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添父能量:玩樂是父子關係的鑰匙

當兒子問你「可唔可以同我玩」,對各位爸爸來說,會感到開心還是厭煩?筆者曾目睹有一個孩子,以可愛的聲線主動請求爸爸陪他玩,起初爸爸不予任何回應,當兒子再三請求,爸爸終於答應,但在玩樂過程中不斷「出茅招」取勝,很快兒子便放棄與爸爸一起玩了。 父子之間的玩樂,對於兒子的成長和發展非常重要。透過玩樂,爸爸可以幫助兒子建立和發展自信、創造力、社交技能及保持身心健康,同時也可以建立父子的情感依附。以下有3個錦囊,幫助爸爸明白和兒子一起玩樂的好處。 建立共同語言 提升社交技能 1. 建立父子情感依附 美國有家庭研究中心的研究指出,戶外活動例如:跑步、打籃球、騎單車、露營等,有助建立父子的親密關係,亦促進兒子的運動和體能發展,有助維持身體健康。研究發現,爸爸透過和兒子玩樂,可以建立一種共同的語言,對兒子的情感發展和性格形成有着非常正面的影響,更可以幫助兒子建立自信心和自尊心,提升自我形象和快樂感。兒子可以在玩樂過程中學習到如何面對挫折和失敗,而在遊戲中的互動則能夠學習如何與他人合作、協調和溝通,亦會學習到如何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有助提升社交技能,讓兒子在學校和生活中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2. 傳承正確價值觀 非洲的研究顯示,父子的玩樂時間可以幫助兒子學習傳統文化和重要的價值觀,包括尊重長輩、關懷他人、合作、責任感、勤勞和節儉等。這些價值觀可以幫助兒子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同時也可以幫助他們在未來的生活中更好地應對各種挑戰和困難,因為良好的父子關係有助降低青少年期出現問題行為的機率。鼓勵爸爸透過遊戲,向兒子分享這些價值觀,幫助兒子更認識和理解自己的文化和傳統,將正確的價值觀一直傳承。 3. 玩得愈多,學得愈好 日本的研究發現,父子的遊戲時間可以幫助兒子在學校和其他方面取得更好的成績。這是因為遊戲可以幫助兒子學習如何專注、解決問題和提高自我控制的能力。研究還表明,父子的遊戲時間可以維持兒子的心理健康,因為當遊戲成為一個緩解壓力和緊張情緒的方式,不單有助兒子放鬆身心、調節情緒,還有機會減低情緒困擾,例如是焦慮和抑鬱的風險。爸爸們不妨嘗試讓兒子在放學後先玩一會兒,然後才做功課和溫習,你會發現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呢! 爸爸可以和兒子積極參與多元化的活動,除了發現不同的樂趣,更可以找到共同的興趣。這樣的互動和玩樂不僅可以加強親密的父子關係,爸爸還可以在遊戲中提供積極的支持和指導,為兒子的成長和發展帶來許多正面的影響。各位爸爸,趁着父親節,好好和兒子盡情地玩吧! 文:黃格平(維護家庭基金社工、兩個兒子的爸爸、積極鑽研父子關係) 作者簡介:由一群撐爸爸角色的父母共同寫作,記錄他們怎樣在孩子生命中,築起爸爸形象。好爸爸中心由維護家庭基金設立,深信每個孩子需要好爸爸;爸爸角色可由夫妻共建。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53期]

