與我們的「善意溝通工作坊」和「家長共學小組」後,才驚覺自己平日說的就是「4D語言」。 及後媽媽嘗試在家中改用「善意溝通四部曲」,包括第一步,客觀描述子女的行為而非評價;第二、三步,同理孩子行為背後的感受和需要;以及第四步,提出請求。有一次,媽媽因為已夜深,不容許兒子繼續玩手機遊戲,兒子隨即情緒激動,對媽媽拳打腳踢。媽媽選擇先冷靜和同理自己的感受,然後嘗試理解兒子的感受和需要,再慢慢跟他傾談。 媽媽問兒子:「媽媽見到你好想打機,係咪啊?」兒子立即大喊說:「係呀!」媽媽接着問:「你係咪因為𠵱家無得打機,所以唔開心?」兒子點頭。媽媽續道:「因為你聽日一早要返學,如果𠵱家唔瞓嘅話,媽媽擔心你聽日無精神上堂。我希望你𠵱家即刻去瞓覺先,媽媽應承你,我哋星期六放假再一齊玩。不過,我都希望你下次可以有禮貌表達你的訴求,我知你一定做得到!」因着媽媽的理解,兒子也平靜了下來。 每次聽到「夥伴學校」家長的轉化故事,我們都十分鼓舞,也再度肯定家長教育對於提升學生身心靈健康的重要。因此「感講夥伴學校計劃」一直堅持以全校參與模式與學校合作,致力賦能教師與家長學習善意溝通,因為我們相信影響學童成長最深的,是最常接觸他們的老師和家長。教育局於2023/24學年推出「校園.好精神」加強推廣校園精神健康的措施,亦涵蓋一系列的家長教育,包括與十八區家教會和校長聯會合辦家長講座,還有批出「家長學生.好精神一筆過津貼」和「守門人」訓練等,對此我們感到十分雀躍,希望更多家長與我們一起轉化家庭的溝通文化。 最後,我們邀請家長在新春假期多了解子女的感受同時,不忘好好照顧自己。我們也鼓勵學校投放更多資源在家長教育,促進家校合作,提升學生身心靈健康。 文:李楚倩(「JUST FEEL 感講」項目主任) 作者簡介:註冊非牟利機構「JUST FEEL感講」的願景,是轉化學校和家庭的溝通文化,透過支援教育工作者和家長,攜手共創同理心校園和家庭文化,提升孩子的身心靈健康。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6期]

詳細內容

感講你知:應對學生後疫情孤獨危機

記得以前有首家傳戶曉的「聖誕歌」叫Lonely Christmas,令不少人感到共鳴:「凝視那燈飾,只有今晚最光最亮,卻照亮我的寂寞。」經歷過3年疫情下的社會隔離,或許我們每個人都對這份孤獨感不陌生,世界衛生組織(WHO)更在上月中宣布,孤獨已成一個逼切的全球健康危機,稱孤獨感帶來的身心健康風險相當於吸煙、酗酒。 最近機構和伙伴學校的一對親子接受《南華早報》訪問,分享疫情對學生身心健康的影響。小六學生Colin指在疫情後重返校園,發現同學間「似是築起了高牆,沒什麼可談,連玩的手機遊戲也不是同一款」,可見失落了3年寶貴的校園生活,使不少學生陷入令人擔心的孤獨危機。 班級經營 加強聯繫感 面對普世的孤獨問題,世衛組織的應對策略是成立一個「社會聯繫委員會」,而教育局上月在全港學校開展的「多關懷.添幸福」大行動,亦鼓勵學校多舉辦班本活動,加強學生聯繫感,這與「感講伙伴學校計劃」一直推動的「班級經營」不謀而合。 「善意溝通」和「社交情意教育」是「感講伙伴學校計劃」的核心理論,其中「善意溝通」理論提出安全感、歸屬感是每個人重要的需要。我們相信在感到安全的環境下,學生更願意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與他人連結,減少孤獨,預防情緒及行為問題。因此我們透過提供三方面的「班級經營」支援,包括(一)小學六級共37節、結合兩大核心理論的班級經營課程;(二)「傾一傾」日常分享資源庫;(三)班級經營活動日,鼓勵學校釋出常規課時,使各方持份者明白關係不能只靠課外活動去建立。 在聖誕假期前夕,我們分別與兩所伙伴小學合辦全校的班級經營活動日,主題是「同理彼此.建立關係」,希望為學生創造深刻的班本回憶,同時建立具同理心的正向關係。 活動日於連續兩個下午舉行,第一天的主題是「學好同理心」。學生先觀賞一條卡通短片,在片段中,伴隨着滑稽的音樂,一隻熊玩滑翔傘連番失敗,重重地摔倒地上,甚至與飛機迎面相撞。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嘗試代入「倒霉熊」的身分,有的學生表示「覺得倒霉熊好痛、不開心」,並思考作為「倒霉熊」的朋友可以如何幫助牠,學習到同理心是「從別人的角度,理解別人的感受,並願意幫助對方」。 同理活動日 創共同回憶 在及後「同理手環」的活動中,學生要設計屬於自己的手環,並訂立自己在活動日的同理心目標,例如聆聽同學、對同學說聲加油。過程中學生都發揮學習到的同理心,當看到有同學用盡方法都戴不到自己的手環,他們不是嘲笑對方,而是主動互相幫忙,令人十分鼓舞! 第二天的主題是「實踐同理心」,安排了不少讓學生合作、發揮團結精神的活動,包括壓軸的「班級問答比賽」,比賽採輪流作答形式,讓每名學生都有貢獻的機會。在其中一班,有幾個學生在等候作答時,高舉自行製作的「應援牌」——寫着「加油」的紙張,聲嘶力竭地為同學打氣,場面既有趣又溫暖。來到比賽尾聲,班級團結的氛圍更是達到巔峰,當聽到題目是「在限時內與全班同學擊掌」,學生隨即一同舉起右手,齊心協力完成最後的目標。活動日在一片歡笑聲中畫上圓滿的句號。 各位校長、老師和家長,學校猶如學生的另一個家,具歸屬感的校園和緊密的人際關係,對學生的身心健康非常重要,邀請大家了解你的學生或子女有否在學校感到孤獨,並思考推動班級經營活動,提升學生在學校的聯繫感。 文:楊思毅(JUST FEEL感講共同創辦人暨執行總監) 作者簡介:註冊非牟利機構「JUST FEEL感講」的願景,是轉化學校和家庭的溝通文化,透過支援教育工作者和家長,攜手共創同理心校園和家庭文化,提升孩子的身心靈健康。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1期]

