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講你知:善意溝通化解校園衝突

今年初小學恢復全日面授課後,訓導教師隨之而來的壓力,就是面對相應增加的校園衝突事件。 不過對我而言,卻是另一番正面的體會。我曾用「夥伴」機構「JUST FEEL感講」的一套善意溝通工具,加四部曲的善意溝通技巧,以不懲不罰的方式,化解以下兩宗校園個案: 個案1:一天耗盡一瓶洗手液 背後存壓力 我有天收到校工投訴,表示有一名女生經常入洗手間洗手,一天內就把一整瓶洗手液消耗掉,該女生平日表現乖巧、操行良好,也樂於助人。可是當我問她緣由時,問了多次她也低頭沒有回應。有些事情學生是會說不出口的,為了協助她打開心扉,我就聯同社工使用「感講感受需要卡」和她作善意溝通四部曲的對話。觀察、感受、需要及請求為四部曲,意即教師聚焦在客觀描述學生的行為而非評價,同理學生行為背後的感受和需要,以及發出請求,協助學生選擇可滿足其需要的解決方法。 我問學生:「今天你用了一整瓶洗手液來洗手,當你用洗手液搓手時有什麼感受?」女生選了「放鬆」和「舒服」這兩張卡,因為手接觸到洗手液的觸感令她感到很放鬆,背後是她背負着功課和考試的莫大壓力,需要紓緩情緒。 當同理到該名女生的感受後,社工就接着找家長商量,並輔導女孩一起思考採用其他緩解壓力的方法取代頻繁洗手。我們希望借助感受卡讓學生梳理情緒,敢於說出行為背後的需要,擁抱負面情緒,有效加速教師協助他們解決問題。 個案2:師生衝突 以感受需要卡助對話 A老師多次規勸一名學生不要聊天,但該同學屢勸不聽,還在下一節課用粗言穢語說A老師的不是。我找該同學了解,但他拒絕道歉,一直嚷不公平。 我遂邀請同學與A老師一起用感受需要卡對話,分別着兩人選出數張卡,表示發生衝突時他們各自的感受和需要:老師選出「灰心」、「失望」和「憤怒」3張感受卡,以及「尊重」、「被理解」和「合作」3張需要卡;學生選出「嫉妒」、「煩躁」和「憤怒」3張感受卡,以及「自己決定」和「平等」2張需要卡。 當彼此的感受和需要呈現出來後,學生了解到老師已提醒他多次的失望和包容,而自己也不可能在應守秩序的課堂上滿足「自己決定」的需要,從而能夠平靜地從心出發向老師道歉。 學用適當方式滿足「需要」 身為一名教師,同時也是一個4歲女兒的母親,我絕對明白有時候小孩子「不聽話」,真的會令我們十分苦惱。不過透過「夥伴」機構「JUST FEEL感講」的教師培訓,我對善意溝通有更深的理解,也幫助我如何更有效地與學生和女兒溝通。善意溝通相信,我們所做的每件事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例如睡覺能滿足「休息」的需要,與朋友聊天能滿足「友誼」的需要。因此,當小孩子「不聽話」的時候,或許他們只是不懂得用適當的方式去滿足自己的「需要」。 我認為有效的溝通方式,不是嚴厲責備、讓孩子不敢犯錯,或循循善誘、讓他們乖乖聽話,而是用心聆聽他們的感受和需要,然後幫助他們找到恰當而又滿足到其需要的方法。鼓勵大家都嘗試多聆聽子女,以善意溝通了解他們! 上文提到我用作化解校園衝突與犯規的的「感講感受需要卡」,同樣適用與親子相處,歡迎按此了解更多:bit.ly/40E9uU2 文:楊潔婷(「感講夥伴辦學團體計劃」統籌教師、佛教慈敬學校訓導主任) 作者簡介:註冊非牟利機構「JUST FEEL感講」的願景,是轉化學校和家庭的溝通文化,透過支援教育工作者和家長,攜手共創同理心校園和家庭文化,提升孩子的身心靈健康。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47期]