詳細內容

多元導航:子女的生涯規劃

「爹哋媽咪,我想做YouTuber!」 作為家長,你會如何回應這個對夢想充滿熾熱期待的小孩?這一句說話,有沒有讓你回想起自己孩童時期簡單而純粹的夢想? 「我的志願是成為一個善良的人」 說到夢想,或多或少也與生涯規劃有着千絲萬縷般的聯繫。生涯規劃是否就等於《我的志願》?未必盡然。從前《我的志願》作文題目,讓很多學生寫出他們的理想職業,消防員、救護員、醫生……等的工作。在芸芸文章中,筆者看過一篇令人動容的《我的志願》,起首便是一句「我的志願是成為一個善良的人」。想必此與眾多父母最原始的願望互相呼應,筆者亦感欣慰。社會中不少職業會因時移世易而崛起或淘汰,但「想成為怎樣的人」,卻能探討最原始的自我價值和本質。 讓孩子自行作出快樂的選擇 生涯規劃,有如與小孩一同在他的生活藍圖中探索目標和自己的價值,思考和分析他所具備的才能和喜好,如何成為他實踐夢想的裝備。試想像我們準備登山,但背包被塞滿不同的東西,又怎能輕易登山呢?所以即使裝備再多,若不恰當選取或利用,最終只會適得其反。我們可以做的是讓孩子知道,不同「裝備」會讓他們的旅程有怎樣的變化,讓他們足夠了解自己的生活及機會,並讓孩子自行作出使他快樂的選擇。 為何筆者花筆墨提及「孩子自行選擇」的重要?試想像,現在已是星期五晚上,明天是假期,但突然有額外的工作需要你在今晚完成,當刻的心情必定不好,推動自己工作的動力亦自然不高。回到剛剛提及孩子的自我選擇,不少家長抱怨孩子學習新事物只有三分鐘熱度,但若那個事情、職業或夢想是孩子熾熱所渴求,你會發現孩子即使面對難關亦會竭力學習及裝備自己。而自身的熱情及家人的支持,更是讓他繼續翱翔旅程的能量。這不就如孩子出生時,我們作為家人所祝願他的快樂成長嗎? 如筆者在文章一開始帶出的一句,家長又該如何回應子女充滿冀盼的話語?不少家長會到坊間尋找良方,熱門書籍字眼如:教出好小孩、這樣入大學、成功爸媽之道……等,甚至在網上的親子論壇裏都能看見家長們互相交流心得。這些書本、留言為家長指引了方向,但再多的書籍也不及父母對自己小孩的了解與支持,自家秘製的親子良方才是恆久且溫暖。少一點批判,多一點聆聽,父母看似簡單的一句支持說話,其實早已嵌入孩子心田。 就讓我們細心聆聽孩子的所思所想,配合對子女的了解作生涯規劃,為他們的未來開拓更多元的面貌。 「爹哋媽咪,我想做YouTuber!」 「我哋都想知多啲,不如你講多啲嚟聽下?」 文:林愷晴(香港家庭福利會註冊社工) 作者簡介:香港家庭福利會乃本港主要提供家庭服務的非牟利福利機構,致力推動和諧家庭關係,服務範圍包括綜合家庭服務丶兒童照顧服務丶綜合靑少年服務,長者及社區支援服務等。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53期]

詳細內容

教大GPS:學習——提升能力與培養興趣

學習有兩方面,一是提升能力,二是培養興趣。我們很着重提升能力,卻往往忽略培養興趣。何以見得?請嘗試在下面填充題的橫線上加入適當的詞語。 「明天掛八號風球,學生___上課。」 依筆者的經驗,大部分人的答案是「不用」、「毋須」。這是否意味着我們只是為了需要,才迫不得已去上課?如沒需要,則可免則免?那麼,有什麼更正面的答案?也許是「不可以」。「真可惜,八號風球,學生不可以上課,大家都很想到學校去。」可見,我們日常言談間,潛移默化,傳遞了什麼信息給學生?給予他們對上課的是什麼評價?上課是出於無奈,還是一件值得嚮往、期盼的事情? 「你打機真勤奮」 另一個例子,筆者很喜歡看書,會隨身攜帶書本,在有空時拿出來看。遇到朋友,他們就會說:「你真勤奮!」、「很努力!」筆者通常這樣回覆:「我不是勤奮,我真的很愛看書。就如一個人喜歡打遊戲機,夜以繼日地打,你不會說『你打機真勤奮』吧!」 「勤奮」假定了是為了其他原因去閱讀,而不是閱讀本身帶來的樂趣。為何閱讀不可以是休閒的消遣?更甚者,有一次筆者在看書,服務員走過來搭訕,問:「考試嗎?」 有家長問,學生反覆看同一本圖書,該怎麼辦?的確,家長要引導學生認識不同類型的圖書,拓寬視野。然而,當學生反覆閱讀時,是否正表示他們對圖書感到興趣,陶醉其中?如是,我們應該鼓勵,支持他們建立閱讀習慣,還是干預?如果閱讀是任務,學生由第一頁看到最後一頁,任務達成。但是,如果閱讀是享受,為何學生不可一看再看,細細品嘗書中的一字一句? 假如煲韓劇要寫報告…… 我們常常要求學生做閱讀報告,評估學生能否找出書中內容要點,以提升他們閱讀理解能力。然而,就培養興趣而言,做閱讀報告是否合適?假如讀者愛看韓劇,興致盎然。但是筆者要求讀者,每看一齣韓劇後,都寫一篇閱讀報告(目的是評估讀者對劇情重點的理解),讀者對韓劇的興致會怎樣改變?會否繼續追看?或許,讀者會與朋友分享最近有什麼韓劇好看。但是,我們讀完一本好書,會否很興奮找家人朋友分享?「聊書」有否成為我們生活習慣中的一部分? 就提升能力,我們會要求學生寫出一篇文章,看他能否做到。可是,對於培養興趣,我們主要看學生會否自發寫文章。如果學生喜歡寫作,樂於用文字表達,自然想把生活感受寫出來,是自願去做的。最後的例子,筆者常問學生:「你有沒有看書?」學生通常回覆:「無時間。」筆者追問:「如果明天突然放假,你會做什麼?」學生會答「逛街」、「買東西」、「睡覺」等,為何就沒有「看書」? 文:林浩昌(幼兒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http://www.facebook.com/FEHD.EdUHK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53期]

詳細內容

國際親子台:父母的功課?