詳細內容

感講你知:同哀悼 謀對策

開學以來的學生自殺潮令人痛心,也在學界和社會響起警號。政府和社會各界都提出建議,應對學生心理健康危機。「JUST FEEL 感講」也在本月舉辦了一場有關「社交情意教育和預防學童自殺」的研討會,希望幫助學校去思考全面的預防策略。在研討會的開始,我們沒有馬上進入正題,而是派發「感受需要卡」予會眾,讓大家在寧靜中消化對此波學生自殺潮的感受,再彼此連結和支持。 面對接納內心感受 新聞一串串數字,代表着一個個獨一無二的生命。我們都不忍再有年輕人逝去,因此都爭分奪秒地思考,希望拯救到更多寶貴的生命。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或許會麻木了自己的感受,尤其壓抑那些負面感受,只是叫自己「向前看」。面對排山倒海的事務和責任,我們更可能早已被壓得喘不過氣來,卻無從抒發。 在學生自殺潮下,我們認為首先要做的,是一同面對和接納我們內心的感受,去肯定這些感受是我們身為人重要而真實的部分。「善意溝通」中有個概念叫「生命之樹」(The NVC Tree of Life),根部代表「自我連結」,樹幹是「同理他人」和「表達自己」,意思是當我們能夠同理自己的感受,人性化地看待自己,才有足夠的內在力量,去人性化地看待和幫助別人。 我們機構內部也做過一次「自我連結」的對話圈,讓成員一起哀悼在這段時間的感受,成員可按身心狀態選擇分享與否。面對共同關注的情况,我們有不一樣的感受,有對逝者的哀傷,有對教師的擔心,有對工作的無力,也有勾起自身經歷的複雜情感。我們沒有特別以言語去回應,而是藉着不打斷的聆聽和對視,去營造一個安全、開放的空間,彼此接納和支持。 建立察覺情緒能力 在研討會上,我們的策略伙伴、有逾40年歷史的美國社交情意教育機構Committee for Children,分享了他們在2019年有關「社交情意教育和預防學童自殺」的研究,顯示絕望和焦慮等是自殺的危險因素。而作為全面預防、及早察覺與早期介入方式(精神健康第一層支援),「社交情意教育課程」促進學生自我認知、自我管理、社交認知、人際關係、負責任決定能力,證實有助減輕以上的危險因素。 教育局呼籲全港學校開展「多關懷.添幸福」大行動,並透過5個範疇鼓勵學生自我關懷,包括「愛護自己」、「管理自己」、「關愛他人」、「建立及維繫正向的關係」和「作出負責任的決定」,正正與社交情意教育的五大核心能力息息相關。 在「感講伙伴學校計劃」中,除了社交情意教育課程外,我們也配合心情記錄課冊、溝通互動工具等,建立學生的「自我認知」,即察覺情緒的能力,這些資源也幫助教師和家長識別有情緒需要的學生。有媽媽分享,長子早前入選了足球隊,全家一起慶祝時幼子沒有特別反應。後來媽媽驚訝地在課冊中發現,原來幼子很傷心,因為哥哥入選足球隊,但自己落選了。媽媽其後邀請幼子分享感受,他忍不住哭出來。培養學生表達感受需要的習慣,有助預防情緒及行為問題,亦減省教師和家長識別高危學生的負擔。學校可先嘗試改良現有的工具,加入心情記錄元素,長遠可考慮以全校參與模式推動社交情意教育,更全面支援學生身心靈發展。 邀請各位教育同工、家長,以及關注學生的每一人,都先好好照顧自己的身心健康,共同哀悼學生自殺潮下的感受,再一起思考全面的預防應對策略。 文:楊思毅(JUST FEEL感講共同創辦人暨執行總監) 作者簡介:註冊非牟利機構「JUST FEEL感講」的願景,是轉化學校和家庭的溝通文化,透過支援教育工作者和家長,攜手共創同理心校園和家庭文化,提升孩子的身心靈健康。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77期]