詳細內容

讀書時節:哭成噴水池 淚水做湯底

回南天,常常下雨,猝不及防。孩子還小的時候,會說:雲朵要哭了!也許有時我們還會抱怨雨天,回過頭來卻又告訴小孩:莊稼得靠雨水長大。我們接受時陰時晴的自然規律,也明白有圓有缺的生命常態。我們也許會教導孩子接受自己傷心失落的情緒,但終究還是要求孩子控制住它,對於我們自己,作為大人,更不容許輕易掉眼淚。 給想哭的人一個哭的理由——《想哭就哭成一座噴水池》用可愛的畫風,勸導你想哭的話,不需要忍,只需要哭得「有技巧」!小時候,當你想哭,是不是被告誡過「一臉悲傷,這樣不好」?是不是也有被命令「不要哭!忍住眼淚」?長大後,當你想哭,會不會跟自己說「哭不能解決問題。要微笑,不要讓大家看到你便擔心」?會不會極力地嘗試想一些開心的事,然後還是憋不住了?這本書中有一條想哭的蚯蚓,故事開初,牠也正在經歷這種困境。為了勸服牠「想哭就哭成一座噴水池」,作者腦洞大開,誇張地陳述眼淚的各種用途,比如,可以哭成一座噴水池,也可以用來做意大利麵的湯底;可以混入清潔劑來擦地板;可以加入些麵粉來自製黏土……作者言之鑿鑿,似乎每種用途的效果都很不錯。 這些「技巧」能博得心情不好的讀者莞爾一笑(或者哭笑不得)。另外,繪本的圖畫色調和諧,畫風活潑,文字風格幽默風趣,敘述節奏明快跳躍,無不讓人讀後心情變好。作者諾耶蜜.沃拉是意大利人,她的作品被譯成中文的並不多,但在她的外文作品中,常常都會找到那條粉紅色的、想哭的蚯蚓身影。圖畫會說話,單是蚯蚓的形象,就幽默感十足了。那麼,即使誰都會哭,但為什麼一定要「想哭就哭成一座噴水池」呢?原來,作者在故事開始就已經告訴大家了:如果你哭了,「朋友就會圍繞在你的身邊」,就好像圍在噴水池旁一般。而且,眼淚還是「比說話的效果更好的宇宙通用的語言」,如果你哭了,大家都懂你的難過。想哭的話,你又為何苦撐硬扛,不讓大家陪伴安慰呢? 坦然接納情緒 大哭一場 流淚無助解決問題,但那是情緒的疏導。陰晴圓缺既是常態,就像天會下雨,心情的適當排解也為之必須。《想哭就哭成一座噴水池》是一本非常可愛的繪本,也是一本非常有愛的治癒之書。我把它送給一名朋友,很多很多年前,她本來是我班的學生,年月過去,她由學生變成我的朋友。成長帶來喜樂也帶來困惑,正在卡關的她,像從前曾經卡關的我們,無論如何得靠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難。咬緊牙關之際,是否需要時時強忍淚水?我想用這本書告訴她:這是沒必要的。 我淚點很低,我的淚水有時像雨水,也是猝不及防的,即使沒有影響別人,卻常常因此被投以奇異的目光。但是,我還是選擇坦然地接納自己的情緒。在我想哭的時候,看了這本繪本,採用它的建議:「想哭就哭成一座噴水池」,接着也就大哭一場,當然噴水池總不能被「哭成」,我也無法用眼淚來煮意大利麵,不過,我被作者的幽默逗笑了。 《想哭就哭成一座噴水池》(網上圖片) 作者、繪圖︰諾耶蜜.沃拉 出版社︰小山丘 文:倫雅文(資深學校圖書館主任) 作者簡介:手捧一本書,是幸福的。兩位學校圖書館主任——程志森和倫雅文,想分享閱讀的快樂,聊大小朋友的書,聊讀書的邊邊角角……打開一本書的那一刻,就是讀書的好時節。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47期]