孩子升上小學後,不少家長表示,最大的不適應,是面對孩子的功課。其實,這何嘗不是孩子的心聲。從幼稚園時,放學回家就玩,到升上小一,忽然要每天面對一堆功課,小朋友開始感到不小壓力,更何况是家長。升小學階段,是很多家庭的挑戰。以下三點有關「功課」的角度,供大家參考。 陪伴,為孩子帶來安全感 1. 教練與球員 教練與球員最大的分別是,教練不會在比賽中落場參與。面對孩子的功課,請不要落場替他改正,也不要不斷叫暫停,影響比賽節奏。我們可以在場邊陪伴孩子,但請不要邊滑手機邊陪伴;能一邊看書、報章或雜誌,一邊陪伴會更佳。陪伴,為孩子帶來安全感就足夠了。 我們需要自覺,在陪伴時是否為孩子帶來壓力。若每看到孩子寫錯一個字、計錯一條算式,就出手改正,那麼孩子在做每題、走每步時,也會變得患得患失。更重要是,小朋友會開始懷疑自己,是否有能力自行完成功課。 2. 親子關係比數學題重要 試想像當你幾經辛苦,覺得自己完成了一項艱難的挑戰,想為自己振臂一呼時,忽然有人告訴你:「這些都做得不對,要重做。」這是多麼令人沮喪的事。日復日下去,親子關係又如何變好。功課的作用,從來都不是要每個人都完美完成,而是藉以了解學生的理解及吸收程度。有錯的地方,就是讓教師知道孩子哪方面需要加強,以及孩子的進度。剛升小學的孩子,父母最多只需要看看他有否完成功課,僅此而已。父母是否稱職,跟孩子有沒有做對每份功課,是完全沒有關係的。 3. 真正的幫助 對孩子來說,真正有幫助的,是設定專屬位置、專屬時段,讓他不受騷擾地完成功課。常態,讓孩子容易進入安全與專注,這樣孩子能事半功倍地完成功課。千萬不要因為我們緊張孩子的課業,而本末倒置。過分的參與,讓孩子根本忽略了功課本是自己的責任,當大家都忘記應有角色,雙方就容易陷入緊張關係。 鼓勵孩子自行完成功課,指導孩子在哪裏可以尋找答案,協助查看是否已完成當日所需功課。然後,留點時間跟孩子聊聊天,說說故事,別再被小一功課迷思控制。孩子會感激這份不帶壓力的陪伴,因為他知道,我們也在努力學習,這也是父母的成長。 文:Hello Bonnie 作者簡介:修讀國際關係,成為兩女之母後變身3職媽媽,在小助教鞭策下,完成兒童與家庭教育碩士,仍繼續在工作、讀書及湊女角色中努力掙扎。網誌:FB.com/hellobonniemami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53期]

