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時節:孩子的人氣王秘笈

前陣子,女兒的案頭擱着一本有趣的小書:粗線條簡筆畫,筆記風的文字,花花綠綠的熒光筆配色,手繪的簡表和用各種符號標出的重點提示……好像是誰家姐姐用心記的一本隨筆手帳。 《好好說話,到哪都是人氣王》(作者提供) 作者:芳索瓦茲‧布雪。 出版社:未來出版。 勇敢表達己見 冷靜化解衝突 女兒調皮地給我介紹,煞有介事地說:「這是人氣王秘笈啊!」我看,也是沒說錯的,不過正式點來說,這本書的內容是告訴小讀者怎麼好好和別人溝通,作者是法國童書作家芳索瓦茲.布雪。作者本人也就是書中常常出現的「F姐姐」,她現身在書中,說明溝通是什麼,也說明好好說話的好處;給各位展示怎麼好好說話,也告訴大家如何好好聆聽;給害羞小孩寫了壯膽建議,給衝動小孩寫了用腦提醒……她告訴孩子,討論時要勇敢地表達己見,吵架了要冷靜地化解衝突,她指出說話要誠實,對親近的人更應該真情流露。書中有隻呆頭呆腦喜歡吐舌頭的斑馬,專門演繹各種反面教材,形象惹笑又怪誕,誇張又卡通,小讀者能輕易了解「溝通力」,如何運用肢體語言、聲音語調,甚至幽默感,步步到位——從儀容到態度。 看着這本有意思的小書,我突然好奇:此書的小主人也想要成為人氣王嗎?當然,我也認為良好的人際關係應該是孩子們希望得到的。我回想起,暑假期間,帶女兒參加夏令營。營前,她非常興奮,當我問到她最期待什麼,本來我還以為,她一向喜歡觀察蟲子,該會告訴我:我想在山裏看到一些未見過的昆蟲!我也以為,一向貪玩的她,還會告訴我:我想玩很多新奇的遊戲!孩子點點頭說也是的,接着又搖搖頭:「也不是的……其實,我最想認識來自不同地方的朋友啊!」這倒是很合理,小朋友一起玩耍,一塊生活,還是玩伴最重要。 良好溝通 從尊重坦誠出發 可見,對友愛的殷殷期盼,該是每個孩子與生俱來的。相反,關係到人際關係好壞的溝通能力,卻是需要學習和磨練的。21世紀的小孩多是腦筋活絡、伶牙俐齒,不過,能講話,甚至愛講話,不代表會溝通,尤其前些年經歷停課、網課,校園生活的欠缺,延誤了很多小朋友的群性發展。溝通能力是為人處事的必備工具,也是人際關係那份無形考量表中的重要項目,直接間接影響一個人各方面的發展、性情之養成,還有情緒健康,實在夠讓父母師長擔心。 雖然溝通能力很重要,不會和人溝通交流,生活中容易碰釘子。但本書的開篇就提示了我們,學會這種必備的能力其實沒有想像中困難,「就算你的表達能力很普通,還是可以學習成為受歡迎的人」。好好說話,說到底,並不是學習大堆炫麗的措辭去恭維和討好別人,卻是回到根本,是對品德的要求:良好的溝通不外乎是從尊重和坦誠出發。這本小書的書名是《好好說話,到哪都是人氣王》,作為小朋友心目中的「人氣王育成指南」,書中的確有很多實用的小秘技,都是開口前再三思考的叮嚀,足夠小孩子用了,也在提醒久經世故的大人們:別忘了,體貼真誠,實在是經營人際關係的不二法門啊! 文:倫雅文(資深學校圖書館主任) 作者簡介:手捧一本書,是幸福的。兩位學校圖書館主任——程志森和倫雅文,想分享閱讀的快樂,聊大小朋友的書,聊讀書的邊邊角角……打開一本書的那一刻,就是讀書的好時節。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65期]