詳細內容

看得起遊戲:一邊閱讀一邊遊戲

遊戲是小朋友的語言,也是小朋友接觸周遭人、事、物的一扇門,小朋友更會把成長中的所見所聞,生活中經歷的點點滴滴,轉化為遊戲,以個人獨有的方式重新呈現和演繹;所以,被呵護養育、細看大人在廚房忙個不停、班房中仰望老師、乘車時盼重遇車長的小朋友,都喜歡玩照顧嬰兒、煮食烹飪、學校教師、巴士司機等遊戲。 書本中漫遊太空 探索歷險 閱讀也是小朋友認識世界的途徑,繪本圖書可帶領小朋友超越現實,馳騁想像。一書在手,可直闖侏羅紀的恐龍時代,橫行浩瀚無垠的宇宙太空,探索變化莫測的奇幻海洋,甚至穿越童話時空,與阿拉丁同行歷險。 既然閱讀與遊戲都是兒童成長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如果將兩者結合,豈不一舉兩得、錦上添花? 由智樂管理及營運的香港中央圖書館之玩具圖書館,便以「閱.玩 越好玩」為全新概念,將閱讀與遊戲融合為一,讓小朋友在館內隨意選取各種圖書,自在閱讀;當興之所至,更可在精心設置的好玩主題環境中,任玩不同玩意,投入自由遊戲。 閱讀引領小朋友漫遊無邊無際的遼闊書海,遊戲則讓小朋友親身體驗,以四肢五感和腦袋想像,連結周遭,樂享趣味。閱讀建構遊戲的基礎,遊戲活現書中的見聞,繼而誘發動力和興趣來把閱讀延伸,再續更多遊戲,無限循環因而衍生。由此可見,閱讀與遊戲可創造雙劍合璧,產生更強更大的協同效應。 自2022年4月疫情逐步緩和後,我們便重啟實體模式,在經裝修翻新的全新環境中,與小朋友來一趟「閱.玩 越好玩」的體驗旅程。 玩具圖書館 讓孩子夢成真 全新的室內設計以大自然為調子,約1500呎配合全館和諧木色,一室明亮。館中設有兩棵枝葉茂盛的大樹,以生機勃勃的姿態,向每一名前來的小朋友熱情招手。高度合宜的書架上陳列了各種圖書,讓小朋友隨意選擇;而主題式區域和特設的雙層遊戲屋,則可營造孩子專屬的想像天地,將書中的情節無限延伸,再透過玩遊戲而一一成真!館中另設幼兒角,由環境的軟佈置、自製玩樂小物,至細意挑選觸感元素豐富的圖書及玩具,全方位開發感官體驗,引領小讀者暢遊探索之旅。 玩具圖書館1星期7天開放,為全港8歲或以下的小朋友和家長提供日間每節1小時、晚間45分鐘的免費遊戲時段,公眾假期的黃昏時段更可玩長達90分鐘。此外,每月也定期舉辦2節親子遊戲工作坊,引領家長認識閱讀結合遊戲的全新概念,見證孩子閱讀和遊戲並行的樂趣。 玩具圖書館:bit.ly/3LqRUhM 文:張詠詩(智樂兒童遊樂協會 遊戲在圖書館 項目負責人) 作者簡介:智樂兒童遊樂協會成立於1987年,多年來肩負起推動兒童遊戲的使命,期望建立一個尊重、保護、實踐遊戲權利的社會,讓孩子樂享童年。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47期]

詳細內容

半職爸爸:孩子喜歡父母 是最神奇的奇蹟

日本音樂家坂本龍一逝世,其女兒坂本美雨留下了一段文字,十分感人,在網上看到李仁毅的譯文,將其中一段轉載如下: 「看着世界各地對父親悼念的許多文字、照片和回憶/我很高興地發現,一個我不知道的父親/曾在這麼多不同的地方和這麼多人共同歡笑/現在還能知道自己最喜歡的人更多的事情,我真的非常幸運/對所有帶給坂本龍一幸福的人/我衷心深表感謝/爸爸,我永遠永遠愛着你」 看完,靜默良久。父母愛子女,更多出於天性,可是,子女愛父母,以至在自己長大許多年後還愛着父母,這種感情,我無法形容,這是一種應該超越了「演化心理學」解釋範圍、無可理喻的感情。 世上沒有「英雄」 如果子女年紀還小,要父母照顧,而父母是當時孩子心目中的英雄,有能力,有愛心,給溫飽,給娛樂,給關懷,給保護,那時候孩子愛父母,應該算是很自然的事。可是,孩子年紀漸大,人生閱歷愈來愈豐富,就會慢慢明白,當日的英雄,根本就是平凡至極的凡人,甚至可能是某種主流社會意見下的失敗者。頭髮稀疏,皺紋滿臉,皮膚暗淡,面目無光,動作遲緩,反應遲頓,不聰明,不能幹,不幽默,不有趣,也不富有;還要經常擺出一副「我比你懂」、「我這是為你好」的樣子,用各種方式「好言」訓斥早就不應被無理「照顧」的成長者……這樣的父母,舉目皆是,為什麼還會有子女,真心愛着這樣的父母? 如果這些子女真心愛着那些老去的「偽英雄」,不是基於責任、信仰、傳統、文化和教條,而是出於真實而澎湃的感情,那麼,這些子女真的是人間天使!在這些已長大並已明白世情的子女眼中,父母竟然成了「自己真正喜歡的人」而不是「含辛茹苦的養育者」,這不就是世界上最難以置信的奇蹟嗎? 假如是小鳥,很多小鳥長大了,舉翅不回顧,這種現象,其實一點也不奇怪,反而十分合理。大自然的設計,不就是這樣嗎?子女長大了,遠離父母,另闢天地,成家立室,讓品種不斷繁衍。父母耗盡心力餵哺子女,是為了生物繁衍;子女遠離父母另覓安居之所,也是為了生物繁衍。 父母愛子女,合該如此,子女長大,無法愛父母,也是契合大自然倫理。中國文化中之所以重視孝道,從另一個角度看,其實正好證明了孝順父母並不是人生而有之的本能,所以才需要透過文化教育加以薰陶。 這樣的父母應該是偉人吧 對很多人來說,父母照顧子女無微不至,甚至不惜犧牲自己,這種感情是偉大的;但是,對我來說,子女長大,對父母感情仍然根深柢固,不僅偉大,而且這才是真正「不求任何回報」的感情。 能夠得到子女這樣感情的父母,應該是偉大的人吧。 文:張帝莊 作者簡介:資深新聞工作者,曾採訪多個「第三世界」國家,卻認為自己的家更值得探索。既是悠閒的寫字人,又是忙碌的爸爸。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47期]

