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講你知:2招勸至親戒掉壞習慣

在伴侶或親子關係中,改變對方的行為或習慣,是一項相當具挑戰的任務。夫妻間吵架,許多時候是因為一方想改變另一方的某些習慣;好朋友之間爭執,亦常常是因為一方想給另一方「好心」建議,但對方不領情。正因為嘗試「改變他人」可能會帶來衝突,所以我們有時候會聽到別人勸說「不要嘗試改變他人」、「做好自己就好」,但這樣真的好嗎?

以我父母為例,爸爸有時候會抱怨媽媽買一些不必要的用品回家:「屋企嘅都未用晒,又買返嚟擺。」但當我邀請爸爸主動與媽媽談時,他卻說:「千祈唔好啊,一陣鬧交仲衰。」然後再補充:「佢係咁㗎啦,講多兩聲又唔開心。」面對潛在衝突,爸爸選擇了沉默、退讓來應對,你認為有效嗎?或者,這種應對方法在一段以10年計的親密關係中,可以堅持多久呢?一味地退讓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

當然,不退讓並不代表要激進地要求對方。重點在於如何在合作和協調中與對方一起改變,要達到這個目的,有兩個關鍵。

關鍵 1: 適當理解何謂「嘗試影響他人」

在親密關係中 ,「不要嘗試改變對方」並不現實,因為彼此的生活軌迹緊緊交織,對方的生活習慣長遠而言影響到的是雙方。在這個層面而言,改變也無法單從自己做起,如果完全放棄改變對方,基本上也等同於放棄更美好的共同生活。

此外,「我為你好」也不是一個好理由。正如前述,既然不改變的壞處是要共同承擔,那麼改變的好處當然也是共同受惠。即使對方或許得益較多,但「為了你好」這個想法或說法本身就容易引起反感。再以我父母為例,媽媽總是勸誡爸爸均衡飲食:「你咁食法邊得㗎,要咁樣做先啱㗎!」當爸爸不願意跟隨時,她甚至指摘:「我為你好都唔珍惜!」結果,一番好意演變成衝突,改變更無從談起。

真誠表達聆聽 理解彼此感受需要

「嘗試改變他人 」的真正意思,是嘗試合作找出滿足彼此需要的策略。透過真誠表達和聆聽,理解彼此的感受和需要,然後找出有效的策略,才能帶來持久的改變。在上述例子中,爸爸的需要是「自主」和「方便」,而媽媽的需要可能是「安全感」,因為她希望爸爸保持健康來一直陪伴她。除了口頭上不斷提醒爸爸外,媽媽也可以嘗試其他策略,例如帶爸爸到適合的餐廳,與爸爸一起設計餐單等。當然,這些策略也未必奏效,重點在於持續地發掘彼此需要,並發揮創意嘗試找到新策略,在合作中一起改變。

關鍵 2: 掌握有效的溝通技巧

「嘗試改變」的過程會涉及大量的溝通和互動,部分對話更帶着強烈的情緒。我們愈能掌握「善意溝通」,便愈能適當地表達自己、同理對方。回到以上例子,媽媽可運用「善意溝通」的技巧這樣說:「我看到你這個星期的早餐都只有清湯米粉,所以我感到有點擔心,擔心你沒有足夠的營養。我知道你重視方便,也不想我干涉你每天吃什麼,但我也希望我倆都能繼續健康地一起生活,白頭到老。不如我們一起設計接下來的餐單好嗎?」

篇幅所限,無法一一解釋「善意溝通」的每個步驟,歡迎有興趣的讀者回顧我們過去的文章。總括而言,「嘗試改變彼此」在生活中是一件正常不過的事情,我們只要掌握適當的心態和技巧,就能透過改變讓彼此生活更美好!

文:郭梓樂(「JUST FEEL 感講」共同創辦人暨執行總監)

作者簡介:註冊非牟利機構「JUST FEEL感講」的願景,是轉化學校和家庭的溝通文化,透過支援教育工作者和家長,攜手共創同理心校園和家庭文化,提升孩子的身心靈健康。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5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