詳細內容

讀書時節:那個廣末涼子

最近想的比較多,是關於雲的事。好多日子風雨橫斜,而放晴時天空分外乾淨,藍天的色調很溫柔,雲的輪廓多變,層次很分明。忽然珍惜藍天白雲的日子,都因為這一年太忙,幾乎忘了風的清爽,雨的氣味,陽光的明亮。現在終於記得抬頭,記得看遠方那一抹的浮雲。 忙了,也就忘了;忘了,都因為忙。心亡,是個因,也是個果。《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寫道,「如果生命的每一秒鐘都得重複無數次」……我想起最近在讀廣末涼子的散文,她寫過這句話:讓人忘卻疲勞的幸福時刻。看來,稍微打破一下規則的感覺還不錯嘛。 《廣末的思考地圖——幸福的樣子》(網上圖片) 作者:廣末涼子 譯者:李喬智 出版社:尖端 出版日期:2023年5月8日 生命轉折點改變想法 大概只有偶爾讓生活失序,才能打破循環。 我實在需要更多看雲的時候,希望忘卻的是疲勞,而不是生活的感覺。然而心境大都依賴經歷轉換,「心不由己」。有一天感受到自己變了,心裏一問「發生過什麼事」,就明白自己又經歷了些什麼。記得廣末涼子的另一篇散文裏提到,心理學家榮格認為人長大了,就有「生命的轉折點」,想法就會改變;廣末文中也說,20歲時的她只認為「讓孩子多以苦難磨練」,是煩人的大人想出的說法;她年歲再長,終是明白、認同。 過去進出不同的美術館,最不會看,不想看的,是風景畫。光線、構圖、技法、取材……心裏納悶這些作品沒共鳴,沒價值觀的衝擊,沒靈魂的叩問。昨日看了捷克畫家Frantisek Kavan的風景畫A Cloudy Sky,竟感受到畫家與風景之間,是一種內在、私密的情感。或許,我已經歷了些轉折點。 我看雲的時候,那片雲不會叩問我的靈魂吧?如今愛上夏天的雲,是我的思想已轉換,還是重拾了初心? 生活的質感,似乎就是心境的質感。廣末涼子在一篇散文中引用哲學家帕斯卡的話,「轉換心情,就會感到幸福」。如果不想等待榮格「生命的轉折點」,就可以像廣末那樣,做一些具儀式感的事,譬如好好準備一頓很滿意的晚飯,譬如鋪好剛洗過的牀單,然後好好躺一下。 轉換心情 就會感到幸福 喜歡廣末涼子的筆調。翻譯流失了多少?至少讀來並不是矯情的文藝腔,而是隨性的,彷佛自說自話。 關於她的散文集,銷售的賣點是每篇都引用哲學思想;我喜歡的,卻是字裏行間的生活感。時而討論親子相處,時而記錄中學時的友情,這些隨筆,沒有動人情節,只有生活的省思,還有借用一些哲人絮言,勉勵她自己及她的讀者,鼓勵大家好好生活下去。讀她的文章,就像跟一個人聊天,聆聽對方說說成長的難處,或者為人母親的憂與累。 閱讀,有時追求輕巧的生活感;讀來有幸福的味道。廣末涼子的《廣末的思考地圖》,是一個演員,一個母親,一個女性的散文,它還有個副題——幸福的樣子,是對她和所有人的祝福。書中有一篇的收結如此:時間不會再回來的。讓珍貴的每個當下不斷串繫起來。 文:程志森(資深學校圖書館主任) 作者簡介:手捧一本書,是幸福的。兩位學校圖書館主任——程志森和倫雅文,想分享閱讀的快樂,聊大小朋友的書,聊讀書的邊邊角角……打開一本書的那一刻,就是讀書的好時節。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61期]