詳細內容

升學攻略:幼稚園及小學篇

轉幼園不適應 重返舊校更理想 問◢ 小兒PN(學前班)在蘇浙幼兒園就讀,但K1轉讀學之園幼稚園暨雙語幼兒園英普班,感覺不太適合,也很後悔。因為我沒想到學之園很多K1小朋友都是PN班直接升上,小兒性格較慢熱被動,感覺上一開始就落後了。而且要說普通話又不太適應,因班上同學都懂普通話對答,但小兒只懂聽還不能講;而且課程也深,感覺兒子自信差點,但他卻說喜歡上學。PN班直上的家長已有聊天群組,要融入他們也不容易。請問小兒應否K2再轉廣東話幼稚園或轉回蘇浙易點適應? 答◢ 幼兒最好能找一所合適他程度、語言及能力的幼兒園就讀。看你描述,你把他從蘇浙轉到學之園,不是他讀得不開心,而是你想兒子讀英普和讀深些,但他應付不來,你便後悔,感覺他沒有自信、難以適應。既然如此,何不轉回蘇浙,讓他舒舒服服讀上去,不用再適應另一所幼稚園! 轉校避呈分試 一條龍中小學選擇多 問◢ 小女於九龍塘一私立小學念小四,由於學校沒有中學部,所以需要考呈分試,但由於我們對呈分試都沒有太大信心,想轉校插班。如果以一條龍中小學為目標,可以有哪些選擇?知道這類學校近年也會收小六插班生,小女是否宜多等一兩年,看看成績是否有進步才決定呢?到時會否太遲? 答◢ 大部分收插班生的小學,都會要求申請人附上前兩年的成績表,然後選擇成績比較好的前去考筆試。學校的目標是收取成績優秀的學生,所以如你女兒成績不錯可以一試。一條龍中小學很多,以下揀選幾間供你選擇:私立的有弘立書院、拔萃女小學、保良局蔡繼有學校;直資的有聖瑪加利男女英文中小學、播道書院、優才(楊殷有娣)書院、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真道書院。如插班落空,便等到小六畢業考後再到該校考中一入學試! 喇沙插班學位少 9月寫信碰運氣 問◢ 趙sir,得知你曾擔任過喇沙書院副校長,決定找你幫忙!我現在讀中一,中學很好,但我認為其全能發展一般,尤其是足球,我想插班入喇沙,喇沙的資源充足,讓我可以接受更佳的足球訓練發展。我在學校成績算是中游(有些科目特別出眾),踢足球也很一般,但很想插班到喇沙,請問有何方法? 答◢ 喇沙書院五育並重,歡迎符合學校要求的學生申請。所謂符合要求,是指申請者有永不言敗的精神、感恩謝主的情操、尊師重道待人謙虛的美德、有創意的思維及優良的成績。你可以寫信申請插班,學校如有空出學位而又衡量過你符合學校要求的,便會邀請你到校考筆試,筆試成績滿意便可面試,過了兩關便有機會被取錄了。喇沙就算有學位也不多,亦不知道何時有,但你不妨於9月初至中試寫信去碰一碰運氣! 文:趙榮德 作者簡介:前喇沙書院副校長、資深教育工作者 (歡迎查詢幼稚園及升小問題,電郵:[email protected])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47期]