詳細內容

感講你知:留意學生試前壓力徵兆

不知不覺間,新學年已經過了一個半月,又快到測驗季節,小六學生的呈分試更是迫在眉睫!各位家長和教師,你留意到學生的身心狀態有什麼變化嗎?情緒和身體是息息相關的,除了直接詢問學生,家長和教師也可以嘗試從觀察學生的身體反應入手,了解學生的感受。 以測驗前較常出現的壓力為例,常見的壓力徵兆包括: 感受:激動、不耐煩、煩躁 身體:頭痛、疲累、食慾不振 認知:專注力和記憶力變差、對自己表現不滿、討厭自己 行為:坐立不安、容易生氣 同理傾聽 了解感受想法 看見學生的壓力徵兆,我們接着嘗試問「為什麼」,了解學生壓力背後的感受和需要,並以同理心傾聽他們,避免插嘴、評論和否定學生的感受或想法。「同理傾聽」能夠讓學生感到安全和被接納,更願意表達自己和尋求協助,有助調節和紓緩壓力。同理傾聽的技巧包括: 簡單語言確認:「嗯……」、「原來係咁……」、「媽媽/爸爸/老師聽緊……」 身體語言:眼望學生、身體傾前、點頭、手搭着學生的肩膊或手 覆述客觀事實和感受:「我聽到你話『聽唔明老師講咩』,你係咪好灰心?」、「我見到你皺晒眉頭,你係咪好擔心呀?」 聽到學生遇到困難,我們往往習慣馬上給予意見,希望幫助學生解決事情後,他們相應的負面心情也會消失。但其實當人情緒不穩時,也難以平靜和清晰地處理事情,最後可能「心情」、「事情」都得不到解決。反之,「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或許來得更有效。 「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是「JUST FEEL感講」的格言,我們一直秉持這個理念與超過30所小學成為伙伴,透過培訓教師和家長具備「善意溝通」的知識,並為他們提供課程、工具等支援,培育下一代去擁抱情感,提升身心靈健康。最近我們的伙伴學校在教育局研討會的成果分享,令我們十分鼓舞,也認證了「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的重要。 教師小舉動 紓緩緊張心情 我和另一共同創辦人郭梓樂上月很榮幸獲教育局邀請,主講 2023/24年度「校園‧好精神」教師專業網絡系列學生精神健康研討會(一)的小學及中學場次,我們與伙伴學校以「透過善意溝通提升學生身心健康」為題,與全港超過200所中小學的教師代表分享與交流。當日我們除了介紹「感講伙伴學校計劃」中以全校參與模式推動「社交情意教育」和「善意溝通」的不同策略,包括「開學適應周」和「善意溝通家長日」,我們的兩所伙伴學校也分享了實踐經驗。 其中東涌天主教學校(小學部)自2022年與我們合作,教師透過全校教師工作坊、共學小組、共同備課會學習「善意溝通」後,在課堂上有不同的新嘗試。麥老師憶述有一天,她班別的學生都非常緊張,因為數學教師要他們背乘數表,但在這個「小考」前,數學教師請學生用磁石在「感受之輪」上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師這個小小的舉動,令學生感覺到「老師明白自己的感受」、「老師願意接受自己的狀態」,即使有學生不太懂得背,最後也願意去嘗試。麥老師表示:「這是我親眼目睹的經歷,可以用『amazing』來形容!」 邀請各位家長、教師都與我們一起學習「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以同理心陪伴學生面對壓力! 文:楊思毅(JUST FEEL感講共同創辦人暨執行總監) 作者簡介:註冊非牟利機構「JUST FEEL感講」的願景,是轉化學校和家庭的溝通文化,透過支援教育工作者和家長,攜手共創同理心校園和家庭文化,提升孩子的身心靈健康。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71期]