詳細內容

讀書時節:圖書館長築溫暖小窩

閱讀活動結束,我們送走了學生,再來處理要後續跟進的工作。等我回到學校的圖書館——那是我辦公的地方——我才覺得雙腿痠得很,嗓子微微乾痛,大概這幾天路走太多,扯開嗓門說太多話了。當累得不行,想趴在桌上歇一下的時候,我突然注意到案上放着前天送來的包裹,那是早前訂的書。當中有本正來得及時,它是《療心圖書館》。 《療心圖書館》(網上圖片) 作者:彭冠綸 (館長小編) 這本書像是圖書館工作的心情札記,作者是筆名「館長小編」的彭冠綸館長。據作者所說,她服務的圖書館位於偏鄉小鎮,屬於一人管理的規模。書中,她給「圖書館這個看似很無聊的地方」記下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小故事。這些圖書館的日常點滴,折射出作者對於閱讀及閱讀的推廣、教育孩子和個人職志的思考。 讀着館長小編平實而溫厚的文字,就能發現,作者用心經營一個閱讀的溫暖小窩,其不二法門,是愛和善意。圖書館和倉庫的分別在於:圖書館不但要有書,更要有愛和溫暖。她毫不吝嗇給出自己對閱讀推廣的看法,在培養小讀者的閱讀興趣方面,她指出「給機會」和「給時間」兩件事尤其重要,所以她看到被孩子們取書翻得亂七八糟的書架,反而會很高興。因為這證明了小朋友有機會和時間,能穿梭在書架間,為自己選書。她的圖書館還時常舉辦各種閱讀活動,給小讀者創造閱讀的外在動機,把書本帶到孩子的身邊,讓他們從書中體會到快樂,得到收穫,最終發現:閱讀本身就是一份獎賞。 從書中獲得力量 成長路上披荊斬棘 我們跟隨館長小編的思路,思考閱讀教育的意義:大家都說,培養小朋友的閱讀習慣是重要的!但之所以重要,說到底並非只為了讓孩子學會寫字,也並非只為了升學寫作。那些看得見的分數,固然為一時之用,但那些看不見的、從書中得到的內在素養和力量,才是成長路上給孩子遮風擋雨的保護罩,也是他一路上披荊斬棘的武器,甚至是將來成就孩子的關鍵資本。正因如此,兒童圖書館的經營,不應執著於借閱率,把眼光放遠,這是一場無限賽局,經營者需要有教育的大局觀!彭館長說中了我的心事,我相信,為孩子留一本書,以滋養他的生命,是每個做閱讀教育的人,念茲在茲的心願。 觸動我的,還有館長對職志的態度。誠如作者所說:圖書館的崗位常被人誤以為是「輕鬆的差事」;圖書館也常被人誤以為是「最不重要的部門」。作者暗暗慶幸自己沒有把這些話聽進去,卻是全力以赴,化身「萬能館員」:從活動規劃到講員邀請,從圖書採購到設備維護,甚至連活動海報設計、宣傳影片攝錄剪接,都一手包辦。非圖書館專業出身的她,邊學邊做,向同行前輩請教。同時,她珍惜自己的與眾不同,明白自己的優勢正在於和別人的不一樣!她帶着一顆媽媽的心,帶着充盈的善意上路,用心揣摩,跨越界限,努力發掘並賦予圖書館工作的價值,發揮圖書館的影響力,用自己工作的成果做證明,告訴大家:圖書館和其他崗位一樣重要,而閱讀的培養可是無可替代的! 館長娓娓道來,掩卷之際,我感同身受——我只算是彭館長的半個異地同行,但我發現,我們的處境,學校圖書館和小鎮圖書館工作上的難點、突破點和滿足點,卻大致相類。這本書足以在繁忙的學期末療癒我們,在我們疲憊不堪的時候給予能量,暑假前整理期間,思考圖書館工作和閱讀教育的意義,初心莫忘。 作者不止一次說起:在圖書館工作是她的幸運。這竟然也是我內心常常在呼喚的:我想拿我圖書館工作的幸運,讓孩子們愛上閱讀,找到生命中的光。 文:倫雅文(資深學校圖書館主任) 作者簡介:手捧一本書,是幸福的。兩位學校圖書館主任——程志森和倫雅文,想分享閱讀的快樂,聊大小朋友的書,聊讀書的邊邊角角……打開一本書的那一刻,就是讀書的好時節。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56期]

詳細內容

讀書時節:從外國人角度 訴說香港故事

常戲言香港是個工作的城市,生活的話,比較嚮往人少壓力小的地方,假期也得坐坐飛機,穿州過省,抽離香港的節奏。所以,那一天我在書店看到《外國人喜歡香港的N個理由》這本書就特別好奇,到底怎樣的外國人會愛上勞碌營役的香港?翻開這本屬於外國人的口述傳記,作者Mark O'Neill固然是外國人,書中各篇的受訪者也是外國人,但其實這書的中文和英文版都由本地的三聯出版社出版,每一章都是不折不扣的香港故事。 (作者提供) 從艱難到幸福 東往西來,北水南調,華洋雜處的香港似是個中途站。戰亂、經濟蕭條或疫情封鎖,香港土生土長的人們大多都走不了,也以為外國人在困境時總會一走了之。事實卻非如此。《外國人喜歡香港的N個理由》第一部分「移民的下一代」中的各個章節,就是一個又一個戰亂之際,留守香港的故事:有的在戰時照顧同胞,有的視香港為機遇之地,更有的視香港為成長的地方。像父親為英籍商人的 Cautherley,出生與成長都在二次大戰的香港,在苦難期間有過離開的機會,最後還是選擇在原地扎根。Cautherley憶述的往事裏,窩打老道、青山道、荃灣、尖沙嘴,都是他聚會、上學的社區,其實也就是我們生活的社區。書中第一部分的受訪者,是戰後留下來的第一、第二代甚或第三代。他們視香港為他們的家,在戰亂之後,仍留下來與香港一起發展、成長。 生活中的平實真誠 從歷史走到今天,香港的吸引力似乎沒有減退。《外國人喜歡香港的N個理由》除了陳年舊事,更多是當下留在香港的外國人故事。他們的故事並不波瀾壯闊,是平實真誠,有在監獄當傳教士的瑞士牧師、到香港參與電影的德籍演員、經營柔道館的日本人、在港製作寶萊塢電影的印度人等。各人的故事中提到香港的吸引力,除了機遇,還有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細節,例如對外國人來說便利的生活圈,或好像表面急趕冷酷的香港人,在法國廚師Alexandre 眼中,香港人是「思想開放彼此沒有隔閡」的。 發掘香港美好 人長大了,工作繁忙,會因為疲倦而忽略了香港的動人處。疫情漸退,一切重回正軌,我們應該重新發掘香港的美好。原本因為好奇而拿起《外國人喜歡香港的N個理由》這本書,最終卻被這本書觸動,提醒自己要懷着謙卑的心,借鏡別人的角度去了解香港的故事。 在此用書中幾句頗有印象的說話作結,是出自澳洲籍的Kenda:「這裏乾淨、秩序井然,有一流的交通;這裏有效率,人很友善。你可以這一刻還在中環商業區,15分鐘後已經走在遠足徑上,享受森林的野趣和寧靜。世界上沒有別的地方有這種妙處,我們超喜歡。」 文:程志森(資深學校圖書館主任) 作者簡介:手捧一本書,是幸福的。兩位學校圖書館主任——程志森和倫雅文,想分享閱讀的快樂,聊大小朋友的書,聊讀書的邊邊角角……打開一本書的那一刻,就是讀書的好時節。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52期]