詳細內容

教女無方:蘇菲談理想

蘇菲第一次談理想是小一,她的理想是成為一條真正的狗,過着狗一般的生活。她也不是沒行動,試着用手爬行,只用口吃東西,雖然練習的次數很少,但她的理想也維持了一段時間。之後,她發現人類不能成為一條狗,如何發現我早早忘記了,但記憶最深是她失落的情緒,彷彿人生失去了什麼寶貴的東西。此後,她的理想便是要拯救天下所有流浪狗,待她有能力照顧寵物時,她就領養了一頭流浪狗,也算為這理想踏出一小步。升上中學,蘇菲開始對職業工作有點想法,也了解到身邊家人的職業,於是有了當時的理想職業,就是兼職。她當時計劃做一份兼職,收入足夠她基本生活,然後可以用其他時間看書、寫作、畫畫、煲劇等。中三的蘇菲,理想是學習全世界一半國家的語言;升上了中四,她決意要研究廣東話,後來就有了要修讀語言學的理想。 學習狗生活 拯救流浪狗 作為母親,在蘇菲不同階段提出的理想論,如何回應呢? 第一次聽蘇菲認真而堅定地說想成為一條狗,我直是笑得不能停下來,這想法玩味太重,我竟然沒有正經跟她分析什麼的,只覺太好笑了,甚至鼓勵她嘗試學習狗的生活,增添我生活中的樂子。如今想來,好像有些過分了,然而蘇菲不但沒有怪我沒正經當好母親,反而感謝我給她嘗試狗生活的空間。與其修正一個7歲小朋友的理想,我選擇讓她對「理想」這回事有正面的想法和感受。 蘇菲想拯救所有流浪狗,比起要成為一條真正的狗這想法更有實踐可能。於是,跟她訂立條件,她能自理及有能力照顧一條狗時,則可領養。就在蘇菲中一那年,家中就多了一名成員,我強調蘇菲才是她真正的主人,牠的生活規律都由蘇菲安排決定。我相信孩子的理想也許不切我們成年人的實際,但讓她透過理想實踐明白其中要付的代價,也是教育的一種。 當兼職可以買樓嗎?可以足夠以後的生活開支嗎?蘇菲會否變成啃老族?這些問題是聽到中一的蘇菲談理想時冒出來的。但我還是沒有說出來,畢竟對着一個十來歲興致勃勃地談將來理想生活的少年人,用成年人現實的冷水潑下去,我還是不忍心。細想她所描述的生活,不是許多人夢寐以求的嗎?不是許多人廢寢忘食、披星戴月地工作想換取的生活嗎?或許這樣想,她開始有了要掙錢才能維持她喜歡的興趣的想法也是種進步。 釋放空間讓孩子去試 初中的蘇菲不知看了什麼書,對德文生了興趣,學習了5年德文。因為沉迷日本動漫,蘇菲自習日文,竟也有些修為。愛上語言的她終於選定了語言學為她的大學主修學科。 孩子的理想偉大不偉大與將來成就不必掛鈎,也許父母要做的是釋放空間讓孩子去試,讓孩子知道自己的喜好強項,如魚得水,才能實踐理想。 文:蘇菲媽 作者簡介:中學副校長,女兒蘇菲中學畢業後負笈英國牛津大學。深切體會培育子女的迷惘,有意栽花花未必發,也非無心插柳柳能成蔭。如今借位分享蘇菲成長路,希望同思貼地教育。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53期]

詳細內容

好去處:不一樣的父親節 與超級英雄巡遊 加入復仇者聯盟

很多爸爸都是子女心目中的英雄,威猛程度能媲美鐵甲奇俠、美國隊長、蜘蛛俠等Marvel超級英雄!周日適逢父親節,不如與英雄爸爸一同穿上戰衣,出發到香港迪士尼樂園與一眾超級英雄會合,過一個不一樣的父親節!   迪士尼樂園除了是童話和夢幻的化身,也有不少正義又帥氣的角色等待着大家的熱烈喝彩聲!一眾Marvel超級英雄已由電影世界登陸香港迪士尼樂園的明日世界,號召大大小小的未來英雄加入復仇者聯盟!期間限定的「號召未來英雄:加入復仇者聯盟!」是個英雄式巡遊,多名Marvel超級英雄包括鐵甲奇俠、美國隊長、黑寡婦、雷神、蜘蛛俠、蟻俠、黃蜂女、驚奇隊長、黑豹、舒妮、奇異博士、王、星爵、嘉魔娜與樹人,都有機會出現其中,與大家近距離接觸。這個巡遊亦會邀請大小朋友參與,只要在入園後於指定時間到科技展會合處,領取英雄臂章,便可以在巡遊中成為他們的一分子,名額先到先得,是一個成為明日小英雄的難得機會呢! 復仇者集結——在「復仇者聯盟號」戰車的領航下,多員Marvel超級英雄都會出場跟大家打招呼,大小朋友亦可加入這個全新「號召未來英雄:加入復仇者聯盟!」與一眾英雄並肩前行。(朱安妮攝) 近距離合照——小朋友可以到明日世界舞台,與樹人近距離合照。(朱安妮攝) 動畫藝術教室——動畫藝術教室有導師教授繪畫小樹人角色,非常可愛呢!(朱安妮攝) 與超級英雄們打過招呼後,大家可以繼續尋找各個圍繞超級英雄主題的遊戲和景點,例如到史達科技旗艦店及科技館禮品店,跟展出的1比1鐵甲奇俠與蟻俠模型打卡,又或者製作自己的神盾局特工證件。當然也少不了入手多款超級英雄模型、毛公仔,甚至試盡各款Marvel主題美食,與爸爸齊做super hero! 打卡朝聖——在史達科技旗艦店及科技館禮品店,各有1比1鐵甲奇俠與蟻俠模型,是打卡拍照的指定朝聖點。(朱安妮攝) 特工證件——到史達科技旗艦店製作一個印有自己名字和相片的專屬神盾局特工證件(小圖),立即成為醒目特工。($79/個)(朱安妮攝) 樹人造型小食——明日世界各美食站推出多款樹人造型小食,包括曲奇($38,右)、檸檬撻及沙士冰新地($70,左)等。(朱安妮攝) 樹人發聲爆谷桶——戶外小食亭推出樂園限定樹人發聲爆谷桶,造型可愛之餘更會發出「I AM GROOT」的聲音。($300/個)(朱安妮攝) ■INFO 「Marvel 超級英雄匯」體驗 日期:即日至6月22日 網址:www.hongkongdisneyland.com 文︰顏燕雯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53期]