詳細內容

感講你知:「同理」開展新學年

各位老師、家長,新學年開始了,你準備好了嗎?以下的句子是不是你的心聲?「面對新學年嘅轉變同埋其他未知之數,我真係適應到咩?」「我仲好想去多轉旅行呀……都未休息夠……」關懷自己,不一定是自私,邀請你每天抽10分鐘跟自己聊聊天,覺察一下自己的身心狀態。覺察及認識自己,能幫助我們調整生活節奏,提升身心靈健康,從而擁有更多力量去連結你的學生或子女,建立充滿關愛及富同理心的關係。 建立關係,先要展開對話,但不少教師和家長在這個起點已經卡關,你曾否吶喊:到底如何才能讓學生跟我們分享?教師和家長的身分總帶着一定的權威,因此要讓學生有安全感分享,成年人以開放的態度聆聽和回應是極重要的,分享我的兩個心得給大家: 1.嘗試帶着好奇心與學生對話 例如:「開學見到你精力充沛,可以分享下暑假有咩經歷嗎?」 2.避免以上年的經驗/角度判斷學生 例如:「你上年成日同同學鬧交,今次係咪又係你挑起衝突?」 「上年呢個學生已經成日遲到,今日又缺席,一定係賴牀!」 預防勝於治療 共建同理心校園文化 復常後首個悠長暑假過去了,要再適應校園生活,教師和校長都可能會感到有些緊張,更遑論學生。最近港大一項學生精神健康問題的調查,發現三成受訪學生在疫情期間精神健康變差,教育局亦在開學前夕發函給全港學校的校長,促請學校加強推廣學生精神健康,及早幫助學生紓緩壓力及負面情緒。 香港佛教聯合會(佛聯會)也十分認同「預防勝於治療」,早在2021年,我們屬下的佛教慈敬學校就與社交情意教育機構「JUST FEEL感講」合作,參與「感講夥伴學校計劃」,此計劃亦獲收錄在教育局「校園.好精神」教師專業網絡電子通訊中的學生精神健康推廣資源。為期3年的計劃是採用全校參與模式,透過學生課程、教師及家長培訓、校園佈置,在學生、教師及家長三方面推廣「社交情意教育(又稱社交情緒教育)」和「善意溝通」。前者是關於如何促進學生身心靈及社交健康的學習框架,讓學生能夠認識和掌握自己的情緒、有效地解決問題,並與他人建立積極的人際關係;後者則是透過步驟明確、簡單易明的溝通心法,讓大家互相表達及理解彼此的感受和需要,促進關係。2022年,在葉氏家族慈善基金的資助下,佛聯會更與「JUST FEEL感講」合作開展為期5年的「感講夥伴辦學團體計劃」,推動屬下7所小學一同參與計劃,期望帶來系統性影響。 在這個學年的開首,佛聯會屬下的小學都「開學不上課」,在夥伴機構「JUST FEEL感講」的支援下,我們繼續舉辦一系列的開學適應班級經營活動予學生,包括使用「感受之輪」工具彼此分享開學的感受,希望在學期初建立具安全感和同理心的校園文化,長遠提升學生的身心靈健康。 新學年,祝願學校所有持份者都能「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家校齊心協同專業機構夥伴,同心同德為學生的身心靈健康努力奮進! 文:莊聖謙(「感講夥伴辦學團體計劃」合作夥伴 香港佛教聯合會學務顧問) 作者簡介:註冊非牟利機構「JUST FEEL感講」的願景,是轉化學校和家庭的溝通文化,透過支援教育工作者和家長,攜手共創同理心校園和家庭文化,提升孩子的身心靈健康。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65期]