詳細內容

讀書時節:哭成噴水池 淚水做湯底

回南天,常常下雨,猝不及防。孩子還小的時候,會說:雲朵要哭了!也許有時我們還會抱怨雨天,回過頭來卻又告訴小孩:莊稼得靠雨水長大。我們接受時陰時晴的自然規律,也明白有圓有缺的生命常態。我們也許會教導孩子接受自己傷心失落的情緒,但終究還是要求孩子控制住它,對於我們自己,作為大人,更不容許輕易掉眼淚。 給想哭的人一個哭的理由——《想哭就哭成一座噴水池》用可愛的畫風,勸導你想哭的話,不需要忍,只需要哭得「有技巧」!小時候,當你想哭,是不是被告誡過「一臉悲傷,這樣不好」?是不是也有被命令「不要哭!忍住眼淚」?長大後,當你想哭,會不會跟自己說「哭不能解決問題。要微笑,不要讓大家看到你便擔心」?會不會極力地嘗試想一些開心的事,然後還是憋不住了?這本書中有一條想哭的蚯蚓,故事開初,牠也正在經歷這種困境。為了勸服牠「想哭就哭成一座噴水池」,作者腦洞大開,誇張地陳述眼淚的各種用途,比如,可以哭成一座噴水池,也可以用來做意大利麵的湯底;可以混入清潔劑來擦地板;可以加入些麵粉來自製黏土……作者言之鑿鑿,似乎每種用途的效果都很不錯。 這些「技巧」能博得心情不好的讀者莞爾一笑(或者哭笑不得)。另外,繪本的圖畫色調和諧,畫風活潑,文字風格幽默風趣,敘述節奏明快跳躍,無不讓人讀後心情變好。作者諾耶蜜.沃拉是意大利人,她的作品被譯成中文的並不多,但在她的外文作品中,常常都會找到那條粉紅色的、想哭的蚯蚓身影。圖畫會說話,單是蚯蚓的形象,就幽默感十足了。那麼,即使誰都會哭,但為什麼一定要「想哭就哭成一座噴水池」呢?原來,作者在故事開始就已經告訴大家了:如果你哭了,「朋友就會圍繞在你的身邊」,就好像圍在噴水池旁一般。而且,眼淚還是「比說話的效果更好的宇宙通用的語言」,如果你哭了,大家都懂你的難過。想哭的話,你又為何苦撐硬扛,不讓大家陪伴安慰呢? 坦然接納情緒 大哭一場 流淚無助解決問題,但那是情緒的疏導。陰晴圓缺既是常態,就像天會下雨,心情的適當排解也為之必須。《想哭就哭成一座噴水池》是一本非常可愛的繪本,也是一本非常有愛的治癒之書。我把它送給一名朋友,很多很多年前,她本來是我班的學生,年月過去,她由學生變成我的朋友。成長帶來喜樂也帶來困惑,正在卡關的她,像從前曾經卡關的我們,無論如何得靠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難。咬緊牙關之際,是否需要時時強忍淚水?我想用這本書告訴她:這是沒必要的。 我淚點很低,我的淚水有時像雨水,也是猝不及防的,即使沒有影響別人,卻常常因此被投以奇異的目光。但是,我還是選擇坦然地接納自己的情緒。在我想哭的時候,看了這本繪本,採用它的建議:「想哭就哭成一座噴水池」,接着也就大哭一場,當然噴水池總不能被「哭成」,我也無法用眼淚來煮意大利麵,不過,我被作者的幽默逗笑了。 《想哭就哭成一座噴水池》(網上圖片) 作者、繪圖︰諾耶蜜.沃拉 出版社︰小山丘 文:倫雅文(資深學校圖書館主任) 作者簡介:手捧一本書,是幸福的。兩位學校圖書館主任——程志森和倫雅文,想分享閱讀的快樂,聊大小朋友的書,聊讀書的邊邊角角……打開一本書的那一刻,就是讀書的好時節。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47期]

