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創航道:適應人工智能時代

我曾經聽說過一個比喻,有才華的領導者需要透過博覽群書,填滿知識的「工具箱」;吸收不同範疇的知識,就如為自己的工具箱放入不同的工具,使自己成為「通才」(學識廣博、具有多種才能),以備不時解決管理問題。既然教育是為了培育未來的領導者,那麼現代的學習趨勢不也適用於以上的比喻嗎?綜觀本地的小學課程,學生透過學習不同學科,習得多個科目的知識,基礎科目如語文、數學、常識、視藝等,以及今年公布的《施政報告》所提及將會增加資源的STEAM教學。學生的「工具」早已不缺,在科技的發展、資訊的普及,加上人工智能ChatGPT的突然冒起,讓教師和家長不禁思考孩子的將來會如何?孩子是否已準備好面對人工智能時代?然而,更重要的是如何讓學生懂得使用手上的「工具」。 改變學習模式及方向 相隔多年再踏入大學校園進修教育,我能體會科技的發展為學習方式帶來的改變。教授從開學日起已極力鼓勵我們利用ChatGPT蒐集資料、輔助理解,以至透過與人工智能對話釐清概念。根據教育心理學中的布盧姆分類學(Bloom's taxonomy),知識的學習可以分為6個不同層次: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鑑和創造。人工智能基本上已可輔助教育者前兩項的功能;然而,透過數據演算和理論歸納所得的答案不一定能套用於現實生活。因此,學習要點更重於個人分析和觀點辯論,而學習的結果更大程度是基於各人過往經驗及技巧。由此可見,當今的學習模式及方向正起着新的變化。 社會倚重善用資源通才 這正是Learning by Doing(LBD)課堂方法中強調的「真實」元素,真實不僅涉及生活化主題和素材,還包括如何將所學與現實生活相結合。教育大同透過LBD課堂學習常識科,給予孩子更多空間,讓學生透過動手學習,取代背誦、溫習、考測的學習模式。在這種模式下,學生需要考慮問題所需的素材,在試錯中尋找答案。這正配合教育局於課程大綱中強調的解難能力發展,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習得技巧和態度,就像在獲得「新工具」的同時也學會使用它,讓教育者和學生有更大的空間去探索布盧姆分類學更高的層次(應用、分析、評鑑和創造)。根據高盛經濟學家今年3月發表的研究報告,全球約有18%的職位很有可能在未來被人工智能取代,其中包括建築工程、金融和社會服務等專業領域。這亦意味着社會將來需要倚重的不是執行者,而是擁有應用、分析能力及懂得運用資源的「通才」。 小一學生動手作,改造班房。(LBD伙伴學校——勵志會梁李秀娛紀念小學,作者提供) 作者簡介: 文:謝欣平(教育大同實習生、香港大學學位教師教育文憑(幼兒教育)學生) 由教育大同和伙伴學校教育工作者輪流執筆,分享Learning by Doing 理念及最新動態。教育大同是由家長發起的慈善機構,致力蒐羅教育新思維,開拓教育選擇,助大家一起反思,共譜教育的大同世界!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74期]