詳細內容

華德物語:親子德遊推介:朱古力博物館

大家好!德國的小學學期在6月尾就會正式完結,華德兄妹將以輕鬆愉快的心情,迎接為期6星期的暑假。一般德國勞工年假30天,有家室的朋友也會選擇在學童放假期間一同放假,但德國學校一年四季都有不少假期,故只靠家長放年假,並不能完全支援各種家庭需要。幸好,各市的課餘託管機構都會在復活節、暑假、秋季兩星期假期等日子接受託管申請,在固定的場所提供朝8晚4的活動給學童,讓在職父母能夠在學校假期裏繼續工作。 由於華德媽仍然未回到全職勞動市場,所以兩兄妹在今個暑假仍能扮作樹熊寶寶,抱住「媽媽樹」一同行動。或許到了秋季假期,我才考慮一下讓他們跟同學們天天待在農莊裏接受託管吧! 介紹朱古力歷史 近距離看可可樹 不知道大家在這個暑假有沒有旅遊德國的打算,這裏我想為大家介紹一個適合親子遊的地點——科隆朱古力博物館(Schokoladenmuseum)。朱古力博物館離科隆中央車站與科隆大教堂都不遠,可以結合其他觀光景點,沿着萊茵河步行前往。這座博物館介紹了很多朱古力的歷史、知識,而且展示了朱古力的製作過程,遊人也可以付費製作獨特口味的朱古力。 當中,我最喜歡它的熱帶溫室,內裏潮濕的環境治了我的鄉愁,而且還可以近距離看到活生生的可可樹(圖),樹上還長着木瓜似的可可果實。作為朱古力的愛好者30多年,我是第一次看到活生生的可可樹及果實,驚喜之餘,又為以前一直不聞不問而百感交集,原來我對太多事物都太過理所當然,踏進距離入口不遠的溫室所感受到的「當頭棒喝」,已經值回票價了。 (作者提供) 接下來的展區還介紹了很多採收工具,朱古力的機器生產線,各式各樣的朱古力製作模具等。還有一個很大的朱古力噴泉,服務人員會用餅乾沾朱古力請遊人試吃,華德兄妹添吃了5次,工作人員也沒趕走他們呢! 製作自選口味手工朱古力 博物館內除了可觀看流水式生產線,還可以下單製作自選口味的手工朱古力,大約要花45分鐘。等候期間,我們就上了3樓展區,那裏有一個兒童遊戲區,可供6至8個小朋友一同合作完成遊戲。離開展館時,工作人員還會向遊人派發在博物館生產線出品的朱古力,以作紀念。 順帶一提,在生日當天前往朱古力博物館的話可免費入場,這個措施在官網列明,而且得到華德媽親自驗證,我也不忘跟兩兄妹在朱古力博物館的餐廳選了幾款蛋糕來慶祝,這年的生日份外甜!下次再會! 文:華德媽 作者簡介:年輕媽媽,在德國經歷了懷孕、生產、坐月、育兒等種種經驗,日常最愛寫下兒女的一切,好讓將來能夠好好回味。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53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玩創校長:今天如何與孩子談「我的志願」

