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講你知:同哀悼 謀對策
開學以來的學生自殺潮令人痛心,也在學界和社會響起警號。政府和社會各界都提出建議,應對學生心理健康危機。「JUST FEEL 感講」也在本月舉辦了一場有關「社交情意教育和預防學童自殺」的研討會,希望幫助學校去思考全面的預防策略。在研討會的開始,我們沒有馬上進入正題,而是派發「感受需要卡」予會眾,讓大家在寧靜中消化對此波學生自殺潮的感受,再彼此連結和支持。 面對接納內心感受 新聞一串串數字,代表着一個個獨一無二的生命。我們都不忍再有年輕人逝去,因此都爭分奪秒地思考,希望拯救到更多寶貴的生命。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或許會麻木了自己的感受,尤其壓抑那些負面感受,只是叫自己「向前看」。面對排山倒海的事務和責任,我們更可能早已被壓得喘不過氣來,卻無從抒發。 在學生自殺潮下,我們認為首先要做的,是一同面對和接納我們內心的感受,去肯定這些感受是我們身為人重要而真實的部分。「善意溝通」中有個概念叫「生命之樹」(The NVC Tree of Life),根部代表「自我連結」,樹幹是「同理他人」和「表達自己」,意思是當我們能夠同理自己的感受,人性化地看待自己,才有足夠的內在力量,去人性化地看待和幫助別人。 我們機構內部也做過一次「自我連結」的對話圈,讓成員一起哀悼在這段時間的感受,成員可按身心狀態選擇分享與否。面對共同關注的情况,我們有不一樣的感受,有對逝者的哀傷,有對教師的擔心,有對工作的無力,也有勾起自身經歷的複雜情感。我們沒有特別以言語去回應,而是藉着不打斷的聆聽和對視,去營造一個安全、開放的空間,彼此接納和支持。 建立察覺情緒能力 在研討會上,我們的策略伙伴、有逾40年歷史的美國社交情意教育機構Committee for Children,分享了他們在2019年有關「社交情意教育和預防學童自殺」的研究,顯示絕望和焦慮等是自殺的危險因素。而作為全面預防、及早察覺與早期介入方式(精神健康第一層支援),「社交情意教育課程」促進學生自我認知、自我管理、社交認知、人際關係、負責任決定能力,證實有助減輕以上的危險因素。 教育局呼籲全港學校開展「多關懷.添幸福」大行動,並透過5個範疇鼓勵學生自我關懷,包括「愛護自己」、「管理自己」、「關愛他人」、「建立及維繫正向的關係」和「作出負責任的決定」,正正與社交情意教育的五大核心能力息息相關。 在「感講伙伴學校計劃」中,除了社交情意教育課程外,我們也配合心情記錄課冊、溝通互動工具等,建立學生的「自我認知」,即察覺情緒的能力,這些資源也幫助教師和家長識別有情緒需要的學生。有媽媽分享,長子早前入選了足球隊,全家一起慶祝時幼子沒有特別反應。後來媽媽驚訝地在課冊中發現,原來幼子很傷心,因為哥哥入選足球隊,但自己落選了。媽媽其後邀請幼子分享感受,他忍不住哭出來。培養學生表達感受需要的習慣,有助預防情緒及行為問題,亦減省教師和家長識別高危學生的負擔。學校可先嘗試改良現有的工具,加入心情記錄元素,長遠可考慮以全校參與模式推動社交情意教育,更全面支援學生身心靈發展。 邀請各位教育同工、家長,以及關注學生的每一人,都先好好照顧自己的身心健康,共同哀悼學生自殺潮下的感受,再一起思考全面的預防應對策略。 文:楊思毅(JUST FEEL感講共同創辦人暨執行總監) 作者簡介:註冊非牟利機構「JUST FEEL感講」的願景,是轉化學校和家庭的溝通文化,透過支援教育工作者和家長,攜手共創同理心校園和家庭文化,提升孩子的身心靈健康。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77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