詳細內容

荒失失在加家:沒有壓力的校內評估

不經不覺孩子開學了近兩個月,而在開學之初的指定動作,就是學校為學生準備的校內評估,今年正是小女第一年進入middle school(類似初中),因此作為父母的我們也有點緊張。其實無論是來加拿大之前,或是到了加拿大之後,都經常聽到身邊的朋友說,這邊在初中前都沒有考試,但究竟小女的學習是否跟得上進度?在學校有沒有專心聽課?都希望在這次的校內評估得到答案。 教師自訂教學內容 每個地區的學校做法或許有所不同,但根據我在Winnipeg兩年多的生活,無論是小學或是初中,每年開學後第一個月就會設為期兩天的校內評估,全校學生有兩天假期,只需要在指定時間回去學校做一些小型測驗便可,內容主要是圍繞上一年學過的知識,看看學生吸收了多少,好讓新一年的教師能制訂這年的課程內容。或許香港家長會有點奇怪:「為什麼要這樣做?」最主要原因是在Winnipeg這邊,雖然每一個年級學習的內容會有一定指引,但不會像香港一樣,有一本教科書給學生學習,而是由教師自己制訂教學的方式及內容,因此不同的教師教學上也有不同,學生能吸收到的知識自然有所不同。 就好像上年,小女與一些香港朋友的兒女同讀一間小學,有些孩子每天都有功課需要回家做,有些需要回家後透過指定應用程式看書,亦有一些教師不會給學生任何家課,由此可見不同班級的學生進度會有所不同,新教師接手時更難了解每一個學生的知識水平,而校內評估便正好可以給教師一些參考。 雖然說是評估,但教師既不會提供考測範圍,也不會要求學生回家好好溫習,更不會將學生成績上報政府機構作評核。在評估完成後,家長會得到一份由負責教師針對學生的學習水平而提出的簡單評語,例如需要看多一點書、認識多一點生字、加強寫作能力等。每年在校內評估之後,學校都會安排家長日(其實是在放學後舉行),家長可因應子女不同學科會見相關教師,或會見班主任,了解在學校的情况。 大學「易入難出」 小朋友在一個既沒有考試,也沒有功課,每年只做一次校內評估的地方讀書,相比在香港讀書,的確是輕鬆了不少,但實際上對子女的成長是否最好?我個人認為不一定。以入讀大學為例,在這裏入讀大學是不需要考公開試,只會根據校內成績作為大學收生標準,因此本地生入讀大學其實並不困難,反而是能完成課程才是最困難的地方。不少以讀書移民方式到來的朋友都親身體驗過,要在不同學科上「過關」並不容易,因此會以「易入難出」來形容;而對於自小在這邊習慣了沒壓力學習的學生,可能在高中時已抵受不了學習壓力而放棄,更不會考慮入讀大學,這種情况在本地人中並不罕見。作為家長可以做的,只希望子女打好根基,在他們升上高中時能跟上課程進度,好好向前邁進。 文:吳一鳴 作者簡介:人到中年一家四口移民加拿大,由繁華的大城市突然走到鄉村城鎮,重新面對一堆新事物,與小朋友一起重新學習新生活。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74期]

詳細內容

A苗園圃:堅持尋找幸福快樂

現實生活真不會如童話故事的完美結局那樣,主角從此以後幸福快樂地生活下去。升上中三的小明在學期初來了個大蛻變,在短短兩個月的發憤路上已遇見不少考驗,他要做個勤力讀書、積極參與課外活動學生的堅持和信心屢受動搖。 小事件易成大挫折 蛻變前欠下暑期功課債務,包括英文科以電影為主題的錄影匯報。根據功課指引,小明需要分析不同的電影類別,分享最近看過的電影內容,以及評論時下年輕人喜歡看的電影題材等。暑假時小明發表過「暑期功課不一定做,老師其實不會批改」的理論。開學後數天的一個黃昏,我收到他來電詢問:「媽,英文科那份暑假功課,你認為我今天半夜前能完成嗎?」突然來個180度的思想轉變?我抓緊機會馬上與他分析立即要做的事,又預計所需時間。當我下班回到家中時,小明已差不多做好簡報。一切準備就緒,我就親身示範,以英語讀出匯報內容一次。我這樣做全因他過去兩年抗拒英語學習,知道他說起英文來定必不暢順;若他面對一而再,再而三的講述失敗,後果將會不堪設想。最理想當然是他先把講稿念熟才開始錄影,可惜他不認為有這個需要。 我一示範完畢,小明便急不及待開始錄影。第一次,他講述不及一半簡報內容便繞口;第二次,他被卡在同一位置;第三次,他終於順利講述簡報三分之二的內容,卻遇上了新難題,再一次的卡住……小明頓時化身暴龍張大口怒吼,詛咒令他討厭的功課,抱怨他認為該死的學校,甚至大罵他不認同的教育制度,再以「砰砰」關門聲完場。我與小明爸爸兩眼對望,心靈彷彿從未如此相通過,大家都掛上同一問號:小明就這樣打回原形嗎?我們抹着冷汗不敢作聲,自己在心裏默默地禱告。 夫妻同心冷靜應對 三五分鐘之後,神奇事情發生了!小明突然走出房間並說:「媽,我們繼續吧。」我仍半信半疑間,戰戰兢兢地鼓勵他跟我讀幾遍剛才卡住的位置。當錄影再次開始時,我和小明爸爸都緊張得手心冒汗,內心不停為他打氣!直至小明讀出最後一句英文時,我倆才鬆一口氣!「小明,因為你選擇堅持,因為你願意多練習,增添了信心,所以你最終成功了!爸媽非常的欣賞你!」 以上事件只是前奏,9月份要做的堅持和信心功課,按次數和難度來說,直叫小明喘不過氣來。先有因為聽不懂化學課堂內容而再次大罵教育制度的情况出現;再來是在學校的足球訓練班上發現自己技不如人而萌生放棄念頭。水運會那天他更因為一件小事,感到自己「人善被人欺」而打了個情緒風暴,差點兒就連作個學生的信心也丟掉。當日中午我收到他接近歇斯底里的控訴留言……考驗陸續有來,10月正值中期測驗日子呢! 有明確學習目標,遇上困難仍能堅持向前走;做事有信心,明白暫時實力未夠但相信自己會進步,這些都是我作為媽媽希望協助初中階段子女建立的信念!路還長,要成功,我深感夫妻同心的重要。不一味堅持己見,願意代入明瞭子女的父母,必能看見他們將來如童話主角般幸福快樂地生活。 文:莊兒 作者簡介:白天與少年為伍,同哭同笑同青春,一起並肩闖蕩;夜裏夾在ASD大兒和ADHD小兒之間,生命中途掏空自己,重新學習「溝通」。為扶苗兒成長,園圃中默默耕耘,力尋妙方實踐。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74期]