首先,在此預祝各位父親節快樂!作為父親的,我們有很多機會與孩子探討他們未來的職業,「我的志願」總是父母喜歡與孩子們交流的話題。孩子們通常會以自己的生活經歷來決定志願,比如醫生、司機、教師等幫助過孩子的角色。然而,有些孩子的目標卻是律師、測量師等專業人士,並非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角色,顯然這是因為父母認為這些職業有很好的發展前景,收入穩定,並能貢獻社會。我們作為父母,引導孩子選擇未來職業也是十分重要。 大家是否思考過孩子的未來職業與今天的教育之間的聯繫?假如你的孩子是10歲,那麼他大約在2033年開始進入社會工作,屆時的職業將會是什麼樣子?會不會像科幻電影中那樣,所有人都穿著白色緊身衣,乘坐飛行汽車代步?雖然我們無法預知未來,但世界經濟論壇在今年5月發表了最新的《未來就業報告》(Future of Jobs),雖然只分析了5年後的工作趨勢,但對父母和教育工作者來說,確實具有一定的反思意義。 先進技術 改變職業需求 報告指出,未來的技術、人口和社會經濟變化,將對全球勞動力產生重大影響。例如,AI等先進技術的應用將改變很多職業的需求,行政工作的需求將迅速減少,而創新科技和網絡安全方面的人才需求則上升。此外,綠色經濟領域對技能勞動力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 報告還強調重塑和提升技能的重要。未來不但增加對數碼科技的需求,也將更重視人本能力,如批判思維、解決問題和創造力。另一個未來重要趨勢是工作模式的變化,例如遠程工作和靈活就業,這將對職業技能和工作方式產生影響。 那麼,作為父母,我們該如何策劃今天孩子的教育去面對變化,幫助他們做好未來的職業規劃呢?今天與孩子談論「我的志願」,不妨參考以下幾點: 1. 鼓勵探索興趣: 鼓勵孩子嘗試不同活動,了解他們的興趣和所長。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孩子的興趣將有助他們在未來找到適合自己的職業方向; 2. 教育孩子具備未來技能: 根據《未來就業報告》,培養孩子的數碼技能、批判思維、解決問題和創造力等技能,有助他們適應未來的工作市場; 3. 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孩子懂得如何在面對新知識和技能時主動學習,這將使他們在未來職業生涯中具備不斷進修和適應變化的能力; 4. 談論工作價值觀: 思考每項職業如何為人類帶來改變,讓孩子理解工作不僅僅是為了掙錢,還要關注自己的熱情、成就感和對社會的貢獻; 5. 保持開放態度: 鼓勵孩子敢於嘗試,不要因為對某個職業的刻板印象而限制他們的選擇。同時,我們也要尊重孩子的選擇,支持他們追求自己的理想。 與孩子談論「我的志願」時,作為父母要知道,20年後你孩子的職業,很大機會是今天仍未出現的,我們需有耐心和開放未來的心態,鼓勵孩子探索自己的興趣和優勢,透過教育培養他們適應未來職業市場的技能。 文:朱子穎(德萃幼稚園部及小學部總校長) 作者簡介:一直致力實踐教育創新,當過浸信會天虹小學「白武士」5年,把它從殺校邊緣挽救回來,成為教育界佳話。 教學網誌:FB.com/mrchuclassroom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53期]

詳細內容

感講你知:2招勸至親戒掉壞習慣

在伴侶或親子關係中,改變對方的行為或習慣,是一項相當具挑戰的任務。夫妻間吵架,許多時候是因為一方想改變另一方的某些習慣;好朋友之間爭執,亦常常是因為一方想給另一方「好心」建議,但對方不領情。正因為嘗試「改變他人」可能會帶來衝突,所以我們有時候會聽到別人勸說「不要嘗試改變他人」、「做好自己就好」,但這樣真的好嗎? 以我父母為例,爸爸有時候會抱怨媽媽買一些不必要的用品回家:「屋企嘅都未用晒,又買返嚟擺。」但當我邀請爸爸主動與媽媽談時,他卻說:「千祈唔好啊,一陣鬧交仲衰。」然後再補充:「佢係咁㗎啦,講多兩聲又唔開心。」面對潛在衝突,爸爸選擇了沉默、退讓來應對,你認為有效嗎?或者,這種應對方法在一段以10年計的親密關係中,可以堅持多久呢?一味地退讓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 當然,不退讓並不代表要激進地要求對方。重點在於如何在合作和協調中與對方一起改變,要達到這個目的,有兩個關鍵。 關鍵 1: 適當理解何謂「嘗試影響他人」 在親密關係中 ,「不要嘗試改變對方」並不現實,因為彼此的生活軌迹緊緊交織,對方的生活習慣長遠而言影響到的是雙方。在這個層面而言,改變也無法單從自己做起,如果完全放棄改變對方,基本上也等同於放棄更美好的共同生活。 此外,「我為你好」也不是一個好理由。正如前述,既然不改變的壞處是要共同承擔,那麼改變的好處當然也是共同受惠。即使對方或許得益較多,但「為了你好」這個想法或說法本身就容易引起反感。再以我父母為例,媽媽總是勸誡爸爸均衡飲食:「你咁食法邊得㗎,要咁樣做先啱㗎!」當爸爸不願意跟隨時,她甚至指摘:「我為你好都唔珍惜!」結果,一番好意演變成衝突,改變更無從談起。 真誠表達聆聽 理解彼此感受需要 「嘗試改變他人 」的真正意思,是嘗試合作找出滿足彼此需要的策略。透過真誠表達和聆聽,理解彼此的感受和需要,然後找出有效的策略,才能帶來持久的改變。在上述例子中,爸爸的需要是「自主」和「方便」,而媽媽的需要可能是「安全感」,因為她希望爸爸保持健康來一直陪伴她。除了口頭上不斷提醒爸爸外,媽媽也可以嘗試其他策略,例如帶爸爸到適合的餐廳,與爸爸一起設計餐單等。當然,這些策略也未必奏效,重點在於持續地發掘彼此需要,並發揮創意嘗試找到新策略,在合作中一起改變。 關鍵 2: 掌握有效的溝通技巧 「嘗試改變」的過程會涉及大量的溝通和互動,部分對話更帶着強烈的情緒。我們愈能掌握「善意溝通」,便愈能適當地表達自己、同理對方。回到以上例子,媽媽可運用「善意溝通」的技巧這樣說:「我看到你這個星期的早餐都只有清湯米粉,所以我感到有點擔心,擔心你沒有足夠的營養。我知道你重視方便,也不想我干涉你每天吃什麼,但我也希望我倆都能繼續健康地一起生活,白頭到老。不如我們一起設計接下來的餐單好嗎?」 篇幅所限,無法一一解釋「善意溝通」的每個步驟,歡迎有興趣的讀者回顧我們過去的文章。總括而言,「嘗試改變彼此」在生活中是一件正常不過的事情,我們只要掌握適當的心態和技巧,就能透過改變讓彼此生活更美好! 文:郭梓樂(「JUST FEEL 感講」共同創辦人暨執行總監) 作者簡介:註冊非牟利機構「JUST FEEL感講」的願景,是轉化學校和家庭的溝通文化,透過支援教育工作者和家長,攜手共創同理心校園和家庭文化,提升孩子的身心靈健康。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53期]