詳細內容

讀書時節:沙田河畔有櫻花

3月向晚,與友人走在沙田河畔,那時候小艇在夕陽中划過,岸上的櫻花盛放。不知誰種了櫻花?它的存在引人注目,引人拍照。友人問道,不知此櫻與日本的是否同種。無疑,櫻花讓人想起日本,此際正好是日本櫻花的花期。 各花命運不盡相同 日本人愛櫻,會賞櫻。賞櫻時會駐足,在樹下野餐,在早上賞,在午時賞,也在晚上賞,在綻放之際,在飄落之時。日本人愛櫻在枝頭上盛放,愛櫻如雨落下,愛地上零落的孤瓣。千姿百態,日本人寫在俳句與和歌之中,也拍攝在各式的影像中。蜷川實花是日本以色彩濃艷見稱的攝影師,她的影集《櫻》,卻洗去了華麗脂粉,一頁一頁都是清雅細緻的櫻花。 《櫻》 作者:蜷川實花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 香港人也尋花,在某處幾株櫻花,某處幾片紅葉之間,人如潮水,人流中抬了頭,舉了鏡頭,記錄比風景多細節的人物肖像。恰若《西湖七月半》,眾人擠着來,湧着去,尋歡作樂,不過如此。花期未盡,人潮已退卻。 同樣是花,命運不盡相同。有時會驚訝街邊路上,火紅的木棉,亮了行人道的黃花風鈴木,還有野菊各種,開在學校外,在屋邨裏,在商場之間。3月花海處處,但人始終走過,偶爾抬頭,沒有駐足。雖幸有攝影愛好者幾個,用長長的鏡頭拍下黃花。不過,這些花凋零時候,也就無人問津。 花要開得合時,也要開在合適的人前。日本人與櫻花,在世上遇上合適的彼此。櫻花那麼美,生命那麼短,日本人在一周的綻放與凋零之間,看到花,也看到人間的無常與短暫。江戶時代良寬和尚有詩:「飄零的櫻花,殘留在樹枝上的櫻花,也終歸是飄零的櫻花。」或許這也是蜷川實花出版《櫻》的原因,用這本書紀念2011年3月東日本大地震的人與物。蜷川實花的鏡頭,日本人的目光,在書頁上表達對逝者的珍愛與疼惜。 山櫻如美人 紅顏易消歇 櫻花易逝,惹人憐惜。中國詩人鄧溥雅也有句:「山櫻如美人,紅顏易消歇。」為免太過傷感,我會靜靜觀賞一間咖啡店外的一棵榕樹。樹算不上年長,也不年輕,枝幹有點傾斜,垂了幾條氣根,掙扎地呼吸,但還能活些時日。能夠活着,是一種福分。 再說回櫻花,雖說日本與櫻花結緣甚深,中國與櫻更是緣分早種。據日本學者所撰的《櫻大鑑》,日本的櫻花應在唐代由中國傳入;若說中國對櫻花較早的描述,則想起南朝沈約的詩《早發定山》:「野棠開未落,山櫻發欲然。」櫻花雖易落,卻從中國到了日本,從古代到今天,到了今天的沙田河畔,還有桌上一本影集《櫻》的頁與頁之間。 文:程志森(資深學校圖書館主任) 作者簡介:手捧一本書,是幸福的。兩位學校圖書館主任——程志森和倫雅文,想分享閱讀的快樂,聊大小朋友的書,聊讀書的邊邊角角……打開一本書的那一刻,就是讀書的好時節。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43期]