詳細內容

讀書時節:用味道解鎖心情

上個月,學校的小賣部重新開放。這個小賣部上次正常營業,已經是3年多前的事了,所以,孩子們都無比興奮。雖然小息時間短短10多分鐘,但自此孩子之間還是多了很多零食話題,就我觀察,還是很有趣的,比如那個三年級小男孩每天做「吃播」,嘗遍不同的小吃,旨在打卡點評;那堆四年級的小女生相約結伴「逛店購物」,聯絡感情;有些五、六年級領袖生愛看書,早上的時候,總是一邊安安靜靜閱讀,一邊享用剛買來的三文治,享受上課前的愜意時光。有時候,我也幸運地沾光,小息開放圖書館,小朋友來看書,順道給我帶點「伴手禮」,有時分我一顆糖果,有時分我一塊餅乾。這些小小的禮物,能讓我開懷好一會,尤其在工作特別忙碌的時候。 3種零食帶出3個故事 雖說,很多零嘴都不是有益的食物,但吃零食更大目的卻是醉翁之意。近來看到的一本繪本《撲通撲通便利店》,充分表達了人們這種心情,也準確地描摹孩子的心。 書中那家叫「撲通撲通」的便利店,這天售出了3種零食——出奇蛋、味覺糖和點心麵。3款經典零食,大人們在小時候肯定吃過,放到現在也是非常受小朋友歡迎的。這3種零食,帶出了3個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故事。 那3個分別來逛店散心的小孩,每人都背着沉重的情緒負荷:有人帶着妒忌,有人帶着委屈,有人帶着無奈。心情不好,就來點零食吧!兩人份的巧克力蛋,分量剛好,讓心存妒忌的孩子,記起爸媽的愛,也記得和弟弟分享;酸味的味覺糖很是刺激,啟發到心頭滿是委屈的孩子,勇敢地為自己說出不敢說的話;泡麵和星星糖串起了親子間共同的童年回憶和感受。吃零食,得到的是味覺的安慰,也是心情的解鎖。孩子遇到的困難都不一樣,情緒的困擾也不相同,但他們在享受美味的同時,不經不覺各自跨過了成長中的坎。  便利店盛載小孩回憶 《撲通撲通便利店》的文字和畫風都比較寫實,雖然是翻譯作品,但也許便利店文化放在世界各地也沒有太大的差異,書中的撲通撲通便利店,看着就如家樓下的便利店一樣親切,讀來充滿童年的味道和樂趣。我們不期然想起早上上學前匆匆忙忙跑到便利店,給孩子的八達通卡充值的情景。饞嘴的小讀者心裏也許會突然冒出「不如待會回家路上順道買些燒賣吃吃」的念頭。 不過,讓我特別感到好奇的是,為什麼便利店叫「撲通撲通」呢?是因為這個平凡的便利店撫平了小孩們平常日子裏的小煩惱嗎?大概,每個孩子,甚至是大人,當面對考驗的時候,當快要跨越的時候,心裏不免「撲通撲通」的。 《撲通撲通便利店》(作者提供) 作者、繪者:金永鎮 譯者:林玗潔 出版社:小魯文化 文:倫雅文(資深學校圖書館主任) 作者簡介:手捧一本書,是幸福的。兩位學校圖書館主任——程志森和倫雅文,想分享閱讀的快樂,聊大小朋友的書,聊讀書的邊邊角角……打開一本書的那一刻,就是讀書的好時節。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74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家教明言:培養孩子恆毅力