詳細內容

小學雞媽媽:如何和孩子迎接AI

柏林攝影藝術家Boris Eldagsen的作品,在Sony國際攝影比賽獲頒創意類別總冠軍,但他拒絕獎項,因為那是他用AI製的圖,「我希望知道比賽是否為AI圖像的加入做好準備,答案是否定的」。 台灣音樂人陳珊妮表示,早前發表的新曲並不是由她原唱,而是AI生成的擬人歌聲,她想藉小實驗探索:「若AI已能模擬原唱的一切,那麼原唱歌手、創作人的自身價值會是什麼?」 紐約市教育局全面禁止學校設備登入或使用ChatGPT,因為「這類系統只能提供快速和簡易解答,無助學生縝密思考和培養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 國際媒體標題都談這些:「10種最可能被AI取代的職業」、「AI會取代相當於3億個職位」……焦慮感「爆燈」。 「最可能被取代的職業」 有關AI的報道如雪片紛至,大概再遲鈍的人,也都感受到一個全新時代即將開啟。但它究竟會長成什麼模樣?將取代什麼?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社會關係,乃至人之為人的價值?這些那些,構成一個龐大的未知,連製作AI的人也說不上來。至於一般人如我(也如你?),只能深深同理於台灣文化部政務次長王時思早前回應AI歌曲的那一句話:「對於AI智能帶來的衝擊,我們跟全人類一樣還在震撼中。」 而人生軌迹被撼動得最深的,大概不是已屆中年的我們,而是我們的下一代。 今日對職場的想像,跟孩子長大後面對的,將是徹頭徹尾兩回事——這種自覺從來都有,可是只流於紙上談兵,對於何謂「兩回事」,現實感和想像力都非常貧匱。現在,新未來終於「殺到埋身」了,焦慮的家長該如何培養孩子,怎樣為他們準備呢?我認真地看了一堆報道,可是除了大家一直都覺得重要的東西,像批判思考、自學能力、解難能力和面對挫敗的韌性等,還沒有發現關鍵的新創見。 開放胸懷應對 保持好奇心 有關面對巨變,也許親職的重點不止在於準備孩子,而是提醒自己要開放胸懷? AI來勢洶洶,但它不是我這代人面對的第一樁新鮮事。我在1990年代投身職場,那時的行動通訊是會叫會震的小盒子;寫稿用紙筆而不是用Word;cut & paste是膠水剪刀的活兒;至於用電腦按關鍵字搜索資料更是天方夜譚——那時要親身跑進資料室,靜待當值姨姨從一排排文件櫃翻出最相關的一疊剪報。短短幾年之後,電腦、互聯網絡和流動電話便徹底翻轉了這工作流程,而那時年輕的我們也都活得好好的。 變幻原是永恆,還好應對方式也是永恆,包括開放胸懷、虛心應對、保持彈性和好奇心。而經歷較少的年輕心靈又往往比較在行。在AI翻起滔天大浪的這刻,有孩的我們也是幸運的,因為自己家中就有學習新時代的捷徑——只要我們都不破壞他們的好奇心,不介意拿下過時的框架,真心願意理解他們的選擇。 文:蘇美智 作者簡介:家有兩隻「小學雞」,心願是在人人愁着臉當爸媽的年代,努力做好相信孩子的樂媽媽。作品包括《外傭——住在家中的陌生人》、《壹家傻蛋》、《我們的同志孩子》、《死在香港——流眼淚》(合著)。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47期]