詳細內容

感講你知:價值觀教育——逆流教室

逆境使人成長,就如每個孩子在學步的時候,難免會經歷跌倒,但只要繼續堅持嘗試,就能邁步前行。為教導學生「堅毅」的價值觀,我和其他教師特意製作了一部名為《逆流教室》的微電影,希望學生能在趣味中學習。 拍「穿越時空」微電影 趣味中學習 《逆流教室》全長9分鐘,以學生百看不厭的「時空穿越」為題材。故事講述學生阿星明明已很努力練習,卻在學校的「價值觀閃卡比賽」屢戰屢敗,感到十分氣餒。後來他在課室地上拾到一張「勤勞閃卡」,卡上寫着「發動技能」是穿越時空,正當他調侃「這些根本都是假」的時候,竟在無意中穿越回到1年前的學校課室!教師正討論着舉行閃卡大賽,希望學生從中學習價值觀和建立友誼,而並非單一追求勝負。阿星想尋找返回自己時空的方法,但教師都忙着討論而沒有理會他,當阿星苦惱地走出班房時,卻遇見了神秘人——校長,原來校長平時也會用閃卡來穿越時空,而穿越時空的奧秘就是校訓「勤而樂」。阿星恍然大悟,不單找到返回現實的答案,也找到了面對困難的秘訣——即使不能改變環境,我們也能夠改變心境,在堅毅的過程中找到快樂。 這條影片也回顧了德信學校在價值觀教育上的嘗試,我希望藉此與一眾教育同工分享,同時讓家長們了解更多學校對學生的品德培育。德信學校於2019年成為「感講伙伴學校」,一直以全校參與模式,在學生、教師、家長三方推動社交情緒及善意溝通教育。計劃重視歸屬感、尊重、關愛、真誠、同理心5大價值觀,學生的社交教育課程也涵蓋了堅毅、尊重他人、責任感、承擔精神、誠信、關愛、同理心共7個價值觀,希望提升學生的身心靈健康。 師生家長齊參與 今年學校更進一步,舉辦「價值觀體驗周」,透過不同的體驗式學習,例如盲人體驗,讓學生學習到同理心、守法、勤勞等價值觀。為增加男孩們的學習動機,學校改良了之前與「JUST FEEL 感講」共同製作的社交情緒課程「任務閃卡」,搖身一變成為「價值觀教育閃卡」,卡牌上包括價值觀知識和生活應用例子,並有「五行相剋」、「能量值」、「技能」等趣味元素。學生可透過參與不同活動獲取閃卡,然後與同學對戰,過程中學習公平競技和守規則。 在教師方面,不少教師在過去幾年已參與伙伴機構「JUST FEEL 感講」的「善意溝通教師共學小組」,因此學校在今年嘗試推動「深化小組」,由已參與培訓的教師帶領新教師學習,成立核心群體,更有效推動學生的品德培育工作。家長方面也有類似的嘗試,由已參與「善意溝通家長共學小組」的家長成立「圍爐小組」,繼續彼此學習和支援,並積極透過分享鼓勵其他家長。 世界不斷變化,下一代將面對不同的困難。各位教育工作者和家長,讓我們攜手與孩子同行,教導他們即使不能改變環境,也能改變心境,以堅毅的心境面對逆境,逆流而上。 文:蕭軒(「感講伙伴學校」德信學校學校社工) 作者簡介:註冊非牟利機構「JUST FEEL感講」的願景,是轉化學校和家庭的溝通文化,透過支援教育工作者和家長,攜手共創同理心校園和家庭文化,提升孩子的身心靈健康。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59期]