「我有一種信念:當生活給你帶來挫折,當你面臨着困境,當你在競爭中落後,這時候,你是否能夠抵抗誘惑,堅持到底,這就是你是否具有恆毅力。」 這是心理學家Angela Duckworth在其著名的TED Talk中對恆毅力(GRIT)的定義。她認為,GRIT比天賦、智力、好運更能決定一個人的成功。GRIT的理論源於Duckworth的研究,她發現在各種情景中,最終成功的人往往並非最聰明或最有天賦的,卻是最具恆毅力的一群。 遇困難不放棄 造就喬布斯成功 那麼,這種GRIT如何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體現呢?我們可以從學業、運動、音樂等各種活動中觀察到。就如深入認識一門新的學問或技能、精通一門樂器、嚴格的體能訓練等都需要時間和耐心,而能夠堅持不懈地練習,即使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困難,也不放棄,這就是GRIT的體現。名人領袖的成功經歷也提供了GRIT的生動例證。就如科技巨頭蘋果公司的創辦人喬布斯在少年時期就表現出了高度的恆毅力。儘管他在學校裏的成績並不突出,但他對創新發明的熱愛和堅持讓他最終推出了劃時代的產品。 引導孩子解決問題 家長以身作則 那麼,作為家長,我們如何能夠幫助孩子建立恆毅力呢? 首先,我們需要讓孩子明白,成功需要付出勤勞和努力,在學習的過程中,知識的獲取或技能的掌握並不是唯一目的,更重要的是在經歷為本的體驗中讓孩子勇感面對當中的困難,享受進步帶來的樂趣,並讓他們經驗不放棄才能夠達到的成功喜悅。在經驗的過程中,我們需要常常鼓勵孩子。當孩子在學習或生活中遇到挑戰時,我們可以引導他們解決問題,而不是直接為他們解決。這樣,他們才能學會積極思考,並有信心面對生活中的困難。 當然,我們更需要以身作則,從自身開始展現出恆毅力。孩子會學習父母的行為,如果我們在面對困難時也能堅持不懈,那麼孩子就更容易感染這種精神。 畢竟人生就像一場馬拉松,具備恆毅力的人,更有機會堅持到終點,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家長們,培養孩子的恆毅力比提供他們優越的物質生活更為重要。我們更期待的是小孩內在軟實力的成長,培育他們成為未來的領袖棟樑。 文:鄭家明(北角循道學校校長) 作者簡介:全國十優機械人教練,多年推動創意及STEM教育;近年於任職學校發展繪本及家長工作,希望把創意融入親子教育,讓孩子和家長共繪美麗溫柔的天空。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74期]

詳細內容

同理心學堂:親友移民 如何安撫孩子情緒?