詳細內容

A苗園圃:外遊必備

疫後,復活節假期首次與家人外遊,感受良多。在一個年輕人的提點下,我記起及重新掌握外遊必備的一件重要事。 5日4夜台北遊,家人朝夕相對,怎可能沒火花?沒多久,夫妻間就來了一場「價值」之戰。所謂「民以食為天」,我丈夫是這句話的忠實愛戴者,認為「食」是旅行最重要環節,其餘的都是其次;我就認為旅行重點是遊歷,體驗當地文化,能參與DIY活動更好,例如是製作特色小食﹙我看見朋友在台灣製作麵線﹚和工藝品﹙我到上海交流時,參與過傳統折扇工作坊﹚,再來與當地人交流﹙另一次我到北京探訪居住四合院的家庭,閒談間了解他們的生活常態﹚,親子間都能留下深刻回憶。旅行間「價值」之戰存在已久,只是被3年的疫情冲淡了痕迹。 旅行間「價值」之戰 三餐以外,一晚來到台灣遊必去的夜市。由街頭開始——蠔仔煎、炸雞排、冰凍果汁、冰糖葫蘆、燒肉串,丈夫還想吃排骨湯卻被我勸止……一輪狂風掃落葉後,走到夜市中央時,他看見「台灣牛肉麵」嚷着要吃,當我心想:「還能吃得下一碗麵嗎?」小兒就要求買剛才見到的香蕉煎餅,但是他才吃了雪糕,手上也正拿着香蕉奶昔啊……那一刻,我「黑面」了!覺得丈夫「食」的表現正影響孩子,吃得肚滿腸肥事小,搞壞了腸胃、灌輸錯誤飲食甚至旅遊價值觀事大。離開夜市前,丈夫再買下幾個牛肉胡椒餅。 一日到平溪體驗天燈文化。火車站旁天燈店多得令人眼花撩亂,好不容易選定了,又到大兒不肯合作。他認真地說:「為什麼要放天燈?既浪費金錢,又不環保,多無聊!我不放。」我明白大兒有A仔特性又正值青春期的心態,認為毋須勉強他,但這回到丈夫不高興了,不滿大兒不合作,破壞一家人活動。我唯有做好「和事老」角色,讓大兒那刻做自己喜歡的事,勸丈夫與正興高采烈地畫天燈的小兒投入當中。 旅程中,不乏到大書店「打書釘」活動。小兒選定心水書,便一屁股坐下來,天生好動的他因動作較大,不小心觸碰到坐在同一張長椅上的女士,換來不屑眼神和嫌棄聲音。當該名女士走了,小兒即時申訴說:「她那張嘴臉算什麼?書店內長椅是留給看書人坐的,她只不過在看手機,霸佔位置已不對,還說人家……」於是,我花了一番唇舌教小兒理解別人的反應,也鼓勵他嘗試自我檢討。如果眼裏只看見別人的不是,結果是不斷的埋怨,關係的變差,心情的陰沉。 「同理心」是外遊必備重要事 出發前約好與移居台北的舊生一聚。一天晚餐後,他再主動介紹我們好餐廳,叫我和丈夫放心把孩子交給他照顧,找一晚拍拖享受二人晚餐去。起初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最後還是老實不客氣地接受了。在台北市踩單車、鬥電玩、夾公仔、食大餐、逛西門町等……兩兒樂而忘返。夜深時,舊生留言讓我知道跟兩兒談過什麼,其中他說到:「你工作一整日,回到家還要對功課,天天如是,累死了!弟弟開電視好大聲,哥哥又會與他吵架,你需要靜,卻一屋嘈吵聲,我聽到都怕!」那刻我的淚水竟不自覺從眼角流出。舊生的一句話,盡顯他的同理心,而「同理心」就是外遊必備的一件重要事! 文:莊兒 作者簡介:白天與少年為伍,同哭同笑同青春,一起並肩闖蕩;夜裏夾在ASD大兒和ADHD小兒之間,生命中途掏空自己,重新學習「溝通」。為扶苗兒成長,園圃中默默耕耘,力尋妙方實踐。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47期]