詳細內容

感講你知:2招勸至親戒掉壞習慣

在伴侶或親子關係中,改變對方的行為或習慣,是一項相當具挑戰的任務。夫妻間吵架,許多時候是因為一方想改變另一方的某些習慣;好朋友之間爭執,亦常常是因為一方想給另一方「好心」建議,但對方不領情。正因為嘗試「改變他人」可能會帶來衝突,所以我們有時候會聽到別人勸說「不要嘗試改變他人」、「做好自己就好」,但這樣真的好嗎? 以我父母為例,爸爸有時候會抱怨媽媽買一些不必要的用品回家:「屋企嘅都未用晒,又買返嚟擺。」但當我邀請爸爸主動與媽媽談時,他卻說:「千祈唔好啊,一陣鬧交仲衰。」然後再補充:「佢係咁㗎啦,講多兩聲又唔開心。」面對潛在衝突,爸爸選擇了沉默、退讓來應對,你認為有效嗎?或者,這種應對方法在一段以10年計的親密關係中,可以堅持多久呢?一味地退讓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 當然,不退讓並不代表要激進地要求對方。重點在於如何在合作和協調中與對方一起改變,要達到這個目的,有兩個關鍵。 關鍵 1: 適當理解何謂「嘗試影響他人」 在親密關係中 ,「不要嘗試改變對方」並不現實,因為彼此的生活軌迹緊緊交織,對方的生活習慣長遠而言影響到的是雙方。在這個層面而言,改變也無法單從自己做起,如果完全放棄改變對方,基本上也等同於放棄更美好的共同生活。 此外,「我為你好」也不是一個好理由。正如前述,既然不改變的壞處是要共同承擔,那麼改變的好處當然也是共同受惠。即使對方或許得益較多,但「為了你好」這個想法或說法本身就容易引起反感。再以我父母為例,媽媽總是勸誡爸爸均衡飲食:「你咁食法邊得㗎,要咁樣做先啱㗎!」當爸爸不願意跟隨時,她甚至指摘:「我為你好都唔珍惜!」結果,一番好意演變成衝突,改變更無從談起。 真誠表達聆聽 理解彼此感受需要 「嘗試改變他人 」的真正意思,是嘗試合作找出滿足彼此需要的策略。透過真誠表達和聆聽,理解彼此的感受和需要,然後找出有效的策略,才能帶來持久的改變。在上述例子中,爸爸的需要是「自主」和「方便」,而媽媽的需要可能是「安全感」,因為她希望爸爸保持健康來一直陪伴她。除了口頭上不斷提醒爸爸外,媽媽也可以嘗試其他策略,例如帶爸爸到適合的餐廳,與爸爸一起設計餐單等。當然,這些策略也未必奏效,重點在於持續地發掘彼此需要,並發揮創意嘗試找到新策略,在合作中一起改變。 關鍵 2: 掌握有效的溝通技巧 「嘗試改變」的過程會涉及大量的溝通和互動,部分對話更帶着強烈的情緒。我們愈能掌握「善意溝通」,便愈能適當地表達自己、同理對方。回到以上例子,媽媽可運用「善意溝通」的技巧這樣說:「我看到你這個星期的早餐都只有清湯米粉,所以我感到有點擔心,擔心你沒有足夠的營養。我知道你重視方便,也不想我干涉你每天吃什麼,但我也希望我倆都能繼續健康地一起生活,白頭到老。不如我們一起設計接下來的餐單好嗎?」 篇幅所限,無法一一解釋「善意溝通」的每個步驟,歡迎有興趣的讀者回顧我們過去的文章。總括而言,「嘗試改變彼此」在生活中是一件正常不過的事情,我們只要掌握適當的心態和技巧,就能透過改變讓彼此生活更美好! 文:郭梓樂(「JUST FEEL 感講」共同創辦人暨執行總監) 作者簡介:註冊非牟利機構「JUST FEEL感講」的願景,是轉化學校和家庭的溝通文化,透過支援教育工作者和家長,攜手共創同理心校園和家庭文化,提升孩子的身心靈健康。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53期]

詳細內容

感講你知:善意溝通化解校園衝突

今年初小學恢復全日面授課後,訓導教師隨之而來的壓力,就是面對相應增加的校園衝突事件。 不過對我而言,卻是另一番正面的體會。我曾用「夥伴」機構「JUST FEEL感講」的一套善意溝通工具,加四部曲的善意溝通技巧,以不懲不罰的方式,化解以下兩宗校園個案: 個案1:一天耗盡一瓶洗手液 背後存壓力 我有天收到校工投訴,表示有一名女生經常入洗手間洗手,一天內就把一整瓶洗手液消耗掉,該女生平日表現乖巧、操行良好,也樂於助人。可是當我問她緣由時,問了多次她也低頭沒有回應。有些事情學生是會說不出口的,為了協助她打開心扉,我就聯同社工使用「感講感受需要卡」和她作善意溝通四部曲的對話。觀察、感受、需要及請求為四部曲,意即教師聚焦在客觀描述學生的行為而非評價,同理學生行為背後的感受和需要,以及發出請求,協助學生選擇可滿足其需要的解決方法。 我問學生:「今天你用了一整瓶洗手液來洗手,當你用洗手液搓手時有什麼感受?」女生選了「放鬆」和「舒服」這兩張卡,因為手接觸到洗手液的觸感令她感到很放鬆,背後是她背負着功課和考試的莫大壓力,需要紓緩情緒。 當同理到該名女生的感受後,社工就接着找家長商量,並輔導女孩一起思考採用其他緩解壓力的方法取代頻繁洗手。我們希望借助感受卡讓學生梳理情緒,敢於說出行為背後的需要,擁抱負面情緒,有效加速教師協助他們解決問題。 個案2:師生衝突 以感受需要卡助對話 A老師多次規勸一名學生不要聊天,但該同學屢勸不聽,還在下一節課用粗言穢語說A老師的不是。我找該同學了解,但他拒絕道歉,一直嚷不公平。 我遂邀請同學與A老師一起用感受需要卡對話,分別着兩人選出數張卡,表示發生衝突時他們各自的感受和需要:老師選出「灰心」、「失望」和「憤怒」3張感受卡,以及「尊重」、「被理解」和「合作」3張需要卡;學生選出「嫉妒」、「煩躁」和「憤怒」3張感受卡,以及「自己決定」和「平等」2張需要卡。 當彼此的感受和需要呈現出來後,學生了解到老師已提醒他多次的失望和包容,而自己也不可能在應守秩序的課堂上滿足「自己決定」的需要,從而能夠平靜地從心出發向老師道歉。 學用適當方式滿足「需要」 身為一名教師,同時也是一個4歲女兒的母親,我絕對明白有時候小孩子「不聽話」,真的會令我們十分苦惱。不過透過「夥伴」機構「JUST FEEL感講」的教師培訓,我對善意溝通有更深的理解,也幫助我如何更有效地與學生和女兒溝通。善意溝通相信,我們所做的每件事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例如睡覺能滿足「休息」的需要,與朋友聊天能滿足「友誼」的需要。因此,當小孩子「不聽話」的時候,或許他們只是不懂得用適當的方式去滿足自己的「需要」。 我認為有效的溝通方式,不是嚴厲責備、讓孩子不敢犯錯,或循循善誘、讓他們乖乖聽話,而是用心聆聽他們的感受和需要,然後幫助他們找到恰當而又滿足到其需要的方法。鼓勵大家都嘗試多聆聽子女,以善意溝通了解他們! 上文提到我用作化解校園衝突與犯規的的「感講感受需要卡」,同樣適用與親子相處,歡迎按此了解更多:bit.ly/40E9uU2 文:楊潔婷(「感講夥伴辦學團體計劃」統籌教師、佛教慈敬學校訓導主任) 作者簡介:註冊非牟利機構「JUST FEEL感講」的願景,是轉化學校和家庭的溝通文化,透過支援教育工作者和家長,攜手共創同理心校園和家庭文化,提升孩子的身心靈健康。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47期]