詳細內容

父親節專題:要跟互聯網鬥快談性 親子性教育 6、7歲開始最啱

在華人社會,能夠做到一個跟子女閒話家常、有講有笑的爸爸,表現已很不錯;育有一對分別18歲和15歲子女的姚志鵬,就更屬「超班」爸爸,作為外科專科醫生兼性治療師,他不單與子女打成一片,關係更密切得連「18禁」話題都能暢所欲言!趁着父親節,就由他向家長們傳授家庭性教育的錦囊,幫助大家共建更親密的親子連繫。   姚志鵬(下稱姚醫)是一名外科專科醫生,太太是註冊社工,二人也同時是香港性教育、研究及治療專業協會(HKASERT)的認可性治療師。去年以夫妻檔開辦服務中心,提供的服務不限於性治療,還包括婚姻輔導、親子關係,家庭性教育亦是主打工作。「因為我們相信,在大多數情况下,父母都是最了解自己子女的人,亦比較清楚他們的成熟程度和過去經歷,所以在家庭、由父母開展性教育,最適合不過。」 夫婦同心——姚醫和太太(左上)都相信,良好的家庭關係,才可承載良好的性教育,因此夫婦致力建立一個和諧有愛的家。(受訪者提供)   父子/母女分開傾減焦慮 姚醫口說輕鬆,但現實卻難倒不少父母,「這個我也明白,的確在家庭講性教育,不論是父母或子女都會有些不安感,這亦是令父母不願去講的最大障礙」。他提議夫婦適當分工,各自與同性子女(即父子或母女)傾談,有助減低焦慮。「不過,當孩子進入中學,要討論某些話題,例如拍拖,又未必需要這樣區分。我都會跟女兒說說男生怎樣想,太太亦會向兒子剖析女生的心態。」 如膠似漆——孩子從小到大,姚醫都保持開明的父親形象,亦待子女如同朋友,彼此十分信任。正因為關係十分密切,兩代人可以無所不談,甚至談情說性。(黃志東攝) 性教育應該在什麼年紀開展呢?姚醫參考文獻指出,在孩子6、7歲,還未懂得尷尬之前,開始接觸這個話題最理想,亦有助他們從小建立對父母的信任,當日後面對更加複雜的性議題時,亦願意帶回家分享。「那個年紀,最重要讓他們知道男女身體的分別,並建立保護自己及尊重別人的觀念。」 舉辦講座——為推動家庭性教育,姚醫不時舉辦講座,裝備家長去守護孩子成長。(受訪者提供) 外遊共浴 學習身體結構 姚醫大方分享,當年會透過一家人共浴,教導小朋友性知識,「他們小時候,我們一家人外遊或浸溫泉,都會一起洗澡,我跟太太便趁機向小朋友講解兩性,以及成人和小孩的身體有什麼不同。雖然那些時間未必解釋得很詳細,但至少幫助他們理解異性的身體結構,也不會帶來恐懼」。但他強調,每個家庭狀况都不同,如果父母覺得不自在,毋須勉強共浴,可借助其他工具,例如繪本、布偶等,用輕鬆手法跟小朋友展開話題。 在這個年代,或許好些爸媽都不介意與幼童共浴,但就未必人人有勇氣響應專家的呼籲,直呼性器官的名稱。貼地的姚醫很體諒普羅家長的難處,「我個人認為,用孩子的語境代入並沒有問題,正如我小時候,也是稱呼陰莖做『細佬』、叫陰道做『妹妹』的,以一種唇齒相依的狀况去表達性器官跟我們的關係,幾傳神吖!」會否混淆名稱?他不太擔心,「之後生物堂都會教啦」!但有一點姚醫重申,用代號沒所謂,但生理知識不能含糊其辭,「例如女性的尿道和陰道是兩個部位來的,那就需要用兩個名稱去說明,否則女孩子不會明白,或帶來錯誤的信息」。 「18禁」桌遊——姚醫(左)和子女玩什麼玩得這樣開心?原來是一套「18禁」的桌遊,難得他們毫不尷尬,還笑得人仰馬翻。