詳細內容

讀書時節:見家長

「爸爸,不如你先看看阿女。」我轉向坐在家長身邊,看着哭成淚人的學生說:「她盡力了,也進步很多。」 「社會是殘酷的。」家長回應:「總之要再進步!現在不夠!」 家長日,面見家長和學生,同時也派發成績表。當天在我面前哭的學生很多,卻無一個是因為我的責難,而是家長說了些話,刺痛了學生所致。讓學生當場落淚的論調幾乎一樣——成績不夠好,子女沒努力。事有湊巧,桌上一份資料告訴我,這些學生都有進步,我也觀察到他們的付出不少。 家長覺得需要,還是孩子想要? 我想起《一本你希望父母讀過的書》,也是我希望家長會讀的書,特別是提出「確認感受的重要」一部分。書中提到,不少家長會叮囑孩子寒天添衣,但少有問孩子覺得是冷是熱。孩子的感受,總在生活的小節中被忽略。家長當然擔心孩子生病,但孩子的想法,也往往無人關顧。哪來時間溝通?快點出門不就好?對的,快和方便,就省掉了溝通。溝通不應只在大是大非之間,因為一段關係,可能在一點一滴的細節中流走。 見家長時,家長常投訴子女沉迷手機,彷佛學生是我的子女,彷佛要我設法處理手機問題。可是家長總遺忘,手機是「拉力」,是哪兒的「拉力」不足了?或是從前的「拉力」成了今日「推力」?《一本你希望父母讀過的書》談到青少年沉迷手機,說到成因可能是家長投放給子女的溝通時間不足。小時候孩子會主動親近家長聊天,家長習慣孩子主動;孩子大了,變得被動,家長似乎沒覺察到變化,沒有轉換角色主動陪伴,或投放心思,手機便慢慢乘虛而入。書中為此提出良策,就是「溫情轟炸」,投以具「質素的時間」,以關愛與溝通重新提升親子的熱度。 《一本你希望父母讀過的書(孩子也會慶幸你讀過)》(作者提供) 作者:菲莉帕•派瑞 譯者:洪慧芳 出版社:木馬文化 老師可不可以…… 「老師你可不可以幫我跟他說別玩手機。」正正坐在孩子旁的媽媽如是說。我看到家長的忙與累,成年人的生活滿枷鎖,讓人疲憊。若為師者能幫忙,何樂而不為?然而習慣和價值建立,學校教育之外,家教也重要。可是目前不流行學習家庭教育,家長日多是家長訴苦,少聆聽教師建議。無計可施的家長,總想「按鍵式」要求,要求學校、教師、子女一下子改變現况。 上一代吃得苦,哪需要顧感受? 家教校教雙管齊下,方能相得益彰。不曾學習過如何當家長的,往往只能以個人經驗作憑據,可是每個孩子都獨特,社會不停變化,自身成長的經驗可能不管用,甚或造成惡果。《一本你希望父母讀過的書》的作者菲莉帕•派瑞是心理治療師,他在首章就指出,家長對待子女,往往基於自身成長的經歷。不論好壞,可能會轉移給子女。如此,我想起家長常說類似的話:「以前哪有人關心?怎麼被說幾句就哭?」 回到文章最初,那個家長說,社會是殘酷的。我當下回應是:「爸爸,社會殘酷,學校會談成績,那作為爸爸、家人,你角色給了女兒什麼?」 在此分享家長日當晚,其中一名學生給我的信息:「阿sir,見家長時哭了,因為我覺得佢除咗英文,就睇唔到我其他,好委屈。我都明我英文差,但係我希望佢起碼唔好一來就數落我,我已經盡力了。」 文:程志森(資深學校圖書館主任) 作者簡介:手捧一本書,是幸福的。兩位學校圖書館主任——程志森和倫雅文,想分享閱讀的快樂,聊大小朋友的書,聊讀書的邊邊角角……打開一本書的那一刻,就是讀書的好時節。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39期]