香港近年移民數字各有各估算,新聞標題由個人報稅表數字銳減至中小學生離港流失數字上升等,均顯示移民人口的龐大。再貼身一點,相信大家身旁總有若干親朋好友已經移民或計劃短時間內移民吧,筆者會形容這些親友已達至便利店宣傳一般「總有一個在附近」。 面對一起生活的親人和一齊成長的好友離別,箇中離愁別緒、不捨之情,即使成人也需要時間梳理及釋懷,更何况是成長中的孩子?他們面對身邊玩伴、日夕相對的同學離別,腦內出現連串的問號或心中因親友移民而衍生的移民之痛(migratory grief)更是不容忽視。 筆者嘗試透過5個「P」去分享如何協助孩子面對因親友或同學移民而衍生的情緒困擾,讓我們與孩子一同學習這個不容易的生命課題,一同經歷這個艱難的時刻。 讓孩子參與送別過程 ˙為孩子做好心理準備(Preparation) 或許家長從不同的途徑早已知道與孩子關係要好的親人,或校內與孩子要好的同學玩伴有具體移民計劃,應預先為孩子作好心理準備,告知孩子對方將會離港,更要具體預視將會發生的情况,例如:「未能如平日般相見」、「可能要好耐先可以一齊玩一次」等,讓小朋友有所預備,減少突如其來要面對失去的衝擊。 ˙讓孩子參與道別的過程(Participation) 與孩子一同預備一份禮物送別要移民的親朋好友。透過預備過程,簡單地與孩子傾談親友要去的地方。可於網上做一些資料蒐集,例如:「那個地方常常下雨,他一定很掛念香港的陽光吧!」讓孩子認知親友於新的地方適應,亦不是容易的過程,學習從別人的角度思考他們的需要;另外,送別的過程亦盡量讓孩子參與,以表示對親友或玩伴的珍惜。 定時視像通話 維繫友誼 ˙建立新的聯絡方式(Propose a way to keep in touch) 與離別的親朋好友建立新的聯絡方式,例如使用網上通訊軟件定時視像通話,於社交媒體彼此關注,讓大家能藉此了解彼此的生活,維繫友誼。 ˙陪同在側(Present) 面對離別,孩子常會出現未能接受、失望、憤怒、悲傷等情緒,作為親人、家長可以陪伴在側,聆聽他們的感受和想法;惟需要留意,避免淡化其情緒及批評。試回想一下,我們的至親好友離別時,也豈不是依依不捨、紅着眼睛送別嗎?一想到此處,我相信各位經近年的不斷「練習」,要做到與孩子共情也不會太難吧! ˙展望將來(Planning for new life) 親朋好友的離開,難免會造成生活上一定的衝擊,父母除多加陪伴外,亦可為孩子計劃一下,透過參與不同校內及校外的活動,讓他們多認識新朋友,為孩子重新建立、鞏固及加強社交圈子,重建其支援網絡。 最後,筆者必須強調世上沒有一條簡單的方程式去處理移民之痛,容讓成人及孩子有空間為各自的「失去」好好地悲傷一下。如我們發現孩子的情况有異常,情緒起伏頻繁或太大,筆者建議盡快找專業人士協助。 文:湯庸逵(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主任幹事) 作者簡介: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重視個人身心發展,以及健康的親子和家庭關係。青年會致力提倡品德教育、文化承傳、康樂體育等發展,彰顯「非以役人,乃役於人」的服務精神。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74期]

詳細內容

解鎖孩子心:每日一小步 調節彼此溝通

丈夫與青春期的兒子鬧得水火不容,作為太太,又是媽媽,可以如何自處? 「一聽到先生的說話,我就感到很灰心,他只會不斷地埋怨,埋怨兒子沒出息,說我不懂教兒子,又說什麼方法沒有用……」Irene一邊說一邊嘆氣。 自中二開始,兒子阿信沉溺打機的情况愈來愈嚴重,他大部分時間都留在房裏打機,成績也一落千丈。每當丈夫回家,見到兒子又在房裏打機,就馬上氣得暴跳如雷,對兒子破口大罵;兒子便馬上大力關門,與父親整天都不講話。 媽媽當「調解員」 安撫父子情緒 每當丈夫和兒子發生衝突,Irene都充當「調解員」,分別安撫雙方的情緒,但他們的衝突卻愈演愈烈,令她感到非常無奈。 我鼓勵Irene先要好好照料自己的心,身邊要有支援系統,畢竟家庭的轉化是一場長跑。當Irene的心穩定下來,才有空間沉澱思緒。 她理解丈夫大動肝火背後的感受:「他是對自己的要求很高,但對兒子的狀况感到很難處理,不懂如何面對,很無助,而且他對家人有很強的責任感,所以他對兒子特別焦急。」 兒子沉溺打機 逃避內在壓力 Irene試着讓丈夫理解阿信沉溺打機,是在逃避內在的壓力和無力感,並不是想放棄自己。 丈夫慢慢了解兒子的狀態:「他在小學時面對學業和各類比賽,總是很順利地過了一關又一關。但上到中一,海量的功課和測驗頓時讓他束手無策,第一次考試就『觸礁』,重重打擊他的自信;之後他有試着努力,但成績仍然不好。」 爸爸背後作情感支援 丈夫坦言知道責罵兒子於事無補,但他實在控制不到自己的情緒,很多時感到內疚,愈是責備兒子,愈是不知道再如何面對他。 我鼓勵這對父母,在處理孩子的行為上,起初不一定要父母兩方共同行動,可以讓較穩妥的一方與孩子傾談,另一方則作後援,在情感上作支持和分擔。 往後,丈夫先避免與兒子意氣用事,多點從太太口中了解兒子的狀况,間中不經意輕輕拍拍兒子的膊頭表示支持。 Irene和丈夫知道,每日一小步去調節彼此的溝通,不單是為了解決兒子沉溺打機的行為,而是盼望建立更健康的關係。家庭的氣氛慢慢得到緩和,父子之間的糾纏減少,才有空間聆聽彼此的需要。 文:陳志耀 作者簡介:EDIT Workshop學習及個人成長教育中心創辦人及課程總監,從事生命教育工作接近20年,經常受學校和機構邀請,分享教養心得和孩子同行經驗,是一位資深青少年及家庭教育工作者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74期]