詳細內容

教大GPS:疫下小學教師 電子評估實踐調查

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為減低擴散風險,全港各小學多次暫停面授課堂,傳統「面對面」教學模式受到強烈衝擊,傳統評估方式也隨之改變。在此特殊情境下,電子評估作為傳統面對面評估方式的有力補充,第一次被大規模運用於課堂教學,教師也在此實踐中積累了寶貴的電子評估經驗。筆者的研究團隊早前透過「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做了一項關於在新常態下教師的電子評估實踐現狀調查的研究,希望為小學教師的電子評估運用提供借鑑。 有別於傳統評估,電子評核會有系統地運用不同的軟件或平台。筆者找來12所小學的48名教師,藉着個人深度訪談,發現教師會使用多樣電子評估方式和平台來評估學生,例如用Edpuzzle、Google Forms、Quizizz和Nearpod等平台佈置課前與課後練習,幫助學生預習或鞏固課堂所學;部分教師用Google Forms和Microsoft Forms設計試題,總結評估學生的學習進度;為了提升學生課堂參與度,教師亦會使用Kahoot!、Nearpod、Wordwall等較有趣味的平台,設計含有遊戲元素的練習或測驗。 進展型測驗取代總結型考試 對於不同學科、不同年級的學生,教師所運用的電子多元評估活動亦有不同。例如錄音錄影類評估方式,多用於英語和中文學科;其他評估活動如線上小組討論、同伴評估及課題研習等,多運用於高年級課堂。除了以上兩種電子評估方式外,教師還通過網上留言、社交媒體、語音、視像等多種途徑,為學生提供電子回饋。 另外,教師在線上教學多數會廣泛運用進展型評估測驗或練習。考慮到學校和家長對考試公平的擔憂,還有學生設備網路問題等因素,因此相比起總結型的考試測驗,教師們更傾向使用進展型測驗或練習,尤其是包含遊戲元素的內容,以激發學生熱情、積極地學習。 教師較少安排團體協作任務 然而,我們亦發現教師對使用電子的多元評估活動和回饋反響平平。由於受到一系列外部條件的限制,如無法現場指導學生,課堂時間縮短,以及學生不積極參與,教師們較少在其線上課堂中安排多元評估活動,尤其是一些團體協作任務,包括小組討論、同伴評估及專題研習等。另外,教師也表明還未向學生提供電子回饋做好充分準備。 在疫情時代,電子學習評估得到重新構建。政策制訂者、研究者和教師應重新思考小學課堂上電子評估的目的和過程,如開發以學習為導向的電子評估系統,在教學中嵌入電子多元評估活動策略,和幫助教師掌握電子回饋策略, 從而關注、維持和深化「新常態」下的學習。 文:詹穎(香港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學系助理教授)、曾燁(香港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學系研究助理)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 http://www.facebook.com/FEHD.EdUHK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47期]

詳細內容

日式育兒記:打機不打機

「究竟買不買Switch給他好呢?」其中一名日本媽媽朋友每次聚會也會問我們一次,兒子每天也嚷着她說很想要一部Switch遊戲機,但丈夫非常反對,她夾在中間,左右不是人,家裏每天也上演一幕兒子哭着說很想打機、丈夫氣冲冲說慈母多敗兒的戲碼,朋友壓力爆表,經過多年的相處,日本媽媽也開始跟我坦白。 其實在日本小學,真的幾乎家家戶戶也有一至兩部遊戲機,哥哥今年小三,上年他已經告訴我班上30人,只有1個印度同學家裏沒有Switch,其他的全部也有。我問他怎麼知道其他人有沒有,他說同學會談論有關新的遊戲,說着說着便知道誰有誰沒有。心想男孩子也這麼八卦,他說男男女女也愛玩《星之卡比》和Pokémon Scarlet等遊戲,這些遊戲可以在網上跟朋友一起玩,所以同學會相約大家在家一起對打等。 送遊戲機前 跟孩子簽好「合同」 我這些魔鬼朋友,當然就是慫恿她買,其實我之前也曾掙扎過好一段時間,哥哥早在小一那時也曾問過我們可不可以買,當時他還小,所以可以蒙混過關,但到了小二的時候,他所有好友全部也擁有一部,我也漸漸開始有壓力。上年尾回到香港時,他在我表哥的家玩遊戲機玩得樂不思蜀,我便跟表哥商討這個「打機」問題,他用上自己的經驗,當所有朋友也會在家玩,只有自己一個沒有,他擔心哥哥慢慢會覺得自己跟朋友格格不入。道理我們也明白,但應該怎樣實行呢?幸好婆婆是資深老師,她建議我們跟哥哥協商。於是我們趁弟弟上學、哥哥學校放假那天,相約哥哥一同坐下,讓他感覺自己不再是小孩,然後問他是不是很想要一部Switch,他當然難掩興奮之情,但我們說在送他遊戲機前,一定要跟他簽好「合同」,裏面寫上玩的時間、遊戲、打機前要做的家務/功課等條文,他看過,覺得自己可以達成才可以得到Switch。當然他想也不想,沒有閱讀好所有細則便簽下名字,高興到不得了。 回到日本,我們將這個「合同」貼在遊戲機旁邊,要他知道如果他不遵守任何「條例」,我們隨時有權拿掉遊戲機。一般我們一個星期可以讓他玩3次,每次40分鐘,條件是要先問準父母,做好功課、家務才能玩,他一直也有遵守,唯獨一次「打大佬」的時候,過了10分鐘也沒有關機,我們履行「合約精神」,沒收遊戲機2星期,他也無可奈何接受,在那2個星期內作出最好表演,務求能再「打大佬」。這次過後,他也會遵守規則,知道犯規的後果。 一家人互相商量 找到最好結果 覺得這個年代當父母真的不容易(當然每個年代也不簡單),這個上網跟打機的問題,也是一個值得全家商討的問題,我媽媽的忠告就是,如果一面倒抹煞他的訴求,他可能會覺得沒有人明白他,所以還是要一家人互相商量,找到一個大家覺得最好的結果,也希望他覺得家人永遠是可以跟他商量的對象。 文:椰菜媽 作者簡介:最愛DIY玩具,與肯尼亞爸爸生了兩個椰菜B,移居日本生活,盼與兒子一起經歷快樂童年。http://www.facebook.com/cabbagepatchkidsinjapan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47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特教樂與路:無限想像