詳細內容

感講你知:全日復課大挑戰

上午7:15左右回校,持續工作11小時,晚上6:30左右才拖着疲乏的身軀回家,繼續另一份工作——照顧4歲女兒。感到疲倦不堪時,我會練習「同理自己,同理他人」:深呼吸,靜下來,覺察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再同理女兒的感受和需要。 回想去年11月尾,學校宣布1月3日起恢復全日上課,不同持份者都有不同的想法: 有學生感到很興奮,因為終於可以到操場小息和跟同學一起吃飯;亦有學生不想全天上課,跟我說:「只是想一想,就已經覺得很累,完全沒有時間打機。」 部分家長贊成全天上課,因為學生可以參與多一些學校活動;也有家長覺得全天上課時間太長,學生少了很多自由時間,很累,也令家長安排課外活動時感到困難。 至於教師呢,我們大多都感到有壓力,照顧學生全天上課的感受、需要和秩序的同時,亦要處理部分家長的訴求和意見。有新教師更表示從未試過全天授課,根本不知道到操場小息的規則,跟學生一起午膳的流程等,十分擔憂。有見及此,我拍攝了幾條短片來介紹相關規則與流程,希望消除他們的疑慮和擔憂。 終於到了1月3日,是長假期後首個上課日,也是全天復課的第一天。一大早,學生精神奕奕地回校。小一至小三的第一節課並沒有如以往一樣正常上課,而是由班主任帶領學生互相分享自己的心情,講解一些常規,希望學生先處理自己的心情,再處理學業。 學生小息奔跑 從笑臉看見滿足 小息的時候,小四至小六學生可以走到操場,他們三五成群,盡情聊天,甚至情不自禁地跑起來。身為訓導主任的我並沒有立刻喝止他們,因為從他們的笑臉上,我看見了滿足、興奮,他們內心積壓已久的一些需要獲得滿足了。 午膳則出奇的順利,大部分學生都吃得很快。有學生跟教師說:「我覺得學校的飯盒很好吃,因為可以跟同學一起吃。」由此可見「飯腳」很重要! 下午的課堂,我邀請了JUST FEEL團隊為學生度身設計了兩節「班級經營」課堂,讓學生表達對全天上課的感受和需要。JUST FEEL團隊也設計了一些同學間發生衝突的情境,學生透過角色扮演,練習利用「善意溝通四部曲」去解決衝突。看見學生落力演出,愉快學習,我自覺得努力沒有白費。 面對不同壓力 給自己一些空間 在這個不斷轉變的環境中,不論教師或是家長都正面對不同程度的壓力。這個時候,我們都需要給自己一些空間,了解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同理自己),然後才有力量去連結你的學生或子女(同理他人)。送給大家JUST FEEL的格言「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 JUST FEEL將於3月18日(本周六)舉辦「感聽感講」2023價值觀教育研討會,屆時我將會分享更多在學校推廣善意溝通的經驗,歡迎小學教育工作者和對價值觀教育感興趣的人士參加!詳情:zh.justfeel.hk/conference2023 文:楊潔婷(「感講夥伴辦學團體計劃」統籌老師、佛教慈敬學校訓導主任) 作者簡介:註冊非牟利機構「JUST FEEL感講」的願景,是轉化學校和家庭的溝通文化,透過支援教育工作者和家長,攜手共創同理心校園和家庭文化,提升孩子的身心靈健康。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40期]