詳細內容

家庭有教:B.E.C.K.H.A.M.元素 培育堅毅投入資優兒

筆者是標準足球迷,最近串流平台上映的《碧咸傳》(Beckham)使筆者憶起當年對足球的熱情與瘋狂。碧咸的「黃金右腳」的確是後無來者,碧咸在紀錄片中憶起父親對自己在傳球和射門的嚴苛要求,曼聯前領隊費格遜早年的栽培,特別在1998年世界盃對阿根廷他因紅牌被驅逐離場、成為「國家罪人」後的保護,以及太太維多利亞多年以來在家庭崗位上的無私配合等,讓碧咸有高度堅持和全情投入,造就他在足球生命中長期有最專業、最高水平的表現。 阮儒理博士(Dr. Joseph Renzulli)定義的資優兒,是對特定範疇有高度興趣、熱忱投入、堅持不懈等(task commitment或作enthusiasm)。資優天賦一直與高度的內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有所關聯,即為了學好、做好而投入參與,哪怕是在過程中困難重重,都會展現出無比堅持和自主學習動機。正如碧咸對鍛煉自己球技的要求,資優兒一般都願意投入學習和反覆練習,因為他們明白不斷學習和練習,對於進步至關重要。家長可以參考以下 B.E.C.K.H.A.M.元素來培育資優兒熱情與投入: Belief(信念):鼓勵孩子保持「成長心態」(growth mindset),相信努力、認真、專注、投入等可控制因素,必會使自己成長和進步,困難亦是突破自己表現的機會。 Encouragement(鼓勵):對孩子的努力投入,加以適當鼓勵和支持;鼓勵不一定要物質的獎賞,也可以是親身陪伴、言語支持、時間遷就、拍拍膊頭、擁抱等。 Challenge(挑戰):為孩子安排具有一定難度挑戰的機會,好讓他們有明確向前的目標;孩子亦會感受到挑戰帶來的樂趣,同時明白自己的進度、優勢與不足。 Key(關鍵):讓孩子明白自己的能力在特定的範疇上,的確比同儕稍為出眾,因此自己的角色更關鍵,更重要,更能夠專注用心,而遇到困難時就更能堅持與改進。 Honour(榮譽):與所有人一樣,榮譽與殊榮對資優兒有一定程度的鼓勵,因此家長不妨間中安排孩子參與比賽,有機會獲取榮譽之餘,同時是吸收經驗的機會,並學習「勝不驕、敗不餒」的氣魄。 Autonomy(自主):孩子在特定而出色的範疇上有一定的水平,因此對自己的能力和進度有一定程度的心得,亦更有主見。家長不妨讓孩子學習自主管理,在學習和練習的事宜、時間和方法,容許他們有一定的自主度。 Model(模範):家長自身也要成為孩子的模範,即使自己在孩子傑出的範疇上未必出眾,也可以在其他的生活環節中表現出努力、堅持、認真、投入、不怕失敗等情操。 (插圖:黃清渝)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 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www.facebook.com/eduhkccfs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74期]