詳細內容

讀書時節:中醫的秘密

家傭姐姐放長假,我每天下班回家趕做「兼職主婦」,實在有點忙不過來。我媽媽見我人仰馬翻,於是每星期找兩天專程來我家煲湯,為我們補充營養,修復我們的焦頭爛額。 母親習慣按需要在湯裏放點藥材,女兒吃得津津有味。「婆婆,我媽之所以會長得這麼強壯,是因為從小吃你煮的東西!」她拐個彎來哄人,哄得我媽眉開眼笑。小傢伙不是耍嘴皮而已,平日她對吃興趣缺缺,現在卻真的把湯都喝光光,我媽更樂了,但另一邊又念我不會養孩子。 說來慚愧,母親家族原是中醫世家,上世紀在省城有所中藥店。戰後,外祖父來港做了中學校長,雖然一家以教書為生,但至母親一代也沒有丟失那些關鍵的家傳本領。她自稱只是略知皮毛,卻至少在必要時仍能開兩道藥方子鎮宅,平時則發揮藥食同源,煲個靚湯全家一起固本培元。可是,我在這方面卻傳承不到半點功夫! 要不是近來的忙亂,我鮮少憶起這段家族故事。我和女兒說起,也說到中醫藥。我自己對此幾近無知,何妨和女兒一起尋根問柢?聽母親來口述歷史當然要,但帶着孩子了解既熟悉又陌生的中醫藥文化,我也找來了繪本——《中醫的秘密》。 這本小小的書中有3個故事,主角小紅雨是個充滿好奇心的小女孩,腦袋瓜裏裝着的盡是奇思妙想。她有時在窗前發呆,有時伏在爸爸的大肚腩上出神,有時回憶起小時候那後山的小溪,有時又記起從前又濕又熱的夏天。翻開繪本,我們走進小紅雨奇想的世界,彷彿看到了小紅雨準備為我們演繹寓言故事。她在每個故事中,都拋出了不同的比喻:去做一場白日夢,用與生俱來的五感交流,解釋中醫師的四診「望、聞、問、切」;去打理家居,用「蚊患」比喻「病患」,由處理「蚊」的不同着眼點和方法,闡述中醫藥學對「病」的觀念和對平衡的追求;去溪邊玩耍,用江河的流動比喻氣血的流通,指出針灸、拔罐等中醫藥物理療法的治病原理。 中醫可以治病不用藥 內病外治 「中醫一點也不神秘,也沒什麼秘密。」本書的序文一開首就如是說。神秘一說,固然是就中醫可以治病不用藥、內病外治等而言,這些對小孩來說可真是非常抽象。可幸的是,除了淺白卻富詩意的文字外,繪者工千芊以樸實而具童趣的畫風,讓小紅雨化身成為可愛可親的文化使者,把看似遙遠又模糊、古老又神秘的中醫藥知識帶到孩子的面前,鼓勵小讀者由此開始認識中醫藥文化。 當然,中醫藥文化源遠流長,難以三言兩語就講解清楚。有些觀念,甚至連大人都不一定能輕易地弄明白。畢竟,中醫是中華文化系統底下的產物,極具底蘊,連結古中國的思想和哲學觀念,反映了中華民族在傳統上對大自然的理解、對人的理解和對生命的理解。向來,文化和觀念的傳承與培養都不是容易的事。然而,不容易,卻更是需要我們努力去做的! 說到傳承,我的心念又回到那段還未說完的家族往事,想到母親所掌握的、僅餘的本領,可能傳到我這代便會完全失落了。一陣淡淡的難過襲來。我讀着媽媽給我的筆記,上面祖輩寫的蠅頭小楷,那一個個藥名:白芷、雲苓、紫菀、半夏、丁香、忍冬……我們固然知道藥性各異,但我喚着那些雅致而古樸的名字,覺得她們彷彿也有不同個性和故事,頗覺有趣。我突然發現:傳承,也許可以慢慢來,可以從認識她們開始的。 《中醫的秘密》(作者提供) 作者:劉敏如 繪者:工千芊 出版:中醫藥發展基金資助,由中華文化傳播基金出版 文:倫雅文(資深學校圖書館主任) 作者簡介:手捧一本書,是幸福的。兩位學校圖書館主任——程志森和倫雅文,想分享閱讀的快樂,聊大小朋友的書,聊讀書的邊邊角角……打開一本書的那一刻,就是讀書的好時節。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35期]

詳細內容

讀書時節:冬夜餐桌

那一天的中文課,窗外正是1月的細雨,我與學生一起讀謝雨凝的〈年夜飯〉,讀到文中提及「壓歲魚」這道菜,我就打開早已備好的食物盤,一起品嘗了這道極花工夫的菜式——一名家長做了相同的菜式帶到學校交給我。那一課,是10年以前的中一課堂。食物,竟就成了教學回憶的憑據。 《為小情人做早餐》(作者提供) 作者:焦桐 出版社:二魚文化 瑣碎小片段 就是生活主菜 最近讀焦桐的《為小情人做早餐》,是關於食物的散文。一篇才數頁,全書卻680多頁。厚重的書盛載焦桐吃一頓飯、做一道菜的故事。故事都很尋常,譬如說〈碧玉瓠瓜〉寫到女兒阿雙與焦桐討論「未來男朋友」,阿雙說男朋友一定要和家人住,「如果他不願意」,阿雙說「我就放狗咬他」。書中許許多多這種生活小片段,或許是瑣碎,但小事本來就是生活的主菜。至於食物,更是生活不可或缺的細節。焦桐在每一篇寫過小事,又記下那一天做了什麼菜哄他的「小情人」女兒阿雙。淡然的文字與小事,才是生活的本質,令人嚮往的日子,像東坡說的:「人間有味是清歡。」 人情味是食物本身的故事 味道是味蕾的經歷,人情味是食物本身的故事。喜歡聽蔡瀾先生談飲食,都是些典故,帶一點文化,又會攙雜些往事。《為小情人做早餐》也帶點台灣的風土人情,像是書中提到台灣多了休耕農地,讓人多了地點作休閒農莊;台灣上一輩不少說客家話的,讓阿雙以為世上的所有外婆都說客家話;原來台灣有過一個像羅賓漢的流氓英雄廖添丁……當然,焦桐也不吝嗇分享食物之外,與「小情人」的經歷。書中後部是附錄「娃娃書」,是女兒與家人之間的家書小文。 日子在每一頓飯之間過去,願新一年的歲月靜好,盼每一頓飯都是廣東人說的「安樂茶飯」。在此從《為小情人做早餐》中抄錄一則食譜,是書中我最想嘗到的一種食物: 「鴨胸洗淨,拭乾,以粗鹽兩面抹勻,揉搓5分鐘。用丁香、橄欖油、橙汁、迷迭香醃泡鴨胸肉,冷藏一天至入味。平底鍋不放油,將帶皮的那面朝下,小火煸出油脂,翻面再煎10秒即取出。烤箱預熱。蘋果磨泥,加入蜂蜜及2大匙橄欖油調勻,浸鴨胸於烤盤中,以150℃烤12分鐘。」 緣分到,或許你會做這道菜上傳到社交媒體,請別忘記說一說這一頓飯的故事。緣分到,或者我會看到你的分享。 文:程志森(資深學校圖書館主任) 作者簡介:手捧一本書,是幸福的。兩位學校圖書館主任——程志森和倫雅文,想分享閱讀的快樂,聊大小朋友的書,聊讀書的邊邊角角……打開一本書的那一刻,就是讀書的好時節。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30期]