詳細內容

感講你知:生離死別

前一段時間,一位好朋友,也是JUST FEEL的前同事Ocean,因敵不過極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在僅僅27歲之大好年華與世長辭。得悉她的死訊,我不知如何反應,感到強烈的無助與不知所措。我發現,自己從小沒有在家或學校學過如何面對離別。也許父母為免子女傷心,會對死亡避而不談。華人社會下,表達負面感受更是難上加難。即使參與喪禮都非常沉默,或是在各種繁瑣的儀式中疲於奔波。可是再逃避,終究要面對這個課題,我們都無可避免面對生離死別。 受到Ocean親屬邀請,在追思會中分享,我開始覺察並感受她的離去,卻常帶着「喪禮其實是做給在生的人」的矛盾,感到迷惘和羞愧。原來我無法接納自己有「哀悼」和「表達」的需要。在友人的陪伴、音樂的共鳴下,我一步一步接觸自己面對Ocean離去的感受,也開始接納「我的感受和需要也是重要的」。除了傷悲、不捨、無力,原來更多的是悔疚、遺憾。約好在我留學一年後歸來與她再聚,可是我沒做到。自責沒有把握每個分秒與她連結,有些事仍想跟她分享,有些地方仍想跟她重遊。 追思會(作者提供) /有些朋友想見面 有些承諾講了廿年 有些遊戲玩到一半未完 也只能那邊見/《那邊見》SWING 學習離別 學習過好當下 Ocean離開了世界,但我們仍能活出她的信念。記得她在患病期間,製作了一份excel,每日記錄自己感受需要,更以「感受需要卡」與其他病友連結。她若知道我在她離去後,願意同理自己,和自己和解,好好照料自己的需要,我想她亦會感到放心和滿足。追思會中,我們亦將「自我同理」這份禮物跟參與者分享。我們以感受需要卡佈置環境,當中有「傷心」、「感激」、「憤怒」、「無力」的感受,亦有「關心」、「支持」、「愛」等需要;又邀請大家一同參考感受需要卡,栽種已故善意溝通導師Inbal Kashtan提出的生命之樹根部——「自我連結」,停下來接觸內心的感受、滿足到和未能滿足的需要,還有想跟Ocean說的話。 在自我連結和表達當中,我憶起許多與Ocean共度的時光:她化身「樹懶」為課程故事可愛的角色配音,工作中互吐苦水的點滴,對共同願景的的促膝長談,簡單沉默的陪伴和擁抱,還有在她患病期間互相分享的畫作。記得她因為在乎JUST FEEL的研究工作,想盡快得到上司回應,口邊總掛着「喂呀郭梓樂(Matthew)去咗邊!」想起她皺着眉,着急和緊張的語氣,我會心一笑,亦欣賞她對工作的認真與熱誠。原來除了哀悼傷痛,我還想好好慶祝,慶祝美麗的她曾經存在這個世界當中,也慶祝我們曾經深入的連結過。「慶祝與哀悼」是相生相成的。我們會哀悼龐大的傷痛、憤怒、失落、無力。而我們會感到難過,是因為我們曾經有過如此深入的連結。因此,我們亦慶祝當中經歷過的感動與快樂。在追思會的分享當中,我們亦好像從前在office彈結他分享音樂的時光一樣,以歌聲緬懷Ocean。 /有多少苦痛有你和我一起度過 一起承受 有多少快樂有你和我一起享受 一起感動/ 《當我們一起走過》蘇打綠 我想哀悼不會有完結的一天,但會沉澱、轉化和成長。Ocean的離去,也讓我學習面對離別,學習過好每個當下。不止成年人,即使是小孩子,其實也能察覺到離別的不安,或有機會遇到熟悉的人、心愛的寵物離開人世。讓我們一同學習善意溝通,幫助自己和孩子面對離別,好好的自我同理,共同慶祝和哀悼。 Ocean,我愛妳:﹚ 追思會分享片段《當我們一起走過》 文:霍靖兒(JUST FEEL 感講前項目經理) 作者簡介:註冊非牟利機構「JUST FEEL感講」的願景,是轉化學校和家庭的溝通文化,透過支援教育工作者和家長,攜手共創同理心校園和家庭文化,提升孩子的身心靈健康。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35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