(黃志東攝) 由新聞講到自身話題 解除戒心 一直以來,姚醫都以朋友方式跟一對子女相處,這個亦是他能輕易與子女談情說性的原因,「我平日很喜歡和兩個孩子一起行山,那段時間,大家會有很多話題,不一定是性議題,而是什麼都傾。做父母的,要多些了解時下年輕人的想法和興趣,才可以進入他們的世界」。不過,原來「傾偈」也大有學問,「我在家長講座也常跟爸媽說,不妨由遠講到近。例如就着剛發生的新聞、事件,先問孩子:『你點睇呀?』由於只是評論別人,他們會減少戒心,見到他們慢慢『卸甲』後,才拉近問:『你自己又會不會這樣做呢?』透過循序漸進的提問,才可聽到他們更多想法」。 分享心事——自從長子升中後,姚醫會刻意營造父子單獨相處的時間,讓彼此有機會分享心事。(受訪者提供) 正因為親子根基打得深,姚家上下從不忌諱「18禁」話題,「我會說笑問兒子:『你愛看歐美(AV)還是日本呢?』我不是想跟他討論情節,而是想向他傳達,其實爸爸已經假設或知道你看AV,即使有天我撞破你也不用擔心」。他續稱,從生理角度,踏入青春期後因荷爾蒙增長,子女對異性有興趣,甚至產生性幻想都很正常,「他們只不過在經歷我們年輕時所走過的路,我們為什麼要帶着奇怪的目光去看,甚至是覺得反感呢?」 如果孩子要「出櫃」…… 但姚醫承認,新世代從電視、網絡、社交媒體接受到的資訊,確實比上一輩多,也促使他們看待兩性關係較從前開放。根據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家計會)的「2021年青少年與性研究」(中學生調查),中一至中二生首次約會的平均年齡僅11歲,至於首次性交,女生平均年齡是15.1歲(合法性交年齡為16歲),男生更只得14.2歲。因此,他鼓勵家長要與時間競賽,不能再掩耳盜鈴,「不是我們避而不談,子女就不懂、不會去做,這是一種很陳舊的想法。相反,現在需要畫公仔畫出腸,什麼都攤開來說,否則,當朋輩都熱論『破處很正』、『你破咗未』,但父母還沒有跟子女去傾,他們就很容易被朋友『擄掠』去了」。 據姚醫所知,兩個子女暫時都未有拍拖,而對於中學生談戀愛這個課題,他個人持開放態度。「很難再用高壓的管教方式,說一定不行,往往只會帶來發脾氣、反叛、離家出走的後果。但我會向他們表達『爹哋媽咪擔心你,未夠成熟去拍拖,不懂得怎樣照顧人,或別人不懂得怎樣照顧你』。不過,說到底,若他們仍然要去經驗,作為爸爸,我會讓他們嘗試。」假如孩子「出櫃」呢?「我和太太都無懸念,不會批判,只是擔心他們將來的路要怎樣行,會否被接納,我們關注的是他們是否開心。」然而,姚醫相信,性傾向是流動的,孩子今天的選擇不一定是終局,父母可懷抱同行的心,陪伴子女一起走這段不平凡的經歷。 給天下爸爸的話: “各位爸爸,現在為人父母,難度真的很高,所以,我們都要有多些智慧和技巧,不要令子女覺得我們古肅!大家亦要做個好榜樣,好好愛惜太太,因為根據原生家庭理論,父母之間的互動,對子女影響很大,而且要有一個好的家庭關係,才可承載到好的性教育。” 做好榜樣——受父親薰陶,姚醫也成為「愛妻號」,亦希望給兒女作兩性相處的好榜樣。(受訪者提供) 兩性關係專家——姚醫與太太以性治療師身分開辦服務中心,辦公室放有不少關於兩性的擺設。(黃志東攝)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53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