詳細內容

讀書時節:最純粹的善意

我觀察到一個現象:如果問孩子,何謂善良?一個「善良的好人」應該有什麼條件?有趣的是,不論在哪個學校、哪個班,甚至問自家的小孩……「樂於助人」一詞必然出現在他們的好人條件清單之中。我比較好奇,為何孩子回答得如此順理成章?究竟,孩子眼中的善良應該是怎樣的? 因為這種好奇,我對《又破又舊的麵包車》特別有感,一直想寫寫它。這是一本和孩子談善良的書,橋樑書模式,中低年級可讀,就算高年級學生看,也能有所領悟。作者根據自己早年在花蓮教書的見聞,描摹海邊村落的場景,鋪寫小漁村的故事。偏鄉沒有豐富的物質生活,那些淳樸的鄉下孩子,最期待吃到「老爹麵包車」的麵包。大家都叫麵包車的老闆做老爹,他是個手藝高超的麵包師傅。每個星期三,他從城市開車到這個小村莊,為村民帶來各種美味可口的麵包。 《又破又舊的麵包車》 作者:李威使 繪者:施暖暖 出版社:小兵(作者提供) 麵包車搖搖擺擺地駛來,故事慢悠悠地展開。寧靜的鄉間,白白的雲,藍藍的海,漁村風景秀麗,但用老爹兒子阿鈞的話來形容,這卻是「鳥不生蛋」的地方。老爹到漁村做的是虧本生意,一開始時,兒子阿鈞不能理解老爹的行為,再來是,他更曲解了善良的意思。最終還是體會到何謂真正的善意,如何真心地為善,做到真正的助人為樂。 做好事毋須理由 「因為我喜歡啊!」 做好事不必有理由,老爹總是暗暗對自己說:「因為我喜歡啊!」 所以他才堅持到村裏「賣」麵包,甚至決定了能賣多久,就會去多久。雖然老爹對村裏的孩子粗聲粗氣,但孩子們心裏都知道,老爹其實慈愛而體貼,總是兇巴巴地假裝給他們賣過期的麵包,又惡狠狠吆喝大家,叫小孩們當心這樣、當心那樣,事實上是照顧到他們的自尊,孩子們對老爹報以信任和依戀,總是在黃昏的時候,在紅通通的晚霞中揮着手,歡送他。純真的孩子,往往才最能感應到,不論階級,不計利益,不帶心機——純粹的善意。 這麼一個溫情故事,對象讀者當然是孩子,但大人讀了,還是會鈎起舊日的記憶,簡單而快樂;小時候的味道,溫暖而穩妥。插畫師運用大量暖色,老爹麵包車雖是「一台滿是補漆的『破銅爛鐵』」,卻是醒目的橙紅色的,後車門打開,聞到了麵包香氣,有出爐麵包的溫度;鄉間靜謐的黃昏是橘黃色的,蛋黃般的夕陽緩緩西沉,照紅了孩子們的笑臉,有海風的溫度;焦糖色的麵包,握在手裏,香甜填滿了孩子們的心,有愛的溫度。 本書作者是台灣兒童文學作家李威使,人稱小威老師,他是多個兒童文學獎的得主,他擅長透過書寫孩子能看懂的故事,來表現比較複雜的人物心理,引起小讀者的深刻思考。同時,小威也是獲閱讀推手獎的優秀圖書館老師。整天與小朋友打交道的他,明白孩子心,他說,《又破又舊的麵包車》這個故事,希望表達的是「善的高等境界」。同時也解釋了,小孩心思純潔,也許比大人更通透、更具慧眼,他們眼中的樂於助人,之所以「樂」,就是不計功利,不問回報,真心誠意的幫助,體現的是純粹的善良啊! 走筆至此,突然想起,故事中的「主角」之一——台式麵包,對香港孩子而言也許有點陌生,但我們這裏不也有愛心茶餐廳嗎?善良和一切的美好一樣,是無分地域的。 文:倫雅文(資深學校圖書館主任) 作者簡介:手捧一本書,是幸福的。兩位學校圖書館主任——程志森和倫雅文,想分享閱讀的快樂,聊大小朋友的書,聊讀書的邊邊角角……打開一本書的那一刻,就是讀書的好時節。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26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