詳細內容

快樂校園:家校同築歡樂氣氛 遊戲中學習 幼園嘉年華式面試 小小人兒愛上課

10、11月是幼稚園面試的高峰期,各位爸媽,你們可曾試過因為太渴望孩子考到心儀學校,而給予他們太大壓力,以至面試過程不如理想呢?為使家長和小朋友都可以放鬆心情去迎接面試,有幼稚園今年特別把面試換上嘉年華形式,希望小人兒可投入其中,並對上學留下愉快的印象。   香港靈糧堂幼稚園(下稱靈糧堂)共有6間分校,是參加教育局的「幼稚園教育計劃」(半日制課程學費全免)之中,較受家長歡迎的幼稚園。踏入11月是各分校PN(學前班)及K1的面試日子,今年秀德及荃灣分校決定搞搞新意思,面試當日校舍不但佈置成嘉年華會般,校長和教師亦會打扮成演藝人員一樣,並在衣服掛上可愛公仔,讓小朋友和家長都能投入歡樂氣氛之中。 靈糧堂幼稚園的課程設計以愉快學習為宗旨,其中的「與童共樂」活動,教師精心設計不同親子主題遊戲,讓家長和小朋友一同參與。(黃志東攝) 香港靈糧堂幼稚園秀德及荃灣分校校長丁敏儀表示,以往見到家長帶小朋友去面試,總是十分拘謹,「一入到校門,他們便立即提點小朋友要說什麼,有時會搶着答問題,若小朋友做得不好又會責怪他們。其實今次有這個想法,是想大人和小朋友來到我們學校,毋須帶着嚴肅、緊張的心情,透過親子遊戲便可以輕鬆完成面試,不要因為一次具有壓力的面試而怕了老師和學校」。 教師設計了巡遊車,讓學生以巡遊形式向同學們派發傳單,宣揚關愛他人的精神。(黃志東攝) 課室化作遊戲房 今年秀德及荃灣分校分別有約200及120個K1學位,秀德另有約200個PN學位。與其他靈糧堂分校一樣,秀德和荃灣校面試也是分兩部分,第一部分教師會請小朋友入課室玩玩具,第二部分是小組互動唱遊,家長可全程陪同。不過今次換上嘉年華形式,從踏入校門登記開始便儼如進入遊樂場一樣。第一部分小朋友會進入佈置成遊戲房的課室,從前的桌面玩具也變成探索角落,當小朋友自由玩樂時,教師會與他們和家長談天,以作評核;第二部分的唱遊,是大約10至12人的小組活動,教師會從中觀察小朋友的反應及與家長的親子關係。最後他們更可到不同的課室自行參與教師準備好的各種遊戲,好好享受這個親子時光。 各式玩具:課室旁擺滿自主遊戲時間的玩具。(黃志東攝) 家長參與:家長可以參與學校上課前的自由活動時間和早午會,與學校關係密切。(黃志東攝) 不欲家長預先催谷 丁敏儀說:「我相信老師們的專業,其實小朋友看似在玩,但在過程中,老師已能觀察到他們是否有好奇心、與父母間的關係等。要知道來面試的小朋友只有1、2歲,我們根本不會考核學術範疇,也不希望家長預先催谷,因為那些知識來到幼稚園也會學到。我明白很多家長為面試準備了很多,但我也不想小朋友以後一想到學校,就只想到面試時的緊張心情。」她更指家長事前並不知道會以這樣的模式面試,他們收到的面試通知,只是一張「邀請卡」,上面提點家長讓子女穿著色彩繽紛的服飾到學校,希望給他們一個驚喜。 以嘉年華形式面試,丁敏儀指在業界中少見,卻貫徹了學校愉快學習的宗旨。「現在很多家長都喜歡Happy School,但我們不止是Happy School,而是Happy Learning School,小朋友在這裏並不止是遊玩,遊戲滲入了很多學習元素,令他們不自覺地增加知識,甚至學了也不知道。由老師單向教學的坐定定學習模式,無疑令老師省下很多工夫,而我們的老師自製教具、準備服裝,甚至製作巡遊車,背後所花的時間心機一點也不少,目的都是為了讓小朋友能開心學習。」 今年靈糧堂秀德及荃灣分校以嘉年華形式舉行面試,秀德校剛於過去的周五、六(11月3、4日)完成面試,可看到教師們用心準備的工夫。(學校提供) 今年靈糧堂秀德及荃灣分校以嘉年華形式舉行面試,秀德校剛於過去的周五、六(11月3、4日)完成面試,可看到教師們用心準備的工夫。(學校提供) 除了開心學習,課堂中學生可參與和表達的機會也非常多,如小朋友在自由遊戲時間可利用各種玩具探索;高年班學生可擔任「甜絲絲大使」,以大哥哥/姐姐身分陪伴低年班新生;每天早午會,學生又有機會領禱、帶領跳舞等。這些機會,都有助培育學生自主、主動、懂分工等技能,甚至升上小學後,從不少畢業生及小學教師的回饋中,都指靈糧堂學生既有自信又願意表達。 早會小話劇:早會時教師特別穿上戲服做小話劇,小朋友也有份參與其中。(黃志東攝) 特色水龍頭:各種有趣、不一樣的水龍頭設計是每間靈糧堂幼稚園的特色之一,讓學生如玩具般探索不同的開啟方式,此設施更曾獲美國建築學會頒發獎狀,以表揚其教育哲學。(黃志東攝) 文︰顏燕雯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74期]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玫瑰崗學校的悲劇