小朋友很喜歡幻想,當你看到一兩歲的小朋友模仿父母的動作,鼓着小嘴呱呱的自言自語,然後哈哈大笑,大家都會很好奇地問,他在想什麼?他何時學懂這樣做?正正因為小朋友看過、聽過甚或接觸過,很自然就模仿起來。 然後,三四歲的孩子,開始扮大人,表情多多,模仿成人的語氣,又會創作情景,甚或一人分演兩角,把自己天馬行空的想像表達出來;有些情景很熟悉,有些就好像電視劇或日常生活的情節;因為小朋友喜歡把所見所聞結合幻想,盡情地演繹出來,大人們往往被逗得啼笑皆非。 人大了,規範多了,學規矩,這樣不對,那樣不好,孩子變得拘謹,學習尋找成人心目中的答案,於是言行變得小心、怕犯錯。日常生活最好不要改變太多,愈少改動,愈少問題,久而久之,創意埋沒了。 可以想像,這樣的生活剩下一個個規律化的流程;但同時,孩子愈難面對轉變,愈難適應瞬間萬變的社會。 教師按主題 設計不同體驗活動 作為教育工作者,正是要幫助學生面對未來世界。從去年創校以來,我們每月都會為學生舉辦「主題日」,當天或那一個星期,學生不會跟固有的時間表上課,教師會按主題,設計不同的體驗活動,讓學生探索、嘗試、參與、互相協作、解難,溝通及分享。教師起初最擔心的是如何讓學生接受改變,特別是一些行為較為偏執的學生,他們往往會因為未能適應新事物或流程改變而情緒波動。猶記得一名女同學,原先都能跟着活動編排參與活動,怎知道回到課室,她突然哇哇大哭起來,原來她發現喝水時間被「佔去」,水樽還是裝得滿滿的,由於她未能有效地表達,經過教師耐心的溝通下,再給她空間喝水,她才平靜下來。原來,我們看似簡單的一件事,但對於別人來說,是何其重要。 鬆獅蜥午餐是一盒蟑螂 這一年,我們安排的主題日,更加別開生面,而且更能挑戰學生的適應力。當中一個「動物日」實在超乎大家想像。原來學校的徐老師在家除了飼養貓狗外,還有一些稀有的小動物,包括2呎長的「鬆獅蜥」、「蓋勾亞守宮」、「南美角蛙」等,當他計劃帶這些小動物回校作介紹活動,大家都很期待,也擔心他如何安全地把小動物運送回校。當天很多學生及教師都很有興趣認識這幾個「新朋友」,但有些則已經被嚇得目瞪口呆。最深刻是當大家發現鬆獅蜥的午餐是一盒裝得滿滿的蟑螂——杜比亞蟑螂,簡直不能置信。我相信學生和我一樣,從沒有機會親身接觸過,感官的刺激多麼深刻,記憶特別強。 上星期剛完成的主題日——「貧窮日」,每個學生都需要學習如何運用勞動力掙取報酬,獲得資源就可做衣服取暖。教師把學生按班分組,每隊組員都需要合力運水,用一個小量杯盛水,然後走到放在最前方的大膠桶內,桶內有兩條線,一條標示「貧窮」,一條標示「富有」。過程中,你會發現學生由不大理解,到緊張得咬牙切齒,興奮大叫的歡呼聲,實在非常有趣。最破格的是當天有雷暴,籌備的教師看到了天氣預報,於是把活動由室外場地移至有蓋停車場,但萬萬想不到,停車場變成了競技場,小小的空間讓大家玩得更加投入。 我感謝這群充滿無限想像力的團隊,把大家幻想出來的點子逐一實踐,讓學生從小就在不設限的氛圍中成長,讓他們經歷更多的不可能。 文:譚蘊華(東華三院包玉星學校校長) 作者簡介:從事特殊教育工作逾廿載,深信特教孩子一樣各有潛質,盼藉特教生涯的經歷,宣揚「有教無類,尊重多元」的精神。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47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