王師奶好少將一件事寫兩次,但實在難忍玫瑰崗學校辦到甩皮甩骨,恍似一個貴族淪落。一所教會辦的學校經歷64年歲月,栽培過不少人才,連天主教香港教區樞機主教周守仁和行政會議前召集人陳智思,以及一眾著名藝人都是校友,現在忽然要在中三斬纜,學生升中四時「無家可歸」,這是辦學團體道明會之恥,還是香港教育之羞? 若延遲3年停辦 「天下太平」 如果我是家長,第一感覺是辦學團體不負責任,你中一時收得我入校,你就有責任讓我完成中六;你收得我入小一,就有責任讓我完成小六;收得我入幼稚園初班,就有責任讓我讀完高班。一個階段還一個階段,這是辦教育最起碼的道德。𠵱家中四停辦,叫學生何處去?又唔係死人冧樓,何須如此倉卒?道明會口口聲聲話並非商業決定,若延遲3年,則天下太平,唔使啲學生半天吊,家長嘈到拆天。小婦人在YouTube看到一段玫瑰崗學生的短片,名為《請讓我們相信希望——致特首李家超先生的信》,並在結尾一同高呼「Please help us ! 」這視頻表現溫和,旁述者亦有節有理,但4日後被落架,與早前該校校長蘇佩婷公開「澄清聲明」後的遭遇如出一轍。道明會本身應有困難,神職人員寥寥無幾,而且都是高齡神父,加上全港學生減少,前景一片迷茫,要結束要停辦是可理解的,小婦人只是覺得無論如何都要待初中學生完成高考。3年啫,不爭朝夕,換來完美結局,值得呀!道明會請考慮考慮,慈悲為懷呀。 料學生教師「兩散」 有讀者來郵問王師奶玫瑰崗學校命運如何?小婦人並非廟街盲公陳,不能預知吉凶,只能根據現實情况推理:三字記之曰,「一定散」。散分兩頭,一頭是學生散,另一頭是教師散。假設你是家長,眼看此情此景,除了一方面跟隨家長會抗議外,另一面一定是替子女找學校另尋出路,目下一般學校受移民潮影響,極需新生補缺,要找一個學位給仔女讀似乎並不困難。一個一個不停走,「一定散」局面可以預見。教師也一定四出搵工,擇木而棲,留在玫瑰崗是和自己的飯碗作對。據知今年極度缺乏教師,𠵱家係工求人,只要你的選科不是太冷門,求一職決非難事。謹答該位讀者,學生「散」時教師亦「散」,到時一定出現「兩散」局面。小婦人敢誇下海口,百分百靈過盲公陳。王師奶以「悲劇」形容玫瑰崗學校,心中不無悲從中來的感慨。 文:王師奶 作者簡介:不是普通師奶,家中米缸有幾多斤唔知,但對香港教育界有幾多牛鬼蛇神,有幾多「嗚喱單刀」措施,卻一清二楚。「論盡教育」絕不手軟。[email protected]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74期]

詳細內容